朝鲜战争第三次战役后,中国为何要收兵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662条回答。
这恰恰是彭德怀的高明之处。
朝鲜战争第一次战役,其实是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在美韩军高歌猛进的时候,志愿军迎头猛击,随后迅速停火。
当时麦克阿瑟产生了错觉,认为中国人只是为了面子,才在朝鲜北部打了一下。
以中国当时的国力,不可能主动和美国作战,所以中国人是虚张声势的。
于是,麦克阿瑟仍然指挥美韩军继续向北推进,试图占领朝鲜全境。
结果,再次被志愿军诱敌深入,痛击了一通,全线溃败下去,这就是第二次战役。
由于美韩军在第二次战役是被合围攻击,伤亡较大,尤其是不顾一切突围,士气受损严重。
此时李奇微上台以后,发现美韩军兵力不足,装备残破,士气低落,难以迅速和志愿军决战。
所以,李奇微虽部署了防御汉城的战略,但并不强调死守,必要时候就放弃后撤。
同时,李奇微在釜山一线开始调动大量军队增援,并且逐步向北方汉城一线靠近。
这边,彭德怀迅速组织了第三次战役。
志愿军继续穿插猛攻,经过苦战突破美韩军防线。
李奇微发现一线美韩军迅速崩溃,而目前主力群聚在汉城附近汉江以北的狭小区域防御作战,这是非常不利的。
如果一旦挡不住志愿军的攻势,美韩军很难迅速渡过汉江,可能全军崩溃。
这种情况下,李奇微果断放弃汉城,指挥部队节节抵抗,向后撤退。
志愿军顺利占领汉城,并向南继续猛攻,将战线推进到37度线附近地区。
此时,虽然朝鲜人民军要求继续向南进攻,一举将美韩军赶下大海,但彭德怀却没这么做,原因如下:第一,美韩军可能是后退决战。
彭德怀认为,第三次战役中美军没有溃散,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向后撤退。
虽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歼灭了1万多美韩军,仍然以南韩军为主,美军主力并没有损失太大。
根据侦察,美军已经集中10多万大军进入朝鲜半岛南部,部署在37线以南地区,随时可能发动反攻。
而志愿军并没有吃掉这10多万美军的能力,实战中发现歼灭美军一个营都是非常困难的,所谓歼灭北极熊团其实只是歼灭大部而已,该团有一个营压根不在前线。
这种情况下,擅自向南进攻,很可能中了美军圈套。
第二,志愿军后勤基本断绝。
在第三次战役期间,志愿军补给线非常困难。
到了开战以后,由于美军轰炸加剧,志愿军作战部队粮食供应不到最低程度的四分之一。
当时别说吃口热饭,就连炒面都吃不饱。
很多士兵都是忍饥挨饿,强行作战。
而志愿军的卡车运输几乎不能维持。
最初进入朝鲜的几百辆卡车,到了现在所剩无几。
由于白天卡车一出动,立即就会被飞机锁定摧毁,只能晚上行驶。
而美军战机晚上也会在公路上投掷照明灯,猎杀卡车。
即便没有敌人袭击,卡车夜晚行驶不能开灯,朝鲜北部都是山区,就算开灯夜间行驶也是极为危险的,更别说等于是盲开。
一时间,无数卡车出事,司机死伤很大。
一个老司机回忆,他们200辆卡车在第一次战役进入朝鲜。
到了回国的时候,只剩下他和2个战友,其余非死即伤。
连最基本的后勤也无法保证,如何能够和强大美军作战。
第三,志愿军伤亡较大,需要修整。
30万志愿军进入朝鲜连续打了3个战役,此时保守估计伤亡也有十多万人。
另外,冻伤等非战斗伤亡也非常多,长津湖战役参战很多部队都是百分之百冻伤。
这种伤亡比是很大的,在后方没有足够援军赶来的时候,不应该继续进行大战。
因为一旦敌人全面反攻,己方兵力不足,恐怕连防御都守不住,会丧失大好的局面。
当年朝鲜人民军,就是在己方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仍然不就地防御,反而拼死向釜山进攻,最终导致彻底崩盘,几乎全军覆没。
事实证明,彭德怀的预测是正确的。
第三次战役结束是1月8日,而1月25日美韩军就发动了第四次战役,主动攻击志愿军,进行了大反攻。
此次美军攻势非常猛烈,而志愿军有计划向后撤退,放弃了汉城,随后再挥戈猛击,迫使美韩军又狼狈后撤。
如果第三次战役后志愿军一味向南,肯定是会遭受惨重的失败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