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现在怎么样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引人注目的工作就是供销社、食品、粮站、电影队放映员、邮局邮递员、公社广播站等单位,这些都是六七十年代让人羡慕不已的单位,不知令多少人垂涎三尺、梦寐以求,能在这些单位工作的人,一般都是政治条较好的家庭,如军烈属、干部子女、或者是与大小队干部能沾亲带故的家庭子女们。
能在这些部门上班工作,也就意味着自己也不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与黄泥巴打交道、辛辛苦苦的去种地了。
一、供销社营业员:在那个物质缺乏、商品都是按计划供应的年代,什么物质都是凭票证购买,糖要糖票、布要布票、粮要粮票、肉要肉票,谁能谋上一份在供销社“站柜台”的差事,也算是祖上积了大德了。
再就是人们可通过供销社的熟人(那时也称“开后门”)买到紧缺物资,如红糖、白糖、肥皂、电池、火柴、食用大碱、点灯用的煤油、或者是削价布料等。
曾记得本队有一青年小伙在公社供销社文具门市部工作,他父亲是村支部副书记,七十年代我托他邦忙买过一幅扑克牌,那时好像是二毛多钱吧。
二、粮管所的工作人员:粮管所的工作人员最牛的就是粮站的验质员了,别看他官职不大,手中的“权利”可不小,谁也不敢得罪他,你的粮食质量能否“过关”,就他一句话搞定。
那个年代粮食紧缺,很多人都吃不饱、饿肚子,生产队的粮食大部分都交了公粮。
无论是早前的集体交公粮,还是后来的个人交公粮,见了粮站的验质员,都得笑脸相迎、恭唯不尽,上至大队书记、下至生产队长及社员们。
三、食品营业所:那时的食品营业所主要是收购农民饲养的生猪、山羊屠宰后,为街道居民及那些没有杀猪的农户提供猪羊肉、鲜鸡蛋的供应,而这些物资也都是凭票供应,也不是随便都能买得到或者是想买多少就能买多少的,所以说有些人便找熟人开后门,可多买一点鸡蛋或者是邦忙买到好一点的肉。
四、电影队的放映员:过去的农村文化生活就像物资一样缺乏,人们能看上一场路天电影就算是一件很奢望的事了,特别是小孩子;
所以说公社电影队的放映员也是很受人羡慕和崇拜的一份职业,上面规定每个月要在各大队放上一两场电影,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帅小伙子,站在电影放映机旁,在白炽聚光灯的照耀下,舞弄着电影拷贝,更是令那些农村姑娘们垂涎三尺、羡慕不已。
五、邮局的邮递员:那时能骑上一辆绿色永久牌邮递专用自行车、穿上绿色工作制服、肩挎一印有人民邮电字样的绿色挎包,每天穿梭在各村组送报送信件,虽说是相比其他工作略辛苦一点,但也是一份很被人羡慕、很体面的工作。
每月不但有几十元的工资,而且每天还可免费看一些报刊杂志及各类画报等读物。
六、广播站的工作人员:广播站是当时一级政府的重要咽喉和宣传工具,主要是负责转播和宣传国内外时实重要新闻及主持一些会议场所的布置安排,工作人员可获得与政府官员及领导们近距离接触和交流,也是一份很不错的差事,有工作能力的甚至还有得到提拨和重用的机会。
时过境迁、社会变革,这些曾经令人羡慕的香饽饽、盛行一个时期的单位机构及个人,就像小溪的流水而一去不复返,直至被后来的改革开放浪潮所击垮,职员下岗另谋出路或者是干个体经营户等。
此一时彼一时,这些都是得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或许说是因改革开放把那些曾经令人羡慕不已的单位和员工推向了市场化,让他们下岗再就业,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发挥他们的余热;
如今这些单位的房子及机构也不复存在了,不但在那儿建起了新的高楼大厦和住宅小区,也换上了新的主人,这就是历史的潮流,谁也无法阻挡。
故有“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一说。
那些当年曾经在这些单位工作过的职员,现在大都应该在70岁左右的年龄,有些当了爷爷奶奶,有些已成为了外公外婆。
而这些人员当中有部分人在当年单位解散时可能为他们买了养老保险,有些可能是单位出一部分、个人在出一部分,不管谁出,他们现在每月应该有两三千元左右的养老退休金吧。
也更希望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开心愉快!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以上回答只是个人的分析及观点,你有更好回答也给大分享一下吧!谢谢阅读并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