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皇帝一直打到底,能不能打败英军

如果道光皇帝真能下定决心将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到底的话,清朝当然能够打败英军,只不过清朝也会因此遭受不小的损失。
这个损失是道光皇帝所不愿看到,也承担不起的。
所以,道光皇帝不会打,后来的咸丰、慈禧也不会打,因为他们都很清楚和洋人死扛到底的后果很可能会换来清朝的崩溃。
道光皇帝不会和英军打到底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则是道光皇帝的主观因素,二则是清朝国力的客观因素。
实际上,清朝从嘉庆皇帝开始,皇帝们的性格便已经开始变得懦弱起来,并且能力一代比一代弱。
嘉庆接手了乾隆留下的烂摊子,除了杀了一个和珅,被教乱搅得混乱不堪之外,几乎什么也没做。
道光接手之后,除了让林则徐热热闹闹地销毁了一批鸦片,在鸦片战争的起始阶段略显强硬之外,余下的便是对洋人的恐惧和在洋人的逼迫下签订《南京条约》所带来的屈辱。
咸丰更惨,这才一接手清朝,洪秀全这帮“发匪”便闹了起来并且迅速地席卷了东南半壁,然后又遭遇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被洋人吓得匆匆逃到了热河,躲在热河行宫不敢回京,还被吓出了病,最后病死了,死了之后还留了个祸害——慈禧。
慈禧掌舵,也没干什么好事,除了想方设法地巩固自己的统治之外,也就是搜刮钱财和割地赔款了。
这几个人,没一个是想着好好发展一下清朝的,或者说他们的能力也就那样了,只能当一个坐吃山空的“守财奴”。
让他们创造财富?
那还不如让他们去死。
道光原本以为自己能够轻轻松松地打趴英国人,毕竟在他的认知里,清朝一直是天朝上国呀!可谁知道,英国人竟然成了他的梦魇,为什么呢?
英国人的船速度快呀,他们蒸汽船都用上了,清军这边还在划桨呢,所以英军转移速度也快,可谓是倏忽即至。
所以,道光对英军特别恐慌,生怕英军开着船一路北上,直接攻打天津和北京,那到时候道光便等于身处战争第一线了。
道光曾经在嘉庆十八年的时候碰到天理教叛乱,林清率领天理教徒一路攻入皇宫,打到了养心殿,当时嘉庆还在热河,所以道光为了在争储一事上能够加几分,只好提枪上马和天理教打了起来。
后来,每次想起在皇宫打天理教这事,道光都觉得心惊胆战。
所以,道光实在不想再经历一次这样的事了,他也不会让这种事再一次发生,所以宁愿割地赔款。
反正地多的是,钱嘛,刮一刮也多的是。
道光皇帝对于洋人的恐惧,或者说对于战争的恐惧,是他不愿意、也不敢继续打下去的原因之一。
除了道光皇帝的主观因素之外,当然也少不了清朝国力方面所导致的客观因素。
对于清朝国力,在此仅论其军事力量,虽说清朝当时仍以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为主,可是在马关和辛丑两条约中仍然能够拿得出这么多钱赔给列强,可见清朝真要发了狠地刮钱的话,他还真不会缺钱。
那么,清朝当时军事力量如何呢?
武器方面肯定是不如英军的,当然差距还没有之后那么夸张,但胜在人数远远多于英军。
道光时期,清朝的军队仍然是八旗兵和绿营兵,八旗兵兵力在20万左右,绿营兵则在60万左右,并且这80万军队被打散分驻在各地,只有打仗的时候才会临时将他们聚拢起来,,然后拉到战场。
可是,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打得这么狼狈,前前后后却已经投入了将近20万的兵力,也就是清朝四分之一的兵力。
如果道光铁了心要和英军死扛到底,那他就必须得集中清朝更多的优势兵力,这也就意味着他得不得继续抽走地方上的驻军,这么做肯定会造成地方守备的空虚,从而动摇清朝统治的根基。
即便如此,因为英军的机动性强,转移速度快,很可能清朝动地方上调过去的军队还没走到战场,英军已经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又或者战争已经结束了。
清政府也正是因为明白这一点,所以到了最后也肯定会为了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放弃和英军继续打下去。
然后,割一块地,赔一点钱,以此了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