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说荆州是累赘,诸葛亮说荆州是蜀国一统天下关键,谁高谁低

引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虽是出自演义,倒也并非毫无道理。
在三国的大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卧龙诸葛亮,还是凤雏庞士元都是各方都想要极力争取的人才。
只不过人才也会有自己的选择,最终花落谁家那就要看谁更让这两位人才所青睐。
很多人都说,庞统虽然与诸葛亮齐名,但事实上,他的能力远不及诸葛亮。
这其实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证据。
庞统一生好用险,其早早殒命,让他丧失了在后三国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而诸葛亮个性稳重,再加上后来他独自撑起蜀汉大旗,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诸葛亮要强于庞统。
卧龙、凤雏孰强孰弱,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毕竟,两个人没有什么太多可以进行横向对比的事迹。
但如果仅仅以两个人对荆州的看法,就判断二人的强弱,未免有些偏颇。
分析再现庞统的原话要想分析庞统这句话的意思,那我们就必须重新再来解读一下庞统这句话。
那么,庞统所说的原话是何面貌呢: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看完这句话,我们来自信的分析一下这句话。
1、庞统所说是否属实:众所众知,在经历了赤壁之战后,荆州一代,也没有了往日的欣欣向荣。
所谓的荆州残荒、人物殚尽,正是战争后的事实展现。
那么东有吴孙、北有曹氏,更是地理上的真实表现。
荆州之地,的确面临着孙权、曹操双向的威胁。
虽然此时孙刘联盟并无破裂,但破裂也是迟早之事,无法避免,庞统担忧绝非多余。
2、庞统此说目的何为:我们来看庞统最终的落脚点“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庞统最后的落脚点丝毫没有问题。
庞统的意思是,如果要仅仅凭借荆州一地,鼎足之计,必然难以得志。
事实也的确如此,如果刘备真的不把眼光看长远,他经营荆州再好,也难以超越刘表。
那么依旧是没有大展拳脚的机会。
庞统之所以这么说,真实的目的是为了让刘备夺取益州,扩大战果: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处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这是庞统的后半句话。
简单而说,庞统是在向刘备进言,提出合理化意见,助其完成政治抱负。
也是刘备必须要走的一步棋。
简说《隆中对》中诸葛亮所制订的计划《隆中对》是绝对意义上的千古名策。
且不论后期执行的效果如何,单从理论上的合理性来说,排在历史前五,那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言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诸葛亮所言,正是当时刘备最需要的。
此时的刘备虽有英雄之志,但苦于没有地盘得以发展。
于是,诸葛亮就给他制订出了发展计划。
第一步:以“巧取豪夺”的方式,从刘表的手中获得荆州。
我们看一下诸葛亮所说的话: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这是什么意思呢?
刘表无力占据荆州,让刘备尽量以兵不血刃的方式,来夺取荆州。
但人算不如天算,曹操攻打荆州,孙刘无奈进行联盟,这就有了后来的赤壁之战。
而赤壁之战的结果就是,刘备不仅没有兵不血刃的拿下荆州,而且荆州还被瓜分了。
此外,刘表多年经营的这片“乐土”,也在刀光剑影中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这个是始料不及的事情,诸葛亮不可能在《隆中对》的时候,就预见到这一结果。
第二步:拿下益州。
因为益州之主刘璋无能,而且益州之地又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所以,诸葛亮的计划中,拿下益州是必然行为。
这一点庞统与诸葛亮的观点是一样的。
都是要夺取益州的,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岂可以此分高下庞统与诸葛亮是否能分高下,我无法给出结论。
但绝不能因为这件事而分出高下来。
1、庞统进言时候的背景,与《隆中对》时候的背景已经不同。
天下格局又完成了新一轮的洗牌。
诸葛亮对荆州后来的境况并没有预料到,所以他在《隆中对》时对荆州的重要性做了大量的阐述。
而庞统在向刘备进言的时候,荆州的确也已经遭遇了战火的袭扰。
整体的情况与《隆中对》不再一样了。
客观来说,庞统所说,更加与时俱进。
2、庞统并未否认荆州的重要性。
庞统的话,的确是说出了荆州的问题。
但庞统所说,也是从荆州的当时的面貌而说。
我并未感觉到庞统认为荆州是累赘,我只是觉得庞统在向刘备阐述一个事实。
庞统从来也没有说过荆州可以忽略,从来没说过荆州不重要。
他阐述事实的宗旨都是为了夺益州服务的。
3、在益州方面,庞统与诸葛亮是英雄所见略同。
庞统出仕刘备的时候,刘备已经获得了荆州的部分地盘,而依照刘备当时的实力,想在荆州有更大的作为,显然是不可能的了。
那么刘备就需要把目光盯向其他的地方,既然北方的曹魏和东边的孙吴,刘备没有实力同他们虎口夺食。
那不如就把战略扩张定向益州。
事实也证明夺取益州对蜀汉非常重要。
后来的发展也证明,庞统的担心并不多余。
危机四伏,而又一直被人惦记的荆州,时刻处于危险当中。
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刘备没有夺取益州,那么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就又没有了根据地,还得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
结语:庞统从未说过荆州是累赘这样的话,他的话只是在摆事实,为了让刘备把益州提到日程上,这样才可以让刘备得以更快的发展。
而且庞统所说的也非常可观,如果刘备想凭借荆州一地发展的话,那的确是“鼎足之计,难以得志”在对刘备势力扩张的计划上,庞统与诸葛亮基本上还是一致的态度。
而且庞统也从未表述过荆州是累赘的意思。
二人之所以会出现不一样的言论,完全是因为说话时候的背景发生了变化。
仅仅以此来判断二人高下,并不客观。

参考:
庞统说荆州是累赘,突然明白了,刘备原来是在庞统的建议或者说怂恿下,把关羽给抛弃了。
一,庞统说,荆州是拖累的由来庞统说主公,荆州是个是非之地,不要还好点。
刘备反驳无效后,听庞统的话。
为什么庞统一定不要荆州呢?
鼎足而立,三分天下而自己王之,是非常困难的。
原因是荆州四方没有坚固的城防系统。
容易遭到敌人的攻击。
为什么不取益州,那里是天府之国,国富民强,人口又多,兵精粮足。
加上刘璋实在暗弱,你不取,别人一定会取,到时候就后悔了。
刘备用“人和”来反驳庞统,刘备的言辞十分苍白,跟一个软蛋差不多,这样的人能干大事吗?
想想都不可能。
庞统引古证今,极力说服刘备,刘备才准备去对付刘璋。
这里,我以为庞统眼里只有益州了。
他准备依靠刘备的力量,来实现攻取益州这一件大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在诸葛亮之上。
从而颠覆诸葛亮关于进取中原必须从荆州出发的著名论点。
结果,诸葛亮留在荆州,庞统跟着刘备去重新打天下。
实际上刘备已经把荆州留给诸葛亮,关羽兄弟们去管理。
在庞统看来,有荆州更好,没有荆州也不用悲情。
这就不能不体会庞统为什么会这样做?
庞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
操以暴,吾以仁;
操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
兼弱攻昧,五伯之事。
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
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备遂行。
亮留镇荆州。
统随从入蜀。
二,刘备把所有的一班人马放在荆州,单独把庞统带了去开辟新的立足之地刘备到益州帮助刘璋,是刘璋请刘备去的,至于是如何请刘备去的,那是刘璋手下的人干的事情。
这些人在刘璋手下得不到好的发展,要找新主子,求个好的出身。
刘备到益州去。
有一个特点,就是把自己左右的得力干将都留在荆州,说明刘备对荆州的重视,说明刘备即使在没有得到新的地方,也不至于荆州失去后没有住的。
从这里说刘备是赞同诸葛亮的,必须以荆州为根据地。
后来,刘备在得到益州后,刘备就躲在成都不会荆州去了。
后来,关羽在荆州,刘备诸葛亮几乎是不闻不问,等于把关羽抛弃了。
关羽失败于荆州,荆州就被东吴夺了去。
刘备应刘璋之请,要去对付汉中的张鲁,其实,刘备是去找间会,不是去替刘璋打仗,刘备的心被庞统诱惑了,刘备的目的就是想替自己和张飞找一个立足之地。
而把关羽放在荆州,刘备相信关羽能够受得住荆州,刘备并没有听庞统的忽悠,刘备对庞统有所保留。
三,庞统在东吴的关系非常铁,与东吴的许多大臣过往从密庞统迷惑了刘备,说服刘备不要荆州,取益州为上。
事实证明,庞统是对的,关羽都没有守住荆州,那么处于“四战之国”的荆州,换了刘备手下的大将,恐怕都守不住。
诸葛亮说荆州是进取中原的一条直接的大道。
从这条路上走,比其他路更能在短时间里达到目的地。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这样说是有时代背景的。
诸葛亮没有错,前提条件就是荆州被刘备占据了,而且被刘备牢牢底控制在手里。
那么 荆州从北方可以到中原,向西可以进取益州,从东南可以浮江而下东吴。
诸葛亮的论述有它的合理性。
但是,关羽把荆州丢失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荆州被孙权,陆逊牢牢地控制在手中。
诸葛亮对孙权占据的荆州无可奈何,曹操对孙权的诡诈也叹气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对荆州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只得让陆逊坐大了。
四,孙权得到荆州后,他的地盘增大了,但是,东吴的第一大将陆逊却深陷在荆州。
孙权也是想统一中国的,但是,孙权这时把主要精力放在荆州,另外的兵力放在东线濡须一带。
这就说明,荆州牵制了东吴大量的兵力。
陆逊镇守荆州,几十年如一日,荆州拖累了东吴大量的兵力。
所以说,荆州确实如庞统所说是一个拖累。
但是,作为刘备的立锥之地,荆州是他们的根据地。
离开了这个地方,他们就暂时没有地方住下去。
诸葛亮说荆州的是统一中国的根据地,是在这个现实情况下发生的。
诸葛亮应该是有道理的。
至于谁高明,那是说不清楚的。
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处祁山,一寸土地也没有得到,说明,诸葛亮在荆州失去后,北伐艰难。
荆州对诸葛亮北伐的重要作用就凹陷出来了。
诸葛亮说从荆州进取中原统一中国的重要性就显得本比较高明。
而庞统建议抛弃荆州的建议,不仅使刘备失去了立足之地,而且关羽也因此而死,荆州再也没有回到蜀国。
由此可见,诸葛亮重视荆州的见解恐怕比庞统舍去荆州的建议更适合于刚刚立足的刘备了。

参考:
三国争霸,刘备起家最晚。
荆州是刘备的第一个根据地,但仅有荆州是不够的。
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这里阐明了荆州和益州的关系,先得有个家,然后得向益州发展,才能成就霸业。
而刘备的另一军师庞统对荆州和益州的看法是:“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
而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
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可成就大业。
”刘备从荆州到益州这些都是《三国演义》等书籍记载的内容,由此可见,诸葛亮与庞统对益州可成大业的看法是一致的,而且他们对荆州处于曹操和孙权之间,难有大发展的观点也差不多。
庞统与诸葛亮的区别在于,庞统认为荆州人才凋零,极力劝刘备取益州,这当然与他加入刘备阵营后急于立功有关。
而诸葛亮对刘备说荆州重要,必须要守住。
从刘备取四川前分兵的情况看,他赞同诸葛亮的意见,自己与庞统、黄忠、魏延去益州,留下诸葛亮和关羽、张飞、赵云守荆州。
这相当于刘备带领新军去开拓益州,把老班底都留在了荆州。
刘备的心思可以洞见,取益州前途未卜,荆州这个家不能丢啊,否则就又无家可归了,还能依附谁啊。
后来事态的发展超出了意料,庞统丧命在落凤坡,刘备进退两难,诸葛亮带领张飞、赵云去增援刘备,留下关羽守荆州。
刘备拿下益州后,又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自立为汉中王。
这是刘备的鼎盛时期,已经具备了实施“隆中对”的充分条件。
大意失荆州是转折点魏王曹操听说刘备称王了,勃然大怒,要兴兵讨伐。
这时司马懿献计:请孙权取荆州,刘备去救时,大王再打汉川,令刘备首尾不能相救。
刘备已探知曹操勾结东吴的阴谋,忙与诸葛亮商议。
诸葛亮说他已料到曹操的打算,也估计到东吴会让曹操先起兵。
刘备问诸葛亮怎么办 ?
诸葛亮说:“可让云长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了。
”显然,面对曹操和孙权的联手,刘备采纳诸葛亮的意见,派关羽主动出击。
但刘备和诸葛亮有两个估计不足:一是关羽进军的目的是威慑,还是直接北伐,指令并不明确。
如果关羽一直攻下去,益州也要出兵啊,这才是“隆中对”。
否则,关羽孤军深入,有成功的可能吗?
二是他们没有想到东吴背弃盟约,直接偷袭了荆州。
之前刘备和孙权争执,刘备亲自率军去增援关羽,两家划地暂时和解了。
那么,这次为什么没做准备,防备东吴背后下手呢。
所以说,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和诸葛亮负有很大责任。
即使他们没有出兵帮助关羽,至少要帮助关羽守住后方荆州。
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让关羽出兵,本身就是冒进。
关羽的责任是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威震华夏后骄傲自满,不知见好就收,结果曹操派强援来他攻不动了,后院又起火,导致狼狈地走麦城灭亡。
荆州的重要性有些东西失去了,才知道其珍贵。
刘备失了荆州,就失去了北伐的重要桥头堡,单从益州进军困难重重,诸葛亮的“隆中对”没有实现的可能。
所以,刘备率领大军讨伐东吴,不止是为关羽报仇,他要拿回荆州。
夷陵之战中,刘备被火烧连营,还让蜀军伤筋动骨,只能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了。
回头再看诸葛亮和庞统对荆州的看法,庞统说荆州“人物流失殆尽”是不正确的。
关羽当初统领的荆州军包括水军,绝对是刘备军中的重要力量。
而且,刘备在益州的军政人才基本来自荆州,惟楚有才”不是句空话。
在失去荆州后,蜀汉同时丧失了一个人才基地。
曹操当年取得汉中后,把张鲁和汉中居民大量迁往中原,让四川的人口减少了许多。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感叹的就是将士们的逐渐逝去,不是益州能补充的。
仅靠一个州与魏国打持久战是不可能的,只能速战速决。
关键还有一点,益州人偏安一隅,并不好战。
刘备到益州来,刘璋投降了。
后来魏国讨伐蜀国,刘备的儿子蜀后主刘禅也投降了。
从益州出发打下天下的,只有汉高祖刘邦。
那时还有水路可走,韩信可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到刘备和诸葛亮这里,只有旱路可行,地势险要,运粮困难。
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皆不能成功,主要因为缺少与荆州的两翼齐飞。

参考:
根本不是这回事儿! 庞统曾经跟刘备说过一段话:荆州荒残,人物弹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处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荆州战略地图) 这句话浅显明了,荆州经过大战之后,民生调弊,不可定都或者是将重心放在荆州。
反而是益州没有经过大战,可以在那里发展实力,然后把荆州当作一个向外的跳板,北可上宛洛,东可顺流而下压制东吴。
这跟诸葛亮的规划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冲突之处。
荆州自古以来就是六大战略要地之一,因此它的危险系数极高,历史上难有把京都定在荆州的例子。
而诸葛亮早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就为他设定了“以荆州为跳板,吞下益州,待天时有变,一上将率荆州之众以向宛洛;
将军率益州之兵以出秦川”的战略规划! 在诸葛亮的规划中,首先是拿下荆州,然后再拿下益州。
荆州是跳板,益州是目的。
而且,在诸葛的想法中,就算奠定天下三分之后,待天时有变,也是“一上将”率荆州之众以向宛洛,这说明了诸葛亮又将荆州当作了克复中原的一块跳板;
而“将军(刘备)以出秦川”,这也说明了诸葛亮也是把益州当作了根据地来发展。
诸葛亮和庞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并无冲突之处。
我们不可不注意的是,从西汉刘邦之后,再也没有蜀中势力能夺取过天下的例子了!光光只一个益州是不可行的,益州山高地险,所以它就像是一个保险箱一样,里面的人很难走出来,外面的人也很难攻进去。
因此,他需要跳板,一个是汉中,一个就是荆州,所以荆州不是累赘,而是一块很重要的战略要地! 历史上的诸葛亮善于长期规划,短于军略,而庞统却长于军略,这两个人本来是互补型的,只可惜庞统死于“落凤坡”。
文——千古
参考:
庞统说荆州是累赘,诸葛亮说荆州是刘备一统天下的关键所在,从战略眼光看,诸葛亮高而庞统低。
从另一个角度看,庞统力主袭夺益州,似乎怀有某种不可告人的动机与目的。
建安十二年(207年)寒冬,经徐庶、司马徽推荐,戎马半生、已经47岁的刘备,顶风冒雪,亲自到隆中拜访、请教年仅26岁的“卧龙”诸葛亮。
头两次无缘得见,第三次才受到诸葛亮的热情接待,因此留下了“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
刘备诚恳地对诸葛亮说:“现在汉室衰微,汉朝濒于崩溃,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我决心扫除凶逆,匡扶汉室,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由于智术短浅,屡遭失败,至今一无所成,竟无立锥之地。
不过,我的雄心壮志并未衰减,特请先生给予指教”。
诸葛亮对刘备的为人、经历早有所知,知道他是个有抱负、善用人、意志坚韧、百折不挠的政治家,如今亲眼见他礼贤下士、态度谦恭诚恳,内心深受感动,便毫无保留地向刘备道出了自己的见解。
诸葛亮说:“自从董卓之乱以来,四方豪杰并起,跨州占郡、割据称雄者数不胜数。
曹操同袁绍相比,名望低微,兵力弱小,但他却以弱胜强,打败袁绍,主要靠的不是客观条件,而是靠 主观谋略。
如今曹操已拥军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大力强,暂时无力与他较量、抗衡;
孙权虎踞江东,经父兄三代苦心经营,实力亦不容小觑,加之江东地势险要,民心归附,有才能的人都愿为其效力。
因此 ,可以东联孙权,共抗曹魏,而不能图谋袭占其地 ......荆州这个地区,北有汉水、沔水,南面直达大海,东联吴郡、会稽,西通巴蜀,大有用武之地。
可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他,大概是上天有意将这块战略要地留给您,将军有此意吗?
益州(四川)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高祖刘邦曾以那里为基地成就了王霸之业。
如今占据益州的刘璋却是昏庸无能之辈,既不会治理,又不会爱惜民力,外部还受汉中张鲁之威胁,所以,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啊” 。
接着他概括地向刘备建议说:“将军乃汉室之胄,一向注重信义,威望甚高,又广结英雄,求贤若渴,立志成就大业;
如果能占据荆、益二州,据险防守,与西边的诸夷(少数民族)结好,安抚好南边的诸蛮夷;
对外东和孙权;
对内改革政治,积蓄力量;
待天下形势出现变化、时机成熟时,就命一员得力大将率领荆州之军直攻宛、洛(今南阳、洛阳),以图中原。
将军自己则亲率益州之军出师秦川(今陕、甘),进取(夹攻)中原。
到那时,百姓岂不箪食壶浆来欢迎您呢 !果真这样,将军的统一大业便可成功,汉家江山也就可以复兴了”。
诸葛亮这一登高望远的精辟见解,就是史上著名的“隆中对策”。
他从当时的客观实际出发,仔细分析了各割据势力间的力量对比,从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事方面的形势变化为出发点,为刘备提出了三步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第一步,消灭暗弱无能的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袭夺二州,作为进取中原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第二步,同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关系,改革政治、整饬军武、稳定内部,积蓄实力,同时与孙权结盟,共同抵御咄咄逼人的曹操, 以待形势出现变化;
第三步,抓住有利时机,从荆、益二州兵分两路,北伐中原,最终摧垮曹魏,完成统一大业。
这是个高瞻远瞩的大战略计划,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大师。
正是诸葛亮这一决策,才使刘备化茧为蝶,由弱变强,最终三分天下有其一。
若没有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以及他的运筹帷幄,实力极其弱小的刘备集团根本不可能同曹操、孙权形成鼎足三分之势并与之角逐天下。
后来,由于关羽擅自违背诸葛亮制定的联吴抗曹基本方针,丢掉了战略重地荆州;
刘备又进一步发展这种错误,导致夷陵之战的惨败 ,已经实现的第一步战略计划遭到严重破坏。
尤其是丢掉荆州,使蜀汉的北伐大计严重受挫,后来诸葛亮只能一次次兵出祁山,又一次次铩羽而回,也是因为失掉了从荆州、汉中两线作战的优势,只能从一个点发起攻击,亦属不得已而为之了。
在这一过程中,诸葛亮也出现了一些战略、战术失误,导致蜀军出师不利,北伐功亏一篑。
但毋庸置疑的是,由他制定的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进而全取天下的战略计划是非常英明的。
后来,经江东鲁肃的大力举荐,有“凤雏”之称的庞统被刘备纳入麾下。
彼时江湖盛传“卧龙凤雏得其一者可安天下”,刘备把这两位人中之杰都得到了,却未能统一天下,最终只落得个偏安西南一隅的结局。
庞统智虑深远,军事谋略出众,有能力,有水平,早就名声在外了。
他既然愿意从东吴投到刘备阵营里,刘备自然对他高看一眼,倚重三分。
他一来就被刘备委以重任,和诸葛亮同为(左右)军师将军,两人基本平起平坐。
庞统投到刘备门下不久,就对夺取益州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来,他极力撺掇刘备尽快袭取益州。
他的意思是,荆州因为连年战火,早已荒废不堪,加上此地易攻难守,应该及早出军谋夺益州,方可成鼎足之势。
刘备采纳了他的建议,率军溯江而上,入川后,庞统又迫不及待地劝刘备赶紧设计擒获刘璋,说这样做可以“无用兵劳而定一州也”。
但以仁义自诩的刘备没有采纳,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刘备断然否决了庞统的阴计。
虽然诸葛亮是谋取西蜀的最早倡导者,但庞统似乎也早有此意,他才是帮助刘备攻取西蜀的具体实施者。
唯一不同的是,庞统似乎有意放弃荆州,全力去攻夺并经营益州。
庞统对袭取益州不仅非常热切,而且表现的有些不择手段。
刘璋与刘备在葭萌会盟结束后,刘璋回到成都,庞统向刘备提出了一套全取西川的办法,分为上、中、下三策 ,供刘备定夺。
上策是派军偷袭成都, 擒杀刘璋;
中策是制造借口,袭杀葭萌关守将杨怀、高沛,再袭取成都;
下策是暂退白帝城,再等机会反攻益州。
刘备斟酌再三,最终选择了中策。
从时人对庞统的评价看,他水准不低。
但在如何夺取益州的问题上却表现出一定的短浅见识。
他拟定的上策有些不择手段,根本不考虑如何赢取西川人士之心,更不考虑是否会引发当地人的反感,也没有考虑是否会对刘备将来入主西川造成不利影响。
当然,刘备用他的计策最终顺利夺取了益州。
然而他却在大局已定时突然中流矢而死,却也是蜀汉的遗憾。
或许,从战略层面来看,庞统稍逊于诸葛亮;
但从军事谋略上看,他不比诸葛亮差。
他将荆州视为累赘,认为不如放弃,山川雄固的益州才是攻守自如、可安身立命之所,确实表现出一定的战略短视。
【插图源自网络】
参考:
我相信大多数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对三国里面的武将充满兴趣,民间还有诸多“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类似的排名。
其实,古代冷兵器战争,打的还是智谋,出奇制胜才是中国古代军事的核心奥义。
能说会道,长袖善舞的谋士很重要;
能看清天下大势,判断战争胜负的谋士更重要;
如果能够随军打仗,懂得一些战略兵法的谋士,那简直就是香饽饽。
诸葛亮和庞统都属于这样的全能型谋士,这一点在司马徽给刘备推荐人才的时候就说过,“一般的读书人和见识浅陋的人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
只有诸葛亮与庞统能认清天下大势,才称得上是俊杰。
”这句话,后来经过罗贯中的艺术加工,就成了“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得天下”。
刘备确实得了二者,才建立了蜀汉政权,但是并没有取得天下,而且其中也不主要是两个人的功劳,还有其他诸如法正一样的全能型谋士。
总之,刘备争霸之路不容易,背后站着的不是三个两个谋士,而是一群人。
说到庞统与诸葛亮,一直作为三国爱好者眼中的顶级谋士,对刘备在不同时期争霸确实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很多同学也都好奇,这两个人到底谁更厉害一些呢?
好事的朋友,还根据二人的言论整理出来一些对立的观点,比如诸葛亮一直对刘备说荆州是争霸的关键所在,而庞统则对刘备说荆州完全就是一个累赘。
此言一出,两个顶级谋士的对比问题又出来了,卧龙和凤雏谁的智囊水平更高?
其实,这个问题本来就不是一个问题,人在什么时候说什么样的话,在诸葛亮给刘备出谋划策的时候,刘备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能夺取荆州自然是争霸的关键。
等到庞统给刘备出谋划策的时候,又是一番场景,为了刺激刘备夺取益州,怕刘备在荆州不挪窝,因此要他居安思危,把荆州说的一文不值。
不同阶段,对事物的发展应该有不同的判断!按照史书的说法,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后才出山的,在诸葛亮的茅庐里面,两人促膝长谈了很久很久,最终形成后来的书面文件《隆中对》,在这个对策中,诸葛亮为刘备宏观的分析了当时天下发展大势,预测了未来三分天下的格局。
想要实现三分天下,刘备必须先夺取荆州,按照诸葛亮的话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虽然诸葛亮把荆州好顿猛夸,但是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有资格夺取天下的地方,要么是关中平原,要么是中原地区,荆州算是个什么地方,典型的四战之地,天下狼烟,荆州必不能幸免。
想要割据一方都困难,又何来争霸天下的资本呢?
诸葛亮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刘备啥地方都没有,能够抢夺的地方,只有荆州,糟糠不好吃,关键时刻也顶饱啊!按照诸葛亮的说法“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如果连荆州都拿不下来,更不要谈争霸天下了,干脆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算了!只有在夺取荆州之后,进一步夺取益州(四川),益州才是真正的割据之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在拥有荆州和益州的情况下,如果“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种稳扎稳打的三步走战略很诸葛亮,让刘备听了之后是激动的睡不着觉,诸葛亮三言两语就让自己成为匡扶汉室的盖世英雄?
应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作为中国最早的宏观策论,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此后蜀汉政权的发展也正是这个发展方向的,因此有人认为是诸葛亮成就了刘备。
当然,作为一个理想化的谋士,诸葛亮的分析是基于静态分析的,他的三国争霸模型是建立在曹操没有南下的基础上,刘备能够取代刘表,然后争霸天下。
事实上,现实往往比计划变化的更快,刘备还没有来得及夺取荆州,曹操已经整合完北方势力,率领大军南下,大有一统天下之势,荆州之主刘表,壮年的时候也是一个汉字,曾经单枪匹马越过敌战区,一个人接收了荆州。
只不过人老了,考虑的事情比较多,看到曹操大军南下,荆州湿气大,刘表再上了点火,后背鼓了个脓包,三国时期还没有青霉素,刘表不久就一命呜呼了,由于刘表死的节点与曹操发兵的节点太过靠近,罗贯中就是写刘表是被曹操吓死的,大家也没有理由怀疑。
刘表一死,他小儿子刘琮那真的担不起事,在荆州投降势力的主导下,直接投降曹操了,而且还是在没有通知刘备的情况下,简单说就是刘备被卖了,很可能是荆州投降势力为了向曹操表忠心献的一份大礼。
应该说,刘备还没等走出争霸第一步,荆州就已经剧变,刘备被卖,这些粑粑事诸葛亮怎么可能预料的到,要不是刘备跑得快,估计早就被曹操追上直接给结果了。
当然,在联吴抗曹的战略决策上,诸葛亮是立了大功的,要说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刘备事实上成为最大受益者,诸葛亮绝对功不可没。
但是这些事情,都不是诸葛亮在隆重茅庐中所曾想到的,事态发展的实在是太快了,应该说,作为宏观策论理论家,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没有毛病的,只不过他又不是总导演,不能预测所有事物的发展方向。
在跌跌撞撞后,刘备还是在赤壁之战后,夺取了大部分荆州之地,还算符合诸葛亮的预期。
但是夺取荆州,真的不是诸葛亮第一个想到的,估计刘备还没三顾茅庐的时候,睡觉做梦的时候都夺个千百回了,主要还是苦于时机不成熟。
可以说,刘备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夺取荆州,为何到了庞统的嘴里,荆州就是个累赘了呢?
根据《三国志?庞统传》注引《九州春秋》中的记载,庞统曾向刘备进言:“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庞统的意思是,经过赤壁之战后的荆州(刘备还未全取)不足以成为刘备夺取天下的资本。
从时间上来说,庞统说的荆州跟诸葛亮说的荆州就不是一个荆州,诸葛亮《隆中对》中说的荆州是赤壁之战前的荆州,而庞统说的是赤壁之战后的荆州。
经过赤壁之战后,荆州军政大崩盘,刘备虽然勉强得了大部,已经远远无法与赤壁之战前的荆州相提并论了。
但是,苍蝇再小也是肉,糟糠再难吃也顶饱,为何庞统却如此看不上荆州?
其实在《九州春秋》中,庞统的话并非单纯的嘲讽荆州,而是强调益州的重要性,在后面庞统说到“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意思就是告诉刘备,别守着荆州这点破烂地方了,想要争霸天下,赶紧去夺益州去。
这一点其实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夺荆州后,再夺益州是一致的,诸葛亮早在《隆中对》中就已经说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这才是英雄所见略同。
为了让刘备下定攻取益州的决心,庞统还说到“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随着局势的发展,其实放弃《隆中对》的人,恰恰是诸葛亮本人,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一直倡导与东吴的联合,而联合的本钱,就是向东吴妥协,把荆州让出去。
只不过关羽和刘备并不舍得,尤其是关羽更是认为荆州是自己事业梅开二度的地方,寸土不让,最后才引发了东吴袭击荆州的悲剧。
说到底,诸葛亮也未能判断出,孙权是一个连友军都能偷袭的混蛋,而庞统对此是有着高明的判断的,他说荆州“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当然,庞统也不是神一样的存在,他最大的助力也就是帮助刘备夺取益州,由于太过激进,在没有取得益州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小命交待了。
总结起来,对于荆州的战略价值来说,不同时期不同环境都不一样,谁都不是神,谁都不可能拥有上帝视角,窥测天机。

参考: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研究一下当时荆州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
荆州当时位于魏、蜀、吴三个政权的交汇处,地处长江中游地区。
北过江可攻宛洛,东顺江可取江东,西逆流可进益州,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刘备得到这里,居荆襄之兵北向宛洛,东又可顺江而取江东。
同时又是保护西线的一道战略屏障。
据守荆州东抗孙权,北抵曹操,减轻益州方面的压力。
所以说荆州是很重要的战略要冲。
要理解庞统和诸葛亮当时对荆州战略地位不同评价,必须先了解二人说话时荆州所处的环境背景。
一、诸葛亮评价荆州是“隆中对”中的话。
原文是:“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诸葛亮是建安十二年见到刘备的,当时的荆州在刘表的治理下基本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得以休养生息。
初平元年,刘表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他在当地豪族的支持下,很快就掌控了荆州七郡。
刘表志向不大,没有参与讨伐董卓的作战,直到董卓被杀,他仍然得到朝廷认可。
所以这时的荆州相对比较安全,大量躲避战乱的民众和名士前来荆州避难,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王粲、裴潜等人,诸葛亮也是其中之一,可见荆州相比各州郡是比较稳定和兴旺的所在,其富裕程度也非常可观。
这时的刘备势力不大,兵力不多,在刘表治下的新野做一个小小的县丞,驻地还是刘表的。
所以诸葛亮说荆州是“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是说刘备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根据地,目前的荆、益二州就是不错的选择。
在当时刘备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诸葛亮说这话没有错。
二、庞统评价荆州庞统原话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意思是说,荆州这地方以前在刘表治下富庶繁荣,但历经赤壁大战后,这片地方已经变得田亩荒驰、人口凋敝,已经不足以支撑蜀国顶住吴魏两国的压力,他不赞同刘备在荆州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而要将主要精力放在益州,以益州势力辐射全国。
总之,凭借两人在不同时期说的话,不能断定两人的高低。
我们知道,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关于益州也有很高评价。
原话是“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诸葛亮和庞统都是看中了益州,在对待荆州战略定位上虽有不同,那是当时荆州环境变化导致的,我们绝不能断章取义,用一句话决定两人战略眼光的高低。
世易时移,环境变化,荆州的战略定位也是不同的。
免责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本人删除!
参考:
我不是太清楚提问者说的\"庞统说荆州是累赘\"的话语出自何处!我查阅了一些史书只发现《九州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话: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庞统说这段话的背景时期:庞统提出这个言论是法正劝解刘备取益州时,刘备内部集团开会时说的。
荆州情况:庞统说这段话,是赤壁之战之后。
荆州成为天下争夺的主战场,而荆州的归属权也是被三家瓜分的状态。
曹,孙,刘三方的情况:曹操占据北方绝大部分地区。
大后方相对稳固。
孙权战力江东,经过孙氏三世的建设,也已经站稳脚跟。
而刘备只有荆州部分区域,而且这块区域在以后的时间内肯定是连年征战,所以刘备没有稳定的大后方。
这段话的意思和目的:这段话,是庞统劝解刘备取益州的话。
他讲述了荆州目前战乱的情况,告诉刘备荆州是四战之地,我们的大本营不能建立在益州。
而益州却是天府之国,我们可以占领益州作为大后方。
总结:这段话中庞统没有说荆州是累赘,只是说明了刘备要想发展必须取益州的原因。
荆州对刘备的作用一,有荆州时: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如果拿下宛城兵峰直指许昌。
是完全可以动摇曹魏根基的。
但是可惜的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导致一切成为泡影。
二,无荆州时:诸葛亮在六处祁山的过程中,大部分都因粮草不足导致无奈退兵。
这完全是因为没了荆州,蜀汉少了一块有效的跳板。
无论是从战略还是战术上,都没有办法组织起有效的进攻手段。
再加上粮草运输困难,蜀汉的北伐其实毫无胜算。
庞统和诸葛亮的对比关于对荆州的看法:由于庞统死的比较早,史书上并未留下庞统对荆州这块区域的看法。
但是我可以肯定,作为战略要地的荆州,庞统和诸葛亮的看法肯定是一致的。
无论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还是庞统劝刘备取益州的话中,都明确指出,益州可以作为战略后方。
而对于荆州这个四战之地,必定作为一块进入中原的跳板。
跳板没了,刘备出川的难度将史无前例的大。
最后是诸葛亮和庞统谁高谁低:我认为这个没有答案。
入川之战,刘备带庞统,而让诸葛亮留守荆州,其实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庞统的军事才能可能高于诸葛亮。
但是可惜的是,庞统死的太早,没留下太多计谋。
而诸葛亮的长处是谋划大局以及发展内政。
就诸葛亮一生而言,其实并未有太过突出的军事战绩。
但是他对蜀汉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结语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我无法给出庞统和诸葛亮孰高孰低。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如果庞统不英年早逝,蜀汉集团可以走的更远。

参考:
诸葛亮说荆州是“用武之国”,庞统说荆州“难以得志”。
二人所说看似矛盾,但其实只是形势不同罢了。
诸葛亮所说的“用武之国”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西接吴会,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
显然,诸葛亮所说的荆州,包含了当时刘表所统的荆襄九郡。
诸葛亮的企图,是通过加强在荆州的影响力,逐步实际控制荆州。
为此,刘备、诸葛亮拉拢刘琦,招揽荆州人才,收揽荆州人心,加强在荆州的影响力。
曹操南下时,诸葛亮曾建议刘备袭取襄阳,被刘备拒绝。
刘备后决心抢占刘表物资、兵粮所囤的江陵,但因被虎豹骑所破,未能得志。
换而言之,诸葛亮取荆州的计划,在赤壁之战前已遭重大挫折。
庞统所说的“难以得志”之处赤壁之战后,刘备又获得了荆州的南四郡及东吴划拨的公安、江陵等处,但这与诸葛亮所言的“用武之国”已不可同日而语。
用诸葛亮的话说,刘备在公安时,“北畏曹操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确实难以得志。
当时,法正前来献计,要刘备夺取西川,刘备犹豫不决。
刘备之所以犹豫,主要是形势危急。
刘备亲自在公安尚且可勉强支撑,如果他率部进入西川,形势更为危险。
此时,庞统提出了他的看法。
荆州荒残,人才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江表传》形势不用了,再执行原先计划,先平定整个荆州,只是幻想罢了。
不论是向北将曹操驱逐出襄阳,还是向东把孙权赶出江夏,都是不现实的目标。
因此,庞统强调荆州“难以得志”,告诉刘备:调整顺序,先抓住机遇,夺取益州!本质相同诸葛亮、庞统对荆州的说法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先弱后强。
《隆中对》中,诸葛亮在提出荆州“用武之国”前,哔哩吧啦说了一通:曹操惹不起,孙权不要惹,打一打刘表的主意吧!庞统献策时,重点也是:曹操、孙权,你都惹不起,不去打刘璋的主意,你还能干啥?
比唯诸葛亮、庞统所见本质一样,就是曹操、周瑜等人,看法本质也一样。
先弱后强,也是当时英雄们的共识。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兵西北,攻马超,定张鲁;
周瑜也提出取西川、汉中,连结马超。
英雄所见略同!没有不变的“谋划”其实,拿着不同时期的谋划比较,没有意义。
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够完全按照自己本来设想的谋划发展。
曹操、荀彧不能。
曹操与吕布大战兖州时,荀彧提出谋划:击败吕布,收回兖州,然后,联合刘繇,共击袁术,控制淮、泗,然后再图其他。
可是,随着形势发展,尤其孙策崛起,刘繇战败,荀彧的企图不能得志,曹操只有调整方略。
孙策、孙权也不能。
孙策起兵前,谋划是:取江东,然后取扬州、荆州,成齐桓公、晋文公的伟业。
但在曹操、袁绍相持官渡时,孙策果断调整为袭取许昌。
(可惜被刺,未能实施)赤壁之战后,周瑜又计划取西川,连结马超。
但是,西进为刘备所阻,只能暂时调整为向交州发展。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没有什么神机妙算,没有什么永远正确的谋划,有的只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诸葛亮、庞统,在不同情况下对荆州做出了不同的评价。
评价不同,只是形势不同罢了。
评价的内容虽不同,但其实质是一样的,并无矛盾。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没有什么永远正确的谋划,有的只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务实态度。

参考:
比较诸葛亮与庞统关于荆州的战略,首先得明白两人的战略是什么?
对于诸葛亮来说,关于荆州的战略定位就是来自《隆中对》战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得很明白: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
最重要的一句话是: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言外之意就是说:荆州是个战略要地。
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如果想要统一天下,有所作为,那么就必须争夺荆州。
那么争夺荆州有什么作用呢?
诸葛亮与隆中对诸葛亮同样说得很清楚:待天下有变时,命令一上将从荆州向北攻打,刘备率益州军队出秦川,两路北伐,就能统一天下。
换句话说,诸葛亮《隆中对》为刘备谋划的是整个天下,而荆州就是刘备争夺整个天下中最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刘备所有实力的二分之一,荆州与益州的不同点在于:荆州是战略要地,益州是偏安一隅,荆州可攻可守,益州易守难攻,荆州与益州相辅相成,才能成就大业,没有荆州的益州等于失去了前进的战略通道,没有益州的荆州等于失去了大后方的支持,荆州与益州,缺一不可,这就是诸葛亮对荆州的定位。
庞统对于庞统来说,关于荆州的战略定位来自于刘备入川前庞统对刘备所说的一番话,庞统是这么说的: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
而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很难以有大的发展。
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能夺取益州,以益州为根基,就可成就大业。
庞统说荆州荒凉残败,人才流失,难以有大的发展,这话也没有错,荆州北边是曹操,很难发展,想发展只有战争,荆州东边是孙权,当时两家算是同盟,也没法向东发展,荆州的西边是益州,这里人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一个成就大业的好地方。
庞统随刘备入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庞统对刘备说这话时,有一个前提,前提就是:刘璋在张松的劝说下,派出法正到荆州迎立刘备进入益州攻打张鲁,作为刘璋的使者,法正不仅不为刘璋谋划,反而出卖刘璋,给刘备献上密计,劝刘备乘机夺取益州,刘备在犹豫的时候,于是庞统就说出了上面那番话。
很明显,庞统是抱着劝说刘备入川的目的而说出的那番话,只是给刘备解释为什么要进入益州,况且庞统也只是说荆州难以发展,从来就没有说过要放弃荆州的话,庞统的堂兄庞山民是诸葛亮的二姐夫,两人本来就是亲戚,庞统又是荆州襄阳人,怎么会放弃荆州,那可是他的家乡和祖庙所在地。
况且诸葛亮早就在隆中对中对刘备说了要取荆州和益州的战略,刘备早就明白这个道理,这个时候刘备并不是犹豫进不进益州,而是在考虑如何进益州,如何取益州的问题?
要知道刘备这个枭雄,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建功立业,成就霸业,他绝对不可能一生蜗居荆州,他一定会拿下益州,用不着庞统劝,刘备也是一定要拿下益州的。
刘备与诸葛亮从刘备后来发动夷陵之战誓死要夺回荆州的情况来看,荆州对刘备何其重要,刘备政权没了荆州,就等于失去统一天下的实力,等于被关在益州这一座盆地出不来了,而有荆州就不一样了,刘备的大军就能从荆州出发,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刘备要拥有荆州。
所以,关于荆州的战略,是诸葛亮的战略更高明,荆州一定不能失。
但是诸葛亮的战略中有一个漏洞,就是刘备集团占据荆州后,一定会与孙权集团发生战略冲突,冲突的原因既有地缘政治的原因,也有战略发展方向的原因,尤其是荆州扼守长中游,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中原突入江汉平原或者南方北上中原的重要通道,再加上赤壁之战后刘备借了南郡,虽然在湘水对峙时刘备还了长沙郡和桂阳郡两个郡给孙权,但对于孙权来说,显然并不满足。
刘备为庞统报仇虽然目前双方还是盟友,但将来如果蜀汉北伐,那么右翼就完全暴露在东吴政权的威胁之下,诸葛亮在隆中对没有提到这个问题,同时在整个襄樊之战期间,诸葛亮也没有提到过孙权集团的威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不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责任更多在于刘备,因为蜀汉集团后期的发展完全不符合隆中对战略发展,刘备已经没有按隆中对战略规划来实行了,比如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刘备命令关羽发动了战争,但在整个襄樊之战进行的半年时间中,刘备也没有阻止关羽,这只能说明刘备默许了关羽的军事行动。
诸葛亮关羽从荆州北伐襄樊,等于是孤军深入北伐,身在益州的刘备却没有能力采取相同的军事行动,隆中对明确天下有变两路出军的战备,这个道理刘备怎会不懂,至于诸葛亮,隆中对本来就是他提出来的,怎么会想不到?
到底是诸葛亮预测到孙权会偷袭荆州说给刘备,刘备不听,还是诸葛亮没有算到孙权会偷袭荆州,已经无从证明,个人更倾向于前者。
无论情况如何变化,可以肯定的是:荆州在刘备集团的重要性,是绝对无法放弃的,哪怕是庞统,也不会提出放弃荆州的战略。
同时荆州也是刘备集团统一天下、成就大业的实力保证,拥有荆州,刘备还有争夺天下的资本,少了荆州,刘备集团就变成偏安一隅割据政权,这是刘备一辈子都不想看到的事。

参考:
庞统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而荆州也是当时的战略要冲,乃是兵家必争之地。
为何庞统、诸葛亮两人对于荆州的看法却截然相反呢?
实际上,并非如此。
两人都是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自然是“英雄所见略同”了。
荆州具有地利之优我们常说荆州七郡、荆襄九郡。
不管荆州如何划分,下辖几个郡,古荆州的地域,主要包括现在湖南、湖北全境,以及河南南部地区。
另外,境内还有长江,以及长江的两大支流汉水、湘水流过。
所以,荆州,绝对是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要冲。
荆州,向北可以直达中原,进击洛阳、长安;
向西,逆江而上则直逼巴蜀;
向东,顺江而下则可争夺江淮;
向南,也可威慑百越之地。
因此,诸葛亮才在《隆中对》中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这也是在丢失荆州,刘备不听劝阻,非要打夷陵之战,夺回荆州的主要原因。
庞统、诸葛亮,甚至刘备,都知道荆州的重要性。
英雄所见略同诸葛亮、庞统、徐庶等人,皆是好友,而且全是见识、谋略过人之士。
他们曾经经常在一起谈天论地,又怎会不谈荆州、益州等各方诸侯,及其统治地域的优劣形势。
而实际上,庞统也并没有说过“荆州是累赘”之类的话。
庞统曾对刘备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庞统之所以这么说的原因,是在经过赤壁之战后,荆州的资源已经消耗过大,而且还有孙曹虎视眈眈,仅靠荆州一地,难以实现三足鼎立的大业。
接着,庞统开始劝说刘备赶快西取益州:“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庞统拿蜀川的富有勾引刘备,让刘备赶快取蜀川。
然后,再利用蜀川的财富、兵马,争夺天下。
而诸葛亮也曾在《隆中对》中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劝刘备攻打刘璋、张鲁取之。
然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则可等天下有变之时,荆、益两路齐出,“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从庞统和诸葛亮的话中完全可以看出,他们早就对天下大势进行了不知多少次的讨论,而且达成了共识。
庞统贬低荆州的原因诸葛亮是刘备驻扎樊城时,三顾茅庐请来的,所以,诸葛亮的地位一开始就非常高。
而庞统开始则是周瑜的功曹,还曾劝孙权软禁前往江东和亲的刘备。
他在投靠刘备之后,仅被任命为了耒阳县令,因为懒散,还被撤了职。
最后,还是在鲁肃留书,诸葛亮的强力推荐之下,才被刘备重用。
但是,庞统知道刘备对他的能力,还是颇有疑惑。
所以,他才不遗余力的劝说刘备速取益州,以便证明自己的才能,在刘备阵营站稳脚跟。
庞统是实用主义者,乃真仁者庞统相对而言,和曹操、法正有点类似,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对待沽名钓誉之类的事,看得并不是那么重。
刘备其实也知道,想要快速成功,还是要倚重实用主义者,这也是他后来倚重庞统、法正的原因。
而诸葛亮则和刘备更类似,将道义时常挂在嘴边。
哪怕是要抢别人的东西,也得先掩盖、修饰一番再动手。
抢了人家的东西,还要给被抢的人强行扣一顶没有道义的大帽子,把被抢者的名声搞臭,显得他们的抢劫行为,多么的正当。
现代人更喜欢曹操,而不喜欢刘备,也是有道理的呀。
庞统其实应该投靠曹操,绝对可以成就大业。
可惜呀,他投奔了刘备,所以,被刘备给玩死了。
庞统随刘备入蜀,在涪城接受刘璋的宴请。
庞统跟刘备说:“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如果是曹操,肯定会听从庞统的建议,则可不费一兵一卒,取了西川。
这种情况下,庞统也就不用早死了。
可是刘备不肯,“恩信未著”,不可以,我要收拢人心,现在不取。
好吧,那就先等等吧。
等到刘璋识破了张松、法正是刘备内应,杀了张松之后,刘备与刘璋的关系彻底破裂,刘备装不下去了。
庞统又献上中下三策:上策挑选精兵强将,突袭成都;
中策,诱杀杨怀、高沛,夺取他们的士兵,然后说是刘璋先背信弃义,再攻打成都;
下策,退还白帝城,与荆州合兵,徐还图之。
要面子,厚脸皮的刘备,自然不用说,选取了中策。
然后,在攻打雒城之时,庞统率军攻城,为流矢所伤,不治身亡,年仅36岁。
如果刘备肯用上策,庞统自然又不用死了。
可惜,刘备没有。
如果刘备可以放弃虚伪,完全听从庞统的策略,真有可能早日击败曹操,降服孙权,统一天下。
可是,刘备习惯了“装”,认为“仁义”才是取天下的真理。
庞统在涪城时,见到刘备大宴将士,饮酒作乐,庆祝攻打刘璋的战事顺利。
他就曾经直谏刘备:“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谁才是真的“仁者”,谁才是装出来的“仁者”,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来了。
有时候,真正的仁者,总是被人误解呀;
而那些人们认为的“仁者”,只不过是隐藏太深罢了。
诸葛亮以道卫道,声望更隆诸葛亮比庞统高明在哪里?
高明在他跟刘备是同一个类型,而芸芸众生,偏偏多数又比较信奉这一套。
所以,他们胜在赢取人心。
可是,因为做事效率低下,征伐不断,却徒劳无功,仅仅是虚增消耗,导致最后反倒失去了人心,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庞统和诸葛亮各有千秋,不相上下看完了上面的分析,庞统和诸葛亮谁高谁低的结论,已经不难得到了。
庞统和诸葛亮的能力,以及战略眼光,绝对是不相上下,各有千秋。
只是,诸葛亮没有投曹操,也没有投孙权,而选择了刘备,是最明智之举。
这一点上,要略胜庞统一筹。
人要尽其才,就要选择合适自己的平台,而诸葛亮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庞统的才能,较之诸葛亮、司马懿都毫不逊色。
他的风格,与曹操更为类似。
而且,庞统更有仁者之风,并非奸诈之徒,比司马懿辅佐曹氏更有优势。
所以,庞统应该投奔曹操呀,相信一定可以得到曹操重用,助曹早日灭了蜀汉、孙吴,一统天下。
常言道,良禽咋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绝对不是一句随便说说的戏言,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
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才能和风格,选择一个可以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才是最最重要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