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康熙要雍正善待礼亲王后代

康熙临终前确实叮嘱雍正,要小心保全礼亲王子孙,并写在遗诏中。
康熙大帝临终,要交代的事应该很多,一般的事情肯定没几乎唠叨,他竟然单独提及,这就说明礼亲王一系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太重要。
康熙在留给雍正的遗诏中写道:“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满清第一代礼亲王是努尔哈赤长子代善,康熙对礼亲王一系的关照,最大的原因就是代善自我牺牲,先后拥立皇太极和顺治。
另外,代善的孙子杰书,为平定三藩之乱和郑经分裂立下了大功,深得康熙器重。
代善两次拥立之功,是嫡系一族不能忘的大恩努尔哈赤驾崩时,并未指定接班人,能决定汗位继承人的只有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
代善为四大贝勒之首,努尔哈赤临终前曾经将大福晋佟佳氏托付给他。
从四大贝勒的实力看,代善掌握两红旗,对他唯命是从的侄子杜度掌握镶黄旗;
阿敏掌控镶蓝旗,莽古尔泰掌握正蓝旗,皇太极掌握正黄旗。
另外两旗,正白旗旗主阿济格,镶白旗旗主多铎。

如果他站出来争汗位,皇太极机会不大。
代善的明智在于,他意识到无论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还是阿济格,都不是善角色,轮打仗他不服谁,但是玩政治他信心不足。
所以,在儿子岳托和萨哈磷的建议下,代善决定支持皇太极。
代善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着实不易,他的决定避免了努尔哈赤家族内部的一场火拼,也为皇太极成为嫡系一族奠定了地位。
皇太极突然驾崩,同样没留下遗诏,让满清皇位的归属,风波再起。
这一次的危机比上一次更要严重。
第一次汗位之争还是少年郎的多尔衮,这一次站到了一线,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针锋相对。
当时的八旗归属是这样的:两红旗旗主代善,正蓝旗旗主豪格,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两白旗旗主多尔衮、多铎,两黄旗由皇太极直属。
豪格的主要支持者除了自己的正蓝旗外,还有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及部分两黄旗;
而多尔衮的支持者除了两白旗,也有部分两黄旗,双方势均力敌,谁也不松口。
这时候,代善的重要性再次凸显。
代善除了自己的两红旗外,他的儿孙们一大批,都在朝中占据显赫地位,有足够的能力影响各旗之间的政治态度,他偏向谁,谁就占据优势。
当豪格与多尔衮各不相让的时候,多铎首先提出折中方案:由资格最老的代善即位!事情往往就是这样: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事实上结果就是如此,不满六岁的顺治捡了大便宜,假如代善站出来,谁敢说他不能坐上龙椅?
代善再次显示出了自己的智慧,他以自己年老为由,立场鲜明地把自己置身利益之外,又不露声色地表露了力挺豪格的立场。
多尔衮眼看代善不在自己一边,觉得大势已去,赶紧抛出了替补方案,拥立小福临,避免输得一败涂地。
可以说,代善的两次拥立之功,让满清政权度过了初年的两次重大政治危机,又保证了嫡系一族的地位确立。
这个功劳,不光康熙及其后人要永世不能忘,爱新觉罗家族都不能忘!杰书两立军功,捍卫了满清政权的安全与统一杰书是代善的孙子,他是康熙朝平定东南之乱的满清勋臣,也是爱新觉罗家族,及多尔衮之后,最杰出的军事将领。
康熙即位后,满清虽然已经坐稳了江山,但是局部地区依旧暗流涌动。
一是三藩势力强大,二是台湾郑氏家族的割据。
这两问题的解决,杰书居功至伟。
自康熙十三年,至康熙十九年,二十九岁的杰书转战浙江、福建、广东,先后平定了耿精忠叛乱,和郑经的入侵。
杰书及时平定耿精忠之乱,对康熙集中兵力打击吴三桂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吴三桂敢起兵反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三王联合,立刻让满清失去江南之地。
事实上,耿精忠很快在杰书的打击下投降了,没有起到策应吴三桂的作用。
同样,假如三藩之乱时,郑经这个顶着光复汉统大帽子的前朝遗臣,一旦占据东南,与三王配合,对满清来说真的是雪上加霜。
所以,杰书的胜利不光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
因而,杰书回朝时,年轻的康熙皇帝,率领所有王公大臣,亲往卢沟桥迎接!可以说,杰书就是康熙王朝早年的定国之宝!嘉奖礼亲王一族,也是给满清皇室子弟树榜样满清一共有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代善的礼亲王家族、多尔衮的睿亲王家族、多铎的豫亲王家族,和豪格的肃亲王家族,代善的礼亲王家族居首位。
不过,铁帽子王享有的永世不降格礼遇,一直到乾隆朝才确立,并非开国就存在。
确立铁帽子王,除了表彰这些家族的军功外,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激励后世的爱新觉罗子孙。
满清入关后,跟所有少数民族入主汉地一样,在汉化的大潮下,皇室子弟迅速腐化堕落。
随着多尔衮这些开国名将的离世,满清贵族子弟早就失去了马背民族的彪悍尚武,比汉人还要弱不禁风。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逐步恢复了多尔衮、多铎等后人的爵位,除了追念先祖之功,其目的跟恩待礼亲王一样,都是为了唤醒满人的雄风,鼓励他们学习先祖,为满清皇室效忠。
康熙的这个举措,也为乾隆朝厘定铁帽子亲王制度开了一个头。

参考:
从努尔哈赤起兵到满清问鼎中原,在烽火狼烟中,一顶顶铁帽子脱颖而出。
这些宗室将领们,南征北战,为大清的基业立下赫赫战功。
在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中,有三位实际上是一家:礼亲王、克勤郡王和顺承郡王,第一代礼亲王代善是克勤郡王始祖岳托的父亲,是顺承郡王始祖勒克德浑的祖父。
如此荣耀,在大清皇族中可谓绝无仅有。
努尔哈赤16个儿子,并且都有赫赫战功,但只有代善能在多次风暴中保全自己。
即使到了康熙年间,代善家族依旧荣光无限。
康熙在其遗诏中还特地交代雍正,要优待代善后代,这与其家族的影响力密不可分。
为满清立下赫赫战功,为皇权的一脉相承作出突出贡献作为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与其他兄弟相比,无疑是幸运的。
在他年轻时,就追随父兄征战。
努尔哈赤起初本想让长子储英继位,但褚英却偏偏不争气,被废除继位资格,最终无疾而终。
之后,努尔哈赤认定代善为继位人。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封代善为大贝勒,位居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之上。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随着威望的提升,权力的加重,代善成为爱新觉罗内部斗争的“标的物”。
1620年,先是有人举报代善与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关系暧昧,接着又因为计较住宅问题而引起大汗不满,后处理家庭矛盾不公而被训斥。
最终,努尔哈赤废除了代善的储位,并收回其部属。
从此,经过打击的代善,行事变得低调起来。
加上他性情温和,遇事不露锋芒,在之后的斗争中多次化险为夷。
努尔哈赤去世后,由于没有明确继位人,有希望继承的只有代善与皇太极,但低调的代善不仅没有争夺,反而主动推举皇太极继位。
在皇太极时代,由于皇权集中的需要,代善同样受到一些排挤,但终究度过难关。
由于多年的征战,代善积累不少功劳,皇太极称帝时,封他为“和硕礼亲王”,并加授“皇兄”称号。
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同样没有指定继承人。
当王公贵胄为了皇位而剑拔弩张时,代善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没有明显偏袒其中一方。
最后,各方达成妥协,拥戴六岁的福临继位。
但权斗并未结束,为了维护皇室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代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儿一孙(硕托与阿达礼)。
正是这种高风亮节的作风,晚年的代善得到了非常高的尊崇,堪称清初爱新觉罗家族的楷模。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代善的支持,皇太极、顺治都难
因此,在代善去世后,顺治特批一万两抚恤金,是当时亲王标准的两倍。
后来,康熙在追忆这位伯祖时,曾充满感激地褒奖他“忠冠当时,功昭后世”。
面对大清王朝创业元老的后代,皇帝给予一定优待,并不过分,尤其在清朝那个人情社会,还能体现自己的帝王风度。
家族影响力大,成为皇帝需要笼络的势力代善的八个儿子,三人成了亲王,两位郡王,一人贝子,一人辅国公。
在皇族内部,礼亲王家又被尊为实际上的掌门人,号称“诸王之首”。
各家王爷出席活动时,礼亲王的位置往往比较靠前;
在满清八旗中,代善家始终有强大影响力。
清朝从始至终,都是以满清八旗为基本依靠力量。
不管谁当皇帝,都要照顾旗人的利益,维护八旗的稳定。
在康熙传位雍正之时,朝局不稳,尤其需要八旗上层家族的支持。
代善家的影响力大,自然就成了皇帝倚重的力量。
此外,在康熙朝,代善的后代,并不完全靠祖上荫庇,也出现几个有功之人,比如康亲王杰书。
杰书曾为镶白旗都统,参与过平定三藩的战争,劝降了耿精忠,剪除了吴三桂的羽翼,收复福建;
击退郑经,让朝廷腾出手集中力量对付吴三桂。
后来,杰书回朝时,康熙亲自迎接。
秋媚说:皇室善待礼亲王后代,与当初皇太极打击礼亲王的目的如出一辙,更多出于政治上的权衡,需要他时可以高高挂起,不需要时也能让其迅速边缘化。

参考:
康熙皇帝特意叮嘱雍正,善待礼亲王的后代,并将之写进自己的遗诏之中,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礼亲王一脉在他的心中占据了无比重要的位置,以致于康熙皇帝不得不对雍正特别嘱咐,唯恐礼亲王一脉受到迫害,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不能保证老四胤禛能否像自己一样优待礼亲王一脉。
“千古一帝”康熙驾崩,留下遗诏要继任者雍正皇帝善待礼亲王儿孙1722年的冬天,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畅春园外,行人在瑟瑟寒风中不禁缩了缩脖子,不让寒风跑进来;
畅春园内一片萧瑟,原本平静的湖面上,早看不见夏日里满湖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只剩下一堆枯萎的枝干在寒风里佝偻着腰;
至于那原本浮在水面争相讨食的鱼儿,如今一条都看不到,全都潜到水底去了;
原本娇艳的牡丹,而今一朵都看不到,剩下的只有只那梅花,严寒独自开。
畅春园中清溪书屋,这是康熙皇帝平时最喜欢呆的地方,这天他和往常一样呆在里面,只不过,彼时的康熙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凛冽的寒风夹着梅香,透过门缝微钻进室内,冷的一吹,让病榻上的康熙皇帝精神了点。
虽说,这点寒意在满屋的炭炉下算不得什么,但康熙却一点儿都没感到舒畅,病痛将他折磨得没有一丝精神,这位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君王知道,他即将迎来生命的终点。
他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8岁登基,在位61年,擒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往事一桩桩从他的脑海里闪过。
作为君王无疑他是英明神武的,这一生多姿多彩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渐渐地,这位君王脑海中的画面开始变得模糊起来,他觉得好累好累,好困好困,慢慢地睡了过去。
《清史稿》——“甲午,上大渐,日加戌,上崩,年六十九”。
在这一年的冬天,这位君王带着他一生的功绩与世长辞,不过,康熙皇帝在他离世前,他给自己的继任者四皇子胤禛留下了这一段话,“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这句话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叮嘱胤禛要善待礼亲王的子孙。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康熙非要在自己离世前,特意在遗诏中,叮嘱雍正善待礼亲王一脉呢?
礼亲王一脉又为何能得此殊荣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了解礼亲王到底是谁,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
礼亲王指和硕礼亲王,清朝爵位,清王朝十二位铁帽子王之首,始封者为礼烈亲王代善(努尔哈赤长子)。
也就是说康熙遗诏中要雍正善待之人,便是代善的子孙。
康熙之所以要雍正善待代善的后人,这里面最大的原因无非在于代善之功,其一,代善先后拥立皇太极、顺治二帝,也就是说若非代善拥立之功,清朝的皇位还不一定落到康熙头上来;
其二,初代礼亲王代善之孙杰书,在平定三藩之乱与收复台湾立下了大功,就清王朝统治而言,功不可没。
代善拥立皇太极、顺治帝,是康熙一脉的大“恩人”①、拥立皇太极清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在后金侵略明朝的战争中,被袁崇焕的大炮打成了重伤,并导致最终不治身亡。
因为这件事发生得太过于突然,所以努尔哈赤在临终之际,并未能来得及指定接班人,面对这一情况,一场血腥的汗位争夺一触即发。
当时,后金最有资格争夺汗位的便是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
从四大贝勒的综合实力来看,代善手握两红旗,自己的侄子杜度更是手握镶黄旗,且对代善唯命是从;
阿敏手握掌镶蓝旗;
莽古尔泰手握正蓝旗;
皇太极手掌握正黄旗;
至于剩下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则握在阿济格和多铎,他们两个不在汗位争夺之列,故略过。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代善手中掌握三旗力量,对比皇太极等人拥有绝对的优势。
首先他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而且就论战功和地位,他是四大贝勒中第一人。
这样的人,如果他非要争汗位,包括皇太极在内的三大贝勒全都希望不大,甚至当时努尔哈赤的儿子们,没有那个有资格和代善争的。
但是,代善并没有站出来争夺汗位,并不是他不想做这个汗位,而是他知道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几人没有一个是善色,要是说行军打仗这三个全都是屁,可是现在玩的是政治,代善知道自己玩不过他们。
所以,代善在自己儿子岳托的建议下,转过头来支持皇太极上位,皇太极得到他的支持后,自然碾压所有人,没有意外成为新大汗。
同时,也正是因为代善的决定,成功将原本剑拔弩张的汗位争夺给化解了,也让后金(清)的大统落在皇太极一脉上,于皇太极一脉而言,代善功不可没。
②、拥立顺治帝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皇太极突然去世,同样也没来得及指定自己的继承人,皇位的归属问题再一次在爱新觉罗家内部刮起一场风波。
只不过这一次,显然比上一次危险得多。
参与此次皇位争夺的有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
两人剑拔弩张,针锋相对,随时都有爆发一场大战的可能。
对比下当时两人的实力,首先,豪格手握正蓝旗,还有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及部分两黄旗支持自己;
多尔衮与多铎两兄弟手握两白旗,同时还有部分两黄旗的支持。
单从实力上来讲,双方势均力敌,谁也不服谁,僵持不下。
正当两方僵持不下时,多铎提出了折中方案——由代善即位!其实,这是多铎的计谋,他要将代善给拉过来,毕竟这老哥手握两红旗,自己的儿孙们无不在朝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而他本人又没啥野心,不然当初也没皇太极什么事了。
所以,这个时候的代善成了一个香饽饽,只要谁拉拢了他,谁就能够占据绝对的优势,赢得这场皇位争夺的最终胜利。
然而,代善并没有被谁给拉拢过去。
他再次显示了自己无与伦比的智慧,以自己年老无法担当重任为由,拒绝了多铎的这一方案,多尔衮眼看无法将代善拉拢过来,便抛出了拥立福临的方案,同时与豪格共同摄政。
这便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不然当时不满六岁的顺治又如何能坐上龙椅呢?
如果当时代善来个恭敬不如从命,那也没有顺治帝什么事了,更别说后来的康熙。
可以说,正是因为代善的两次“让位”,其一是让新生的后金、满清安然度过两次重大地政治危机,保证了国祚延绵;
其次是,因为代善,这才保证了皇太极一脉的地位。
就这两点而言,作为皇太极、顺治后人的康熙不能忘记,乃至其后人更不能忘!代善之孙杰书在平定三藩之乱与收复台湾上立下大功,捍卫了清朝的统治杰书,初代和硕礼亲王代善之孙,同时他也是爱新觉罗家,在多尔衮之后,最为杰出的军事将领。
虽说,清王朝传到康熙这一代时,早已经坐稳了江山,但也仅仅只是刚刚“坐稳”而已,因为国家内依旧暗流涌动,稍有不慎,他们就要回到关外继续在那黑山白水间讨生活。
其一是三藩势大,其二则是郑氏家族割据台湾,无时不刻不想着恢复前明的江山社稷。
而杰书在解决这两大问题上居功至伟,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极大的捍卫了清王朝的统治。
康熙十三年(1674年)至康熙十九年,二十九岁的杰书转战浙江、福建、广东,先后平定了耿精忠叛乱与郑经的入侵。
杰书及时将耿精忠之乱平定,这对清王朝的意义重大。
因为这样一来康熙就可以集中兵力专心打击吴三桂,而不必担心后方不稳。
此外,吴三桂之所以刚反清,说白了,三藩联合顷刻之间便可让清王朝失去江南之地。
只不过,耿精忠太没用了,在杰书的打击下没多久就投降了。
同理,如果郑经占据东南,且不说有没有与三藩联合,都可以让康熙头痛好一阵了。
所以,杰书的胜利,我们不能只当作是军事上的胜利,事实上是政治上的胜利。
说白了,礼亲王一脉对康熙来说,首先他们是对社稷忠心耿耿、万死不辞的一脉,其次还是功勋显赫的一脉。
两度拥立,又打击了三藩之乱、郑经入侵,能不优待人家么?
只是叫人惋惜的是,礼亲王一脉自杰书逝世之后,再没有出过啥令人惊艳的人物了。
综上所述,康熙之所以在遗诏中叮嘱雍正善待礼亲王后人无非以下几点:其一,礼亲王一为清王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善待也是情理之中。
其二,让雍正善待礼亲王之后,无非就是为雍正着想,此举是是在告诉天下百姓,大清朝的皇帝是一个知恩图报的皇帝,是一个仁慈的皇帝。
既安抚了老臣之心,更是在鼓舞天下有才之士效忠雍正。
说到底,一句话的事,又不费力,为什么不干呢?

参考:
清朝共有十二个铁帽子王,功封的八个,恩封的四个,其中就有礼亲王,且地位是最高的。
礼亲王是何许人物爱新觉罗?代善,满洲正红旗人,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亲为大福晋佟佳氏。
天命元年,封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名列四大贝勒之首,称大贝勒。
代善父子领满洲两红旗,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与明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
曾因作战英勇,赐号“古英巴图鲁”。
皇太极和顺治能坐上皇帝的宝座都离不开礼亲王代善1.皇太极继承汗位,最初是由代善儿子岳托、萨哈廉推举,后和父亲代善三人议定,首先提出拥立皇太极为汗位继承人。
内心十分欣喜的皇太极自然十分感激大哥代善,因为努尔哈赤在临死之前并没有立下遗嘱,汗位一直悬而未决,各方势力都相互争夺,最有势力的还是代善和他自己。
这个时候,大阿哥代善主动提出要拥立自己,其他诸王自然没有什么话可说。
代善拥立皇太极,一方面赢得了让贤的好名声,另一方面也化解了与皇太极的恩怨,皇太极更是感恩戴德。
2.顺治的继位得到代善的大力支持。
由于皇太极突然病逝,没有来得及指定继承人,导致诸王间展开了争夺皇位的斗争。
作为皇长子的豪格和代善的弟弟多尔衮针锋相对,谁也不肯让谁。
作为诸王之首的代善,提出让刚年满6岁的福临继位,也就是顺治,最后双方才达成协议。
代善的拥立本不具有实力的福临推上了皇位。
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去世引起的两次皇位之争中,代善不惧权争,让清朝入关前两次关键的嗣位之争顺利进行,避免了内部的动乱,稳定了局面。
尽管礼亲王代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人无完人。
除了他本身,他的后代也犯过错误,甚至罪行很大。
但是作为皇太极和顺治的后代,康熙还是要雍正要善待他的后代。

参考:
在决定皇四子胤禛皇位继承人身份的《康熙遗诏》中,除了“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
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决定了大清皇位的最终归宿外,康熙皇帝还刻意强调了一件关于礼亲王代善的恩遇: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礼亲王代善,后金政权建立者——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六大铁帽子王”之首,曾被康熙皇帝评价为“忠冠当时,功昭后世”,并予以了“追谥和硕礼亲王代善曰烈”的最高谥号。
正如明末抗清名臣夏允彝对代善之“东国乃能恪遵成命,推让其弟。
又能为之扦御边圉,举止与圣贤何异,其国焉得不兴”的正面评价一样,代善在努尔哈赤去世后,以及皇太极去世后的两次争嗣斗争关键时刻,敢于直言,使入关前两代嗣位得以顺利进行,稳定了清入关前统一的大局。
对于清王朝而言,代善几十年披坚执锐,戮力疆场,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在国家政治活动中同样立有安邦定国的特殊勋劳。
自皇太极登基称汗到清朝发展成为全国性政权,代善一直是统治集团最受尊敬的人物,在国家政治生活乃至皇族事务中继续起着重要作用。
就此来看,康熙皇帝能在传位诏书中专门提及代善这位特大功臣,似乎也属情理之中。
但事实如此吗?
《康熙遗诏》中,为何会独独出现代善这位“世袭罔替”的亲王呢?
其实,此乃雍正皇帝稳固皇权、立稳统治根基的政治手段。
首先,我们要明确在康熙皇帝驾崩七天以后,才被雍正皇帝颁诏天下的《康熙遗诏》,经过后世学者的诸多考证,这份决定大清皇位的传位诏书并非出自康熙皇帝之手,更可能是雍正皇帝事后所成。
也就是说,对于礼亲王代善的“惕心保全”要求,并非康熙皇帝的意思,而是雍正皇帝出于某种目的所为。
作为以八旗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清朝皇权的稳固几乎全部依仗于八旗的支持和拥护。
也就是说,只有拥有八旗或者八旗之中的多数旗属支持,康雍皇权更迭过程的平稳进行,才能从根本上被保证;
雍正皇权才能拥有应对诸多反对势力的反对声音乃至武装政变的威胁。
就康熙朝晚期的八旗分布而言,上三旗之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从康熙皇帝手中直接移交到了雍正皇帝手中,对皇权绝对服从和拥护;
正红旗统领乃系礼亲王代善之后,第三代康亲王爱新觉罗·崇安;
镶红旗统领乃系代善长子岳托之后爱新觉罗·讷尔苏;
镶白旗统领乃系裕亲王福全之后;
镶蓝旗统领乃系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后;
正蓝旗的统领较为复杂且无明确记载。
也就是说,除了雍正皇帝手中掌握的上三旗以外,只要再拉拢和掌握了两红旗,雍正皇帝就拥有五旗支持,就能在权力天平上占据有利一方,立于不败之地。
而两红旗正是掌握在礼亲王代善后代的手中,所以,才有了雍正皇帝利用《康熙遗诏》拉拢礼亲王一脉的超高政治手段。
参考资料:《康熙遗诏》、《清实录·圣祖实录》、《爱新觉罗·宗谱》
参考:
1722年,69岁的康熙皇帝在畅春园驾崩。
康熙皇帝临终前,他在遗诏中不仅确立了皇位继承人,而且还向继任者做了一个重要的交待:“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身为一代明君的康熙皇帝,为何在临终时,还念念不忘地要继任者善待礼亲王后代?
礼亲王是谁?
他一家又为何能得到这样的殊荣呢?
(代善剧照)这就要说到代善和康亲王杰书了。
代善在清朝初年的两次皇位争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代善是努尔哈赤的嫡次子。
在嫡长子褚英被处死后,功勋显赫的代善便成了实际上的长子。
他颇为勇武,又有不俗的军事才能,因此得到了努尔哈赤的器重,并被立为太子。
多次在努尔哈赤征战时,代为处理国政。
然而,由于代善和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走得太近,其太子之位遭到废黜,并且威望也不复从前。
努尔哈赤病逝后,由于没有指定汗位继承人,谁继承汗位便成了大家最为关心的事情。
按说,当时最有实力的就是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
其中,代善位居四大贝勒之首,又统管正红旗和镶红旗,手下亦是能人辈出,且他军功最为显赫,实力最强。
如果他要武力争夺汗位,机会还是非常大的。
但是,代善思来想去,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做后金的总领导人。
一方面,当时后金的执政政策还是“八和硕贝勒共治”,代善认为自己并不能制服他们。
另一方面,后金军才在宁远之战中战败,士气低迷,且辽民对后金多有反抗。
除此外,明军广修城池,训练兵卒。
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也多与明朝往来,准备联明反金。
朝鲜也暗中助力明军。
在这内忧外困中,后金的形势十分严峻。
代善很清楚,打仗是他的强项,但政治上,他却并无所长,所以他联合儿子岳托和萨哈璘极力推举文武双全的皇太极登上了汗位。
(皇太极剧照)皇太极登上汗位后,代善对其极为忠诚,并处处拥护其权威和统治,为其他贝勒作出了表率。
当然,代善这样做也是顾全大局,毕竟后金才建立不久,若是发动内战,再加上明朝和蒙古的进攻,很有可能就会让才崛起的后金粉身碎骨。
文治武功皆了得的皇太极在称汗后,带领后金继续为统一中原而征战不止。
同时,他在政治上又有着高瞻远瞩的眼光。
他革除弊政、促进满汉交融,同时更加重视拉拢蒙古贵族,为后期满清入关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事业处于巅峰期的皇太极,还在打败林丹汗后,在盛京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清王朝。
论功行赏时,代善、岳托等8位功勋显著者,皆得到了分封,其中代善被封为礼亲王。
岳托则被封为和硕成亲王,萨中璘病逝后,皇太极又追封他为颖亲王。
1643年,皇太极暴病而亡。
由于去世得太过突然,他没来得及指定继承人,于是一场皇位之争再起风波。
这次争夺皇位的最有实力的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
再就是位高权重、资历深厚、军功累累,而且其儿孙受封王爵最多,且在朝中担任要职者也数量最广的礼亲王代善。
代善虽然再一次得到了继承帝位的机会,但是他为人公允。
在议政王会议上公开表态,他已年老体衰,难当大任,豪格是皇帝长子,当承大统。
代善的立场自然影响了大多数支持者。
多尔衮也深知如果没有代善的支持,他争夺皇位的胜算也微乎其微。
所以他退而求其次,拥护才6岁的皇九子福临为帝。
而他则以福临年幼为由,代理国事。
不管怎么说,代善的拥立再次保证了皇太极嫡系一族的统治地位,同时也让一场一触即发的政治危机消于无形。
(康熙剧照)到了康熙继位后,代善的孙子杰书,又为大清王朝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康熙亲政后,有三方面的大问题急需他来解决。
一是权臣鳌拜。
康熙用计将其擒获,并对鳌拜的势力多有打压,这才顺利亲政。
二是削三藩。
康熙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于是下令撤藩,结果引发了三藩之乱。
三是收复台湾,加强中央对台湾的统治权和管理权。
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且势头凶猛。
杰书被康熙任命为大将军,率军先后出征福建、浙江和广州等地,平定了靖南王耿精忠叛乱,并击败了前来参与叛乱的郑经。
这样一来,由于耿精忠已被降服,康熙便可以专心派兵攻打平西王吴三桂。
而且郑经也被打败,不光不能再和吴三桂联合反叛清王朝,而且由于他的势力大减,也为康熙后期统一台湾打下了基础。
因此,杰书在平定耿精忠叛乱,班师回朝的时候,康熙亲率文武大臣到卢沟桥相迎,其殊荣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由此可见,在康熙看来,礼亲王代善一家功绩异于其他铁帽子王,是对大清王朝最忠心不二的大家族。
因此康熙才会在遗诏中留话,让雍正继续善待礼亲王代善的子孙。
当然,康熙这样做还有两个目的。
一是礼亲王代善家族延续了数代,在朝中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和强大的影响力,因此新皇帝继位,善待其后人,能得到这个家族的支持,有利于巩固皇权。
二是善待礼亲王代善的子孙,也是告诉文武大臣和天下百姓,皇帝是仁慈的皇帝。
凡是有功的人,皇帝皆不会忘记,并给予优待。
如此才能安抚朝臣和天下百姓,并让更多的人愿意效忠皇帝。
所以说,康熙要雍正善待代善子孙,一方面的确是有知恩图报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皇权巩固的政治目的。
(参考史料:《清史稿》等)
参考:
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中礼亲王位于首位,第一个被封为礼亲王的是四大贝勒之首的代善,在努尔哈赤死后代善本可以用无与伦比的优势夺下汗位,但他却将汗位拱手让给皇太极,就凭这一点礼亲王一脉就理应受到皇太极一脉的尊敬。
在清朝有这么一个名叫铁帽子王的爵位,凡是得此爵位者其世代均可享受福利,简单来讲拥有这么一个爵位就好比有了一个皇室给予的铁饭碗。
也正是因为铁帽子王这份特殊性,所以清朝从始至终也才定下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八个功封四个恩封,除此之外再无多余的铁帽子王。
十二位铁帽子王无论是在哪个朝代中,礼亲王都是排列于首位,每次上朝之时都是礼亲王居于首位并且率先发言,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清朝结束。
至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康熙遗诏》同样都是铁帽子王,为何这礼亲王如此特殊?
甚至康熙临终前曾多次对雍正交代要善待礼亲王后代,这礼亲王到底做了什么才会拥有如此殊荣?
礼亲王代善礼亲王首代受封者是努尔哈赤的长子爱新觉罗·代善,可以说礼亲王能够拥有如此荣誉,这其中代善要占一多半的功劳,并不是世代礼亲王毫无作为,而是代善的功劳太大。
作为努尔哈赤长子的代善在很早就被封为太子将来继承汗位,作为第八子的皇太极虽然也骁勇善战,但算是吃了年龄的亏。
不过代善也没有让努尔哈赤等人失望,在其成年后便开始追随父亲努尔哈赤南征北战,因为战功卓绝所以努尔哈赤将手下的正红旗和镶红旗交给代善保管。
这两旗可是八旗之中的上三旗,能得到其中一个就已经非常不错了,现如今代善一人就能掌控两旗,由此可见努尔哈赤对于他的重视。
当时跟代善一样骁勇的还有另外三位贝勒,分别是: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于是这四人便被称之为四大贝勒,这其中因为代善不管是军功还是其他都远胜三人,所以代善又是四大贝勒之首。
原本代善继承努尔哈赤的汗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虽说皇太极也具有不小的权势,但这跟代善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但几件事情的发生让代善的太子之位被剥夺。
当时努尔哈赤有一个最为宠爱的大妃名叫阿巴亥,这阿巴亥考虑到努尔哈赤年龄大了,于是便想跟代善好上从而做好退路。
由于当时后金还有这样的习俗,所以努尔哈赤的本意也是想在自己死后让妻子阿巴亥跟代善过日子,但这个前提是他死后,现如今他还活的好好的这两人便勾搭上了。
这让努尔哈赤为之气愤,随后又有下人举报说代善虐待他前妻的孩子,努尔哈赤经过查证之后发现事实确实如此,因为代善母亲也已去世,他也相当于是前妻的孩子。
于是努尔哈赤再度大怒,这下饶是代善如何求情都没用了,就此代善的太子之位被废黜,这也让皇太极抓住了机会。
拥护二帝不过努尔哈赤也没有做的太过,他仅仅是将代善的太子给废了,其他相应权力比如军权则是未动,于是代善的权力依旧是四位贝勒中最高的那位。
在努尔哈赤死后因为没有订立遗嘱,所以这一众贝勒之前便准备各显神通夺取汗位,令人大惊失色的是被寄予厚望的代善直接选择投靠皇太极。
而皇太极本身就权势不弱,从他被称为四大贝勒之一便可看出一二,原本他就能跟代善争上一两个回合,现如今有代善的帮助,这皇太极自然是坐稳了皇位。
当然,代善拥立皇太极并不是因为胁迫,而是代善确实承认皇太极的能力,不然礼亲王这一脉在后世也不会受人尊敬,敬酒和罚酒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当然代善拥护皇太极也不是因为畏惧他,而是在他眼中虽然自己权势最大,但当时后金内忧外患,他自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无法控制局面。
至于代善为什么不辅佐其他人,除了皇太极之外还有阿巴亥的儿子阿济格和多尔衮,以及努尔哈赤的侄子阿敏也都对这个汗位虎视眈眈。
当时相比较皇太极来说,阿济格和多尔衮相对年幼所以难成大事,这阿敏虽说是四大贝勒之一,但却只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不是儿子,所以筛选下来也就皇太极最为合适。
在代善的辅佐下,皇太极负责在后面发布诏令以及制定计划,代善则是带领自己的一众儿子在前线冲锋陷阵,两人合作起来非常的融洽。
后金在皇太极的治理下和代善的辅佐下,之前努尔哈赤留下的隐患被尽皆废除,现如今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崇德八年皇太极突然驾崩,于是努尔哈赤死后的夺位一幕再度上演,这一次代善依旧是夺取皇位最有利的人员,其余两个分别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和努尔哈赤幼子多尔衮。
代善这一次依旧选择中立,多尔衮见他跟豪格势均力敌,于是便提出拥护皇太极幼子福临即顺治帝,多尔衮的这个建议得到了代善以及其他人的同意。
但在这种关键时刻,代善的次子竟然想谋立多尔衮,幸好代善及时发现这才让顺治帝得以成功登基,代价则是代善大义灭亲处死次子。
从皇太极到顺治,两人的登基均有代善的功劳,所以代善的礼亲王成为朝中最受信任和尊敬的一个铁帽子王。
后代不凡但是就如我前面所说,礼亲王能够在朝中一直位于首位,代善确实占据了多半的功劳,那么剩下的功劳则是由其后代建立,龙生龙凤生凤说的便是如此。
杰书是代善的孙子,但因为代善之子满达海追随多尔衮,于是在多尔衮去世后满达海被降为贝勒,杰书虽然不是他的儿子,但因两人属于同一脉系所以也被降为贝勒。
但杰书对此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是更加认真对待朝中之事,最终得到顺治帝的信任并得以再度袭爵礼亲王。
康熙帝时期杰书依旧深受信任,三藩之乱时杰书临危受命被封为正白旗都统负责镇压三藩,最终杰书成功拿下耿精忠,此后杰书又多次征战为康熙开拓疆土以及镇守疆域。
自代善之后这礼亲王的权势在康熙时期杰书的管制下再度发扬光大,于是这才有了康熙遗诏中的那段话要好好对待礼亲王一脉。
只能说这一脉系确实能得此殊荣,从代善再到杰书,尽管其中有满达海对多尔衮表示谄媚,但这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在带起礼亲王这顶帽子的时候也承担起了这份责任。
感谢阅读,看完的朋友记得点赞、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
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然而,在这句关于皇位传承的安排之前,康熙皇帝还向他的继任者留下了一个交代和要求,那便是要善待和硕礼烈亲王代善的子孙后代,对应的具体文字内容为:“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康熙皇帝让雍正善待礼亲王代善的后人,实际上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他与代善之孙康亲王杰书极为密切和谐的关系,而这也使得康熙如此的安排,既是对雍正的最后交代与叮嘱,同时,也是其对于雍正在处理兄弟关系上面的一种期待与劝谏。
代善家族,当之无愧的清朝“第一铁帽子王家族”。
历史上的代善家族,一共诞生了三个“铁帽子王”的家族传承世袭,绝对可以堪称清朝时期的“第一铁帽子王家族”。
第一个“铁帽子王”,便是代善本人开创的和硕礼亲王世袭。
代善自不用多说,作为努尔哈赤的嫡次子,自幼便随同其父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立下无数战功,声望甚高,成为“四大贝勒”中的“大贝勒”,并且还曾被努尔哈赤确立为自己的接班人,只是后来被废黜掉了。
而在皇太极时期,代善依旧享有了极高的地位,不仅成为皇太极时期的“四大亲王”之首,更是在百官中排列第一位。
而代善一生中,除了卓越的战功外,在努尔哈赤去后的汗位交替以及皇太极去世后的大清皇位争夺中,代善都发挥了如同“定海神针”般的作用,确保了政权的顺利交接,因而他也赢得了极高的历史评价。
第二个“铁帽子王”,是代善长子岳托开创的多罗克勤郡王世袭。
岳托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开始统领镶红旗,并且也是同样的战功卓著。
与此同时,他作为皇太极的“死党”,在扶保皇太极登上后金汗位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这之后他又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战功无数,还担任了清朝历史上的第一任兵部尚书。
1638年(崇德三年),岳托与多尔衮率兵再一次越过长城,南下作战。
在高阳,他击败大明帝师孙承宗,在巨鹿,又大破卢相升,一路打到了济南府。
最终在济南因天花去世,年仅三十九岁,而他也成为了唯一一位死在征途之中的“铁帽子王”。
第三个“铁帽子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开创的多罗顺承郡王。
实际上,如果不是勒克德浑的兄长阿达礼自我“作死”,附逆多尔衮,进而葬送了他们的父亲颖亲王萨哈廉的一世英名,这一支“铁帽子王”世袭的初创者,必然会是与岳托一样,对于皇太极登上汗位立有大功的萨哈廉。
不过令萨哈廉感到欣慰的是,他的次子勒克德浑,在清军南下,横扫南明小朝廷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进而被晋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算是彻底为他们家这一支脉洗刷了耻辱,重塑了家族的荣耀。
实际上,代善家族功勋卓著、贡献突出,不仅仅是康熙皇帝非常的感念与推崇,包括此前的顺治皇帝,以及后来的雍正与乾隆,对于这个家族都是非常的礼敬重,而这份特别殊荣与极高待遇的取得,对于代善家族来说,也确实是实至名归的。
康亲王杰书,康熙皇帝最为信赖与倚重的兄弟和宗室大臣。
康亲王杰书,作为初代礼亲王代善的孙子,其世袭罔替的和硕亲王爵位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袭承来的,而是经过转袭得到的,或者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捡”来的。
由于代善最为欣赏的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廉都是英年早逝,并且他们都已经开创了自己的爵位世袭,于是在代善去世后,由其生前最为宠爱的第七子满达海,袭承了其和硕亲王的爵位,进而成为了“巽亲王”。
满达海最大的功劳,便是多尔衮去世后,在郑亲王济尔哈朗的统一安排下,与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共同对多尔衮及其党羽进行了彻查与清算,帮助顺治皇帝夺回权力,并且稳定了朝堂局势。
然而,就在满达海去世后的几年,他遭到了揭发,称其在清算多尔衮的过程中,侵吞了大量财物,进而被顺治皇帝削去了他本人以及其子常阿岱和硕亲王的爵位,并降为贝勒。
同时,按照努尔哈赤时期确立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原属于满达海的和硕亲王爵位,由其同族兄弟,也就是代善第八子祜塞袭承。
而此时祜塞已经去世,于是作为祜塞之子的杰书,非常“幸运”的获得了和硕亲王的爵位,其名号也就此从“康郡王”变为了“康亲王”。
杰书第一次发挥重要作用,便是在康熙皇帝“智擒鳌拜”的时候。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在索额图的帮助下,借由其训练的布库少年,设计“智擒”了权臣鳌拜。
与此同时,康亲王杰书则当众宣读了鳌拜的“三十大罪状”,并认为鳌拜应该论罪处斩,最终鳌拜被康熙皇帝免除死刑,判以终身监禁。
由此可见,尽管在整个事件中,杰书虽不如索额图那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首功”作用,但是也是“智擒鳌拜”的重要参与者与实施者,这也说明,此时在鳌拜威严胁迫下朝不保夕的康熙皇帝,对于杰书是非常信任的。
而也正是杰书以“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名义,宣读了鳌拜的罪状,算是就此坐实了鳌拜的过错,也为康熙皇帝处置鳌拜、收回权力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础,此也可以看做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功劳。
在这之后,“三藩之乱”爆发,康亲王杰书也迎来了属于他的“高光时刻”。
这一时期,杰书被康熙任命为征南大将军,率兵南下征讨靖南王耿精忠的叛军。
他先是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浙江成功围剿掉耿精忠的部队,使其就此撤回福建。
后又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率兵攻破仙霞关,杀进福建,并且将耿精忠的叛军打得是节节败退,最终在这一年的十月,败局已定的耿精忠选择了向康亲王杰书投降。
在此之后,杰书又继续率兵镇守福建,不仅多次抵御住了台湾郑氏集团的猛烈进攻,更是转战福建各地,将郑经的军队彻底赶出了福建,全面平息了东南沿海的战乱。
而康亲王杰书,也就此立下了“不世之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肯定与赞扬。
此后,杰书又在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的过程中,发挥了“余热”,被康熙皇帝委以了镇守归化的重任。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亲王杰书逝世,康熙皇帝非常的悲痛,为其上谥号为“良”,以肯定其一生的功绩,并且给予了杰书极高的评价。
“勋留竹帛,尚思宣力之懿亲;
泽沛宗藩,懋展饰终之令典。
”而纵观杰书的一生,他的功劳,他的贡献,也绝对配得上这份殊荣。
康熙皇帝非常希望,在他的儿子之间,也能建立如此的兄弟君臣之情。
康熙皇帝,其实是非常看兄弟君臣情谊的。
而之所如此,不仅仅是他的堂兄弟康亲王杰书对康熙本人以及整个国家有过巨大的功劳与贡献,他的两位同父异母的兄弟,即裕亲王福全、恭亲王常宁,也都为康熙皇帝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功勋,特别是在征讨噶尔丹的过程中,这兄弟二人可谓是居功至伟。
与此同时,不管是杰书,还是福全、常宁,都保持了对于康熙皇帝的绝对忠诚,康熙对其也是非常的信任与器重,这也使得他们之间既是君臣又是兄弟的亲密和谐的关系,成为朝堂上的美谈。
或许是因为体会到了这份关系的难得,从康熙对于其皇子的一系列安排来看,他是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子们之间也是能够如此的。
康熙皇帝对于太子胤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培养,除了诗书与弓马,也在锻炼其治国理政的才干。
而对于其他皇子,康熙皇帝也是颇为上心:三阿哥胤祉,不仅学识渊博,并且弓马娴熟,甚至在算数、律法上也是颇有造诣;
大阿哥胤褆、五阿哥胤祺以及七阿哥胤祐这些皇子都曾跟随康熙上过战场,十三阿哥胤祥与十四阿哥胤禵则是出了名的文武双全,胤禵更是在康熙晚年封为“大将军王”,带兵平叛;
至于雍正以及八阿哥胤禩等人,康熙也对其进行了职务分配,以培养其署理政务的能力。
而按照康熙皇帝最初的想法,他希望在其去世后,形成的是太子胤礽继承皇位,其他皇子积极辅助,进而兄弟间通力协作,共同开创一段王朝盛世的场景。
然而,康熙的美好想法却被现实所无情的击碎。
一方面是太子胤礽贪婪奢靡、骄纵轻狂,致使康熙两度将其废黜,另一方面,众位皇子又表现出了对于皇位强烈的觊觎之心,最终形成了康熙朝晚年“九子夺嫡”的政治局面。
就这样,在经历“九子夺嫡”的摧残,并且是在见证了骨肉相残、兄弟阋墙的惨烈之后,康熙的心中必然是极度的伤感与无奈,回想与怀念他与康亲王杰书,以及裕亲王福全、恭亲王常宁等人之间的和睦感情,也就成为了必然。
于是,康熙皇帝留下了这段要善待礼亲王代善子孙的话,除了是对其家族功劳的肯定,更是在对其与杰书关系的感念,同时他也希望继任的雍正皇帝能够感受到兄弟之间感情的珍贵,用宽容之心进行重用与善待。
只不过,除了十三阿哥胤祥,对于其他参与“九子夺嫡”的康熙皇子,雍正则完全展现出了另一番姿态,这些雍正曾经的政敌们,皆遭到了雍正残酷的清算与严厉的处罚,大多不能以善终收场。
面对此情此景,如果康熙泉下有知的话,其也必然再次感受到极度伤感与无可奈何。

参考:
代善用自己儿子硕托,外加一个孙子阿达礼的姓名,才保证了顺治皇帝的顺利继位,顺治继不了位,又哪来的康熙。
代善去世后, 顺治为了表彰他,给他立下了功德碑,康熙时又追加谥号为“烈”,乾隆四十三年让他配享太庙,代善是名副其实的铁帽子王,这些奖赏在大清朝都是无上的荣誉。
战功连连在努尔哈赤的创业过程中,代善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代善是努尔哈赤大福晋所生,代善的亲哥哥褚英死得比较早,所以代善就成了大贝勒。
代善在带兵作战、攻城略地方面非常英勇,应该说是征服时期大清朝最大功臣之一。
万历三十五年,努尔哈赤和海西女真的乌拉部进行了一场大战,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和他的大儿子褚英、二儿子代善,都加入了这次战斗。
褚英和代善各自率领五百士兵,和乌拉布占泰麾下的一万士兵进行对决,尽管两方兵力悬殊很大,但褚英和代善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让对手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这时的代善还只是个毛头小子,却勇敢地和兄长并肩战斗,冲入敌阵斩杀了乌拉主将博克多贝勒父子。
心大失储位本来努尔哈赤有意培养褚英作为继承人,谁知褚英不争气,还诅咒自己汗父,无奈之下努尔哈赤只能将悖逆的褚英处死,死的时候只有36岁。
按理说这时候代善作为嫡长子,有很大的可能承袭汗位,谁知褚英竟犯下几件错事,一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阿巴亥给代善送饭,代善毫不犹豫地吃了下去,这件事很有可能是在试探代善,因此努尔哈赤知道后很生气。
第二件事就反映了代善没有政治头脑的另一面。
天命五年,后金要迁都萨尔浒,新汗宫建成后努尔哈赤发现居然还没有代善的府邸大气上档次,努尔哈赤就决定迁往代善的府邸,让代善住到汗宫,代善很不乐意,嫌弃汗宫狭窄,让努尔哈赤很是生气。
第三件事,代善听信自己继妻的话,虐待前大老婆生的二儿子硕托,被努尔哈赤知道后,认为他连自己老婆都管不住,因此对他很是反感。
不久就废除了他的太子之位。
代善从此失去了争皇位的资格,这也就说到康熙为什么要感谢代善了。
皇太极去世后没有什么希望坐上龙椅的代善充当了决策者,在头号种子选手多尔衮和竞位者豪格之间起到了平衡势力作用。
尽管代善起初拥立豪格,但在多尔衮提出立福临为帝后也很支持,并未表现异议,对稳定局势起到很大作用。
代善这个人很忠诚,其实没有什么做皇帝的野心,在皇太极时期也比较忠心耿耿。
清朝的铁帽子王一共有八位,和硕礼亲王是其中一个,可以世袭罔替,代善在生前、死后所受待遇都是亲王中最高规格的。

参考:
康熙最器重的人,不是什么魏东亭,也不是周培公、图海、姚启圣这些人,他最器重的其实是他们自家人康亲王杰书。
这个康亲王杰书大家一定很熟悉,看过《鹿鼎记》的就会知道,那个跟韦小宝拜把子的投机倒把之辈就是康亲王杰书。
而历史上的康亲王杰书跟小说里可完全不同,在历史上他可是康熙王朝最赫赫有名的帅才,曾经带兵平定三藩之中的耿精忠叛乱,扫荡郑经在金、夏地区的势力,也是康亲王杰书的功劳。
康熙一辈子值得吹嘘的功劳有哪几件?
无非是平三藩、收台湾、剿灭噶尔丹。
其中三分之二的事情,都有康亲王杰书的身影,可见他在康熙朝的地位有多高。
那么康亲王杰书是谁的子孙后代?
那就比较有名气了,他的爷爷是著名的礼亲王代善,而代善则是努尔哈赤的嫡次子,是清朝八个铁帽子王家族之一。
康熙留下遗书,让雍正善待礼亲王的后人,这并不奇怪。
杰书的父亲祜塞其实只是代善的第八个儿子,怎么排,这铁帽子王都轮不到他头上,因此祜塞生前只被封为镇国公,19岁就去世了。
要说祜塞还得沾儿子杰书的光,由于第二代礼亲王满达海在多尔衮去世后,抢占过多尔衮的财产,所以在他死后,顺治对他儿子,也就是第三代礼亲王常阿岱清算。
满达海抢完东西,死了就一了百了了,可常阿岱被父亲给坑了,失去了爵位。
因此在顺治皇帝的授意之下,这第四代礼亲王的爵位,则由杰书来继承。
因为杰书在继承礼亲王爵位前,就被封为了康郡王,所以袭爵以后,被称为康亲王。
可以说康亲王和康熙之间,那是正儿八经的战友关系。
那么康亲王是怎么效忠康熙的呢?
1、平定耿精忠叛乱。
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才不过20岁,就打算强行削藩。
结果导致了以吴三桂为首的各路藩王起兵叛乱。
其中吴三桂起兵于云贵川,耿精忠起兵于福建,王辅臣起兵于陕甘,尚之信起兵于广东,孙延龄起兵于广西。
来势汹汹,看着声势浩大,其实仔细一看,最有实力的也就只有吴三桂和耿精忠。
由于耿精忠的大军想要吞并浙江和江西,因此康熙派遣杰书作为大将军,带领大军南下平定耿精忠叛乱。
吴三桂实力太强,一时半会儿搞不定,因此康熙决定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先打掉吴三桂的各路盟友,等到吴三桂势单力薄的时候,再对他下手就方便多了。
杰书来了以后,可谓是节节获胜。
在金华一战中,斩杀了30多名叛将,歼灭了2万多叛军。
此后叛军再次前来,由徐尚朝带着五万多人马。
这个时候杰书再立新功,再次歼灭了2万多叛军,其他兵马也被他给打散了。
康熙十五年,杰书镇定自若地在前线指挥作战,因此清军士气大振,耿精忠大军大败。
杰书拿下了浦城、建阳以后,又陆续平定了建宁、延平等地,击溃了耿精忠的心理防线,最终耿精忠宣布投降。
2、击败郑经,收复金门、厦门。
福建不仅仅是耿精忠的老巢,也是当年郑成功的盘据地。
郑成功离开以后,这里才被耿精忠给占了。
而三藩之乱爆发以后,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也想来分一杯羹。
他比三藩更加可恶,耿精忠在前面与清军交战,他躲在后面假装做耿精忠的后盾,实际上是在蚕食福建的地盘,等于他们内部先闹起了矛盾。
康熙十五年,杰书平定了耿精忠叛乱。
郑经认为有机可乘,所以带领3万人马一路北上攻打福州,沿途攻城拔寨,所向披靡。
结果遭到了杰书的强烈打击,郑经的3万人马溃不成军,一路败退,长汀、宁化等地也陆续被杰书给收复。
这还没完,杰书乘胜追击,收复了兴化府、泉州府、漳州府等地,平息了福建大部分地区的战火。
光靠打仗厉害还不够,杰书对郑经采取了剿抚并用的方针。
可惜人家郑经的家底压根就不在这里,所以这一招并不奏效。
因此杰书陆续击败了镇守厦门、金门的郑经部队,彻底清除了郑经在福建地区的势力。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收复台湾的福建总督姚启圣,其实也是在这个时候,由杰书推荐给康熙皇帝的,可见杰书给康熙立了多大的功劳。
世代皇族,又战功赫赫,康熙自然要抚恤他的子孙。
杰书的爷爷礼亲王代善,本来可以继承努尔哈赤的汗位,但是由于他是个厚道人,流言四起之下,他只好退位让贤,把汗位让给了皇太极,这才有了后来的顺治和康熙。
因此康熙能够坐上皇位,其实一定程度上要感谢礼亲王代善。
毕竟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死后,代善是他所有儿子里年纪最大,也是最有威望的一个了。
到了康熙朝,代善的孙子康亲王杰书,又为康熙立下了如此赫赫战功,你说康熙能不善待礼亲王这一脉的后人吗?
在康熙看来,杰书平定耿精忠,那是平息三藩之乱的关键所在。
因为其他人不成气候,尚之信处于摇摆状态,孙延龄被吴三桂自己给灭了,王辅臣也是个墙头草。
只有耿精忠和吴三桂是最坚挺的,杰书灭了耿精忠,等于是断了吴三桂的一只臂膀。
为康熙灭掉吴三桂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
总结:康亲王的子孙后代世代承袭礼亲王爵位。
杰书回朝的时候,康熙是亲自前往卢沟桥迎接的,可见他对康亲王属于感恩戴德的状态。
因此承诺他们家世代荣宠,应该也不在话下。
所以在康熙的遗诏当中,才会让雍正善待礼亲王后人的说法。
而康亲王这一脉也是富贵了十几代人,一直到清朝灭亡前夕,他的子孙后代依旧承袭着礼亲王的爵位。
参考资料:《清史稿》
参考:
后金政权建立者努尔哈赤靠“十三副铠甲”崛起,威震四方,大清王朝定鼎天下,一统江山过程中,除了兄弟和侄子外,主要有一个骁勇善战的儿子,代善。
代善是清初“铁帽子王”之首,曾被康熙皇帝评价为“忠冠当时,功昭后世”。
康熙在决定了大清皇位给四阿哥胤禛后,康熙要雍正恩待礼亲王代善后代:“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这正因为礼亲王代善为满清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且对皇太极和顺治父子有拥立之恩,在两次争嗣斗争关键时刻,不仅敢于直言,并有独到眼光,使两代嗣位得以顺利即位,还稳定了清入关前统一的大局。
大清问鼎天下时,代善立下赫赫战功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嫡次子,生母是努尔哈赤第一代大福晋元妃,还有一个兄长褚英。
代善和褚英性格显然一样,兄长暴躁,他且稳重些!代善年轻时就跟随父亲努尔哈赤亲征立下了战功,因此被封为贝勒。
后来,跟父亲四处征战,他带兵指挥抚顺和萨尔浒之战,大获全胜,代善骁勇善战屡次立战功,在朝堂不断崭露头角。
有一次跟乌拉部正面交锋时,代善和褚英只带领3000千将士对抗上万的乌拉部军队,最终击败了乌拉部军队,二人在军中的威望也提升不少,就此让代善获得“古英巴图鲁”的美名,在满语的意思是代表勇士,给自己长了不上威风。
1612年,兄长褚英因目中无人,处处为难大臣和兄弟,之后被大臣和贝勒们联名弹劾,之后被努尔哈赤废掉太子身份,罢免所有职务和执政。
褚英失势后,代善便成了最有优势的继承人选,他的骁勇善战,战功卓越,并拥有正红旗、镶红旗二旗,在朝野声望很高,权势颇大,所以代善顺理成章被封为储君。
后来因为家庭事务处理不当和有传与努尔哈赤大福晋有染,所以努尔哈赤又把他的嗣子身份废黜了。
代善拥立两代帝王之恩“八大铁帽子王”之中,位居之首是礼亲王代善,他的一家就出三位,在清朝历史上绝仅有最高“荣耀”和家族的影响力,皇太极能够顺利登上龙庭宝座,首要是代善一家对他有拥护之功,因此朝廷对代善拥立之恩,也给其家族回馈特殊荣耀。
1626年,努尔哈赤突然驾崩,朝廷群龙无首,使后金政权一时陷入真空,汗王虚位以待,诸位贝勒虎视眈眈,因此八旗贝勒进行议政,让四大贝勒给出方案,四大贝勒组成由: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
论年长,还有赫赫战功,代善自然就是诸王首领,但在文韬武略和治国才能方面,他自知远不及皇太极。
代善曾经在家族事务处理上的拙劣表现,虐待前妻儿子硕托,这令努尔哈赤失望不已,认为一家之事尚且处置不当,如何能治一国?
而且还因被举报与努尔哈赤的大福晋有染,虽查无实证,但父子之间出现了裂痕,并宣布废黜了嗣子之位,但还保留大贝勒的封号,就此带来了政治上的“污点”,代善形象也受很大影响。
即便是这样,代善也是四贝勒当中最有实力的,他不仅拥有正红旗、镶红旗二旗,还有他兄长褚英儿子旗主镶白旗杜度支持,杜度自从褚英被斩后,一直跟随代善为其效力。
所以代善家族一系的人马最多,在朝堂执政贝勒最多,如果他有意争大汉之位的话,其他贝勒也是很难以抗衡。
而在四贝勒当中,久居朝堂的代善早已具备独到政治眼光和智慧,他如何不看出,除了他自己,只有皇太极综合素质最高,不仅善用权术,还智勇双全,能征善战,曾经也是深受努尔哈赤的器重。
所以在关键时刻,代善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代善和二子决定拥立皇太极,皇太极顺利继位为后金大汗,代善的拥立稳定了清入关前统一的大局。
皇太极上位后,封他为“和硕礼亲王”,并赐授于“皇兄”称号。
1643年,皇太极突然离世,同样没有指定接班人,结果朝廷无首,引发了长达十七天汗位之争。
有资格争夺汗位的,一个是多尔衮,一个是皇太极长子豪格。
豪格是皇太极的嫡子,掌管着正蓝旗,而两黄旗将士的绝对拥戴,皇太极众多儿子中,豪格本身自己实力是八旗之首,能力也不俗,自然也是汗位继承人的首选。
多尔衮实力也不赖,多尔衮一家三兄弟就拥有强大正白旗和镶白旗,兵力比起来,多尔衮也不遑多让。
代善又一次面对决定后金正局的关键力量,在拥立问题上,代善家族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声音,代善更倾向于豪格,而他的次子硕托和孙子阿达礼更坚定要拥护多尔衮。
代善作为四大贝勒之首,虽然之前被皇太极一再打压,但依然是朝中威望最高,朝中大臣的领袖级人物。
本来豪格有代善的支持,从气势就压倒多尔衮了,大汗之位他有足够的优势,但豪格并不像自己的父亲一样杀伐决断,居然婉拒了继承汗位的提议。
豪格的表现,代善很失望,后来,代善和众大臣提议皇太极第九子六岁的福临继位,然后代善选择拥立了福临,就是后来的大清顺治皇帝。
不过,代善的儿子硕托和孙子依然不消停,还谋刺福临,执意拥立多尔衮。
代善为了对朝政大局考量,更是对多尔衮的不满,对于反对者,代善家族毫不犹豫,凡有谋逆之心,哪怕是自己儿子和孙子越线了,他绝不心存手软,所以代善为了拥立顺治顺利继承皇位,选择了“大义灭亲”,顺治下旨处死硕托和阿达礼。
可以说,代善在两次争嗣斗争关键时刻,敢于直言,以久居朝堂的智慧和眼光,使皇太极和顺治两代嗣位得以顺利登上皇位,稳定了清入关前统一的大局。
康熙的丰功伟绩之中,少不了代善后人巨大贡献代善的下一代世袭礼亲王是他的儿子满达海,后来因为满达海被顺治追责,他的儿子阿岱被降为贝勒,所以后来改由他的侄子杰书承袭代善的爵位,杰书当时已经是康郡王,所以袭爵后为康亲王,同样是世袭罔替待遇。
杰书是代善孙子,礼亲王除了代善战功赫赫外,那就是孙子杰书了,和他一样骁勇善战,还比较忠诚,所以深得康熙十分器重和喜爱。
杰书可以说是在康熙初中期做出巨大贡献,在三藩之战爆发时,康熙派杰书领精兵去闽浙平定三藩之一的耿精忠,任命为征南大将军,杰书英勇善战,很快击败了耿精忠,耿精忠落败而投降,杰书不仅收服闽浙地区,还粉碎了吴三桂的响应的计划。
台湾郑经想趁机浑水摸鱼,选择进攻福建,最终也是被杰书率军击退,以他英勇善战的经验保住了东南沿海地区,稳定了东南局势,这才能让康熙空下手来对付吴三桂。
而康亲王杰书,也就此立下了“不世之功”,荣誉盛极一时,成为康熙心腹大臣,更是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肯定与倚重。
康熙之所以临终前对礼亲王家族恩遇念念不忘,要雍正善待礼亲王后人,无非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康亲王杰书对康熙立有大功,是康熙的心腹大臣,更是康熙倚重功臣,再加上祖父代善两次拥立皇太极和顺治两代帝王,从大清问鼎以来做出来巨大贡献。
可以说,没有祖孙二人,康熙就不可能坐上皇帝宝座,康熙皇位也不会那么稳固。
第二,清朝皇权的稳固几乎全部依仗于八旗的支持和拥护。
也就是说,康雍皇权更迭过程的平稳进行交接,只有拥有八旗或者八旗之中旗主的支持,皇权才能从根本上被保证。
雍正皇权才能拥有武装政权的力量。
第三,代善礼亲王家族的影响力极大,正红旗统领乃系礼亲王代善之后,第三代康亲王崇安,镶红旗统领岳托之后讷尔苏。
康熙朝晚期的八旗分布来说,上三旗之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三旗雍正从康熙皇帝手中交接后,对皇权绝对服从和拥护。
也就是说,除了雍正已经掌握的上三旗以外,手中再有两红旗拥护和支持,这样雍正皇帝的皇权就拥有五旗支持,在权力天平上占据很大优势。
而这两红旗正是掌握在礼亲王代善后代的手中,其家族的威望之大,恩待礼亲王对康雍皇权和稳固皇位启到很大作用,康熙这一举措,为了雍正和乾隆皇帝厘定了“铁帽子王”表彰的一个开头。
结语可以看出,作为皇太极孙子的康熙之所以要雍正礼敬代善后人了,因为代善两次关键时刻决定了清朝皇位的归属,决定了朝政的平衡,保证了统治者的地位,也消除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政治战争,并且又保证了嫡系一族的荣耀。
再加上代善的孙子杰书还这么有能力又忠心,绝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勇将,而且还在康熙初中期立下了“不世之功”。
—END—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