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女排在选择奥运队员上有什么矛盾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本来这就不该是个问题,可是当它被提出来的时候,它就是个问题,而且是个大问题了。
不同的人,对世界有不同的认知。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二元的,非黑即白,非好即坏,不存在模糊了是非观念的中间灰色地带。
但是成人就不同了,成人眼中的世界是多元的,有黑有白也有灰色,有好有坏也有中庸。
而且应该是“两头尖尖么中间宽”,灰色和中庸地带还是占据了大比例的存在。
这个灰色和中庸的地带就是矛盾所在,问题就在这里。
在女排队员的奥运名单选择上,有几个名额那是板上钉钉,不容置疑的。
比如“朱、袁、张、丁、颜、龚”,这就是中国女排组织的主力,这个主力决定了中国女排能否站上奥运会的领奖台。
有了这七个人,站上领奖台那是妥妥的。
至于其余名额,也就是球迷挂在口中的“替补名额”归属谁,就是奥运名单里的灰色和中庸地带。
这个选择绝不能随随便便,因为这些替补名额会决定奖牌的颜色。
选对了人,替补可以出奇兵,打乱对手的方寸,影响胜负的天平。
没选对人,或者说替补没起到奇兵作用,对对手没有丝毫影响,那奖牌的颜色可能就要逊色一些。
所以,奥运名单的选择其实主要就是替补名单的考量,学问大了去了。
大约有以下几种思路:一、战术需要赛场上很少有一种节奏走到底的情况,高手之间的对决,可能更重要的一环是看谁更适应对手的节奏,适应了,就打顺了,自己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击败对手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可赛场风云变幻,哪会有这种好事呢,再说了,你也不是傻子,对手都打疯了,你还不换节奏,等着被人家虐吗?
所以你得换人改变比赛的节奏,尽管你自己可能都不太适应这个节奏,但对手可能会更不适应,因为这不是他们研究得非常透彻的那个队伍,习惯线路、球落点,下手时间,甚至击球高度,手法都完全不一样了,让对手仓促之间难以应对,这个换人就奏效了。
虽说换了替补队员,自己队伍的水平可能会降了一点,但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比赛从某个层面上说,从来就不是强硬的对抗,而是以己之短,击敌更短!进而取得胜利。
最鲜活的例子,2015年世界杯上,中国队首场首局遭遇到塞尔维亚队的三板斧,一阵杀戮,惨不忍睹,郎导先后换上丁霞、刘宴涵,阵容变得自己都不认识,但就是这个自己都不认识的阵容,乱拳打死了塞尔维亚队,连塞队的主教练都变得眼神迷茫,不知云里雾里。
这一战就此成为经典。
可是如果你的替补队员和首发队员是同一种风格的球员,那换了也是白换,起不到让对手不适应的作用。
这就需要你在选择替补队员时,充分考虑替补和首发之间的互补作用,而不是选一个小号首发式的替补。
排球场上加上自由人,共有七个位置呢,就得有七个替补,可奥运名单只有12人,那就是说只能选择5个替补人员,根据中国队的实际情况,可能会不带替补自由人,因为中国队能接一传的人比较多。
但主副攻、接应和二传那是必须要带替补的。
这里有细微的区别在于:接应和二传可能会每个位置一个替补,但主攻和副攻会有变化,可能是二主攻替补,一副攻替补;
或者是两副攻替补,一主攻替补。
这一出一入之间就产生了灰色和中庸,可能选谁都是半斤八两,这就产生了操作的空间,也引出了另一种选择思路:二、地域平衡可能每一个被选择的替补球员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她们也正是凭借这些特点入选的中国女排,而她们的总体竞技水平也大差不差,基本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在人员名额充足的情况下,不需要取舍,一股脑都带上了事。
但是在人员名额紧张的情况下,就产生的竞争。
不隐晦地说,这不是球员之间的竞争,而是地域(各地体育局)之间的竞争。
一个奥运冠军,甚至是前八名的成绩,都是体育局的政绩哪!哪一个体育局不看重呢?
哪怕只有一丝丝的可能,也要争取一下,没准就有了呢!每一届奥运会的参赛人员名单都会传出各种版本的小道消息,你信不信,它就在那里。
举个例子,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在人员名额那么紧张的情况下,带了两个自由人,后来大家也都看到了,两个自由人并没有让队伍的后防产生质变,反倒是让主攻线捉襟见肘,导致女排折戟伦敦,选人的失误不能不说有很大的责任。
这既是地域平衡引发的惨案,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思路的教训,那就是:三、人情关系没有人是圣人,都会有偏爱。
所谓的偏爱就是虽然大家伙都看不上你,但我就是看对眼了你,怎么看怎么喜欢。
或者因为某种原因我对你心怀欠疚,刻意要补偿你。
这种情况很明显、很明显,大家都能看到,而且这种情况是往往是最差的选择,一旦有闪失,口诛笔伐免不了,极有可能会被挂在历史的黑名单上。
所以,不是金牌万无一失,手拿把握的情况,这个思路不会出现。
总的来说,在队员的选择上,一定有矛盾,也不外乎上面三种情况。
我们相信,中国女排的教练团队是个睿智、识大局的团队,他们一定会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从实战出发,从女排的需要出发,为捍卫女排的荣誉,为国家争取一面宝贵的奥运金牌,选出最合适的队员征战奥运。
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
按理应该是没什么矛盾。
中国排球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职业化,排协还是具有绝对的权威的。
主教练需要哪个队员,地方队自然都会无条件服从,绝对不会出现地方队做拦路虎的可能性。
但是,地方队的利益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特别是中国有个全运会,各省市对于全运会的重视几乎都要超过奥运会了。
因此,无形中也会有很多影响到国家队队员选拔的因素。
像女排这样的球队,如果奥运会得了金牌,那么输送了队员的地方队相应的也有在全运会上加分的因素。
这样一来,教练员选择哪些球员加入国家队就有一个是否要考虑到地方队利益的问题了。
哪些从地方队直接来到国家队担任主教练的人往往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像蔡斌、王宝泉、俞觉敏,他们都会有不得不偏向一下自己本省球队的时候。
他们选了自己所在省份的球员进入国家队,往往会造成队内的矛盾,大家互相不服气,结果整个球队的凝聚力出了问题,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有时候主教练的权威如果不够,还有可能不得不招进来几个关系队员。
这个在中国男足是常有的事儿。
女排这边也难保不发生。
这样的队员有的是上级领导的意旨,有的是赞助商的要求,都对球队的战斗力造成了影响。
郎平之所以带队成绩好,与她无地方队背景是分不开的。
她来自北京队,但是早就与北京队没有任何关系了。
同时,郎平的权威也让任何想要影响队员选拔的外界人士都望而却步,因此,郎平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可以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的人都心服口服。
整个球队保持了高度的团结。
这也是郎平取得成功的一个因素。

参考:
很明显,缺德的人到哪里都不受待见。
某天菜靠脚夺三冠,自己认为没错,天津认为是城市英雄,可其他球员鄙视这种无耻之徒。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