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都有什么含义

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有些称谓现在还能听到,显得形象而含蓄,深邃而雅致。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娉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枝头二月花。
”《赠别》(杜牧)柔弱美丽的十三岁多的少女,像是二月初起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
豆蔻原来比喻嫩芽,这里比喻芳龄十三岁的少女。
再加上“年华”二字,点明了这个令人喜爱、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的美丽年龄。
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
古代女孩子十五岁就可以结婚了。
“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
”《对酒示行》知天命:指五十岁。
“知天命”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淡然。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花甲:指六十岁。
甲是天干的第一位,用于作顺序第一的代称:甲子。
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
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
年满六十为花甲。
《论语》中有“六十而耳顺。
”古稀:指七十岁。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曲江》(杜甫)七十岁称为“古稀”,意思是说古时候的人能够到七十岁,这是一件很稀少的事情,应该值得珍惜剩下的时光。
耄耋:指八九十岁,年纪很大的人。
耄指八十岁,耋指九十岁。
语出东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指百岁高寿。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茶寿:指108岁。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入”分开即为“八”;
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
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名茶寿。
现代人对年龄的划分与称谓,往往是以年岁的增长而定的。
阅读古文时,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是我们读古文时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参考: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和期颐等,都是古代用来表示年龄的词语。
它们形象而含蓄,深邃而雅致,充满浓厚的文化底蕴。
可见,古人表示年龄通常不用数字,而是用文字,那古代是怎样表示年龄的呢?
01:豆蔻豆蔻,对应成语“豆蔻年华”,那豆蔻年华到底是多少岁?
其实,古代“豆蔻年华”指的是13-14岁的女孩子,一起来看下。
豆蔻,又名草果,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产自岭南,外形像芭蕉,花淡黄色,秋天结果,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味,可入药。
《本草》记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
就是说,南方人根据豆蔻尚未大开而像怀孕的形态来给它命名。
而古人常用豆蔻来比喻少女。
唐代诗人杜牧在《赠别》诗里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这句诗意思:少女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13岁年华,就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豆蔻一般初夏开花,花是一串串的,上面一个个小花朵。
在含苞待放时,花骨朵带有一丝淡黄色,非常符合13岁左右小女孩的形象。
因此杜牧那两句诗是最经典形象的。
杜牧曾在扬州做官,后来要回长安了,分别时就给扬州相好的歌妓张好好写下了这首《赠别》诗,当时张好好正是13岁左右的少女,杜牧就用豆蔻花来形容她柔美轻盈的身姿。
综上,豆蔻一是指有果实和种子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出的淡黄色小花就是豆蔻花;
二是用豆蔻比喻为13-14岁的少女。
其他形容女孩子年龄的优美词语,碧玉年华指16岁,桃李年华指20岁,花信之年指24岁等。
中华文化形象生动、含蓄唯美,韵味悠长。
02:及笄及笄(jí jī),又叫既笄,对应成语“及笄之年”。
在古代汉族女子年满15岁就可结发,用笄贯之。
什么是笄?
《说文》解释:“笄,簪也”。
笄,就是古代女子用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
古时行笄礼表示成年,说明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礼记》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我们在一些古装剧里也会看到,古代女子结婚后都是束发及笄的,而在少女时期则披发留刘海等。
说明古代女子结婚前后装束不一致。
因此,及笄指的是古代15岁的女孩。
那么古代15岁男孩呢?
古代男孩一般15岁束发,这时还要学会各种技艺。
归有光《项脊轩志》提到:“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关于及笄,我们还可联想到这些,如“总角”指幼年的儿童,把头发挽成小髻,很是可爱。
垂髫,同样指儿童幼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弱冠,古代汉族男子20岁行弱冠礼。
弱冠之年就是20岁,弱即弱小,冠即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如同现在举行成人礼。
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综上,古代男女成年及结婚年龄,与现代都大不相同,这就是古今差别。
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浓浓的古文化,何其幸哉。
03:知天命这里要提到“万世师表”、“大成至圣先师”-孔圣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总结他自己的,说他15岁致力于学习,30岁自立,40岁不被外界事物迷惑,50岁懂得顺应天命,60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70岁能随心所欲不越规矩。
所以,“知天命”就是指50岁的年纪。
“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说:人活到了50岁年纪,就应该懂得顺应天命。
当然顺应不是要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也就是说,人到了50岁之后,知道理想实现很难,因而做事不苛求结果。
毕竟50岁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但在50岁后,虽然仍然发愤图强,但对个人荣辱等也已看得淡然了。
毕竟,一般来说,人活到了50岁,生活阅历丰富,心智更加成熟,而且累积了半生财富,因而大多数人不会在这个重要年龄段,再去大力冒险、苛求成功,而是求稳。
我身边一些人50岁内退后,还想凭借之前的人脉、平台等,好好发挥“余温”,于是大力投资、开店等,不断折腾,结果弄得半生积蓄毁于一旦,更有甚者还倒欠了一屁股债。
因此,不得不说,孔圣人是有先见之明的,他告诫人们在各个年龄段里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这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
五十而知天命,50岁了,努力但不苛求,顺应就是进步。
04:花甲花甲,对应成语“花甲之年”。
那花甲之年到底是多少岁?
这涉及到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它是以天干和地支依次错综来搭配的。
这较为复杂,我们的父辈对此很熟悉。
简单说下甲循环,古代以10天干配12地支,以60为一循环,有6个甲,分别为: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
这样一个循环,古人称为周甲,又称“花甲”。
然后,以此类推。
古代用这种方法来纪年,60年周而复始,后来也就用“花甲”来代称60岁。
相关成语有年逾花甲、年登花甲等。
唐代诗人赵牧在《对酒》中写:“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写:“祝我賸周花甲子,谢人深劝玉东西”,这里花甲就指60甲子,也叫花甲。
清孔尚任《桃花扇》:“年时此日,问苍天,遭的甚么花甲”,这里花甲指年月或时代。
还有《说岳全传》第六十四回:“凡有人祭奠的,必是叛臣一党,即要拏去问罪。
况且行文画影,有你面貌花甲,如何去得?
”这里花甲指年纪或年岁。
综上,这里花甲不是指吃的食物,一般称花甲为60岁,最常见的成语是“花甲之年”。
05:古稀古稀,对应成语“古稀之年”,那古稀之年又是多少岁?
古稀也叫“古希”,“人生七十古来稀”,说的就是一个人到了70岁的年纪。
一个人活到了70岁,算是高龄了,尤其是在人均寿命不高的古代,因而古人认为人活到70岁是很稀少的,故而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关于古稀,最经典的两句诗是杜甫写的《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明朝唐寅(唐伯虎)为感慨自己活过了“古稀”而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
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古代活过70岁“古稀”老翁等大家,堪以稀少称奇,而他们在古稀之年回首往事时,如果毫无建树,仍不免长吁短叹,唏嘘不已。
在一千多年前名家中,古稀者寥寥。
但几百年前与唐寅同时代的名家如《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三言”作者冯梦龙、书画家郑板桥等,都过了古稀之年的,而现代古稀者更是比比皆是。
06:耄耋耄耋,读作mào dié,对应的成语是“耄耋之年”。
这个词语相对比较生僻,我们见得也不多,很多人也不知其读者和意义。
耄,从汉字看,耄是形声字,上形下声,读音为“冒”,“耄”指年纪约为80-90岁。
耋,读音为“迭”,年纪为80岁。
耄耋之年,就是指80-90岁的年纪,有时也指人年纪很大。
人活到80-90岁耄耋之年,不仅在古代属于高龄高寿,在现代也不是很普遍。
毕竟人活到较高的年纪后,身体各个器官衰老速度加快。
曹操在《对酒》写到:“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意思是人活到八九十岁,也算是寿终了。
蒲松龄《聊斋志异》:“君无大贵,但得耄耋足也”。
不是人人都能富贵和福寿兼得,能占其中之一,成为耄耋老人,也算知足了。
对于福和寿,古时称谓有区别,一般来说,男性称寿,女性称福,我们现在是福寿通用。
07:期颐期颐,读意为qī yí,对应成语“期颐之年”。
期颐老人,一般指100岁老人。
期颐这个词形象、生动,期是期待、指望,颐是供养、赡养。
期颐意思是:100岁老人饮食起居等都不能自理了,一切都期待他人来供养与照顾。
期颐也是有出处的,《礼记.曲礼上》记载:“百年曰期、颐”。
郑玄解:“期,犹要也;
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孙希旦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百岁,在古代与现代,都是少之又少的高龄,古时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我们现代没有这样文绉绉称呼百岁老人,除非在文学作品中。
期颐一词,最早源于汉朝戴圣编辑的《礼记.曲礼篇》中,我们一起来学习下古代是如何从小到老来称谓的。
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
八十九十曰耄,廿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颐。
“百年曰期,颐”,是说人生以百年为期,因此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颐即颐养,我们还对一个成语非常熟悉,那就是“颐养天年”。
“期颐之年”还有一个近义词叫“颐养人瑞”,同样也是指百岁老人年事已高,需要或指望儿孙等来供养或赡养。
“期颐之年”这个词见证我国传统的孝文化,我们对于哺育、养育儿孙成长的老人,在他们含辛茹苦一辈子后,更要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写在最后综上,豆蔻年华指13-14岁的少女,及笄之年指女子15岁结婚年纪,知天命是50岁,花甲之年是60岁,古稀之年是70岁,耄耋之年是80-90岁,期颐之年是100岁。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充满了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的脉流,让古文化的馨香、雅致、丰润、含蓄及唯美等,流传并沿用至今,为老祖宗的智慧点赞!如今,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古代表示年龄的词汇,在流传数千年以后,我们仍在使用,这足以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为此自豪!大家怎么看呢?
欢迎留言~~(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参考: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比较复杂,作为古文化常识,在阅读古诗文时必须了解,不然就可能弄不懂或者闹笑话。
一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常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二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
”《孟子·尽心上》三龀指儿童换牙时,即五、六岁时。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愚公移山》四垂髫指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五总角未成年人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指童年。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卫风·氓》六豆蔻指女孩子十三、四岁。
“娉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枝头二月花。
”《赠别》(杜牧)七及笄“笄”本义是妇女用的簪子,指女孩子十五岁,古代女孩子十五岁就可以结婚了。
“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
”《对酒示行》八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志》九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以示成年。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滕王阁序》十而立指三十岁。
“三十而立。
”《论语》十一不惑指四十岁。
“四十不惑。
”《论语》十二知天命指五十岁。
“五十知天命”《论语》十三花甲、耳顺指六十岁。
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至癸亥,错综参互相配,称花甲或花甲子。
《论语》中有“六十而耳顺。
”十四耆艾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荀子》十五古稀指七十岁。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曲江》十六耄耋指高寿,老年。
耄指八十岁,耋指九十岁。
十七期颐指一百岁。
“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次韵子由》
参考:
豆蔲~女子十三岁(含苞待放)及笄~女子十五(盘头,长大成人)知天命~五十岁(荣辱不惊,淡然处世)花甲~六十岁(天干地支组合,一轮回,耳顺)古稀~七十岁(人和七十古来稀,珍惜剩余时光)耄耋~八九十岁(耄八十岁,耋九十岁,寿登)期颐~百岁(颐养,需要子孙照顾,颐养天年)
参考:
这些都旧时人们对年龄代称: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的年龄;
知天命,指五十岁的年龄;
花甲,指六十岁的年龄;
古稀,指七十岁的年龄;
耄耋,指八十至九十岁年龄;
期颐,指一百岁的年龄。

参考: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说一个名人趣事:话说乾隆一晃就老了,他不想退位。
可是他自己又说过,他不能超过自己的祖父康熙在位的时间。
于是他忍痛割爱,在自己在位时间将要到达康熙在位时间时,他宣布退位。
退位了,每天不用上朝了,不用日理万机了,乾隆闲了。
可闲了又觉得没劲,闲的慌,怎么办?
那就“饭饱生余事”吧!乾隆决定要开千叟宴。
让全国的老寿星齐聚一堂。
一时间,全国各地的老寿星都跃跃欲试,大家按照时间都往京城赶。
这一天,场面非常壮观。
杯盘罗列,笑语嫣然。
席间乾隆发现有一个老人须发皆白,可精神矍铄。
乾隆一问,老人说他已经141岁了。
高寿!乾隆挑起了大拇指。
略一沉吟,一个上联脱口而出:古稀双庆又多一度春秋。
众人都齐声喝彩。
乾隆得意洋洋:众位爱卿,谁能对朕的下联?
才子纪晓岚作答: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
众人都为纪晓岚点赞。
那么这两联是什么意思呢?
这两联的意思都是在说这个老人的年龄 ,141岁。
回到这个问题,咱们一起说说古人如何表达年龄。
豆蔻豆蔻是一种植物。
它的芽很嫩,古人就用它来形容含苞待放的女孩年龄。
豆蔻年华,指的是16岁。
及笄古时候的女子在15岁之前头发不是绾着的。
到了15岁,女子就可以把头发绾起来,并且插上簪子。
这时候的女子就到了婚龄,可以结婚了。
及笄指的是女子15岁。
知天命50知天命。
人到了50岁算是活明白了。
功名利禄都看开了,处事淡然了。
该努力也努力但是是在尽人事,听天命。
知天命指的是50岁。
花甲花甲之年,指的是60岁。
头发已经白了,老了。
古稀“人到七十古来稀”。
古人寿命比较短。
能活到70岁,自古以来就很稀少了。
古稀指的是70岁。
回到上文的故事,您这回明白了吧?
古稀双庆又多一度春秋。
古稀70,双庆,庆祝两回70岁生日,70加70,140岁,又多一春秋,是1年,加一起就是141岁。
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花甲60岁。
花甲重逢,两个60岁,外加三七岁月,三七21,加一起也是141岁。
[呲牙][呲牙]不得不赞古人的智慧!咱们继续聊题目的话题。
耄耋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国画里有画猫和蝴蝶的,画的猫蝶,谐音就是耄耋,吉利,给人送祝福的意思。
祝长寿。
棋颐百岁老人。
在古代活到百岁几乎是凤毛麟角了。
如今,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人的寿命普遍提高 ,长寿老人很多了。

参考:
豆菀:十三四岁及笄:十五岁知天命:五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耄耋:八十至九十岁期颐:百岁老人
参考:
汉语词汇丰富,语言表达能力超强,写人状物,栩栩如生,能把人的各种行为及心里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对同一个事物和状态,也可以用不同的词汇进行表述,极大的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语言更加多姿多彩。
豆蒄,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耋耄,期颐等,这些词汇都是用来表现人的年龄的,各有什么含义呢?
请往下看,分别说说。
豆蒄。
豆蔻一词源于唐代诗人杜牧《赠别》一诗,诗中有“娉婷袅袅十三余,豆蒄梢头二月春”两句,诗以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蒄比喻体态轻盈,芳龄十三岁的少女,比喻妙不可言,恰到好处。
所以一直流传,我们现在都用豆蔻年华形容少女。
及笄。
笄,是用来束发的簪子。
《礼记 内则》说,“女子…十有五而笄。
”就是说,过去的女孩子,到了15岁,就到了结婚的年龄,许配了人的,当年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20岁戴上簪子。
及笄之年,指到了结婚的年龄。
知天命。
知天命源于孔子。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后来的人就用知天命表示50岁的年龄。
就是说人到了这个年龄有了明辩是非的能力,知道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了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花甲。
60花甲起源于八卦,周易有圣人仰观天象,崇尚地理。
以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周期点表示太阳形成的轨迹。
以子丑寅卯等12地支代表地,一年12个月,一天12个时辰。
古人用天干加地支的方法计年,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周期为60年。
因此,就把60岁的人,称为花甲之岁。
古稀。
把人生70岁称为古稀,源于杜甫的诗《曲江二首》。
杜甫在诗中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两句。
也由于过去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差,大多数人活不到70,有人就把70称为古稀之年,一直流传至今。
耋耄。
耄耋一词,最早出现在曹操的《对酒歌》中,“入耄的,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解释说,年八十曰耋。
后来普遍用耋耄,借指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
《左传》中的“老夫耄矣,无能为也"就是这个意思。
期颐。
郑玄说:“期,犹要也,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到了一百岁,饮食起居等都非常为难,需要孝子照料了。
《礼记》上说,百年曰期顾。
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称期颐之年。

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图片源于网络,致谢原作者。

参考:
古代的称谓文化由来已久,各个年龄期的称呼都各不相同,代表的意思也不一样。
豆蔻。
是古人专门对年轻女子的称呼,什么样的年龄才称为豆蔻?
不是所有年轻女子都称豆蔻,而是十三岁左右的女子,才被称为豆蔻年华。
及笄,也是对女子的称呼。
古代女子十五岁就属成年,这个年龄的女子就称及笄。
破瓜年华,是指十六岁的女子,因为在古代这个年龄段的女子己到了结婚的时候。
桃李年华,是指二十岁的女子,意思是正是生儿育女的最好时期。
花信年华,是指二十五岁的女子,意思是正是年轻貌美之时。

襁褓,是指不满周岁的婴儿。
总角,是指一周岁到十岁以下的孩子。
意思是还在扎小辫的孩子。
幼学,是指十来岁的幼儿。
意为上小学的年龄。
舞象,指十五岁至二十岁之间的年龄。
意指这个年龄学文习武,甚至可
弱冦,是指己满二十岁的男子。
因为古代二十岁的男子要进行“冠礼”。
意为己经成人,加冠授字,只是身体还相对比较孱弱,身体还没有长结实,因而称弱冠。
而立之年,是指三十岁,意为可以自己独立生活,成就一番事业的时候了。
不惑之年,是指四十岁,意指这个年龄段的人己经不易被鼓感了。
知天命,还称知非之年。
是指五十岁,意思就是说,人到五十岁的时候己开始反省自己,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岁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之年,也称花甲之年。
是指六十岁,在天干地支纪年里,天干地支循环相配组成六十甲子,六十年一轮四,所以六十岁称花甲。
古稀之年,是指七十岁,出自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处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之年,是指八十、九十岁,意年纪十分大的老人。
期颐之年,是称百岁老人,意为百岁老人需要有人照顾,颐养天年。

参考:
对于人的年龄段称谓,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书面语和口语。
这个指的是书面语,其中也有口语,例如:“花甲”和“古稀”等,其含义没变。
下面分别作简要的解读:一、豆蔻“豆蔻”有个成语“豆蔻年华”。
自古至今,“豆蔻年华”仍然在书面语和口语上使用,我们经常能见到和听到。
这个年龄段是指十三至十四岁的女孩。
“豆蔻”是一种草本植物,又名“草果”。
“豆蔻”开花,绽放于叶子之间,又被称之为“含胎花”,以此来比喻十三四岁的处女或少女。
二、及笄“及笄”也有个成语,叫“及笄之年”。
“笄,簪也”(《说文解字》),指古代女子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
“及笄之年”就是指古代汉族女子十五岁就可用“笄”结发饰耳了,有成年之意。
《礼记》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看来“及笄”指的是古代十五岁的女子,同时也使我们明白了,在古代,女人十五岁就是成年人了。
“及笄”只在书面语上使用,在口语中是没有用的。
三、知天命“知天命”是圣人孔子说的一句话:“五十而知天命”。
这是孔子对自己人生阶段的总结,意为:人活到50岁,就应该知道、懂得顺应天命了。
孔子这话说的是他自己,但是,却泛指古代的男人。
其实女人也应该是“五十而知天命”了。
“知天命”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能见到和听到。
四、花甲“花甲”,也称“花甲之年”,是成语。
这个成语自古至今都在用。
它指的是男女人生六十岁是一个轮回,这是根据天干地支纪年法引申出来的六十岁。
天干地支的搭配就是六十年一轮回,这一循环被称之为“花甲”。
这一“花甲”有三个含义:一是人的六十岁年龄;
二是年月和时代;
三是年纪和年岁。
“花甲”无论书面语还是口语,只要说花甲,人们就会听懂,就知道这是在说,某人岁数不小了,起码六十岁了。
五、古稀“古稀”,也有个成语叫“古稀之年”。
“古稀”指的是七十岁年龄(男女)。
这个说法在书面和口语上经常能见到和听到,别人一说“古稀”两字,就会知道这人年龄不小了,起码有七十岁了。
意思是人能活到七十岁年龄的人很稀少。
不过这是指的古代,而不是现在,现在人活到七十岁的很多,并不稀奇了。
六、耄耋“耄耋”也有成语是“耄耋之年”。
“髦”指人的年龄约八十岁至九十岁,“耋”指人的年龄约八十岁,那么,“耄耋之年”所指的人的年龄(男女)应该是八十到九十岁了,这是泛指人的年龄很大了,这在古代属于高龄,高寿,当然现在也不普遍^_^。
曹操曾在他的《对酒》诗中说:“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意思是说,人活到八九十岁,也算寿终正寝了!“耄耋”在口语中很少用,但在书面文字语言中经常见到。
七、期颐“期颐”也有成语叫“期颐老人”。
“期颐”中的“期”是期待、指望、赡养、供养、颐养天年,与“颐”组合成“期颐”词组,意思就成了:百岁老人(男女)起居饮食等不能自理了,一切期待他人来照顾,供养了。
“期颐”在古书上用得多,称人百岁为“期颐之年”,现在很少用这个词的了,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
综上所述,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的含义很清楚了,这都是古代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豆蔻”指十三至十四岁的少女;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结婚的年纪;
“知天命”是指男女五十岁;
“花甲”是指男女六十岁;
“古稀”是指男女七十岁;
“耄耋”是指男女八十至九十岁;
“期颐”是指男女百岁的老人。
总而言之,今天我们谈论这个话题,是为了更明确地了解自古以来对人每个年龄段的称谓,以后在使用这些词语方面,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参考:
十三四岁女孩称《豆蔻之年》十五岁女孩称《及笄之年》二十岁男子称 《弱冠之年》三十岁称《而立之年》四十岁称《不惑之年》五十岁称《知天命之年》六十岁称《花甲之年》或《耳顺之年》七十岁称《古稀之年》八十岁称《扙朝之年》九十岁称《鲐背之年》一百岁称《期頤之年》。
《耄耋之年》泛指七八十岁老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