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为何双方会付出惨重伤亡去争夺一个小据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707条回答。
因为这个据点往往就是决定战局的关键。
比如著名的徐蚌会战中,黄佰韬和粟裕争夺曹八集的战斗就是一个例子。
徐蚌会战表面上是国军80万,对解放军60万。
实际上国军存在严重的兵员不满编,以及吃空饷情况,加上一些部队开战就倒戈投降过去了。
国军实际兵力是55万人。
而解放军最初确实是60万,然而随后的几次补充兵力高达10多万人,总兵力提高到70多万。
所以,说来说去徐蚌会战是70多万对55万,解放军占很大优势,胜券在握。
而初期围歼黄佰韬时,有一个很关键的战役就是曹八集战斗。
当时粟裕是这么说:不惜一切代价,占领曹八集。
对,不惜一切代价。
如果谁失职,军法从事(杀头)!而黄佰韬说:我们现在的生路就是占领曹八集以后,退到徐州去。
就算人死绝了,也要守住曹八集。
为什么曹八集如此重要?
曹八集(今邳州市八义集镇)只是一个小镇,却是徐州外部的交通重镇,也是徐州连接目前黄佰韬兵团驻扎在碾庄的必经之路。
曹八集距离碾庄只有12公里,当时有44师残部3000多人驻守。
44师本来有8000多人,现在只剩下一个团和师部3000多人。
虽然此刻很潦倒,但44师却不是弱旅。
44师来自于著名的荣誉二师,编组于1943年春。
当时第5军团菌总司令,在四川组建了荣誉二师。
荣誉二师之所以厉害,在于他的兵员骨干全部是参加过抗战负伤归队后的老兵。
这些人有的曾经负伤三四次,甚至更多。
军队中有个俗语,负伤一次是铜,负伤两次是银,负伤三次就是宝贝。
这些老兵作战经验极为丰富,而且抗日意识顽强。
不过,第44师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于1947年在鲁南战役被解放军歼灭殆尽,师长蒋志仁战死。
第44师老兵和残余部队在1947年3月重建了部队,归属中央军主力100军指挥。
徐蚌会战开始以后,第44师连遭打击。
在完成会战部署时,黄百韬开始指挥部队向徐州靠拢。
为此,让100军作为后卫部队,其中44师又是最后。
在11月8日,第44师和100军军部到达陇海路的运河铁桥东岸。
当时国军主力都已经经过大桥撤退,只剩下第44师。
而解放军早已追击而来,该师130团在八家杨村同解放军激战,混战一夜不分胜负。
这样坚守到9日下午,第44师才接到命令,可以放弃掩护任务,经过铁路桥撤退。
于是,师长刘声鹤率第132团两个营过了桥,100军军长周志道也跟着过去了。
然而,后续的师山炮营继续用炮火掩护第131团准备上桥,此刻解放军一部却突然杀到附近。
迫击炮击毁桥附近一辆弹药车。
当时负责守桥的是第25军一个团,他们的命令是一旦解放军靠近就必须炸桥。
于是,他们将铁路桥炸断,导致已经靠近铁路桥的第131团没有能够通过,至于第130团还在和解放军激战,尚且距离桥还有距离。
彻底桥炸断了以后,这2个团无路可退,随后被解放军歼灭。
从窑湾渡河的63军,全军1万3千余人被全歼,军长陈章阵亡。
此时黄百韬第7兵团正在距离桥不远的碾庄地区修正,命令损失三分之二兵力的44师先行撤退回到徐州。
44师师长刘声鹤率领3000多人,10日下午到达曹八集附近时,这里还有李弥兵团第9军3师8团一部。
曹八集本来应该是安全的后撤道路,但刘声鹤却遭到解放军的猛烈打击。
当时他的部队距离曹八集还有几里距离,刘声鹤果断下令丢弃笨重辎重,全军轻装急行军进入曹八集。
结果,44师残部行动快速,遭遇解放军进入的曹八集。
曹八集因为地理位置重要,国军在这里修建了一些防御工事,可以借此进行防御作战。
而附近友军李弥兵团第9军3师8团,不会随机应变,仍然按照命令向徐州前进,结果被解放军迅速包围歼灭。
当时已经是下午,刘声鹤却觉得情况不妙,因为对面解放军炮火猛烈,绝对不是偏师或者骚扰部队,而是主力。
他急忙向100军军长周志道汇报,后者上报黄佰韬后,让他不惜代价守到第二天天亮,还有援军赶来。
刘声鹤无奈下,只能率部死守。
44师虽此刻已经是残兵败将,但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当晚,解放军华野13纵114团,如潮水一般进攻,44师连续击退解放军7次攻势。
13纵114团凭借兵力优势,两次攻入曹八集内。
刘声鹤指挥部队果断拼刺刀巷战,两次将解放军攻入的部队歼灭。
这样苦战到第二天天亮,援军并没有赶到,反而解放军13纵主力陆续赶来了华野13纵是军的编制,兵力有二三万人,44师区区3000人当然不可能是对手。
13纵在中午赶到以后,立即开始全面强攻。
而44师本来是撤退到徐州修整,并没有携带很多弹药,经过连续激战弹药已经严重不足,几乎无以为继。
到了下午1点,13纵发动全面攻势,炮弹如雨点一般打入曹八集,刘声鹤的师指挥所屋顶上都中弹爆炸。
当时弹药已经基本用完,解放军再次攻入曹八集。
刘声鹤指挥部队拼刺,但实在顶不住,眼见解放军已经攻到距离自己指挥部几百米外。
早在抗战的1942年,刘声鹤就担任五大主力第18军11师33团团长,也是九死一生的将军。
此时,刘声鹤知道大势已去,用力将自己的手表和金笔在地上砸碎(避免被缴获),随后高喊:“弟兄们,你们快各自逃命吧,这是命令”。
随后,刘声鹤用手枪自杀身亡。
没多久,44师全军覆没,只有少量官兵突围逃出,曹八集丢失。
曹八集的丢失,对于战局的影响较大。
当时黄佰韬兵团损失较重,仅剩7万人,此时退路又被解放军切断。
蒋介石认为,黄佰韬此刻继续向徐州撤退,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被运动中被歼灭。
于是,蒋介石命令黄佰韬在碾庄固守代援。
而黄佰韬则认为,其他国军都聚集在徐州地区,自保尚且困难。
他一个人孤零零的留在碾庄,必遭解放军数倍主力围攻歼灭,应该不惜代价向徐州靠拢。
然而,曹八集的丢失,也让黄佰韬失去了靠拢的信心。
当时13纵主力在这里防御,黄佰韬在数日之内很难占领曹八集,导致兵力分散。
而此时解放军机会合围上来,黄佰韬还不如将主力收拢在碾庄附近防御。
于是,碾庄战役就这么爆发了。

参考:
东北野战军前指到达锦州外围后,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亲登帽儿山观察敌情,着重查看地形和范汉杰的城防部署。
今天俯瞰下去,从北平到沈阳的“北宁线”从锦州市区穿过,铁路线以北被泛称为“铁北”,其为丘陵地带,普遍地势较高,甚至要超过原市区的平均海拔。
而这片丘陵地带的两个制高点,一是自然形成的山头“大疙瘩”,一是人口修建的“配水池”。
范汉杰不是草包,他充分利用了这两个战术制高点,部署了最能打的部队和最强的火力,也就是说,东北野战军攻城部队若想接近城垣,就必须拔掉这两颗钉子,否则必遭敌人居高临下的火力杀伤,是绕不过去的据点。
为了详细说明配水池的重要性和坚固程度,笔者今天特地跑了趟“辽沈战役配水池战斗遗址”纪念馆,它位于今天锦州的松坡路上,占地面积很大。
可惜新旧两馆都在修缮,不给进里面观看,据称要到9月份才能开放,想了想,原来是辽沈战役打响72周年的时间,所以只能拍点外景给大家看。
配水池确实不大,它是伪满时期的建筑,顾名思义,就是给锦州城区供水之用,所以建在高处是有原因的。
它大概有五间房子大小,钢筋混凝土结构,敌人把水放干挖出枪眼就成为了良好的碉堡,然后以配水池为中心,在方圆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地区,又修建了多个永备碉堡,各堡之间再以交通壕联接,所以“配水池”从广义上来说,是指这一片要塞化的防御阵地。
守敌为滇军第93军暂编第22师的一个加强连(也不可能放进太多的人),番号为该师一团二连,兵力约150人,另附一个重机枪连和一个战防炮排,所以这个加强连的兵力接近300人。
注意啊,这只是战前的常备兵力,战斗打响后,暂22师进行了多次增援,累计进入阵地的敌人超过一个加强营。
既然是绕不过去的战术直撑点,那就只能拔掉它,为此东野三纵派出了第7师第20团担任主攻任务,该团前后动用了三营和一营1共1000余人的兵力,可不是简单的600之数,那只是东野一个步兵营的满编兵力。
经过猛烈的炮火准备后,攻击配水池阵地的战斗于1948年10月12日黎明的6点40分打响,第20团首先派出三营发起冲锋。
而第7师师长邓岳,也把指挥所前移到距离前沿300米的位置,用望远镜观察战况和指挥战斗。
战斗异常惨烈,滇军的这个加强连是特别抽调全师八年
从黎明杀到下午,期间敌人至少实施了30次反突击,暂22师一团长王援威上校亲自组织反击,并且当场阵亡,而我三营也因伤亡严重失去攻击能力。
邓岳随即投入了一营加强攻击,该营营长、战斗英雄赵兴元在组织最后一次进攻时,全营能够投入战斗的仅余26人,可见牺牲之惨烈。
战至12日下午6时,经过整整一个白天的厮杀,三纵7师20团终于攻克配水池,而负责攻击“大疙瘩”的24团仍然没有进展,到夜里三个营全部打残,邓岳开始骂娘,韩先楚也开始骂娘,因为次日就是原定对城垣的总攻时间,后来经过认真观察终于发现,“大疙瘩”阵地后面有暗沟通往锦州城垣,敌人可以源源不断增兵和补充弹药。
第7师随即以火力封锁暗沟,继续组织攻击,至13日清晨,终于再克大疙瘩,锦州城北的两颗大顶子至此完全拔除。
《大决战辽沈战役》对此特别进行了刻画,一营炊事员按全营份额做的猪肉炖粉条,结果战斗结束后抬上阵地,才发现能够吃饭的已经没有几个人了。
欢迎来红色的锦州,参观有纪念意义的辽沈战役纪念馆、配水池战斗遗址、东北野战军牤牛屯前指纪念地、英雄烈士纪念碑、和纪念战斗英雄的“云飞街”、“士英街”等等,必有所得。

参考:
23名苏联红军坚守一座四层大楼,面对绝对优势的德军坚守了58天,这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著名的巴甫洛夫大楼守卫战。
战后,苏军将领崔克夫开玩笑的说:“试图攻占巴甫洛夫大楼而阵亡的德军人数比攻占巴黎时阵亡的德军人数还要多\"。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一个连接到一个任务,让占领”列宁广场”上的一座4层大楼,因为这个大楼视野俱佳,可以为炮、步兵提供绝佳视角,此时苏军和德军陷入激烈的巷战中,夺取这个大楼意义重大。
1942年9月26日,苏联红军巴甫洛夫中士带领几个红军战士来到大楼,德军防备松懈楼内只有几个德国士兵,巴甫洛夫战斗小组迅速解决了楼内德军,占领了大楼。
周围的德军发现大楼被苏军占领,于是抽出部分兵力进攻大楼,双方展开激战。
大楼地下室有30多名苏联居民,他们主动担负起了修筑工事、埋藏地雷等军事任务,其中十几个青壮年居民还拿起了武器。
这30多个苏联市民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否则以巴甫洛夫一开始带去的几个人是很难守住大楼的。
德军一开始低估了楼内苏军的战斗力,派去的兵力不足百人,结果发现遇见了硬骨头,随后德军加大了进攻力量,动用了坦克、甚至调用了俯冲轰炸机。
但是德军的松懈和轻敌让他们失去了先机,苏军的三批援军也先后进入的大楼,他们是:阿法纳西耶夫中尉等7人(携带1挺重机枪),索布加伊达上士等6人(携带3挺反坦克枪),切尔努申科少尉等4人(携带带2门50毫米迫击炮)。
三批援军共17人,加上之前巴甫洛夫中士等6人,楼内苏军共23人,这就是著名的“巴甫洛夫23勇士”。
我们可以看出苏军的装备还算不错的,有重机枪、反坦克枪、迫击炮,这些武器对德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
楼内苏军的防守非常的机动灵活,他们和楼内民众用铁丝网将大楼包裹,并在楼外埋设大量地雷。
楼板也被凿开,上下均已打通。
从巴甫洛夫等6人第一次攻入大楼,到德军最终无功而返,苏军在大楼中坚守了58天,战斗一直很激烈,有一次一辆德军坦克甚至冲入了大楼内部,但是被反坦克枪击毁。
在楼内的58天,苏军并非只是战斗,实际上他们还有娱乐,在大楼的地下室里,楼内苏军和民众们还布置了了一个列宁室,里面有跳棋、骨牌和各类书籍。
战后,苏军守卫的这座大楼被命名为“巴甫洛夫”大楼,2015年3月15日,守卫巴甫洛夫大楼据点的23名红军战士中的最后一位健在老兵,乌兹别克人图尔德耶夫逝世于乌兹别克斯坦的纳曼干州,享年93岁。
不得不承认,苏联的大楼修筑的真是够坚固的。

参考:
1948年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命令在东北作战的林彪元帅不要再围攻长春,应该先攻下锦州,因为攻破锦州了,就等于切断了国军的逃跑之路。
就这样林彪按照毛的指示,开始了进攻锦州的战斗,这时国军看到了林彪用兵的企图。
蒋介石赶紧排了6个师的援军,妄图前去支援锦州。
林彪早就料到国军的援军会从塔山经过。
于是在打锦州的同时,就部署了由程子华指挥的赵子龙的第65师在塔山阻击敌援兵。
小小的塔山像一个圆圆的窝窝头,但它却严严实实地扣在辽东锦州与葫芦岛之间的狭长地段。
右边是一片山峦,而它的后面是河道交错的高桥镇。
就在这里爆发了一场铭记历史的阻击战,就是这个小小的山头,断送了国民党十万大军的生路。
为啥塔山这么重要,因为它距离锦州3O公里,是国军支援锦州守敌的必由之路。
因此林总派程子华的四纵坚守这一带的战略要地。
战斗从48年的10月11日正时拉开战幕。
蒋介石眼看锦州摇摇欲坠,气节败坏的出动了大量援兵前去解围。
我军先派赵子龙的第65师作为先头部队进行阻击,使敌人寸步难行。
心急如焚的蒋介石又派三个舰队用舰炮轰我军阵地。
我们的炮兵团迅速反击,把国军的战舰吓跑了。
然后敌人分批在炮火的掩护下向塔山进攻,妄想夺取塔山阵地,可是在我军的奋勇反击下,敌人始终未能踏上塔山半步。
后来敌人改变了战术,夜里悄悄的摸到了塔山附近。
被高度警惕的解放军战士们发现后,硬是用肉搏战的方式,打退了敌人。
战斗过了两、三天后,敌人又派飞机轮番轰炸我军阵地,给我军造成了重创。
为了减少损失,我军采取轮换方式坚守阵地,一个团一个团的轮换着阻击敌人。
后来在我高炮的打击下,敌机放弃了轰炸,进攻的敌人遇到硬茬了,也没招了。
塔山阻击战国军动用了陆海空三军,投入6个步兵师,历经激战六天,这次阻击战使国军伤亡残重,方圆十几里遍地是国军的尸体。
我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但是塔山阻击战意义重大,赢得了锦州的彻底解放,消灭了锦州守敌十几万。
为辽沈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削弱了敌人的锐气,使国军后来纷纷起义投降共军。

参考:
居然没有人提到203高地吗?
那我就来说说吧。
旅顺城外的203高地,是一个海拔203米的小小高地,几乎决定了近代日本的生死存亡。
日俄战争爆发以后,日本要想向中国东北派遣陆军,必须依赖海军保障海上运输。
但日本海军的总吨位远远不如沙俄帝国海军。
但对日本来说比较有利的是,俄罗斯的远东舰队集结在旅顺港,而远东舰队的实力略逊于日本联合舰队。
所以日本的计划就是:趁俄罗斯的波罗的海舰队赶来增援之前,消灭俄罗斯的远东舰队。
如果这个计划无法达到的话,等波罗的海舰队和远东舰队合并一处,就会形成相当于日本联合舰队两倍的优势,到那时日本联合舰队还想全身而退都是白日做梦了,更别说夺取远东的制海权。
而如果失去制海权的话,日本陆军的后勤就会彻底完蛋,根本不可能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对峙下去。
换句话说,如果日本联合舰队没能在波罗的海舰队赶到之前消灭俄罗斯的远东舰队的话,日本面临的可能就是亡国。
所以这对日本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战略。
而这个战略能能够得以实施的重点,就在于旅顺边上小小的203高地。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203高地的位置和高度比较特殊。
在203高地上可以清晰看见旅顺港内所有的俄罗斯海军舰船。
所以,如果日军能够在203高地上建立炮兵观测点的话,就能够引导炮兵从陆地上直接炮击轰沉整个俄罗斯远东舰队。
当然更靠近旅顺周边的还有其他一些高地也有类似的效果,但是俄军也不是傻瓜。
在靠近旅顺的其它高地上布防非常严密,有非常坚固的工事,日军尝试突破都失败了,损失非常大。
203高地距离旅顺市区较远,旅顺的守军过来增援的话时间稍微长一些。
再加上203高地之前,没有像旅顺周边那些高地那样有非常坚固的永久性堡垒工事,所以203高地就成了后期日军夺取的重点。
到这里大体上已经可以看出:能否及时夺取203高地,就成了当时日本生死存亡的关键。
于是为了这个小小的高地,日本不惜从东京拆来动用28厘米口径的重炮(本来是用于东京湾的海防的),动用国内最后的预备师团。
打到一个师团1万多人只剩下1000多人,也要夺取203高地。
最后的结局是日军终于成功夺取203高地,并借助203高地的炮兵观测所,用陆地重炮几乎全歼了旅顺港内的俄罗斯远东舰队。
然后联合舰队才有机会腾出手来以逸待劳,对付远道而来的波罗的海舰队。
所以说一个小小的203高地,直接决定了日俄战争的胜负,乃至近代日本的存亡。
当然要不惜代价去抢了。

参考:
上甘岭战役:一个面积仅有有3.7平方公里山坡,中国人民志愿军遭受美军炮弹190余万发。
双方死亡总计3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牺牲7162人,尸体可以叠三层!这样的战役算不算惨重代价?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上甘岭战役!1950年 朝鲜内战爆发 美军登陆仁川1950年6月朝鲜半岛爆发内战,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队将韩军驱至釜山一带,朝鲜内战眼看就要结束。
朝鲜百姓甚至在家欢呼,庆祝即到来的和平。
朝鲜战争中美军飞机然而9月15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登陆仁川,强行干涉朝鲜内战。
在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强大的火力支持下,本来已经快结束的朝鲜内战,韩军开始大规模展开反击,战争又被迫打响了。
1950年10月,美军一度将朝鲜人民军赶至鸭绿江沿岸,炮弹甚至落到鸭绿江北面的中国境内。
10月25日,在朝鲜人民军的请求下,原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编而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争,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这是新中国,军队第一次走出国门,奔赴他国战斗。
1952年 朝鲜战争关键年 1952年下半年,在志愿军的协助下,朝鲜人民志愿军与美军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这时候谁能够拿下战略要地五台山,谁就能赢得战场先机。
而上甘岭是五台山的制高点,志愿军最高总指挥彭德怀曾经指着朝鲜地图对十五军作战军长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
”就在前几天,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付出惨痛代价下,连续攻下了五圣山的“喋血岭”和“伤心岭”。
至此五圣山周边,只有上甘岭唯一阵地还在我军手中,失去上甘岭,五台山将拱手让人。
上甘岭能不能守住,成为抵抗整个美军北进步伐的关键。
1952年10月14日晚 打响上甘岭战役上甘岭面积十分狭小,只有3.7平方公里,只能容纳2个连。
战斗之初,美军指挥官詹姆斯·奥尔沃德·范佛里特计划以绝对的火力优势迅速拿下,在损耗不高于200人员情况下拿下这块高地。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点半,上甘岭战斗正式打响。
停靠在朝鲜附近海域的3个航空母舰舰队,300多架舰载飞机开启首轮轰炸。
然后由美国第5、第20、第13航空队500多架轰炸机开始对志愿军阵地数轮密集地毯式轰炸。
朝鲜战场老兵自述在上甘岭战争打响高潮时期,总计有3000架飞机参与轰炸,占当时美军空军兵力五分之一。
而我们的空中出动的飞机数量为零,制空权完全掌控在美军手上。
人间修罗 东方战场绞肉机原计划只战斗几个小时的上甘岭战役,结果持续43天的战斗。
美军在飞机大炮的掩盖下发起冲锋时,但总有志愿军从阵地站出来,用步枪或者手榴弹阻挡美军进攻的步伐。
上甘岭战役,美军总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我方阵地平均每秒要遭受美军6发炮弹,很多志愿军没有牺牲在冲锋上,而是在阵地就被炸弹活活炸死。
上甘岭是青石山头,十分坚固,却被炸弹硬深深削低两米,青石被炸松,变成了一片焦土。
43天战役 59次敌我双方阵地互换这场战役中,敌我双方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平均每天阵地攻守方就要互换1.4次,43天我军总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
原计划只牺牲200人的美军,战后伤亡15000人。
志愿军也付出惨重代价,共伤亡11500人。
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中,平均每平方公里牺牲7162人。
这是整个世界战斗史中,单位面积人员伤亡最大的战役。
我是清华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我的太爷爷是当时人民志愿军之一。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你的
你是不是要挪开他。
这就是为什么,为了一个高地,一个据点双方付出惨重代价也要拿下来。
很简单例子,在一片空旷的平原,南北方向有一条从中间穿插而过的高速路,高速路高于两边的平原,部队要从东往西行军,公路西边是一片紧挨着公路的森林,这时候我们怎么打仗。
首先,要在公路东边找一个用于集结军队的据点,这个据点要在对方防线的威胁线边缘。
有利于缩短冲击距离,而这个据点不用说对方也知道,肯定会部署军队,但不会太多。
因为这是你需要的点,不是人家需要的。
但是,为了这个点防守方是愿意看到反复争夺的。
因为对于攻防战,时间站在防守一方。
最大迟滞进攻方速度,消耗对方兵力是防守方的原则。
进攻方则希望以最小伤亡,最快速度通过或占领这个要点。
而进攻方最终目的是通过这条南北公路,并占领对面森林,驱赶对面的军队,完全占领公路。
所以,进攻和防御实际上是一个厉害的争夺,并不一定是你必须要守的地方,也许是你对手要攻得地方,她也会布防。

参考:
因为小据点发挥大作用。
夺下据点占据主动。
交战双方付出惨重代价争夺某一据点,就是因为这个据点具有战术价值。
一旦谁占据这个据点,就会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态势,就会在接下来的防守防卫作战中占据有利位置,给对方以杀伤,而且对方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
这个据点就成为占有方作战的有利依托。
众所周知,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我军与“联合国军”投入 大量的兵力,敌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自认共伤亡15000人,其中美军5000人,韩军10000人;
我方伤亡11500人,其中阵亡4838人,伤6691人,就是为了争夺以597.9高地、537.7高地为主的据点。
最终打败以美为首的联合国军,更主要的是我们占据有利的战场位置,营造了有利态势,这场战役实际迫使联军停止了任何对志愿军的大规模进攻计划。

参考:
从地缘战略来看,一些地方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走向。
因此,不能小看一个据点,如果不拿下这个据点,大军会面临巨大的困难。
从军事战略上来看,尤其是在古代,冷兵器时期,一个好的地方,对军队来说。
可以占据有利的地位,我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地利就是如此来的。
想要通过一个地方,对敌军造成包围状态,或者需要通过这个地方,对敌军发动攻击。
这都表明,一个咽喉要道的重要性。
如果绕开这里,进行长途跋涉,对行军没有好处。
也可能会产生士气低落的状态。
因此,长途急行军,对一个部队的要求非常高。
比如朝鲜战争时,在德川奔袭战中,中国志愿军进行长途奔袭,成功切断美军的退路,这创造了行军史上的奇迹。
同样是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上甘岭,上甘岭战役也成为最重要的战役之一。
双方在这里死耗,就是要占领这里。
美军占领这里,不仅能打击志愿军的士气,还能占据有利地形。
可美军就是无法拿下上甘岭,最后士气也会产生动摇。
不管是为了士气,还是为了占据有利地形。
一些咽喉要道总会被优先占领,这不仅能阻击敌人的进攻,还能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步。
在中国复杂的地形中,存在很多重要的关卡,它们是联通两个地方的重要通道。
比如山海关、函谷关、潼关、大散关、玉门关、嘉峪关等等。
它们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防御敌人起到关键作用。
以函谷关来说,它连接中原地区和关中平原,如果不经过这里,就得绕很长的路程。
因此,函谷关成为战国时期,秦国必须要拿下的。
拿下以后,进可攻打其他国家,退可防御敌人进入关中平原。
秦国也是凭着有利的地形,保护了大后方的发展,对统一产生有利的因素。
一个据点,也能发挥它自己的作用。
如果把据点放大,则是另一个战争的转折点。
比如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会战,从而扭转战争的局面。
或许一个普通据点可以绕开。
但重要的据点,能拿下,对战争来说是有利的。
这也是双方反复争夺一个据点的原因,哪怕是投入巨大的兵力。
不管是外国战争史,还是国内战争史,对一个地方,双方反复争夺还是很常见的。
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地方,它都会被优先占领,并且驻守。
为什么要驻守?
因为它的价值重大。
只要守住这里,敌人很难进入到后方,这就是巨大的价值。
而切断这里,也能阻碍两个地方的来往。
不管是补给,还是军事意义,无疑增加更有利的条件。
特别是一些因山脉形成的关卡,它的难度、危险程度、价值都很大。
不要小看一个据点或地方,为了夺取这个地方,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
因地势的原因,一些地方成为重要的咽喉要道,最终形成兵家必争之地。
无法夺取这里,战争也难以继续下去。
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一些重要的据点,还是必须要占领的。
小看一个据点的作用,战争都有可能走向失败,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可见重要的地方,价值有多么的大。

参考:
值得争夺的小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价值:据点要不就是处于交通要道上,要不就是地理上有优势,居高临下、对进攻防守都有利,要不就是和其他据点形成掎角之势。
比如,二战时,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巴甫洛夫大楼守卫战。
当时的德军已经占领了斯大林格勒大部分的城区,苏军第62、64集团军被压至伏尔加河边,但还是有要点控制在苏军手中的。
它们分别是,城内制高点马马耶夫岗,以及伏尔加河岸边渡口。
伏尔加河岸边的渡口成了苏联守军获得补给的重要通道。
这时在渡口旁的巴甫洛夫大楼高四层,视野十分开阔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苏德双方,谁成功控制巴甫洛夫大楼,谁就增加了局部战斗胜利的机会。
于是,敌对双方,为了这个据点展开殊死搏斗,戮战58天。
杀红眼的德军甚至有一次集中了50多辆坦克,对巴甫洛夫大楼发起进攻。
直到苏军反攻,将德军赶出周边区域之前,此楼一直是个重要支撑点。
所以,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有战略意义的据点,敌对双方都不会轻易放弃。

参考:
对于战略要地,双方必须不惜代价的争夺,不然一旦失去,损失会更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