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夺取江山后为什么要杀死救命恩人

刘邦杀掉的这个救命恩人叫丁公,为什么要杀,要讲清楚这个前因后果,我们必须将丁公和另外一个人联起来讲,才知道刘邦是多么的高明。
跟丁公合起来讲的这个人,就是季布。
古语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古语中的季布,就是眼前的季布。
季布初为项羽属将,《汉书》上说,季布替项羽率兵对打汉军时,“数窘汉王”,可见季布在战场上对刘邦是相当不客气的,搞得刘邦极为郁闷。
于是项羽一灭,刘邦便发文告天下,重金赏购季布,如果敢有窝藏的,就诛他三族。
当时季布逃亡在外,先躲在周家,周家又把他送到朱家。
朱家是当时著名的大侠,善待季布,让季布好吃好喝,然后亲自上京城去找人,救季布之困。
朱家找的这个人是谁呢?
就是长年替刘邦驾车的夏侯婴。
朱家告诉夏侯婴,说刘邦求季布这么急,难道就不怕他逃跑到南方当山大王么,真这样的话,那就等于资助敌国,不利汉家天下呀。
你不如把这个道理告诉刘邦,让他赦免季布。
在汉朝历史上,夏侯婴是个老好人,从来只见他救人,极少见他杀人。
于是他就去找刘邦,做了一通工作。
刘邦似乎想通了,果然就将季布赫免了,然后拜季布为郎中。
季布被刘邦赦免的消息顿时传遍天下。
这时候,丁公出现了。
丁公是什么人呢?
他是季布母亲的弟弟,季布应叫他舅舅吧。
他认为,季布当初数辱汉王,汉王不但放过他,还给他封官。
而我丁公当初在战场上放过汉王一马,我要去找他,他应该感激不尽吧。
丁公是什么时候放刘邦一马的呢?
这个事情要讲彭城之战讲起。
众所周知,刘邦曾率诸侯五十六万兵杀入项羽大本营彭城,并且想设宴高歌。
项羽听说后,率三万骑兵杀回,将刘邦数十万大军打得鬼哭狼嚎。
刘邦逃出彭城西时,当时率兵追杀刘邦的人就是丁公。
当时刘邦跑得真急啊,连自己两个亲生孩子都踢下车去,还觉得车子跑得不够快。
当丁公即快要追到面前时, 刘邦突然昂头对他喊道 :“两贤岂相顾厄哉?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咱们都是贤人,贤人何必为难贤人呢?
丁公估计平生没受过什么领导的夸奖,见刘邦称他为贤人,就勒马而立,放刘邦走了。
按正常人的思维,这个被放一马的恩情刘邦要报的。
如果我们用正常人思维称量刘邦,那就不是真正的刘邦了。
丁公一到,刘邦非但不感激,并且马上叫人将他绑了在军中游行示众,然后公开说道:“丁公为项王臣属却如此不忠,他就是使项王失去天下之人。
”言下之意就是,如果当初丁公将刘邦杀掉,项羽的天下就不会被他刘邦抢了。
说完,刘邦就斩了丁公,又公开说道:“如果想学丁公的,就是这个下场!”季布丁公,这一放一斩,倍显刘邦役人之术。
放季布,彰显的是他宽容之怀,斩丁公, 警示的是只有忠诚他刘邦有才出路,任何想卖主求荣的,都不得好死。
一软一硬,恩威分明,处理得多么巧妙恰当,堪称帝王经典谋人之术!
参考:
刘邦称帝之后,有一个叫丁公的上门找刘邦。
说刘邦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当年的时候,是他放了刘邦一马。
刘邦才得以逃生的,后来丁公听说刘邦当皇帝了,他就大喜着,来找刘邦讨个一官半职来当当。
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被刘邦给杀了头。
下面我们来看看,丁公当年究竟是如何救刘邦?
刘邦又是为何要杀他的呢?
我们从彭城大战开始说起吧,那时候韩信带领刘邦刚杀出关中不久。
刘邦开疆拓土,一路凯歌,竟然没有遇到一点阻力。
于是,刘邦就开始骄傲了,他临时拼凑了六十万大军,向项羽楚国的都城彭城进发。
当时的项羽是在齐地和田荣打仗呢,并且项羽身陷齐地不能自拔。
刘邦觉得这是去彭城抢劫一空的好时机,因为项羽不在,他所带领的六十万大军就轻而易举的进入到了彭城。
在彭城刘邦以及他带领的大军,一连抢劫了几天。
他们每天都是美酒佳肴,还有美女伺候。
正在他们沉浸在这种欢乐的气氛当中的时候,危险正一步一步的向他们靠近。
因为项羽得知刘邦占领了彭城之后,他就挑选了三万骑兵,火速向彭城杀来。
刘邦这边根本就没有做好防御工作,连一向谨慎的张良和萧何都喝大了。
项羽就是趁着黎明的夜色,杀进了彭城。
一时之间,火光冲天,凄惨的喊叫声,遍布城野。
刘邦根本来不及阻止抵抗,所有的人吓的赶紧跑路。
据史记记载,那时候整个泗水河都填满了尸首,水都流不动了。
可见刘邦这边死了多少人。
不过刘邦运气还算不错,因为他的司机夏侯婴,带着他已经逃了出来。
这时候负责追刘邦的人,就是这个叫丁公的。
本来丁公是追不上刘邦的,可是,就在刘邦逃跑的路上,他们见到了刘邦的儿子和女儿。
刘邦的司机夏侯婴,就把刘邦的儿女给接到了车上。
这时候丁公距离他们越来越近了。
刘邦觉得马跑的越来越慢,可能是因为超重了。
所以,刘邦开始往下扔女儿,扔儿子。
刘邦扔一次,夏侯婴捡一次,如此三个回合。
刘邦终于怒了,拔刀要杀了夏侯婴。
可是,夏侯婴依然不为所动,他把刘邦的儿女死死地抱在怀里,继续赶车。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刘邦他们被丁公给截住了。
刘邦一看逃不了了,就开始去拍丁公的马屁。
他对丁公说,你看你也是个贤明的人,我也是一个贤明的人,我们都是要做大事的人。
贤人为难贤人,这样真的好吗?
丁公明明是个粗人,他听说刘邦这么重要的一个人,口口声声地称呼他为贤人。
他听着特别的舒服,特别的受用。
所以,他就网开一面,放了刘邦一马。
毕竟现在天下未定,说不定以后谁当皇帝呢?
多一个朋友比多一个敌人要强。
刘邦就这样死里逃生了,最后刘邦打败项羽,当了皇帝的。
但是,当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他见到丁公主动送上门来,就派人抓了丁公,并且告诉手下,一定要把丁公给杀了。
因为丁公这个人不仁不孝,亡项羽天下的人,就是这个叫丁公的。
当年若不是他放我一马,我早就死在了项羽的手里了。
所以,这样背信忘意的人,绝对不能留,就这样丁公被刘邦给杀了。

参考:
汉祖杀丁公,其实就是杀鸡给猴看。
乱世当中,攻取为上,才重于德,治世之中,贵在防守,德重于才。
楚汉相争之际,刘邦受困于楚军部下丁公,危难之际,丁公却放走了汉王刘邦,对于项羽来说,这无异于放虎归山,最终自己却被汉王打败,身死国灭,但对于汉王刘邦来讲,确实有再生之恩。
但是丁公忘记了自己是项羽的臣子,刘邦是自己的敌人,丁公拿着项羽的俸禄却放走刘邦最终成全了刘邦,典型的吃里爬外,卖主求荣。
虽然刘邦最终战胜了项羽,但是回想到自己的经历,想到了这个丁公,项羽的失败突然让刘邦感到后怕,幸好丁公出卖的是项羽,如果当时是自己被出卖,垓下之围如果有人放走项羽,那又会是什么后果呢?
刘邦越想越害怕,何况自己也曾经被部下曹无伤出卖过,刘邦的反应是回到军营后立柱曹无伤,可见刘邦是多么的痛恨那些二臣贼子。
战乱年代,刘邦心理上厌恶这些为敌方阵营为臣不忠的人,但在利害关系上讲,正是敌方部下的不忠,才能帮助自己更有利的打败对方,所以刘邦甚至不能表现出厌恶,还得厚待那些敌方叛臣,为的就是鼓励让敌方更多的人叛变来归附自己,以达到削弱瓦解敌方,但这些在刘邦得到江山后,就毫无用处了,留下他们百害而无一利,除了项伯等人代表着楚项势力,为了拉拢安抚项羽旧部需要,显示自己的宽仁不得不封赏外,像丁公这种人实在是没有任何的利用价值了。
这些人没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卖主求荣的性格,能出卖项羽也同样可以出卖他刘邦,留在自己的团队里,可能会污染团队风气,所以刘邦必然会杀掉丁公这种人,同时也是提醒自己的部下,背叛主子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自古以来没有任何领导不憎恨不忠的部下的,所以说忠诚是永恒的价值信仰,任何时代都需要忠诚的品质。

参考:
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到汉高祖刘邦建国之后,曾经为如何赏赐功臣而发愁,谋士张良给他建议:先封赏众所周知的、与他有仇但又曾立功的雍齿,如此一来,其他的功臣自然就踏下心来等着自己受封了。
刘邦照做之后,果然迅速稳定了百官的情绪。
但是后来刘邦却又做了一件怪事:他杀掉了曾经饶自己不死的恩人,又封赏了多次围困自己的仇人,而他这个忘恩负义的行为,却得到了后世的一致称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诺千金秦末起义形势春秋、战国时期,全天下曾经充斥着侠义之气,秦朝末年,任侠之士再现江湖,其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季布、季心兄弟。
《史记》上说季心“气盖关中,遇人恭谨,为任侠,方数千里,士皆争为之死”,甚至当时江湖上很多人打着他的名号横着走。
而季布则以重然诺闻名于世,以至于楚国出现了“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
他们兄弟俩“季心以勇,布以诺,著闻关中”。
一头千金季布画像凭借在楚国超高的知名度,季布后来也成为楚霸王项羽的嫡系主力,他曾经率兵“数窘汉王”,而汉王刘邦称帝之后马上就把复仇行动提上了日程。
他颁布诏令:“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意思是季布你当年不是“一诺千金”吗,我也给你个面子,让你“一头千金”——谁能取季布人头,就能得到千金的赏金,谁敢窝藏重犯,罪及三族!摧刚为柔汉高祖刘邦刘项内战结束之后,战犯季布便开始了自己的逃亡之路。
最开始他躲在了濮阳一个周姓人家,周氏也是一条汉子,觉得季布这么一直躲着也不是办法,便对季布说:“外边风声很紧,你要是信得过我,就听听我的计策;
若是信不过,我情愿先自杀,表明我绝对不会出卖你!”季布十分感动,便依照周氏的吩咐剃掉头发、脖子里套上了项圈(是谓髡钳),打扮成奴隶的样子,与几十个奴隶一起被关入笼子,卖到了鲁国朱家家中。
汝阴侯夏侯婴朱家是另一条汉子。
他知道季布就是这些奴隶中的一个,便跑到汝阴侯滕公(即夏侯婴,曾经救过刘邦、刘盈、鲁元公主、韩信等人的命)家中,对他说了三点:“季布当年与皇帝作战,是各为其主;
皇帝现在刚刚坐稳江山,就开始公报私仇,这岂不是太小心眼了?
季布是有大能耐的人,逼急了他可能就投奔匈奴或者百越,这不是资助了敌国一员猛将?
”滕公觉得朱家说得很有道理,便将原话传达给刘邦,刘邦听后立即召见季布,并拜他为郎中(次于丞相的高官)。
而季布在汉惠帝、汉文帝时期一直被委以重任,当时的人都称赞他能够“摧刚为柔”,即由刚强变为柔顺。
丁公之死刘邦剧照季布的舅舅(一说为同母异父的弟弟)丁公也曾是楚国的将军,他曾经率兵将刘邦逼到了穷途末路,刘邦万不得已,对他求情说:“两贤岂相戹哉!”意思是是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好汉何苦为难好汉?
丁公便把他放了。
刘邦称帝之后,丁公以为自己对当今皇帝有过救命之恩,便找上门来,希望谋个一官半职,没想到刘邦当即将他诛杀,并说:“项王之所以没能取得天下,就是因为老丁这种投机倒把分子的存在!为了防止这种黑五类复辟,破坏大汉江山永固的大好前程,我们必须将它们连根铲除!”西汉地图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经发表社论称:秦末起义中,投机倒把的多了;
降而复叛,叛而复降的人多了,为何雍齿这样的人没有被杀,而刘邦称帝后就杀了曾经的恩人呢?
这是因为“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革命过程中的重任就是扩大部队,扩大影响,所以要招纳亡命;
但是一旦政局稳定,就需要向部下强调忠诚的重要性了,所以刘邦“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远哉!”
参考:
帝王心术耳!公元前205年,项羽、刘邦在彭城大战,刘邦败逃,项羽部下将领丁公(名字叫做丁固)率兵在彭城以西追上了刘邦,眼看刘邦束手就擒。
刘邦情急之下,回头对丁公喊:“我知道你的大名,你我俱是英雄,何必互相过不去!?
”也不知这句话有什么魔力,丁公鬼使神差地带兵返回,放刘邦一条生路。
于是,刘邦成功突围而去。
刘邦灭了项羽,登基称帝后,丁固自忖曾有恩于刘邦,就大大咧咧地去拜见刘邦,谁知刘邦却把他带到军队中游行示众,并大声宣布:“作为项羽的手下,丁固不忠诚、吃里爬外,这样的人,留他不得。
”说罢,刘邦命人处死了丁固并语重心长地告诫众人说:“后世做臣子的,切不要效仿丁公!”刘邦对待丁固的做法,是典型的帝王心术。
于私,似乎刘邦应厚待丁固,毕竟知恩图报,不能忘恩负义,是人之常情。
于公,杀一个丁固,可以震慑那些背主求荣的人,从而巩固汉朝政权。
刘邦是何人?
汉朝的首位帝王!帝王者,无私也!由是可知,刘邦斩杀丁固不难理解了吧。

参考:
这件事虽然《史记》一笔带过,却最能说明刘邦的权术。
刘邦当年在彭城一战中,被项羽打得落荒而逃,十分狼狈,只能西逃,结果被项羽手下大将丁固追上。
短兵相接,刘邦命悬一线,无奈中只好求饶,对丁固说:贤人何苦为难贤人呢?
丁固一时心软,将刘邦放走。
待项羽死后,刘邦一统天下,丁固心中想着自己对他有恩,便来投奔。
谁知刘邦将他捆着遍示手下将士,说:这个人为人臣子,不忠心为主,这就是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啊!然后将丁固斩首。
看上去多么漂亮而又正当的理由啊,那我们不禁要问了:你忘了当年鸿门宴前通风报信的项伯了吗?
项伯难道不是为人臣子?
项伯难道忠心为主了?
要说背叛项羽,项伯比丁公做得更为过分。
通风报信不说了,鸿门宴上还舞剑保护刘邦,当项羽要烹杀刘邦父亲时,又好说歹说劝阻了下来,最后还杀掉英布老小彻底逼他投向刘邦。
那么项伯的结局呢,非但没有因背主而被杀,反而成为刘邦的功臣,被赐姓刘。
项伯和丁固,同样都是刘邦的对手,同样都救过刘邦的命,然而结局却是一个封侯,一个被杀。
原因何在?
可见你是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刘邦需要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最重要。
他需要展示自己的宽宏大量时,你就是弃暗投明的项伯;
他需要展示威严,警戒手下忠心于自己时,你就是背主不义的丁固。
在权术者心里,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人,而是可资利用的棋子。

参考:
若说汉高祖刘邦,很多后人称之为流氓皇帝。
后人对他一路登帝的种种行为颇多微词,其中一件就是他曾经杀死了救过他的恩公。
其实仔细想来,他从一个街头混混,打败了项羽,成立了汉朝,光靠耍流氓肯定是不可能的,一定有着自己的谋略。
当年刘邦想要突袭项羽的彭城,带了几十万大军妄想拿下,甚至准备好了庆功宴。
岂料项羽守住彭城的三万大军各个英武,对付几十万大军竟然毫不惧怕,还将刘邦大军搞得人仰马翻,乃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案例。
后来刘邦落荒而逃,项羽派人紧追其后。
刘邦落魄至此,连自己的两个儿子都不顾了,因为怕儿子在车上车跑得不快,竟然将两个儿子都踢了下去。
岂料溃败的刘邦大军还是被追上,丁公不负众望将刘邦截下,正要扬起刀了解刘邦这条小命,刘邦竟然说了一句话,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刘邦说:“我俩都是英雄,英雄何必为难英雄呢?
”这句明显就是胡乱诹的马屁话,竟然被丁公听了进去。
可能丁公这辈子都没有被别人夸奖过吧,竟然昏了头脑放走了这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留了刘邦一条命,打马回去了。
后来刘邦称帝,丁公想到自己当年曾经有恩与他,于是就去找他,想要谋个一官半职,哪怕刘邦拿点钱财奖励一下他也是好的呀。
岂料刘邦不仅翻脸不认人,还立刻下令将丁公给杀了。
如此对待自己的救命恩人,刘邦知道自己的行为肯定会引起人们的非议,但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虽然当年刘邦钻了空子,被背叛项羽的丁公留了一条命。
但是他刚刚拿下天下,正是需要树立威信的时候。
如果刘邦这个时候给丁公封官加爵,只会让他的臣子们以为刘邦是肯定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的。
再者丁公这样的小人,对于刘邦来说已经没有了实际用处,如此贪财忘义,最后也会出卖刘邦的。
相比之下,刘邦对于另一个项羽的手下季布就十分宽容。
季布虽然追杀过刘邦,但是一直对项羽忠心耿耿。
刘邦登基后没有杀了他,而是给她封官加爵。
朝中大臣看在眼里,自然明白项羽要的是忠心自己的人,对于背信弃义的人他绝对不留情面。

朱元璋杀的是小时候一起放牛的老伙计,这个故事突然想到的,很有趣,查了一下,是这样的。
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一天,他儿时的两个个伙伴来京求见。
一个伙伴估计是想到能捞到油水太激动,没动脑子就说:“万岁,你不记得吗?
那时候咱俩都给人放牛,有一次,我们在芦苇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
”这很伤面子,朱元璋二话没说,把那人拖出去斩了,另外一个灵机一动,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
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子当兵,多亏蔡将军。
”这个多委婉,朱元璋给了他一个县太爷做。
刘邦杀的人是谁呢,丁固,之前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基本败多胜少,有一次被丁固追得走投无路,只好哀求丁固把他放了,丁固还真实诚,刘邦逃过一劫。
后来刘邦做了皇帝,丁固来求官,被刘邦拉出去游行示众,杀了。
在我看来,原因无非这几点。
首先,作为帝王,必须要有威严,即使自己以前是无赖,现在做了皇帝,有了龙气,霸气也能侧漏了,丁固的存在,让刘邦不时会想到以前狼狈的过往,杀了就没事了;
其次,丁固作为项羽手下,没有尽到一个下属的责任。
在楚汉之争如此关键的夺位之战中,丁固能把自己这个三军统帅放掉,让主公项羽功败垂成,这样的人,实在没必要留着;
第三点,作为属下,在主公败亡后,想到自己以前救过现在江山皇帝的命,就来求官,大有挟恩求报的意思,刘邦怎么能留。
综上三点,丁固死得不冤,只不过太悲催。

参考:
历史上凡成大气候、成大事业的王公诸侯乃至皇帝,没有哪一个不是天时、地利、人和都一齐凑巧帮他所至。
然而,俗话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史上凡成大事业者,又没有哪位没有沾过这句话的光,倘不如此,在关键时候便会被机遇放弃、被时势抛开、被失败淹没。
很多人正因为手段毒辣,六亲不认,才有了最后的辉煌。
然后,写史者为尊者讳,把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一笔勾销,皇帝就变成了君权神授、奉天承运了。
刘邦的救命恩人是谁?
多了去了。
不过这里是指丁公。
丁公何许人也?
丁公即丁固,薛县(今山东滕县)人,是季布的弟弟,与季布同母异父,季布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再嫁,便生下丁固。
秦末的时候,丁固也同兄长季布一样,加入了项羽的军队,成为了项羽手下一员部将。
前202年,刘邦登基,是为汉高帝。
刘邦当上皇帝后,便开始大肆搜捕项羽残余,季布是大将,被到处悬赏捉拿,季布想讨条活路,因此托人找到刘邦近臣夏侯婴,在夏侯婴的活动下,得到了刘邦的赦免,还任命了官职。
在改朝换代之际,季布也是朝秦暮楚、卖身为奴“成功人士”之一。
丁固对刘邦的恩,大家想必知道,那可是救命之恩。
前205年,汉王刘邦组织了一支56万之众的诸侯联军,趁项羽北伐齐国之机,进攻项羽的楚都彭城,结果项羽率3万军队南下,打得刘邦大败亏输,刘邦身边最后只剩下几十个护卫,被丁固率领的军队包围了,在这关键时刻,刘邦向丁固乞求道:“丁公,你我都是贤者,应当惺惺相惜,请刀下留人,放我一马。
”丁固一听,竟果然把刘邦放走了。
这里,刘邦不但保住了性命,后来还得以东山再起,最终当上了皇帝,你说,丁固对他,是不是恩重如山?
然而,当后来丁固听说季布遇赦封官的消息后,立刻赶到洛阳,拜见刘邦,盼望着刘邦知恩图报。
然而,刘邦不仅不记丁固的恩,反而让人把丁固绑了起来,捉到军前给斩杀了。
刘邦作为皇帝,百官表率,救命恩人上门却为何要斩杀呢?
斩杀丁固前,刘邦当着众将士的面说了一句话,他说:“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
”他把项羽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丁公的不忠,自己作为皇帝,对于不忠之人,就一个字:斩。
刘邦这人很怪,同是项羽部下,季布能放而授官,恩人丁固却绑而杀之,这不矛盾吗?
其实不然,宽容季布,是给项羽的残部开辟一条招安的通道,季布忠于前,而投靠刘邦是在项羽再无回天之时。
但对丁固不能这样,丁固是不忠于前,项羽的灭亡,就是因为有很多人像丁固一样不忠的人,现在,汉朝刚建立,正是天下归心之时,如果这时饶了一个朝秦暮楚的人,会影响人心向背。
尽管杀丁固会要担杀恩人的骂名,但在杀恩人与纵容不忠之间,他选择了前者,因为杀丁固,有利于人心和江山。
杀恩人丁固一事,足见刘邦心里的聪明和眼光的长远。
满怀希望的丁固,最后却送肉上钉板,自寻死路。
倘他泉下有知,对自己投靠刘邦的行为,恐怕肠子都要悔青了。

参考:
刘邦这个人能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崛起,并且在楚汉战争中击败军事能力极强的项羽,有他自己的特长,刘邦最重要的一项特长就是识人与用人,在刘邦的手下,出现了无数别具一格的人才,有军事奇才并号称千年一出的兵仙韩信,有内政后勤人才萧何,有谋略大师张良,有计谋百出的陈平,有战功赫赫的曹参。
刘邦在识人与用人上有一项长处,就是把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这叫人尽其才,在用人之前,刘邦对待不同的人才也是不同的做法,刘邦不仅在识人与用人上表现得与众不同,而且在对待敌人阵营的将领给予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一、项伯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因为在鸿门宴前把项羽准备进攻刘邦的消息透露给张良,张良又透露给刘邦,然后张良介绍项伯与刘邦认识,说动项伯第二天刘邦会亲自赶赴鸿门宴向项羽请罪,同时在鸿门宴中项伯也救了刘邦,化解了刘邦的一场杀身之祸,在项羽分封天下之时,项伯接受张良的行贿,说服项羽把汉中之地分给刘邦,这等于是帮了刘邦大忙。
项伯项伯的这些行为对刘邦来说是极大的帮助,但对项羽来说就是背叛,刘邦在统一天下之后,分封项伯为射阳侯,同时赐项伯姓刘,别小看这个姓刘,这在汉朝建立后可是国姓,说明刘邦对项伯的厚待。
二、季布季布是项羽手下的大将,而且他有一诺千金的美称,是说季布很守信用,并且季布在楚地很有名望,项羽被杀后,季布被刘邦悬赏千金通缉,一直东躲西藏,后来藏在濮阳一个周姓人家里,周家把季布打扮成奴仆的样子卖到了鲁地的朱家,朱家后来拜访了刘邦的车夫夏侯婴,请他求助季布。
朱家告诉夏侯婴说:季布只不过是听从项羽的命令行事,这是臣子的职责,难道项羽所有的臣子都要杀掉吗?
陛下不应该向天下人显示气量狭小,季布是一个贤能的人,如果逃到匈奴或者南越那里,对我们也是损失,请求皇帝陛下赦免季布。
季布夏侯婴就把朱家说的话对刘邦说了一遍,刘邦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赦免了季布,不追究季布的过去,反而任命季布做郎中,之后季布就在汉朝做官,一直做到了汉文帝时期,季布在吕后当政期间,还劝阻吕后做一件极不成熟的事,这就是攻打匈奴,季布最后在汉朝善终。
季布原本是刘邦的敌人,忠于项羽,多次听从项羽的命令追打刘邦,但是刘邦并不计较季布的过去,反而任用季布,连曾经的敌人也能任用,这是刘邦的大度,也是刘邦与众不同的用人。
三、丁公丁公也是项羽的手下,还是季布的舅舅,彭城之战时,刘邦率领的56万联军被项羽的三万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刘邦也是狼狈逃走,在逃走的路上,负责追捕刘邦的是丁公,眼看丁公就要追上刘邦了,刘邦对丁公说了一句:两个贤士怎么能互相残杀呢?
丁公听到这话后,于是就率军退走了,没有追赶刘邦,后来刘邦统一天下后,丁公投靠刘邦,刘邦却把丁公逮捕起来并游街示众,一边游街一边说:丁公作为项羽的臣子却不忠诚,让项羽失去天下的人,就是丁公。
然后刘邦就下令杀了丁公,丁公对刘邦有恩,正是因为丁公听了刘邦的话,放弃追捕刘邦,等于是放了刘邦一马,这对刘邦来说是有救命之恩的,但是,刘邦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于有救命之恩的丁公,却被刘邦杀死。
丁公项伯、季布、丁公三个人都曾是项羽的手下,其中项伯和丁公都是背叛项羽而投靠刘邦,从形势上说,项伯的背叛比丁公更加露骨,但刘邦却厚待项伯杀死丁公,而季布没有投靠刘邦,却被刘邦赦免重用,为何刘邦对这三个人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刘邦是一个政治人物,你得从政治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先说说刘邦为什么厚待项伯?
刘邦厚待项伯主要有三个原因:1、项伯最初的目的并不是帮刘邦,而是为了义气救张良的。
项伯将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消息是告诉张良的,项伯与张良早年相识,而且都曾经亡命天涯,有过一段交情,当他得知张良会有危险时,第一时间来告诉张良,这是项伯的义气,项伯是一个把义气看得比政治还要重要的人,他没有大局观意识,也没有政治野心,更不是投机耍诈,而是真的想救张良,尽管后来张良告诉了刘邦,但之后的事,项伯多是听从于张良的安排。
张良从项伯的本义来说,他在主观上并没有觉得自己背叛了项羽,至少他不想让项羽与刘邦开战,包括项伯在鸿门宴上救刘邦也是这样,项羽并不想杀刘邦,是范增想杀刘邦,项伯救刘邦并不算背叛项羽,当然也不算投靠刘邦。
项伯重义气,刘邦同样同重义气,相同性格的人很容易理解,所以最后刘邦厚待项伯。
2、项伯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
刘邦厚待项伯的第两个原因就是项伯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刘邦击败项羽后,对于包括项伯在内的项氏族人都进行了赦免,只要项羽死了,赦免其他人有利于天下稳定,同时还能争取部分同情项羽的楚人支持,这是作为政治人物刘邦所需要做的。
3、张良的原因。
张良跟项羽是过命的交情,项伯曾经杀了人,张良帮助了他,而张良也是秦朝的通缉犯,两人惺惺相惜,同时因为项伯行侠仗义,两人有些志同道合,张良的为人刘邦非常喜欢,项伯与张良交情好,很容易也让刘邦产生好感,物以类聚嘛,所以刘邦也不会杀项伯。
再来说季布,刘邦赦免忠于项羽的季布主要有两个原因:刘邦一、季布虽然是敌人,但是听从命令行事。
这个原因跟收留季面的朱家说的原因一样,季布虽然是刘邦曾经的敌人,但两人没有私人恩怨,季布多次追杀刘邦本来就是听从命令行事,是公事,不是私事,项羽被杀后,季布与刘邦就没有恩怨了,刘邦就赦免了季布。
二、刘邦在统一天下后,需要弘扬忠心的品质,季布是一个好榜样。
季布有一诺千金的美名,在楚人当中有一些威望,刘邦统一天下之后,他最需要的就是部下的忠心,而不是背叛,当时刘邦要集中精力对付异姓王,而异姓王对刘邦并不是很忠心,刘邦赦免季布,就是想给天下人一个明确的信号,忠诚的人可以存活,而季布这样的人当成忠心的榜样是最好的。
除了季布,刘邦还赦免了蒯通,这个人可是劝说韩信反刘邦的谋士,只不过韩信没听,蒯通为自己辩解说当初是各为其主,也算是忠心,刘邦也赦免了蒯通,与季布有些类似。
项伯最后来说说刘邦为什么要杀丁公,主要有两个原因:1、丁公放走刘邦有脚两只船的嫌疑。
丁公之所以在彭城之战放走刘邦,根本原因是为了自己留条后路,这是从丁公自己的角度出发想问题的,这与项伯有着本质的区别,项伯帮助刘邦不是为了自己 ,而丁公是,像这种为了自己而做出的决定,当下次遇到有害君主而有利于自己的事件时,丁公会毫不犹豫地伤害君主的利益,而保证自己的利益,所以刘邦通过这件事发现丁公不是一个忠心的人,所以要杀。
2、丁公被刘邦当成臣子不忠诚的代表。
刘邦既有忠心的代表,又要打造不忠心的代表,季布是忠心的代表,而丁公则是不忠诚的代表,刘邦想表明的就是一个道理:忠心的人要优待和赦免,不忠诚的人要游街示众和斩杀,游街不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刘邦是怎么对待不忠诚的人,所以刘邦杀丁公,这是刘邦作为政治人物的处理方法,我认为刘邦做得对。

参考:
想必题目问的是,刘邦为何杀了救命恩人丁公,其实这件事在史书上只是一笔带过,看来很多人还是很感兴趣的。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这个丁公是季布的舅公,此人作战颇为勇猛,在彭城之战中刘邦大败,丁公奉命追赶刘邦,就在快要追上的时候,刘邦彻底慌了,他大喊,两条好汉难道一定要互相迫害吗?
这个丁公不知道怎么想的,就把刘邦给放了,本来他是可以活捉刘邦的。
丁公绝对是刘邦的救命恩人,等到刘邦称帝之后,丁公专门前去见刘邦,想要混个一官半职,万万没想到,刘邦直接命手下将其捉起来,当着全军将士的面给杀了,并且说:丁公做项王的臣子却不能尽忠,让项王失去天下的便是这种人。
这件事在史书上一笔带过,可是足以看出刘邦非常会来事。
那么刘邦为什么要杀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呢?
首先他现在已经是皇帝,皇帝和普通人的想法是不同的,他看到丁公会想起自己当年苦苦求饶的样子,这件事不少人都知道,本来没人会说,可这个丁公却还专门找来,万一这事传出去可不好。
第二点,则是警告满朝文武以及士兵们,不要做丁公这样的人,警告一些立场不坚定的人,如果背叛了自己心存侥幸,一定不会有好下场。
其实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非常厌恶这种背叛之人,杀了他才正常。
如果说刘邦当时重赏丁公,并且给个一官半职,那么他的大臣们会怎么想?
天下人会怎么想?
难道做叛徒也会有个好的结局?
那么以后遇上事情的时候,他们或许会毫不犹豫的背叛刘邦,所以说只要是个聪明的皇帝,都会毫不犹豫的杀了丁公。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