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之好”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成亲

从古至今,我们普遍以“秦晋之好”来泛指两家联姻,那么你知道“秦晋之好”这个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吗?
实际上,“秦晋之好”并非特指两个人的婚姻,而是指的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为了谋求自身发展,而进行的数代联姻,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则要数秦穆公嬴任好迎娶晋献公之女伯姬、晋文公姬重耳迎娶秦穆公之女怀嬴。
秦穆公迎娶伯姬:为谋求自身发展,秦晋以联姻结盟进入春秋中后期,晋国已经成为了当时首屈一指的中原大国,而秦国同样已经崛起于西部,随着两国的扩张,地缘冲突开始迅速加剧。
从秦宣公时期开始,秦晋两国便开始频繁交战,晋献公多次入侵秦国,而秦国也曾击败晋国。
彼时,晋国虽然在国力上较秦国强盛,但秦国却因长期与西戎交战而战力极强,多年交战之下,两国竟然打了个难解难分,反而由于地缘关系,形成了互相牵制的局面。
晋国想要进一步争霸中原,秦国便成为了其背后的威胁;
而秦国想要进一步对外扩张,则同样要顶着晋国的巨大压力。
秦穆公即位之后,一改与晋国敌对的策略,开始积极谋求与晋国修好,因此在即位后的第四年,即秦穆公四年(前656年),秦穆公亲自向晋献公提亲,希望两国结亲修好、结盟罢战。
晋献公也知道再打下去对晋国并无好处,于是欣然同意了这门婚事,将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
晋献公晚年,晋国爆发“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被杀,公子夷吾和重耳则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
晋献公二十六年(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晋国大夫里克 作乱,公子夷吾找到秦穆公,表示愿意以河西之地作为报酬,请求秦穆公派兵护送自己回国即位。
河西之地乃是秦国东部的重要战略要地,不仅是秦国东出的关键所在,同样也是秦国的东大门,可确保秦国东部安全,因此秦穆公立即便同意了夷吾的提议。
然而,夷吾在秦穆公帮助下即位后,却当即反悔,拒绝割让河西,然而即使如此,秦穆公仍然没有下定与晋国决裂的决心。
秦穆公十二年(前648年),晋国爆发旱灾,晋惠公夷吾派人向秦国求援,秦穆公不计前嫌,向晋国提供了大量粮食。
然而到了秦穆公十四年(前646年),秦国爆发饥荒,晋惠公不仅拒绝了秦穆公借粮请求,反而想要趁机攻打秦国。
前后两次矛盾,彻底惹怒了秦穆公,秦穆公十五年(前645年),秦国度过灾荒后,秦穆公任命邳豹为将,亲自率兵大举进攻晋国,于韩原大败晋军,晋惠公夷吾被俘。
同年十一月,晋惠公被放回国之后,先割河西之地于秦国,又于两年后将太子圉送往秦国作人质,两国这才重修于好。
晋文公迎娶怀嬴:太子圉背秦而去,秦穆公拥立重耳太子圉质秦之后,秦穆公为了表示修好诚意,不仅将黄河以东之地还给了晋国,而且还将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
然而,太子圉在得知晋惠公病重,再加上自己母亲的家乡梁国也被秦国所灭,担心父亲去世之后,自己被留在秦国而无法回国即位,于是干脆直接逃回了晋国。
秦穆公得知太子圉逃走后极为恼怒,又听说公子重耳住在楚国,便重耳到秦国,楚成王也赞同重耳前往秦国,重耳于是在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年)秋抵达秦国,秦穆公则立即便将同宗的五个秦女嫁给了重耳,其中便包括曾经嫁给太子圉的怀嬴。
晋怀公即位之后,担心遭到秦国的讨伐,一方面断绝了与秦国的所有往来,另一方面则下令跟随重耳逃亡之人必须按期归晋,逾期者杀死整个家族,甚至为此杀死了重耳的外公狐突。
与此同时,秦穆公则表示愿意支持重耳返回晋国,并帮助其登上晋国国君之位。
晋文公元年(前636年)春,秦军护送重耳返回晋国夺取国君之位,并协助重耳平定了国内的吕省、郤芮等反对派。
晋文公重耳即位之后,始终与秦国保持着较为友好的关系,使得两国又维持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
秦穆公二十五年(前635年),周王室发生叛乱,秦穆公与晋文公共同派兵护送周襄王回朝,斩杀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
秦穆公三十年(前630年),秦国与晋国一起出兵围攻郑国,虽然秦国暗中与郑国结盟,晋文公仍然没有与秦国发生冲突。
直到晋文公去世之后,随着秦国与晋国之间地缘冲突的加剧,秦国与晋国之间再起争端,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意图趁晋文公、郑文公新丧之际出兵攻打郑国,途中攻灭晋国属国滑国后返回,晋襄公得知后大怒,派兵伏击班师的秦军,秦军惨败。
总体来看,秦国和晋国结成“秦晋之好”时期,虽然两国也时常爆发争端,但总体却维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
而在两国互不攻伐的情况下,晋国先是夺取东周河内土地,又从卫国等诸侯手中夺取了不少土地。
而秦国也在晋国的默许之下,占据了河西之地,并征服了许多西戎部落。

参考:
“秦晋之好”是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多次联姻,是政治上的联姻,国家间的联合,现在泛指两家联姻。
如《三国演义》中,袁术派人去为自己儿子娶吕布之女,“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秦晋之好”。
那么秦晋之好是怎么来的呢?
在春秋时期,晋武公晚年娶了齐桓公的儿女齐姜,齐姜不但长得很美而且还很放荡,后与晋武公的儿子,即晋献公私通。
晋献公继位后就把自己父亲的妃子齐姜娶了过来当夫人。
齐姜为晋献公生了伯姬和申生。
秦穆公继位后,为了与当时的大国晋国保持好关系,于是向晋献公求联姻,晋献公同意,就把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这就是秦晋之好的开端。
(伯姬还为秦穆公带来了百里奚)后来,在晋献公年老时,宠爱骊姬,骊姬为了自己的儿子继位,设计让晋献公杀了申生,夷吾,重耳远逃他国(骊姬乱政)。
后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成功继位晋国国君,但夷吾不思感激秦穆公,反而攻打秦国,最终惨败,后夷吾派自己的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
秦穆公为了与公子圉搞好关系,于是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公子圉。
后来,夷吾病重,公子圉怕自己的国君位置被别人抢了,于是偷偷逃回到晋国。
秦穆公知道后很生气,于是派人去接在楚国逃难的重耳,并把女儿改嫁给重耳。
后来,秦穆公帮助成功回到晋国,并当上了晋国国君,即晋文公。
此后,秦国与晋国的关系保持很好。

参考:
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也许故事的初衷并非如此。
秦晋之好开辟了政治联姻的先河,秦指的是春秋时的秦穆公,晋指的是晋献公,当时两国都是大国,秦穆公为示好,就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这就是最先的"秦晋之好"。
按常理两国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平静的,但事情的发展却并非如此,晋献公年迈昏庸,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
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
后来夷吾在姐夫秦穆公的助力下,回国做了国君,可是不久晋国与秦国闹翻,于是两娘舅(方言,指姐夫或妹夫与舅子)反目,小舅子夷吾发兵攻打姐夫秦穆公,结果被姐夫狂殴,兵败回国,最后儿子公子圉被送到秦国姑夫秦穆公那里做了人质。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政治联姻有时就象酒桌上的酒友,几杯酒下肚,拜把子结兄弟,山盟海誓,结果一到了利益面前,所有的"哥俩好"全是酒话,民间有云酒桌上的话是不算数滴。
后来秦穆公出于稳定为主的方针,又来了一次"秦晋之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内侄公子圉,可事情的发生又一次让他傻眼,公子圉偶尔听说自己的老爹病危,生怕王位旁落,偷偷跑回了晋国,并于次年做了国君,是为晋怀公,而且从此与秦国姑夫但愿鸡犬相吠,老死不相往来。
狗血剧至此还未结束,公子圉的叔父重耳后来被姑父秦穆公接回秦国,并把曾许给自己的表妹又许给了重耳,也就是舅舅娶了外甥女,标准的违背伦理道德。
最后的结局是重耳做上了楚国国君,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后来历史上有许多的政治联姻,都是一个自欺欺人的笑话,最有名的莫过三国时期的曹操,谁做他的亲家都是非死即残。
历史上"秦晋之好"的说法据初步考证源于元朝,后来便流传至今。

参考:
不是两位,是好多位。
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是邻国。
因为晋国当时不仅是中原霸主,而且是主流文化的中流砥柱;
而秦国立国不久,还是半开化、半野蛮的地区,所以秦国很愿意与晋国靠拢。
怎么靠拢呢?
婚姻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
秦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
晋献公的孙子晋怀公,娶了秦国女子(不一定是国君之女)为妻。
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娶了秦穆公的女儿怀嬴。
本来晋文公早就结过婚了,但还是尊怀嬴为正妻,以结好于秦国。
这一连串的婚姻,有哪些政治影响呢?
晋献公死后,儿子晋惠公在姐夫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继位,但是他不感激秦国,恩将仇报,被秦军活捉,带到秦国。
要不是他的姐姐秦穆夫人,带着一儿一女以自焚相胁,秦穆公说不定就直接干掉这个混蛋小舅子了!后来晋惠公回国,留下儿子在秦国做人质,娶了秦国女子为妻。
这位秦女很有眼光,劝丈夫:您是晋国太子,不应该留在秦国,应该回去图谋大事。
于是回去继位,是为晋怀公。
晋怀公与秦国并不友好。
于是秦国又帮助晋国另一位王子、晋献公的儿子、晋惠公的哥哥、晋怀公的伯父回国,干掉晋怀公,夺取了国君之位。
而这位晚年发达的老王子,就是著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能得到秦国的帮助,也不是偶然的。
他娶了秦国公主为正妻,对其非常尊重;
顺便还另娶了四位秦女为“ 媵妾”,其中也包括侄媳妇、晋怀公的妻子。
有点儿混乱,是不是?
不是我说得乱,而是那段历史,本来就有点乱。
晋文公就是在这一片混乱之中,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终于成就了伟业。
秦国也是在这混乱之中,对晋国又打又拉,屡结婚姻,终于走向了春秋时期政治舞台的中央。

参考:
秦晋之好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成亲呢?
我们首先来看看这句成语的意思:秦、晋即指春秋时期的秦国与晋国,两国为了强强携手,进行了一种政治上的联姻,而且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后来人们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代表的第一代人物:“秦穆公与伯姬”。
秦穆公仰慕中原文化,为了与中原交好,故拉拢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而联姻就是拉近双方距离的一种最好手段,于是亲自向晋献公求婚。
而晋献公也不含糊,直接把自己的大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
秦晋之好代表的第二代人物:“公子圉与怀赢”。
或许盛极而衰,得意忘形地晋献公晚年变得昏庸,做出一系列糊涂事。
其中一件事更动摇了晋国的根本,造成晋国后来内乱。
这件事就是废长立幼。
晋献公杀长子,逐二子。
眼看兄长申生被杀,重耳与夷吾分别逃往翟国和梁国避难。
晋献公二十六年,晋献公去世,奚齐继位,但很快就被将军里克给杀了。
之后,晋相荀息与里克又拥立了晋献公的另外一个儿子悼子继位。
但是好久不长,悼子被里克杀于朝中。
里克等人先后杀了奚齐、悼子两位国君。
“使人迎公子重耳于翟,欲立之”,但是重耳害怕重蹈奚齐与悼子的下场,为了自身的安全,故婉言谢绝了里克。
里克转而向夷吾发出了橄榄枝。
夷吾虽然跟重耳有一样的顾虑,但在权利的诱惑下,还是欣然接受。
于是夷吾一边向里克许于“汾阳”为其封地承诺,另一方面向他的大姐夫秦穆公求援,并答应一旦事成,将“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
就这样夷吾顺利地登上了晋国国君的宝座。
夷吾做了晋国国君后,并没有兑现承诺,先杀了里克,又忘恩负义,落井下石,趁人之危讨伐了屡次资助他的秦国。
人在做,天在看。
背信弃义的夷吾在一次战斗中被秦国俘虏了,成为了阶下囚。
之后在其姐姐的求助下,秦穆公选择了原谅夷吾,并放夷吾归国。
夷吾为了表示归顺,将儿子圉送往秦国为质子。
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将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
使得两国亲上加亲。
之后晋惠公病危,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梁国)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于是孤身一人装作羊皮贩子跑回晋国。
并顺理成章地成为晋国的国君。
即晋怀公。
秦晋之好代表的第三代人物:“怀赢与重耳”。
是的,你没看错。
女主角还是上面那位怀赢。
男主角则换成了公子圉的伯父重耳。
是不是感到乱伦了,但在礼崩乐坏的乱世之中,这不足为奇。
秦穆公眼看自己的前女婿公子圉一点礼貌都没有,没跟自己打个招呼,就跑回晋国了。
就知道这小子跟他父亲一样不是个好人。
故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于是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把女儿怀嬴改嫁给他。
就这样本该叫姐夫的人变成了自己的岳父。
这辈分,有够乱的。
那么“秦晋之好”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成亲呢?
在真正的意义上,上面三对都是。
但是秦晋之好这个成语是出自:元代·乔孟符的优秀作品《两世姻缘》中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两世姻缘》讲的是书生韦皋博览群书,与上厅行首韩玉箫相爱,两人立下白首之誓。
韩母因朝廷挂榜招贤,劝说韦赶选登科。
韦皋果然状元及第,却因吐蕃作乱,奉命领兵西征,无暇传递书信,玉箫因此思念成疾,一病而亡。
韦镇守吐蕃后,派人接取玉箫母女,然而玉箫已逝,韩母亦不知去向。
荆襄节度使张权是韦皋幼时同学,闻听老同学征吐蕃大胜归来途径此地,驻扎在城外,故设宴款待并出义女张玉箫相见。
只见那玉箫于帐后看到韦皋,心中好像被揪着似的。
默言道:好作怪也。
这生我那里也曾见他,莫不是我眼睛花?
千年后忆起此情此景,只见那花旦唱道:不由我心儿里相牵挂,莫不是五百午欢喜冤家?
何处绿杨曾系马,莫个是梦儿中云雨巫峡。
而那韦皋于那案上一面与张延赏叙旧,一手端着玉杯且待张玉箫斟满酒。
佳人把盏,正欲道谢的韦皋转头看到那日久思恋的熟悉脸庞,不禁失了魂。
正俯身倒酒的玉箫迎着那炙热的眼光。
二者的目光接触,令二人不可自拔,连那酒溢出了未曾察觉。
原来张玉箫便是韩玉箫转世。
韦皋见张玉箫肖似韩玉箫故求娶张女。
张延赏认为韦皋见面生情,乃那人面兽心,轻薄小人。
心生大怒,几乎动武。
韦皋见张延赏拔剑欲斩的架势,再加上其言语难听。
心生大怒,欲召集军队,围了张宅,杀了张延赏,抢了那小娘子。
韦皋道:“匹夫欺我太甚,我先杀此匹夫,扫朝面奏天子,我也有收伏西夏之功,以此将功折罪。
”张玉箫劝道:\"元帅不可。
你奏圣旨破吐蕃,定西夏,班师回朝,便当请功受赏;
如何为求亲不成,辄敢矫诏,劫杀节使,罪不容诛。
岂不闻《周易》有云:师出以律,失往凶也。
夫子云: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
吾不与也。
元帅请自思之。
\"韦皋见佳人劝言,不免消了几分怒气:\"未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玉箫提出:\"元帅如果要问亲,当去朝廷奏准,来取妾身,岂不荣耀?
便俺驸马亦岂敢违宣抗敕?
不思出此,而擅自相杀。
计亦左矣。
\"韦皋连声说是,是。
随后解散了军队。
之后的情节就是:张延赏见韩母所持其女画像,始知韦皋所言为实。
而唐中宗知张女为韩玉箫转世,又愿嫁韦皋,御赐婚配成就两世姻缘。
所以也可以说韦皋与玉箫这对恋人才是指“秦晋之好”的代表人物成亲。

参考:
春秋之时,秦穆公迎娶伯姬:为谋求自身发展,秦晋以联姻结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