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为何控制不住杨志

这个题目本身就有问题,鲁智深是二龙山老大不假,但是按照他的脾性和做派,不会对武松有管的行为,更不会想着去控制杨志。
鲁智深与武松必然会惺惺相惜先说鲁智深与武松的关系,他们之前并未互相见过,武松在血溅鸳鸯楼以后,没有出路,经人介绍,去二龙山投奔鲁智深和杨志。
在金圣叹眼中,这两个人都是上上人物,武松比鲁智深还要受好评,在金圣叹看来是天神一般人物。
因为鲁智深还在桃花山卷过金银器,武松一直磊落。
二人的共同点一是对官府和朝廷已经彻底死心,不再抱任何幻想。
二是都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主儿,鲁智深搭救金翠莲,一路帮助林冲,武松帮助施恩,都是一个性质。
再者,他们都是没有出路以后,做了挂名的出家人,再后来都到了梁山以后,认清了宋江替天行道实际上是真招安的目的以后,也站在统一战线上,成了不合作派。
综合来看,鲁智深、武松两个人必然是惺惺相惜的英雄好汉。
怎么会是鲁智深控制武松呢?
鲁智深与杨志之间不会有情义基础首先,这俩人出身不一样,鲁智深草莽出身,做了个提辖,觉得不会有前途,借着打抱不平的机会,逃离了。
已经对社会绝望的他,丝毫不会抱希望了。
杨志是杨令公后人,一直是世袭的官职,对官家、朝廷一直残存希望,为了官复原职找尽了机会。
结果还是因为只唯上不认下的态度,生辰纲丢了,杨志还把人得罪光了,彻底断了再回去做官的希望。
鲁智深是决绝的落草为寇。
杨志是心怀不满而不得不落草,落架的凤凰不如鸡的感觉。
因为没能去梁山,到了二龙山,认识了鲁智深,联手做了山寨寨主。
这样的两个人到了一起,能有共同语言?
鲁智深那么聪明,大家只是一起落草吃碗饭,又不是创业开公司,能维持下去就行了,谁控制谁啊?
有用吗?

参考:
这是一个很莫名其妙的问题。
鲁智深为什么要“控制”杨志呢?
熟悉《水浒传》的读者都对水泊梁山的“三山派”了如指掌,在“三山派”当中,鲁智深,杨志,武松是二龙山的代表,但是这三位在二龙山的地位基本相当,小说当中也只是笼统的称他们为“三位首领”,并无哪位是“寨主”哪位是“副寨主”一说。
应该说这三位是谁也控制不了谁,谁也不想控制谁,大家在二龙山上只是“搭伙过日子”而已。
二龙山上的这三位首领,在小说《水浒传》当中是除了宋江和林冲之外有独立故事的“主要人物”,这三位也是水泊梁山好汉当中除了林冲之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鲁智深是“低级官员”的代表,杨志是没落的“名门之后”的代表,而武松则是“社会人(市井平民)”的代表。
从人物的个性上来说,鲁智深和武松实质上都算是“江湖人士”(鲁智深尽管是个提辖,但是骨子里却认同自己的江湖特性),而杨志尽管也是一个地级武官(制使)但是他的出身却让他一直是致力于在主流社会“顽强打拼”。
这三位的个性没有太多的交集。
在中国特有的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的社会形态当中,“江湖”一直是一个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被主流社会“默许存在”的一种社会形态,在江湖的社会里,核心的价值观大概可以用“是非善恶,恩怨情仇”来概括,江湖人士的追求和处事原则大体上都以这个核心价值观为准则。
杨志这个人物,在上二龙山落草之前,完全不属于“江湖社会”,并且是一个以混迹于江湖为耻的主流社会的坚决拥护者,杨志投奔二龙山落草,成为一个标准的“江湖人士”,对他来讲是一个“万般无奈”的选择,所以,落草二龙山之后,杨志所追求的最高准则,其实就是“先活着,然后找机会回到主流社会”。
和杨志不同,鲁智深是一个身在主流社会却对主流社会由失望到绝望最终主动脱离主流社会,回归江湖社会的“江湖好汉”。
生活在主流社会的鲁智深,没有遭到过歧视,打压,迫害,相反在主流社会,甚至是犯法之后到了“世外社会(寺庙)”,鲁智深依然是招人喜欢的好人,依然没有被抛弃,被迫害被打压。
归根结底,鲁智深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好人”,无论以主流社会的“仁义礼智信”的标准,还是江湖社会的“是非善恶,恩怨情仇”的标准来看,鲁智深都是好人。
同样是“江湖人士”,鲁智深的追求和处事原则和武松应该说是完全不同。
鲁智深的追求是以“是非”为准绳,“善恶”为基础。
而武松则是以“恩怨”为准绳,“情仇”为基础。
武松这个人物,深受读者喜欢的根本原因就是他是一个标准的只认“恩怨情仇”的江湖好汉,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坦坦荡荡,直来直去。
有“江湖情结”的人们对武松真是“喜欢得紧”。
著名的书评家金圣叹对武松推崇备至,奉为“上上人物”,惊为天人。
我们可以从金圣叹本人的生平当中看到在金圣叹的骨子里是满满的“江湖情结”。
在水浒一百单八条好汉当中,以“是非善恶”为标准和基础的好汉,我认为仅鲁智深一人而已。
而武松则是江湖好汉当中的第一人。
杨志仅仅就是暂且栖身江湖等待时机重返主流社会,为自己和自己的祖宗争的“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江湖机会主义者”。
杨志和宋江的理想应该是不谋而合,在水泊梁山派人二龙山三位当家的共聚水泊梁山“共图大业”的时候,杨志最初的抵触情绪实际上是来自于水泊梁山的以第二代首领晁盖为首的那几位“好汉”,当年劫取他所押运的生辰纲,再一次断送了他在主流社会“一刀一枪”的拼出一个为祖宗争光的前程的大好机会的怨恨而已。
所以,二龙山的这三位首领,理想不同,价值观各异,性格特点有各不相同,并且能力相当,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控制其他两位,因此不会出现“二打一”的局面,只有“三足鼎立”的格局,才是二龙山最稳定的局面。

参考:
二龙山是当初以鲁智深和杨志二人为首加上曹正等一众人合力夺取的,当时大家推鲁智深做了二龙山的大当家,杨志为二当家,后来又加入了武松,张青孙二娘夫妇以及金眼彪施恩等人,共计大小头领七人,手下喽啰数千人,成为了仅次水泊梁山的第二大山头!鲁智深在江湖上的名气很大,所以被大家公推为二龙山的大当家,但鲁智深却一直难以对二当家杨志进行有效的掌控,江湖上大名鼎鼎的打虎英雄武松都对鲁智深敬佩有加,听从鲁智深的安排调遣,为什么杨志却能特立独行,不受鲁智深控制呢?
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杨志之前的家庭背景和官职远在鲁智深之上杨志是,宋朝著名的杨家将后人,自己又是武举出身,曾担任殿帅府制使,而且还是杨志做的还是京官;
而鲁智深呢?
只是在渭州小种经略相公手下当差,任经略府提辖;
有句话叫做“官大一级压死人”杨志这比鲁智深的官职可不是大一级两级啊!杨志比鲁智深更富有谋略其实鲁智深和杨志这两个人物在水浒一百零八好汉中都是富有一定谋略,有自己独立思想,不容易受他人控制的,和李逵,王英那样的人根本不是在一个层次,但两人相较起来,还是杨志略胜一筹!从押送生辰纲时的小心谨慎,到斗杀牛二时的沉着冷静,最后在攻打青州时的冷静细致,都能体现杨志的智谋还是比鲁智深较高的。
杨志孤傲的性格特点水浒中杨志这个人最大的特点便是孤傲了!这是他后来在梁山上没什么知心好友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之前走投无路,落草为寇的原因!鲁智深之所以当上二龙山的大头领,主要是在武功上略胜杨志一筹以及江湖上的威望比杨志高,像杨志这种一心只想着仕途的人,并不受当时草莽好汉所看好的,所以鲁智深坐了第一把交椅由于杨志这种孤傲,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加之自己出身,之前的官职,谋略都在鲁智深之上,所以杨志并不受鲁智深管制,往往在一些大事的决断上,鲁智深还听从杨志的意见。
而武松几乎在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
”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
细想也不尽然,鲁以军功领提辖职,杨以梁中书赏识领提辖职;
鲁杀人为救弱者,杨杀人出于愤怒;
鲁表军功杨表先祖;
鲁为救弟兄而沦落,杨为失脏银而无奈;
噫,有差距啊!再说杨志是个内心复杂的人,船沉花石岗落荒逃到西安,手下兵士去向不详,真不仗义;
穷途末路,手刃牛二,官府自首,实在“仗义”;
黄泥岗失去生辰纲,撒手而去,全然不顾众人,众人也用“不仗义”的污告对之。
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在杨志内心始终未忘自己是将门之后,沙场上一刀一枪搏得个封官荫子,在被动的失误之后选择了逃避,在主动的过犯之后选择了自首,是英雄复杂的无奈的真实写照。
杨志的一生梦想是当官,一生的命运是背运,每每不忘自己是令公之后,应过武举(不知中否),年轻时当了制使,却因沉了一块石头获罪潜逃,几年后弄了点钱又去京城活动,钱花光了事没办成,就这事高太尉真是坚持了原则,老杨郁闷贫困愤怒中手刃了牛二获罪,遇梁中书恩赐,比武破格升任提辖,却失了生辰纲,穷途只得吃霸王餐,官梦也只好跟着老宋招安来做了,可又偏病死军中,真是倒霉蛋一枚!而鲁智深则任性得多,虽说镇关西老郑来历不详,老鲁说他是投靠小种经略相公(渭州军分区司令)的,定然非亲即故,杀猪卖肉很快成为集团公司垄断市场,封有副总(手),钱不在话下,三千贯卖个二奶,一怒敢单挑鲁中队长,关系可见一斑,老鲁后台是小种他爹(史实为兄)延安前敌总指挥、大军区一把手,来帮小种的,连小种都说逮住老鲁咋办自已也做不了主,就这样两个主,为了一个虚无的名号黑吃了黑。
鲁智深更兼真性情,被逼剃度,三月虽不净心诵经,倒也收敛了些,然日久旧性情发作,二打山门,为何?
一则此寺何来净地,卖酒的送来说是送与寺中打杂人等,可能吗?
你懂得;
二则老鲁旧性情,嗜酒成瘾是真,然寺产庄园中亦饮酒成风,叫人如何把持住?
饮酒当逐,打人当罚,损神当死,然长老仅另荐他处,有明言:赵员外荐来,后台硬;
打不过人家,本领强;
终得正果,前途好。
嘿嘿,和尚醉得你醉不得。
再说老鲁甚是可爱,李忠周通要送老鲁些盘缠,倾巢出动下山行劫,老鲁却卷了二人的金盏银碗滚下山不辞而别,这和尚可爱,一是嫌弃人家吝啬,走就是了;
二是嫌人家去路上劫的不地道,桃花山上恐怕连石头也不是干净的;
三是金银酒器踏匾了,有点盗三吨矿泉水连夜倒水天明卖瓶之嫌;
四是后山滚下扬长而去,全无一点江湖义气。
义薄云天、醉打金刚、赤身婚床、贼窝行窃、厮养泼皮,可爱的和尚只为那人出场。
这二人组建二龙山“抢劫公司”发展乏力。
二人杀了邓龙,收扰人员、盘活资产重组了新公司,好处一是战斗力明显提升,二是靠孙二娘夫妇、曹正等好部信息畅通,三是改变“董事长”社会形象。
但在发展上地盘易守难扩,兵马难以扩招,二人形象力倍增,战斗力增强,但领导力、亲和力、管理能力严重不足,智囊集团缺失,无明确的发展方向,一二把手出身、能力并行,缺乏核心,其最终必被联合、兼并。
噢,二人不同啊,其实连同武二三人是个合伙公司罢了,三人谁也不会“尿”谁啊。

参考:
在二龙山时,鲁智深是一把手,杨志是二把手。
按理说,杨志应该以鲁智深马首是瞻,但问题是,根据原著中所记载,杨志显然处处不服鲁智深,甚至想与他分庭抗礼。
对此,我们可以来看下原著:在三山聚义时,有小喽啰禀告,青州慕容知府派遣双鞭呼延灼攻打桃花山,桃花山特派人来请二龙山求救,这个时候杨志却率先站出来说道:“俺们各守山寨,保护山头,本不去救应的。
是洒家一者怕坏了江湖上豪档,二者恐那厮得了桃花山,便小觑了洒家这里。
可留下张青、孙二娘、施恩、曹正看守寨栅,俺三个亲自走一遭。
” 随即点起五百小喽罗,六十馀骑军马,各带了衣甲军器,下山迳往桃花山来。
这段话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
自然有。
因为,杨志说的那番话,准确来说应该由鲁智深来说,才比较合情合理。
这样大的事,老大还没有发话,老二就拍板决定,这眼里有大哥吗?
好像是没有的!而鲁智深对此,也没有什么反对。
这本身证明,杨志一贯就不服鲁智深,所以他虽然是二哥,却总喜欢绕过鲁智深发话。
那么,为什么杨志敢不服鲁智深呢?
主要原因就在于,鲁智深实在没有让杨志服他的地方。
说到单挑的能力,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就打过一架,算的是半斤八两;
说到白道的地位,杨志当过制使,鲁智深却只当过提辖,鲁智深显然要比杨志低一个档次。
再说到家世背景,杨志是杨家将的后人,出身名门望族,而鲁智深则是普通人家出身。
更关键是,鲁智深为人处世,处处透露着一种霸道的意味,虽然他有一股侠义气,会弥补这种霸道的缺点。
但是,霸道毕竟是霸道,会有意无意让人心里很不舒服。
与此同时,杨志做事也很霸道,而且他还是心比天高的一个人。
在这种背景下,杨志自然很难对鲁智深心悦诚服。
甚至而言,这样两个霸道的人聚在一起,自然自然是免不了磕磕碰碰。
而鲁智深想真正控制住杨志,想让杨志甘心臣服自己,自然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后来,在鲁智深决定会聚三山力量打青州时,杨志对鲁智深的不服气表现得就更直接。
因为杨志当时就提议,我们应该找宋江出来,领衔攻打青州。
杨志的这种提议,本身就是对鲁智深不信任和不服气的意思。
因为,鲁智深凭什么就不能带领大家干这件事情?
但是,鲁智深却不能表达出这种意思。
因为杨志已经明确提议要请宋江出面干这件事;
而武松本身就是宋江的铁杆粉丝,自然愿意支持宋江;
白虎山的孔亮是宋江的入室徒弟。
李忠、周通对鲁智深的盛气凌人,也从来都是忍气吞声的样子,肯定不愿意鲁智深来领衔。
更主要的是,大家一块攻打青州。
这是什么性质的事?
三山系的强盗,恐怕也是心里直打鼓。
能拉个更牛逼的大哥出来领衔,大家自然都会非常乐意的。
在这种背景下,鲁智深如果拒绝杨志的这种提议,非但不会起任何作用,反而会弄得自己非常没面子。
所以,他就只能说了这样一番嘲讽的话:“我只见今日也有人说宋三郎好,明日也有人说宋三郎好。
可惜洒家不曾相会。
”套用我们现在的语境,那就是:今天有人说宋江很牛逼,明天也有人说宋江很牛逼,但问题是,他既然这么牛逼,为什么我从来没听说过他!
参考:
把不同的人捏合在一起的,是希望,现在叫愿景。
一个人服另一个人,大多数时候,是那个人能够提供更好的愿景。
比如鲁智深和武松。
两人同为草根出身,都做过低级小吏,还干过挂名和尚,两人性格都极爽快,嫉恶如仇,价值观趋同,愿景也基本一致:替天行道!两人都反对招安,厌恶官场。
武松是在血溅鸳鸯楼后,投奔二龙山,他与鲁智深惺惺相惜,两人都是光明磊落、行侠仗义的好汉,武松对鲁智深是敬重加感激,两人关系就比较融洽。
杨志则大为不同。
他和鲁智深差别太大。
论出身,杨志是老将杨令公的后人,算的上名门世家;
论官职,杨志中过武举,做过殿帅府制使;
论志向,杨志算个官迷,曾经N次被从体制内踹出来,又N+1次哭着喊着要进入体制。
只是,这哥们运气实在不好,热脸贴到了冷屁股,办差不利,干一次砸一次,最后,着了梁山的道,弄丢了生辰纲,实在走投无路,只好落草为寇上了二龙山。
杨志的志向绝不是当什么山大王,举什么替天行道的旗子。
他对朝廷还是有幻想的,“朝廷虐我千百遍,我待朝廷如初恋”,即使落草,在他也是“曲线救国”,他梦想的是有朝一日,钦差大臣拿着圣旨来招安。
这样的两个人,出身、性情、脾气、志向、愿景完全不同!杨志到二龙山做第二把交椅,完全只是个过渡,是个跳板,这让他怎么听鲁智深的呢?
思路决定出路。
两人思路完全不一样,寻找的出路也绝不会相同。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参考:
鲁智深控制不住杨志?
何出此言?
难道杨志四处咬人了吗?
还是每天踢寡妇门挖绝户坟了?
鲁智深除了用根链子拴住他,别无他法?
好像没有吧!相对于后来梁山泊等级森严的制度,二龙山的三位当家人鲁智深、杨志和武松之间更像是松散的合伙人关系。
鲁智深生性豁达,不拘小节,杨志虽然脑子缺根筋使但是根正苗红,功夫也好,武二郎更不用说了,杀伐果断,快意恩仇,一系列的战斗取得了巨大的江湖名声。
他们三人实力相当,短期目标一致,之间也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
鲁智深和杨志是随机结合在一起的,当时杨志丢了生辰纲,走投无路。
恰好碰到鲁智深也被高俅追杀,无处可去,上二龙山是两个人共同协商的结果,谁也没有赚谁,谁也没有求谁。
谈何而起的谁控制谁呢?
需要控制吗?
难道杨志是个灯泡,非要给他安个电门根据需要让他亮或者灭。
有的同学会说杨志是个官迷,总想捞个一官半职弄个封妻荫子,这和鲁大师和武行者的志向不同。
没错,杨志以前就是那样想的,哪怕他上了二龙山也是那样想。
但是,鲁智深也没有拦他啊。
他当不了官,不是鲁智深中间拦着或者起坏作用,完全是“运蹇时乖”,他当不成。
他谋个一官半职为国效力的想法最后是“冷脸贴了热屁股”,当时来运转的时候他又没把握住机会,被吴用等人算计,丢了生辰纲。
这时即使朝廷再次赦免他的罪责,他也没脸去央求人家给个官当啊!如果说他上了梁山以后,成了支持招安的一份子的话,比较靠谱。
因为大的环境变了,梁山有了逼迫朝廷不得不招安的实力,杨志此时投入其中名正言顺。
梁山一百单八将聚齐后,原来各个山头的人马进行了重新的洗牌,组合,这时候杨志要干什么,支持哪条路线,其实已经和鲁智深无关了,鲁智深也不想去控制他,道不同不相为谋啊!
参考:
首先,我要说的是,武松、鲁智深和杨志在二龙山上,地位相差不大,根本没有谁控制谁的意思。
尤其是鲁智深和武松。
虽然在《水浒传》里面,施耐庵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来描写武松与鲁智深的关系,但是二人彼此敬重是显而易见的。
鲁智深与武松互相敬重就以二龙山的情节为例。
有一次,白虎山的孔明被青州兵马抓走,孔亮向二龙山求援。
当时山上的主要负责人杨志、鲁智深和武松提出召开一次会议。
在会上,武松首先说,我们今天要以义气为重,一起攻打青州,活捉呼延灼,然后夺取府库钱粮。
这句话显示出了武松的聪明才智,武松将重点放在了抢夺府库钱粮,其目的是为大家谋取利益。
这自然是很好的出兵理由(其实,武松和孔亮有私交)。
鲁智深作为形式上的二龙山首领,自然明白武松的意思。
但是鲁智深立即表示,我也是这么想的,于是便吩咐人手准备攻打青州。
由此可见,鲁智深和武松彼此都是心怀敬意,留有面子。
这时候,杨志出来说青州城池坚固,人强马壮,不如联合梁山一起行动。
鲁智深说,正是如此,并想借机与宋江一见。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首先说明,鲁智深并没有压制武松,也没有打算管武松。
2、鲁智深很有可能嫉妒杨志那么,鲁智深对于杨志呢?
这两个人以前都是“公务员”,鲁智深曾经是个“提辖”相当于边区的一个小警察。
杨志呢,以前可是东京的“制使”,也就是首都殿前司所属的军官,相当于禁卫军的官员。
当杨志因为生辰纲被劫之后,看到鲁智深,曾经有过一次交锋,两个人谁也不服谁。
虽然最后两人冰释前嫌,但其中一段对话就是问曾经各自的职位,报上自己的光荣历史(比如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
由此可见,二人虽然表面友好,但是骨子里却有互相攀比的嫌疑。
因此到了二龙山,杨志虽然经常出谋划策,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鲁智深因为嫉妒杨志,经常会不自觉的压制杨志。

参考:
上梁山后,杨志好像有点脱离大众的意思。
这与鲁智深能否控制他无关,主要还是因为其他人的问题。
二龙山之前,杨志大放异彩杨志这个人有点倒霉,遇到正事几乎没有顺利过的,比如:押送花石纲,结果在黄河遭遇大风翻船,因此莫名其妙的戴罪逃亡。
后来遇到特赦了回东京,结果被小小的泼皮挑衅引发斗殴,最终害了人命,杨志因此被发配北京大名府充军。
在大名府,杨志又一次翻身。
有一身好武艺的他在校场比武中大发神威,最后得到梁中书赏识。
下来呢,杨志被安排押送生辰纲,又是押送东西!果然,杨志又一次失手。
虽然杨志的这些经历主要的还是倒霉事多一些,但不管怎么说,无论是倒霉事还是正经事,杨志有很多表现机会,包括校场比武,先后与林冲、鲁智深的较量,充分说明了杨志是响当当的人物,不是谁轻易就能惹得起的。
与鲁智深能和谐共处失手生辰纲之后,想想自己一直这么倒霉,杨志开始也想过自杀了事。
怎么说命才是最重要的,后来想通了的杨志索性流浪江湖,于是误打误撞之下认识了鲁智深。
两个无家可归的人凑在一起,故事就有了精彩。
后来,在曹正等人的协助下,鲁智深与杨志联手打下了二龙山,从此称霸一方。
鲁智深当仁不让的坐上了大哥位置,杨志做了二当家。
虽然两人武功基本不相上下,但相对于性格内向的杨志来说,鲁智深毕竟豪爽外向一些,说话声音也够大,做大哥是理所当然了。
在二龙山,杨志和鲁智深的关系一直是不错的,比如打青州那段,鲁智深并没有独断专行做出决定,而是很耐心的与杨志交流着。
另外,武松在答应帮孔亮争取救兵的时候也没有单独提鲁智深的名字,而是强调了“二位头领”。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鲁智深和杨志在二龙山的相处是很好的。
上梁山后,杨志“消失”上了梁山之后,杨志整个人好像“消失”了一样,不仅没有体现出和其他好汉关系的露面,有关他如何杀敌的表现也是少得可怜,有关他的内容几乎都是一笔带过。
除了排兵布阵时偶尔能看到他名字,其他场合就没有看到杨志身影。
杨志上梁山后的表现,简直无愧于他“天暗星”的荣誉称号,黯淡无光毫无生气。
凡事都有个因果,上梁山后的杨志之所以这样,我觉得是他被人有意冷落在先,自己赌气在后。
比如晁盖在的时候,留守山寨的往往会有杨志名字,别人都出去抢功了,他反倒落了个清闲。
到了宋江时代,他在排位上更是被人算了一把。
到了最终排名时,原本二龙山三当家的武松反而高出杨志三位。
武松是顶天立地的人,排名反转当然和他没关系,这主要的还是宋江或者吴用的问题。
结语虽然杨志排名第17已经不低,但莫名其妙的被老部下超越,他多少是有些不开心的。
既然梁山人如此待他,那么他索性就得过且过了,在后来的各种军事和日常活动,几乎就没有杨志的什么表现了。
这应该是他有意为之。

参考:
这个问题问的就很尴尬,纵观小说,丝毫没有任何文字表明二龙山内部有什么矛盾,况且二龙山三暴力男非严格意义的座次顺序完全是按照上山顺序定的,大家都从良民落草为寇了,还纠结什么文体两开花啊。
那么鲁智深、杨志、武松三人之间彼此的关系也没什么好纠结的,既然都是不得已在此落草的人,那么首先要一视同仁先都把自己的身段放低了,所以三人在没并入梁山时基本上三观都是一致的。
那么为什么大家觉得相比较于杨志,鲁智深和武松走的更近呢,我想大致原因可能有三点:一、从兵种来看,鲁智深与杨志都属于马步全能,但是鲁智深是从步兵的方向培养自己的,杨志走的是更加炫酷的马军路线,而武松是纯粹的步兵,这样一来无论是上山前后,由于兵种因素鲁智深和武松会走的更近些。
二、从身份来看,鲁智深和武松都有僧人的影子,当然,人家俩也是想破戒就破戒的人,所以从“连连看”的角度,大家更愿意把相同属性的人整理在一起。
杨志是将门之后,由于自身的原因先后丢了花石纲和生辰纲,但人家屈身绿林也是有很大的不甘心,所以没出家的他自然感觉和其他二人有点“格格不入”。
三、从对朝廷的态度来看,鲁智深和武松已经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由人士,他们身上没有家族光环,自己活好就行。
就像我上文提到的杨志是将门之后,是要面子之人,他并不会想要一直屈身绿林,有机会的话还是要继续走官路,耀祖宗。
所以在二龙山加入梁山后,杨志是绝对的招安支持者,鲁智深和武松是绝对的反招安派(同样的,张青、孙二娘、施恩也是反对招安的人士,曹正会更偏向于支持招安的林冲),所以当武松和鲁智深公开的反对招安而杨志无动于衷时,我想不少读者对杨志会瞬间产生偏见吧。
所以,二龙山的头领其实不存在谁管谁的问题,只是大家立场不同,所以结局不同罢了。
文/逻辑文史游你杨志这种官迷能顿悟吗,我看难!
参考:
首先不同意管得住武松。
因为在江湖上鲁智深和武松名气呢都非常响亮。
武松为朋友甘愿血拼,鲁智深为朋友,为不相识的都能主持公道,慷慨解囊,在这一面比武松作的优秀。
在处理事情时,武松比鲁冷静,也不会在周通李忠热情招待下,把银器具卷之一空,偷偷摸摸地走了。
在这方面武松会更男人气,伟岸。
但鲁武相同地方很多,重义,功夫各有所长,惺惺相惜,鲁年纪稍大,又先上二龙山,武松于理于情都会尊鲁智深为长。
不存在其它想法。
而扬志呢?
热衷于仕途,从他护送生辰纲就可以看出,冷静,冷血,为了任务,没有把他人当作兄弟。
入二龙山只不过为了暂居之处,落草是万般无奈之下,又不想辱没祖宗之名。
所以对鲁和武之间没有心交之,又怎可对鲁俯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