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句诗

问题:怎么理解“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句诗?
前言这两句诗的作者是明朝那个被腰斩的诗人高启,是其《咏梅九首》第一首的颔联: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一、文字狱的牺牲品 高启其人高启(1336-1374 )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字季迪,号槎轩,是长洲即今江苏苏州市人。
高启在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
没想到,在明朝却遭遇横祸,不得善终。
高启与刘基(刘伯温)、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 又与王行等人号\"北郭十友\"。
入明以后,高启被推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并受命教授诸王。
后来高启受到朱元璋的召见,准备授予其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
高启回到吴淞青丘以后,与苏州知府魏观称为好友,结果受到了牵连。
这个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
而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其中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因此连坐腰斩。
高启被牵连一事,不仅仅单纯为了《郡治上梁文》一件事,据说高启以前就因为作诗惹得朱元璋不悦,只是皇帝没有发作而已。
《明史》 列传第一百七十三文苑一中记载: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也。
及归,居青丘,授书自给。
知府魏观为移其家郡中,旦夕延见,甚欢。
观以改修府治,获谴。
帝见启所作上梁文,因发怒,腰斩于市,年三十有九。
二、咏梅诗简释1、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琼姿,是指梅花的倩影,她应该生活在天上的瑶台呀,这是谁把她请到了江南,处处可见呢?
合,是古入声字,属于仄声。
琼姿只合在瑶台,平平仄仄仄平平。
2、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高洁的梅花,如同隐居于雪山中的隐士,又如同月光之下,在树林中款款而来的美丽女子。
颔联对仗,用了两个比喻。
高士赞其心灵精神之美,美人赞其外形的美丽。
3、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七律的颈联也必须对仗。
这副对联用了北宋林逋《山园小梅二首》的典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疏影、暗香,几乎是咏梅的符号了。
在高启的诗中,上联用疏影,下联却不能用暗香。
因为“暗香漠漠苔“,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因此把暗改为残,残香漠漠苔,平平仄仄平。
横斜水清浅,平平仄平仄,俗称锦鲤翻波,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
4、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这里又用了典故,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作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咏梅诗: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何逊走了以后再也没有好的咏梅诗了,梅花受到冷落,自己孤独地开落在东风里。
三、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其中的两个典故这两句诗,是这首七律中的亮点。
特别是第一句,写出了梅花所象征的人格精神。
1、雪满山中高士卧雪满山中,表示并非山中美丽的雪景,而是相对于锦衣玉食这种生活来说,高士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
这正是梅花凌霜傲雪的特点。
高士卧雪,是东汉袁安卧雪典故的化用,表示贤人生活贫寒却清操自守。
《后汉书 · 袁安传》 注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
至袁安门,无有行路。
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
问何以不出。
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
’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2、月明林下美人来月光中的林下美人,用的是《龙城录》中赵师雄的典故 :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
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间,因憩仆车于松林间,酒肆旁舍,见一女人,淡妆素服,出迓师雄。
”与语,但觉芳香袭人。
至酒家共饮,有绿衣童子,笑歌戏舞。
师雄醉寐,“但觉风寒相袭,久之东方已白,师雄起视,乃在大梅花树下。
结束语有人说,袁安卧雪在城中,不是山中,赵师雄故事中的美人,是在酒店,不符合梅花的形象。
典故的化用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此种人不可言诗也。
@老街味道
参考:
雪满山中高士卧,说的是梅树,没叶象个山中隐士一样,不俗风雅,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常常在一夜之间竞开,就象美人悄悄的走来,…………
参考:
这句诗出自明代诗人高启的《梅花九首》,它的意思是把梅花比作高尚之人、美人,用雪的洁白,月的明朗,高士的情操,美人风彩,写梅花的高洁与风范。
高启,字季迪,号槎轩,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 长洲即今江苏苏州市人。
他与刘基(刘伯温)、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 又与王行等人号\"北郭十友\"。
这句诗就是他《咏梅九首》第一首的颔联,全诗为:咏梅九首一一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
高洁的梅花,就如同隐居在雪山中的隐士一样,又如同月光下树林中轻轻走来的美女。
可以说,诗人的《梅花九首》,是一组精心而作的组诗,他以形写德,意寓深刻。
特别是其中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更是点睛之笔。
在这里,诗人引用了两个小故事,汉袁安拥雪与隋赵师遇梅仙的故事,这里的“卧”与“来”字的运用,使场景及人物形象立刻鲜活起来。
让人仿佛看到了“梅花雪地高士卧,林中仙子缓缓来”的美景。
用梅花的纯、洁来比作高士、美人的品德、美丽。
前半句突出的是静,用洁白的雪,赞扬高雅之士的美德,后半句则以月光的清明洁,来比喻美人的风姿。
细品这句诗,诗人宽广的心怀,朴素的感情,既描绘了梅花的品格,也赞美了梅花动人的风姿,让人既亲切又熟悉,又赋予了人们较大的自由发挥和想象空间。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著,其中《红楼梦》是最精典的。
熟读此书,不难发现作者曹学芹的文学涵养深奥,他所涉猎之内容博大且包罗万象。
他在执笔《终身误》的曲子中,有这么一句话:“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其构思之巧妙,是不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的引用。
那么此两诗句又出自何人之手?
古语:梅花出自苦寒来。
历代文人雅士多以梅为傲,咏诗者也颇多。
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高启因受到唐大诗人杜甫的影响,进而连作《梅花》九首。
其中第一首中的三、四句,就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这就是“梅花”独立中的自然态:雪中卧、林下美。
曾几何时,毛泽东主席对此两句记得最情,也赞誉不己。
此两诗句虽然说是高启所作,但他也是借用典故来烘托和固化梅花之圣洁的。
那么到底有何典故呢?
雪满山中高士卧:指汉代时的袁安,身在洛阳期间,有一天大雪封门,他只能僵卧于室内,门外却是深雪数尺。
月明林下美人来:据说隋朝的赵师雄,有一天过罗浮山时,临近日暮时,见到林中有酒家。
于是,他走了进去,见着一个美女来迎客,便与之同饮。
醉酒醒来后,赵师雄发现自己睡在大梅花树下,上有翠鸟鸣叫。
简言之:大雪封山,高士闭门而卧;
疏林月下,有美女款待而来。
绕来转去,看似因人而设,其实高启借用确非喻人,而是赠梅。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咏梅的诗句很多,若不是受历史上的两大典故影响,可以直接地说高启对梅之咏唱算是绝了。
想一想,太真实了又维妙维肖:大雪纷飞,掩没了一切,唯有那棵独立于山中的梅花,呈现着血色,透露出些新意,如高士闭门而卧,虽困于雪中而不失洁。
猜一猜,晚上的月光,斜射到了稀疏的林子里,什么样的花色最显眼?
当然是梅花仙子,她雅致风韵地款款而来,让众人注目。
从作者的角度来理解:他将梅花出神入化,将梅花写成了被困山中,虽僵卧,但却是无惊、无憾的高士;
把梅花想象成了美女,有别一样的风味且不艳、不俗。
不仅影像成真,而且神灵活现,尤如进入了朦胧恍惚的意境,令人叹服而神往。
总之,高启将梅花比作高士、美女,突出了梅花的高洁品质,同时又如幻梦成:汉代袁安因雪困家门而卧,清朝赵师雄与梅花变作的美女相饮而醉。

参考:

这两句诗出自明代高启《咏梅》的组诗中:“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这两句诗写的都是梅花。
第一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意指梅花不屑在尘埃中生长,只愿稳稳地酣卧在大雪铺满的深山,真如一位孤高拔俗的隐士。
第二句“月明林下美人来\",则是写你如果想亲近梅花,必须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才能看到如同美人般款款而来、清秀动人的梅花身影。
这两句诗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梅花的不俗、高洁,给人以无限的想像空间。

参考:
您好!这是出自明初诗人高启著名的咏梅名作,共九首,每首皆飘逸起群,力写梅之高韵。
又以第一首的这两句最为世人传颂。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大雪封山,高士闭门而卧,前句运用用汉代袁安的故事,袁安在洛阳,门外雪深数天,袁安闭门僵卧。
后句用了隋朝赵師雄的故事,赵師雄过罗浮山,天寒日暮,见树林中有一酒家,夜晚酒醉遇梅花仙子的传奇。
两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形容梅的姿态,前句是雪天的梅姿,强调的是梅的清高,后句是月下的梅姿,突出的是梅(美人)之秀美。
梅之形易写,梅之神难写,高启的这首梅花诗,飘逸绝纶,清雅超拔,以高妙的手法,独摄梅之精魂。
能将梅花诗写得如此好的,恐怕只有宋人林和靖可匹敌,无怪乎毛主席会赞其为明代最伟大的诗人。
!祝您生活愉快!
参考: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出自明代诗人高启《咏梅九首》的第一首。
诗人以高士、美人设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烘托高士、美人。
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作者高洁襟怀的象征。
更好的理解这两句诗的深意,就要结合这首诗的其它诗句一起赏析。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 首联便道出梅花只应天上有的超凡气质,梅花高雅的卓姿,应该贵处瑶台这样的仙境里,却不知被哪位有心仙人携带到凡间,植在江南之地。
梅花以特别的身份来到人间,自有与百花不同凡响尊位。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 颔联以高士美人喻梅花,可为珠联璧合。
雪的纯洁,高士的情操,突显出梅花的高洁,月亮之皎洁,美人之雅姿,映衬出梅花之神韵。
这一联,可与宋代诗人林逋的“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同为写梅之千古绝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凄冷的冬季,梅花与同为四君子的绿竹相伴,待到春天来临,梅花凋零,只留余香,掩藏在漠漠青苔之间。
萧萧竹与漠漠苔,同梅花构成了一种绝妙的意境,进一步在细处显现出梅花的淡雅形态与高洁风骨。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作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诗,其实何逊之后,还有许多写梅的好诗,高启意为已无好咏,透露自己是知梅懂梅的知己。
梅之形易写,梅之神难写,梅之风骨更难描。
高启的这首梅花诗,把梅花的 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神韵泼洒的淋漓尽致。
勾勒了形之神,透视了魂之韵。
能将梅花诗写得这么卓绝的,恐怕只有宋人林逋可媲美。
附录原诗:《咏梅九首》【明】高启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参考:
这句诗出自明代诗人高启(1336~1374)的巜梅花九首》中的第一首。
原诗: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诗人高启触景生情先用反衬法来写梅花的超尘绝俗,以疑问的手法进行质疑,但又无须回答,寓答案于疑问之中,借以衬托梅花的不俗高雅气质和灵秀仙骨。
诗人认为只有像梅花这样有琼玉般的姿色艳容的花神只配留在天上神仙居住的瑶台上,却未曾想到仙家将梅花载在山林秀美、地灵人杰的江南,更加展现了梅花的神奇高贵的身份。

参考:
这两句诗选自《明·高启·梅花(其一)》。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把梅花的高洁精神化身于独立而无憾的高士和秀雅而艳俗的美人。
梅花就如孤高拔俗的隐士,远离世俗尘嚣,在大雪铺满的深山稳稳地酣卧,何尝把这大雪放在心上!梅花又如闲雅清秀的美女,在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款款而来。
诗人这两句诗其实是自己真实的写照。

参考:

怎么理解“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句诗?
这两句诗出自明初诗人高启的《咏梅九首·之一》: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这是一首平起入韵,押平水韵“十灰”部的七律,平仄严合,格律严谨。
作者高启是“明初四杰”之一,诗风博采众长,无不通晓,也不偏执。
不过因为壮年被杀,其个人诗风并没有形成,也还没达到苏轼那种深渊如海,处处皆珠玑的境界。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琼,是美玉。
琼姿,就是美好的姿态。
瑶台,是昆仑上五色彩玉神台,这里泛指仙境。
如此美丽的梅花,原本该是瑶台上的美玉,是哪位仙人,将它栽向了江南处处山林?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这就是的主要问题,也是主席记得真切,最喜欢的两句。
这两句文字浅白,只不过上下句都用了典故,意象清奇高古,以意写梅,远胜那些外形的描写。
梅花品格如雪中高士,孤清高洁,形态却如散淡美人,有林下之风。
“雪满山中高士卧”是指汉代袁安困雪的典故。
《后汉书·袁安传》李贤注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说,有一年,洛阳大雪,他人皆除雪出外乞食,独有袁安门前积雪如故。
洛阳令按户查看,以为袁安已经冻饿而死,便让人扫除积雪,进屋察看。
只见袁安直挺挺地躺着,便问:“何以不出?
”,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不应当打搅别人)”。
后来把宁可困寒而死也不愿乞求他人的气节文人称作“袁安困雪”或“袁安高卧”、“袁安节”。
这里自然是用“袁安节”来形容梅花的高洁,我们常读到用梅花高洁来写人的品性,而在《咏梅九首》中,高启用古代高士的品性来写梅花,这是一种反向比喻,在知晓典故的人读来,瞬间明了。
“月明林下美人来”则影射隋朝赵师雄罗浮遇梅花仙子的故事,出自唐柳宗元的《龙城录》中的微小说: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
一日天寒日幕,在醉醒间,因憩仆车于松林间,酒肆旁舍。
见一女人,淡装素服出迓师雄。
时已昏黑,残雪对月色微明。
师雄喜之,与之语,但觉芳香袭人,语极清丽。
因与之扣酒家门,得数杯,相与饮。
少顷,有一绿衣童子来,笑歌戏舞,亦自可观。
顷醉寝,师雄亦懵然,但觉风寒相袭。
久之,时东方已白,师雄起视,乃在大梅花树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顾。
月落参横。
但惆怅而已。
高启这两句的用典都是含而不露,用高士的品格,用仙子的淡雅清丽,来暗示梅花冰清玉洁之性,出尘高雅之姿态。
不过正因为这种反向譬喻不明显,有很多人认为并无用典,只是简单的用“高士”、“美人”来作梅花的形容,与袁安、赵师雄无关。
这样理解也并无不可,但是就感觉落入了俗套。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这两句为倒装,原本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通过诗家语的调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显得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残香”的梅之魂魄,而遗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这二者蜕下的躯壳。
次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诗人的笔法,真是老到。
萧萧竹影,让寒梅更加仪态高峻,漠漠的青苔,让散落满地的残香也感受到春意。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何郎,南朝梁诗人何逊,作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高启大概认为梅花的“好咏”自他而始。
梅花自从何逊去了便不逢知己,它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寂寞愁苦地在东风中开落了多少回?
这个意思很明显,何逊去了之后,我来了。
高洁、淡雅的梅花又有了知音了。
整首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其中颔联二句是为名句,与伟人的推崇有关,也与简洁大方的比喻有关,但是清楚了用典,则更让人领会到高启的用心,平常文字透出一份隽永来。

参考:
诗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作为背景来映衬高士、美人,进一步突出了梅花的孤傲高洁与清秀闲雅的精神。
此两句也是在写梅的风骨与魂魄。
一、诗句出处及简析语出明代诗人高启著名的咏梅组诗中的第一首。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两句是咏梅的绝佳名句。
诗人引用了“袁安卧雪”和“赵师雄罗浮山梅仙”两个典故,将梅花比拟成“高士”和“美人”。
“高士”即“隐士”,“美人”便是“仙人”,他们在白雪覆盖的山中和月光笼罩的林下独处,远离尘世的喧嚣,清幽寂寞、遗世独立,显得高洁雅逸。
二、诗句描写手法的发展及继承高启常用“高士”、“美人”来比喻梅花,将梅花塑造成为传统的隐士、高士或美人,这是对传统写法的继承。
自宋代林逋的《山园小梅》问世起,梅花便成为高逸人格的代表。
苏轼将梅花比拟成美人和知己,向梅花倾诉仕途失意之悲,但又保持着坚毅、执著。
陆游把梅花进一步升华为坚贞不渝、视富贵若浮云、“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高士。
显然这类咏梅诗的审美寓意和写作手法是一脉相承的。
高启写梅之诗已众多,采用多方譬喻与衬托的手法写出梅的气节,突出梅的风骨与精魂,却是难得的。
他的这种比喻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曹雪芹《红楼梦》中写《终身误》的曲子,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之句,其构思恐怕也受到高启诗句的启发。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三、浅析高启永梅诗时代背景
”(《梅花九首》其二)“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江舟。
”“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梅花九首》其三)“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梅花九首》其四)“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住山中。
”(《梅花九首》其五)“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西园咏梅》)“春晕冰绡倚竹低,罗浮却似武陵溪。
”(《红梅》)“莫讶此翁偏赏恋,爱梅自古属幽人。
”(《和娄秀才看梅》)“梦断月明秋渺渺,缟衣何似翠裙长?”(《题三香图》)这些含有隐逸之情的诗句是高启在元末生活的真实投影,才华横溢、胸怀抱负的高启之所以选择归隐,既有社会现实的被迫,也有他自身性格与人生理想的引导。
元代自1351年至1368年经历了十八年的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期间,高启到吴越之地游历三年,亲眼目睹了战争造成的惨状,高启看不到农民起义的前途,因此对于张士诚的延揽始终采取不即不离的态度。
他追求的是安静闲适的田园生活,在这个动乱的世界中寻求一片安身之地。
高启的隐逸思想与其成长环境也有密切关系。
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高启出生于苏州,这里是吴中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少年时代平静安逸的生活,对他质朴浪漫、豪放不羁的性格有深远影响。
他家住北郭,与隐士王行是邻居。
后来,徐贲、高逊志、唐肃、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等8人也搬到他们附近来住。
10个人彼此交厚,并有文名,时称“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
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称为“吴中四杰”。
这一类高洁、飘逸、自由的梅花形象是他生活的投影,反映了他对于独立人格、自由生活的向往。
综观高启的咏梅诗,没有一丝纤巧荏弱之气。
诗人以健笔写之,贯以奇辞秀句,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赋予梅花新的情感和审美内涵。
这是高启咏梅诗的价值所在。
总之,高启在咏梅诗史上是一位影响深远的诗人,对咏梅这个古老题材的丰富和延续起到了关键作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