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1、这句话很流行,一度还总被人用错,特别是用作批判统治阶级或是精英阶级的“罪证”:你们看,圣人居然说老百姓是狗。
还有人说:这句话是说在天地眼里,万物是平等的;
在圣人眼里,百姓是平等的。
认为这与“齐物论”类似。
这些年随着古典的普及,这句话已经不难理解了,很多人都知道人家《老子》里不是上面这两个意思。
不过今天,篇幅有限,咱们就只说说这句话在原典里的本意,引申的事情,留给大家。
先来看这句话的原文和全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首先,前辈朱谦之的《老子校释》解决了这篇的文字问题,虽然这句话版本众多,很多字词彼此有不同,但上面我引用的文字基本上是没问题的。
好了,开始进入正题。
咱们重点就从大家最关心的刍狗说起。
“刍狗”这个词,三国的王弼曾经解释为“刍和狗”,解释为两样东西,这是不对的。
因为在更早的《庄子 天运篇》、《淮南子》等都对刍狗有详细的解释。
综合这几篇古籍的意思,就是把草扎成狗的样子,再披上锦绣,加上纹饰,缠上红丝,当做祭祀时的用品。
举行祭祀仪式时,卿大夫们要恭恭敬敬的抬着刍狗,像抬着神灵一样进行祭祀。
等到祭祀一结束,这刍狗就没用啦,既然是用草扎的,该用来当柴火烧就烧掉,该扔掉就扔掉了。
所以,与天地之广大相比,万事万物无论是山川河岳,还是浮游尘埃,在天地(宇宙)的“眼里”,都和刍狗一样,有时候非常尊贵,有时候又非常卑贱。
从高贵到卑贱,从卑贱到高贵,这是万物自身的变化所致,并不是天地所干预,也与天地无关。
因此,“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并不是把万物当做狗,也不是把万物视为平等之物,而是强调在天地面前,万物就像祭祀品,高贵是万物自我的增加虚饰,卑贱也是万物自身的属性,均不在天地的
所以,接下来一句就比较耐人寻味了:圣人与百姓的关系,就像天地与万物。
百姓的尊与卑,譬如孟子要“民为贵”,法家要以民为富国的工具,这些尊卑在老子所定义的圣人(不是儒家所说的圣人了)眼里,都是无所谓尊无所谓卑的,是“与我无关”。
这两句话虽然有名,但其实只是为了说明后面的话:天地就像风箱,空虚无碍,越折腾事儿越多,不如把握最核心的“中”。
什么意思呢?
就是真正的圣人,真正的统治者,应该把握无为而治这个“中”,不折腾,随着百姓自己尊卑变化,而不是去用仁义道德干预百姓的生活。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被长期误解的一句话。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这句话,被用于证明上层的不仁不义,视百姓和万物为猪狗。
但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与之完全相反:天地是没有感情的,所以万事万物,包括人类,在它看来,都和猪狗一般。
乍听起来很难接受,但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
天地什么时候特殊对待过人类?
有地质学者曾经说过,人类又何曾拯救过地球?
地球还需要你人类拯救?
地球存在了几十亿年了,从一无所有荒野岩浆,到后来的恐龙世界,再到后来的荒蛮部落时代,再有人类文明,地球一直存在。
你人类说拯救地球,其实是拯救自己的生存环境,环境坏掉了,人类死绝了,地球也不会灭,人类多半也等不到地球灭的那一天。
话说回来,天地对人类是没有感情的,对草木和猪狗,对岩石和河流,都不会特殊对待,所以,“草木、猪狗、人类,在‘我(天地)’看来,都是一样的。
”天地该暴雨暴雨,该洪流洪流,该地震地震,不会怜悯草木,也不会怜悯人类。
天地荣发,抚养万物,也不是因为爱怜,而是恰好如此而已。
所以在人类看来,天地是“不仁”的。
在普通人看来,圣人如此看待万事万物,也是“不仁”的。
你怎么能没感情呢?
你怎么能把人和草木、蝼蚁、猪狗看作同样的呢?
老子问,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天地之间,就好比一个大风箱吧?
什么意思呢?
天地运转,有它自己的程序,不会因谁而变动。
风吹过,草木摇动,衣袂飘飘,对风来说,都是一样的。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中,最难理解的应该是“刍”字。
“刍”是古代祭祀时候,用草扎成的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没有仁义之类的感情,面对天下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的刍狗一样, 毫不在乎。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在我看来是想说天道无情,不会按照人理,只会按照天理运行。
因为在天道看来,天下万物就像草芥一样渺小,不需要顾忌他们的态度。
这句话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意思是一样的。
天道自有运行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有所改变。
我个人认为老子在《道德经》里强调这一点,是在为无为思想打铺垫。
在股市中,丰厚的利润也常常伴随着风险。
因此,股票投资者在进行炒股的时候,要多多的了解这方面的风险并避免。
同时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多多的运用技巧和策略。
如果大家对股市技巧方法策略感兴趣的话,朋友们可以

参考:
通常的解释道德经里这句话的完整的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是指一种草扎的狗,主流的解释是天地公平对待万物,圣人公平对待百姓。
但是我觉得这种理解不是完整的释意。
我的解释我的解释与大家解释的可能会不一样,侧重点从被施予者转换到施予者。
我认为这句话说得是统治者,或者组织的管理者,在为老百姓做事的时候要不思回报,乐于奉献,不标榜自己的仁义圣贤。
天地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做的狗一样,不要求老百姓真的祭祀,拿个草扎的狗意思意思就行,是不求回报地为大家做贡献。
对于圣人也是一样,也是这种态度去对待百姓的。
这个是我理解的这句话,可能会与大家解释的大不一样,望不喜勿喷,其实我觉得老子讲的真是这个意思,这是我真心这么认为的。
如何看待道德经中华文字传承多年,很多以前的字词现在不用了,或意思变了,而且表述习惯也完全不同了,所以《道德经》的文言十分难以理解,有人认为是培养奴性、或修身养性的。
我认为恰恰相反,道德经是教人知行合一,以及怎样做好事情的。

参考:
我觉得现在的人都太高调了,一句简简单单的话非要引申出那么多意思,就不按照原意解释,整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按字面意思来理解为何就成了片面了?升华了字面意思来解释就一定是对的?我看不如返璞归真,实实在在的为好,这句话直接可以理解为:如果天地不仁慈,那么就会对待万物像刍狗一样,如果圣人不仁慈,就会对待天下百姓像刍狗一样。
这句话这里并不是直指说天不仁慈,也不是直指说圣人不仁慈,而是有一个因果关系在里面,如果不仁慈就会怎样…,所以这句话突出的是一个仁字,第一句是打比喻,引出重点的第二句话,意为圣人要仁。

参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上下文理解。
有几个关键的词:不仁解释为没有偏爱或爱恨之别较好。
以…为…可解释为当…平等对待…。
根据文理,此句可理解为:天地没有偏爱之心,视万事万物如祭祀的草狗一样平等对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春天万物复苏;
夏天枝繁叶茂;
秋天硕果累累;
冬天灯枯油尽。
万事万物依据自然规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在演化过程中,天地提供同等的日月精华,但不干预事物的发展变化,一切顺其自然,暗合老子的无为而治。

参考:
这句话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
但真正理解这句话,需要一定的生活的阅历才能懂。
刍狗是什么?
人们怎么看待它。
刍狗是祭祀用品。
草扎成的狗,不是真的狗,而这个狗,还不是一般的狗,是祭祀用的。
可能绝大多数人都参加过祭祀。
对待祭祀用品,每个人都是以很庄严、很隆重的态度来对待的。
祭祀前,找一个地方,会把祭祀用品细心的放下,在祭祀过程中,用心的摆放。
整个过程都是以很庄严的心态来对待的,仿佛祭祀用品具有某种灵性。
祭祀完后,有些东西要烧掉,有些水果、肉、鱼等祭品,就放在那里,就不管了,因为它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了。
但对于中国古人,祭祀是不得了的事。
说起祭祀,到了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程度,这涉及到宗庙国运的大事了。
那自然,祭祀用品也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了,这就能理解刍狗一个怎样重要的东西。
祭祀用品,无论古今都是被认为是人和天地沟通的一个媒介。
所以理解了祭祀整个过程,我们就理解了刍狗的重要位置,这样,我们再重新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天地没有亲疏之分,用同一套重视万物,如祭祀者重视刍狗的规则,对待万物。
圣人也没有亲疏之分,用同一套重视百姓,如祭祀者重视刍狗的规则,对待百姓。
不仁,不是不仁义,而是没有亲疏远近之分,是一视同仁。
道德经,第25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佐证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一章本意不是轻人。
老子的思想若是轻人的,也不会有25章的内容。
读书,尤其读中国古代经典,一定要用沉浸式读书方法,把自己带进去,实在不能想象当时的场景,就可转换一下,用现在的处境来联想一下,这样会更接近真相。
读书,就怕逐字翻译,最后离题几万里。

参考:
这句话要理解准确,不难,但要有一个基本的知识,这个基本只是就是对道的基本理解。
道,有三才,就是天、地、人,也就是,道所研究的范畴就是这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那么,道就可以细分为三部分,天道,地道,人道。
天道和地道的运行,是自然的规律,非人力可以把控。
天,笼盖四野,地,承载万物,天地之间,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共同享受,不分厚薄,公平对待,没有厚此薄彼的人情之分。
所谓仁,孔子说是爱人。
那么,爱,就是情感,既然有情感就有厚薄,就有不公。
说天地不仁,是说天地没有人的情感会厚此薄彼,看人下菜。
刍狗,就是祭祀用的扎彩,狗或者猪,马,牛等,全是用草木扎起来的,祭祀结束,这些东西就没了用途,也就没人去理它们。
天地视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天地不会故意的关照任何的一个物种。
天地之间,万物生存和发展,都是按照天地的运行、自然的规则,只有人,是有自己的运行之道——人道,人道就是仁道。
孔子说,仁者爱人。
孔子要求“克己复礼”,礼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规则、制度,这个规则制度就是周朝周公制订的规则。
实际上,“大道三千”,万物各有各的道,只有人是有灵智的,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道理。
这是我的理解。

参考: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老子一生只留下一本5000字的《道德经》,说字字珠玑也不为过。
老子是中国文化的第一宗师,其思想深刻程度是中国古代文人难以企及的,老子的目光别致而深远。
《道德经》中的道论和德论更是隐隐约约的表达出某种物演的动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如果单是从字面意思上理解的话,好像天地就像一个无情的东西一样,把万物都当做刍狗来看待。
这是一种误读,首先要理解“刍狗”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刍狗”是指一种草扎的狗。
在古代祭祀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宰杀动物来祭祀,但是对于有些平民百姓来说,这个祭祀成本有点高,所以就用草扎的动物来代替。
所以“刍狗”即指很低贱的东西。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即是天地看待万物都是平等的,绝不给予特殊照顾。
不会因为你很穷天道就远离你,也不会因为你很富天道就会关照你。
天命之下,众生平等!
参考: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看了一些回答,解释基本都对,但都太正式或笼统,听起来不够形象和生动。
其实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意思,天地并没有人间的仁义慈悲(假仁假义),世间万物都无差别对待(在上苍的眼里,人类自诩高级物种,其实与草狗无异)。
那些认为等级有序,言必称仁义的儒学之辈要注意了,不要读了四书五经就可以褒贬他人,设置尊卑贵贱了。
天下大道像一只巨大的风箱,里面空空如也,然而鼓动起来却绵绵不绝,永无穷尽。
大道恒久客观、不偏不倚,言行干预都是破坏平衡,只会导致势穷力屈,不如保持中立,天道无常,世界终究是平的。
朋友们,圣人早已把一切看的清清楚楚。
我们往往看一时,而没有看到一世;
我们往往只看到一面而没有看到多面;
我们以为万物有别、尊卑有序,我们以为通过教化来产生差异,岂不知人人平等,万物同源,一切的根本乃是虚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以奉有余。
我们常以为要拼爹、拼学历,爬高高、赚多多,以为赢者通吃,殊不知天道非人道,世界终究是平的,你以为你得到了,你以为你赢了,你以为你睥睨天下,傲视群雄,然而呢?
世界是平的。

参考:
天地只供给能源及能量。
其中有生,活的能量,也有降災难造成死亡的能量。
让其万物自生自灭,生有化无,再转化生物能量,这就是道德,因果条件。
德,得到应有的好结果坏结果,就是因果报应。
其中人为也在天意报应的因果关系之中。
富有了,有人侵略抢夺,贫穷了百性活不下去,就造反都与天意造化有关。
自然造就好的环境,坏的环境同时存在。
天降災难,视万物为刍狗。
自生自灭吧。
天降祥瑞,风调雨顺,造就富足,万物竞向生长。
同時也造就了人类的享乐懒堕腐败。
治理好了政权就可延续,谁治?
圣人。
该教育教育,教育不听者该杀即杀,所以圣人治理视人为刍狗。
只仁就不降災杀生。
降災杀生就不仁,不仁,仁政不可取。
所以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不仁政也。
不仁政寻私大爱也。

参考:
我理解的是大道的公正公平无私。

参考:
我来回答。
圣人得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礼!失礼而后义!天地遵循的是道,所以不仁。
不光不仁还不德,德比仁还高一级,肯定的,天地还不义,天地只遵循最高级的道!道就是一个程序,早就定好了,在那里,天地依此而运行,在天地中的万物,在其中自生自灭,天地不会有一点仁爱之心对待他们,程序里没有这种设定,天地只是依此运行,没有反馈系统,没有接收反馈,吸取用户体验,再进一步改善程序的这种增值服务,就是这个意思。
刍狗是什么?
就是一种草做的狗,古代祭祀用的,祭祀的时候当做贡品摆在祭坛上,祭祀之后,它就失去了做用,可能会被焚化,也可能会被扔掉。
他只是整个祭祀活动中的一个道具,没有他不行,不完美。
但是有了他,他也并不受到重视,因为他本身是死的没有感受,所以也不会有人去替他着想,想想他是怎么个感受?
为什么一会儿还放在高台上跪拜,一会儿又被扔下高台,与草木同朽?
天地的运行,有如一场祭祀活动,我们就是这个活动中的刍狗的角色,我们不同于刍狗,我们有感受,但天地不理会,把我们当成无生命的刍狗一样对待。
大水来了,大旱来了,世间万物、人类好难过啊,这个和天地无关,他不会在乎这些,不会因此改变,他还是要遵循天道,按那个程序走下去,继续下雨,或继续干旱!你们万物难过就难过,要死就死吧,与我天地无关。
这个就是我所理解的这句话的本意。
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天地不仁,是最大的仁,动物吃草,人吃动物,如果天地对某一方仁,就意味着对另一方不仁,从而引申出天地不仁是众生平等,化育万物的结论。
这个说法也对也不对。
最大的仁,再往上一步就是德,最大的德,往上是道。
天地遵循道为行动准则,“道”大于“仁”当然包含所有“仁”的品性。
化育万物,说的是“德”,“道”也大于“德”,包含所有“德”的品性。
天地还有肃杀的一面,超出了普通的“德”的概念。
肃杀看似失德失仁,但是合于道。
动物多了不杀掉些,草都没了,最后都完蛋。
所以天地不仁,就是天地不仁,天地遵循道,道包含和超越了最大的仁和德。
能看到天地不仁中,含有最大的仁和德,还差一步,天地不德,再到天地以道就融汇贯通了。
道>德>仁>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