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不定都西安

从隋唐开始,西安其实就已经不再适合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原因也并没那么复杂,一是西安位置太偏了,二是西安实在是太饿了。
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建立明王朝,不过南京并非朱元璋理想的都城,他一直都想着把都城从南京搬走,他也考虑过西安,不过很快就放弃了,并没有实施。
定都南京,朱元璋并不满意南京在历史上有过很多的名字,比方说建康、建邺、金陵、集庆等等,这里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中心地带,曾是东吴、东晋与南四朝的都城所在,号称六朝古都。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就选择在南京登基,毕竟南京周围一带极其富庶,对于朱元璋而言,定都于此可以获得南方充足的物力财力跟人力的支持,确保南朝半壁的安全。
然而,随着明朝接连北伐成功,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皆被收复,南京这个位置实在是有点偏南的都城,就显得很鸡肋了,朱元璋因此就想着迁都。
至于迁都的备选方案,朱元璋择定过北宋旧都开封、燕王封地北平,甚至于老家凤阳,尤其凤阳一度被升为中都,斥巨资兴建,可见朱元璋的确不愿留在南京。
迁都西安,朱元璋也想过徐达带兵攻下陕西与甘肃之后,朱元璋下诏,改元朝的奉元路为西安府,并且在1370年,朱元璋将自己的次子朱樉册封为秦王,封地就在西安。
其实在很多人的眼中,朱樉也是朱元璋相当看重的太子人选,一旦朱标有事且没有子嗣,那么朱樉也极有可能成为新的储君,因此西安也是被朱元璋所重视的地方。
洪武三年,西安开始兴建明城墙,虽然是个藩王封地,可朱元璋对西安城墙修建的规格要求却非常高,完全按照国都的级别,他更是派遣太子朱标前去视察。
从朱元璋的一系列举动来看,他的确也想过把都城迁到西安,毕竟古长安是华夏历史上的千年古都,从先秦时代就做起了都城,历史极其悠久,不过朱元璋最后还是放弃了西安。
朱标视察,朱元璋放弃西安西安的明城墙建好后,朱元璋让太子朱标去关中考察一下,为迁都做准备,但朱标抵达关中之后,经过观察,发现了关中之地并不适合作为都城。
原因很简单,因为关中偏远且人多地少,如果定都势必要依靠从外运输粮食,不仅成本代价极高,而且也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一旦粮路中断,都城就会断粮。
朱标的结论相当有道理,而事实上从当年隋炀帝时代开始,就发现了关中一带有这样的致命缺陷,因此才极力兴建东都与大运河,唐朝时的皇帝,也是在长安洛阳之间来回跑。
明朝初期民力衰颓,一切均以休养生息为主,考虑到西安这个地方实在是不足以供养都城的巨量人口,左思右想之下,朱元璋还是打消了迁都西安的念头。
隋唐之后,西安的确不宜为都先秦时代,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水源充足,加上这里三面环山易守难攻,成为了十分理想的王朝据守之地,因此成了很多王朝的都城所在。
不过历经千年岁月,到了隋唐时代,关中地区人口剧增而耕地骤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本地所产粮食早就无法满足需要,只能越发依赖从关外运输粮食。
不仅是粮食的问题,随着南北朝之后江淮、江南等地的崛起,后世王朝的实际管辖区域也不断增大,关中平原所在的黄河流域,已逐渐不具备绝对的优势。
西安的位置实在太偏,交通不便,物产又不足以供养,定都在西安实在不能有效掌握全国,因此从唐朝之后就没哪个大一统王朝定都在此,明朝当然也不会。

参考:
朱元璋其实还真考虑过定都西安,只不过后来因为太子朱标身死,朱元璋年迈,再加上西安当时有好几个强有力的竞争者。
所以最终,这个构想被放弃了。
要想说清楚这事儿,还得从西安的历史说起。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西安作为国家首都的历史,曾超过千年。
从秦朝开始,后来的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周、隋、唐,都是以西安为首都。
尤其是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彻底贯通,江南的货物可以通过水运,直接运到长安。
而长安则同时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向中亚乃至欧洲输出大量的商品和文化。
而从地理位置来看,长安处于关中地区的核心。
东出可至河北、河南,南下可直接入蜀,西进则可以通过河西走廊勾连西域,北上则可连通草原。
这样的地理位置,天生就适合大一统王朝建都。
定都西安,更方便一个政权对于全国各地的掌控。
但是,从唐朝中后期开始,这种情况开始出现了变化。
首先是气候的变化。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关中地区的气候开始整体变冷。
在唐朝以前,西安的温度和环境,大致和今天的成都差不多。
在唐朝的时候,长安周围甚至还有大熊猫生活。
然而到了唐朝中后期之后,随着气候的变化,西安地区的降水量开始减少,气温整体降低。
原本西安周围茂密的竹林越来越少,熊猫也开始在西安附近渐渐消失。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降水量的减少,让西安地区的天时越来越差,关中地区原本是古代中国最大的产粮地区之一,但是到了唐朝之后,关中地区因为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粮食产量越来越少。
气候的变化,让西安不再是国家首都的最佳选择。
其次,则是青藏高原地区,吐蕃政权的崛起。
在隋唐以前,青藏高原上并没有任何强大的政权,无法对中原王朝造成任何威胁。
但是到了唐朝的时候,吐蕃开始逐渐崛起。
吐蕃一旦从青藏高原上攻杀下来,就可以迅速攻击长安,这一路上几乎没有任何天险可以阻挡。
随着吐蕃的崛起,长安作为国家首都的弱点,开始暴露了出来。
到了唐朝中后期,长安作为唐朝的首都,曾数次被吐蕃攻破。
因为吐蕃的崛起,长安在地利方面,又输了一筹。
而在唐朝灭亡之后,作为继任者的宋朝,向来以军力孱弱而闻名。
宋朝已经无力在控制西域,而且主要的敌人是北方的辽国和金国。
如此一来,宋朝自然不可能定都西安。
至于到了南宋事情,长安根本就不属于南宋,而是属于金国,自然也就谈不上定都于此了。
再之后,蒙古帝国崛起,元朝建立。
元朝是由草原民族建立起来的,在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之前,蒙古帝国的重心,一直都在北方。
忽必烈继承汗位之后,因为蒙古帝国内部的矛盾,几大汗国纷纷走向独立的道路,而作为大汗的忽必烈,则是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元朝。
在元朝开国的时候,忽必烈也曾考虑过要在哪里定都。
深受汉文化熏陶的忽必烈,其实还真想过定都西安。
不过,当时元朝地域极为广袤,除了传统的中原地区之外,还辖有北方的广袤草原。
如果定都西安,很难对北方形成有效的控制。
所以最终,忽必烈选择了地理位置更加便捷的北京作为首都。
北京北上可连接草原,南下可连接中原,相对于西安来说,地理位置明显更好。
忽必烈去世后,元朝又过了几十年,就到了元朝末年。
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纷纷蜂拥而起,反抗元朝暴政。
最终,在众多农民起义军当中,朱元璋脱颖而出,打败了众多农民起义军势力,统一了南方。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明朝自此开国。
明朝刚刚开国的时候,还仅仅只拥有江南之地,北方依然掌握在元朝朝廷手中。
在这段时间,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一点问题都没有。
南京不但可以辖制江南,还能直接指挥北方战场,坐镇明朝和元军战斗的第一线,可谓占尽了优势。
然而,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明朝开始进行北方,势力范围逐渐扩展到了北方,最终将元朝朝廷赶出北京,逃往草原。
到了这个阶段,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就开始出现问题了。
南京距离北方边境实在太远,一旦北元朝廷再次南下,南京这边便有些鞭长莫及的感觉。
所以,等到明朝逐渐拿下整个中原,并且收复北京、山西、陕西等地之后,朱元璋就开始想到了迁都。
但问题是,迁到哪里?
对于当时的朱元璋来说,选择其实很多。
西安、太原、北京、开封,甚至包括朱元璋的老家凤阳,都在朱元璋的考虑范围当中。
这几个地方,可以说是各有利弊。
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是朱元璋的龙兴之地。
古代人最讲究气数,所以凤阳在风水气运方面,深得优势。
不过除此之外,凤阳就没有其他任何优势了,所以可能性最小。
除了凤阳之外,其他几个地方,则相对靠谱许多。
北京、太原、西安、开封这几个地方,都相对更靠北方,更容易将来抵御北元。
这其中,长安是秦汉隋唐的都城,意义重大;
开封则是北宋的都城,同样不容小觑。
至于北京和太原,则处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关键地点,都有些天子守国门的意思。
到底要选哪里迁都,朱元璋其实也没想好。
毕竟,这几个地方各有利弊。
不过,朱元璋后来还是做了一些选择,除太子朱标之外,老朱其他几个年龄最长的儿子,被分别封到了这几个地方。
老二就藩长安,老三就藩太原,老四就封北京,老五就封开封。
按照朱元璋的意思,是希望自己的几个儿子先去建设一下这几个地方。
再过十年二十年之后,等到这几个地方都被建设得差不多,再进行比较,最终决定迁都哪里。
十几年之后,这几个地方的建设逐渐完成之后,朱元璋开始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长安。
朱元璋选择长安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长安是几朝古都。
历史上由汉族建立的朝代,除宋朝外都是定都长安。
其次,长安地处北方,地理位置特殊,既可以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又能勾连西域。
朱元璋在位期间,明朝的势力范围,一直没能延伸到西域,这也是明朝的一大遗憾。
至于青藏高原,此时则已经被明朝纳入自己的版图,不存在唐朝时期的外敌隐患。
但同时,劣势也是很明显的。
明朝不同于隋唐,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基本上都在北方。
北方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南方则相对落后。
但是到了明朝的时候,经济中心已经开始南移了。
明朝的赋税来源,主要便是集中在江南地区。
所以,一旦定都长安,想要运输钱粮到首都,会十分麻烦。
另外,明朝时期长安地区的气候条件,比唐朝中晚期的时候更加恶劣,水土流失严重。
也就是说,如果明朝真的选择定都长安的话,长安城的规模将会极为有限。
因为关中地区的土地,此时已经产不了那么多的粮食,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
所以,一旦定都长安,明朝就需要从江南大量运输粮食,而且长安城能够容纳的人口,也会相对有限。
不过,这些劣势在朱元璋眼里,或许都不是问题。
朱元璋是一个打仗、治国都特别牛,但是在经济领域有点过于一厢情愿的皇帝。
在朱元璋看来,这些经济上的劣势,或许都是可以用行政手段来解决的。
所以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便正式提出了自己想要迁都的打算,派太子朱标前往长安进行考察。
如果顺利的话,接下来的几年里,明朝或许真的会迁都西安。
但问题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出现了。
太子朱标去长安转了一圈之后,觉得长安确实还不错,便开始制定迁都的可行性报告,然后返回了南京。
然而在返回南京的路上,朱标却因为旅途劳顿,生了一场大病。
返回南京之后,朱标的病非但没有痊愈,反倒更加恶化,最终撒手人寰。
朱标的死,对于明朝的历史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转折点。
朱标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对自己的这个大儿子极为满意,所以从来都没想过换太子。
朱标的突然离世,让朱元璋彻底慌了。
此后的几年里,朱元璋再没心思考虑什么迁都的问题,开始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培养一位合格的继承人。
最后,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作为自己的继承者。
而为了让朱允炆顺利即位,朱元璋开始大肆杀戮功臣,为朱允炆清理隐患。
至于迁都的事情,此时朱元璋已经不怎么关心了。
又过了几年之后,朱元璋终于去世,朱允炆即位。
朱允炆即位后,同样没心思考虑迁都的问题。
因为在他即位之后,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各地的藩王。
于是,朱允炆即位后,便开始削藩。
结果这场削藩行动,就造成了燕王朱棣开始反叛,靖难之役爆发。
靖难之役持续了四年的时间,四年之后,朱棣取胜,成了明朝新一任皇帝。
朱棣即位后,同样面临了迁都的问题。
然而此时的朱棣,想法则与当年的朱元璋截然不同。
因为朱棣昔日受封在北京,自身根基都在北京那边,而不在西安。
所以,在经过仔细的思考后,朱棣终于决定,迁都北京,而非迁都长安。
公元1420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
此后近五百年的时间里,明清两代都定都于此,长安也就再没了机会。
从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朱元璋之所以没有定都西安,其实真的是因为历史巧合而已。
明朝刚开国的时候,长安不在明朝的势力范围内,自然也就谈不上定都长安。
等到统一中原之后,长安又需要一定的建设时间,不然无法满足明朝的定都需求。
再之后,因为朱标的突然身死,导致这个计划被迫停止。
等到朱棣即位后,长安已经不再是首选,北京才是首选。
就这样,西安最终错过了成为明朝首都的机会。

参考:
西安作为陕西的省会,是著名古都,西北心脏!陕西临近塞外的牧区,农耕,游牧文明交汇点。
古代易受牧区的袭扰。
因明朝源于反元胜利,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吸取惨痛的历史教训,放弃了建都西安计划!政治家重视政治利益!
参考:
洪武元年,大明开国,定都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关于新首都在哪,君臣们进行过多次讨论,因为南京在全国的位置偏于东南,不便于统治全国,于是便有了几个候选:“或言关中(长安)险固金城,天府之国;
或言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
汴梁(开封)亦宋之旧京,漕运方便;
又或言北平(北京)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者。
”但是朱元璋都否定了,他的目标是——凤阳。
对,就是这位朱重八的老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才作罢,而大臣提出的几个候选,他都没同意。
其实不选择长安的原因很多,今天就来说说。
1、 落寞的旧都长安,就是现在西安市市郊,这里是很多朝代定都的地方。
像周代的丰和镐就在西安的西郊,秦的咸阳也在这个地区,后来像西汉、新莽、隋、唐这几个大一统王朝,还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割据政权也在这里建都。
当时的长安,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且土地肥沃,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唐代还成了国际化的大都市。
但到了唐代中后期,战乱频繁,皇帝多次出逃,长安也多次被异族和农民军占领,整个关中地区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如果完全修缮,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所以从唐以后,长安便逐渐被统治者抛弃。
曾经的贵族成了破落户了。
2、 饥饿的关中长安地处“八百里秦川”,是重要的粮食产区,但也怕破坏。
战争不仅减少人口,也破坏了生产。
唐代中后期的战争直接破坏了农田的灌溉系统,加上统治阶级的腐败,关中地区所供给的人口激增,所以唐廷越来越依赖外地的粮食和物资。
而此时黄河的漕运劣势逐渐显现,例如三门峡水急礁多,渭河含沙量大不便于航行,这极大限制了漕运规模。
其实在唐的前期,高宗和武则天就开始在运输更方便的洛阳办公了,从那时开始,长安的地位就已经开始动摇了。
到了明代,东南沿海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朱元璋就是从这里发家,没必要跑到偏僻的西北建都。
3、 中心的南移从三国的吴国时代开始,中国的淮河以南地区的经济开始逐渐崛起。
由于北方战乱时间较长,人口减少,经济萧条。
从西晋末期开始,大量北方人口开始南移。
到了唐代中后期,东南已经成为中国粮食和纺织品的主产区,此地也成了唐廷的漕粮和财政主要依赖的地区。
另外,战争迫使陆上丝绸之路中断以及北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崛起,长安已经丧失了展开外交、军事和贸易的优势,甚至成了一个危险的地区。
尤其对于开国不久的大明,长安的地理位置离北元太近,而朱元璋当时也没有“天子守国门”的想法。
所以,当时的北平和长安都不符合条件。
另外,当时国家初定,而朱元璋的班底以淮西和陇右人士为主,这些人乡土观念很重,如果执意将都城迁往北方,恐怕人心不稳,这和后来朱棣迁都北京一样,因为朱棣的班底都是当地人居多,迁都也能打破南京系的势力。
所以说,当时长安,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角度来说,都已经不适合成为都城了,它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参考: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南京为都,建立大明,中原在被蒙古人统治了98年之后,重新归于汉人制下。
但是,做为大明的开国皇帝,为什么没有把国都选在唐宋时期的长安、洛阳、开封所外的中原一带,而在建在南京呢?
一、明朝定都长安的优势和劣势1、定都长安的优势。
长安是最有名的古都之一,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
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南有秦岭山脉,西、北两面有由梁山、黄龙山、药王山、陇山组成的北山山脉。
除此之外河流纵横,向有“八水绕长安”之说。
这些山脉和河流,成为了长安城的天然军事屏障,无论是应该国内东部的变乱,还是北方草原民族的袭扰,坐镇长安都可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西汉时刘邦的谋士娄敬说:“关中连山带河,以四塞为险,如敌有百万之众来攻,我固守四塞,则无忧矣。
”元朝灭亡后,其残余势力逃入大漠,建立北元,依然是明朝最大的威胁。
如果明朝建都长安,对指挥对北元进行的军事行动非常有利。
2、定都长安的劣势。
长安位居关中,离江南财赋重地太远。
当时中原的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南移至长江以面地带,无论是钱财还是粮食,南方的实力都大大强于黄河流域。
而从江南运送钱粮至北方,最经济、最快捷的方式只有通过京杭大运河的漕运,但是运河只能通到洛阳却无法通到长安,因此长安区域大部分时期只能靠本地,如果定都长安,那么所需钱粮的筹集事项将是一个大问题。
二、定都南京的优势和劣势。
1、定都南京的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及时调配江南富庶之地的钱帛财粮。
从宋朝时间开始,江南的经济就慢慢的超过了北方,国家的钱粮赋税都要靠江浙地区支撑,而南京,则处在江浙地区的核心位置,定都南京则可以更轻易的控制全国的财富中心,更便利的维持国都的经济运转。
第二个优势是可以掌控江南贵族和开工功臣。
当时南京是朱元璋的军事根基所在,当时他正是在南京提出“高筑墙、广积粮”,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后,最终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统一了东南地区。
定都南京,朱元璋一是可以随时调配江南贵族的财力。
二是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功臣的根基都在安徽,定都南京,可以时刻掌控开国无勋的动向。
2、定都南京的劣势。
第一个劣势是无法掌握北方局势。
当时北元仍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对明朝绝对是个大威胁。
在南京定都,就等于丧失了对北方战事的指挥权。
虽然明朝初期在北方设置了藩王,但是后续问题仍然难以解决,藩王实力太弱,就没法应付外敌,实力太强,又怕他们造反。
第二个劣势来自于历史。
自古以来,在南京定都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都是偏安一域的短命王朝。
从军事方面来看,北方势力一旦发动战争,南京虽然有长江天堑,但是很少时候能守的住。
从淮南起兵打下金陵的朱元璋,很明白这一点。
三、定都南京是朱元璋无奈的选择。
朱元璋综合考虑江南财粮优势和北方的局势需要,采取了定都南方,北方设立藩王的方式。
皇太子朱标坐守南京城,皇次子朱樉封秦王,守西安;
皇三子朱棡封晋王,守太原;
皇四子朱棣封燕王,守北平。
可见,西安作为皇次子的封地,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仅次于国都南京的重镇。
在朱元璋六十多岁时,曾派皇太子朱标去西安,一是时秦王朱樉以多过失,被召回京师,朱元璋想调查一下秦王的言行;
二是想看看西安的地理风貌,想筹划一下迁都事宜。
不料,朱标自西安视察返京后不久患病了,在第二年就病死了。
太子去世,对于晚年的朱元璋是个非常大的打击,已经年过花甲的朱元璋,再也无力筹划迁都事宜了。
靖康之乱后,朱棣信奉天子守国门,而且他的大本营又在北京,于是将国都迁至北京,于是南京又再一次成为短命国都。

参考:
我来回答,因为西安已经不在适于作为首都了。
因为中国历史上,存在着经济重心由西、北向东、南移动;
外部威胁由西北向北、东北移动,而相应的,国防重心,也存在着西北向北、东北移动的趋势。
与此对应的,中国统一朝代的首都,也存在着从西安向洛阳,北京移动的趋势。
首先,由于气候和人口的变迁,中国的经济中心向东向南移动,隋唐时期就非常明显了西晋末年,我国北方处于“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经济文化遭到严重摧残。
尤其是著名的“永嘉之乱”后,爆发了历史上空前的人民大迁徙,中原“士庶”为避乱接踵而来,使北方人口大量流入南方。
这不仅给南方输入了熟练的劳工,而且还带来了先进的工农业技术。
这无疑又给南方增添了新鲜血液,为经济崛起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江浙地区的荒地 大量被开垦,手工业、冶铸业也得到发展。
这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基本达到南北平衡的 水平,某些地方甚至超过了北方,成为我国新的富庶地区。
当时唐朝的富足,其仰给大部分都来源于南方。
“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
”这就是对我国南方当时经济繁荣的描写。
其次,由于外部威胁由西北向北、东北移动,国防重心也相应移动,“以东南财赋,养西北之兵”以成定局隋朝后期,由于大运河的凿通,把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连为一体,漕运成为了重要的运输形式,使南方的物产运到北方,南北物资的交流更加便捷。
东南的粮食,想要运的西安,必须溯黄河西上,非常困难。
而到西北的威胁减弱,中原王朝将首都设在西安的动力就不足了。
随着外部威胁逐渐向北向东转移。
首都也逐渐由洛阳、开封移到了北京。

参考:
因为不合适,自唐以后,长安基本不在作为都城,实际在唐朝,就开始迁都洛阳,虽然名义上为两京,但一般很少在长安办公,主要因为地理位置和环境都不符合。
地理上长安远离东部和南部,在有,比邻草原荒漠,异族入侵的前线战场,明朝在北京都能搞个土木堡,在长安说不定搞个什么幺蛾子。
所以明朝得感谢朱棣定都北京。
环境上来说,长安环境比中原环境来说,日益恶劣,荒漠化的环境逐步蔓延,在唐朝时期,长安已经比邻沙漠,所以综合来说,长安已经不适合作为国都了
参考:
没有超级实力的朝代没资格定都西安!懂不!明朝太弱!定都西安分分钟西北势力灭了弱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