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什么在《沁园春?雪》提“唐宗宋祖”而不是明祖或清祖

我们先看毛泽东自己是怎么评价封建帝王的?毛泽东评价过历史上许多封建皇帝,通过他这些评价,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什么?
毛泽东对封建帝王将相总体上持批判态度。
诗中所列举的,都是中国古代皇帝中的极品。
1925年12月,32岁的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显露出了一代领袖人物的豪迈气质。
年仅32岁的毛泽东,其显露出的超过常人的胸襟和气魄,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毛泽东在他的名篇《沁园春·雪》中,提到了中国历史上几个极品皇帝。
在他看来,虽然封建帝王总体上没有多少雄才大略之人,但这几个极品皇帝,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皇帝中的代表人物,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明显比其他皇帝要高明。
不过,从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角度来看,他认为:唐宗宋祖,秦皇汉武虽然很厉害,但都有明显的缺陷,文采、风骚很欠缺。
至于成吉思汗,虽然武功显赫,却是一介武夫。
而努尔哈赤,其文治武功,比之成吉思汗,又更差一筹。
毛泽东指出这些封建皇帝的不足,并非全盘否定他们,而是要突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他认为:当代人一定会超越古人。
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评价比较高。
毛泽东是这么评价秦始皇的: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历史上骂秦始皇的人不少。
但是在毛泽东看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是干了点实事的。
其焚书坑儒行为,不能以今人眼光视之,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反而是孔夫子,空有名声,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不够大。
而且,秦始皇是“祖龙”,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
诗中其他人不写,怎么样也要把他写进去。
毛泽东认为李世民和朱元璋都很会打仗,但李世民比朱元璋要强。
毛泽东认为李世民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封建皇帝中没有谁能超过他,无出其右。
他是这么评价李世民的:“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
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李世民的军事指挥案例,给毛泽东以很大的启发。
在他的军事生涯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其一再强调的最基本的作战策略,并始终贯穿于他的整个战争指挥过程之中。
在总体实力不如对方的情况下,在局部地区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打胜仗。
积小胜为大胜,逐步由弱变强,最终改变敌我双方整个力量的对比。
即便是在总体力量已经超过对方的情况下,“杀鸡就是要用牛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也是要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还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
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
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
”他对李世民的能征善战,善于用兵,褒扬有加。
但是他认为:李世民在选定接班人方面,存在重大失误,不应该选择李治,这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
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同时,毛泽东对明朝的皇帝整体评价不高。
他曾经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
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由于他对明朝皇帝普遍没有好感,加上军事指挥这方面,朱元璋比不上李世民,只能排老二,而诗词的篇幅所限,朱元璋肯定就要靠边站了。
毛泽东说古代皇帝带兵打仗的冠军是李世民。
不过当真如此吗?
毛泽东在另一个场合,他又评价汉光武帝刘秀最会打仗:“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
一连用了三个“最”,不光最会打仗,还会用人,还有学问。
如此高的评价,对毛泽东而言是绝无仅有。
从这个评价来看,似乎还要超过李世民。
不过汉光武帝刘秀,是汉景帝的儿子,长沙王刘发的后代,虽然也是一个极品皇帝,但他在历史上的名气,比汉武大帝似乎还要差了那么一点,汉武帝打出了大汉的威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毛泽东对此很欣赏。
所以在诗中,汉武帝最终上榜。
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在历史上的地位太重要了,是继唐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所以宋太祖被写入诗中。
但是,毛泽东对宋太祖“陈桥兵变”之事很不以为然。
他说:“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的臣子,奉命北征,走到陈桥驿,竟发动兵变,篡夺了周的政权。
《旧五代史》却说他黄袍加身,是受将士们‘擐甲将刃,拥迫南行’被迫的结果,并把这次政变解释成是‘知其数而顺乎人’的正义行为。
”毛泽东在诗中不提明祖清祖,当然还有诗词本身押韵的考虑。
中国的古诗词讲究平平仄仄,读起来能够朗朗上口,我们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时,感觉非常流畅自然,但如果换成了“明祖清祖”,就会感到比较别扭,读起来也会显得比较生硬,缺乏诗词应有的韵味,其文学欣赏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题外话:毛泽东对女皇武则天评价也很高。
毛泽东对李世民选接班人不以为然,认为正是由于李世民选择了李治,最终导致武则天当了皇帝,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武则天的客观评价。
毛泽东对武则天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你觉得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
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
我看过一些野史,把她写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量。
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
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参考:
《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
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
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从上述沁园春.雪原文可以看出秦始皇、汉武帝,文采方面欠缺,唐太宗、宋太祖虽然武功出众,开疆拓土,但文治略显不足。
而成吉思汗是开拓疆域最广阔的人,也只知道拉弓射箭,明显文治更加不足。
更加不要说为什么不说明祖朱元璋和清太祖了。
他们都是明朝建立者与清朝建立者,但在文化方面朱元璋乞丐出生,更加不行,岂能与唐太宗李世民与宋太祖赵匡胤相提并论。
而清太祖努尔哈赤文化也很差,游牧民族出生,接触汉族文化思想较少,只懂得马上治天下,文治也不行。
所以不是明祖、清祖是有原因的。
历史上在文治武功上面最为出名的也是汉武、唐宗、宋祖几人而已。
在作者看来他们武功虽强,但文治方面仍然有不足的地方,可见作者对以前建功立业的伟人们也没有放在眼中,作者觉得能够真正建功立业的人还是要看现在的人们。

参考:
《沁园春·雪》是毛主席在1936年创作的一首词,那年主席43岁。
这首词的创作地点共有两说,一说是在山西石楼县留村所写,另一说是在陕西清涧县高杰村附近的袁家沟所写。
《沁园春·雪》共上下两片,上片以描写北国雪景为主,展示了气势磅礴的意境,抒发了主席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下片则以抒情议论为主,以古代历史人物为衬托,来歌颂“今朝”的英雄们,抒发了革命英雄做世界主人的壮志。
这首词被近代诗人柳亚子评价为千古绝唱,就算是苏东坡、辛弃疾等大家看过之后,也可能会觉得自愧不如也。
词中的下半部提到了一些历史人物,比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是用来衬托对比“今朝”的英雄们。
有人可能要问,主席为何没用明太祖朱元璋或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呢?
第一要符合作词或填词的一些规则,比如要考虑到平仄、押韵以及字数,填出的词一定要高度浓缩且通俗易懂。
秦汉和唐宋,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就是封建王朝的代表,知名度自然也最大。
像秦砖汉瓦、唐诗宋词等,都是人们经常会用到的一些词语。
主席将成吉思汗写入词中,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第二个原因,也是最主要原因,就是在过去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唯有这五位历史人物能用来衬托今世英雄。
秦汉时期开启了我国的封建王朝,具有里程碑意义。
既然词中提到了“长城内外”,那势必就有“秦皇汉武”出现。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想必大家都很清楚。
他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被后世称之为祖龙,其地位不言而喻。
秦始皇横扫六合,废分封创郡县,南平百越,北却匈奴,首筑万里长城,统一度量衡,定中国两千年政治格局。
主席1973年对秦始皇的评价为:“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由此可见,主席对秦始皇的是持肯定态度,焚书坑儒一事还有待商榷,在他看来,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有了秦自然离不开汉,纵观两汉400多年,唯有汉武帝时期是大汉最辉煌的时期,只有汉武帝可与秦始皇配对。
汉武帝数次大破匈奴,平定卫氏朝鲜,开发西南,经营西域,独尊儒术,首创年号。
他开拓了汉朝最大的版图。
主席对汉武帝的评价:“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所以,秦皇汉武放在一起写入词中,用来衬托当世英雄再恰当不过了。
再看唐宗宋祖,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北宋则延续了大唐的鼎盛,将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推向了极致。
讲到封建社会,就必须要讲唐宋时期,这代表了封建时代的辉煌。
那么,唐太宗和宋太祖自然就成为代表人物。
唐太宗对内休养生息,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
大唐后来百余年的盛世局面,就是依靠唐太宗打下的坚实基础。
主席对唐太宗的评价为:“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这是主席对唐太宗军事才能的肯定。
其实唐太宗不但能打仗,其文采在古代皇帝中也是难得,尤其诗作比较多。
接着看宋太祖,很多人觉得宋太祖难以与唐太宗相并列,其实这不客观,宋太祖将封建社会的文治推向了盛世。
宋太祖最大的功绩就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开启了文治模式。
主席评价宋太祖,说他是后周的臣子,通过兵变夺了政权。
虽然主席对这种行为并不认可,但其功绩还是有的。
将宋太祖与唐太宗并列,可能更多的是对仗工整,且比较押韵。
为何不用明祖或清祖?
首先明清无法代表整个封建时代,这两朝已处于封建时代的没落阶段,没资格与今朝比。
其次明太祖与清太祖的文治武功,无法与上述五位帝王相比,自然而然的无法用来衬托我们当世的这些英雄们。
明太祖打仗确实有两把刷子,这也得到了主席的肯定,但在文治方面还欠缺不少。
主席对其评价是:“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得好一点,不要写得那么坏。
(指朱元璋晚年)”至于清太祖,他只是后金的第一位大汗,并没有入关称帝,与中国封建王朝不搭边,自然不会被写入词中。
在主席看来,秦皇汉武确实是一代雄主,但可惜他们“略输文采”,也就是他们的文学水平比当今英雄要略低些。
唐宗宋祖同样也是盖世英雄,但他们也“稍逊风骚”,就是说文学才能和文治水平也要比今朝的英雄们低上一些。
成吉思汗虽然是“一代天骄”,但却只知拉弓射雕,谈不上什么文学才能。
主席提到这五位英雄,就是为了衬托对比今朝的英雄。
真正能称得上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及成吉思汗,尚且不能与今朝英雄一较高低,怎能轮得上文治武功相对要低的明祖和清祖呢?

参考: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可谓大气滂沱,气势恢宏,动静结合,寓情于景,收放自如,兼有李白之旷达与苏轼之豪迈,虽然不敢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也足以彪炳千秋,震古烁今,就是跟建安风骨之称的魏武帝曹操相比,也不遑多让。
诗言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毛泽东的诗词,显然都不是避世的清谈,《沁园春*雪》也是如此,这首诗词,上阕歌颂祖国热土的大好河山,下阕转向深度的对历史的拷问以及未来的方向选择,极具英雄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对未来抱有极大的热诚和冀望,这是一种伟大的国家民族使命担当,扭转乾坤的明志誓言。
在这篇诗词中,毛泽东写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射雕的铁木真,为什么不是其他如明太祖朱元璋或是清朝什么宗呢?
这就涉及到当时毛泽东所处的具体时代背景,以及他身负的时代使命了。
问题并没有多复杂,伟人的心思你细细品。
长公子不才,斗胆邀您一起来尝试分析一下。
第一、《沁园春*雪》的沉重历史背景:红军的浴火重生与外寇入侵、救亡图存。
伟人的这首诗词,一般人还真写不出来,这样的风格,这样的气度,恐怕也只有毛泽东能做到了,那些说是有人代劳操刀的言论可以休矣。
后来国共重庆谈判,为了这首诗词,蒋某人不服气,文章上也要挣个面子,多少国府御用文人都不灵光,就是大秘书陈布雷也做不到,铁证如山,无需多辩。
亲,这首诗词,你究竟领悟到些什么呢?
整个诗词格调,有缓有急,从容不迫,从山川河流到晴日红妆,从秦皇汉武到“还看今朝”,一气呵成,轻快明丽又激荡扬情,拿捏得相当到位。
伟人,大格局,大视野,大使命,大担当。
——其实,当时的毛泽东和他的伙伴们所处的境遇并不佳,甚至可以说是危机重重,危机四伏,困难多多。
毛泽东能够如此”天庭信步“,也正是某种乐观的革命情怀的体现。
我们来看下这首诗词的写作背景与作者当时的境遇。
(一)悲壮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以井冈山根据地为中心的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走上了北上陕北延安的战略转移之路,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天上飞机,地上大炮,红军长征之路的艰辛我们就不多说了,课本里也有很多描写,比如《一条金色的鱼钩》、《老山界》等等。
1935年10月毛泽东和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部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与中央红军这三大主力才在陕北会宁合流,宣告长征结束。
整个过程是很悲壮的,30万大军最终到陕北的只有区区万余人马。
这对毛泽东这个掌舵人来说,确实是个很大的挑战,困难重重,无比艰辛。
(二)奋起抗日,阻击日寇与还我河山。
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抗日战争实际从1931年日军进攻沈阳的九一八算起,直到1945年的彻底胜利。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驱除倭寇,还我河山则是主线、主旋律,家国使命担当,义不容辞,舍我其谁。
当然,这其中也涉及到我党与国军的一些矛盾和摩擦,整体看来,对于我党和毛泽东来说,面临的确实是个非常复杂和严峻的考验。
第二、《沁园春*雪》的具体写作背景、家国情怀与人文地理历史环境(一)直接背景与伟人胸怀。
1935年12月9日,北京爆发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外族入侵,华夏河殇,恩怨情仇,大局为重。
我党和毛泽东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号召。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东渡黄河,东进抗日,抵御国辱,进入山西境内。
正逢雪花飘飘,冰天冻地。
毛泽东站在这片热土山川大好河山的黄土地上,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写就了《沁园春*雪》这样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词。
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和氛围呢?
作曲家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可见一斑,特别是一首《保卫黄河》,可谓是家喻户晓,我们大家都耳熟目详,百听不厌,非常的有气势,有情感。
以景喻情,凭词托志,毛泽东当然不会单单地附庸风雅,来个什么风花雪月,无病呻吟。
此时的诗人毛泽东,他面对的不仅仅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实际还有无比凶险的处境,毛伟人是什么人呐?
毛泽东一生信奉的是身体力行,他的信念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不管风吹浪打,任我闲庭信步。
这就是所谓的革命的英雄的浪漫主义情怀。
(二)人文地理和历史环境。
看山,看河,看大雪纷飞。
想妖娆,想红装素裹。
此时的毛泽东,双手负背,俯仰天地,他站在三晋的土地上,面对着的,正是秦晋高原,即兴而起,身临其境,由此吟唱出了这首千古绝唱。
情由景起,发于心动;
由景及情,属于胸怀;
托情言志,一气呵成。
所以,诗人毛泽东在激情澎湃之中欣赏完这秦晋山川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引入沉郁与哲思的境界。
所思所想,自然也是家国情怀。
我华夏大好河山正在日寇的铁骑之下,被蹂躏,被践踏,国家存亡之际,遥想昔日荣光。
我们来看毛泽东诗词所涉及到的几个历史人物: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以及铁木真。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基本是褒扬的格调,虽然也指出了瑕疵或是不足。
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越是面对外族的侵辱,越需要提提精神,鼓舞斗志。
秦皇汉武赫赫武功,一个奠定了我大中华一统的基本雏形和大格局,北逐匈奴,南征越地,可谓是功德无量,福泽万代;
一个成就了彪炳千秋的大汉盛世,扬威匈奴,西伐诸胡,”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气概啊!秦弩汉剑在手,我五千年大中华何惧之有?
唐宗宋祖武功赫赫,一个成就了问鼎东西的大唐盛世,北逐突厥,东征高丽,西伐胡杂,天可汗李世民其势何雄!宋太祖赵匡胤再造华夏,重塑雄威,功不可没。
所以说,伟人毛泽东诗词中所提及到的
至于铁木真成吉思,毛伟人原句是”只识弯弓射大雕“,本公子不做评价,不过毛泽东还有一句名言;
”我们不但要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中国。
“能打破,还要能有所建树,重新建立一个美好的新世界,这才叫做伟大与光荣。
明太祖或是明成祖,他们曾经做过的事情,也正是伟人毛泽东要做的,或者委婉地说,有某些异曲同工之处。
这样看来,那清朝的什么祖似乎也不大妥当了。
毛泽东不惜笔墨地在这一首短短的诗词里追溯中华先祖的荣光与骄傲,并作出了历史性的评判和补充,他意在归纳出一个宗旨,他希望能够和整体中华民族的同胞们一道,驱逐倭寇,还我河山。
(三)毛泽东的《出师表》——《祭黄帝陵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们话不多说,先来看下伟人毛泽东的另一首诗词《祭黄帝陵文》。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一战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这是国共和谈、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国共两党第一次共同祭祀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毛泽东亲笔撰文所写的一篇祭祖文章。
这是对入侵中华的日寇的讨伐檄文,字字珠玑,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其中深意,不难体会。
(四)清国的末世丧权与近代耻辱直接关联到日军侵华悲剧的发生。
所谓的清朝,实际就是个世人皆知的笑柄,一个天大的笑话。
具体细节我们不讲,大家心知肚明。
单单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起,曾经傲视东方的古国一次又一次地被西方列强肆无忌惮地直接按在地上摩擦,整个中国近代史就是一个血与泪的悲惨史,有什么好说的?
孙中山、毛泽东等也正是因此拍案而起,路见不平一声吼,他们要建立一个强大富强文明的崭新的共和国国家,当然,确实也做到了。
日寇的嚣张侵犯,正是清国一手造成的,此时此刻的毛泽东,怎么可能会提及到什么清祖呢?
跌份,丢人。
烂摊子还得伟人和他的同事们来收拾。
伟人毛泽东《沁园春*雪》,由景入情,托物言志,歌颂华夏大好河山,由此“兴”起,归纳总结历史,既豪迈追溯了中华的历史与荣光,也清醒地点出了其中不足,这很辩证,然后自信满满地寄希望于他和他的同事们。
这首诗词旁征博引,大气滂沱,旨在鼓舞斗志,激扬革命的英雄主义与无惧艰难的浪漫主义情怀。

参考:
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一共提到了五个封建帝王,他们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说起来,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出现过的帝王非常多,出现过的优秀帝王也很多,为什么毛主席只提这五个帝王呢?
汉文帝、隋文帝、宋仁宗、忽必烈、明太祖、康熙帝等帝王也很优秀,可是为什么,毛主席在这首著名的词里面,却没有提过他们呢?
我认为毛主席之所以提到这五个帝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秦始皇)一、这几个帝王的功绩,主要体现在统一中国上。
秦始皇在中国统一上的功劳就不用说了。
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按照战国时期那样发展下去,各自为政,那么整个中国将来很有可能就不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可能出现欧洲那样的国家体制。
所以,秦始皇对于咱们这个大统一国家来说,所起到的是一种典籍性的贡献。
除了秦始皇以外,唐太宗和宋太祖,也都是在统一上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人。
唐太宗虽然不完全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事实上,整个唐朝统一的功劳,主要在他。
他是结束了整个南北朝时期乱世的人。
隋文帝其实只算是一个过度,因为隋文帝虽然做出了统一,但没能巩固政权。
在统一南北朝上,唐太宗贡献显然比隋文帝更大一些。
宋太祖则是结束五代动乱的人,虽然宋太祖只实现了小统一,但功劳依然是很大的。
成吉思汗实现的是少数民族的统一。
毕竟少数民族也是咱们中国的一部分,所以肯定要提到他。
有人可能会说,汉武帝不算是统一啊。
其实,从大中国的角度来看,汉武帝是一种统一。
因为《史记》中早已说过,匈奴人是夏朝人的后代,而也就是说在夏朝的时候,匈奴人和中原人分开了。
汉武帝打败匈奴人,实际上也就是重新实现统一。
毛主席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也是在努力实现中国统一的伟大历史征程中。
毛主席提这几个古代封建帝王,所表达的,也就是立志革命到底,实现全国统一的这种愿望。
(唐太宗)二、这几个帝王,致力于保持国家内部的团结。
唐太宗建国以后,实行“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确保君臣的团结。
当君王积极的纳大臣建议,而大臣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时候,君王和大臣之间,以及整个大臣团队内部,也就非常团结和融洽了。
宋太祖实行“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功臣的权力,避免功臣拥兵自重造反,因而也确保了整个国家的团结与稳定。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虽然在国内实行高压统治。
但是应该说,他在保持国家稳定上,也是做出了功劳的。
比如他不再实行“分封制”,而是实行“郡县制”。
这种政治制度,为后世大统一朝代的延续,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藩国的问题。
这一点也是确保了国家稳定的。
而成吉思汗把整个蒙古草原统一起来,从而避免了蒙古草原内部的厮杀和仇恨,这也算是一种团结。
毛主席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国民党最不讲团结,追杀共产党最厉害的时候。
而毛主席这首词在写出来的时候,其实还并不怎么出名。
真正出名,是在抗日战争胜利,重庆谈判的时候。
而那时候,全国的基调,都是呼吁整个国家内部的团结。
所以说,毛泽东提这几个帝王,用意是很深的。
(成吉思汗)三、这几个帝王是历史的开创者。
这几个帝王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们都是历史的开创者。
秦始皇对历史的开创功劳是巨大的,他完全创建了一种新的国家形式。
虽然封建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但是这种大一统的国家形式,是由秦始皇开创的汉武帝对侵略者的坚决打击,“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思想,也为后世奠定了基调,让后世不允许出现任何对中华民族的侵略行为。
一旦出现了侵略行为,甚至可以放弃内部的争斗,一致对外。
唐太宗和宋太祖也是有开创性的。
他们除了开国以外,还有一点就是很好地解决了功臣问题。
唐太宗建造了“凌烟阁”颂扬功臣的功绩,宋太祖用金钱买权力,都有开创意义。
成吉思汗作为少数民族,第一次带领他的子孙后代,成为中原国家的领导者。
这是少数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
虽然具体执行,是由忽必烈来完成的,但成吉思汗的影响力,显然比忽必烈大得多。
所以毛主席提了成吉思汗,并没有提忽必烈。
由此可见,毛主席在《沁园春·雪》提的这几个封建帝王,用意都是很深的。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等)
参考:
原子弹!抗战胜利后,毛主席到重庆谈判期间,赠送给柳亚子的《沁园春?雪》,不啻于给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放了颗精神上的原子弹,因为国民党那边找遍了,也没有人能写出可以和《沁园春?雪》唱和的。
可以说,就凭这首词,毛主席已经打败了国民党,精神上,斗志上!让我们好好来欣赏这首词!《沁园春.雪》 ——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词的上阕写雪景,气魄的宏大,造成的艺术效果是前无古人,也可以说是后无来者的。
毛主席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已经饱含在其中。
下阙,转入回忆与议论。
前面第一句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最后一句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间就只有三句的空间了,要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面挑最有代表性的,文治武功,有哪些?
我想大家第一印象的还是秦始皇(第一个称皇帝的嘛,始皇帝),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在军事上打出了大汉的威风),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朱元璋,努尔哈赤……怎么选,说到武功,还是秦皇汉武,一个统一了六国,一个打出了大汉的威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至于刘邦,就暂且不提吧。
秦始皇汉武帝接着是唐宗宋祖,两位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宋太祖的提倡文人政治,也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
最后一位选的是成吉思汗,大蒙古国皇帝,也是世界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至于为什么毛主席选的是“唐宗宋祖”,而不是明祖或清祖,我觉得就以毛主席评价:“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则可知,最厉害的军事家是李世民唐太宗,资源位置又是那么紧缺,朱元璋或努尔哈赤,就只有割爱了。
毛主席喜欢历史,也熟读历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一十七遍”,对各大帝王的功绩得失非常清楚。
他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排列与选择也是完全正确的,符合中国的历史情况。
喜欢毛主席,喜欢毛主席诗词的朋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坚持原创,我是翻倍小蚂蚁,敬请
毛主席的诗词,每一篇都立意深远,特别是这首《沁园春?雪》,被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诗词作品,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巨大的气魄和胸怀,作品更是有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为什么主席提“唐宗宋祖”而不是明祖或清祖?
从整篇文章来看,主席对于祖国山川秀美十分的赞叹,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而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价。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把对中国最伟大的五个帝王进行了形象的评论,就像翻越一部千秋史册,措词极有分寸,既饱含惋惜之情,又有些许批判。
在主席眼中,即使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的人物,本性上仍有缺憾,秦始皇、汉武帝,缺少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能安国定邦,也稍逊文治功劳。
至于明朝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和清朝蛮夷之地的努尔哈赤,其文化情操更差一筹,不入主席法眼,因此诗中未提明祖或清祖!
参考:
历史如过眼云烟,正如毛主席词尾所说的那样“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里面不仅提到了唐宗宋祖,还提到了草原天子成吉思汗,但是明清两代皇帝却只字未提,分析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明清两祖和前朝皇帝的文化区别诗词中与唐宗宋祖相对应的是秦皇汉武,首先秦始皇在赵国出生,由于自己特殊的身份,肯定在赵国接受良好的教育,身边又有吕不韦这样一个大人物陪伴,人家可是带头编撰了《吕氏春秋》,所以,秦始皇文化肯定不低。
汉武帝更不用说了 ,从小生活在文景之治的天下,又接受皇家高等教育,学问自然不低。
李世民家在西魏就是大家族,而赵匡胤
而反观朱元璋和努尔哈赤就差太多了,朱元璋祖上几代都是贫苦农民,能吃饱饭就不错了,更不用说读书了,不过后来曾自学过,据说明朝开国后,朱元璋还想认朱熹当祖宗,不过由于年代过近,此事就作罢了。
而努尔哈赤本是满人,学习汉文化肯定有些困难,但是他能看懂《三国演义》这种偏白话文的小说,说明他还是有着汉话基础的,毕竟祖上都替明朝打工,但要谈及文化程度,那就可差的太多了。
所以比较了
各个皇帝对应朝代的不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朝结束战国纷争,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然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汉朝结束秦末分裂 ,最重要的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华夏思想,使人民有了强烈归属感。
唐朝虽说建立在隋朝的废墟上,但隋朝立国太短,往上翻一翻就是混乱的魏晋南北朝,唐朝的繁荣昌盛让分裂了四百多年的华夏重新崛起。
宋朝的统一,尽管不是真正的大一统王朝,但它毕竟结束了五代十国大动荡,也结束了自唐末起,藩镇割据的局面。
而《沁园春.雪》写作于1936年红军长征胜利时,此时的中国自鸦片战争开始,不断遭受列强凌辱,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紧接着就是北洋军阀混战局面,而国民党又开始名义上的统一,东北又被日本人占领。
所以,当时四分五裂的中国渴望结束乱世,全国人民能抱成一团,赶走外国势力,再造汉唐盛世。
而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正是毛主席所盼望出现的,而明、清的开国则建立在大一统王朝上,没有出现特别混乱的局面,所以诗中也就没有提及明祖和清祖。
诗词讲究押韵中国的汉字都讲究平平仄仄,更不用说古诗词,诗词讲的就是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经过几遍朗读之后,就能随口而出,我们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感觉非常顺畅,但要是换成了明祖清祖,就显得比较生硬,缺乏诗词的味道,故而没有明清帝王在诗中。
结语当然了,这只是我们后人的猜测,毛主席的一生波澜壮阔,其诗词更是气吞山河,磅礴有力,诗中的场面再现当时革命的不易,同时也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相信中国能再次腾飞于世界。
最后,我们一起欣赏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参考: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提问。
因为在中华民族波荡起伏的文明发展史上,只有唐朝、宋朝、元朝是中华民族最辉煌的朝代——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开元盛世打下基础;
宋太祖赵匡胤开创了文治盛世;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开创了中华民族疆域最辽阔的元朝!而且在文化方面,也是“唐诗”、“宋词”和“元曲”的名气大。
明、清时代则中华民族开始走下坡路了,没啥丰功伟绩,闭关自守,处处被动挨打!毛主席作为一代伟人,当然要拿历史上最强的王者来比较,更能突出当今的成就!
参考:
古梁镛:天下风云出我辈,虎啸龙吟上九霄!毛主席作为近代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学者,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词文章,其中《沁园春·雪》更是冠绝当时,传闻当年毛主席此诗一出便引发了文学界的一次咏雪大赛,当时国党方面更是派出最负盛名的几位文学大师共同咏雪对抗,无奈毛主席这篇《沁园春·雪》无论境界还是意境,实在是高深莫测,其他人即便搜肠刮肚想破脑袋,也无法创作出比肩此篇的诗词,更不要说超越了,这在当时也传为了一段佳话!在毛主席《沁园春·雪》这篇诗词中,主席提到了“唐宗宋祖”,很多朋友好奇,为什么不是明祖和清祖呢?
古梁镛详细解析!毛主席《沁园春·雪》诗篇赏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唐宗宋祖VS明祖清祖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生辉的历史长河中,毛主席为什么选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作为诗中重要人物,而没有选择明祖清祖呢?
古梁镛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明太祖朱元璋文化水平太低,清太祖努尔哈赤文化水平也不高在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中,即便是秦始皇和汉武帝,在他看来也是“略输文采”,要知道秦始皇创立了秦朝,是位于春秋战国之后,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了秦王朝,提及春秋战国,有关于文化方面的,我们首先会想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所以说,在秦始皇时代,文化水平也是非常高的,秦始皇作为一个质子,能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除了运气好之外,他的才华自然也不会低,回秦国后能在局势复杂的党争中成功,可见其本领之不凡,统一六国后更是“车同轨,书同文”,可见其也是深深认识到不同文字带给大家的不便。
即便如此,在毛主席眼中,秦始皇也是“略输文采”,相比于农民出生的朱元璋,关在游猎民族努尔哈赤,这两个人的文化水平简直是拿不出手!秦始皇第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他们不仅仅统一了国内,同时也向外扩张,明太祖和清太祖主要成就为统一国内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王朝,同时对抗强大的匈奴,要知道匈奴之害已经延续了好多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强大的国力威慑匈奴,更是派出蒙田摔军30万北击匈奴。
汉武帝更是在对抗匈奴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绩,汉武帝养精蓄锐多年,最后在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努力下,上下一心,直接把强大的匈奴给瓦解了,一部分逃到漠北,一部分归顺汉王朝。
唐太宗对外政策也是非常强硬,在中原大地经历了数百年纷争的时刻,北方突厥发展壮大,在唐王朝初期,突厥甚至一度兵压渭水,要知道渭水距离唐王朝国度西安已经非常近了,但是迫于形势,当时也是忍辱纳贡,唐太祖李渊李渊甚至自降辈分,这被唐太宗李世民视为奇耻大辱。
终于在多年之后,李世民派遣李靖等人,一举击溃突厥,突厥自此分裂,再无力抗衡唐王朝,同时唐王朝还东征高丽、西征吐蕃、吐谷浑等等,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一时间四方臣服,唐太宗李世民更被称为“天可汗”。
唐太宗宋太祖赵匡胤所在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个时代-五代十国,当时中原军阀割据非常严重,很多实力强大的军阀纷纷建国,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后,面对天下割据,先后灭了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政权的,基本上统一了中原。
宋太祖赵匡胤文武双全,有兵书、诗词《咏日出》留世。
相对而言,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也没有继续扩张领土,发动对外作战,而清王朝则更是被很多学者评为“得国最不正”的王朝,清末更是保守列强欺压,毫无大国风范可言。
朱元璋毛主席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国共联合抗战时期,所以在主席心目中的英雄,不单单要统一祖国,更要扬威于列强,做真正的世界强国大国!历史上伟大的君王有很多,但是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无疑是最为优秀的君王,而在毛主席心目中,这五为君王固然优秀,但是还是有一丝欠缺,而毛主席心目中最为完美的君王是什么样的?
相信大家心中也有了答案!大家!欢迎朋友们多多点赞支持古梁镛原创!喜欢的记得转发+
问“毛主席为什么在《沁园春?雪》提唐宗宋祖,而不是明祖或清祖?
”我的答案是,毛主席酷爱读史,至始至终他都手捧着《二十四史》,对历史人物自然有他自己的判断。
当然还有词牌韵律的需要。
所以毛主席的下阙词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从始皇帝到最牛的成吉思汗,一笔带过,就是要引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句。
这才是人民领袖毛主席的真实想法。
他预言了新中国必将在中华大地上诞生。
毛主席这首词表达了:唯有不忘初心的共产党人,带领全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才能改变旧中国的命运,才能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残阳余晖3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