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中国军队装备了那些冲锋枪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抗战中,国军装备的冲锋枪非常多。
第一,花机关。
花机关是国军传统冲锋枪,也是军阀部队相对常见的武器。
花机关其实就是德制MP18和MP28冲锋枪。
这是德军在二战研发的一款冲锋枪,也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装备的实用冲锋枪。
战后,德军又对MP18进行一定的改进,推出了MP28。
德制MP18和MP28冲锋枪的性能优秀,具有优秀的持续压制火力,射击精度较高,火力比较旺盛,结构简单。
在枪管处使用样式特殊的多空散热套,像花纹一样,中国人就取名为花机关炮。
花机关的缺点主要是造价高昂,即便是中国仿造的花机关也不便宜。
在抗战爆发之前,包括中央军、红军和地方很多派系军阀都装备花机关。
甚至,日军海军陆战队等部队也有花机关。
第二,汤普森。
汤普森是二战美国制式冲锋枪,但战前美军基本没有装备,因造假高昂。
汤普森冲锋枪曾在世界市场销售,中国军阀有过小规模购买,但因售价高,买的不多。
然而,山西军阀阎锡山则引进汤普森的技术,自产了一批冲锋枪。
搞笑的是,这些冲锋枪很多被当作轻机枪使用,装上了两脚架,采用弹链或者弹鼓。
因阎锡山喜欢把冲锋枪作为礼物送给其他军阀,因此不少军阀部队都有晋造汤普森,只是数量不多。
到了二战后期,我国驻印军和滇西中国远征军都获得大量美式装备。
其中,驻印军中汤普森冲锋枪是制式装备,配备给正副班长。
后来美军陆续提供了36个师的装备,其中就包括不少汤普森。
第三,M3冲锋枪黄油枪也是抗战后期36个美械师的装备,数量比汤普森要多。
这是因为黄油枪的性能不错,价格非常低廉。
1943年该枪造价为22美元,而汤普森则高达70美元。
作为世界大战的装备,M3冲锋枪更为实用。
当时美国人援助武器并不是做慈善,当然选择便宜的给中国,好的贵的要留着自己用。
客观来说,黄有枪的性能也不差,对付日寇足够了。
不过,黄油枪进入中国是比较迟的,大量装备是抗战最后几个月,起到的作用有限。
第四,斯登冲锋枪。
抗战中,没有明确资料说明国军大量装备过英制斯登冲锋枪。
一种说法是因黄油枪数量不够,美军将加拿大生产的斯登冲锋枪凑数,外号叫做加拿大冲锋枪。
但大量加拿大冲锋枪到中国,抗战已经结束,没有发挥作用。
倒是在国共内战中,这种冲锋枪也比较常见。

尤其是抗战前6年,冲锋枪装备数字几乎可以忽略。
这造成国军近战火力的虚弱,连盒子炮都顶上来冲锋近战火力之王。

参考:
我国在抗战时期主要有四种冲锋枪,汤姆逊式冲锋枪,伯格曼MP-18和28型冲锋枪,M42型冲锋枪和EMP型冲锋枪。
其中数量最大的还是美国的汤姆逊式冲锋枪,我国山西,四川,广东,大沽口等兵工厂都长期生产这种冲锋枪。
光是四川就生产了4700把,而山西的产量则要更大。
生产量在4万把
而且,美国还通过驼峰航线等渠道援助了一大批汤姆逊冲锋枪。
当时远征军1个步兵连就有18把汤姆逊式冲锋枪。
而伯格曼式冲锋枪在我国也比较多,东北,山西,四川,上海,金陵等等兵工厂都生产过这种冲锋枪。
M42冲锋枪则是,美国战略情报局专门援助给,当时的中美合作所,忠义救国军等等单位的。
EMP冲锋枪则是我国少量进口和仿造过。
总体来说,我国当时的冲锋枪只有十万把左右,数量太少。
毕竟最多的时候,有正规军500万
另外就是当时认为冲锋枪需要大量子弹,1把冲锋枪要有2个挑夫专门背子弹。
2个挑夫只能挑着4个弹药箱行军,每次全速射击10秒就没子弹了。
然后再专门有1个弹药手专门打开箱子用散装子弹,在战场上挨个装填弹匣。
而打光子弹的冲锋枪,在白刃战中等于废物。
因此,当时认为冲锋枪射程又不远,近距离消耗弹药又多。
还不如编制1个轻机枪组,淘汰掉冲锋枪组。
比较,当时我国缺乏摩托化运输工具,不适合这种消耗弹药太快的武器。
所以装备冲锋枪的部队,后来规定不准连发,只能进行半自动射击。

参考:
形形色色抗日神剧中,常见国共日三方统一端着美制M3冲锋枪甚至AK47互相扫的镜头,然而在抗战之初,手提机枪(冲锋枪)并不是中央军编制中的正式武器,但在晋绥军部队,川军中部分配备,然后再出现,就是后期的驻印军和远征军,主要是美制汤姆逊式冲锋枪和英国司登冲锋枪。
抗战前,中国陆军中装备的主要是德制白格门手提机枪(MP-8/I)在沪,宁,晋,辽,汉阳等兵工厂都有仿造,因枪口部位散热口密布,被称为花机关枪,四川,云贵一带地方武装称其为“虼蚤笼”,而汤姆逊式冲锋枪从1923年起,也由广东兵工厂等内地军工企业开始仿造。
即使在内战中,冲锋枪也声名不佳,首先是有效杀伤距离有限,并且冲锋枪使用手枪子弹,停止效能低。
更糟糕的是,中国仿造的白格门卡弹几率非常高,射手的食指指节没有紧扣扳机,会卡弹,拉枪机柄没能一口气硬拉到底,也会卡弹,在1分钟250发的高速射击中,只要1发卡弹,射手没能在0.24秒内松开扳机,白格门冲锋枪就会炸膛.....所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评价说,冲锋枪“曾盛行使行,视为冲杀利器。
自军中实用轻机关枪后,逐渐消失其优势地位而被淘汰.....”在地方部队中,最热衷装备冲锋枪的,是晋绥军,先用白格门,感觉不趁手之后,改用美制汤姆逊,一个装满20发子弹的汤姆逊冲锋枪长弹夹,全重0.594公斤,人高马大的美军一人最多背5个弹夹。
晋造冲锋枪采用25发弹夹,重量更多,约为0.8公斤,更加瘦小羸弱的晋军士兵背3个弹夹就很辛苦。
即使这样,冲锋枪上战场,打三梭子,就没子弹了,只能进入白刃战,晋造汤姆逊不得已,给自己安上了刺刀,但是拼刺刀时一寸长一寸强,汤姆逊全长约81厘米,上刺刀约120厘米,而日军的三八式步枪上刺刀却长达166.3厘米,很是吃亏:参加过1938年5月兰封会战的275团第5连上士排副李勋回忆说,作战中,自己手持汤姆逊,但很快子弹打光“一名日军端着三八枪向我猛刺而来,我本欲先发制人,但枪比敌短,说时迟那时快,日军刀锋已近我身,我急忙向左一闪,刺刀从我右肘飘过,刀尖划破了我右下臂皮肉。
我用枪托顺势横扫过去,日军眼快,以左手接住我的枪,用力一拖,我顺势一压,双方都脚失重心,同时倒地,在地上扭打成一团。
”幸亏此时,人高马大的机枪手周天禄前来解救。
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之后,美国军援逐渐进入中国,一个标准美械整编师装备为:步兵三团,装备M1A1“汤姆逊”冲锋枪1080枝,M1式卡宾枪540枝,步枪4500枝(美制1917式或1903A3式),美制勃朗宁1917A1重机枪72挺,加拿大造勃然MKII轻机枪270挺,60迫击炮170门,81迫击炮36门,美国M1A1 75毫米山炮12门。
1944年春,驻印军反攻缅甸,汤姆生冲锋枪在白刃近战中大显神威。
在密支那,新30师第89团第2营与日军拼刺刀,日军按照劈刺教范,关保险并上刺刀冲锋,第2营则以冲锋枪猛烈扫射,杀得尸横遍野。
第2营副营长周玉璞回忆道:“近战还是我军占优势,敌人用的是三八式,我军班长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一是因为美军注重后勤装备,部队推进到那里,简易公路和机场就修到那里,驻印军中大量装备道奇卡车和威利斯吉普车,弹药供应充足且运输便捷,早已经不是抗战初期骡马挑夫式供应能比拟的了,二是因为战术合理,扬长避短,冲锋枪多用于阵地防御作战。
1945年5月,雪峰山战役中,第58师在武冈城防守,日军登城半途,遭遇守军以汤姆逊冲锋枪密集火力扫射聚集,尸积如山,不支而退。
另外,1945年5月后,美国军援司令部主持制定的中国战区反攻计划也宣告出炉。
这一代号《黑金刚钻》(operation Carbonado)的作战方案,计划由全新美式装备训练的36个“甲种师”(美军称为阿尔法师)为主力,辅以20个装备训练完好的普通陆军师(美军称为贝塔师),进攻广州与香港地区,如遭遇日军顽强防御,则以一部牵制,主力东进夺取温州,福州与厦门。
因为汤姆逊冲锋枪不敷使用,美国又将大量英造司登冲锋枪运进缅甸,装备驻印军。
司登冲锋枪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但性能中庸,不过中国军人发挥了独一无二的创造精神,力图因陋就简,让它发挥最大威力。
比如时任第五军军长邱清泉,就为司登冲锋枪创发出战斗新法。
要求部队防御时,在阵地战壕前方放置简易路障构成的“鹿砦”,迫使迎面冲锋而来的日军胶着在阵地前,而后让司登冲锋枪在30米近距离打活靶。
第5军辎重兵团第4营第12连连长张建昌回忆说“日军劈刺较我军为优,但我军以鹿砦阻挡,使日军不能冲入我军阵地。
”部署冲锋枪的散兵坑挖在距离鹿砦1米处,使日军的三八式长刺刀无法隔着鹿砦伤到散兵坑中的士兵。
在鹿砦外10米则遍设拉发手榴弹,增加阻隔力。
为了维持射击精度,以及火力延续时间,邱清泉又命令,部队手中的冲锋枪,一律调成半自动点射,并且射击距离必须在50公尺之内,当日军被简易路障阻挡时,司登冲锋枪开始从容打活靶,“日军集体冲锋,则在30公尺内以正副班长冲锋枪轮流扫射……每次我军攻击,日军伺机向我冲锋反击,均被我冲锋枪杀伤十之八九。
”张建昌回忆说,有一次战斗中,九名日军以刺刀白刃冲来,自己和另一名战友手持司登冲锋枪发射,顷刻间,敌人全部倒下,每人胸前均有两个

参考: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
汤姆逊冲锋枪从1919年在美国被研发出来,直到1945年停产,一共经历了几十个型号,它的最初型号是汤姆逊M1919A,使用美军标准手枪弹,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500多发,几年后,汤姆逊冲锋枪远销各地,但因价格昂贵,不被美军采用,那时候中国军阀财大气粗,也小规模购买了此枪。
后来国内很多兵工厂都有仿造汤姆逊,特别是阎老西的太原兵工厂,1928年的时候月产量就达到了900支。
到了抗战后期,国军获得了大量美援,其中就有不少的汤姆逊,中国远征军在印度受训时就装备了汤姆逊M1A1冲锋枪。
解放战争中,这款冲锋枪就成了国军美械王牌部队的标配。
花机关冲锋枪是抗战前中国军队最常用的冲锋枪,它其实就是德制MP18冲锋枪和MP28冲锋枪。
在上个世纪20年代,汤姆逊和花机关这两款冲锋枪从国外流入中国,就得到了各路军阀的喜爱,于是国内各大兵工厂都对其进行仿制,花机关的结构比汤姆逊简单,再加上它和毛瑟手枪用一样的子弹,自然更受欢迎。
至于美制M3冲锋枪和英制司登冲锋枪,那都是1941以后才研制出来的,进入中国战场的时间也比较迟。
总之,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装备的冲锋枪是五花八门,不仅有外国进口的,还有仿造的,不过数量都不是很多。

参考:
在很多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当中经常出现中国军队在国内战场使用斯登冲锋枪的画面,其实这样是错误的,因为斯登冲锋枪是在1941年才登场,虽然也有援助给中国,但那也是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派出远征军到东南亚作战才装备的,也就是说在抗战时期斯登冲锋枪只装备在国外的远征军,并没有在国内战场上出现过。
不过说是中国军队装备过的冲锋枪,那么装备远征军的斯登也算,而且在东南亚丛林战场上冲锋枪特别是用近距离作战,经常打得鬼子发懵。
早在1921年,孙中山的卫队就已经装备汤逊冲锋枪,而之后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也对这一款前进行过大量的仿制。
之后山西沦陷,这一款武器的弹药来源就越来越少,所以国内很少有正规部队大量装备,后来更多的是敌后游击队员在使用。
而且的体积大、重量大,弹药消耗量大,国内的弹药根本跟不上。
不过,在东南亚作战的远征军当时得到了美军的后勤支持,中国远征军,除了装备英制斯登枪以外还有许多美制汤姆逊冲锋枪。
可能是剧组的原因,将波波沙的弯弹匣放到了汤姆逊身上,就像捷克式轻机枪用56式的弯弹匣一样而除了这两种冲锋枪以外,还有许多德制MP-18冲锋枪,是欧洲国家在一战之后作为战争赔款卖到中国的。
而国内抗日剧中斯登的原型其实就是MP-18冲锋枪。
但是这种枪也很少见,而之前红军就曾用缴获的MP-18集中使用,其火力优势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在夺取泸定桥时突击队员就是拿MP-18的。
而除了德制、美制、英制以外,在东北的抗联也在后期接收到苏联波波沙冲锋枪参与对日本的战斗,由于是打游击战,体积小重量轻的波波沙冲锋枪更方便在东北的深山老林作战。

参考:
主要有三种冲锋枪,mp8(改:mp18)还有美国的汤姆逊以及司登冲锋枪。
其中首先进入中国市场的是mp8(改:mp18),俗称的花机关,这种冲锋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针对战号内部狭窄的地形而设计出来的。
理论上来讲,第一门冲锋枪是意大利人发明的,但是这一款冲锋枪重量太重了,只能够说是一款轻机枪,而不能说是冲锋枪。
后来德国战败,德国人的大批量的装备流入到中国,中国的军阀从德国手里买到了大量的mp8(改:mp18),但是这种花机关他由于使用的是手枪的子弹,威力不大,而且他的手枪子弹补给不太容易,并且更要命的是德国人顺便给中国进口了大量的毛瑟军用手枪,弥补了中国在自动火力上面的不足,所以这一种冲锋枪更多的只是装备给指挥官的高级护卫队,真正实际应用到战场上的情况并不多。
但是这种冲锋枪是中国装备的最多的冲锋枪,原因便在于蒋介石和德国人展开军事合作,组建德械师的时候,大批量的花机关随着中德军事援助条例开始运输到中国,一时间,在中国这种冲锋枪成为了冲锋枪的代名词。
在这之后。
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开始仿制汤姆逊冲锋枪,由于注意到国内比较普遍的白刃战的情况,因此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在设计,生产这些汤姆逊冲锋枪的时候,选择给这些汤姆逊冲锋枪加装了能够装备刺刀的枪架,但是在实际的作战情况之下,由于汤姆逊冲锋枪,他的枪声实在太短了,在白刃战的时候一寸长一寸强,因此造成了当时在跟日本军队的三八大盖比拼刺刀的时候,中国军队装备的这种仿制的汤姆逊冲锋枪在白刃战的时候并不占优势。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美国参战美国参战以后,日本人打开太平洋战场,而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战兵败野人山,一部分的中国军队来到了印度,(今日漩涡鸣人yy首发于)在印度接受了英国和美国人的军事援助,英国和美国人援助给了中国一大批的汤姆逊以及司登冲锋枪,除此以外,通过驼峰航线也将一部分的冲锋枪及物资运输给了当时在大西南的中国远征军。
所以纵观整个一个中国抗战历史,中国人手里面的冲锋枪,一个是德国制造的mp8(改:改mp18)花机关,另一个就是太原兵工厂制造的汤姆逊冲锋枪或者是美国人援助的汤姆逊冲锋枪,以及英质的司登冲锋枪。
至于说日本人制造的冲锋枪,那只有停留在设计台上面的百式冲锋枪这个日本人自己都没有装备,中国更不可能从日本人手里面缴获过来。

参考:
抗战中中国军队的冲锋枪可以说是少的可怜,因此发挥的作用就小了很多。
美制汤姆逊,M3冲锋枪。
中国接触冲锋枪并不晚,早年孙中山的卫队使用的就是早期版的汤姆逊冲锋枪,后来也陆续少量引进了一部分。
山西也仿制有晋造汤姆逊,但是使用的是7.62毫米手枪弹,弹药补充很成问题。
比如八路军当时就有一些晋造汤姆逊,但是由于缺乏子弹,很多都发给民兵等部队使用了。
后来抗战后期随着美国的援助,M1型汤姆逊冲锋枪提供给了中国军队,与此同时还有M3冲锋枪,但是数量很少,主要给了中国远征军。
德制MP18,MP28冲锋枪。
一战之后德国有大量的剩余武器,因此向我国出口了MP18,MP28等冲锋枪,这也是在抗战前期以及之前的土地革命战争中容易见到的冲锋枪,但是由于使用成本、耗费等问题,抗战中期基本已经很少见了。
英制司登冲锋枪。
英制司登冲锋枪同样在抗战中出现过,但是受制于提供的数量,补给等问题,还是只有少量部队得到了。
其大量进入中国还是抗战之后的内战时期。

参考:
作为步兵自动武器的代表,冲锋枪在中国军队批量服役的时间要明显早于日本军队,只不过当时的称呼是手提机关枪罢了。
在抗战期间,中国军队装备的冲锋枪主要是源自德国的花机关和美制汤姆逊冲锋枪,而日军直到战争末期才开始少量装备仿制德国MP28冲锋枪的百式冲锋枪。
花机关枪其实就是德制MP18冲锋枪及其改进型号MP28冲锋枪在中国的称呼。
由于这两型德制冲锋枪的枪管采用了非常特殊的多孔散热套,看起来枪管上都是成排的圆孔,因此在国内被叫做花机关枪。
尽管MP18冲锋枪问世后,其威力、性能均得到了德军的普遍认可,但是由于此时德军在各个战场已经尽显疲态,在MP18投入战场实战仅数个月之后,一战便以德国战败宣告结束。
而已经生产出来的大约3.5万支MP18冲锋枪,绝大部分也被销毁。
由于受到《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德国的约束,德国无法生产更无法出售MP18冲锋枪,因此早在1920年就开始少量装备中国地方军阀的MP18冲锋枪,其进入中国的渠道主要就是通过军火贸易商的走私渠道。
然而,通过这种渠道进入中国的MP18价格相当昂贵,对于正陷入混战的军阀而言,很难搞到巨资去大批量采购这种武器。
可这种花机关在国内军阀混战中的表现却异常优秀,其400发/分钟的射速和50至150米的有效射程,使其拥有者占尽了近战的优势。
于是,各主要军阀纷纷开始组织兵工厂对MP18冲锋枪进行仿制。
由于MP18结构简单,整枪只有37个零部件,再加上他们通过军火商搞到MP18的设计图纸,整个仿制工作进行的还是相当顺利。
同时,为了改善弹药的通用性,国内除南京的金陵兵工厂外,其他十余家兵工厂均把该枪仿制版本的口径从7.65毫米改为7.63毫米,以便与毛瑟“盒子炮”的子弹通用。
据不完全统计,花机关枪的国内生产数量大约有四五万支,奉军、直军、晋军、川军、中央军以及红军都装备有不少仿制的花机关枪。
其中,红军装备花机关枪的部队以红四方面军为主,其来源主要是在数次反围剿以及长征作战中缴获所得。
当年朱总司令的警卫班,就配备了清一色的花机关枪。
抗战期间,虽然花机关枪在对日作战中表现同样优异,但是由于数量极其有限,仅能在局部形成火力上的优势,很难对战斗结果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许多部队都是将花机关枪集中配置给突击队或者敢死队使用。
可随着战损的不断增加,花机关枪的数量越来越少,到抗战后期,花机关枪在中国军队中已经很难看到,取而代之的是来自美国的汤姆逊冲锋枪。
汤姆逊冲锋枪该型冲锋枪在1920年诞生之后并没有受到美军的青睐,原因之一竟是美军高层在惊叹该枪高性能的同时,严重质疑其稳定性。
另一原因就是过于高昂的价格,当时该枪的售价高达209美元,是德国MP38冲锋枪售价的7倍,即便富得流油的美军也舍不得大量装备。
无奈之下,汤姆逊冲锋枪的制造商美国奥托公司只得将该枪推上国际市场。
没想到的是,该枪11.43毫米弹药的强大威力以及700发/分钟的超高射速,立即吸引了一个东方大国的注意,那就是中国。
可毕竟汤姆逊的价格摆在那里,国内的军阀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采购。
于是以阎锡山的山西兵工厂为首的数家兵工厂在少量采购之后,纷纷开展对该枪的仿制工作。
其中山西兵工厂仿制的数量不仅最多,质量也是各工厂仿制品中最好的。
在1927年至1930年间,山西兵工厂生产的晋造汤姆逊冲锋枪的年产量达到近万支,除大量装备晋绥军外,还被阎锡山当做礼品馈赠给其盟友。
抗战爆发之后,尽管晋绥军的整体战力不强,但是在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作战行动中,晋绥军等中国军队军大量杀伤日军,仅太原保卫战一役,日军伤亡就高达3万多人,这其中大量装备的晋造汤姆逊冲锋枪可谓功不可没,其11.43毫米口径的弹药,只要击中日军非死即残。
可惜的是,由于太原的失守,太原兵工厂受到严重破坏,晋造汤姆逊冲锋枪的仿制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已经装备部队的冲锋枪由于战损等原因,无法及时得到补充,几乎损失殆尽。
而到了抗战中后期,美国对先后援助中国军队4万多支汤姆逊冲锋枪,主要用于装备中国驻印军,少量运至国内用于装备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至于美制的M3冲锋枪和英制的司登冲锋枪由于在抗战期间装备的时间较晚,没几个月抗战就胜利结束,因此在对日作战中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其大规模使用还是在国共内战期间。
综上所述,在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投入作战的冲锋枪主要就是来自德国的花机关枪和美制的汤姆逊冲锋枪,但是对于数百万中国军队而言,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能力,区区数万支冲锋枪能够发挥的作用还是极其有限的。

参考:
最早是mp18就是我们讲的花机关,后来由晋绥军先用的汤姆逊,再后来就有了m3了。

参考:
如果给共产党军队,会效果明显,因为红军有素质有组织有战斗力,差就差在武器装备上了。
但是如果给国民党就不一定了,国民党内部腐败朋党勾结,抗战没少发战争财,你给他他没准给你换了钱,而且下面士兵多是强征入伍,战斗力底下,给了先进武器也没什么用,就比如他们的美械师。

参考:
主要的 比如 德制的mp18花机关,mp38/40,晋造汤姆逊冲锋枪 抗日战争时期 国内生产能力较弱 而冲锋枪弹药消耗快 射程近 并不适合国内现场的山地和平原作战 并且由于战术思想的落后 国内战场的作战形式仍然类似一战时期的堑壕战 所以只有部分驻扎在城镇的财大气粗的国民党军装备了较多的冲锋枪 其他军队大多只持有有少量缴获或是一战后流入国内的冲锋枪 甚至算不上是装备 而且弹药补给比较困难 故很少使用很多人认为的m3a1黄油枪实际上直到解放战争中期才开始通过美国援助国民党的方式进入中国 装备国民党军 儿在抗日战场上却并没有装备 不排除个别美国飞行员等极少量带入中国的情况 m3a1冲锋枪1943年正式定型 并且只装备了美军 援助盟军的武器中也并没有m3a1 所以抗日战场上是不应该出现的 亮剑中山本的特种小分队根据其德国学习训练 模仿德军特种部队的描述来看 实际上应该装备的是德国的mp38/40冲锋枪 与国民党军早期部分德械师一样 但因国内道具稀少 所以使用库存量巨大的m3a1黄油枪充数了 这些黄油枪大都是解放战争后期从国民党军队的手中缴获的 另外德制的mp18花机关则是从红军时期就开始有部分装备部队 与毛瑟手枪一起 作为一战战后剩余资源被大量引入中国 美制汤姆逊冲锋枪再抗战时有少量伴随美军援助的军官进入中国 极少装备部队 而装备部队的通常是晋绥军和川军的兵工厂制造的汤姆逊 尤其以晋造汤姆逊为主 同样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才大量引入并装备国民党军 苏制的PPD34波波沙在苏联于国民党签订的援助协议中被提到 苏联援华的主要装备是火炮和轻重机枪以及弹药 轻武器到39年以后才出现在援助武器清单中 而且以莫辛纳干步枪为主 波波沙数量仅有约3000支 因为数量过少未见明确的装备与使用记录 直到朝鲜战争时期才大量进入中国装备 至于日本的百式冲锋枪 鬼子自己都不高兴用 别说我们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