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权是蜀汉最大的叛将为何他的家属却受到刘备照顾他的儿子为蜀汉壮烈殉国

蜀汉政权是三国中出叛将最少的政权,刘备在前半生的创业生涯中,只有过三个人背叛了他,分别是:糜芳、黄权、孟达。
糜芳是刘备最大金主和幕后投资人糜竺的弟弟,因为与关羽不和,在孙权偷袭荆州的战役中,投靠了东吴的吕蒙。
黄权是随刘备参加夷陵之战的镇北大将军,率军在长江以北防备曹操的势力突袭,因为后路被东吴军队所断,率领了一万蜀军投靠了曹魏。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孟达是在关羽兵败被杀后,因为担心刘备责备自己不救关羽而处罚自己,并且在上庸三郡受到刘备养子刘封欺负,所以率领手下部曲四千多家投靠了曹魏。
在这三大背叛投敌事件中,看看刘备是如何处罚的?
对于糜芳投敌,刘备没有处罚任何人,当时糜芳的哥哥糜竺双手反绑主动向刘备请罪,但刘备没有任何处罚糜竺的意思,反而安慰糜竺,因为这事刘备分得很清楚,糜竺是刘备政政幕后的最大金主,为刘备政权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没有糜竺,刘备是不可能成功建立政权的,任何一个政权没有钱是无法独立的,刘备记得糜竺的功劳。
糜芳投敌刘备没有处罚糜竺同时投降的是糜芳,并不是糜竺,他们虽然是亲兄弟,但是蜀汉政权没有连坐的法律,谁犯法谁受罚,糜芳犯罪与糜竺无关,所以刘备宽恕了糜竺。
对于孟达投敌,刘备没有丝毫反应,因为孟达投敌带走了所有家人与部曲,刘备就算是想处罚也处罚不了,另外,孟达是法正的好友兼同乡,刘备也没有为难法正的后人,只是感到惋惜。
对于黄权投降,刘备也没有追究任何责任,原本蜀汉官员想追究黄权投降敌人的责任,想按照法律关押黄权的家人,但是刘备制止,刘备认为黄权投敌的原因,不在于黄权,而在于自己,所以没有处罚黄权的家人,反而和以前一样善待黄权的家人。
刘备没有处罚黄权家人的原因就是因为黄权投敌的原因,那么黄权投敌的原因是什么?
黄权黄权是益州巴西郡阆中县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阆中县人,最早是刘璋的部下,刘璋投降之后,黄权才投靠刘备,成为刘备的手下,黄权历任偏将军、治中从事等官职。
夷陵之战中,黄权跟随刘备参战,黄权还向刘备建议由他先率领部队前去打探,因为进攻东吴用水军是易进难退的,刘备当时是蜀汉皇帝,不能把自己置身危险之中,所以黄权的建议应该是合理的,但是刘备没有听从。
刘备之后任命黄权为镇北大将军,率领一万人驻扎在长江以北,以防备曹魏军队趁虚而入,刘备本人及蜀军主力则在长江以南与陆逊对峙,由于刘备犯下一系列错误,导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东吴陆逊率军包围了刘备,刘备拼命突围,狼狈逃回永安宫,几乎全军覆没,而驻扎在长江以北的黄权军反而没有遭到东吴军队的进攻,但是,由于东吴军队把刘备作为主要目标,一直追击刘备,打到了与永安宫隔江相望的秭归县,所以也在客观上切断了黄权逃回益州的归路。
夷陵之战所以,黄权无路可走,他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投降东吴,二是投降曹魏,因为是与东吴发生战争,所以黄权顾忌到刘备的感情,没有投降东吴,而是选择投降了曹魏,从整个事件来看,黄权的投降的确不是他本人造成的,而是刘备的责任,所以刘备没有理由处罚黄权。
但是,有一件事,很容易被忽视,刘备不处罚黄权家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法不责众。
要知道随黄权一起投降曹魏的蜀军可有一万多人,这一万多人都在益州是有家属和亲人的,如果刘备处罚黄权家人的话,是不是连这些人也要处罚呢?
如果连这些士兵的家属也要处罚的话,那将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因为一万人士兵可能会牵连到四五万家属,蜀汉政权总共才有多少人?
按照263年的数字只有94万人,占到蜀汉总人口的5.3%之多。
刘备兵败刘备敢处理吗?
不敢处理,这么多人一旦处理起来,轻则会引发蜀汉人口大量外流,重则会导致蜀汉灭亡,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会发生的事,刘备虽然兵败,虽然情绪低落,但不傻,他不会做这种危险的事,唯一的办法就是赦免黄权的家属,以及这一万士卒的家属,这也是刘备的无奈之举,同时刘备一直以仁义著称,糜芳都投敌了,导致荆州三郡丢失,关羽被杀,数万荆州军投敌,这么大的损失,刘备一点也没有处罚糜竺,又怎么会处罚黄权的家人呢?
所以,黄权投敌事件,在蜀汉被冷处理,不愿意提起,也不会处罚任何人,因为责任是刘备自己的,他也得自己承担这个后果。
黄权其实在蜀汉有一个儿子叫黄崇,在投靠魏国后又娶妻生子,所以黄权在魏国也有一个儿子,叫黄邕,黄崇在蜀汉的官职是尚书郎,也就是尚书的副手,在公元263年,邓艾率军偷渡阴平,攻取江油,兵临绵竹时,黄崇随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一起率军阻击邓艾大军,黄崇劝诸葛瞻抢占有利险要地形,不要跟魏军在平原交战,但是诸葛瞻犹犹豫豫,以至于错失了先机。
诸葛瞻父子与黄崇战死沙场最终,诸葛瞻率军与邓艾在绵竹大战,诸葛瞻是先胜后败,然后战死沙场,包括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黄崇等人都是战死沙场,蜀军在此战中,最后的军团全军覆没,然后就是邓艾开到成都城下,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黄崇战死沙场的事,应该与黄权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履行了自己作为蜀臣的职责,尽职尽忠,但与刘备当年没有处罚黄权家人有关系,黄崇也不傻,知道刘备没有处罚自己是有原因的,也没有因为父亲的投降而影响到自己,黄崇仍然尽心为蜀汉服务,以至于最终以死报答。
黄崇的死,有点像魏军庞德的死一样,庞德也是因为魏军中部分将领的怀疑,因为庞德的大哥在蜀汉,他却在曹操效力,像一家人效忠于不同的政权其实在三国很普遍,但是仍然会受到有些人的不信任,所以庞德被关羽俘虏后,以死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黄崇同样是以死来证明,自己没有受到父亲投降的影响,仍然是忠于蜀汉的,所以黄崇也是个尽职尽责的蜀官。

参考:
黄权一生中为三个政权都服务过。
他先是刘璋手下的主簿,后成为刘备手下的治中从事。
最终又投降曹魏,成为曹丕的部下。
而且,他投降曹魏的时候,还不是个人行为,他还带领着一支人数众多的部队,这个部队中还有人数众多军政人才。
他的投降,使蜀汉遭受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但是,刘备对黄权的投降却心怀愧疚。
当他的手下要求按照法律,对黄权的家属进行惩罚的时候,刘备说是自己对不起黄权,不是黄权对不起自己,下命令放过了黄权的家属。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被迫投降的黄权。
黄权这个人是具有一定军政能力的人才。
他首先在刘璋手下任职的时候,就对刘璋请刘备入川之事进行了劝谏。
但是,刘璋没有采纳。
后来当刘备取西川的时候,在其他城池都投降刘备的情况下,黄权依然死守不降。
一直到刘璋投降之后,黄权才投降了刘备。
在刘备手下的时候,黄权又尽心尽力的为刘备效劳。
他在曹操取汉中的时候,就向刘备阐述了汉中对西川的重要性。
刘备听从黄权的建议,夺取了汉中,才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础。
到了夷陵之战前,刘备准备讨伐东吴。
黄权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他认为不应该讨伐东吴,希望刘备收回成命。
但是刘备没有采纳黄权的意见,最终还是发动了夷陵之战。
在这一次战役中,黄权再次向刘备建议,说东吴的军队精悍,加上水军顺流而下,前进容易,后退困难。
自己主动要求率领前锋部队对敌人进攻,请刘备坐镇率领后军,刘备还是没有同意。
我们看这一次刘备的兵力部署,就知道刘备对黄权、赵云这些明确表示反对伐吴的将领,还是心存芥蒂的。
他在部署兵力的时候,把赵云安排在后方,镇守江州,以做接应。
而把黄权安排在江北,用以防备曹魏的袭击。
从这个部署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对他们的不信任。
他故意把他们安排在次要的战场。
尤其是黄权,由于他所处的战场比较安全,刘备把准备接收荆州的一整套军政班子都留在了他的军中。
后来曹丕对这些人进行封赏,郎官
这让本已人才匮乏的蜀汉更是雪上加霜。
但是,黄权所处的位置极端不利。
他和后方的联系是依靠江南的蜀军进行的。
当陆逊发动火攻,击溃江南蜀军的时候,黄权和后方的联络线被切断了。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黄权只得举军投降了曹魏。
二、黄权的投降与孟达之间的区别。
如果我们看待那段历史,有一位人物和黄权的经历基本相同,那就是孟达。
孟达也是历经刘璋,刘备和曹丕三个主人。
可是,黄权和孟达所受的待遇和评价却完全不同。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孟达的才能也是很出众的,在曹魏的评价是“将帅之才”,“卿相之器”。
可是,孟达的品行却十分遭人诟病。
蜀国人说他是反复小人,而曹魏的人说他“恃才好术”,“言行倾巧”。
到最后,孟达再次背叛曹魏的时候,被司马懿消灭。
那么,黄权和孟达同是投降,可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那就是,孟达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待遇而择主投降,而黄权则是对自己的主公尽忠到最后,走投无路而投降。
一个是出于本心,主动投降,一个是出于被动,被迫投降。
孟达在刘璋的手下,为了自己荣华富贵,抛弃了自己的主公,跑去投降刘备。
而在刘备的手下,出于对自己待遇的不满,又跑去投降曹魏。
他的所有举动,都出于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而黄权则有所不同。
他在每一个主公的手下,都为他尽忠尽力。
他在刘璋的手下,直言劝谏刘璋,为刘璋坚守城池到最后,到刘璋投降后才投降。
在刘备手下时,他为刘备献言献策,在夷陵之战中甘愿代替刘备在前线作战。
直到后路被切断,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投降曹魏。
在曹魏朝中,他不改对刘备的看法,一直保持着对蜀汉政权的同情,这种坚守反而得到了曹丕的敬重。
三、刘备对黄权家属的处置。
在夷陵之战后,由于黄权投降曹魏,所以蜀汉的官员依照当时的法律,要对黄权留在蜀汉的家属予以惩罚。
这种惩罚是很严厉的,应该是全家要被处死。
当时在曹魏的黄权也听到了全家被杀的风声。
但是,黄权十分镇静,他并没有因为传闻而为自己的家庭发丧。
当时的曹丕下诏让黄权发丧,黄权也没有遵从。
后来消息传来,刘备果然放过了黄权的家属。
黄权为什么会这样镇定,用他自己的回答说,就是:“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
疑惑未实,请须后问。
”那就是,黄权相信刘备和诸葛亮能够明白自己降魏的本心。
他并不是意图反叛,而是因为走投无路的被迫之举。
果然,刘备在处理黄权的家属这件事的意见是,“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没有追究黄权的责任。
不错,如果刘备在伐吴前接受了黄权的谏言,就不会有夷陵之战。
如果刘备接受了黄权的建议,让黄权带领前军,自己不亲自到前沿指挥,也不会遭到夷陵之战的惨败。
因此,在夷陵之战这个问题上,黄权是对刘备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而刘备却没有听取黄权的建议,同时还把黄权放在那样一个看似平稳,其实危险的地方,到最后陷入走投无路的处境。
在这里,刘备对待黄权和赵云的方式方法是一样的,让你参与,同时让你袖手旁观。
这显示了刘备气量小的一面。
这是刘备所说的自己对不起黄权,黄权没有对不起自己的原因。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刘备不但没有追究黄权的家属,还对黄权的家属待之如初。
后来黄权的儿子黄崇在刘禅的朝廷担任尚书郎的职务。
黄崇继承了他父亲的睿智,在绵竹之战中,劝诸葛瞻赶紧去抢占险要,阻击邓艾。
可是诸葛瞻犹豫不进,让黄崇急得直哭。
最后,黄崇和诸葛瞻一起在绵竹战死,为蜀汉尽了忠。
四、结语。
黄权和孟达一样历经三个主人,但是,他们的历史评价和下场截然不同。
孟达因为用尽心机,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断改换门庭。
最后落得个反复小人的骂名和身首异处的下场。
而黄权虽然也更换了同样主人,可他对自己的操守十分重视。
他对每一个主人都尽心尽力,直到最后一刻。
他的每一次更换门庭,都是因为走投无路,迫不得已的选择。
也因为如此,他才获得了他人的同情和原谅。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

参考: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蜀国少叛将,黄权确实是蜀国为数不多的叛将之一。
那么为何黄权要做叛将呢?
刘备又是如何对待黄权的家人的?
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夷陵之败与黄权之叛黄权之叛发生于夷陵之战时,当时刘备的数万大军被吴将陆逊利用火攻一战全灭,刘备仓皇而逃逃回了蜀地。
当时在夷陵之战中,黄权率领的部队位于刘备军左侧,应该是负责掩护刘备的左翼以防备魏国突袭的。
当时黄权的军队处于一种孤军深入的状态,可以说黄权想要撤退,就必须要经过刘备的本营。
而此时刘备失败而逃,这就等于断了黄权军队的后路了,当时吴将陆逊又断了水路通道,因此黄权军队孤立无援,最终只能投降魏国。
黄权此人,说实话是一个心智非常坚硬的人,可以说这个人心坚如铁,如果不是他主动想要归降,你就算是杀了他他也不会投降。
有这么一件事可以作证:“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
”当时刘备进攻益州,威风赫赫,手下张飞、赵云等猛将攻城陷地,一时间刘璋的手下可以说是望风而逃或者是立马投降,可以只有一个人除外,那么人就是黄权。
黄权面对着刘备的大军,选择了闭城坚守,一直是到刘璋投降了,他才投降了刘备。
可见黄权此人确实是心坚如铁,不轻易动摇。
那么为何在夷陵之战战败后,黄权就马上投降了魏国呢?
这是不是颇让人怀疑呢?
个人认为黄权投降可能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原因一:刘备不听黄权劝告导致失败,黄权仁至义尽。
当时发动夷陵之战,可以说是不被蜀国大部分人看好的,但是君主非要发动这一场战役的情况下,臣子只能奉陪了。
为了尽可能地完成任务,当时黄权给刘备出了这么个主意,黄权说让自己当先锋去和吴国人打仗,然后让刘备坐镇后方。
但是报仇心切的刘备却拒绝了,不仅拒绝,而且还将黄权给调离了主战场,分到了侧方战场去防备魏国。
据记载:“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
先主自在江南。
”此后果然吴国人非常勇悍,刘备被打得大败而归,而黄权也失去了回家的路,最终只能投降曹魏。
说实话,黄权这个时候已经尽到了自己作为一个臣子的责任了,因此投降曹魏也是可以理解的。
原因二:黄权爱惜部下,不愿意让他们白白送死。
当时黄权率军负责防备魏国,手下的军队应该是在数千人左右。
说实话,此时黄权身上担负的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生死了,而是手下几千军队的生死了。
黄权自己可以一死了之,但是他不能不管手下几千士兵的死活。
而且说实话,就算是黄权想要死节,手下几千士兵也愿意陪着黄权死节吗?
在这种毫无退路的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发生士兵的兵变或者是逼宫,因此可以说黄权只有投降的一条路可以选择。
原因三:孟达的接洽与劝说。
黄权当时位于刘备军的左侧,防备的是魏国,其中最为值得防备的一个人那便是孟达了。
当时曹丕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然后让孟达担任新城太守,负责曹魏的西南边防事务。
但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命令黄权防备左侧,正是防备孟达这个熟知蜀汉内情事务的人。
刘备战败后,蜀汉退却,而黄权的孤军则被留了下来,我想当时曹魏和孙吴都想吃掉这一支孤军,因此双方很可能都派了人去与黄权进行交涉,想要招降黄权。
曹魏方面最适合派的人便是孟达了。
孟达与黄权在刘璋时期便同时为官,之后在刘备时期也同时为官,因此两人也算是熟人。
黄权如果投降曹魏的话,至少还有一个熟人孟达可以互相照顾一下,我猜测在孟达的劝说以及一些安全保证之下,黄权最终投降了曹魏。
面对着黄权这样的降将,刘备该怎么处理呢?
二、刘备对黄权家属的处理我认为刘备对黄权家属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刘备仁义的最好见证了。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说刘备是“伪善”,但是就凭借着刘备对于黄权家属的处理方式来看,刘备就完完全全担得上一个仁义之名。
让我们来看看刘备是如何对待黄权家属的。
在《三国志》中记载:“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
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
”当时蜀国的宪司已经将黄权留在蜀地的家人全部捉拿,就等着刘备一声令下,就将黄权的家人给流放或者是杀头。
但是刘备却认为是自己辜负了黄权(可能就是指抛弃黄权逃跑一事),而并非是黄权辜负了自己,因此释放了黄权的家人并且对待他们像原来一样。
而此时已经身在魏国的黄权,则听到了来自蜀地的降人向自己说自己的妻子儿女已经被刘备杀光了。
如果换了我们是黄权会怎么样?
可能我们会咒骂刘备,然后磨刀霍霍,等着有一天杀入成都城为自己的妻子儿女报仇,正如庞德的儿子庞会一般。
但是黄权的反应是什么样的呢?
据记载:“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后得审问,果如所言。
及先主薨问至,魏群臣咸贺而权独否。
”也就是说黄权压根就不信这个人的话而且黄权非常肯定这个人是在说谎,之后经过审问,果然这个人是在说谎。
之后刘备去世,魏国的大臣们都在庆祝但是唯独只有黄权没有庆祝。
黄权的做法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了,他与刘备之间的那种君臣间的默契也可见一斑,我们可以想象蜀汉之中这种氛围。
不光是我们,即便是裴松之读到了这一段,也忍不住热泪纵横,称赞刘备与黄权之间的君臣情谊。
裴松之看来,汉武帝刘彻算是英明神武的皇帝了,但是一听到李陵投降一事,马上就杀了李陵全家而且还殃及池鱼到了司马迁身上;
反观刘备,拒绝了宪司对于黄权家人的缉拿,而且还宽宥了黄权的家人。
将刘备与刘彻一比较,那简直就是天下地下的差别了。
最后裴松之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话形容刘备为“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刘备是真君子啊!三、黄权与其家人的后事黄权之后在魏国内,拒绝与蜀国作战,并且常常怀念在蜀国的岁月。
当时司马懿给诸葛亮写信,在信中便提到了黄权,司马懿写到:“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
”司马懿的意思是说,黄权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在魏国和别人聊天的时候经常夸诸葛亮你,也不怕给别人落下口实。
可见黄权非常怀念英明的诸葛丞相以及自己在蜀国之中的岁月。
黄权在蜀国留下了一个儿子为黄崇,黄崇当时跟随者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邓艾作战。
当时黄崇劝诸葛瞻早点占领险阻之地,结果因为诸葛瞻犹犹豫豫以至于错失良机。
此后邓艾偷袭成都,长驱直入,蜀国灭亡。
而黄崇则率领着一批敢于作战的死士,怀揣着必死之志与为国军队血拼,最终战死沙场。
可以说黄崇用自己的生命偿还了当年刘备对他的宽赦之恩。
蜀汉君臣间的那种强烈的感情我们也可见一斑。
因此综上来看,黄权在极度无奈的情况下投降了魏国,此事虽与后世的忠义观念不和,但是在当时也是无可厚非的;
刘备在黄权投降之后,仍然能善待黄权的家人而没有做出类似于刘彻那样的事情,足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忠厚善良之人;
黄权的儿子即便是在蜀国灭亡之后依然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一直到战死沙场,也算是对得起蜀国的恩情了。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参考:
慷慨蜀中程祭酒,身留一剑答君王。
临危不改平生志,博得声名万古扬。
一一《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夷陵之战中蜀汉祭酒程畿,与吴军战死战,四下无路,畿拔剑自刎。
降吴不可却降曹,忠义安能事两朝?
堪叹黄权惜一死,紫阳书法不轻饶。
一一《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夷陵战败,黄权统军被阻江北,故降魏。
曹明帝曹丕大喜,重用之。
刘备知其苦衷,善待其留蜀家人。
后黄权之子黄崇与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共守锦竹而战死殉国。
黄权,字公衡,巴西郡阆中(今四川阆中市)人。
见《三国志?蜀书十三》程畿,巴西郡阆中(今四川阆中市)人。

参考:
说黄权是蜀汉最大的叛将是不合适的,他投降曹魏有诸多无奈。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
他原先是刘璋的主簿,因极力劝阻刘璋迎刘备入川被刘璋冷落。
刘备击败刘璋后,黄权归顺刘备。
不过刘备并没有因为之前黄权劝阻刘璋一事把他放在一边,而是对其重用。
黄权为刘备进兵汉中献言献策。
221年,刘备起大军伐吴,黄权苦谏刘备不可出兵,被刘备拒绝。
刘备水陆并进,分北、中、南三路大军直指荆州,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北路兵马驻守长江北岸,以防曹魏。
222年,刘备夷陵战败,蜀汉军队全线溃退。
镇守长江北岸的黄权因退路被东吴阻断,无法返回蜀汉,只能无奈丢下在四川的一家老小投降曹魏。
夷陵惨败,让刘备心力憔悴、一病不起。
不久,蜀汉司法部门按律捉拿黄权家属,准备治罪。
不过刘备并没有怪罪黄权,而是说“是我对不起他,不是黄权辜负了我”。
于是下令放了黄权家属,并像以前一样对待他们。
刘备这样做很是难得。
夷陵惨败,让打了一辈子仗的、称帝未久的刘备颜面尽失。
一般来讲,会将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处理,以安顿局面。
不过刘备是仁君,并不嗜杀,而且此时最需要的是安顿人心,而不是追究责任。
一旦处置了黄权的家人,那其他追随黄权投降将士的家眷该如何处理?
势必人人自危,重者印发内乱,动摇蜀汉根基。
另外此前糜芳投降东吴,致使关羽败亡荆州,刘备也没有因此处理他的哥哥糜竺,待之一如从前。
所以刘备此前没有处置糜竺,这时也更不能处理黄权。
因为糜竺是刘备的嫡系,老班底,黄权则代表着西川归顺士人,如果刘备区别对待,刚刚归降的西川士人心里该怎么想呢?
而黄权投降曹魏实属无奈,如果刘备把人家老小全部治罪,这不是逼着黄权报仇么?
再加上刘备和黄权私人关系很好,彼此十分了解,刘备自然不会处置黄权的家属,而是要好加照料他们,这无疑是多赢局面。
投降曹魏的黄权被曹丕赏识,封为镇南将军。
不久,有人说黄权的家属被刘备杀了,曹丕下令让黄权发丧。
但黄权对曹丕说,刘备和诸葛亮的为人我是清楚的,这消息不可信,于是没有发丧。
后来证明黄权是正确的。
刘备去世后,曹魏群臣纷纷祝贺,唯独黄权非常平静,黄权因此深得曹魏士人敬重。
曹叡时期,黄权转任益州刺史,进驻河南,后晋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待遇优厚。
黄权有一子黄崇留在蜀汉,在蜀汉末期任尚书郎,协助平尚书事的诸葛瞻处理国政,可见黄崇本人有一定的才华,而且得到了蜀汉的重点培养。
263年冬,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率军进驻涪县阻击,黄崇随军出征。
黄崇哭着建议诸葛瞻迅速强占关口,一定要将邓艾阻挡在大山之中。
但诸葛瞻优柔寡断,坐失良机,让邓艾长驱直入进入成都平原,诸葛瞻只好回撤到绵竹拒敌。
绵竹之战中,黄崇率领将士奋勇杀敌,和诸葛瞻父子一同战死沙场。

参考:
黄权(?
—240年4月),字公衡。
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人。
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后归曹魏。
说起黄权,最开始并非追随刘备,他曾是刘璋的部下,黄权年轻时为郡吏,后被州牧刘璋召为主薄。
建安十六年(211年),张松建议刘璋迎接左将军刘备入蜀,共同对付汉中张鲁,然而黄权认为此举无疑引狼入室,于是劝谏刘璋:刘璋不听黄权的劝,甚至还将黄权外放为广汉县长,仅仅一年之后,黄权之言被验证,刘备与刘璋反目,此时诸县皆望风归顺,而黄权却坚守城池,得知黄权此举之后,刘备赞美道:“(黄权)闭城拒守,得事君之礼。
”等刘璋投降刘备之后,黄权才归顺刘备,被刘备封为偏将军。
黄权年轻时为郡吏。
后降刘备,被拜为偏将军。
建计取汉中,拜护军。
刘备为汉中王,仍领益州牧,以黄权为治中从事。
及刘备称帝,将伐吴,黄权劝谏而不纳。
刘备以黄权其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进攻。
刘备伐吴败还,而归途隔绝,黄权的军队无法返回,被迫率领手下部队投降了魏国,执法部门向刘备建议抓捕黄权妻子和子女。
刘备说:“是我先辜负了黄权,黄权却不会辜负于我。
”还是像原来一样对待黄权的妻女子女。
黄权一生侍奉三位主公,可三位主公待黄权都十分好,并都认同他的忠心,同僚们也认可黄权,司马懿称赞:“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诸葛亮),不去口实”。
可以看出黄权虽易主但忠心仍在。
刘璋与刘备交恶后,黄权始终不愿投降,等刘璋投降之后,黄权才随主投降刘备,黄权此举让刘备很看重他,汉中之战前,黄权就曾向刘备进言:“如果失去汉中,则三巴之地就会受到威胁,这就割去了蜀地的大腿与臂膀。
”刘备于是立即派黄权率众进入巴中。
汉中之战,刘备击杀曹操帐下名将夏侯渊、击退曹操支援、占领汉中,世人皆知刘备依靠的是法正谋略,但鲜有人知这些计谋都是黄权先替刘备想出来的,并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汉中在蜀汉手中,也成为了守护益州的屏障,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称汉中王,黄权被任命为治中从事。
因关羽大意失荆州,吴蜀交恶,刘备称帝之后,准备讨伐孙吴,黄权劝谏刘备:“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
”其实黄权建议非常的好,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刘备年事已高,不在适合亲涉险地,这是担心与东吴交战出现战势不利的局面;
第二做出了战术的提前规划,应该先试探东吴兵力的虚实,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黄权的这一计划十分中肯,并在夷陵之战时也得到了印证,但是刘备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并让黄权领江北军队,提防魏国出兵,自己则在江南前线。
夷陵之战蜀汉大败,因东吴大都督陆逊顺长江之势冲破蜀军的包围,蜀军不敌而后退,此时江北的黄权部退路被东吴阻断,黄权认为此时投降东吴不可,无奈之下,只好率部投降于魏国,当时蜀汉败局已定,黄权率领的士兵应该在五千至一万人马,黄权投降也是为了保住这些士兵的性命。
黄权投降魏国,按照蜀汉的法律,应该诛杀黄权的家人,但是刘备却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刘备知道黄权投降魏国实属无奈,自己当时没有听信黄权的话,夷陵大败致使黄权部无法返回蜀国,这都是刘备部署的失误。
刘备认为黄权此举无错,并没有抓捕黄权家人,反而向之前那样对待他的家人,投降魏国的黄权被曹丕问道:“你放弃叛逆前来归顺,是想仿效陈平、韩信吗?
”黄权却回答:“我受过刘主(刘备)的特殊恩宠,不能降吴,又无法归还蜀汉,于是前来投降。
况且败军之将,被免死就已经很幸运了,哪里还能效仿古人呢?
”曹丕因此赏识黄权,为其加官封侯。
黄权对刘备是忠心的,当有人谣传黄权家人被刘备诛杀。
黄权坚信这是谣言,反而坚信刘备的为人,也没有给他们发丧。
后来经过落实,果然他的家室都平安无恙。
等刘备死后,曹魏朝臣皆欢喜,唯独黄权并无一丝笑意,为此曹丕还想故意吓唬吓唬黄权,面对考验,黄权始终镇定自若,曹丕认为黄权十分有器量。
黄权一路走来,择良主,却个个皆非良主。
忠诚建议不能被赏识和好好利用。
人生的悲催之处就在于,你的敌人不是你的敌人,而你的亲人和队友却是你命运多舛的真正推手。
跟随魏文帝,跟对了人。
于是,嗖嗖嗖,开启了步步高升之路。
先拜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同车陪乘。
黄权蜀汉的儿子黄崇,成年后被封为尚书郎,在公元263年,随诸葛瞻抗击邓艾,所提建议未被诸葛瞻采纳,蜀军错失战机,不得不退守绵竹,在与邓艾大战之时,激励部下,使部下都抱有必死的决心与魏军决战,而黄崇在乱军中奋战被杀。

参考:
引言:黄权原刘璋部下,曹操攻张鲁时,刘璋欲迎刘备入蜀抵抗曹操,黄权曾极力反对。
刘璋不听黄权劝谏,最终让刘备夺得了益州。
黄权战到了最后,一直到刘璋投降后,才归顺了刘备。
汉中之战,黄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夷陵之战,刘备惨败,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最终兵退白帝城。
由于刘备的兵败,黄权孤立无助,投降了曹丕。
对于黄权的投降,刘备不但不记恨,反而对他的家属倍加照顾?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刘备已经给出了答案。
一、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刘备兵败后,刘备的执法人员扣押了黄权的家属,向刘备请示如何处理。
刘备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我(刘备)对不起黄权,而黄权没有对不起我。
刘备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还要从夷陵之战说起。
(一)战前,刘备不听黄权忠告刘备征伐东吴前,黄权进谏刘备说:“东吴士兵擅长水战,我军顺江而下,虽然顺势容易进攻,但同样不易撤退。
如有不测,难以全身而退。
黄权愿意先带兵一探虚实,主公镇后方,步步为营。
”刘备感觉没有必要,不予采纳。
黄权的劝谏,虽算不上多高明。
对于战后的刘备而言,如果当初听从黄权之言,能否胜利不得而知,但至少不会败的如此惨烈。
即便是败了,断不会将黄权逼到投降的绝境。
(二) 黄权退路被截,迫不得已而降刘备不仅没听黄权的劝谏,并将黄权派遣到江北,为镇北将军,用来防止曹魏后方用兵。
刘备兵败后,陆逊趁胜追击,将刘备围堵在白帝城。
黄权的退路被陆逊截断,黄权无路可走,降了曹魏。
黄权之所以投降,某种程度上也是刘备将其逼到了绝路上。
(三) 黄权降魏没降吴黄权迫不得已降魏,没有投降大敌当头的东吴,对刘备而言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黄权投降曹魏,实属迫不得已。
在黄权投降这件事上,刘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刘备才感叹“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二、黄权、刘备君臣心心相印黄权投降曹丕后,有蜀国过来的降兵说,刘备杀害了黄权的妻子。
曹丕下旨让黄权给妻子发丧。
黄权说:“我跟刘备、诸葛亮坦诚相见,明臣本志,刘备不会伤我妻儿。
”事实证明黄权所言极是。
刘备不伤黄权家属,黄权也相信刘备,君臣心心相印。
刘备病逝白帝城后,魏国忠臣庆贺,唯独黄权独自伤心。
可见黄权虽然投降曹丕,对先主刘备还有着深厚的感情。
三、黄权的忠心黄权本性忠心。
刘备夺益州时,黄权一直坚守阵地,一直到刘璋投降后,才迫不得已归顺刘备。
黄权对刘璋所表现出来的忠心,深深感动了刘备,随后重用了黄权。
三国诸侯争锋时代,叛将并非可耻,曹操战营的张辽叛吕布、张郃叛袁绍,忠义化身的关羽也曾投降曹操。
刘备更不用说了,先后投奔过曹操、袁绍等。
所以刘备对黄权迫不得已的投降,并不怀恨于心。
总论黄权迫不得已而降,刘备理解黄权的“迫不得已”,所以善待了黄权的家属。
黄权的儿子黄崇随诸葛瞻为了护卫蜀国而战死,对刘备而言也算是一种回报。
参考资料:《三国志》
参考:
夷陵之战中,刘备为给大将关羽、张飞报仇雪恨,兴兵伐吴,没想到运气不佳,遇到东吴四大都督之一的陆逊,被火烧连营,惨败而归。
这一战,据不完全统计,刘备一共阵亡程畿、马良、王甫三人,黄权、史郃、庞林、杜路、刘宁五人投敌,士兵更是不计其数。
其中有这样一个叛将,在刘备夷陵之战大败之后,投降了敌人曹魏,成为了蜀汉叛将,他的家属不但没有受到刘备的刁难,还备受照顾,乃至于后来,他的儿子还为蜀汉捐躯。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夷陵之战,是刘备刚刚登基为帝之后的第一战,他倾国之兵讨伐东吴孙权,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消灭东吴,为关羽、张飞报仇雪恨,一举两得。
公元221年7月,刘备带领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等三万军队伐吴,后来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达到五万,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此时,刘备处于攻势,士气正盛,而东吴节节败退。
这时的地形是什么样的呢?
西面是蜀汉刘备军队,东面是东吴孙权地盘,而北边则是曹魏的领域,刘备来到了三方的交界处。
东吴原先是蜀汉的盟友,现在因为关羽的死,成为了不共戴天的仇人,是私仇,而曹魏篡夺了东汉江山,和蜀汉是国仇,也是无法化解的仇敌。
因此,刘备在全力攻打东吴的同时,还需要防备曹魏。
如果刘备齐胜不顾家,很可能前脚占领东吴,老家被曹魏占据,或者受到曹魏的两面夹击。
因此,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就是为了防备曹魏的突袭。
如果刘备成功占据东吴,曹魏也不敢轻举妄动,攻打兵精粮足的蜀汉。
可惜的是,刘备大意了,没想到东吴竟然和曹魏和好,甘愿称臣,集中力量抵抗蜀汉的进攻。
你想,一方是分兵把守,做好两面作战的准备,另一方是搞好外交,集中力量和蜀汉作战,此时胜负已分。
东吴被刘备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之后,及时调整军队部署,派出年轻有为的陆逊,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来到前线,陆逊的战略方针是示敌以弱,将刘备大军引入崇山峻岭之中。
此时,刘备进攻受阻,天气又热,只能在森林之中安营扎寨,等待夏天过去,秋高气爽之时,再给东吴致命一击。
然而吴军统帅陆逊是不会给刘备机会的,他敏锐地抓住刘备犯下的这个错误,给予其致命一击。
当时诸葛亮不在前线,没看出陆逊采用火攻,刘备疏忽大意,惨遭大败,辛辛苦苦一辈子,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
刘备部队损失惨重,仅率领少数军队逃回白帝城。
在长江北岸的黄权大军回蜀道路被陆逊从中截断,他回不去了。
黄权在坚守大半年后,弹尽粮绝,只好率领部下投降曹魏。
对于黄权来说,这是一生的耻辱,如果不是考虑到手下兄弟,他是不会投敌的,很可能为蜀汉尽忠。
蜀汉有关部门依照法规,准备抓捕黄权的家人,来惩罚黄权的投敌罪行。
刘备在病床上听说之后,连忙制止道:“是我对不起黄权,黄权没有对不起我(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刘备还是像以前那样,厚待黄权的家人。
黄权是蜀汉独当一面的大将,是蜀汉最大的叛将,那么,刘备为何说出对不起黄权的话,对于黄权的投敌行为,不加怪罪呢?
因为刘备知道黄权投敌是出于无奈,是自己先打了败战,致使黄权无家可归,这才投奔曹魏的。
如果黄权投降东吴,刘备估计会怪罪,现在他归顺了曹魏,是情有可原的,刘备也表示谅解。
黄权原来是益州牧刘璋手下主簿,在刘备与刘璋反目成仇,刀兵相见时,各郡县大都望风归顺刘备,只有黄权的广汉县不归顺。
直到刘璋投降后,黄权才归顺刘备,可见其忠义。
黄权的忠义还遗传了,41年后(公元263年),他留在蜀汉的儿子黄崇跟随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到绵竹抵御邓艾大军。
黄崇劝诸葛瞻快速行军,占领险要位置,痛击邓艾军队。
然而诸葛瞻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导致邓艾军队长驱直入,于绵竹死战。
在诸葛瞻父子战死后,黄崇也在乱军中奋战被杀,他实现了自己父亲当年未竟的忠义。
《三国志》记载:到涪县,瞻盘桓未近,祟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
瞻犹与未纳,祟至于流涕。
会艾长驱而前,瞻却战绵竹,祟帅厉军士,期于必死,临阵见杀。

参考:
黄权作为益州名士,向来忠勇,叛蜀降魏,实属无奈,刘备宅心仁厚,更知晓内情,自然不会怪他。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刘备登基之后第一件事儿,就是东征伐吴,以报关羽被杀之仇,同时夺回荆州这个战略要地。
当年七月,刘备令丞相诸葛亮镇守成都,自己则亲率数万大军攻入吴境。
同时为防备一旁的曹魏趁虚而入,刘备还特意委任黄权为镇北将军,令其率兵一万,督领江北军队。
次年六月,东吴名将陆逊采用火攻,大破刘备联营。
蜀军溃不成军,损失惨重,刘备只能率领惨败仓皇撤退,在路上还险些被擒。
最终,惨败的刘备狼狈逃回白帝城,伐吴的数万蜀军近乎全军覆没,已无再战之力。
由于刘备在夷陵惨败,且败得如此突然。
导致驻守江北的黄权和他率领的江北诸军来不及做出反应,被吴军截断退路,由此成了一支孤军。
当时陆逊在击败刘备大军之后,便趁机控制长江水道,截断了黄权还蜀的道路。
此时的黄权和江北诸军可以说是进退维谷,前面有着魏军虎视眈眈,后面有着吴军磨刀霍霍,而远在永安的刘备则是自身难保,根本无力前来救援。
在缺乏后方支持的情况下,仅凭黄权手中的这万把人,突围无异于以卵击石。
如此绝境之下,黄权和江北诸军除了投降,那就只有战死殉国这一条路。
作为镇北将军的黄权或许可以战死殉国,成全其忠义,但是手底下这一万多将士怎么办,总得为他们找一条活路不是?
所以黄权虽然最终选择了投降,但他并没有投降吴国,而是选择向北边的魏国投降。
因为投降吴国,首先就对不起自己战死的战友傅彤等人,更对不起刘备,属于不忠不义。
而且吴国对于黄权手下的将士,也不是什么好的归宿,其投降之后大概率会被当做炮灰部队,毕竟是战败的降卒。
而投降魏国则不一样,首先魏国和吴国是签了互不侵犯条约的,黄权的部队投降后自然是魏军,吴国没有理由也不敢在这个时候追击黄权的部队,因为那样就是与魏国为敌。
当时的孙权可不敢惹曹丕。
其次,黄权是归降,而不是败降,底气要足上不少,不至于过去受欺负。
如果曹魏不优待黄权和江北蜀军,日后还有人会降他们吗?
所以于情于理,黄权投降曹魏,都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至少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已经算是一条光明之道了。
最为关键的是,黄权当时的处境摆在那里,他也很无奈啊。
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旁观之人很难理解黄权的境遇,但刘备理解他。
刘备作为统帅,自然是明白黄权的处境,更理解他的无奈。
他与黄权虽说相识不久,但他清楚黄权的为人,知道此人是一个忠义之人。
当初黄权在刘璋手下任职,面对刘备西进益州,黄权苦劝刘璋,不要引狼入室。
可是刘璋不听,最终将益州拱手相让。
而刘备在拿下成都之后,益州各个郡县皆望风归顺,为唯有黄权紧闭城门,坚决不降。
知道其主公刘璋发来亲笔劝降书,这才才奉命投降刘备。
黄权在其位谋其政,刘璋没有降,他绝不投降,他有人臣的气节和忠耿。
刘备对黄权忠诚的行为十分赏识,赞道:“闭城拒守,得事君之礼”。
所以刘备明白,黄权如果不是被逼无奈,他是不会投降曹魏的。
再者而言,刘备本身就愧对黄权。
虽然说黄权投降曹魏,也算是对刘备的背叛。
但是这根本就不是黄权的责任,而是刘备自己的锅。
当初刘备伐吴,黄权就劝过刘备,不要如此冒进,最好是让他担当先锋,领兵探一探吴军虚实。
结果刘备刚愎自用,不听黄权的建议,非要自己率军亲征,还把黄权扔到江北待命,摆明了就是不待见他。
结果夷陵之战,刘备惨败,不仅赔光了家底,还害得黄权陷入绝境。
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刘备在黄权投降魏国之后,不仅没有怪罪黄权,反而还说是自己对不起他。
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不过话说回来,虽说黄权降魏是情有可原,但其投敌之举毕竟是违背了军法。
此风不可长,不管原因如何,都应当予以惩罚。
不然的话,日后那些蜀国将领岂不纷纷效仿,反正投降了也不会受惩罚。
按照当时的蜀国律法,对于黄权这样投降敌国的叛将,是要收押其家眷以做惩罚的。
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但是刘备这个人太仁厚了,他不仅没有追究黄权的罪责,更是善待其家眷,将其子黄崇留用军中。
刘备也确实没有看错人,黄权在降魏之后,虽然当了魏臣,但仍旧念及他与刘备的情谊。
《三国志》记载,魏文帝曹丕曾称黄权弃蜀投魏,是想要效仿当初舍弃项羽,投奔刘邦的陈平和韩信。
而且曹丕还特意用了“舍逆效顺”这个词,意思是黄权舍弃刘备这个逆,投奔自己这个顺。
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从陈、韩邪?
黄权对此直接是正面回怼,他告诉曹丕,自己当时是因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这才投降曹魏。
和韩信、陈平这种所谓的弃暗投明根本就不是一码事。
虽然现在我是降将,但自己不负旧主的气节还是有的。
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
还蜀无路,是以归命。
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无独有偶,后来有蜀国的降将告诉黄权,刘备在蜀国杀了他的家眷。
黄权根本就不相信他的话,没有给家人发丧,由此可见他对于刘备人品的信任,君臣相知到这种地步,也实在是难得了。
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后得审问,果如所言。
这主要还是得归功于刘备的人品。
要知道,黄权并不是唯一背叛刘备的人。
在黄权之前,刘备也遇到过背叛,但他从没有以此为由,去对付他们的家人。
当初襄樊之战,刘备的小舅子麋芳,不战而降东吴,让吕蒙轻松拿下江陵。
关羽因此而败走麦城,最终父子双双被杀。
对于刘备而言,麋芳不仅仅是背叛了他,更害死了关羽,弄丢了荆州,无论哪一条,都够灭满门的。
但是刘备对于麋氏一族,却没有追究。
再还有当阳之战,徐庶因母亲被俘,不得已而投曹操。
虽说是情有可原,但是当时刘备身陷绝境,徐庶作为其军师,却要离开他而去投奔曹操,这势必会对刘备的军心带来影响,然而刘备依旧放徐庶去了。
很显然,刘备是一个很通情达理的人,更不会牵连无辜。
值得一提的是,黄权的儿子黄崇后来还入了尚书台,担任尚书郎。
对于黄崇而言,这该是多大的恩典啊!父亲降魏叛国,自己不仅没有被牵连,反而是平步青云,屡受皇恩。
是故黄崇对蜀国忠贞不二,最后在邓艾入蜀时战死于绵竹,为国捐躯。
要知道,黄权去了魏国之后,依然是身居高位,官至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黄崇若是降魏,前途不会差,但是他没有。
看到这里,我忽然明白孔明为什么会说“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了。
刘备一个卖草鞋出身的小贩,之所以有那么多人生死相随,最终辅佐其三分天下,成为一代枭雄,靠的就是他的这份仁厚。
现在许多人都说刘备是伪君子,他的这些所作所为都是在作秀,其目的不过是为了拉拢人心。
我并不否认,刘备的这些举动有着收揽人心的嫌疑。
但是,至少他做了,没有徒造杀孽。
三国乱世,人命如草芥,刘备能够如此善待生命,本就难得。
即便他是作秀,但他能从头做到尾,几十年如一日,那也便是真的了。
总而言之,对于刘备这个人,我始终认为他是善良的,毕竟一个在临死之前,还要教导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参考:
黄权是刘璋手下的铁杆粉丝,本来是刘璋的主簿,相当于曹操的司马懿、杨修。
曾经多次劝阻刘璋不要让刘备入川,可是刘璋不听,反倒是将黄权外放到广汉做县长去了。
当刘备夺取得益州控制权以后,黄权依旧不肯投降,选择闭门不出。
直到刘璋归顺刘备后,黄权这才投降刘备。
由此可见,黄权还是比较忠义的一个人。
可是有一件事困扰着黄权,那就是他后来又投降了曹丕,结果导致他也一度成了三姓家奴。
不过刘备对黄权还是非常信任的,并没有为难黄权的妻儿,甚至黄权的儿子都是为季汉殉国的。
01黄权提醒刘备汉中的重要性,比法正要早。
在我们的意识当中,刘备拿下汉中,最重要的谋士,就是法正。
因为法正向刘备说明白了汉中的重要性,那就是益州的门户。
可是我们不知道是,其实黄权才是最早向刘备提出汉中重要性的那个人。
在黄权看来,汉中是蜀地的大腿和胳膊,一旦益州失去汉中,那么三巴之地就会有危险。
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
先主假权偏将军。
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於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
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三国志》刘备当然是听从了黄权的建议,并且任命黄权为护军,带领大军进入巴中。
很可惜的是,这个时候张鲁已经投降了曹操,汉中之地已经被曹操给拿走了。
此后刘备才带领大军进攻汉中,斩杀了汉中守将夏侯渊,夺取了汉中,就算是曹操再次前来,也无能为力了。
由此可见,最早为刘备提出汉中重要性的人,其实就是黄权。
黄权的才能在蜀中是非常有名的,所以早就得到了刘备的重用。
在刘备称帝以后,黄权跟随刘备一起进攻东吴。
不过黄权知道此去的危险,所以主动劝谏刘备,认为应该先让他去探路,如果没什么问题,再让刘备带领大军前进。
这个方法的确十分好,可是刘备当时已经比较高傲自大,谁的话他都听不进去,所以没有按照黄权的意思去安排部队。
黄权被刘备任命为镇北将军,也就是在江的北岸预防曹魏大军的进攻,这就等于是关禁闭了。
完全不让他参与这次伐吴的事情。
当然这件事也不是不重要,如果刘备东进的时候,曹丕带兵南下,刘备还真的无法抵挡,黄权的职责还是比较重要的。
02黄权投降曹魏,是刘备给害的。
黄权被安排在了长江北岸,刘备自己带领大军在长江南岸直奔东吴而去,可以说黄权根本就没有参与到讨伐东吴的战事中去。
刘备这种态度,已经到了盛气凌人的地步。
他是皇帝,当然想怎么安排都可以。
但是作战不是儿戏,只顾着自己高兴怎么行呢?
先主为汉中王,犹领益州牧,以权为治中从事。
及称尊号,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
先主自在江南。
及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
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
---《三国志》结果我们都知道,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
他带领残余部队一路往后退,长江以南的刘备部队都缩了回去。
可问题是东吴的陆逊带领大军顺着长江一路追击,挡住了黄权渡江的去路。
根本没办法渡江的黄权,只好投降了曹魏。
他投降曹魏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季汉的将领,没办法回到季汉,跟东吴又是敌人,所以只能选择投降曹魏。
敌国投降而来的人,一般受到的待遇都比自己家里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高得多。
这跟跳槽的员工待遇比自家公司的同级别员工要高是一个道理。
所以说曹丕给黄权加官进爵,封他为征南将军,育阳侯。
实在是太有意思了,黄权在季汉被刘备任命为镇北将军,到了曹魏就被任命为镇南将军。
此后有人告诉黄权,刘备已经把黄权全家都给杀了,因为他的背叛。
这件事黄权表示不相信,他告诉曹丕,他跟刘备和诸葛亮是君子之交,他们不会这么做。
真相传来以后,黄权说的果然没有错。
的确有人建议刘备杀了黄权全家,但是刘备表示不行,因为他认为是自己对不起黄权,而不是黄权对不起他。
03刘备希望黄权归来,自然不会为难家属。
刘备这一番话,当然是要传到黄权耳朵里的。
黄权得知以后,心里肯定是更加伤心难受,想要回到季汉的怀抱。
这就是刘备的领导艺术,因为刘备善待黄权的家人,使得黄权全家都非常感动。
黄权的小儿子黄崇跟随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战死在了绵竹,算是报答了刘备的不杀之恩。
黄权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他在刘备身边就已经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
此刻黄权虽然投降了曹魏,可是内心肯定还是想着回到季汉的。
就算黄权不为刘备回来,也会为了留在季汉的妻儿回来的。
所以刘备怎么可能对黄权的妻儿下手呢?
他保护他们还来不及呢!即使黄权不打算回来或者说回不来,在得知刘备善待他家人的情况后,也一定会对刘备感恩戴德。
那么这个时候他在曹魏,即使被重用,也不至于做出太多对不起季汉的事情。
刘备的领导能力,可谓是淋漓尽致。
他不杀黄权的家人,既成就了他仁义君子的美名,也使得黄权在曹魏无所适从,不会为曹魏效力。
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
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
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
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之陪乘。
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后得审问,果如所言---《三国志》黄权此后虽然在曹魏加官进爵,甚至开府做到了车骑将军的位置,但是他始终都做着一些内政上的事情,从未涉猎过对季汉的军事行动。
总结:三国叛将,其实很常见,不是每个叛将都是三姓家奴。
其实在三国的战乱中,当叛将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
比如说曹操手下的张辽、张郃等大将,全都是叛将,照样是名声显赫。
张辽原先是吕布的部将,张郃原先是袁绍的部将。
吕布被杀后,张辽成为了曹操的部下,而张郃背叛袁绍,帮助曹操火烧乌巢,成为了曹操的大将。
此外关羽也曾经投降过曹操,后来再次回到刘备身边。
刘备本人就更不用说了,从公孙瓒到陶谦,再到曹操,随后又到袁绍。
北方混不下去了,就去南方刘表那儿,可见他才是最大的叛将。
可是这么多叛将中,唯独吕布被人称之为三姓家奴,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家做叛将,没有杀死过自己的前任主公,吕布做叛将,先杀丁原后杀董卓,不被人鄙视才怪。
黄权成为叛将,其实也是逼不得已的。
或多或少都有刘备的指挥适当在里面,所以应该得到体谅。
参考资料:《三国志》
参考:
哈喽,您好,我是爱胡扯的老马,您的问题我来回答。
黄权确实是蜀汉的叛将,但“最大”这两个字不能冠给黄权。
蜀汉叛将很多,像糜芳,糜家是刘备的财神爷,深受刘备信任,糜芳这位糜家老二也是官居高位,负责荆州地区的政务工作,地位仅次于荆州的关羽,就是这样一位核心将领关键时刻叛吴,给了蜀汉致命的一刀,关羽败走麦城起因就是这位糜芳,由此引发的关羽战死、刘备伐吴失败,蜀汉彻底失去荆州的控制权。
如果一定要加上“蜀汉最大叛将”这几个字,那么这个人选老马觉得应该冠给糜芳。
另外像魏延地位、权位都要高于黄权,他的背叛对蜀汉的伤害也要大于黄权的背叛。
剧照黄权叛蜀是无奈之举黄权这个人本是刘璋的旧部,虽然在刘璋处官职并不是很高,但也有一定的话语权。
公元211年,以张松、法正为首的部分将领主张刘备入蜀川共同对抗张鲁,当时益州牧刘璋也有这个想法,但在刘璋众多的将领中只有黄权坚持反对。
虽然事实和结果是反对无效,但也证明黄权是一位颇有远见和洞察力的将领,绝非一般庸才。
而且直到刘璋向刘备投降,黄权才被迫领兵向刘备投降,是一员非常忠心的将领。
剧照黄权在刘备手下为将时,也深得刘备的信任,而且黄权也确实有几分才华,公元215年刘备夺取汉中的战役中,黄权出谋划策、奋勇杀敌,用实际行动回馈了刘备的信任。
公元221年,刘备举蜀汉全力进攻东吴,客观地说当时蜀汉的实力应该略强于东吴,但东吴凭借长江天险易守难攻,想毕其功于一役很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黄权建议刘备不易贸然进攻,由自己做为先锋探探东吴兵力的虚实,但有些骄傲的刘备拒绝了黄权的建议,妄想凭借着兵力的优势辗压东吴大军,结果就是这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一场战役夷陵之战刘备惨败而归。
英雄三国刘备在陈到等将领的拼死护送下逃到永安城,镇守江北的黄权却因东吴陆逊大军的阻隔无法退回蜀汉,这一刻的局面就是黄权部已经成了瓮中之鳖,要么与东吴死磕到底最终被歼灭,要么向北方的曹魏投降。
这样的情况下,黄权自己当然可以死战到底,但是他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而且是手下数万的官兵,相信向曹魏投降保住这数万人的生命,应该是黄权最好的选择吧。
剧照刘备并不昏庸,世上没有后悔药夷陵之战的战败,让刘备明白了黄权当初的建议是多么的正确,但大错已铸成无法挽回。
面对战败后的清算工作,虽然有人建议处置叛将黄权的家人,但被刘备拒绝了,究其原因老马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黄权叛曹魏绝非主观意愿,而是无奈之举。
而且相信通过多年的相处,刘备对于黄权这个人的品行应该有非常深刻的了解,他明白黄权背叛的原因、更理解黄权背叛的无奈,这才是刘备不愿追究黄权家人的最主要原因。
剧照二是,黄权叛曹魏,等于是间接挽救了数万将士的生命,要知道他们都来自于刘备的蜀汉大本营,这些人如此全部战死沙场将会对蜀汉后方造成多大的伤害?
会将蜀汉后方的不安定放大无数倍。
相反,虽然黄权领着这些将士叛投了曹魏,但将士的家在蜀汉,终会有思念家乡的因素左右这些将士,他们也会有重回蜀汉的可能,这就为蜀汉保留了有生力量,间接保存了蜀汉的军事力量。
所以刘备应该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才没有追究黄权的家人。
另外,如果追究黄权的家人就等于是追究所有跟随黄权叛投的将领,这也会给蜀汉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剧照基于上述两点原因,刘备不但没有记恨黄权的这次叛曹,而且也没有处置黄权的家人,反倒多加照顾。
黄权的儿子黄崇因为感念刘备对其及其母的照顾,始终为蜀汉效力,不曾赴曹魏寻找其父。
而且黄崇这员武将颇为不凡,最终在公元263年战死于保卫蜀汉的绵竹一役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