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其《纪念刘和珍君》那篇作品中女师校长杨荫榆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杨荫榆被鲁迅骂冤不冤?
80年后,杨绛帮腔无效,徐志摩日记偷骂显事实文人的刀笔,也就几毛钱的东西,可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是很可怕的。
鲁迅自己说,“文人摇笔,能使人上天入地”,他与杨荫榆的恩怨也正是如此。
传为杨荫榆照片1924年的春夏,他们这两人的短暂相遇,于鲁迅是“冤家路窄”:他一个人“骂”遍了整个民国,至此无非多加一人;
对于杨荫榆而言,则可称“祸兮福依”:没有鲁迅,她的名字“杨荫榆”三字,或许早就被人忘得干干净净,哪可能闹得妇孺皆知,全中国中学生都知道有她这么一号主;
但也正是因为鲁迅这位文坛大佬,写文章捎带了她几句,令她百年骂名至今难以洗刷。
尽管,她本身也是后来另一位文坛大家杨绛的亲姑姑,后来也是由于痛斥日本人才死于非命的。
现在一般说法,二人结下深仇大恨,起因是杨荫榆当女师大校长期间,因为压制学生搞“恶婆婆”那一套,在校老师鲁迅等闻声拍案而起,公开明确表态支持学生“驱杨”,才导致的死结。
实际上,从现有材料看,其实从杨荫榆掌校第一天开始,鲁迅心底就有意见,只是引发不发罢了。
所以,1924年的女师大风潮时间,鲁迅是出于公义,但坦白讲也有私怨在。
现苏州庙堂巷22号,杨荫榆故居这私怨的源头来自女师大原校长许寿裳被“夺权”。
我们知道,“国立女子师范大学”1924年成立,由原先的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女高师)“升级”而来。
1923年,身为民国教育部高级公务员的鲁迅,本在北大、北师大等校兼职得好好地,之所以会接受女高师这偏远小学校任教,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聘请他的女师大校长,就是他一生中最铁的哥们许寿裳。
许寿裳是赤手空拳到此主政的,兄弟等好友也有义务帮忙。
可问题在于,好事多磨好景也不长:几个月后的1924年2月,当时臭名昭著的政客彭允彝,百般钻营下当上了教育总长,加上有人从中挤兑,许寿裳遂愤而辞职。
那时的鲁迅,正跟二弟周作人闹翻不久,举债买的砖塔胡同房子,是他一生中经济最紧张的时段,自然没办法跟着拂袖而去,只能眼睁睁看着好友被逼走而爱莫能助。
而这位暗中挑唆、阴损使招,进而取代许寿裳校长职务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杨荫榆。
1909年日本东京,鲁迅与许寿裳等所以,鲁迅在给友人书信中,才会暗示说,有人用不光彩的手段谋取了女师大校长一职。
可以想见,即便没有学生起而驱杨,鲁迅们也都会明里暗里抵制。
更何况,那时正好40岁的杨荫榆,本平平无奇一教师,竟然破天荒地当上了大学校长,春风得志之日,对待学生确实不得人心。
于是,这两个同样执拗性子的江浙人,因为学生们的闹事,各自走上前台短兵交接。
神仙掐架,瓜众欢腾,站队网友至今都吵个不停。
文字骂战,当然是没人可以赢得了鲁迅的。
从章士钊到林语堂到施蛰存,哪位不是一等一的文章高手,可敢接仗者,无不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屁滚尿流。
女师大旧址更何况,杨荫榆学的是西方教育理论,写文章是不行的,留下的几篇文字都是陈词滥调的“八股”,不说和一字褒贬都如雷霆万斤的鲁迅比拼了,连侄女杨绛的功力都达不到百分之一,如何招架?
原本光鲜无比的“民国首位女大学校长”杨荫榆,从此声名狼藉。
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是具有摧毁性质的,使她从此身败名裂,与“反动”一词有了洗脱不净的干系,即便是日后因痛骂日寇而捐躯,也长期得不到舆论同情。
这起事件后,她不仅背上了“专制魔君”、“教育界蟊贼”、“女性压迫者”骂名,直接影响也至少有二:1,不久之后,就被迫辞掉了女师大校长职务,羞愤出京,跑回苏州赋闲;
2,她堂堂一个留日本科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竟长期找不到工作。
待业4年后,她好不容易托关系“降尊纡贵”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教点公共外语,学生们也公然鄙视她、抵制她。
杨荫榆晚年任教之地那时的《苏州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是鲁迅的学生,听闻此消息后还特意组织人写文章,想把她彻底驱除出中国教育界。
“女汉子”杨荫榆,余生在苏州,过得也是狼狈不堪,整日如履薄冰。
直到2000年前后,已过去80来年了,其侄女杨绛写文章,虽然意在“洗冤”,可也得写的影影绰绰小心翼翼,不敢明目张胆“翻案”。
对于近100年前的这桩冲突,如今的人们,回过头看,对杨荫榆是有很多同情的,认为她的初衷并无啥大错,只是处理方式欠妥:当时的女师大,女学生受到国破家亡的刺激,也喜欢到街上参与示威。
杨荫榆作为一校之长,反对女学生们过度分心,一再强调校风校纪,阻扰她们课间到外面去,当劝阻无效时甚至动用了军警制止,还要开除国文系三位带头女生(其中有许广平),从而使得对抗骤然升级,独开招怨之门。
3年后的鲁迅与许广平.鲁迅对杨的多数恶感,其实来自许广平的讲述这就是女师大风潮的前因后果。
从现在看,她与鲁迅的冲突,其实主要就是治校理念与管制方式的理解差异,是以当时的教育界也有很多人支持她。
从现在看,若要公平论定是非,这两位在历史走道狭路相逢的冤家,似乎都得“各打五十大板”:杨荫榆动用军警,治校不当,将女学生当媳妇一样管,被骂理所当然;
鲁迅爱护学生是打抱不平,可一味地偏袒闹事学生,而且人身攻击人家“寡妇”等等,这刀笔抡下来太狠,明显也是偏激了。
更何况,这里面也有私人情感左右:他最好的朋友校长职务被抢,热恋中的女友要被开除,罪魁祸首都因杨荫榆。
杨绛至于说,现在很多人好搞翻案文章,拼命为杨荫榆叫屈,甚至把她形象重塑得无比高大上,以此贬低、踩踏鲁迅,其实大可不必。
至少,从现有材料看,杨荫榆在执掌女师大期间,确实很多做法都是不堪的,弄得学生们天怒人怨要驱逐不是无端获咎。
她这个人,似因常年独居,言行上确实不免乖戾。
女大学生们背地里嘲为“恶婆婆”,刻薄有因。
比如,在这些年渐为人知的《徐志摩日记》里,可知早在1919年8月18日,徐志摩眼里的杨荫榆,予人观感就很差,温和如徐公子都忍不住骂她“放毒”,到处给人“洗脑”云云,可谓深恶痛绝。
杨绛日后写《回忆我的姑母杨荫榆》,把杨荫榆说得如何如何爱护学生,亲亲不相隐之下,这种“洗白”是很乏力的。
早先在日记偷骂杨荫榆,事发时帮着说话的徐志摩至于说,后来传言,杨荫榆为保护苏州女学生,勇敢跟日寇叫板,被枪杀于苏州桥下云云,现在看知情者近年披露的证据,显然也系误传。
她死于日寇没问题,但动机只是为讨要回自家被“借走”的家具而已。
她是“女汉子”,可说不上是“烈士”。
即便是,也是一码归一码。
不能说她是大义凛然的义士了,就可以反推她当年什么言行都是对的。
只是说,适当地“缓颊”,是迟到但正当的:杨荫榆尝得到了她应有的苦果,终身臭名远扬;
而鲁迅先生无意中的过火情绪,世人则缺乏省思。
各位看官,我要真诚求教:再伟大的人物,也不是口含天宪,事事句句都属真理不是?

参考:
杨荫榆(前排中)与同事合影鲁迅在其《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猛烈抨击了刘和珍、许广平就读的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杨荫榆是鲁迅笔下的“寡妇”和“广有羽翼的校长”,一个镇压学生运动的学阀,一个北洋军阀的帮凶,面目狰狞,令人厌恶。
其实真实的杨荫榆与鲁迅笔下的这个形象有所不同,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抗战期间因保护女性姐妹不受日寇蹂躏,在苏州惨遭日本兵枪杀。
  关于杨荫榆的身世及后来的情况,目前留下来的资料不多,比较全面的只有杨荫榆侄女杨绛撰写的《回忆我的姑母》一文。
1979年冬,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为调查同盟会等革命团体的情况,致信杨绛要她写一写她的父亲杨荫杭的简历及传记资料,同时还提出了另一个要求:“令姑母杨荫榆先生也是人们熟知的人物,我们也想了解她的生平。
荫榆先生在日寇陷苏州时骂敌遇害,但许多研究者只知道她在女师大事件中的作为,而不了解她晚节彪炳,这点是需要纠正的。
如果您有意写补塘先生(杨荫杭字补塘)的传记,可一并写入其中。
”  与那个时代的大部分女性命运相同,杨荫榆遵父母之命与同乡蒋家少爷订了婚,当时只求门当户对,并不知对方的底细———婚后才发现新姑爷竟然是个傻子。
对于这段往事,杨绛在文章说:  据我父亲的形容,那位姑爷老嘻着嘴,露出一颗颗紫红的牙肉,嘴角流着哈拉子。
……我不知道三姑母在蒋家的日子是怎么过的。
听说她把那位傻爷的脸皮都抓破了,想必是为自卫。
据我大姐转述我母亲的话,她回了娘家就不肯到夫家去,从此就和夫家断绝了。
  已成自由身的杨荫榆先后到苏州和上海的女中读书,毕业后获江苏官费留学资格,进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习。
  1914年,杨荫榆到北京担任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监兼讲习科主任。
当时杨绛正在女高师附小读一年级,她说高师的学生经常带她去大学部打秋千,还领她去演戏,让她扮演戏里的花神。
大姐姐们把杨绛的小牛角辫盘在头顶上,插了满头的花,衣服上也贴满了金花。
后来杨绛才明白,学生们之所以如此,原来是看姑母的面子,因为那时杨荫榆在学校里威信很高,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
  1918年,教育部选派教授赴欧美留学,杨荫榆应选赴美,进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专业。
对于三姑母赴美时的情景,杨绛记忆犹新:“那天我跟着大姐到火车站,看见三姑母有好些学生送行。
其中有我的老师。
一位老师和几个我不认识的大学生哭得抽抽噎噎,使我很惊奇。
三姑母站在火车尽头一个小阳台似的地方,也只顾拭泪。
火车叫了两声,慢慢开走。
三姑母频频挥手,频频拭泪。
月台上除了大哭的几人,很多人也在擦眼泪。
”  到美国后,杨荫榆受到杜威等学术大师的指导,深受他们熏染,192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
后来她回苏州探望兄长杨荫杭时,常后悔自己没能读得博士回来,哥哥笑着劝她说:“别‘博士’了,头发都白了,越读越不合时宜了。
”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杨荫榆是个好强的人。
  1924年2月,杨荫榆接替许寿裳出任女高师校长。
同年,女高师更名为“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杨荫榆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
  杨荫榆担任女师大校长期间发生了赫赫有名的“女师大风潮”,她也由此遭到鲁迅等人的猛烈抨击。
鲁迅在《寡妇主义》中辛辣地讽刺说:“用了她多年练就的眼光观察一切,见了一封信,疑心是情书了;
闻一声笑,以为是怀春了;
只要男人来访,就是情夫;
为什么上公园呢?
总该是赴密约。
”其实鲁迅的这些话,都是不确定的推测,与杨荫榆所涉无多,显然是有失公平的。

参考:
家学渊源深厚,薪火相传,知识渊博,忧国忧民,爱国主义者,文化精神博大,教书育人,真正的知识分子!杨荫榆先生是杨绛女士的姑妈,铮铮铁骨,是一位不做日寇走狗的文化人!
参考:
不可否认杨荫榆女士是中国近代妇女的杰出代表,那为什么又遭到鲁迅先生的痛骂呢?

参考:
仅凭一篇文章就又开始了对鲁迅的漫骂了,而且有人无论参与的是关于鲁迅的哪个方面的事情,是关于鲁迅的哪个问题的讨论,他所发出的攻击鲁迅的话居然都是同样的,恶毒的语言。
难道别人看不出来吗?
难道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文化人物就凭这么几句早已准备停当的龌龊的语言,随时拿来套用的不讲道理的语言,没有逻辑思维的水军的语言就能把他否定了吗?
也太小瞧他了吧?
杜甫诗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鲁迅的光芒岂是一拨肖小之徒的漫骂就能泯灭得了的!
参考:
!“民国年间那些事”已回答得比较详尽,其观点我也十分赞同。
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抗战烈士是对杨荫榆先生恰当的定位。
鲁迅抨击她,有一点私心,有一点骂街了。
痛悼刘和珍,是对的,因为刘和珍毕竟是学生,并且满腔热血为自己的国家民族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并且如鲁迅所描述,是惨死!但鲁迅当天是私下阻止了许广平参加学生请愿的且许广平也真的没有去。
校长又为什么不可以从安全角度考虑,阻止自己学校的学生参与政治活动?
一阻止就是“寡妇主义”?
不幸杨荫榆真是“寡妇”,鲁迅这样骂就属于人身攻击了。
校长要学生好好读书,这是对学生的爱护,也是尽职尽责。
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杨荫榆先生后来才亲赴敌营,抗议日军骚扰女学生,被几个日本兵抬起来扔到河里,活活淹死!鲁迅的文学天才和成就,从民国至今,尚无人可以超越,在世界一流作家中,他也是杰出的,他的《故事新编》的写作方法,价值解构、恶搞,超前先锋到今日后现代,世界上很多作家今天才开始像他近一个世纪前那样写。
他的思想和思想方法,由于国家的推广,影响了民族个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鲁迅对人性和世界的认识,目光是那样犀利,在一些私事上,在个人恩怨方面,却是那么不智,不止对杨荫榆先生实施人身攻击,对别的论敌,也有采取骂街的方法,比如还骂过顾颉刚的红鼻头等等。
文学家往往被感情支配,鲁迅为一显例。

参考:
对鲁迅认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年“3.18事件震惊国人。
段祺瑞执政府卫队开枪射杀那么多进步学生。
而楊身为校长,事件因杨而起,当然有重大责任。
如今如何还原事实真像,各有所见。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评段祺瑞其人的文章说段都没责任。
为此段还终生戒荤,终生再不食肉。
究竟真像如何,不得而知。
如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众说纷纭。
不过,对鲁迅的评价,我始终认为:鲁迅的文学、思想及为人。
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
后人很难超越。
有人说是毛对他评价过高,我颇不以为然。
也有人问过毛。
鲁迅还在当如何?毛回答说也可能坐牢蹲监狱。
所以:木秀于林必遭风折。
那“纪念刘和珍君”的文写得真是好。
“真的猛士,必将重视这淋漓的鲜血\"……。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暴发,便在沉默中灭亡\"……。
至今读来,还使人热血沸腾。
应该公允的看待历史人物。

参考:
对这个问题我们应理性思考。
当时杨为校长,她就是区区一校之长,就当时的局势,当只能软弱地保护自已的师生,甚至背后的死乞白赖也难说。
我们不要把她看作是手握枪杆指挥千军万马的威武将军,那就太高看中国乃至世界的校长了。
鲁迅先生当年因为太爱自己的学生,又天生抗上扶弱,难免只见表面未想实里。
但在当时情况下,鲁迅的呼声无疑是对的,我们不能因杨先生的后来英雄而忽略了她当年虽无可奈何却毕竟懦弱的行为。

参考:
民国的事,尤其是北洋军阀时期的事,谁扯的清楚?
这需要民国及近代史专家研究探讨的;
现在就根据《记念刘和珍君》,按鲁迅的说法,将女校长杨荫榆打上了广招羽翼的恶人,似有偏颇之处;
因为当时参入此事的还有鲁迅的女朋友许广平(鲁妻朱安),也受杨的批评,加上各种原因吧,公私事掺杂其中,文章犀利过头,影响极广,现在看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
杨荫榆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没有研究,吃瓜群众作不了评判,从鲁文中,从钱钟书夫人的回忆中,及后来发生的事态看,杨老校长起码大节不亏,比鲁迅在日军的轰击中,躲避在日本友人内山寓中,这几天的鲁迅日记也刻意回避的事来看,鲁与日的朋友圈还是很深的,难怪他从来不对日呲牙,这里可见原因一斑。
而杨荫榆却被鲁文反复鞭挞而臭名远扬,回无锡家乡兴办教育,为中国学生权益与日军多次交涉;
现在有人说并非如此,而是为私事,去向日本讨回私人物品,而遭日军从桥上推下河而死,算不得抗日烈士;
此事恐怕还需当地文史机构考证是否这样;
退一万步讲,就算是为个人物品,敢于向日军索要,这勇气也着实厉害,而为此却遭杀害,不是大义凛然么?
说她是抗日志士难道不应该?
与鲁迅笔下的她有一点共同之处么?
从大义大节上看,她不输鲁迅,甚至超过了他。
时代进步了,对民国的人和事的评论,也向事实求是方向发展,那种约定俗成的看法初步得到改善,但远远不够,几十年的根深蒂固的认知,一时是不可返朴归真的,事情的复杂到扑朔迷离是一时分辩不清的,过去是按鲁迅的文章一边倒地去评价杨萌榆,结果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虽然现在有分歧,有争议,总比那铁板一块的评论好,说明社会进步了。
有人就说了,这是翻案,是一股逆流。
过去文革之中及以前左风盛行的时候,扣帽子、打棍子是常态,不得对已定的事情有异议,人们基本上也不说,省得惹麻烦。
改革开放以后,民主空气浓厚,在党的民主集中制下,大家畅所欲言,开诚布公,对一些历史的东西,敢于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发表一些不同意见,也不怕人揪小辫子了。
杨荫榆的申明大义的事迹才昭示于世,当年的一些不实之词也得到部分澄清,至少无锡人为她骄傲,她为抗日而死,应该是烈士,乃至英雄。
看一看钱钟书夫人的文章吧,与鲁迅的文章交相比照着看,自会有体会,何况这方面的资料也多,越查越清楚,事情也是越辩越明,鲁与杨的孰是孰非,凭过去的老印象是不行的,也说明不了问题,如果还是按照巜记念刘和珍君》的观点,来评判杨荫榆的所作所为,至少有点掛一漏万吧?
还是那句话,我们吃瓜群众都不够评判这样的历史人物,仅仅谈点个人认识,难免不那么准确,权当闭扯蛋,聊天消遣而已!
参考:
杨荫榆是民国时期名气很大的女子。
不过,她之所以名气大,却是拜鲁迅所赐。
为什么这样说呢?
(杨荫榆剧照)1924年,杨荫榆受北洋政府教育部,接替许寿裳,出任北京女师大校长的职务。
说起来,教书育人一直是杨荫榆的人生理想。
早在担任校长之前,杨荫榆已经在江苏第二女子师范和北京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分别担任过教务主任和学兼。
在教学中,她渊博的学识和德政得到了学生们的爱戴,同时她工作上严谨认真的态度也得到教育部门的赞许。
因此在1918年,她被教育部选派到欧美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
学成归来后的杨荫榆,成为教育部眼中的教育大才。
破格将她提拔为北京女师大校长,而她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
杨荫榆由于久在国外留学,对当时的社会变革知之甚少。
她认为学风和秩序,是学校能不能办好的重要标杆。
再加上她对北洋政府有感激之意,因此她非常不赞成学校在她管理的时期,学生参与到政治运动中去。
在杨荫榆看来,学生的本职就是学习,参与政治运动就是不务正业,会坏了学风。
所以,她曾在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中表示:“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
”然而,受“五四运动”影响的女学生们,正处于对专制独裁深恶痛绝,一心渴望民主自由之中。
因此,对杨荫榆这种专制的旧式家长教育理论,根本不买账。
再加上杨荫榆屡次打压限制学生们的自由,并对意见相左的老师多有排挤,因此杨荫榆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剑拔弩张。
(鲁迅旧照)1924年秋天,一些学生由于参加政治运动,迟迟没有抵校报到。
杨荫榆为了整顿校风,将几名平时闹学潮闹得最厉害的学生开除,如此矛盾更加激化。
1925年1月,学生们不光联名给教育部递交了要求辞退杨荫榆校长职务的宣言,并数次到教育部痛斥杨荫榆在教学中对学生施行的种种高压手段。
然而,杨荫榆由于有北洋政府做后盾,且教育部也明文表示支持她的做法,所以杨荫榆在5月9日又以“整顿校风”的名义,勒令刘和珍、许广平等几名带头闹事的学生退学。
这下,杨荫榆真的捅了马蜂窝。
很快报纸上就连篇累牍地出现了批评她的文章。
这些文章痛斥她推行的是“寡妇教育”,并称她是“迫害学生,广有羽翼的校长”。
这些文章,很多都出于一个人的手笔,那就是鲁迅。
当时的鲁迅,不仅在教育部任职,还在女师大担任教授。
由于鲁迅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同时他对杨榆荫的教学理念和粗暴的教学态度极不赞同,所以他坚定地站到了学生们的一边,并以笔为枪,对杨荫榆大肆批判。
在声势浩大的反对声中,北洋政府迫于压力,最终撤销了杨荫榆的职务。
一个被学生们赶下台的人,名声自然就坏掉了。
可是杨荫榆却对教育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少,虽然名声大受损害,但她在休整一年后,便迫不及待投入到教学中去了。
(杨荫榆剧照)遗憾的是,杨荫榆在苏州女子师范和东吴大学教学期间,学生对她很不待见。
学校方面也不能给予她该有的尊重,逼得她最后只得做了逃兵。
无奈之下,杨荫榆在家里开设私学——二乐女子学社。
她自任社长,招收一些愿意读书的女学生。
1937年,抗战爆发,苏州很快成为沦陷区。
日本人找到杨荫榆,希望她能出任伪职,但遭到杨荫榆的回绝。
杨荫榆对日本人犯下的滔天罪行怒不可遏,她向日本军官递交了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数次到日本军营抗议,要求日本军官约束那些四处奸淫掳掠的日本兵。
同时,杨榆荫为了保护妇女们不受到日本人的伤害,拿出所有的积蓄,把二乐女子学社进行了扩建,以此当作她们的安全庇护所。
日本人见杨荫榆不光不配合,还处处唱反调,于是将她枪杀于吴门桥上,并将尸体弃于冰冷的河中。
从杨荫榆一生的言行来看,她其实始终是保护女学生的。
当初她反对女学生参与政治运动,其实也是一种保护女学生的表现。
而最后,她更是为了保护女学生不受伤害,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
从这一点来说,杨荫榆虽然观念与时代脱离,但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她其实本性是很善良的。
(参考史料:《偶尔遇见的传奇——民国才女写真》)
参考:
我一直纳闷钱钟书先生对鲁迅先生评价为什么会那么刻薄。
现在算明白了,因为鲁迅先生骂了她爱人杨绛先生的亲姑姑,原北师大校长杨荫榆女士。
或许钱钟书先生有其它更多厌恶鲁迅先生的证据。
且看钱钟书先生怎么说鲁迅先生。
据汪荣祖、钱学新《槐聚心史,钱钟书的自我及其微世界》言,上世纪八十年代,钟书先生曾两次对汪荣祖谈及与胡适的三次见面的情形,曾言:统言之,胡适之品格绝高于鲁迅,蔡元培等。
一九八五年,钱钟书先生在给李国强的信中说:“三年前鲁迅纪念时出版之传记,即出敝所人撰著,中间只字不道其原配夫人,国内外皆有私议而无声言者。
”钱先生这里指的是鲁迅先生原配朱安女士的事,是钱先生对鲁先生异议的一个原因吧。
文学研究圈子里,钱钟书和杨绛先生避谈鲁迅先生,似乎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不是什么新闻。
钱钟书和杨绛先生夫妇是杨荫榆校长的侄女和侄女婿,自然看着亲切,而鲁迅先生是被闹学潮开除许广平先生的先生和未来夫君,自然同气相和。
论史者将此一搅和,吃瓜者赞成者心悦口服,自然成正统之说,大行其道了。
百年前女师大闹学潮是北洋政府专制背景下教育黑的一个缩影,亡国和列强环伺下,救国图强的青年的灵魂和专制下的暴力冲突,总是有大是大非的原则在里面,鲁迅先生,杨荫榆校长,包括旁观的钱钟书,杨绛先生都身在其时,立场不同,发声自然不同。
这种公案,再加上家事,国事,天下事,非大原则,何以辨出是非。
就个体而言,都有善良之心。
就当时时局而言,必须有大是大非的分别。
不幸,杨荫榆校长站错了队。
至于后来的表现,另当别论。
北洋和民国,就是一个乱局。
挟洋甚至引狼入室的军阀混斗,自保其利的大资本,大地主,挣扎在炭火之中的贫民,前途何去的中国,胡适,杨荫榆,梁实秋,还有钱钟书先生,和鲁迅先生,他们的立场,格局,家国情怀有几,都在他们的文字里,普通民众在他们心中的位置,都在他们的文字里。
所以,鲁迅的伟大,岁月日久,光辉愈著。
论史,当有立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