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后东吴如何单打独斗对付曹魏和后来的晋朝呢

汉中失陷后,刘禅一面调兵北上,拦截南下的魏军。
一面派出使者,向吴国求援。
吴帝孙休考虑到唇亡齿寒,不能不救。
便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牵制魏军的行动。
其中一路由老将丁奉率领,渡江北上,攻打魏国的寿春。
丁奉之弟丁封、宗室孙异,从南郡出发,沿汉水入汉中,攻打魏军后方。
荆州守将留平、施绩等人沿长江西进,由永安进入蜀地,直接增援成都。
吴国方面大举出动,也算是尽力了。
然而,正当各路吴军还在调动中时。
公元263年十一月,蜀汉就投降了。
知道消息后,孙休不得不下令,停止救援。
之后的两个月,孙休感到惶恐不安。
因为蜀汉没了,下一个倒霉肯定的就他了。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蜀地的魏军居然两度自相残杀。
先是钟会干掉了邓艾父子,大有割据蜀地的企图。
紧接着,护军胡烈、监军卫瓘,调集兵马攻打钟会,又把钟会给杀了。
这一来一回,蜀汉没了,而魏军又没到。
蜀地竟然变成了无主之地,没有负责人。
这很显然,此时正是攻打蜀地的好机会。
公元264年二月,在惶恐了三个月后。
孙休令陆逊之子陆抗、步骘之子步协等将领围攻蜀地东大门永安,准备趁虚而入,先拿下蜀地。
再与魏国做长期对抗。
但又出乎孙休意料的是,区区两千蜀兵在一个叫罗宪的将领的带领下,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几万吴军长达数月的进攻。
导致东吴趁火打劫的计划告吹。
等到魏国反应过来,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部队增援永安。
吴军只得全部班师,退守西陵。
之后,孙休又开始了惶恐不安的日常。
公元264年七月,孙休在忧虑中去世。
他去世时,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
但东吴的权臣考虑他儿子都还太小,而魏国又咄咄逼人。
再加之此时交趾也叛乱,归顺了魏国。
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
东吴需要拥立一个年长的人继位,才能威固局面。
于是,孙休的儿子就没能继位。
皇位传给了孙休三哥孙和的长子孙皓。
孙皓其人,大家应该多少都有一定了解。
三国时期的著名暴君。
他上台后,先假模假样装了三个月贤君。
然后,他就本性暴露了。
先是诛杀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孙休的老婆朱皇后以及孙休的几个儿子。
后来又广选美女,滥用民力,建设后宫。
把吴国搞得是乌烟瘴气。
魏国上下知道孙皓的所作所为后,很高兴。
本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灭蜀汉后,以三年时间准备,再灭东吴。
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帝纪第二》但不想,计划还在筹备中,司马昭就死了。
而他这一死,曹魏方面也乱了。
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时虚岁三十。
按说年纪也不小,但很可惜,司马氏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
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
完全就是命好,会投胎而已。
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压制权臣的威严。
弄得不好,他被权臣推翻,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司马炎也不是傻子。
威严不够,利益来凑。
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想当年,曹操死了,曹丕足足憋了九个月,才篡汉建魏。
而现如今,司马昭死了,司马炎连半年时间都等不起。
仅仅三个月,他就篡魏建晋了。
也就是说,司马昭一死,司马炎就把他爸的丧事给办了。
一切礼仪都按最基本的来,压缩时间成本。
从给司马昭办丧,到司马炎自己继位称帝,中间只用了三个月。
这个速度搁在礼仪繁琐的古代,堪称光速。
办丧,篡国,称帝这套流程走完后。
下面就要开始办正事了——大封群臣。
其实这才是关键。
司马炎称不称帝,其实不重要。
拥护他的大臣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得到封赏。
司马炎火急火燎称帝,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大封群臣,讨好大士族,靠大封大赏笼络人心而已。
公元266年三月,大封大赏正式开始。
首先是功臣集团受封。
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沈。
河东裴氏出身的裴秀。
颍川荀氏出身的荀勖。
泰山羊氏出身的羊祜。
平阳贾氏出身的贾充。
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能力(会站队),跻身为西晋建国后,第一套领导班子的成员。
另外,其它功臣家族也都有封赏。
封完功臣,司马炎又开始封宗室。
司马氏是如何上位的,司马炎很清楚。
他为了避免类似高平陵政变的事件再度发生,一口气封了27个王。
这堪称中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
值得一提的是。
司马炎不仅封自己的胞兄弟为王,他还封叔伯兄弟,堂兄弟为王。
其中。
他大爷爷司马朗(司马懿大哥)家里封了三位王爷;
三大爷司马孚家里,封了七个王爷;
四大爷司马馗家里封三王;
五大爷司马询一支封一王;
六大爷司马进一支封两王;
七大爷司马通一支封两王。
其余还有九个名额,他分别给了自己的六个亲叔叔和三个弟弟。
可以说,司马炎为了封王,是把他们家族谱都抬出来了,一切能封的人,他都封。
血缘什么的,不是主要考虑因素。
一切只为扩大司马家族在全国的影响力,抑制大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而服务。
我们知道,封功臣,封王爷,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
谁封得多,谁封得少,这都是需要一番博弈的。
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完。
因此,这就导致西晋建国后,没有按照司马昭的预定计划,去讨伐东吴。
而东吴方面则获得了缓冲期。
你西晋不来打我,那我就要打你了。
公元267年,孙皓在控制朝政后,指派自己的心腹近臣万彧出镇巴丘,为北伐做准备。
第二年,孙皓正式向西晋发难。
他亲率大军屯驻安徽含山,在前线督战。
同时又令驻守荆州的吴军兵分多路,分别攻打襄阳、交阯等多个战略要地。
应该说,东吴这一次是有充分准备的。
但很可惜,吴军多路出击,最终全部以惨败收场。
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反倒还弄丢了现在的广西中南部。
损失不可谓不惨。
公元269年,孙皓为报上年的一箭之仇,再次主动出击这一次,吴军还是一南一北,分兵两路。
北线的吴军为佯攻,南线的吴军才是主力,以海陆并进方式,志在收复交趾。
不过。
吴军最终还是惨败。
没有收复、拿下一块地盘。
东吴屡屡来攻,西晋朝内的主战派很愤怒。
司马炎也很愤怒,他是主张灭吴的。
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不能容忍孙皓在南面称帝。
另外前面也说了。
作为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威严是极低的。
可以说,他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里,威严最低的一位。
而灭吴,正好可以提升他的威严。
因此,当东吴的两次北伐被打退后,司马炎便召开了廷议,讨论灭吴一事。
按他的预想,这种开疆扩土的事,大家都有利益可图,反对者应该不多吧?
可结果,却是却让他大感失望。
当时,以贾充为代表的老油条们认为,如果攻灭吴,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
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的不利。
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
搞不好,他们这些老士族在新贵面前,还得靠边站。
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西晋朝堂上的老牌士族们,便集体反对攻打灭吴。
当然,士族们不会把自己真心话说出来。
他们扯的理由很正当,可谓是五花八门。
比如,我朝新立,军事、经济实力有限,目前还不宜大量兴建战船。
再比如,江东人善长水战,而我朝的水军还没有组建成功,目前不宜攻吴。
又比如,自汉末以来,北方政权或者蜀地政权对江东的战争,都没有取得过大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
连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都拿东吴无可奈何,我们去攻,八成也是无功而返。
可以说,一切不利于伐吴的因素,都被贾充这帮老油条给扒了出来。
司马炎被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是云里雾里,放弃了攻吴的计划。
当然,当时晋朝内部也不是没有主战派。
诸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等人,就都坚决主张灭掉东吴,不留后患。
只是这些人当时没有话语权,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
公元271年,当晋朝内部还在吵架时,东吴又有动作了。
当年四月,吴军偷袭交趾,时隔八年,终于收复了交趾。
孙皓听说后,很高兴。
过了几个月,一个叫刁玄的人伪造谶文说:“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者,是荆、扬之地的君主。
”孙皓一听,更高兴了。
然后,头脑发热,他就想御驾亲征。
当时所以东吴大臣都劝他别轻举妄动。
但孙皓就是不听。
他把太后、皇后以及后宫几千佳丽全部带上,大摇大摆的北伐。
可结果还在路上时,他就碰上大雪。
吴军准备不充分,冻死一大片。
士兵们气愤,扬言如果遇到晋兵,就当场集体倒弋。
孙皓听到这些话,担心士兵真的哗变,就灰溜溜的撤军了。
事后,司马炎很恼火。
我不打你,可你孙皓三番五次来打我。
真是气死了。
发誓要南征灭了东吴。
贾充那帮人见司马炎要南征,就又跳出来唱反调。
说的还是那些陈词烂掉。
巧的是,当时恰好鲜卑人在西北造反,调去镇压的晋军打不过,那边缺一个朝廷大员主持大局。
司马炎就顺势把贾充踢了过去。
贾充临走前,忧心忡忡,说自己这次要是去了又回不来,贾氏可就要靠边站了。
荀勖听了贾充的话,觉得很可笑。
就笑着跟他说:亏你还是一国之相。
这种事情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
你的大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他可是皇帝的眼中钉(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又是司马师养子,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司马炎的帝位)。
你现状应该跟皇帝联姻!把你未出嫁的女儿嫁给太子。
现在马上就操办婚事,皇帝念在你是亲家,还能派你到西北去主政?
贾充觉得言之有理,就跟司马炎提亲。
司马炎也很想跟贾充联姻。
于是,贾充的丑女儿贾南风,就这么幸运得嫁给了司马炎的蠢儿子司马衷,成为太子妃。
公元272年,贾充一党暂时不捣乱了,司马炎随即就开始筹划南征。
当年九月,正当司马炎还在筹划中时,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突然叛吴降晋。
司马炎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命令荆州刺史杨肇,车骑将军羊祜等,统率八万晋军增援。
其实这一战,对晋朝非常有利,东吴方面完全是手足无措。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三万吴军在陆抗的率领下,居然打赢逆风仗,不仅收复西陵,还歼灭了几万晋军。
给你机会不中用。
此一役后,晋朝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再次占了上风。
司马炎一看,不好再提南征,只得一面调兵征讨西北的鲜卑叛军。
一面做出调整,重新分配晋廷内部的利益关系。
比如打压贾充,打压司马攸,提拔外戚杨氏进入权力中枢,制衡老牌士族。
借此巩固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位。
在这期间,孙皓四次北伐。
司马炎都指示南线不要理会,守住防线即可,不可反击。
这一防御政策一直执行到公元279年。
公元279年,西晋在付出三位刺史,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下,终于打败和归化了秃发树机能、匈奴拔亦虚、独雍等西北叛军首领,解决了西北问题。
同时在内部,贾充那帮主和派靠边站了。
以张华、杜预、王濬为代表的主战派抬头。
他们反复劝司马炎南征。
司马炎被说动了心,便在时隔七年后,再次开始筹备灭吴。
贾充、荀勖等人,此时虽然靠边站了,但还是跳出来,继续跟司马炎争辩。
结果把司马炎惹毛了。
最终司马炎以暴怒的形式表明表态,誓要伐吴,禁了主和派的言。
“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
这一年的十一月,晋军南下,在朝内撕了近十五年的南征计划,终于启动。
晋军出征后,司马炎为了恶心贾充,抬高外戚杨氏,便让贾充担任晋军挂名总司令,杨氏的杨济担任挂名副总司令。
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安排。
一方面,如果晋军打赢了,正好可以羞辱贾充。
你老小子反对了十几年,说东吴不好打。
现在怎么样?
还不是拿下来了。
我看你有没有脸!而贾充作为挂名总司令,前线打赢了,他也有一份功劳。
他也不好有什么意见。
至于说打输了,贾充是总司令,他正好可以背这个黑锅,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
更重要的是,打输了,身为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责任。
责任都在总司令贾充。
而如果打赢了,杨家也能跟着分享战功,扩大影响力,继而在朝中制衡老牌士族。
所以,当时的贾充完全被司马炎耍了。
无论前线打成什么样,都注定都会没脸没皮。
不过,司马炎还是小看了贾充的脸皮厚度。
他一前线,就唱衰晋军。
只要看到晋军攻击受挫,就上折子给司马炎,说吴军难打,晋军根本就打不动。
恳请司马炎杀了主战派老大张华以谢天下。
为了配合贾充表演,朝内的主和派也是纷纷上书,各种“别打啦”、“罢兵吧”、不能冒进啊”言论充斥着朝廷。
逼得主战派们站出来与他们当场对撕。
司马炎看到主和派的态度,感到好笑。
他表示伐吴是自己的态度,谁都不准再说话。
不然就自己辞官滚蛋。
主和派不敢再说什么。
暂时禁言。
之后,晋军完成了对吴军的分割包围,拿下荆州。
但当晋军拿下荆州后,贾充又开始作妖。
他上书说:天气逐渐转暖,眼瞅着就快到夏天了,我现在在南方,都快热死了。
江淮湿气素来很大。
我们不能再进军了,不然肯定会闹出传染病。
所以我建议还是先打住吧。
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
同时,朝里的荀勖也带头呼应,在灭吴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要动摇司马炎的决心。
这一举动把主战派气的要死。
前线带兵的杜预一连几封急书,说灭吴就在眼前,请皇帝千万别听那帮混蛋的谗言。
好在司马炎不为所动,坚决支持。
晋军赶在夏季到来之前,解决了战斗。
关于这一战,过程就不说了。
晋军基本是势如破竹,从出兵到灭吴,只用了六个月。
相较于之前灭蜀汉(三个月),多花了一倍时间。
但也算是很快了。
回看蜀汉灭亡后,东吴单独面对曹魏、西晋的十几年历史。
不难发现,其实西晋灭吴的难度并不大。
尤其是孙皓独揽朝政时期,东吴内部是乌烟瘴气,能人几乎没有,数来数去,就一个陆抗还有点本事。
而他还早早的就病死了。
陆抗死后,东吴根本是一个能人都没有。
吴军不堪一击。
当时的情况,用西晋大将王濬的话说,这正是灭吴的好时机。
如果孙皓死了,东吴再立个正常人,我们再想拿下来,可就难了。
所以,吴国能在蜀汉灭亡后,又多撑了十几年时间,并不是孙皓有多厉害。
关键是西晋内部党争不断。
从开国就开始党争,有志者想干点正经事儿,是真的难。

参考:
263年,蜀汉宣告灭亡。
正所谓唇亡齿寒,随着蜀汉覆灭,吴蜀联盟宣告破裂,面对蜀汉灭亡,东吴方面迅速作出反应。
吴主孙休先后派出两军。
以名将陆抗为首的豪华阵容,明面上做出支援态势,实则欲图夺取巴东,打通入蜀通道,图谋自保。
然而巴东太守罗宪认为东吴不守信用打算吞并巴东,干脆倒向曹魏。
罗宪善于用兵,先是正面催破吴军,而面对陆抗率领的三万主力又坚守了足足半年,先后两战使得罗宪一举成名。
经过长达6个月的攻防战。
罗宪部死伤惨重,而且因为瘟疫死亡过半,罗宪不得不向司马昭求援。
司马昭认为蜀中刚刚经历了钟会姜维之乱,不宜用兵,因此命荆州刺史胡烈围魏救赵,攻打吴军久蜀据点西陵,陆抗在腹背受敌之下不得不选择退兵。
夺取入蜀通道计划宣告失败,从此东吴灭亡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一、英主孙休早逝,暴群孙皓上位就在蜀汉灭亡的第二年,吴主孙休英年早逝,不过而立之年。
在三嗣主当中,孙休无疑是最精明的一位,他在位不过短短六年,诛灭权臣、重视教育和衣桑,虽然过于宠信张布等人,不过不怕货比货,就怕人比人,与先后权臣们架空的孙亮、暴虐的孙皓相比,孙休绝对是一位明主。
孙休是有儿子的,但是他去世时也才30岁,其子自然也大不到哪里去。
幼主孙亮即位的悲剧尚未远去,蜀汉灭亡的阴影就在眼前,朝野上下普遍想要拥立一位年长的国君。
老臣张布和濮阳兴说服朱太后以孙皓即位,时年23岁的孙皓登基称帝,是为吴末帝。
孙皓初登基时也曾有一番作为,下令抚恤人民,开仓赈济,减省宫女,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期待。
然而环境是会影响人的,当他的屁股坐在了万人之上,生杀予夺操持于一人之手, 孙皓很快便暴露出了本性。
他性格暴虐,好酒色,听说濮阳兴、张布等人后悔拥立自己,毫不犹豫的便对他二人下了杀手。
自古以来从龙之臣不是那么好做的,君择臣臣亦择君, 张布和濮阳兴的眼光无疑不怎么样,不过也许是孙皓的演技骗过了他们。
二、西陵之战东吴胜利,可随着陆抗去世,攻打晋朝变成了穷兵黩武就在孙皓即位当年,司马昭派遣东吴降将给孙皓送去一封书信,信中陈述形势利害,携带普覆灭蜀汉之威,希望孙皓这个新君能识点相,别像是安乐公一样,等到兵临城下再出城投降。
有来必有往,孙皓在265年派遣徐绍、孙或二人给司马昭回信,结果徐绍刚走到濡须口,就被孙皓叫了回来,当场处死。
因为有人报告徐绍称赞中原,再这么下去吴国就得道路以目了。
以现在的目光来看,孙皓可以称之为精神变态。
可想而知,东吴国内前景昏暗。
266年2月,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晋朝开始。
在孙皓的暴虐统治下,不断有吴国将领向晋国投降,其中基至包括孙吴宗室。
272年8月,孙皓征召西陵都督步阐,但步阐不予理睬,还降了晋朝,孙皓马上命陆抗去讨伐。
步阐又不是罗宪,当然不是陆抗的对手,陆抗不但击破了步阐,而且大破前来援救的晋军。
孙皓被西陵之战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从此之后屡次兴兵攻打晋国,可是西陵之战的胜利完全归功于陆抗,有陆抗这道万里长城在,东吴自然固若金汤。
可是随着陆抗在274年病逝后,对晋朝的军事行动完全变性为穷兵黩武,损兵折将。
三、司马炎下定决心攻吴,东吴灭亡早在三国鼎立时期,曹魏的国力便远远超过蜀吴两国之和,如今融合了魏蜀两国的晋国,国力更是远胜东吴,而且取得巴蜀,更是在战略上突破了东吴赖以为生的长江防线。
晋国经过了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和军事准备,司马炎的目光已经越过了长江。
其实司马炎早有灭吴统一之心,但是朝臣内部意见不一,因此久久难以做出决定。
而荆州前线的主帅羊祜在278年重病,且很快逝世,去世前向司马炎推荐了杜预,并且极力盛赞。
司马炎果断让杜预接了羊祜的班,为灭吴战争做好准备。
杜预第一步便是奇袭西陵,一且拿下,那么益州的部队便可顺流而下。
而自从陆抗死后,孙皓便逐渐削减了驻守的兵力,杜预一战成功,而且利用孙皓多疑的性格,施展了借刀杀人之策,让孙皓主动撤换了西陵守将张政。
临阵换将乃是军中大忌,杜预认为环境已经成熟,在279年8月上书司马炎请求开战。
然而扬州的王浑上表扯杜预的后腿,声称东吴倾尽全国之力准备伐晋,朝中的反对派也趁机说三道四。
司马炎也犯了袁绍的老毛病,打算明年再伐吴,杜预大急,给司马炎先后上了三回书。
到了第三次,大臣张华看到信后苦劝司马炎不要再犹豫,最终使得司马炎下定决心,即刻发兵。
279年11月,司马炎采用羊祜生前遗策,发大军二十万,水路齐出,兵分六路伐吴。
不过接下来的主角就并非是杜预了,而是王濬,他早就在益州大力造船,编练水师,借助顺流而下的优势。
王濬部可谓所向无前,以火炬烧断横江铁索,击破了吴将张象舟师万人,率先杀进建业,孙皓宣布投降。
不过东吴也并非没有忠节死难之臣。
面对晋军讨伐,孙皓命丞相张悌督沈莹、诸葛靓率军三万迎战,张悌三人并非名将,三万吴军也是毫无斗志。
这一战不出意外的败了,诸葛靓带着数百人退走,张悌不肯退,愿为国战死。
张悌虽无姜维之才能,却有姜维之志向,可惜大厦将倾,非一人所能扶也。
结束语蜀汉灭亡之后,东吴可说是苦苦支撑。
其实再往前看,当孙权背刺关羽之时,东吴与蜀汉的同盟关系已经破裂了,尽管两国后来又建立了同盟,但这种同盟是没那么可靠的。
况且两国加在一起,共同伐魏,都是失败的多,更何况,蜀国已亡,东吴独力难支。
若是有孙休这种精明的君王,再加上数名陆抗这样的将领,东吴未必不能够支撑得更久一点,支撑到晋朝自己的内乱爆发,然后一统天下。
可惜到了最后,只有孙皓这样的暴君,他不但没能够拯救处于危机中的东吴,反而加速了东吴的灭亡。
晋朝灭了东吴后,中华大地迎来了短暂的统一,可随即来到的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最黑暗的时代。
三国时的群雄并出,争霸天下,到了这个混乱的时代就只剩下了权谋、夺利,以至于让今天的人们都不想要提起。

参考:
三国归晋,天下一统。
确实想不到轰轰烈的三国,笑到最后的并不是魏蜀吴三国,而是篡魏自立的司马家,司马昭生前灭蜀汉,却未能一鼓作气灭吴,然吴国此时也是气数将尽,灭亡在即。
不过与蜀汉因年年征战,民疲国衰亡于魏不同,吴国之亡国,完全是由自己造成的。
吴宫干戈不断,国力衰退魏景元四年(263年),执掌曹魏大权的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诸葛绪等大将率领15万大军兵分五路伐蜀,时宦官黄皓听信鬼神之说,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蜀汉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军五路伐蜀,攻入汉中,刘禅才派张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为时已晚。
虽然屯兵沓中的大将军姜维力挽狂澜将钟会大军阻拦在剑阁,但征西将军邓艾出奇兵,从景谷道偷渡,如神兵天降进直绵竹,打败据守在此的诸葛瞻父子。
魏军逼近成都,蜀中大震,最终后主刘禅接受谏议大夫谯周的建议出城投降。
接到后主投降敕令的姜维,寄希望于借钟会之手复国,不料事机不密,为监军卫瓘,姜维、钟会、邓艾俱被杀,自此,蜀汉彻底灭亡。
蜀汉灭亡的同时,唇齿相依的东吴却深陷内乱。
自吴大帝孙权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南鲁党争)以来,吴宫便干戈不断,皇位更迭频繁,权臣交相掌权,吴国陷入长期的内乱当中。
吴太和二年(252年)四月,吴大帝孙权病逝,年仅十岁的太子孙亮即位。
大权掌与诸葛恪、孙峻、孙弘之手。
当时,太傅诸葛恪掌握东吴大权,但他为人骄横跋扈,在当年便爆发了东兴之战,此战东吴以4万之兵大败曹魏,而曹魏的统帅正是后来支持灭蜀大计的司马懿次子司马昭。
东兴之战的大胜提高了诸葛恪在东吴的威望,但也助长了他的骄傲轻敌。
目空一切的诸葛恪于建兴二年(253年)又起兵数万攻打淮南,结果遭到惨败,回朝后,孙峻定下鸿门宴,将他诛杀于御前。
东吴大权为孙峻所夺,三年后孙峻病死,权力又移交至其从第孙綝,孙綝嗜好杀戮,残虐无道,杀害了孙吴的重要将领吕据、朱异等,孙綝的暴虐执政弄的东吴内部天怒人怨,旷日持久的内争也使孙吴国力遭到严重削弱。
吴太平三年(258年),丞相孙綝废少帝孙亮为会稽王,将吴大帝孙权第六子孙休立为天子,孙綝与其兄弟五人共掌禁军,权势熏天,权力大于皇帝。
永安元年十二月(259年1月),景帝孙休在左将军张布等人的协助下诛杀孙綝兄弟。
尽管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但东吴疲敝之态已显,国势已是日渐衰弱。
东吴自吴大帝孙权病逝后便持续干戈,权臣擅权,穷兵黩武,这极大削弱了东吴的国力。
这边吴国正内乱不断,那边曹魏在司马昭的主持下发动了灭蜀之战。
吴元兴元年(264年),吴主孙休兵死,当时刚直蜀汉新灭,交趾又叛吴降魏,随着蜀汉灭亡,吴蜀联盟不复存在,孤立的吴国已经完全处于魏国的包围之中。
为了稳定人心,避免少君执政引起权臣乱国,丞相濮阳兴与左将军张布决定拥立废太子孙和之子孙皓为君。
孙皓乱国,吴国苟延残喘孙皓即位后,曹魏也正在经历着改朝换代,随着晋王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于咸熙二年(265年)逼魏帝曹奂禅位,曹魏灭亡,司马炎登基称帝建立晋朝。
当时晋朝新立,需要稳定内部,因此并不急于灭吴,考虑到吴国占有长江天险,而晋朝需要组建一支熟悉水战的水军,因此为灭吴做了十几年的战前准备。
吴天玺二年(276年)晋灭吴的战前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但由于后方鲜卑作乱,贾充等反对立即伐吴,使伐吴战争拖延了下来。
晋朝灭吴的战前准备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东吴此时虽然孤立无援,但本应该意识到危险性,厉兵秣马,枕戈待旦以防晋朝来攻。
但昏庸的孙皓即位后,其骄奢淫逸、残暴无道却弄的国内民怨沸腾,他没有选择休养生息,巩固边防,反而主动出兵攻击晋朝,连年征战虽然给晋朝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也同时加重了东吴的负担,耗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财力,这种做法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吴弱晋强的现实,反而惹怒了晋朝,实在是得不偿失之举。
孙皓乱国,不仅仅是他在国内实行的残暴统治,更主要的是他频繁的用兵,穷兵黩武徒耗国力,却始终未能对晋朝构成威胁,反而了加速了吴国的灭亡。
晋朝此时没有发起灭吴之战,也是因为准备尚不足,其实当时有识之士都看的出来晋统天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晋灭吴之战,吴国长江防线崩溃公元279年,经过长达十三年准备的晋朝,以贾充都督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胡奋、杜预、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共计二十万大军,分六路大举伐吴。
六路大军自巴蜀起顺江而下绵延不绝,沿途旌旗飘扬声势浩大,得知晋军大举来攻的吴主孙皓匆忙组织抵抗。
丞相张悌统领三万吴军渡江迎战,与晋朝大将王浑主力部队之司马孙畴和扬州刺史周浚军列阵相对。
两军交战之际,之前伪降的晋将张乔从背后引兵杀来,吴军阵脚大乱,溃不成军,三万吴军几乎全军覆没。
同时其他几路晋军也进展顺利,长江沿岸吴国守将几乎望风而降,至次年四月,吴沿江守军已大多被击破,歼灭吴军达六万多人,晋军此时已经与建业隔江对峙,只需一声令下,便可万乘其发,渡江直驱吴都。
晋灭吴之战进展顺利,根本原因还在吴国自身,由于吴主孙皓的暴虐统治,东吴早已是上下离心,疏于防备,不仅指挥混乱,而且将士斗志几无,以至于节节败退,东吴灭亡在即。
吴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晋将王濬率先率领晋朝水军抵达石头城下,外援尽绝的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只得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向王濬投降,孙吴至此宣告灭亡,西晋实现了天下一统。
立国五十七年,虽占有长江天险,共有军队达二十多万的东吴政权为何在晋朝的大军来攻下一战即瓦解,最终导致覆灭,其主要原因何在呢?
吴国亡像已明东吴之亡,归根结底还在于东吴自己,吴主孙皓自当政以来,采取了最残暴的统治,任意杀害臣民,其手段残忍血腥。
而且疑心病重嫉妒心强的孙皓,更是对凡是他看不顺眼的臣子动辄剥皮车裂,如此残暴无道,自然令吴国上下人心丧尽,众思归晋。
从政治层面上看,东吴腐朽而残暴无道的统治就已经注定了这个偏安一隅的政权必败亡。
从曹魏到晋朝,为灭吴做了长达十七年时间的准备,兵家有云“宁可千日无战,不可一日无备”,在司马昭灭亡蜀汉后,吴国不少有识之士就意识到曹魏下一步肯定是要伐吴,在晋吴对峙期间,更应加强军备,增强沿江战略要点的防御力量,切实防止西晋的突袭,但孙皓对这些建议却统统置之不理,放任长江防线防备空虚,坐等晋军来攻。
可以说晋朝对东吴有压倒性的优势,不管在人心上还是军队作战能力上,东吴都已处于绝对的劣势,只是晋朝给予了东吴的这十几年的缓冲时间,东吴却始终未能好好利用起来,以至于二十多万的军队一战即溃,东吴之亡,实亡于自己。

参考:
导言东吴之所以最后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强大,而是因为曹魏内部危机的总爆发。
司马家要代替曹家最终延缓了伐吴的动作。
这是历史的遗憾并不是历史的选择。
东吴这个政权在他末期已经民心尽失,失败指日可待。
他是无力和晋朝对抗的。
东吴对抗曹魏当东吴最后一位名将陆抗去世之后,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晋国的大军了。
而司马家也已经完成了对于曹魏的最终整合。
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葬于崇阳陵。
这位雄才大略之主最终没有等到统一的消息,而他的儿子司马炎一上台就推翻的曹魏。
曹奂最终成了末代之君。
马炎继任相国、晋王之位。
十一月十二日,司马炎篡夺魏国政权,建立西晋,史称晋武帝,魏国自此灭亡。
十一月十四日,曹奂被迁居到金墉城。
这一系列的操作之明快,和当年曹丕篡汉也差不多。
都是狠人在解决完内部危机之后,终于把矛头对向了东吴。
此时东吴还在醉生梦死之中。
因为他们都知道,灭亡是迟早的事情。
灭吴之战说来也奇怪。
晋国灭吴之战很顺利,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艰难。
无论是推进还是攻坚几乎都是畅通无阻。
公元276年(咸宁二年)十月,晋伐吴的准备基本完成。
征南大将军羊祜奏请伐吴,指出伐吴的条件已经成熟。
应不失时机地向东吴进军,并根据“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的战略方针,提出了灭吴的部署。
事实上这种方案我看来都是多余的。
东吴已经无力防守只不过看上去比较精彩而已。
羊祜大神带队打东吴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嘛。
可惜天不遂人愿 羊祜病死,又换另外一个大神杜预。
杜预可牛了号称杜武库,文化水平又高本事又强。
他继承了羊祜的战略,对吴国采取了毁灭性的打击。
完成了统一。

参考:
公元263年八月,十三万魏军在洛阳誓师,随后朝蜀国杀来。
十月,蜀汉派使者向吴国求援。
吴景帝孙休派遣大将军丁奉督率各军向魏国寿春挺进,将军留平前往江陵与上大将军施绩商讨进兵方向。
又命将军丁封、孙异赶赴沔中,救援蜀国。
吴国的援军还没有出发,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就偷渡阴平,兵入成都,后主刘禅投降。
蜀汉亡国的消息传到吴国后,孙休赶快命丁封等停止行动。
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变成了魏国和吴国对峙的局面。
蜀汉灭亡后,吴国又存在了十七年时间,一直到西晋太康元年才被晋国所灭,这十七年间,东吴与曹魏及后来的晋朝发生了许多的斗争。
一,永安争夺战。
(魏胜吴败)由于邓艾是从阴平天险突袭成都的,刘禅又很快的投降,吴国便打算趁着蜀汉刚刚亡国的混乱时候趁火打劫,抢夺吴蜀边境的永安重镇,进而夺取巴东地区。
于是孙休便公元264年正月,命将领率军队向西而行,打着救援蜀汉的名义,想袭取永安,占据巴东。
此时镇守永安的是蜀汉巴东太守罗宪,这家伙也是一个猛人,刘禅投降的消息传入永安时,永安军民无不惶恐,罗宪于是把传播消息的人杀了以稳定人心。
后来刘禅命各地将领向魏国投降的诏书送到永安,罗宪只好奉命行事,等待魏国官员前来接收巴东郡。
就在罗宪等待魏国官员的时候,东吴的军队浩浩荡荡的来了。
对于东吴前来救援的谎言罗宪才不相信呢,依然命人严守城池,绝不放吴军入城。
于是吴国派人劝他献出巴东,归顺东吴。
罗宪大骂道:“本朝倾覆,吴国作为唇齿之邻不但不肯施以援手,反而见利忘义想要从中渔利,你们吴国简直太无耻了。
如今我朝已经灭亡,吴国也不会长久,我绝不会归顺吴国。
”骂完之后亲自激励将士,加强城防,誓与永安共存亡。
正当罗宪与东吴军队僵持的时候,吴国收到成都爆发钟会之乱,且钟会,邓艾先后被杀的消息,此时正是吞并蜀国故地的大好时机啊。
于是孙休命步协领兵猛攻通往蜀地的永安城,罗宪一边率众死守,一边命人突围出城,将巴东官员的印绶交到了司马昭手中,正式向魏国投降并请求救援。
步协被罗宪出击打败,孙休又派陆抗率军三万前来围困永安。
罗宪就这样带着永安军民坚守孤城,抵挡吴军的进攻。
吴军攻打了半年依旧无法攻破永安城池,而此刻城中爆发瘟疫,死伤大半。
有人劝罗宪弃城出逃,遭到罗宪的拒绝,他表示要与永安共存亡。
司马昭在得到永安求援的消息后,并没有直接派兵到永安抵抗吴军,而是派遣荆州刺史胡烈率军两万攻打吴国重镇西陵,孙休听说魏军攻打西陵的消息后恐怕陷入两头作战的困境,在这年的七月下令军队撤离永安。
永安之围解除,司马昭命罗宪仍镇守巴东,并加封陵江将军、赐爵万年亭侯。
至此,吴国争夺永安而进军蜀地的计划以失败告终,永安解围后不久,孙休病死。
公元264年八月初三日,孙休的侄儿孙皓继位,这便是东吴最后一位皇帝。
而孙皓继位后,司马昭派使者送来国书向他陈述厉害关系,孙皓也给司马昭回书称赞其英明果决。
这次交流后,孙皓对司马氏表现出亲切敬佩的样子,于是魏吴之间暂时相安无事,然而这一切其实都是一种暂时的妥协罢了,司马昭早在灭蜀前就已经制定了“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灭吴一统天下的军事策略,一切都只是为了等待合适的时机罢了。
一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逼迫魏帝曹奂禅位给自己,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
二,晋吴交州争夺战。
(吴胜晋败)交州原是东汉十三州之一,管辖今两广和越南中北部,吴国建立后便成为吴国的疆域,孙权时代将交州分割为交州和广州,两州以合浦为界线,交州管辖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在魏国灭蜀前夕,吴永安五年(262年),孙休派察战(官职名)邓荀到交州境内的交趾郡征调孔雀和野猪,因为东吴的官员在交趾经常横征暴敛,百姓们见到朝廷又派使者前来,一时间人心惶惶。
交趾郡吏吕兴趁机煽动军民,并与当地夷族联合共同反吴,永安六年(263年),吕光于五月起兵,杀死交趾太守孙谞和察战使邓荀,交州大乱。
交趾以南的九真、日南两郡也分分加入叛乱,吕兴兵进合浦,想要进犯广州。
魏国并蜀后,吕光派使者向魏国投降归顺。
公元264年九月,魏国任命吕兴为南中大将军,安定县侯,继续管理交州, 任命霍弋为交州刺史,向交州各地委派官吏。
吕兴接受魏国的封赐不久便因利益纠纷被其属下李统所杀,魏国委派的交州官吏也于第二年达到并接管交州。
此刻,魏国的疆域对东吴形成了三面包围的状态。
司马炎篡魏后,交州则成为晋国的地盘。
晋国占据交州后,严重威胁了东吴的生存环境。
公元268年,孙皓任命刘俊为交州刺史、修则为前部督,与将军顾容率军讨伐屯驻交趾的晋军。
晋国与吴国长达数年的交州争夺之战开始。
吴军多次攻打交趾郡,都被晋国的交州刺史杨稷打败,广州辖下的郁林郡也转而归顺晋国。
杨稷派遣部下毛炅、董元率军趁胜攻打吴军的驻地合浦。
吴军惨败,吴将修则被毛炅斩杀,刺史刘俊阵亡,吴军退保合浦。
战争的胜利令晋武帝司马炎很高兴,他下诏任命董元为九真太守、毛炅为郁林太守。
晋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孙皓派遣虞汜、李勖率大军分别从荆州陆道和建安郡走海路出发,两路大军预期到合浦合兵一处,南下讨伐交趾。
李勖因为建安海路难以通行,便杀死向导冯斐,于次年原路返回建业,孙皓下令将李勖等将领全部处死并夷灭三族。
顺利到达交州的虞汜部率军与晋军在分水交战,因将帅分歧无法统一,军令混乱而被晋军击败。
虞汜大军退保合浦。
就在吴国惨败的时候,吴国苍梧太守陶璜趁着晋军骄傲自满的时候趁夜率领数百人从海道袭击九真太守董元,抢到数千匹锦物和大量宝物。
孙皓便任命陶璜为交州刺史、前部督。
陶璜用夺取的宝物收买扶严夷首领梁奇,梁奇率领一万多夷人加入吴军。
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四月,虞汜率军攻打董元,董元兵败被杀。
董元死后,陶璜命吴将薛从海路突袭交趾郡,杨稷派遣毛炅、孟岳迎战。
晋吴两军在封溪交战,陶璜用长枪阵大破晋军,只有将领毛炅逃回交趾郡城。
杨稷、毛炅等人率残军退守交趾城。
吴军包围交趾,截断晋军粮道。
七月,城中粮尽,交趾守将王约与陶璜里应外合攻陷交趾。
斩杀城内晋军,生擒晋将杨稷、毛炅、孟干、爨能、李松等人。
修则之子修允为报父仇,将毛炅剖腹割肝。
杨稷、孟干、爨能、李松等人被押往建业,杨稷在中途病死,吴军将其首级送回建业,尸体抛入大海。
孙皓接受朝臣的建议,赦免了孟干、爨能、李松的死罪以招揽敌国边将,晋泰始九年(273年),三人趁机逃回晋国,爨能、李松在途中被捕处死,孟干成功逃回洛阳向晋武帝叙说了事件的原委,并请求讨伐吴国。
吴军夺回交趾后,陶璜趁胜南下,击败了九真郡的晋国守军,攻占九真,日南郡也主动投降,吴国收复交州。
晋吴交州战争长达八年,最后以晋国败退,东吴收复交州而收场。
但这场战争也耗费了吴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上吴国皇帝孙皓奢侈无度,虽然夺回了交州,但吴国的力量也随着战争进一步衰退。
三,晋吴西陵之战。
(吴胜晋败)西陵之战的起因是由吴国昭武将军、西陵都督步阐投降晋国而引发的。
而步阐投晋则完全是因为孙皓的残暴好杀所导致的。
孙皓继位初期,还很像一个贤能明主的样子,颁布了各种恢复民生国力的政策,但没多久,他荒淫酒色,残忍嗜杀的本性就暴露出来。
他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动辄扒皮,挖眼,惨不忍睹,而且无论宗室还是普通官员,一旦孙皓动了杀心,那就必死无疑。
孙皓的残暴到达了什么程度呢?
举个例子,这位吴国皇帝特别讨厌大臣敢直视自己,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如果哪个臣子敢用眼睛看他,那就可以按照犯上的罪名杀掉。
而且他还特别迷信,国家大小事务都凭借望气,占卜,谶语来做决定,他常常会因为各种所谓的祥瑞而改年号。
他在位十七年,改了八次年号,平均两年改一次,而原因都是因为所谓的祥瑞。
民间有人谣传孙皓的叔叔孙奋当为天子,孙皓便将孙奋全家灭门。
中书令贺邵因为中风,不能说话,无法上朝。
孙皓命人将他严刑拷打,割下头颅焚烧。
大臣们但凡他看着不顺眼,就会被各种理由杀掉。
在政治上孙皓重用善于谄媚陷害的张俶,导致吴国朝野为私利陷害的风气盛行,各地监狱暴满,臣民惊恐不安。
故此在孙皓统治时期,吴国许多宗室和大臣纷纷北逃降晋。
晋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八月,孙皓征召世居西陵的昭武将军步阐到建业。
这让步阐心慌意乱,担心这位残暴荒唐的主子是不是听了什么谗言,想要对自己动手。
步阐心一横,便带着西陵城池向晋国投降。
吴国名将陆抗闻讯后,派将军左奕、吾彦等去讨伐西陵, 晋国也派人到西陵迎接步阐。
司马炎令车骑将军羊祜率兵进攻紧挨着西陵的江陵城,巴东军徐胤率水军攻打建平救援步阐。
陆抗敕令西陵附近各地的军民筑造高墙,对内围困步阐,对外抵御晋兵。
诸位将官进谏说:“当前应赶快攻打步阐,夺下西陵城池,为何却只是让百姓和军士修筑高墙,耗费力气呢?
”陆抗说:\"此城地势稳固,粮草充足,凡是守城的设施、器械,都是早先我在西陵任职时所准备的。
如果现在攻打它,不可能很快攻破。
晋军到来的时候,我们势必腹背受敌。
”诸将仍然坚持要先攻破西陵城池,陆抗于是命他们攻打一次,果然如陆抗所说,根本打不下来。
于是大家派出分歧,合力筑墙。
此时,羊祜率领的五万晋兵开始攻打江陵城池。
吴军诸将认为陆抗调转军队救援江陵城,陆抗则认为江陵城池坚固,晋军必定不能攻占。
即便是江陵失守,对于吴国的损失也不大。
而西陵城若是被晋军占领,那西陵附近的夷人必定要叛乱,那便是无穷的后患。
所以他力排众议,坚持命大军往西陵附近驻扎。
江陵以北道路平坦开阔,陆抗曾命江陵的官员建造大坝阻断水流,淹没平地断绝晋军侵犯的通道。
羊祜来想借江陵大坝阻住的水用船运送粮草,但是他却故意扬言要破坝以通过步兵。
陆抗听到这个消息,让江陵守将毁掉水坝,诸将对陆抗的行为十分不解,晋军不是说要毁掉水坝么?
我们应该保护水坝阻挡晋军啊。
但是陆抗不听他们的劝谏。
其实羊祜的真是意图早被陆抗看破,所以他毁掉水坝,破坏了羊祜的运粮计划。
羊祜只好改用车子运粮,耗费子许多人力和时间。
十一月,晋朝杨肇的军队到达西陵。
陆抗令孙遵沿着长江南岸抵御羊祜,留虑抵御徐胤的水军,自己则亲率大军凭借修筑的城墙与杨肇对峙。
这期间,吴军中有一名叫俞赞的官员逃到了杨肇那里投降晋军,当时吴国军队中有一部分夷人,这些夷人士兵是临时征召来的,缺乏严格的训练,晋军从俞赞那里得知这个消息后,便决定先攻打夷人防守的地段,只要突破一处,那陆抗修筑的城墙防守就会全线崩溃。
第二天,杨肇下令攻打夷兵防守的地方,却遭到了顽强的抵抗。
吴军的猛烈反击令杨肇完全意想不到,原来,陆抗知道俞赞叛逃后连夜将那里的夷兵换成了精锐部队。
杨肇无功而退,晋军死伤无数。
杨肇无计可施,过了不久趁着夜色逃走。
陆抗命令士兵假意追赶,晋军换乱纷纷弃铠甲脱身而逃。
随着杨肇的败退,羊祜等人也纷纷退军。
陆抗集中主力猛攻西陵城池,西陵城破,步阐被夷灭三族。
西陵之战以晋败吴胜而结束。
这应该是吴晋两国对峙期间最为精彩的一次战斗,充满了许多智慧和兵法的运用。
而名将陆抗也在此战中完成了人生最后的辉煌,不久之后病逝。
孙皓得知晋军失败,更加坚信自己是天命所归,纵情声色犬马之中,吴国的政局岌岌可危,国力更加衰退。
而晋武帝司马炎经过多年的养精蓄锐,开始为灭吴战争做准备,晋国也不断的招降纳叛,瓦解吴国的对抗力量。
四,西晋灭吴之战。
晋咸宁五年(279年),在完成了灭吴的各项准备后。
负责训练水军的益州刺史王浚上奏晋武帝,称:“孙皓荒淫凶逆,宜速征伐。
若一旦皓死,更立贤王,则强敌也。
”司马炎下定了灭吴的决心。
十一月,晋武帝令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浚、巴东监军唐彬兵分六路率二十万大军伐吴。
面对晋军的大举进攻,孙皓依然纵情声色,因为他坚信上天护佑东吴,晋国不可能成功。
而此时的东吴已经没有名将,能作战的要么被孙皓撤掉,要么被他杀了,长江防线兵力稀疏,防备松弛。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王浑向横江方向进军,晋将李纯率攻占吴国高望城,打败吴国俞恭的军队,推进至横江以东,夺占了渡江渡口,参军陈慎军攻取了阳濑乡。
吴将陈代,朱明率部投降。
二月,孙皓命丞相张悌统率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诸葛靓率兵三万渡过长江,阻止晋军渡江南下。
三月,吴军渡过长江,遇到了王浑部将张乔率领的七千先头部队,吴军人多势众,张乔被围假意投降。
吴军继续前进,遭遇了晋将孙畴和周浚率领的主力部队,吴军大败。
张乔见吴军崩溃,便率自己的军队从背后发动突袭。
吴军仅诸葛靓率残兵数百名南逃回国,张悌等人皆战死,吴国阻止晋军渡江的战斗失败,全国上下陷入恐惧混乱中。
琅邪王司马伷所率的大军也迅速进抵长江,与吴国都城建业隔江相峙,司马伷派王恒率诸军渡过长江,攻打建业。
王恒击破吴国长江守军,歼灭吴军六万人。
龙骧将军王浚的部队也击破吴国长江上中游的防守力量,顺流而下,准备进攻建业。
孙皓派一万水军阻挡王浚,结果水军将领张象带着全军主动投敌了。
孙皓再次派将军陶浚率军二万迎敌,出兵前夜吴军逃散一空。
各路晋军纷纷赶到建业附近的水面,此时吴国灭亡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文武官员们纷纷向晋国投降。
三月十五日,王浚统率八万晋军兵入建业。
孙皓如同十多年前的刘禅一样,将自己反绑,带着棺材,来到王浚大营投降。
至此,东吴灭亡,西晋一统天下。
孙皓被送到洛阳,封为归命候,四年后在洛阳病逝,终年四十二岁。
总结:吴国在蜀国灭亡后,与晋国对峙了十七年,期间双方发生许多大小战争。
本来吴国有长江天险,而且许多官员对于晋国的灭吴之心早有察觉。
无奈吴主孙皓不纳忠言,昏聩残暴,使得天时地利人和化为虚无。
当老将名臣去世之后,迎接吴国君臣的也唯有灭亡了,不知道孙策和孙权如果在地下知道自己几代人打下的江山最后竟然这样轻易被灭,会作何感想。

参考:
都说刘禅无能,可刘禅在诸葛亮死后撑了29年,这扶不起的刘阿斗也是创造了奇迹。
蜀吴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一亡却没有当时俱亡。
吴国熬死了魏国后,又撑了15年,成为了三国之中灭亡最晚,国祚最长的国家,足足有51年,它是如何对付曹魏和马晋的呢?
我认为三分靠运气,三分靠努力,四分靠折腾。
刘禅投降吴国对付魏国的招式,运气和努力一个都不能少。
蜀汉(其正式国号为汉,以下称为汉国)存在了42年,先主刘备只干了两年,后主刘禅却主掌汉国40年。
刘禅改元只有三个月,56岁的他在《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老师谯周怂恿下,就向邓艾投降了。
大概是谯周在报诸葛亮,当初开怀大笑自己丑的仇吧。
汉国的历史就定格在炎兴元年十一月某日。
谯周吴国惊呆了,还没有北伐抗魏,西征救汉,汉国刘禅就扛不住了。
他这个汉仁宗真“仁义”,转眼间就玩完了。
唇亡齿寒啊!刘禅是三国在位最长的皇帝,但论寿命,他排第二,排第一是吴大帝孙权。
此时,吴国的皇帝是孙权的老六吴太宗孙休在位,孙休“见死不救”。
这引号的意思新解是,孙休看到汉国灭亡后也就不救了,也不抗魏了,先灭自己火要紧。
原来,汉国灭亡前,吴国交趾就先乱了。
交趾太守孙谞为人贪婪暴戾,激起民愤,郡吏吕兴犯上作乱。
吕兴怕吴国平叛,他就背靠大树好乘凉,向魏国投降。
汉国灭亡后,吴国形势很危急。
魏国对吴国形成的C字包围圈吞并汉国的魏国和交趾郡连成一片,对吴国形成了C字包围圈。
吴国此时也没有好办法,只能柿子先拿软的捏。
再说了,攘外必先安内嘛!交趾很快就被平定,而且吴国的好运也来了。
邓艾灭蜀,钟会想摘桃,和卫瓘污蔑邓艾,邓艾被抓,姜维投降钟会,一忽悠钟会,钟会、邓艾同日被杀。
蜀地火并得厉害,孙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抓住机遇,立刻出兵,拿下蜀地才是上策。
可陈寿的师兄投降魏国的汉国将军罗宪“连却之”,先是吴国步协将军攻来,被打得落荒而逃。
孙休派出了王牌陆抗,陆抗是陆海潘江中的陆机的父亲,陆逊的儿子。
想当年陆逊打的刘备白帝城托孤。
子承父业,陆抗战斗力很强,罗宪不敌,雪上加霜的是罗宪的军队又遭遇瘟疫。
就是在这种情况,他咬牙硬撑硬是挡住了陆抗。
倒不是罗宪小宇宙大爆发,而是他有神一样的队友。
当陆抗在打罗宪,着手歼灭时,被人抄了后路。
杀死钟会的胡烈,从陆抗的后方——西陵,打来过来。
陆抗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只能放了罗宪一马。
陆抗剧照吴国对付晋朝,坚持了十五年,先是努力后是折腾。
蜀地,魏国军头们在内耗。
魏国本土,司马昭开启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模式。
263年蜀国(汉国)灭亡,司马昭以魏国十郡(春秋晋国故地)受封晋国公,264年升级为晋国王。
265年司马昭带着未能完成改朝换代的以后去世了,魏国也很快成为了历史。
很快他的儿子司马炎,由晋国王升级为晋朝皇帝,历史进入了“南北朝”的新时期。
晋武帝司马炎在司马昭还是晋王那年,吴太宗驾崩,吴国基于国赖长君,社稷之福,尤其是汉国刚刚被灭,交趾郡叛乱,就更刺激吴国朝廷的神经。
吴国感觉到司马昭未来会更可怕,所以吴国立了孙休的哥哥——废太子孙休的儿子孙皓为帝。
没想到司马昭才过了一年就薨了,更让吴国有想到的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改朝换代,魏国灭亡,晋朝建立。
吴国对付晋朝,有点幸运主要孙皓太作。
早在汉国灭亡20年前,孙皓刚出生,司马懿和邓艾就着手要灭吴了。
司马懿的看法,打仗打的就是粮草,消灭吴国的关键是备粮,“广田积谷为兼并吴之计”很好地执行着。
此后魏国开启淮河一带屯田模式。
不仅如此,在蜀地王濬也在练兵造船。
这些工作,晋朝都是大张旗鼓地做的,造船的木屑顺流直下,吴人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长江天险孙皓命人在江心插大铁椎,江面固定大铁链,也是积极备战,防患于未然。
孙皓自以为长江天险加上、大铁椎、长锁链就能天下太平,让他肆意妄为,可事实上他错了。
孙皓更错的是,孙皓荒淫残暴,以杀人为乐,弄得宗室、群臣人人自危。
逼得他的堂兄弟孙秀,都投降了晋朝。
不过,孙皓还是挺幸运的。
晋朝以绝对压倒的优势灭吴,他们总下不了决心。
不是北方的匈奴搞事情,就是贾充太“热爱和平”,反对急着灭吴。
贾充挑拨成济弑君,成了司马昭身边最红的红人。
他的意见,司马昭、司马炎很尊重,最终致力于羊怙也没见到灭吴的那一天。
五纵一横灭吴不过,晋朝一直在积极准备,最终在公元280年拉开了灭吴的帷幕。
司马炎命六路大军、水陆并进,以五纵一横的方式,直捣金陵,用时40来天,拿下了建业,消灭了吴国。
早已投降晋朝的吴国宗室孙秀,听闻这个“好消息”,没有参与晋朝的庆贺,而是面南跪地大哭说讨逆弱冠以一校尉创业,今后主举江南而弃之。
孙秀的父亲是孙泰,孙泰的父亲孙匡,孙匡的父亲是孙坚。
孙秀此举表面得到司马炎的好评,很快就把他降为伏波将军。
说到底还是刘禅的“此间乐,不思蜀”高明。
可以说,汉国灭亡后,吴国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如果吴国是君明臣贤将能的话,吴国不会灭得这么快。

参考:
蜀汉灭亡,三足鼎立的格局被打破了。
东吴并不愿坐以待毙,为了应付危险局面,他们迅速做出反应,调整部署,试图“单打独斗”下去。
把握时机,浑水摸鱼蜀汉灭亡前,损耗即试图派出军队,救援蜀汉。
可惜,刘禅投降得实在太快了,东吴军尚未行动,蜀汉就灭了。
蜀汉灭亡,不仅意味着东吴的盟友丢失了,也意味着魏可以在益州打造船只,顺流而下。
早在发起灭蜀之战前,司马昭就定下平吴之策:灭蜀后,打造船只。
三年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灭吴!而邓艾在灭蜀后,也表示要即可留在成都打造船只,准备伐吴。
计划不如变化快,很快,魏国就出现了问题。
邓艾、钟会之乱后,蜀中大乱,益州百座城池没有归属。
264年,东吴决心抓住机会,浑水摸鱼,进攻益州。
可惜,已经灭亡的蜀汉遗将罗宪坐镇永安,不愿归吴,坚决抵抗六个月!与此同时,司马家派胡烈出兵进攻西陵,无奈之下,陆抗只得退军。
东吴浑水摸鱼的打算,失败了。
迁都武昌,照顾全局同年,孙皓即位。
次年,徙都武昌。
徙都武昌,正是孙吴对新形势做出的调整。
东吴以长江立国,建业虽险,但毕竟过于下游,不利于对长江全线的控制。
当年,吕蒙“白衣渡江”,孙刘翻脸后,孙权也亲自驻到武昌。
直到后来吴蜀复好,孙权才回到建业。
此时,蜀汉已灭亡,东吴重新受到西、北两面威胁,孙皓也迁到武昌,实在太正常不过了。
此举,对东吴的防务是极为有利的。
后来,西晋灭吴前,就非常担心东吴再次迁都武昌。
杜预力请迅速伐吴时,就表示:如果孙皓再次徙都武昌,加强江南诸城防备,积大船于夏口,则西晋灭吴将出现变数!可惜,因为官僚、百姓反对,以及建业附近的叛乱,孙皓次年便回到了建业。
这次调整,半途而废!调整防御体系。
形势变化了,但东吴的实力并没有增强。
因此,东吴需要重新调整防御部署,妥善分配兵力,重建防御体系。
1、防御重心西移。
此前,东吴的攻防重心,皆在淮南方向,而荆州地区的防御重心,也在江陵、江夏一带。
随着西线形势紧张起来,东吴将防御重心调整到了西陵、宜都一带。
东吴以西陵为“国之藩表”,将西陵、夷道、乐乡、公安等处合并,由名将陆抗驻守。
陆抗的战区“所统千里,受敌四处,外御强对,内坏南蛮”,成为东吴防务的顶梁柱。
当然,由于东吴总兵力没有增加,加强一处,自然意味着其他区域兵力的减少。
因此,对于兵力削弱的各处,自然也是要找到新的方针的。
2、削弱淮南兵力。
淮南,一直是吴、魏角逐的重心所在。
不过,打了几十年仗,大家都“认清形势”了。
首先,东吴对淮南攻势“死心”了。
魏灭蜀前,魏国发生了淮南三叛,魏国淮南战区抗拒联络东吴,一起抗拒司马家。
文钦、诸葛诞起兵时,东吴两次派大军支援,并一度进入寿春。
然而,东吴与淮南联军还是毫无悬念地被击败了。
如此形势都搞不出什么名堂,自然东吴以后也可以“死心”了。
其次,魏国对淮南方向也“死心”了。
自曹操四越巢湖以来,曹丕、曹睿、司马师时期,曹魏数次集结大军进攻濡须。
然而,由于东兴、濡须一带的险要地势,曹魏一直没有讨到什么便宜!自252年东兴之战后,直到晋灭吴之战展开,魏晋已不再对东兴、濡须方向发起大规模进攻。
而且,由于司马家在淮南缺乏基础,即便在淮南平叛,更换心腹将领后,司马家也不敢过于加强该地实力。
因此,孙吴削弱了在淮南地区的兵力部署。
3、江陵、江夏等地防御:重心南移+以水代兵。
东吴对江陵、江夏等地的防御套路一直是:前沿防御+水路反击。
在江陵等江北重镇,留守兵力一直不多,早在曹丕伐吴时,守江陵的朱然兵力就很少。
吴以足够少,却足以抵抗一时的兵力守江陵,并从夏口沿沔水反击,截断魏军后路。
因此,魏在荆州方向,一直没有做出大动作。
蜀汉灭亡后,随着荆州防务重心西移,东吴在这些地区的兵力进一步减少。
东吴的方略是:坚城防御+以水代兵。
江陵大堰,可以使周边变成一片泽国,使魏晋军难以发挥。
而在江夏等地,由于东吴始终掌握一定水师优势,因此,魏晋也找不到太好的办法。
经过调整后,东吴的防御得到了一定加强。
这一点,在272年的西陵之战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西陵之战:经得起考验的防御系统272年的西陵守将步阐叛吴归晋。
晋派杨肇率军前来支援步阐,并派名将羊祜率军进攻江陵,以牵制吴军。
吴军众将都担心西陵丢失后,江陵再失,虽不主张陆抗攻西陵。
陆抗表示:重点是西陵!江陵守得住!即便江陵守不住,只要西陵收复,我们也能拿回来!对守江陵,陆抗已成竹在胸:大坝!当时,对面的名将羊祜水平也不是盖的,忌惮吴军筑的大坝,扬言要毁坝,企图“诓骗吴军”。
陆抗闻言,干脆直接毁掉大坝!羊祜无奈,只得改用车子运输物资,攻城组织、效率低下。
随即,陆抗在西陵城外筑围防御,内困守敌,外阻敌援。
最后,陆抗攻破西陵,恢复形势。
此战表明,以陆抗部为核心的新防御体系是经得起考验的。
1、西陵防御有多重保障,足为“国之藩表”。
此战,西陵归魏,陆抗处于“前有坚城,后有敌援”的不利境地。
但是,陆抗围城后,只需以东面东湖、东山等天然屏障,既可从容应对晋援军。
2、江陵兵虽不多,但可以自保。
此战后,晋臣弹劾羊祜:用兵五万,顿于城下。
尽管晋军兵力占据绝对优势,但在东吴“以水代兵”后,即便是名将羊祜,也计无所出!因此,陆抗时期,东吴的防御体系是相对稳固的,可以抗拒北方。
自残不过,陆抗去世后,东吴自己毁掉了自己的防御体系。
陆抗死后,孙皓或许担忧陆氏实力大,将陆抗之兵分署于他的几个儿子。
随后,又将陆抗的防区拆分为几个防区。
更严重的是,孙皓将一些比较平庸的亲信、宗室江陵安排于江陵等地。
此外,孙皓还减少边防兵力。
孙吴并非兵力锐减,而是用为他用。
比如,陆抗去世前,孙皓就封九王,各给3000兵。
九王,各3000兵,就是27000人。
陆抗去世前,请求增兵3万,这个缺口,孙皓是填补得上的。
一番摧残之下,东吴的防御体系已经混乱!280年,西晋灭吴,破竹之势,轻松讨灭!从大局上说,魏灭蜀后,魏晋对东吴已经取得了绝对优势。
在司马家完成代魏,并且解决了秃发树机能等问题后,灭吴机会已经极大。
但是,单纯以战役而言,东吴未必会轻松被灭。
尽管西晋实力强大,但其战斗力已经出现衰竭迹象。
对付秃发树机能,晋连连损兵折将,就是明证。
东吴再不济,也比秃发树机稍强一点的。
而且,晋灭吴之战,总兵力20万,其兵力对比的优势远不如当年赤壁之战。
晋新造水军,是在益州打造。
益州,本无经验丰富的水军,其新造之水军,战斗经验远不如赤壁之战时的荆州久战水军。
即便如此,晋灭吴时,却是“破竹之势”,轻松胜利!看来,东吴存亡,“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参考:
引言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英雄辈出,浩浩荡荡的历史大戏东汉三国最后的赢家竟然是司马家族,这恐怕是任谁也没有想到的。
东汉乱世开局的黄巾军,把天下彻底拉入混战的董卓,讨伐董卓的诸侯联盟盟主袁绍,拿了玉玺想要当皇帝的袁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魏集团,占据益州、汉中想要匡扶汉室的刘备集团,雄踞江东曾想要划江而治的孙吴集团,这些乱世之豪杰,在开局之初没有人会把那个司马懿看在眼里。
可历史就是这么吊诡,低调、隐忍的司马懿成了乱世的最大赢家。
虽然他不是终结者,但他却为他的家族铺了一条道,把司马家族一步步地推向了那个宝座。
分析司马家族,无论是司马懿还是后来的司马昭,最擅长的都是隐忍。
否则的话,他们是没有机会成为最大赢家的。
司马炎虽然是西晋的开国皇帝,可无论是从能力还是从个人魅力,司马炎如果没有家族前辈为他铺垫,想要问鼎宝座那都是不存在的。
可他却成为三国“投机”最大成功者,所依赖的基本上就是魏、蜀、吴三方之间的消耗。
从时间线上来看,曹魏集团灭蜀汉是公元263年,司马炎称帝是在公元266年,东吴灭亡三国归晋是在公元280年。
也就是说,晋朝是在曹魏灭蜀汉之后才建立的。
灭掉蜀汉的曹魏集团,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天下绝大部分的势力范围。
所剩下的敌人,只有雄踞江东的东吴一方。
可为了灭东吴,曹魏加上晋朝又用了十七年的时间。
面对如此巨大的实力差距,东吴到底是怎么又坚持了十七年呢?
蜀汉灭亡之后的东吴局势蜀汉是公元263年灭亡的。
此后的曹魏集团占据了蜀汉集团的地盘,对东吴集团基本形成了战略包围的态势。
对东吴而言,曹魏集团不仅在财力、人力上有着巨大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曹魏有了多个突破点向东吴发动攻势。
如果是多点攻击,即便是曹魏用人海战术东吴也很难抵挡。
此时的东吴是岌岌可危的。
不久之后,东吴的统治者孙休死了,替代他的就是东吴最后一任皇帝孙皓。
继位之初的孙皓还算马马虎虎,也施了仁政。
但不久之后的孙皓就开始原型毕露了,不仅杀了在他称帝道路上的最大支持者,人性也开始变得扭曲了:皓既得志,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孙皓只有这两下子,东吴能支撑五年就算是天佑东吴了。
可结果是孙皓就撑了十七年。
这又是为何呢?
东吴此时出了一个牛人,那就是曾经大都督陆逊之子陆抗,这是一个不逊于自己父亲的“三国二代”;
曹魏和西晋的统治者都不够牛,要是换成牛一点的人,东吴也许能更早的没了。
公元276年鲜卑在西晋的后方作乱,让西晋暂时停止了伐吴步伐,给了他一些苟延残喘的时间。
当然,孙皓也不是那么的不堪。
此人虽然残暴、荒淫,可并非是完全的糊涂君主。
东吴的挣扎蜀汉灭亡的时间是公元263年,在蜀汉灭亡之前,东吴也曾派遣援兵要去支援蜀汉。
唇亡齿寒的道理,孙休是很明白的。
但援兵没有到,蜀汉就先没了。
所以,孙吴一方立刻就让支援部队停止了脚步。
把支援部队回撤,开始准备进行战略防御。
此时的东吴只有全面防御才有可能抵挡得住曹魏。
魏使将军胡烈步骑二万侵西陵,以救罗宪,陆抗等引军退。
1、交州争夺战孙皓这个人,如果说没有能力那应该是不客观的,这是一个有能力的糊涂人。
在他的身上有残暴、好色、贪杯等众多人性上的弱点,可他也是一个想有作为的皇帝。
夸张点说,孙皓的性格底色方面有一些接近商纣王,这是一个好战之人。
在孙休死后,东吴发生过一件很大的事情,就是三国末期大事件之一的交趾之乱。
其实,早在孙休死之前,交趾就已经有了大乱的迹象,只不过最后通过一些手段暂时平复了。
等到孙休一死,时态开始扩大。
整个交州很快地倒向了曹魏势力。
等到司马炎于公元226年称帝之后,交州就成为了西晋的实力范围。
这一次的反叛,对东吴集团的打击是沉重的。
本就势力不足,如果再少了一块地,那就更容易被敌人所包围了。
于是,孙皓亲自率领军队,与西晋展开了交州争夺战。
从战略角度来看,孙皓这次军事行动,属于积极战略防御。
不管孙皓是否真的通晓军事,总而言之,重新夺回交州对东吴的积极影响极大。
即便有人觉得孙皓此人穷兵黩武。
可交州一战是没有错的。
而最终的结果对东吴也是可喜的,交州重新回到了东吴的手中。
2、西陵之战西陵之战,是后三国时代最为重要的一场战役。
最终的结果是以东吴破晋而宣告结束。
从战略意义上而言,这是一次防守反击作战,也为东吴的灭亡延缓了时间。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一战,成就了“羊陆之交”的历史佳话。
可以说,西陵之战无论是从开局还是到进程对东吴都是相当不利的。
除了整体的兵力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战中,东吴有很多将领都相继背叛。
战争的开局是因为东吴将领背叛而开始的:凤皇元年秋八月,徵西陵督步阐。
阐不应,据城降晋。
为了夺回西陵,陆抗率军围攻西陵。
陆抗既然出手,西晋一方也不会闲着。
于是,西晋那边派来了羊祜。
为了避免腹背受敌,陆抗用了最为传统的军事手段围点打援:抗闻之,日部分诸军,令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径赴西陵,敕军营更筑严围,自赤溪至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寇,昼夜催切,如敌以至,众甚苦之。
当然了,与主动的围点打援不同。
这次围点打援不是为了消灭敌人的援兵,他只是为了暂缓敌人的攻势。
没有更为深层的战略意义,就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时间。
为什么要争取时间呢?
因为西陵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
虽然是由陆抗率军来攻打西陵,但西陵城粮草充足,城防坚固,不是那么好打的。
没有长期的围攻,一定会遭遇极大的损失。
可就在这个时候,羊祜的部队抵达到东吴的另一重镇——江陵。
此时,对于陆抗而言是难以进行抉择的。
羊祜围攻江陵,是因为江陵重要,他在使用一招攻敌所必救。
江陵固然不能丢,羊祜的战术没有错。
可此时,陆抗展现了自己的战略眼光。
在陆抗看来,从战略格局而言,西陵要比江陵更重要。
一方面江陵的城防比西陵更胜,羊祜不一定能拿下江陵。
而另一方面,即便江陵被拿下,只要能把西陵夺回,敌人军不会形成有效的战略格局。
可如果放弃了西陵,而又没有守住江陵,那西陵、江陵就会形成战略呼应,这样对东吴整体格局的打击会更沉重。
之后,就是陆、羊二人你来我往的军事技巧的较量,这与整体战略、战术关系不大,就不做详谈了。
二人是互有输赢,虽是敌人,却也惺惺相惜。
就在相持不下的时候,一件事情的发生,完全影响了战争的走势。
东吴遭遇到了第二次的背叛: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
“背叛”尤其是重要的背叛,这绝对是一件能够改变战争走向的事情。
至于怎么样的改变,那就要战争操盘手来完成了。
西陵战场,虽然是羊陆二人的战场,可相比之下,战争的天平还是更偏向于陆抗,只有陆抗才是这次战役的真正操盘手。
遭遇背叛的陆抗,迅速做出了最为重要的安排: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
”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
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
肇至经月,计屈夜遁。
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项领,伺视间隙,兵不足分,於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
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
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
脩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换防——排兵——佯追——转攻。
一系列的操作行云流水,西陵之战在陆抗的操作下取得胜利。
3、最终被灭西陵之战的两年后,陆抗病逝。
其实,在西陵之战刚刚结束,他就退出了军事舞台。
而此时的孙皓因为有交趾之战、西陵之战两次军事战争的胜利,开始膨胀起来了。
对西晋发起了多次的小进攻。
可结果却是无功而返:吴主既克西陵,自谓得天助,志益张大。
综合国力的不济,没有优秀将领做统帅。
最后所带来的,就是东吴集团国力无端的消耗,而孙皓也成为了穷步黩武的代名词。
又是两年之后,公元276年,西晋的一切准备都已经就绪,在羊祜的训练、操盘之下,西晋完全可以对孙吴集团发动攻势。
而此时,北方最为不足的水军也完全成型。
可就在这个时候,西晋后方发生动乱,鲜卑叛乱了。
于是,攻打东吴的计划只好作罢,西晋要专心解决自己的后方。
等到公元279年,西晋的后方也没有了什么事,灭吴计划重新开启。
司马炎派二十万大军,兵分六路,水陆齐发,以摧枯拉朽之势平灭东吴。
结语蜀汉灭亡后,吴蜀联盟彻底瓦解,只剩下东吴来独自抗争。
无论是曹魏集团,还是后来的西晋,对东吴而言都是庞然大物。
这是综合国力的整体缺失,没有任何的奇谋可以扭转。
此时的东吴,被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三年?
五年?
别管是曹魏集团或者是西晋的司马都认为可以很快灭吴,没人想到会又用了十七年。
这十七年,在我看来既有东吴的努力,也有运气的成分。
蜀汉被灭,东吴立即展开防御,这是准确应对的第一步。
孙皓登基,此人如何先不说,但他能够亲率大军获得交趾之战胜利,重新取回交州,不得不说,这次抗争是被动防御向主动防御的转变。
之后的西陵之战,东吴集团大破西晋,这又是一次延缓灭亡之战。
只不过西陵之战的事就不好说了。
孙皓对西晋频繁发动进攻,这的确消耗的东吴的国力,可即便孙皓不这么做,那还能怎么做呢?
他无法休养生息,他如果不主动进攻,就得防御。
穷兵黩武固然不对,可仅从军事而言,这何尝不是无奈之举。
之后,鲜卑的叛乱带给了东吴运气,让他们的灭亡又延迟了四年。
可这又有什么用呢?
国力的差距不是几点外来运气可以改变的,该灭亡的,迟早还是要灭亡。

参考:
公元263年,在蜀汉灭亡后,魏国已经完全掌握在司马氏手中。
不久司马氏代魏自立门户,建立西晋,曹魏也就不复从在。
此后的晋吴对峙,吴主孙皓虽然多次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但是犹如隔靴搔痒,收效甚微,而且屡次三番战斗,几乎败光了东吴家底。
东吴之所以能够撑到最后灭亡,基本上靠的是祖传的家底。
公元271年,东吴陶璜击破交趾,擒杀西晋的守将,收复了交趾回归孙吴的统治,这算是东吴的单打独斗中,少数胜利中的一次。
公元272年,东吴西陵守将步阐因畏惧失职处罚,叛吴降晋。
吴将陆抗立即率军讨伐。
经过一番斗智斗勇,吴军终于击败晋军,收回了西陵城。
西陵之战后,孙皓开始更加狂妄自大,以为天下无敌了,彻底误判了当时形势,穷兵黩武,屡次对晋朝发动小规模战争,徒耗国力,加速了孙吴的灭亡。
孙皓像跳骚一样蹦哒,败光了家底,纯粹是自取灭亡。
要说,这个孙皓即位初期,也曾一度施行善政,一时间还被誉为“明主”。
但不久,他的残暴就开始显露。
另外,孙皓不断向晋发动战争,还亲率大军屯驻东关,令吴军攻打晋江夏、襄阳、合肥、交趾等地。
孙皓这些大大小小不断的军事行动,犹如跳骚的挑衅,虽然给晋朝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实际上给孙吴自身带来的负担更重,一点也没有改变晋强吴弱的局面。
公元279年,晋武帝下令全面功吴,此时,孙吴方面上下离心,疏于防备,统治集团内部无统一对策,以致吴军节节败退。
晋军则势如破竹,孙吴军事防线快速崩溃。
公元280年,西晋王濬带兵首先抵达石头城下,孙皓自知大势已去,于是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至此东吴败局已不可挽回。
当然,东吴也不乏死战之士,比如交州刺史陶璜就坚守不降,还是孙皓写亲笔信相劝,他才归降西晋。
西晋朝廷善待了孙皓,封孙皓为“归命侯”,至此孙吴灭亡,西晋实现了全国统一。
要彻底搞清楚东吴为什么能够撑那么久,这个问题,还需要稍微将历史时间提前一点,先说一说蜀汉灭亡之前的两次魏吴之间的大战:石亭之战和东兴之战。
公元228年,吴国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国曹休,表示愿意叛吴归魏。
曹休中计,率军10万向皖深入吴地。
孙权也率军进驻皖口设伏,斩俘魏军1万余人于石亭,魏军大败。
石亭之战中魏国的失败,使曹魏在二十四年内不再发动大规模的攻吴行动,战后相对安定的环境为孙权称帝奠定了基础。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都武昌,后迁建业(今江苏南京)。
二十四年后的东兴之战,发生于公元252年。
魏出动15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东吴。
其中,东路军以司马昭为都督,领兵7万直逼东兴。
东吴以太傅诸葛恪为统帅,率军4万迎击向东兴进攻的魏军。
魏军又一次战败。
司马昭因此战的战败而被削去侯爵,诸葛恪则在吴国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石亭之战和东兴之战这两次战役,使吴国在江东的局势稳固下来。
公元263年魏灭蜀后,曹魏政权彻底落入司马昭父子之手。
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从此,才形成了所谓的晋吴对峙局面。
然而,公元264年(元兴元年),东吴孙休病死,这时蜀汉刚刚灭亡,孙吴则完全处在魏的包围里 。
同时,孙吴内部形势不稳,昏君孙皓被拥立为帝。
这时候,实际上,东吴已经病入膏肓,如欲离树之黄叶。
吴主孙皓是少有的昏庸残暴的皇帝。
孙皓字元宗,是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孙权的孙子,是东吴的第四位皇帝。
孙皓在位期间,凶残荒淫,无恶不作,导致众叛亲离,东吴就在他手中灭亡。
孙皓初登帝位,还是很有作为的。
有些举措确实赢得了民心,一时之间,朝野上下都为选了一位明君而庆幸。
可惜等他的帝位一稳定,本性就暴露出来了。
他性情骄横残暴,又贪图酒色。
做皇帝没几天就整日饮酒作乐,不问政事。
公元265年,孙皓派人杀了朱太后,甚至连其灵柩都不让停放在正殿。
另外,孙皓对美色的贪婪可谓疯狂,竟然下诏皇亲国戚和朝中大臣生的女儿,每年都要上报,年满15岁的都要让他先挑选,他看不上的才可以嫁人,否则就罪犯欺君。
有时他杀性一起,对身边的人挖眼、割鼻、断肢、剥皮,什么手段都用,残酷至极。
孙皓的恶行激起了举国上下的愤怒,他自己也成了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
公元280年,西晋军打到了吴都建业,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孙皓投降,东吴正式灭亡。
孙皓投降后,被封为归命侯,在洛阳过了4年苟且偷生的日子,于公元284年因病去世,如此残暴的君主,居然善终,真不知天理何在。
孙皓在位16年,终年43岁。

参考:
其实打仗吗,都是双方的事情,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东吴能够坚挺多年,不仅仅有自己的原因,还有西晋方面自身也是有问题存在的。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东吴能够在蜀汉灭亡后坚挺多年。
其一,西晋心有余而力不足司马昭在公元264年年初完成了灭蜀大业,但是第二年265年就病逝了,于是他的儿子司马炎即位,并且马上篡位自立为西晋。
那么在这么大的政权改变,再加上刚刚消灭蜀国,西晋肯定需要一定时间来消化这些事情。
刚刚消化完,没想到西晋河西鲜卑又有了其它事情牵绊,也就是秃发树机能发难,在边境作乱,于是刚刚稳定的西晋王朝开始应付秃发,没想到这个捣乱分子活跃了十年,就连派过去的刺史都被搞死了好几个,这样一来,西晋自然不可能将所有兵力都放在东吴身上。
我们仔细来看一下。
公元270年开始,秃发树机能入侵西晋雍、凉、秦三洲,胡烈、牵弘和杨钦等刺史都被干掉,屋漏偏逢连夜雨,在秃发入侵的第二年也就是271年开始一直到273年,西晋又遭遇大旱。
如上所述,哪怕司马炎想继承父辈遗愿,一统天下。
但是自己的实际情况是不允许的,内忧再加上连续大旱,难道还要强行的发兵攻打东吴吗?
当然,西晋并不是没有动作完全放任东吴不管的公元272年,西晋派出羊估率领八万大军进击东吴,没想到被东吴名将陆抗教学了一下。
当时西晋八万士兵,而东吴不过三万余人,但是仍然大败而归,也就是西陵之战。
不仅如此,西晋在建国前十年的几次出兵东吴都是没有讨到什么便宜的。
再有,东吴也不是一无是处我们能够看到,东吴两代三王,江东之地始终都是孙家的天下,从初始就是,所以东吴内部是十分团结的,哪怕群臣之间有小摩擦,但是也比蜀国强,因为蜀国的底盘都是后打下来的,内部派系林立,互相攻击,哪有什么万众一心共同抵抗外敌的事情,他们想的都是先把内部稳定,让自己有话语权。
反观东吴,孙权或者其七子孙亮,在位时都是一言堂的,其他大臣哪敢废话一句。
东吴本地还有各种氏族,在西晋入侵的时候,这些氏族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自然也会不遗余力的支持东吴。
结语总的来说。
东吴之所以能够在季汉被灭亡后仍然可以坚持多年,一是因为西晋内部需要消化政权变更以及秃发树机能的叛乱,再有就是东吴整体实力是比季汉强大的,所以他们才能坚持到公元279年才被灭国。

参考:
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掌控的曹魏,为了消除弑杀魏帝曹髦的影响,同时为了建立功业加快篡位步伐,命令钟会、邓艾率领18万大军攻伐蜀汉,仅仅几个月后,邓艾率军偷渡阴平,突破绵竹,直接率军进入成都,逼降了蜀汉皇帝刘禅,刘禅在蜀汉国内各处军队尚在抵抗的情况下,下诏投降,以皇帝身份投降邓艾,至此,蜀汉灭亡。
三国从公元220年曹丕篡位建立魏朝开始,到钟会、邓艾灭亡蜀汉,已经存在了43年,从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掌权时,蜀汉就与东吴再次建立了联盟关系,虽然彼此之间的信任不在,但在大战略方面,东吴和蜀汉只有联合,才能对抗曹魏,这是生存的唯一基础。
所以当蜀汉受到曹魏攻击时,首先想到的外部援助就是东吴,而蜀汉向东吴的救援信息发出后,东吴收到信息已经是220年10月,再等到东吴发荆州之兵准备救援蜀汉时,刘禅投降的消息就已经传来了,东吴失去了救援蜀汉的机会。
三国鼎立局面虽然刘禅投降之后在成都发生了钟会之乱,随即很快就被平定,之后,蜀汉正式被纳入曹魏的统治,三国鼎立的局面被打破,整个天下只剩下东吴政权和曹魏政权,就在蜀汉灭亡一年多之后,司马昭在公元265年也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晋王的爵位,随即逼迫魏帝曹奂禅让帝位,于是曹魏政权也宣告灭亡,而西晋政权建立。
从蜀汉灭亡之后,东吴政权就开始独自面对魏或者之后取代他的晋朝整整16年时间,如果以双方的实力对比来看,晋朝占据了全国超过三分之二
三国实力对比一、趁火打劫当成都因为钟会叛乱引发大乱之时,东吴政权企图趁火打劫,想从永安进入蜀汉,并抢夺原蜀汉的城池,反正蜀汉也被魏朝灭亡,东吴想着能抢一点是一点,当时东吴皇帝还是吴景帝孙休,孙休命令步协攻打永安,当时永安守将是罗宪,他知道东吴派兵来是为了抢夺城池,并不是来帮助蜀汉的,所以率军坚决抵抗。
蜀汉当时皇帝投降,成都又处于叛乱状态,整个原蜀汉控制区是一片混乱,但是罗宪不愿意让东吴军队进入,以免造成更大的祸乱,受伤害可是蜀汉百姓,再说皇帝刘禅都投降了魏朝,所以罗宪要服从刘禅的命令,也投降魏朝,对于东吴的侵犯,罗宪打败步协。
于是孙休大怒,派陆抗支援步协,把罗宪所在永安城团团包围,仍然无法攻下永安城,这个时候魏朝的荆州刺史胡烈率军攻打东吴的西陵郡,西陵郡在今宜昌一带,而永安在今重庆奉节,胡烈等于在攻打陆抗与步协的后方,无奈之下,陆抗与步协撤军,永安之围被解。
魏灭蜀之战当时东吴与蜀汉的交界就只有永安一线,拿不下永安城,东吴军队无法进入益州,在蜀汉灭亡之后,东吴趁机抢夺益州,这在政治上是行得通的,如果东吴势力能进入益州,与魏军争夺益州,那对东吴来说能将战争控制在国境之外,并且能够获取一些利益,有利于东吴对抗魏朝,但由于镇守永安的是蜀汉名将罗宪,东吴趁火打劫的想法完全被罗宪阻止了。
二、平叛北伐蜀汉灭亡前后,东吴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叛乱和混乱,首先是东吴的交趾发生了叛乱,时间比魏伐蜀之战还在早三个月,这两件事应该是孤立事件,交趾郡的郡吏吕兴杀了太守孙谞,然后派出使者投靠魏朝,魏朝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交趾当然是非常高兴了,立即任命吕兴为南中大将军都督交州诸军事,封定安县侯,但是,还没有等到魏朝的任命书到达,吕兴就被功曹李统所杀,随即吕兴之乱被平定。
这事也说明了在魏灭蜀前后,天下的形势发生了变化,魏已经是众望所归,而东吴则是江山日下,紧接着在公元264年四月又发生了魏将王稚渡海到杭州湾附近攻打句章(今宁波慈溪县),句章在东吴都城建业的南部,这里可是东吴的重地,王稚抢劫了当地的官吏、财物及百姓,最后被东吴军队击败而逃走。
东吴单独面对西晋形势图264年七月,有海盗攻破了东吴的海盐,杀死了司盐校尉骆秀,同时,豫章郡(今江西南昌)百姓张节聚集了一万余人发动叛乱,被吴景帝孙休分别派兵平定。
几个月后,吴景帝孙休病逝,东吴面临权力交接,原本孙休指定自己长子继承帝位,并指定给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辅佐,但是孙休一死,濮阳兴和张布就违背了孙休的命令,迎立孙休的侄子,原孙权废太子孙和的长子孙皓为帝,之后,东吴政权进入了孙皓时代,而孙皓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和昏君。
公元272年,东吴发生了步阐在西陵郡的叛乱事件,步阐是步骘的儿子,事件的起因很奇怪,就是孙皓召集步阐回都城,但是步阐不敢去,有两个原因:一是孙皓残暴不仁,乱杀无辜,二是孙皓身边小人很多,步阐担心自己会被人陷害,所以不回去,不仅不回而且干脆率军投靠当时的晋朝了。
这是东吴末期最大的一起叛乱事件,说明东吴君臣之间已经出现裂痕,彼此不信任,孙皓立即派出陆抗率军平叛,而晋朝则派出车骑将军羊祜率领5万大军攻打南郡江陵城,分散东吴兵力,同时荆州刺史杨肇率军救援步阐,但是由于陆抗指挥若定,步步为营,打败了羊祜及杨肇,击杀了步阐,平定了西陵叛乱。
孙皓步阐的叛乱被平定后,让孙皓产生骄傲轻敌的盲目自信,认为晋军不过如此,因此还发动了数次攻打晋朝的北伐,但都没有结果,这个时候的晋朝国力强盛,实力数倍于东吴,之所以晋朝没有全面攻打东吴,主要是时机不成熟,此外,东吴还有陆抗这个名将活着。
三、混吃等死东吴在独自面对魏及晋朝的16年中,除了一年多是孙休在位之外,其他15年都是孙皓在位,孙皓在位期间,基本上没做什么好事,除了刚即位的时候做了点体恤百姓的好事之外,十几年的时间中做了无数坏事,如果孙皓稍微清醒一点,就会明白晋朝一直在进行最后的统一之战,东吴最应该做的就是一边休养生息,一边积极备战,以应对来自晋朝的战争。
但很明显,孙皓没有这么做,孙皓即位没多久就杀了拥立他当上皇帝的濮阳兴和张布,还杀了张布的一个当宫中当妃子的女儿,并抢来了张布另一个已经出嫁的女儿到宫中当自己的妃子,并且不断地在全国选妃纳妾。
陆抗孙皓当皇帝的生活是奢侈荒淫的,不仅大肆享乐,而且是任意杀人,手段还非常残酷,以至于后来孙皓投降后,晋朝贾充都听说了孙皓在南方杀人有剥皮挖眼的手段,而且是看人不高兴就随意杀掉,没有任何理由,对待朝臣也是如此,要不是东吴的前线有陆凯和陆抗及一些旧臣在支撑,晋朝早打过来并灭亡东吴了。
公元269年陆凯去世,公元274年,陆抗去世,东吴最后两位顶梁柱一死,晋朝就开始了灭亡东吴的战争规划,直到公元280年,晋军非常顺利地灭亡了东吴,基本上东吴没有大的抵抗,比蜀汉灭亡得还要容易,这就是孙皓在位时期完全不防备晋朝,只知道享乐的结果,孙皓的行为算起来就是混吃等死的行为了,所以才会灭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