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的徐庶如何评价

《三国演义》里,徐庶这个人物形象的设定,初晓儿认为是罗贯中尊刘贬曹和正统思想的反映和延伸。
一,徐庶的忠君值得商榷。
在刘备几乎百战百败的情况下,徐庶化名单福来到新野,做了他的军师。
徐庶一来,即帮助刘备大败曹仁、李典,夺取了樊城。
曹操问败归许都的曹仁因何失败,曹仁说刘备以单福为军师,此人颇有谋略,因此中计失败。
曹营中谋士程昱说,此人真名不叫单福,他是颖川徐庶。
曹操向来求贤若渴,门下谋士如云。
听程昱说徐庶谋略强他十倍,曹操便想要把徐庶纳入曹营。
程昱想了一个计策,让人把徐庶的母亲从颖川接到许都,然后以徐庶母亲的口吻和字迹写书信给徐庶,说自己在曹营,盼望见到徐庶。
徐庶是孝子,接到母亲的书信后即辞别刘备到了曹营。
没曾想母亲竟然因为他抛下刘备,而来到曹营,勃然大怒:“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刘皇叔乃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
孽子弃明投暗,愚蠢至极。
”言毕自刎而死。
徐庶就此留在曹营,也留下了所谓“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成为了“忠臣典范”的美名。
初晓儿认为,徐庶因为母亲的死而只能在曹营一言不发,说他是孝子,马马虎虎说得过去。
但通过这件事说他是忠臣,纯属瞎扯。
徐庶忠于刘备就是忠臣?
刘备是天子?
是汉献帝?
其实刘备终其一生没有哪一件事是为了汉室江山着想的,他只是用“汉室宗亲”到处招摇撞骗而已。
他后来建立的蜀汉,与刘邦、刘秀的汉王朝毫不相干!曹操托名汉相,他毕竟还是汉相!这话其实不用多说,《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尊刘贬曹的小说。
但问题是作者把他的尊刘贬曹思想延伸到了小说的每一个角落。
把徐庶的母亲装扮成了一个烈节的忠臣,把徐庶也装扮成了一个“一言不发”的忠臣。
连刘备与刘汉王朝的区别都不知道!本文就不得不明确地说:徐庶跟“忠臣”二字不相干!二,徐庶的仁义值得商榷。
何谓“仁”?
克己复礼为仁,仁爱相亲为仁。
人们所说的徐庶的“仁义”大概是个偏义复词,说的是他的义气。
关羽与刘备“寝则同席”,在《三国演义》里,更加个桃园三结义。
他假如抛弃刘备跟了曹操,有悖于“义”字,倒是说得通。
徐庶跟了刘备几天,然后到了曹营一言不发,就是仁义。
这话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
刘备自己朝三暮四,投靠公孙瓒,投靠陶谦,投靠吕布,投靠曹操,投靠袁绍,投靠刘表……昨天吕布辕门射戟救了他,今天他劝说曹操杀了吕布!刘表的儿子刘琦尚在,刘表一死,满口仁义道德的刘备占了他的地盘。
用刘璋派他打张鲁的兵力反过来攻打刘璋,夺了益州。
如果用“仁义”二字来评价刘备,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就算徐庶舍弃了刘备也与“仁义”二字沾不上边,反过来,徐庶离开了刘备在曹营“一言不发”,又是怎么跟“仁义”二字扯上了?
所以,徐庶与“仁义”二字不相干!三,徐庶的“孝”与岳飞的“孝”不可同日而语。
历史上的徐庶,可没有“入曹营一言不发”这么回事,徐庶是后来做了曹魏政权里面的右中郎将和御史中丞的。
罗贯中为了把徐庶塑造成一个忠臣孝子,编造了这么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里的徐庶也算不上什么真孝子。
罗贯中塑造的这个孝子,与钱彩的《说岳全传》里面的岳飞不可同日而语。
钱彩笔下的岳飞,背上有岳母刺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字。
岳飞长成之后,“八千里路云和月”,致力于“收拾旧河山,朝天阙”!岳飞忠,忠于国家,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
岳飞孝,铁骨铮铮,慷慨赴死,不负母亲厚望!徐庶的母亲不明事理,把挂羊头卖狗肉,厚颜无耻的刘备当作了天下正统。
作为“有王佐之才”的徐庶自己,则不应该不明事理。
当然,这是就《三国演义》论《三国演义》人物。
说的是提出的对小说《三国演义》里的徐庶的评价。
至于《三国演义》里徐庶的智谋,凭他离开刘备前的事迹,他似乎不输于诸葛亮。
这点大家都熟悉。
不赘述。

参考:
徐庶字元直,年纪轻轻就混得不错,很会舞枪弄棒,而且很讲义气,年少不经事,因为给人出头弄死了人,被通缉,后来被救后改头换面改名为徐庶,而且投入儒门,天才就是天才,徐庶经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有名的谋士。
徐庶因为文武兼备,所以没有那些儒生的酸腐之气,为人很豪爽,后来和刘备结识,刘老板超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无敌的,更何况还有关羽和张飞的豪爽英雄,徐庶很是喜欢,所以投入刘备的怀抱。
事实上关羽和张飞喜欢徐庶,但是不喜欢诸葛亮,可能是因为徐庶的豪爽不拘泥于文人酸腐之气有关系吧!有了大牛的指引,刘备小顺了一阵子,但是好景不长,曹操用了程昱的建议,推荐了他的好友徐庶,为了把徐庶收为帐下,曹操把徐庶的老娘接到了曹营,徐庶是个孝子,插一句:好像古代比现在的孝子多,于是迫不得已,徐庶入了曹营,这里有一段经典的刘备从徐庶的场面,那个恋恋不舍、哭的稀里哗啦,刘备这里的哭有三层意思,创业艰难,眼瞅着曹操文武大把,而自己底子太薄,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大神,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转眼之间就丢掉了,对以后的前途又是一片渺茫,再就是这等人才去了对手那里,我不是又给自己的创业增加了一份阻力,最后一层意思应该是和个人情感方面,确实两人日久生情,转眼就相距两方,心中不免酸楚。
徐庶多聪明,也深知刘备的想法,于是给刘备吃了一个定心丸,他表示入曹营不献一计,徐庶不光说了,也这么做了,最后临别时徐庶引出了诸葛亮的名字,刘备也是因为对徐庶的信任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不得不说徐庶这个人真的是个可以交的朋友。
徐庶其实和程昱是好友,但是因为被逼所以心中肯定有所不满,但是各为其主也是可以理解的,到了新岗位的徐庶,徐庶还是抵触的,可谓是强扭的瓜不甜,所以徐庶终身不为曹操献一策!最后也没有和刘备再有过交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不给曹老板创造任何价值,为什么曹操还甘愿养着他呢?
这里不得不说曹操有远见,这等高手我不为所用别人也别想用,曹操这人也奇怪,爱才又喜欢杀才的主,确始终没对徐庶下手,这真是千古奇怪。
最后徐庶的死也是个谜。
可能是被历史遗忘了!
参考:
看待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能力,人口也很重要:第一:人品了解一个人,能力是在其后,人品更为重要。
徐元直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我觉得刘备送元直时,想把前面的树砍掉,生怕树挡住了元直的影子。
这样的话,可以证明元直在刘备心中的地位,至少说人品是不错的,他是一个没有架子的人,他自荐上门,在后面的摆兵布阵中,连关,张都不会给元直造成难看,他们一群人都是其乐融融,很少红过脸,他不仅是一位好同事,也是一位生活上的好朋友,加上他认识的人也很广(庞统,水境他们),所以人品应该是很不错的。
好的人品,就有一定的地位和威望。
第二:能力他匆匆地赶回见母,是很不明智的,但这些,都是历史的后话了。
你们也应该都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很讲孝道,所以父母有难,儿女肯定会失去理智,冲在最前面的,你们也可以看看有着后世诸葛之称的姜维,老姜看到他的母亲被诸葛请出,他也只能放弃抵抗了,所以我认为元直不加思索地赶回,又中了曹操的圈套,这就是忠孝难两全啊,不能体现出他的愚钝。
我们看电视所演的,可能带有一些演员的性格因素所在,历史中,说不定元直也是经过再三思考的,我觉得这种曹操小计,应该不会瞒过元直的。
除了这种孝道,其它的排兵布阵,还是不错的,他的计略比较温和,不像庞统的急功,也不像孔明的心计,所以他很受刘关张的喜爱。
若按能力来排,他真的能鞠躬尽瘁,但是能力远不如庞统与孔明的,火烧赤壁,就是他向庞统取了安身之处,不然有可能被烧死。
我觉得在三国的年代,能力可能被曹操看得很重,但刘备三人肯定会把人品看得更重,刚好元直是在刘备这边,他的优点可以被放得很大,若曹操这种睡觉也能杀人,我想,元直每天都会吃不下饭的,也会变成哑口无言的,你们认为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