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她的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你怎么看

前两恨无所谓,第三恨的判断是错误的,《红楼梦》八十回本就是完整本,未完只是形式上的,并不代表内容未完。
举一个小例子吧。
第一回空空道人和石头的对话实际就是甄士隐原型和曹雪芹的对话,他们两个在讨论手稿的修改问题,时间是乾隆十六年。
有什么根据呢?
第十四回宝玉在一个庄户人家遇到的二丫头就是巧姐,她已经十八岁了,作了母亲了,巧姐生于雍正十二年,乾隆元年(省亲年)时三岁,十八岁时正是乾隆十六年。
那时书稿已经过四次增删,正是这第五次增删,作者用了两年的功夫,将八十回后的故事融合进了前八十回。
后面的故事已在八十回本中交代清楚,怎么能说未完呢!
参考:
我在想,如果张爱玲经常吃不饱饭,她还会有这三样遗憾吗?
我看肯定没有。
吃不饱饭的人,既不会欣赏海棠,也不会嫌鲥鱼多刺,更不会有兴趣读《红楼梦》。
就是说,人的思想活动是由他的生活现状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就有什么样的思想。
另外,张爱玲的三大恨,也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美中也有不足。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追求美好,但必须适可而止。
总而言之,张爱玲的三大恨,对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来说,就是啥事没有。

参考:
文人骚客人人都有恨,只不过是名人效应,我想现在普通人也有恨,一恨生而为人不能顶天立地,二恨伯乐己死无人识君纵有抱负无从施展,三恨银行卡多而卡中无钱而挺不起腰来。
这应该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三恨吧?

参考:
张爱玲说她的人生有“三恨”,确属实话。
假如意有所指,另当别论。
其作为江南女子,就自身许多经历,大胆实话实说。
不避世俗、巾帼不让须眉精神,令人佩服。

参考:
感谢回答,张爱玲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红楼梦,是我终生挚爱的小说,而张爱玲本身就是个红迷,著有红楼梦魇一书,书中收录了她的五篇关于红楼梦的论文,对于研究红楼梦,她的红学论术文章对研究红楼梦很有意义,可以说从一个全新的而且刁钻的角度来探讨红楼梦。
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刺多,三恨红楼梦未完就出自张爱玲《红楼梦魇》一书开篇第一句。
通读她的红楼梦魇,你就能理解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了。

参考:
张爱玲的三恨,前两恨是恨而不得,后一恨是恨而未完。
无论哪一恨,都渗透到她的骨髓,对她的人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看过张爱玲小说的读者,应该翻过她的简历,对她出生的家庭也一定了然于心。
她是个天才作家,却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她那败家的父亲只知道变卖家产去妓院逍遥,非但不过问女儿的成长和生活,最后还把一个青楼女子纳妾,变本加厉地折磨女儿。
张爰玲一生缺爱,父亲给不了,母亲也给不了。
她的母亲是个女权主义的信徙,家里关不住她那双蝴蝶一样翅膀,长年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每次归来,给女儿的关爱可以忽略不计。
可以说张爱玲的童年和少女时代基本是自立的,只是偶尔求助一下姑姑。
本来在她那样的家庭,作为名门闺秀完全有条件享受爱的温馨,而那个表面风光的家却象海棠,华而不实,更别说有香盈袖。
这大概就是一恨海棠无香的缘由吧。
二恨鲥鱼多刺,说的是张爱玲爱得心痛的爱情。
大家知道鲥鱼是长江的特产,肉质鲜嫩可口,味道非其它的鱼类可比,只是刺太多,吃时稍不留意就会鲠喉。
而爱情的味道恰如鲥鱼,没有人抗得它的诱惑,只是一番饕餮,就如鲠在喉。
当初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遭遇是在日占区,火苗一旦点燃就势不可挡,他们爱得死去活来。
随着战争的胜利,作为文化汉奸的胡兰成成了惊弓之鸟,到处东躲西藏过上了流亡生活。
张爱玲最后见了他,如鲠在喉,但经过艰难的抉择,还是把刺吐了——分道扬镳。
最后说第三恨,恨《红楼梦》未完。
张爱玲本人就是一部未完成的《红楼梦》,尽管许多人读过,但没有一个人读懂她。
她很小的时候就爱上了《红楼梦》,并且每隔三年再完整地看一次。
她还是少女时就向父亲说起《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面明显脱节,用现在的话说隔了几条街,当时她父亲很惊异,因为他都没看出来。
张爱玲之所以说红楼末完,不光是她的祖上与《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有相同的兴衰,最后没落而亡。
她本是书香门第,与红楼里贵族小姐命运类似,不忍心花样年华那样一个一个悲哀地谢幕,只希望有神助的手将花季延长,而曹公心愿未遂就摔笔而去,留下一大遗憾。

参考:
回答问题!张爱玲的人生三恨,前一恨海棠无香,那是无极之谈。
海棠本就生成的,开花需鲜艳,但确实不香!二恨鲥鱼多刺,所有鱼类,都有鱼刺,只是多与少,也是恨的无极之谈!三恨《红楼梦》剧情未完,本来红楼梦就是一场梦,只是原创作者,曹雪芹所创作的虚构作品,写作的很完美,也属她个人的关点看法不一样!
参考:
张爱玲的恨其实不算有多恨。
真正恨的是白居易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参考:
!这句话中所说的三大恨,除了第三个恨是张爱玲自己说的,其余两个是她借用宋人彭渊材的“五恨”而来,宋人彭渊材说:一恨鲥鱼多骨;
二恨金橘带酸;
三恨莼菜性冷;
四恨海棠无香;
五恨曾子固不能诗。
总之,意思是说:海棠花虽然艳丽无比却没有其它花的那种沁人心脾的香气,鲥鱼的味道尽管鲜美,可是骨头刺太多,吃起来太麻烦;
曹雪芹的《红楼梦》写的确实好,遗憾的是没有写完。
其实,我一直是不十分赞同张爱玲的观点。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这世界上没有一件百分百完美的事情。
正如她自己说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人生凡事都追求完美,是一件痛苦的事,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要试着如接受美一样去接受缺憾。
生命的残缺如同维纳斯女神一样,正是因为有了断臂的缺陷,才显得更加与众不同,更加惊艳!这三恨也和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有关。
我们知道张爱玲的出身无疑是高贵的,她是清末著名清流张佩纶的孙女、而且还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
这样一个无法改变的出身,尽管在她的生命旅途没有帮到她,但总是在潜意识里影响着她的价值观,这使得她性格独立,要强,追求完美。
她的父亲如其他没落贵族一样在风花雪月里用鸦片消磨着落寞的时光;
而张爱玲的母亲虽是一个崇尚西方文化并受过良好西式教育的清丽女子,但是,在给予张爱玲音乐、绘画、礼仪和服饰方方面面的培养和教育的同时,母亲对张爱玲的刻薄、尖酸也令她无地自容。
以及后来她婚姻生活的诸多不完美让她产生了悲观的情绪,所以有了“鲥鱼多骨;
海棠无香的二恨。
最后说张爱玲的第三恨,1966年张爱玲定居美国,直到1995年张爱玲在独居地悄然离去,这期间她用了十年的时间倾心研究《红楼梦》,在《红楼梦》研究领域,张爱玲有她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写成了那部著名的《红楼梦魇》。
在书中张爱玲感叹《红楼梦》虽好,可只是一篇残稿,无奈曹雪芹的八十回之后已“迷失无稿”。
她更是恨高鹗之流狗尾续貂,无视雪芹之血泪!所以,她认为《红楼梦》未完,岂不是人生之一大憾事。
关于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说实话,张爱玲的观点我不敢苟同,尽管我只是多读了几遍《红楼梦》的无名小卒,可我更欣赏鲁迅先生的观点:“后四十回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的“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唯结末又稍振。
宝玉之终于出家,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
我觉着这是对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最权威的肯定了。
同时,鲁迅对后四十回宝黛悲剧的结局,也给予了相当好的评价。
平心而论,回归文学作品的本质上来,从文学的《红楼梦》这个角度来说高鹗的后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但的确有它不可埋没的高明之处。
高鹗写大观园渐渐萧条,中秋盛宴,鸳鸯之死,司棋自杀,凤姐的死,袭人的死,妙玉的遭劫,黛玉的死,都有很是精彩的大手笔。
给人一种很真实的生命现场感,而现场感是文学鲜活生命力的源头。
高鹗给《红楼梦》做了一个悲剧的大结局,打破了中国小说大团圆收尾的惯例。
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中林黛玉“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黛玉香消云散。
接下来,宝玉披着那件猩红色的斗篷在白茫茫的雪地里飘然而去,这一副落魄潦倒的终极悲剧场面,令多少读者瞠目结舌,拍案叫绝。

参考:
我在想,张爱玲也是多此三恨。
鲥鱼天生多刺,你恨有什么用,没刺兴许就不是鲥鱼了,成螃蟹了,每个物种都有它独一无二的特征,为什么只看到它的缺点和不足。
海棠不香是同样的道理,难道要天公也三千宠爰于一花吗?
上天造物的时侯应该是博爱的,富于每种物种奇特的特异功能,也给于她们久缺的不曾拥有的,这样她们才会变的谦逊,相互欣赏,这就是上天的公平,明智之举。
因此这个世界万物才能取长补短,和谐共处,和平共处。
海棠若是开的又香又艳,招来狂蜂浪蝶,兴许会“天妒红颜”,“红颜簿命”,早妖夭折,凋残呢。
每朵花都有她美丽的花语和残缺的意义吧!是不是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欣赏,正如冰心所说“假如世界上的人都是一样的脸,我必不见人。
”五彩缤纷的物种造就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织就了绚丽多姿的风景,各有各的魅力,一朵色香不完美的海棠正如一个不完美的人,不能去苛求一个人的完美,真正百分百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沉鱼落?,闭月羞花的古代四大美人,人们也能给她找出缺点来。
张爰玲为什么恨海棠无香,鲥鱼多刺呢?
海棠和鲥鱼和她的现实生活应该没有多大的联系,是不是因为诗人才女内心的多愁善感,正如古人看到月缺花残也会黯然泪下,杞人忧天。
或者另外一个原因,张爰玲生活中很喜欢吃鲥鱼,所以觉得鲥鱼多刺,百花之中,尤爰海棠,所以渴望海棠香气扑鼻,完美无瑕,我最好只能这样来理解她的由爱生怜,因爰生恨了。
《红楼梦》巨著的未完待续,是每个读者心头的疑问,也是张爰玲的遗憾,我想最遗憾最心痛的应是作者曹雪芹吧,作者在穷困潦倒,饥寒交迫的黄叶村,孤灯白发,苟言残喘,生命的最后时刻却未能完成心愿,《红楼梦》的长篇创作,给自己给世人留下了最大的遗憾。
但是,假如你真正一字一句用心的去品读红楼,尽管没有真正看到曹雪芹红楼最后的大结局,在前面的字里行间应该也是有交待,对每个人物的命运都埋有伏笔,原著中的每一首歌,每一首诗皆是人物命运的最好注解,小到每一个人物的名字。
张爰玲恨的是没有看到完整的红楼,我却不完全这样认为,我认为作者曹雪芹最后的人生命运,就是《红楼梦》的大结局,荣华散尽,官场如梦,人生如梦。
总之,它是一场爰情悲剧,家族悲剧,时代悲剧亳无疑问,读者只要把作者最后的人生命运好好的去考究一下,再结合原著的内容,那是两个完全截然不同的人物命运世界,只有经历了人生那样的大起大落,才会著出红楼这样的酸甜苦辣俱全的生活百科全书来。
因此看到红楼后面你也会流泪的,这个问题自然就一想而知,迎刃而解了。

参考:
一、前两恨,是古人的“恨海棠无香”“恨鲥鱼多刺”,前人已有所叹。
出自宋代惠洪所著《冷斋夜话》:(彭渊材)平生无所恨,所恨者五事:第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太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诗。
海棠并非无香。
五代词人和凝就曾在《临江仙》中写道:“海棠香老春江晚,小楼雾縠空蒙。
”以此来写海棠的香。
所以,彭渊材说“海棠无香”,只是用来说明自己的遗憾心情罢了。
鲥鱼是“长江三绝”之一,有名的美味。
烹制时不必不去鳞,鲜美肥嫩,令人回味不已。
苏东坡曾评价说“此中风味胜莼鲈”。
美中不足的,便是鲥鱼多刺,让人又爱又恨。
所以,古人所说“恨海棠无香”“恨鲥鱼多刺”,都是在说美中不足之事,表达心中的遗憾之情。
二、第三恨,是张爱玲的“恨《红楼梦》未完”,是张爱玲自己心中的遗憾。
语出张爱玲的《红楼梦魇》: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地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张爱玲与《红楼梦》,因缘极深。
1、喜读《红楼梦》张爱玲十二三岁《红楼梦》,自此一生再没放下这本书。
她对《红楼梦》的喜爱与迷恋,达到了“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的程度。
甚至在生活中“偶偶指逆,事无大小,只要‘详’一会儿《红楼梦》就好了。
”定居美国后,她完全醉心于对《红楼梦》的研究,阅读其各种版本及论著,做了繁琐的考据,历时十年,终著成二十四万余字的《红楼梦魇》一书。
真是“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
2、理解曹雪芹或许是因为张爱玲和曹雪芹二人,同样经历了由贵族大家庭逐步衰落的窘境,都能从繁华中看到幻灭。
她读懂了曹雪芹,理解他“完全孤独”。
她还曾感慨“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遗憾不能和曹雪芹同处一时代。
正是这份深入骨髓的理解,使张爱玲的创作,不自觉地受到《红楼梦》的影响。
最经典的就是《金锁记》,读来竟感觉其中的语言、意境,都似《红楼梦》一般。
她自己也承认:“这两部书(《红楼梦》与《金瓶梅》)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红楼梦》。
”周汝昌评价说:“只有张爱玲,才堪称雪芹知己。
”3、恨高鹗狗尾续貂张爱玲曾这样评价高鹗所续后四十回:“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
……很久以后才听见说后四十回是由一个高鹗续的。
怪不得!”“《红楼梦》未完成还不要紧,坏在狗尾续貂成了附骨之疽。
”由此可以看出,她对高鹗续书的不满。
高鹗续书,确实风格与曹雪芹迥异。
就光八十二回,黛玉跟宝玉谈论八股文,我一时没转过弯来。
黛玉不是一向最不喜这些的么?
在《红楼梦魇》一书中,开篇便是《红楼梦未完》,可见她心中对曹雪芹的《红楼梦》后四十回“迷失无稿”的重视与遗憾。
周汝昌曾分析说:“后来黛玉早死,宝钗也早亡,最后贾宝玉出家了,这个呢,矛盾。
到底她认为哪个更符合曹雪芹最末本意呢?
她没法判断,这个成了张爱玲的平生,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这么一个大难题。
也就是说,她十年走到这点上,做了结论了吗?
没有。
但这才是她最关怀的一个主题。
”十年的痴迷与研究,最终也只能随着原著书稿的遗失,戛然而止。
只留下无尽的好奇与遗憾。
所以,张爱玲所说三恨,前两恨是古人的,第三恨才是自己的。
主要表达自己对《红楼梦》未完成的深深遗憾之情。

你怎么看?
”的回答。
欢迎大家在我回答下方点评!也可以关注“维尼小怪”,查看更多好文章,和我一起分享书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