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源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目前随着心血管病发生率的增高,心脏猝死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
  心脏性猝死者绝大多数患有器质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异常、浸润性病变、传导异常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
另外,洋地黄和奎尼丁等药物中毒亦可引起。
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则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
一些暂时的功能性因素,如心电不稳定、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注等使原有稳定的心脏结构异常发生不稳定情况。
某些因素如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电解质失调、过度劳累、情绪压抑及用致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等,都可触发心脏性猝死。
  一旦诊断心脏骤停,即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基本生命支持、高级基本生命支持和复苏后处理。
其实,针对心脏性猝死关键是做好各项预防工作,应定期体检,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应戒烟、限酒、平衡膳食(饮食应清淡,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油腻性食物)、控制体重、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过于激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一般会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对已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药治疗。
点击页面下方【了解更多】可查看更多医师解答或免费向医师提问
但反心脏有毛病,都要注意休息好,介烟酒,情绪少激动。
运动健身不要太激烈,平时多注意点养生,防范于未然。

参考:
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心血管疾病容易发生。
这其中,心源性猝死事件就是其中一种,它发病突然,死亡率极高。
面对如此“凶猛”的杀手,不可不防。
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而引发的心源性猝死,也即心脏的冠状动脉痉挛,突然失去血液供应,致使心肌细胞坏死,没了泵血功能,心脏出现骤停。
整个过程可能很快,病人突然倒地而亡。
也可能是逐渐发展的,患者在前期有一些心绞痛表现,如呕吐、胸闷、头晕、胸口压榨性疼痛,持续十分钟到数十分钟不等,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救治,心脏会骤停。
如果发病的时候有家属亲人在身边,及时给予急救药物来暂缓症状,到医院还可能有救治希望。

参考:
冬春两季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期。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病(多数是冠心病)发作而导致的突然死亡,具有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无法预测的特点,若不及时救治,3至5分钟内就会使病人死亡。
但平时没有心脏病史的人也有可能发生猝死,他们大多饮食较油腻、缺少锻炼,忽视了偶尔出现的胸闷、气短。
近年来,心源性猝死开始向中青年人群扩散。
因此,无论是中老年人还是青年人,都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预防心源性猝死,应从日常点滴做起,如戒烟限酒、适当运动、控制体重,饮食清淡,使血压、血糖、血脂达标,同时适当增加粗纤维与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保持大便通畅。
减少情绪波动,保持心情开朗。
冬春之季外出活动时应注意防寒保暖,运动应以舒缓运动为主,以减少寒冷造成的血管舒张功能障碍。
    
参考: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
可发生于原来即有或从无心脏病的患者中,常常没有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而突然意识丧失,一般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死亡,属于非外伤性自然死亡。
一般猝死发生前大多没有任何先兆,部分病人在猝死前可能有精神刺激或情绪波动,个别人有心前区闷痛,并伴有呼吸困难、心悸以及极度疲惫感等。
猝死发生时,心跳停止,呼吸迅速减慢、变浅,并停止,血压脉搏消失。
有些病人可以在睡眠中安静的死去。
目前对于心性猝死的预测尚有困难,一来讲,既往有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疾病、原发性心电异常、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或者是连续疲劳诊断过度疲劳综合症的人群,首先要引起注意,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解除疲劳状态,这对于预防心性猝死意义重大。
从症状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大体预测:1、出现不寻常的症状,如频繁发作胸痛,伴或不伴大汗淋漓;
2、过度的疲劳不适得不到缓解,胸闷气急;
3、偶尔致命性的心律失常;
4、体检心电图发现ST段明显的压低或抬高;
5、运动后血压下降;
6、体检冠脉造影或冠脉CT发现有明显的冠脉狭窄或闭塞者。

一旦有上述症状或体征,应及时就诊心内科,及时系统的检查、诊治,防范急性心脏意外情况发生。

参考:
近年来,年轻人猝死的新闻越来越多,其中经常会见到一个名词叫做“心源性猝死”,那么这是一种什么问题?
又能不能预防呢?
猝死是由于身体潜在的疾病或者重要的器官突发急性的功能障碍导致意外的突然死亡。
在所有自然死亡的人数中,猝死约占到了10%
猝死者往往貌似很健康,预先没有什么预兆或者仅仅是比较轻微的,几乎不可能与死亡联系起来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睡眠中突然出乎意料的死亡。
但是尽管看上去人很健康,其实绝大多数的猝死都是因为身体已经存在问题了,绝对并不是表面看上去的“什么毛病都没有”。
在猝死的成年人中,心血管疾病占到了首位,甚至超过一半。
据有人统计,全世界每5秒钟就有1例心肌梗死发生。
可见,心血管疾病是危害最大,猝死率最高的疾病。
这种因为心血管问题发生的猝死就称为心源性猝死。
在心源性猝死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换一个短一点的就都知道了——冠心病。
这种病现在已经开始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了。
这与生活压力,饮食搭配,作息紊乱都有着巨大的关系。
这个疾病本质上是血管中的脂质类物质沉积在血管壁上,最终导致血管越来越狭窄,从而血液循环就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变化发生在给心脏供应血液的冠状动脉上就是冠心病了。
那么这种疾病这么严重,能不能治疗和预防呢?
先说治疗,以前常听说心脏搭桥手术,就是人工的在心脏血管上搭一个像过街天桥的管子,使血液绕过已经狭窄甚至堵塞的位置。
现在发展到心脏支架手术,在血管中放入一个金属的网架,将已经狭窄的部分撑起来,恢复一定的功能。
治疗只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更重要的是预防问题的发生,对于冠心病而言,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避免过度的疲劳比如连续熬夜,剧烈的体力活动,避免精神压力都是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但是在现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现状下,实在是让人十分的为难啊。

参考: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陆峰主任医师介绍:我们国家每年死于心源性猝死的人数达到55万人,也就是每天至少有一千多人,每三分钟就有一个心源性猝死的病人。
美国同样也是这样,每年有40万左右的死于心源性猝死的病人。
有些人平时感到身体非常健康,或者身体貌似健康但可能属于亚健康的人群,在短时间内因为自然的发病而导致死亡,称为猝死。
猝死有个相对的时间概念,WHO世界卫生组织把症状从出现到最后心跳呼吸停止六小时以内的称为猝死,但是好多统计数据都显示,成人猝死的症状——胸闷、胸痛——从出现到心跳呼吸停止往往在一个小时以内,所以说诊断猝死时间的标准是相对的。
猝死分为两类,一类是心源性猝死,即因为心脏原因导致的猝死,另一类是非心源性猝死,其中心源性的猝死占到了80%,非心源性的占到了20%。

参考:
心源性猝死也叫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无论原来是否有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都未能预料。
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总人数约为54.4万人,高居全球各国之首,不少国家栋梁、社会名人、商界精英,在风华正茂之时,猝然而去,究其死因,均为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主要是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所导致,它的发生是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心肌损伤、心肌代谢异常和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异常的结果。
严重缓慢的心律失常和心脏停博是心脏性猝死的另一重要原因,常见于严重心脏疾病。
无脉性电活动是引起心脏性猝死的一个相对少见的原因,可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死时心室破裂、大面积梗死。
非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比例很少,如心脏压塞。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表现有四个时期,即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和生物学死亡,每个时期表现明显差异,在猝死发生之前可以有数天至数月的前驱期,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症状,但也可瞬间发生心脏骤停,或持续一小时内。
心脏性猝死死亡率高,关键在于预防,识别高危人群,除年龄、性别、心率、高血压、糖尿病等一般危险因素外,病史、体格检查、信号平均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等方法可提供一定帮助,用于评估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危险性。
鉴于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冠心病患者(80%),因此,减轻心肌缺血、预防心肌梗塞或缩小梗死范围等措施能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手术治疗心律失常在预防和减少心脏性猝死上有帮助,ICD(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在防止院外心脏性猝死有较好的效果,越来越在临床上使用。

参考:
心源性猝死,即心脏原因引发的突然死亡。
在冬季更该引发
中老年人是防范主体,随着白领上班族健康状况的普遍下降,这些亚健康人群也要对此问题引起重视!冬季便意味着低温环境频繁,加之北方供暖,室内室外温差大,人们在高低温环境中转换,非常容易对心脑血管造成刺激,一些老年人心脑血管调节功能差,不得不防。
  1.气温低,人们全身的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高血压病史的人要注意遵医嘱调整药量。
  2.很多人有早起锻炼的习惯,要适当晚一点外出,注意头颈部保暖。
  3.夜尿不宜憋。
在膀胱张力增加的情况下,血压也随之升高,心脑血管发病的几率也随之增加。
  4.有泡澡习惯的人要注意。
水温不要超过45℃,脑部供血容易受影响,缺氧致晕厥的情况,在一些大众浴池偶有发生,因为老人泡澡时间过长,以不超过半小时为宜。
本期专家: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兼神经内一科科主任王金春
参考:
心源性猝死属于公共健康的问题之一。
据统计,每年全世界约有700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越占总死亡人数的25%,严重威胁着大众的生命健康。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在医学上将其列为自然死亡的一种。
心源性猝死常以突然丧失意识为表现,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死亡,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
从年龄段上看,心源性猝死有两个发生率的高峰。
第一个高峰是小于6个月的婴儿,第二个高峰是45-75岁的成人。
对于50岁
此外,年龄增长是心源性猝死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男性因心源性猝死的死亡人数是女性的4倍。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自然死亡。
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标志,其症状和体征依次出现如下: 1、心音消失;
2、脉搏摸不到,血压测不出来;
意识丧失伴有抽搐、4、呼吸时断时续,最后停止;
5、昏迷;
6、瞳孔散大。
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但尽管医学在不断进步,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似乎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大部分患者猝死前无明显症状,有的甚至没有器质性的心脏病,某些运动员的突然死亡就是这样的。
目前较为统一的专家意见是:及早诊断和治疗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心脏疾病是目前最主要的预防手段:1、加强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要尽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不要大喜大悲,限度饮酒,加强心理调节,保持适量锻炼,避免劳累,多食用润肠食物和药物,减少便秘的发生等。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脂、血压、血糖、心电图、高敏感C 反应蛋白等项目的检查。
4、加强对大众进行心肺复苏知识、技能培训的普及和指导也是预防的重要方面。

参考:
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是由于心脏原因在1小时内(亦有指24小时内)发生 心脏骤停,致脑供血突然中断,而发生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
【诊断】(一)临床表现 分四期,即前驱期、终末事件开始、心脏骤停、生物 学死亡。
部分病人可有前驱症状,如胸闷、气促、疲乏、心悸。
相当一部 分病人无任何前驱症状而突然出现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开始后,约1小时内,可有室性异位节律和室性心动过速 或室颤。
由于脑供血突然中断,使意识丧失,出现下列情况(可助于判 断心脏骤停):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或断续、口唇紫绀、 心音消失。
心脏骤停,患者将在4~6min发生不可逆损伤,数分钟后过渡到生 物学死亡。
(二)实验室检查 心电图检查:可有室性异位节律、室性心动过速 或室颤。
评估心脏性猝死危险性的方法有左心室功能测定、动态心电 图、信号平均心电图、心率变异性Q-T间期离散度、减压反射敏感性 及侵入性电生理性试验。
单项试验阳性,可预测15%~30%的患者, 多项试验阳性,可预测30%~40%患者。
【治疗】(一)捶击复律 在有心电监护的条件下进行。
对于频率极快的心 动过速和意识未完全丧失者应视为禁忌。
方法:握拳离胸20~25cm处 下击胸骨中下1/3,1~2次。
(二)咳嗽复律 意识尚清者,嘱患者用力咳嗽,以终止室性心动 过速。
(三)心肺复苏术(CPR)(1)基本生命支持措施: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或背垫硬板,以仰头/ 抬颏手法打开气道,口内有异物或呕吐物应立即将其除去。
流质或半 流质用食指、中指以纱布擦去。
固体食物用食指作钩状取之。
CPR操作如下:术者将一只手置患者前额上,用手掌将头后翘,另 一手指置近颌骨正方,将颏向前抬起,口不能完全关闭,此时可进行口 对口、口对鼻人工呼吸。
胸外按摩手的正确位置:术者用离患者腿部最近的手的中指和食 指找出患者靠术者一侧的肋骨上缘,然后上行到剑突处,另一手掌根部 置胸骨上半部近侧剑突处,手指长轴与胸骨长轴平行,再将另一只手置 胸骨处的手上进行按压,按压时手臂与胸部垂直,不得弯曲,胸骨必须 下陷3~5cm,每次按压后压力放松,但手不离开胸部。
以双人按压为例:一人进行胸外按摩,另一人进行人口呼吸。
按压频率每分钟80~ 100次,呼吸频率每分钟12~20次,按压与呼吸比为5:1,每按压5次后 暂停进行一次通气,每次吹气1~1.5s,再行按摩,如此循环。
(2)加强生命支持:心电图示室颤或室速应电击除颤,能量第一次 200J,第二次200~300J,第三次360J,如仍未复律,继续基本生命支持 措施,望尽快建立两个通道:静脉和气管插管,完成后,静推肾上腺素首 次1mg,无效每隔3~5min推2~5mg或每隔3min由1mg开始依次给予 3mg、5mg。
阿托品1mg静推,每3~5min重复1次,未复律在30~60s内 再电击除颤1次,能量为360J,并予利多卡因50~100mg静推,无效予 溴苄胺5mg/kg,5min后重复10mg/kg。
未复律再重复上述药物,每次用 药30~60s后无效,再重复上述电击除颤。
停搏时间过长,可静推5% 碳酸氢钠100ml。
(3)如能恢复自主心律,应维持生命体征,保持高浓度的吸氧,用药 物维持心率、血压、心律、心电监护。
(4)脑复苏:①冰帽或冰袋,减轻和防止脑水肿;②脱水:20%甘露 醇125~250ml,速尿20~100mg或50%葡萄糖60~100ml静推,交替使 用25%白蛋白20~40ml静滴;③地塞米松10~20mg静推;④防止抽 搐:异丙嗪50mg加5%葡萄糖100ml静滴或安定10~20mg静推。
(5)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在补充有效血容量基础上予速尿40~ 100mg静推,监测尿量,如已发生急性肾衰,按急性肾衰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