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为什么说庭院是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中国古代建筑庭院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据考古发现,“最早的中国”夏都二里头宫殿遗址,就呈现出3000多年前的封闭庭院状貌。
然后自夏商以降,庭院在建筑中的形式逐渐定型,持续到明清皇家建筑、民居住宅等,一直延续着作为精神内核的重要布局。
▲二里头宫殿模型 在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庭院发挥着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作用,其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而概念形式背后,蕴含着儒家“体现尊卑,调和关系”的礼乐思想,也蛰伏着道家“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
1.广义庭院:建筑场地及围合空间广义上的庭院,是亭台楼阁等建筑物包围或者其前后左右场地空间的集合,换言之,即包括建筑附属场地和植被。
从广义出发,庭院既有实用功能,满足遮风避雨和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大到皇宫大内、避暑山庄,小到江南富家园林、普通民众院子,乃至寺庙道观等等。
庭院还具有精神功能,成为表达某种崇敬和信仰,乃至划分社会尊卑等级的中介,比如清代皇帝祭祀的太庙,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由三重围墙及前、中、后三大殿构成三层封闭式庭院。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上呈现为简明组织,而庭院在其中起到串联各座建筑物及其空间的功能,同时又兼具中轴纵深布局下实现人的精神心理需求,例如前述清代太庙,在对称或错落的大小不同的建筑物围合的庭院空间中,烘托寄予哀思的氛围,人们来到这里,在庭院及布局感染中,达到崇敬与肃穆的精神境界。
▲太庙由此,我们看古代庭院,无论是皇家建筑、民居建筑、宗庙建筑,或者园林建筑,每一处宫殿、住宅、官衙、寺庙,都少不了一个居中布局的庭院,被建筑物和围墙廊道所环绕。
而通过前后串联,左右旁通,从前庭到后院,严格呈现着古代社会“长幼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精神意志。
2.狭义庭院:合院民居狭义的庭院,单指居家生活的院子。
古代内向封闭的建筑形制源远流长,发展到清代的四合院,将传统居住习惯与建筑形式相结合,成为典型代表,将建筑群体中的灵魂与精神内核作用发挥到极致。
四合院是中国古代合院式建筑之一,其形制与古代城池相仿,作为集合体,对内封闭而凝聚,对外排斥且抗拒。
生活其中的人们以庭院为中心,互帮互助,自给自足,最大可能降低流动性,实现建筑对家族共同居住生活人们的多种功能需要。
四合院布局反映传统等级观念,什么辈分住什么房,按规矩来,突出家长地位,而且强化等级观念,有助于家族内部秩序。
如正房比侧房高大,一般为家长居住,晚辈则住在厢房。
可以想象,当人们从外面回到家,首先经过四合院庭院,作为独立于外界的空间,要先到上房向老祖宗请安,说什么话,带什么礼物,在庭院中梳理的过程,人的情绪也得到沉淀和洗礼。
3.庭院,反映儒家“礼乐”思想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庭院,集中蕴含着儒家“礼乐”思想。
儒家不但强调礼,所谓“礼者,天地之序也”,而且重视“乐”,倡导“礼乐”兼重。
表现在建筑上,“礼乐”思想所要求的秩序灵魂,灌注于庭院空间,以前后上下高差的格局来呈现尊卑长幼主从等伦理关系。
在儒家思想看来,礼用于“辨异”,以区分个体成员的贵贱等级,使其明确各自的地位、职责和义务。
乐用于“求和”,调节人的内在情感,和谐不同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使之相亲相爱。
而在建筑中,庭院功能通过调和人际关系,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场所,这与儒家思想中“乐”调和人与人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如果说如果建筑是“礼”是“体”,那么庭院就是“乐”是“用”,不仅仅升华人与人的关系,而且促成人与自然对话,二者相得益彰。
4.小结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庭院,以高墙围合起与外界隔绝的空间,阻断外面喧嚣,营造出宁馨净密、休憩愉悦的生态与景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提供一个意志明确、秩序稳定的空间,给人以充分安全感和领域感。
所以说,本质功能上,庭院成为组织生活起居的核心空间,集萃着古代倚重的礼乐大防,它除了左右建筑布局,而且在调节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方面发挥重要,还架通人与自然对话的桥梁,集中发挥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作用。

参考:
自古讲究高门大院有风水,讲究大家族,几世同堂。

参考:
在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环境。
庭院的成熟经历了一个长达三千多年的时间,陕西岐山凤雏村就发现了一组完整的两进四合院遗址,并且已相当完善。
古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
通过多样化的庭院形式,把各个建筑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使空间与实体的虚实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深刻感受。
中国建筑的出发点是线,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
以绘画作比,群里的廊、墙、殿、台、亭、阁以及池岸、曲栏、小河、道路等,无非都是些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庭院将这些单体建筑收纳进来,汇成一幅“画面”。
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见到它的面貌,其欣赏方式既可作静态的“可望”,又可动态的“可游”。
人们漫游在“画面”中,步移景异,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线”的疏密、浓淡、断续的交织,体察建筑及建筑之外的庭院的虚实交映,从中体现出中国古建筑的神韵。
宫殿、坛庙、衙署、道观、佛寺、宗庙、民居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人们对所在建筑群的体验与艺术感受也只有进入到各个庭院才能真正得到。
中国古建筑院落虚实相生的经营布局,大约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种为四合院式,内虚外实,就像紫禁城各院落一样;
第二种是将构图主体置于庭院正中,势态向四面扩张,周围构图因素尺度比它远为低小,四面围合,事态则向中心收缩,也取得均衡,可谓内实外虚;
第三种方式的庭院外廓不规整,园内建筑作自由布局,势态流通变幻,但乱中有法,动中有静,初看似觉粗服乱头,了无章法,其实规则谨严,格局精细,可谓虚实交织,在园林中有更多运用。
在足够大的建筑群体布局中,
院落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所在,古建筑的建筑单体一旦离开了庭院,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据。
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有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
可以说,“庭院是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这句话,在中国古建筑文化中体现得最为鲜明,以院落为魂的中国古建筑,构思水平之高超,处理之精妙,意境之深远,甚至远超出某些现代建筑之上,更证明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感人力量!
参考:
大家好,我姓杜,专看大户人们都叫我杜大户!中国古代建筑的朝向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房屋朝南可以冬季背风招阳,夏季迎风纳凉,所以建筑朝向便选择了坐北朝南。
当然也有其他的缘由,根据中国的五行之说,南为火,色为红,主热;
北为水,色为黑,主寒,所以房屋的朝向要向阳避阴。
在《易经·说卦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礼记》中也有记载“天子负庡南向而立。
”孔子在《论语·理也》也有说到“雍,可使南面。
”意思是说他的学生冉雍可以做大官。
可见南面意味着权力和尊严的象征。
所以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及州府官员等升堂听政都是坐北向南,因此,中国历代的都城、皇宫殿堂、州县官府衙署均是南向的,结果使建筑的朝向也拥了文化约内涵。
除此之外,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
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
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紫禁城就采用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的院落式群组布局,强调网格、中心、对称的设计。
它的主要宫院分布在中轴线上,重要建筑的轮廓尺寸受到统一模数控制。
除了整体的布局之外,我国的古建筑在装饰上有很多讲究,在其屋脊上有一种构件被人们俗称为“神兽”。
众所周知,古建筑屋顶上一共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而上面除了吻之外,还有很多走兽类的装饰,它们被合称为“五脊六兽”。
它们的位置在垂脊或戗脊的脊端。
神兽的形态都很特别、非常有意思。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里,起脊的硬山式、悬山式和庑殿式建筑有五条脊:正脊、垂脊、戟脊、围脊、角脊,其中最顶上的水平方向的脊为正脊。
正脊两端有吻兽或望兽,垂脊上有垂兽。
硬山式建筑可为老百姓用,悬山式一般是商业使用,庑殿式建筑则是宫殿建筑形式,只有皇家理事的地方才能使用。
屋脊上的每个神兽都有各自的意义,龙象征天子;
凤比喻有圣德之人;
狮子代表勇猛、威严;
天马与海马是神话中吉祥的化身;
狻猊,据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也有说法认为是龙九子之一;
狎鱼是海中异兽,灭火防灾;
獬豸也是传说中与狮子类同的猛兽;
斗牛在传说中是一种虬龙;
行什是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
古代人不仅注重细节,在建筑的选址上也大有讲究。
人们会选择靠水而居,哪里的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的发展,这是原始的与自然和谐相处。
当然不同的建筑它的选址还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寺庙大多建造于原理尘世的偏僻山林之中,这不仅是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更是注重建筑风水的选择。
拿山西的王家大院来说,整个布局也是和周围的山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图中发金光的大南瓜,就是我们的主角王家大院,它被黄河和汾河环抱,王家大院正好位于这两条水龙之间的真龙局中。
它们被一条河流隔开,形成了明堂前面天然的S曲线朝堂局。
也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太极图。
其中,风水对于建筑学来说便也是一门学问,并不是只有封建迷信的色彩,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建筑与风水之间的关系。
风水与建筑相结合,希望建筑本身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能够让它的主人事业成功,更上一层楼。
总而言之,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大户人家,讲究!有宅子,找老杜,我们一起看大户!
参考:
庭院建筑建设方面,各方面都全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