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时诸葛亮用魏延的方法走子午谷能成功吗

这个是没有可能的,一定不会。
三国演义不是史书,很多事情是作者为了塑造人物丰满,故事形象生动,吸引人,张冠李戴,东挪西借拼凑出来的。
先且不讲史上魏延有没有这个提法,我先来分析下当时蜀国的状况。
三国时蜀国最弱,就一四川成都,加上个汉中,弹丸之地,跟吴国都不要比了,魏国最强,地圆广阔,兵多将广。
诸葛亮为什么要用弱小的蜀国国力,七出祁山,北伐中原呢?
我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汉室情结。
刘姓东,西二汉几百年的统治,在文化人头脑中根深蒂固,诸葛亮文人带兵,说穿了就是忠君思想。
二是报知遇之恩。
感先帝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象出师表中所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完成先帝刘备托孤,一统江山之愿。
三是蜀国弱小,不战即亡。
这个诸葛亮自己最清楚,如果不经常借北伐之名,堵住魏国进攻口子,借此巩固边防,凝聚民心,提升士气,蜀国会亡得快。
这个从后来,钟会邓艾伐蜀就知道了。
好啦!讲了这么多,现在来分析下,如果诸葛亮采纳魏延的建议,兵行险招,出兵子午谷,突袭长安,端魏国老窝,行吗?
我说不行!理由有四:一是子午谷,路窄山陡,行军速度快不起来,有可能没出子午谷,就会被魏国发现,截断出路。
二假使能兵出子午谷,到长安还路途遥远,其间如若魏国调兵堵截,十有八九会全军覆灭。
三又假使能做飞将军,排除一切干扰,到得魏国都城,我想魏国早已调好兵,排好将,会一窝包了魏延的饺子。
因为司马师,钟会,邓艾等非庸主刘禅,是不会给魏延机会的。
四再假使能袭得长安,诸葛亮等大部队,又不知猴年马月才到,没有援军,一定会被魏国军队反包围,人家家大业大,你在人家窝里,一定会必败无疑。
我想诸葛亮聪明盖世,神鬼莫测,魏延能想到的,诸葛亮一定能想到,应该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参考:
这个能不能成功,因为实际情况很复杂所以不好下结论。
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魏延用的是奇招、险招,是赌徒战法。
如果进展顺利的话,是省时、省力、又省工;如果不顺的话,最坏结果就是魏延和他的五千兵没了,就这么个事。
但这种打法是绝不符合诸葛亮的行事风格的(诸葛平生不弄险)。
所以,这种进兵方案在诸葛亮那里通不过也是肯定的。

参考:
子午谷奇谋能打下长安城。
但却是亡国之谋。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武是中国\"兵圣\",武学成就非常人可及。
孙武认为,国家战争,非同小可,关系到军队的生死,国家之存亡,所以必须十分\"谨慎\"。
诸葛一生唯\"谨慎\",真正符合一位军事家,政治家的良好素质。
诸葛亮首先是政治家。
六次北伐绝非想一口气灭掉曹魏,我们这些缺少军事营养的人,都明白小蜀灭不了大魏,作为杰出政治家的诸葛亮难道还不如我们?
既然如此,那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多次北伐灭魏?
这就是诸葛亮在魏太强蜀太弱国情下的战略规划:零敲牛皮糖。
这个战略构想有两个要点:一,利用祁山有利地形,大量杀伤歼灭甚至逼降曹魏的有生力量。
二,逐步蚕食曹魏地盘,占领陇右雍凉之地。
三呑并关中,窥视中原。
四,壮大蜀国后,完成统一。
这个战略构想从诸葛亮说祁山是用兵之地可以得知。
所以,从北伐任务来说,夺取长安不是菜。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夺取长安城,与歩步为营,分步蚕食的北伐任务背道而驰。
而且一旦蜀兵攻下长安并聚集在長安城,那就变成蜀魏的战略决战,以魏强蜀弱,又是孤军深入的态势看,蜀军必然最后全军覆没,这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所谓子午谷奇谋从战略上说就是亡国之战。

参考:
成功不了,败得更惨!
参考:
魏延不是马谡,他是常年驻守汉中的,经验丰富的大将。
因此,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不是放空炮!如果实施,有夺取长安的可能。
但是,魏延对魏国的整体国力、魏军在平原地带的战力有所低估。
因此,他的子午谷奇谋不会成功,甚至可能导致北伐军全军(而不只是他所带的万把人)覆没。
魏延的奇谋,五个环节一个都不能出错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
1、魏延自率5000精兵,5000背粮人,出子午谷,不出10日,可达长安。
2、长安夏侯楙无才无胆,听说魏延来了一定会逃走。
长安防御空虚,而且,事发突然,魏军也来不及坚壁清野,他们留下的粮草足以支撑魏延;
3、魏军的援军要集结起来,至少要20多天;
4、诸葛亮率大军走斜谷,一定可以赶在魏援军前抵达长安。
5、诸葛亮大军立足长安(或潼关),击退魏军援军。
如此,咸阳以西尽可平定了!这是环环相扣的五个环节,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魏延的计划都无法实现。
那么,魏延的这五个环节各自成功的概率有多少呢?
魏延对汉中-关中前线的形势把握得非常到位,但却不来不及封锁潼关等地,无法避免与魏军在关中平原决战。
行军环节:有成功机会魏延走子午谷,10日内抵达长安;
诸葛亮走斜谷,20日内抵达长安。
两者缺一不可。
《中国军事通史》认为这两点都没有成功机会,理由是:1、两年后,曹真出子午谷伐蜀,结果,一个多月,才走了一半;
2、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走褒斜道出斜谷,走了两个多月。
因此,《中国军事通史》认为魏延的计划从一开始就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对此有不同看法。
1、曹真后来走子午谷伐蜀,是在秋季,因连日大雨,行军困难。
但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初春,当地雨水不多,魏延10日出谷的概率是不小的;
2、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与此时形势不同,能走得更快。
褒斜道沿途多为悬空栈道,险要其易伏。
汉中之战时,曹操只能先派军先行控制险要,掩护大军通过。
第五次北伐时,魏蜀战争已进入高潮,诸葛亮走此道,很可能也只能像当年曹操一样谨慎行军。
但第一次北伐时,蜀军出魏军不意,魏延认为:诸葛亮大胆一些,是可能加快脚步,直接行军的。
因此,我认为,作为常年镇守汉中的宿将,魏延对汉中北面的地形有清醒认识,行军速度预估基本是到位的!攻取长安有可能在分析攻取长安可能性时,人们过多把焦点放在夏侯楙逃走不逃走的问题上:你怎么知道夏侯楙会逃走?
事实上,夏侯楙既非良将,他即或留下,又能干什么呢?
作为百战宿将,魏延虽认为夏侯楙可能逃走,但不会把能否攻取长安,押宝于夏侯楙“逃走不逃走”。
蜀军突然抵达,夏侯楙即或不逃走,他能否守住长安呢?
长安虽然是古都,但他的防御,自古依赖“关中四塞”,其自身城大,如果兵少,确实不容易守住。
一旦潼关等外围失守,长安一般没有太强的抵抗力。
历史上也极少见到成功的“长安保卫战”。
长安是魏军进攻汉中的主要基地,作为汉中防御的主要负责人,魏延对长安的魏军情况理应是有一定认识的(至少比我们了解得多)。
因此,不管夏侯楙逃走不逃走,魏延是有可能真的攻取长安的。
必须强调的是:魏延不是马谡,他是经验丰富的将领,是刘备钦点的守汉中之人,无论是对汉中到关中的地势,还是敌我双方的基本实力对比,都远比后人要熟悉得多。
但是:从后来的战事来看,尽管魏延对关中魏军的实力有所了解,但他对魏、蜀两军整体差距依然估计不足!魏延的计划,将无法避免与魏军在关中平原决战尽管蜀军有可能直下长安,但来不及,也不可能抢占潼关、武关等各隘口,蜀军必须面临与魏军在关中平原决战!由于《隆中对》中出襄阳以向宛、洛阳的那一路已经没有了,因此,魏军可以从容集结相当大的兵力反扑!真正的风险正在此时。
如果魏军在进入关中后,击败蜀军(魏军兵力、平原战力都有绝对优势,击败蜀军几乎没有悬念),并封锁蜀军退路,那蜀军面临的危险,就不仅仅是那1万人了,而是整个北伐军有可能全军覆灭!诸葛亮的企图,是要依托山地,切断关陇通道,断陇右之臂。
陇右产马,对关中又有形胜之势,自然相对有把握得多。
当然,街亭之败,蜀军连这个“十全必克”的企图也没有实现···总的来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他的基本规划是靠谱的。
不过,他的总体计划的风险,远远不只是1、2万人的生死,而是整个蜀汉的国运!魏延的计划没有胜算从此后魏、蜀两军表现出的战斗力来看:第一次北伐时,蜀军的战斗力远不如魏军。
诸葛亮后来回忆说:祁山、箕谷,我军兵力都多于魏军,却都惨遭失败。
经过诸葛亮积极的整训、换将,在第三次北伐开始,蜀军的战斗力才逐渐强悍起来。
但是,即便到了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积极寻求野战时,他依然不敢贸然与魏军在平原决战!因此,如果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蜀军确实有机会短暂地攻取长安等地。
但是,随后,蜀军依然无法在关中力住脚,反而会遭遇更大的失败!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体现出他对汉中—关中前线形势的充分把握。
但是,他当时似乎对魏、蜀两军总体战力估计有所误差(其实从诸葛亮的反省来看,诸葛亮也低估了双方的战力差距)。
以后来魏蜀两军表现出的特点,以及魏蜀两国巨大的国力差距来看,子午谷奇谋如果实施,没有任何胜算!
参考:
诸葛亮若采取魏延“兵出子午谷”建议能否成功?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自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六次北伐,践行自己对刘备的承诺,诸葛亮也因此被称为忠诚的表率。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蜀汉名将魏延就提出并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计划:魏延率精兵五千,从地势险峻的子午谷,偷袭长安,占领长安和潼关两座城池,诸葛亮策亲率大军主力,兵分两路,一路攻取长安以西的城池,一路直扑长安,策应魏延,蜀军最终在长安会师,完全占领长安以西的地区。
魏延奇谋提出后,诸葛亮考虑到子午谷地势险峻,不利于行军,一但被发现,就会全军覆没,于是果断的拒绝了魏延的计策。
区区几千人,诸葛亮为何不敢尝试,子午谷奇谋是否真的能够成功,笔者认为子午谷奇谋不能成功,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魏延子午谷奇谋的依据和子午谷地形。
其一魏延认为镇守长安的夏侯琳志大才疏,不堪重任,更是个有名的好色之徒。
也有一种推测说,曹睿让曹操的女婿夏侯琳镇守长安,也是料定了蜀军不会攻取长安,更是为了送给夏侯琳一个好差事,因此说夏侯琳无德无能却是如此。
因此魏延料定,五千精兵到达长安,夏侯琳必然望风而逃,不敢来战,蜀军可轻而易举拿下长安。
此时魏军必然会派遣援军,但蜀军援军到达长安需要二十日。
而诸葛亮主力部队在祁山附近,十日就可到达长安,错开这个时间差,诸葛亮大军一但占领长安,就可以控制长安以西的地区。
其二子午谷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秦岭山中,南至石泉县,南北纵横达三百三十多公里。
南部出口为午口,背部的出口为子口,子午谷到处基本都是悬崖峭壁,栈道也是无数,其真正险要的地方还是在秦岭又称终南山,西高东低,也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
《资治通鉴》记载:“子午:褒中县,属汉中郡,为王莽所通。
”其次分析子午谷奇谋为何不能成功的原因。
其一子午谷奇谋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整个北伐大军作为策应,中间稍有差池就会一败涂地。
一者魏延要的是五千人,那只是作战部队,加协同作战火夫等辅助作战人选共计需要一万人。
诸葛亮北伐也就十万人,有没有必胜的把握,诸葛亮更心疼他辛辛苦苦培养的军队。
再者魏延的奇谋并不是他个人能完成,需要整个北伐大军作为配合,魏延顷刻就把自己摆在了总指挥的位置,所有的北伐军都要听从魏延的安排,魏延能否轻而易举的拿下长安,夏侯琳真的会望风而逃吗?
这些都是不得而知的。
最主要是就算魏延轻而易举的拿下长安,诸葛亮主力军能否及时到达指定位置,会不会受到雍凉地区曹魏军队的袭扰。
如果行动不秘,很有可能被曹魏军队东西夹击,蜀军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如果北伐主力不去策应魏延,曹魏援军一到,魏延必然全军覆没。
因此魏延的奇谋风险巨大,诸葛亮自祁山稳扎稳打,在已经拿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情况下,即使不能成功,也没有被包围的风险,诸葛亮断然不会采取魏延的建议。
其次诸葛亮北伐只有十万大军,曹魏拥有百万人马,就算占领长安,也必败。
当时蜀国的国力与曹魏不可同日而语,曹魏拥有三分之二天下,地广人多,物产丰饶,人才济济,曹魏已经在北方苦心经营三代,国富民强,大家都享受着大魏带来的安定富强的生活,汉室在曹魏已经不复存在,因此曹魏人民不会支持诸葛亮。
蜀国地困国乏,十室九空,人口只有九十万,诸葛亮北伐最多也就十万大军,最主要是蜀军缺少能征善战的将才,人才凋零,致使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局面。
而曹魏拥有百万人马,战将数千员,文臣谋士更是数不胜数,即便是魏延攻取长安,也必败。
长安一马平川,没有地势险峻的山川沟壑,难守易攻,长安一但失守,魏军必然率百万大军疯狂反扑。
长安适合大规模军团作战,诸葛亮只有区区十万人,自然无法抵挡,最主要是打仗要靠国力,以蜀国的国力,几个月消耗战就可以被拖垮,还有蜀道崎岖,运粮补给都是问题,因此占领长安后,诸葛亮经不起魏军的反扑。
冒然快进,必然让蜀军遭受更大的损失。
再次兵出子午谷奇谋,容易被发现,风险太大。
五千人马,想轻而易举的通过子午谷谈何容易,子午谷如此险峻的地形,行军就是一大问题,由于地理位置非常险恶,很有可能走到一半蜀军就会被发现,甚至有可能被包围在子午谷里面,或者被发现后,魏军做好准备,魏延一但出谷就会被包围,这才是真正的“出师未捷身先死”。
而魏延一但失败,丢失的不仅仅是五千人马,蜀军的全部部署将被打乱,魏军也将看出蜀军的意图,采取相应的措施,蜀军的锐气必然受挫,整个北伐都会失败,诸葛亮不得不撤回蜀地。
因此子午谷奇谋风险巨大,成功可能性极小,诸葛亮更不会采纳。
总而言之,子午谷奇谋虽然有冒险精神,但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
你是如何看待子午谷奇谋的?

参考:
诸葛亮采用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能不能攻下长安,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反正诸葛丞相没有用他的计谋,就由得后人纸上谈兵高谈阔论,人人都有运筹帷幄的本事,做个像模像样的事后诸葛亮。
据魏延讲他打算带领五千兵马走子午谷,后面再紧跟五千人运送粮食,用十天就可以杀到长安,诸葛亮在西边的褒斜道配合佯攻,魏延出其不意攻下长安,到时两路大军汇合再占据关中。
上万人在子午谷行军,曹魏方面也会有情报工作,如果进行沿途袭扰或把守住子午口,能将魏延的部队掐死在子午道里,在地势险要群山夹道的地方行军本来就是兵家大忌。
魏延能做到曹魏方面没有丝毫察觉,让他大摇大摆地兵出子午道吗,毕竟他也认为需要十天的时间。
再者他还没有考虑到这十天之内的天气状况,当时正是年初,北方秦岭地区这时候大山里下雪的概率是相当大的,一旦大雪封山,上万人马将何去何从,根本就失去了战役突然性。
退一步讲,就算魏延能冲出子午谷来到长安城下,笔者认为仅仅凭他的五千人想攻占长安城是不可能的。
魏延得到的消息是长安守将昏聩无能,届时他的天兵一到就会弃城跑路,但攻城拔寨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守将临阵逃跑上面,兵法讲得好“多算多胜,少算少胜,何况无算”,魏延认为长安的夏侯将军是个脓包,到时看到他的五千人马会卷铺盖滚蛋,这就是魏延的“无算”。
奇招致胜的道理都懂,但奇招和险招只有一步之遥,万一人家不跑呢,军国大事不是开玩笑,打仗尔虞我诈,即使他告诉你他到时候要跑路都没有用。
万一人家不跑,坚守待援,五千人能攻下坚城长安吗,“守不足,攻有余”三国时期最难打的仗就是攻城战,有些小城池废老大劲都打不下来。
诸葛丞相在此之后有切身体会,第二次北伐时,他带领十万人马,用了二十多天,死伤无数就是攻不下只有一千人防守的小小陈仓,当然这是后话,但也能证明攻城战的不容易。
何况长安是千年古都,有着比陈仓更完善更坚固的城防设施。
蜀军一旦被拖入持久消耗战,魏延的计划就基本泡汤,如果此时诸葛亮的部队也如约而至,那么在不能速战的情况下,西面蜀军会遭到曹魏雍凉地区兵马的堵截,东面是迎面而来的曹魏荆州地区的救兵。
真到了这部田地,蜀军想从子午谷或褒斜道退兵都难,有被曹魏包饺子的可能,你认为诸葛亮想到这里还会答应魏延的“奇谋”吗?

参考:
魏延子午谷奇袭建议成功的几率很小很小,子午谷是个狭长地带,全长300公里左右。
如果通过很容易遭磙石和火龙阵攻击,三国时已经发明火药,那人马伤亡可想而之。
子午谷到潼关是大山深豁,便于埋伏也是难攻易守的地方。
长安地处平原除了坚固城墙同样易守难攻。
关中平原土地肥沃800里秦川,确实值得曹魏重兵把守,也相当益州或荊州,兵马粮草都容易征给。
曹操当年撤军鸡肋汉中,退守子午谷也是考虑到它的地理位置很容易打伏击,还有潼关到长安有两道防线可守。
如果顺利通过子午谷夺长安,再加甘肃部分区域和云南贵州少数民族区域,那蜀汉匡扶汉室就有点希望。
魏延子午谷奇袭失败汉中就危险了,成都当然保不住是必然的,所以诸葛亮竭力阻止魏延的建议,不然就是堵蜀汉国运。
如果兵出子午谷夺长安成功,北伐当然成功汉室可兴也。
不尽欲言,望各位大仙指点。

参考:
:简单介绍一下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
是跟随刘备进入益州的原班人马,而魏延在蜀汉将领中,堪称有个性的横人一个,在现在绵阳市区内的风景名胜区富乐山公园里,当年刘璋与刘备相会于山上,在酒宴中,庞统眨眼睛示意魏延"弄死他"(刘璋)魏延一挺宝剑就要杀刘璋,刘备闭目作沉思天下大势走向状,刘璋慌乱打碎青铜酒器,只因成都籍土著军官张任抵到魏延,方才作罢,足见魏延是敢作敢当的军人。
刘备为汉中王后准备回成都坐正,汉中这个战略要地被刘备指名要魏延担任军政一把手,足见魏延的地位不在关、张之下。
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军北伐驻扎汉中,改任魏延为都前部、兼丞相司马、凉州刺吏。
为了扫清西边羌地威协,建兴八年魏延在西边的武都等地大战于阳溪,打败魏将郭淮,收复武都、阴平二郡,解除北伐军左边威胁,为此,魏延又升官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等。
作了上述介绍铺垫后,相信大家对于魏延有了初步了解。
诸葛亮每次出兵(北伐)魏延都想自带一万人马,与诸葛亮兵分两路,在潼关会师,也就是魏延沿渭河东进,在快到盛产苹果的石泉县时,左转北上直到关中,这条路长达三百里,这是想复制当年秦汉对峙,韩信用"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之计夺得关中为王,为刘邦集团战胜项羽集团奠定了基础。
但是"诸葛亮总是不准"。
魏延以为诸葛亮胆怯,感叹自己的才能不能施展。
这条路曹魏大将曹真曾经走过,他率军从子午道进军汉中,由于地势险峻,又逢大雨,栈道垮塌,用了一个月才走一半路,曹真倒吸一口冷气,赶紧回头撤退。
以后朝代凡经子午谷袭取关中的战例,均告失败。
如东晋名将桓温伐秦,进攻长安,由汉中出子午谷,还没有走出谷口即被以逸待劳的守军击败。
明未农民义军高迎祥率精兵五万从子午谷进军西安,明朝悍将(文人)孙传庭只用一万多人,守谷口黑水峪,激战四天,高迎祥全军覆灭,高迎祥被俘,北京处死。
虽然孙子兵法言必称:"兵者,诡道也!"但是,必须以实力说话。
诸葛亮五次北伐,均输在粮食供应不足的表面原因上,实际上蜀汉政权因为北伐而使国库空虚,人丁稀少,诸葛亮率领大部队北伐,益州只有一万多兵力,既要东防吴越,还要维护社会稳定,确是捉襟见肘。
诸葛亮其实清楚蜀汉北伐的实力对比,眼看曹魏国势愈强,诸葛丞相确实不敢再分兵二路,他清楚这个子午道的凶险,即使出了子午道,曹魏兵力蜂涌而至,待你精疲力尽走出谷口,三声炮响,周围滾木檑石打得你魏??痛不欲生!有人说这个计策是蜀汉北伐唯一取胜的机会,我认为根本是死路一条,诸葛亮没法战胜实力雄厚的曹魏,魏延更不行。

参考:
成功不了!!如果诸葛亮听了魏延的话!魏延已经降曹了!诸葛亮使姜维准杀魏延!魏延打不了姜维!
参考:
历史是严谨的,用个假设就是一个伪命题!还假设什么?
事实魏延并无有兵出斜谷,还讨论啥!就是出了斜谷又能怎样?
诸谒亮照样死到五丈原,!六出祈山无一胜迹,注定是个死!本可暂时偏安一域,可正是他的六次耗空国财民力的讨罚中原的逆动,加速了蜀国的灭亡!当时就是再出两诸谒孔明,那刘禅也是灭国的大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