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真的有那么多的创新吗

说实在的,任何通过花里胡哨来完成的,都是非常简单的知识,都是本来可以用最简便的方法就可以传授给学生,或者只需要老师点拨一下就可以学会的。
那些需要逻辑推理,需要复杂思维的知识,真不是专家们提出的那些几步教学法好解决的。
一节课仅仅45分钟,支离破碎地被专家分成了若干个环节。
老师真正表现自己的时间也就十几分钟。
剩下的,就是学生们乱哄哄的所谓的小组探究,师生互动。
那么点时间,能探究出什么来?
学生无非就是抱住一本参考书念答案。
说真的,如果仅仅是课堂上的那点探究时间,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也很难探究出点什么来,更何况是中小学生。
作课的时候,学生说得头头是道的,那些语言基本上能够找到出处。
“教无定法”,我希望把怎么教书还给老师们吧,不要推广专家们的所谓“经验”或方法。
让老师系统的给孩子们讲知识吧,那样的话,大部分孩子就不用往补习班里跑了。
真的没有必要天天“改革”,认为改好了,就按照这个进行就好了,不断地改革就是不断地否定昨天。
莫非我们一直在错误的道路上行走吗?
不是这样,为什么一定要改呢?

参考:
教学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技术,是永无止境的一种创新。
作为研修布点教学法整整十七年的一个老教师,有缘来聊聊这个话题。
其实,之所以许多一线教师反感这个话题,是因为当下的教学评价所致。
现在的教学评价是两种极端化评价,一是做表面文章:说一些关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时鲜话、套话,实际上根本没有吃透某种教学思想、方法,所以就无法持之以恒、有效指导教学实践;
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急功近利的只看眼下的考试成绩(根本不研究这种成绩是怎么获取的,也不思考这种成绩是否对学生最终的考试,就是决定学生升级考试,如中考、高考有积极的影响,缺乏战略规划,用战术性的勤奋来掩盖战略性的懒惰!),这种月考,期中考试等的数据评价,本身就缺乏科学性,用自然科学的纯数据分析,不可能反映真实教学的实际效果,因为教学是涉及深厚的人际关系,如学生的情绪、情感等以及学生的主观价值,社会文化的影响等。
现在回到教学实践中来聊这个话题,由上述的理由,现实中大多数教师对教学创新工作态度有两种:一就是靠零碎的经验,碎片化的教学知识积累来应对教学工作,鉴于当下的急功近利的评价(如期中、期末考试统计分数数据)强化了这种工作作风,精力都耗在抢时间、多布置作业,只要近期考试成绩好,就是一切,也就是教学好,教学有创新!;
二是为了评职称,极尽所能做表面文章,天下文章一大抄,;
甚至花钱买论文,只要评上高一级的职称,也是教学有创新!当然,真正的教学创新必须具备实践、理论、方法三者统合才能行之有效。
有些教师排斥教学创新,主观上是因为自身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思想、缺乏脚踏实地的实践,缺乏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所致;
客观上,有些有思想,想真正创新的就是受现在学校的评价管理的影响,无法实施自己的教学创新,缺乏创新的环境!这里只能聊几句自己埋头研修布点教学法的一点心得,希望对有心教学创新的教师有所帮助。
要想真正教学上有所创新 必须理论结合实践,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不计名利的践行自己认同的成熟教学思想。
如布点教学法的理论研究渗透在操作之中,理论的生命力来自于操作,理论是贯穿操作的灵魂;
操作体现理论,是理论的载体。
理论与操作紧密结合是布点教学法研究的主要特征。

参考:
教育教学,创新来创新去,说不定还是古代老古板的“打手心”才最有用。
有幸参加过一次高档的“参与式教学”,把学生分成各个小组,小组之内合作、探讨、互助,各小组之间相互竞争。
老师提出问题交由各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选人来汇报讨论情况。
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参与度、参与热情都很高,一节课下来老师也不累,学生感觉也有收获。
但过了一段时间,新鲜劲过去之后,活跃很容易变成吵闹,老师设计的问题又变成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思考和回答,和做“参与式教学”之前一个样,慢慢地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就不了了之了,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
教育经不起折腾,即使学生人人都是优等生,但大学招生还是这么多,最终还是要刷掉一半。
教学创新的东西,放在“实验班”怎么都好,但一旦推广就弊病百出,专家要吃饭,但也不能乱折腾。

参考:
教学真的没有那么多创新,甚至从本质上说,“教育创新”或“教学创新”都是一些“伪概念”。
要求普通教师搞教学创新,是“赶着鸭子上架”,教师只要尊重教学规律,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就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都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人类为了传播已往经验、促进新一代成长、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让世界变的更加美好而开展的一项活动。
教育和教学活动从出现那天起,就有了自身的规律,这是教育之“道”,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创新,只会导致教育和教学的失败。
其实,教育或者说教学的传统,早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形成,西方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东方的代表人物是孔子。
从教学方式上看,苏格拉底采用的是“产婆术”,孔子是采用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你能说这样的教学方式不管用,需要创新吗?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先后出现了班级授课制、不同的学科分工、信息技术等新生事物,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流派,但这只能说是对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良,是为了更好的落实教育规律,是手段的创新,而非教育规律的颠覆。
所以,做为一名教师,不要今天学习这法,明天学习那法,后天搞一个什么模式创新,你只要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名学生作业就好,教学真得没有那么多创新。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
2020年10月16日,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正式启动,李克强总理出席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
从政策层面上看,鼓励创新,支持创业是无可厚非的。
问题是,国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各级地方管理者机械地扭曲成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
于是就出现了种种怪象:教育部门要求教师创新,医务部门要求医务人员创新,机关单位要求公务员创新,工厂企业要求工人创新……于是就有了“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所谓“创新”!其实是换汤不换药的形式主义虚假创新。
@走进新天地 认为不是什么人都具备进行创新的素质!不是什么人都具有创新的能力!不是什么样的创新都具备更先进的特质!教育是百年大计,是需要不断地创新。
但是,教育同样不允许大范围的试错。
教学的创新可以是现代技术手段的创新应用,但绝不能以创新之名取代教师的自主选择权!教学更注重的是几代人之间不断的薪火传承!在这个稳定的传承中,循序渐进地摸索创新。
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拍脑门就创新出一个更先进的教学模式或方法来!那些一下子就想出来的“”创新”都是不负责任的胡扯!教学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是传道受业解惑。
是启迪学生的心智,是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
是导儿学步,使之“独行”,做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具有独立自主品格和能力,“服务为人民,于国多贡献”的建设人才。
教学的创新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道德品格和知识素养的提升,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与其挖空心思去搞所谓的创新,不如潜心专注于提升自身。

参考:
个人认为“创新“作为各行各业宏观上的一句口号是对的,具体到某一职业或者工作上,要“创新“是很难的。
因为“创新“需要在原来的工作基础上,对原有的做法反复实践后意识到其中的妨碍和不足之后,在锐意进取精神的驱动下才会产生,还要对这个“创新“再经过实践检验,正确后才算成功。
教学上应该有“创新“,但只能是具有相当教学经验的教师才能有所作所为。
就时下而言,教学工作要静心也难。
要分数,赶时间,管理学生难,协调家长难,执行原来的按部就班循序渐进难。
笔者管见有大量趋同于做现成试卷反复刷题的情况存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贯彻原来的有成功经验的做法也难以做到,希望“创新“就更难了。
如何针对目前状况,调整现有的教学过程,去除跟风与过多或者无效的“刷题“,使教学回归正常轨道争取更多实效才是上策。

参考:
真的。
教学就跟做任何事情是一样的, 开展教学的教师这么多 ,大多数人在教学中都会有那么一点点的创新 ,这是毋庸置疑的 。
至于大的创新,像高效课堂之类的 创新,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主题。
像那些积极参与到当时的创新主题的年轻教师, 都是在教学上有所思考和创造性的, 都是对教学工作充满热爱与追求的 , 不管人们说他们是标新立异也好 ,也不管人们说他是华众取宠也好, 但都不能否认的是他们对改良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思考和追求 !没有哪种方法是一成不变的, 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不断的探索与追求, 不断的思考与创新, 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

参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教师、学生、教材的结合需要活学活用,任何脱离实践的教学过程都是误人子弟。
教学相长,教师进行创新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调查研究,不是随便说说的事情。

参考:
许多真实可靠有效的教学法,更多的是朴实无华!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左右,花里胡哨“花招式”多了,真能取得实效的时间必然少了!一节课,没有一两个、至多两三个比较突出的优点足也!面面俱到的不是表演,就是作秀,唯独不是实战!远离迎合式的,只是为了好看的所谓“汇报课”、公开课、竞赛课!多一些接地气的“实在课”!近日上了一节公开课,也没有准备什么好看的PPT,同事评价“板书漂亮、讲解透彻、知识广博”,只是学生的主动性不够,提问少。
现在的学生既不预习、也不复习,提前一周安排预热的相关观影课外作业也不完成,提问?
浪费课时!一节课不可能事事到位!能重难点突破、优点二三,余愿足也!就像这登天的天梯路,如果你停下来,问问学生们,上还是不上?
怎么上?
恐怕大清早讨论到天黑也不会有定论!简洁务实的有效方法就是带上他,立即行动!活动,活动,动起来了就能活!动起来的过程中,活的方法、路径自己就趟出来了!
参考:
我们当老师的,要不断地学习。
学习新技术,比如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
学习新理念等等。
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过洋思学校,学习过杜郞口学校,学习过高效课堂,学习过导学案等等,大家真的很疲惫。
因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不同情况,不同特点,如果只是照搬某个学校的做法,那就是照猫画虎,学成了四不像。
学校想发展,更新理念是对的,但最重要的是走适合发展的特色道路,这是学习不来的。
我们经常外出听课,会听到许多新名词:像文本,构建,三维目标等等,但是落实到课堂后,还是要回归课堂的本真,因为不管你怎么创新,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课堂,还是要回归教与学,最终还是要看考试成绩,花样再多,不如成绩有效。
所以平时外出学习,或是网上学习,大家都是学习一个精神,一个理念,至于课堂上怎么教学,老师基本上还是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完成,平时教学才不会搞那些花架子,还是以生动实用为主!现在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外出学习了,为什么呢?
像我们基层学校,我们老师所面临的情况是那些名校老师遇不到的,他们的超前理念是我们在现实中无法实践的。
有时学习看起来很热闹,很新颖,但是回到学校后发现不实用。
课堂其实应该回归它本来的位置,就是简单的教与学,老师想办法让教学生动有趣,让学生喜欢学,想学,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
赞同你的观点。
很多时候学习是需要安静的环境的,无论是学生自学还是老师授课。
我在这里说教学改革创新注重课堂活跃气氛等我想不用每天每堂都这样吧!其实大多数的知识学习都是比较枯燥乏味的,那些深层次的思考及严密的逻辑推理不是活跃的气氛能带来的!探索好的教学方法没错,但踏实的稳重的讲解更有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