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秦朝从“一统天下造福天下百姓”反倒变成了“天下苦秦久矣”

凡是独裁的统治者都是如此!他们统一天下是为权势权威,哪会真正为天下百姓谋幸福谋利!
参考:
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依靠本国力量,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用十年时间“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建立起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长达五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政治局面。
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他又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和统一货币、度量衡,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秦统一中国后,造宫室、修坟墓、筑长城、内外用兵,横征暴敛、徭役之重己让百姓无力承受。
据史料记载,秦时全国人口约二千万左右,被征发造宫室、修坟墓共一百五十万人,守五嶺五十万人,蒙恬所率防匈奴兵三十万人,筑长城五十万人,再加上其它杂役,总数不下三百万人,佔总人口百分之十五。
使用民力如此巨大,实非百姓所能承受。
另外,秦政治是法家学说指导下的政治,国王极端专制,刑罚极端残酷,六国皆称秦为虎狼之国。
秦统一天下后,修订的《秦律》更加完备,制定的刑罚非常残酷。
仅秦简律文所载的刑名就有赀、笞、迁、耐与髡、黥、劓、鋈、斩左趾、宫、戮、磔、弃市、腰斩等。
《秦律》规定,逃避徭役与兵役者,处以笞刑;
盗不足一钱者,罚徭役三十日;
至于因\"盗杀人\",则要处以极刑,并实行连坐法和夷三族。
由此,不难想象,统一了天下的秦王朝,反倒成了“天下苦秦久矣。
\"
参考:
一统带来的是更好的个人君临天下的王威与奢侈淫逸的腐朽统治,哪有造福天下百姓的雄心壮志!?

参考:
秦虽“统一天下”,但并未“造造福百姓”,所以,深受其害的陈胜吴广才感叹道:天下苦秦久矣!因此,才会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其结果是“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参考:
谈谈我看法:客观上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一统天,是中华历史上的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也是秦始皇的最大历史功绩。
从主观上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的是家天下,从其\"始皇”之称就可看出,秦始皇开创皇帝制的目的,是想从他开始世代子孙继承皇位,国家永远是他家的,秦始皇的玉玺上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就表达的再明白不过了。
秦始皇实现统一并非是为了结束六国纷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而是为了扩大统治地盘和权力,满足他的权力欲,享尽荣华富贵,甚至想长生不老,这些才是他的真正追求,比如,大兴土木建阿房宫丶秦始皇陵等就是例证。
然而,他又唯恐失去天下,所以不惜一切代价修建长城。
正是这一切给百姓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和痛苦,百姓才骂他是\"暴君”,说\"天下苦秦久矣”。

参考:
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是“造福天下百姓”的大事,而且是造福中国千秋万代的大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兼并战争接连爆发,此起彼伏,使诸侯国从春秋初期的140多家,经过360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20余家。
其中又以秦国、齐国、赵国、魏国、韩国、楚国、燕国等七国最强。
史称“战国七雄”。
兼并战争使得诸侯变少了,胜者疆域变大了,人口变多了,财富也集中了。
原本分散在各家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财富,都集中在了少数几个诸侯手里。
因而,到战国之世,兼并战争的规模更大了、烈度更强了、破坏性更惨烈了,老百姓受战争之害之苦更加严重了。
这种战乱,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掉智氏,三家分晋为起始标志,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终止,持续达200多年。
因此,人民群众盼望着有一个国家、一个人能够早日把各诸侯国都统一起来,从而消弥战争,让他们过上和平的生活。
秦始皇消灭6国,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正是顺应了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正义的事业。
△秦始皇然而,在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后,人们为什么又感叹“天下苦秦久矣”呢?
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秦朝是一个新型封建王朝,属于君主帝国的草创时期,虽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但并不完善更不成熟;
特别是统治者在管理这个巨大的帝国公司上,并无现成的经验教训可以参照。
而且,封建帝王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士之滨,莫非王臣”。
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天下是自己的,臣民也是自己的,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想怎么对待就怎么对待。
秦始皇不是就把他封为“始皇帝”吗?
就是想把“家天下”传之千秋万代嘛!所以,他们不会有唐太宗李世民的认识: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因此,到了秦二世,就实施了昏庸的统治:一一他在埋葬秦始皇时,竟下令把后宫无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又怕泄露陵墓内的秘密,把修建陵墓的工匠也活埋了——彻底违反了他的祖先秦献公早已禁止的人殉制度;
一一秦二世豢养了大量的狗马禽兽,供其游猎之用。
咸阳粮草不够用,便令各郡县官吏向人民征送。
而且规定运输粮草的人,须自带干粮,不许吃咸阳300里以内的粮食,从而将人民推入死亡的绝境;
一一秦始皇的“连坐法”本已非常苛重,一人犯法,罪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
秦二世更加变本加厉,以“杀人众者为忠臣”,使各级官吏变为杀人的刽子手。
如范阳令杀人如麻,造成了“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的惨状。
秦二世不仅残杀老百姓,而且杀大臣、杀他的兄弟姐妹们。
正是在秦二世的昏庸统治下,使秦始皇希望皇位传承千秋万代的好梦彻底破灭了!△秦朝宰相李斯但是,就秦始皇和秦朝来说,对中国、对中华民族是有功的!秦王朝建立后,在宰相李斯相助下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车同轨、书同文、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其影响力绝不仅仅局限于一朝一姓,亦未人亡政息。
比如郡县制,在秦朝奠基,而后两千年一直被历朝沿袭使用;
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等大手笔,后续影响也皆在两千年
可见,秦虽短命,但秦朝的治国理念和设计的政治制度却一直被历朝历代传承。
这不能不说是“造福天下百姓”和中华民族的大事!
参考:
有些菜需要爆炒,有些莱需要慢炖才行。
浩大的万里长城想在几年内完成,需要动用多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搞的是天下百姓怨声载道、民不了声,在自已没能长寿的情况下,长子达上了性命,秦二世也成了别人的傀儡!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执政者没了民心,那他的江山也就到头了!
参考:
带领打天下并成功者,都为智者、贤者!智者放眼天下,知道打天下不易?
守天下易权而失权者!皆为贪者、小人者!贪者享受眼前,以为天下的利益都是自己的,可以纵情享受。
历朝历代莫过于此,秦始皇心怀天下,秦二世心怀享受,从而被小人钻了空子,导致大秦帝国轰然倒塌。
大秦如此,大唐也是如此,“近君子,远小人”永远都是治国理政生存的真理!
参考:
有语云: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为啥?
情思爱念。
反之,生灵涂炭,水深火热,饥寒交迫,能不有度日如年之感吗?
且一统天下造福天下百姓,是。
但想法做法结果能一致吗?
大跃进的教训也应该让我们省醒一些吧?
欲速不达。
且封建帝王还没有君轻民贵的想法,为人民服务更是无从谈起。

参考:
治天下和统天下实际上是“文治”和“武攻”的区别。
换种说法就是“统天下”和“治天下”的“术道”不同。
打得了天下,未必坐得了天下;
坐得了天下,未必打得了天下。
天下不止“苦秦”,还有“苦隋”。
无论秦朝还是隋朝共同特点就是“大搞基本建设”,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万里长城”和“大运河”项目。
加重了劳逸,增加了赋稅,给老百姓带来了灾难性负担。
做任何事都要有利、有理、有节。
而以“长城”和“大运河”为主要代表的工程只是做到了有利、有理却没有做到有节。
没有把握好节奏,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超过了当时社会环境下老百姓承受力的极限,让这两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从今天的角度审视,“万里长城”,“大运河”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抵御外族侵略还是繁荣经济文化作用居功至伟,至今受益匪浅。
苦秦也好,苦隋也罢。
不可否认的是“秦朝”和“隋朝”对中国历史都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两个朝代有着共同特点,都做出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伟大历史贡献,也都是最短命的统一王朝。

参考:
秦始皇一统天下的结果,肯定是造福百姓的。
但是,所谓的“造福百姓”是以大历史的眼光事后追论的结果。
并不是当时六国百姓的真实感受。
明白了这个道理,上述问题的答案自然也就有了。
我们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下。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列国之间互相争斗的时期。
战争的胜负,在历史上常常就是一句话。
但是,普通百姓永远是战争灾难的承受者。
以秦战长平之战为例,赵国败了,几十万赵军成了秦国的俘虏,最后被秦将全部坑杀。
要知道,这些被坑杀的赵军,都是活生生的人命。
长平之战,是秦国统一天下过程中比较有名的一次战役。
所以,统一天下的过程是与血腥的杀戮相伴随的。
且不说战国争雄,就算是春秋争霸,也往往伴随着战争和杀戮。
于是,人们常说“乱世人不如太平犬”。
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郡县制,实现了政治上大一统。
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列国纷争的战乱状态。
人民可以安下心来生产生活了。
从这个角度上讲,一统天下,确实是造福百姓的。
秦朝之后,大一统的思想深入人心。
老百姓们支持统一,反对分裂。
其文化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因此,秦朝统一天下之功,其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功,直到今天还没有泯灭。
但站在当时人的立场上,对秦国的情感肯定是与后代不同的。
战国时期,天下形成七雄争霸的局面。
秦是在灭了六国之后统一的天下。
对于六国的后裔来说,对本国存在特殊的情感,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本国被灭,对秦产生怨恨之情,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种怨恨之情,不就是“苦秦”之情吗?
当然,这种因为国家被灭而产生的苦秦之情,不是秦朝被灭的根本原因。
因为六国被灭,对秦国恨之入骨的,是原来六国的王室贵族。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六国被灭,不过是换了个主子。
虽然偶尔也会有点故国之思,但生活与以前与没有太大的变化。
也不至于引起老百姓强烈的愤恨。
为什么为走向“天下苦秦久矣的秦末之乱,而使大秦帝国二世而亡呢?
其根本原因在于,秦朝的统治者沿着历史的惯性向前进的时候,没有弄明白一个对后世来说很简单的道理,即”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打天下用武,而治天下用文。
后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的代价,就是秦帝的二世而亡。
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算起,经过了六代人的努力,才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
商鞅在秦国变法,用最简单的话就是”耕战立国“。
从此之后,秦国人的一切财富、荣誉和权力,都只与耕战相关。
国民平时为民,战是为兵。
平时,谁种田最好,产粮最多,谁就是国家的功臣。
战时,谁杀敌最多,砍人最勇,谁就是英雄。
生活就是这样简单粗爆。
而最简单的办法,往往就是最有效的。
所以,秦始皇沿着祖宗开创的种田,砍人二元变换模式,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统一之后的路子怎么走,秦始皇不知道 ,他还是按着惯性向前冲,于是,悲剧就发生了。
历史学家,特别是儒家的学者把秦朝的灭亡,归结为穷奢极欲,不施仁义。
其实灭六国后的秦始皇与灭六国前是一样的。
只不过,形势不一样了。
之前,六国与秦是敌国,大砍大杀,没什么。
而天下统一之后。
治天下依然用打天下的模式。
落给天下后人的印象也只能是残暴了。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仁义不施,攻守相易。
是儒家的主流观点,确实很有见地。
秦末之乱后,经过群雄逐鹿,最后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
项羽复立六国之后,开了历史的倒车,最终被历史淘汰。
而刘邦坚持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最后获得了胜利。
汉代剪灭群雄,扫平诸候之后。
立刻进入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文景时代,就是吸取了秦代穷奢极欲而亡国的教训。
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体现的就是对百姓的爱护,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那个时代。
中国的统治者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