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孔子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孔子对人类有十大贡献:政治,教育,观念,哲学,文化,文学,德,体,美,史学!他主张人人都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不做品行低劣的小人。
在价值观上, 他主张“见利思义孔子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家庭的和美,邻里的和睦 ,人民的和谐,民族的融合,社会的进步。
孔子是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 ,位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品德、思想、精神、人格、学识、 智慧、才能、理论等方面在中国古代史上是无可比拟的。
他在中国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赢得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爱戴和敬仰。
直至 今天,让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为之感到震撼、光荣、伟大、骄傲、自豪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之瑰宝,都是孔子馈赠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孔子是一位“道德最高尚,思想最先进,知识最渊博,智慧最高超,才能最卓著”的名副其实的圣人。

参考:
\"孔子,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一生在思想上教育上建功卓著,应该说他创立的学说和他的办学实践与办学思想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思想方面,孔子提出和践行”仁者爱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封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
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和践行\"有教无类”,打破高低贵贱等级,开启了贫寒劳苦大众受教育和参与国家治理的上升通道。
(一)孔子生平简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第二,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出生在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去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作成《论语》。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
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
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
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孔子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62岁时,曾形容自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二)思想政治学说的贡献——在思想方面,孔子提出和践行”仁者爱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封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的\"仁说\",既体现了人道精神,又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
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
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
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
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
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
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三)教育思想贡献——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和践行\"有教无类”,打破高低贵贱等级,开启了贫寒劳苦大众受教育和参与国家治理的上升通道。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
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
孔子、孔圣人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为了宣传和完善他的思想和学问,曾带领一部分弟子,不辞艰辛周游列国十三年之久。
经过多年的坎坷奔波,精心考察调研完诸国的政治、文化、教育、民俗等具体情况,通过综合分析和研究整理,创立了符合当时国家、民族迫切需要的儒家思想教育体系,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儒家思想的提出,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是最具代表的一种思想教育,影响着之后千年的中国文化方向和民族的言行规范。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一度成为衡量一个人品德修养的标准,在晚年又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而儒家思想里提出的\"三从四德\",又无形的压抑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天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本真和权益,其中一些迂腐的地方,说来话长,不说也罢。
孔子是圣人,能被人类尊为圣人的人,一定是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的人;
一定是正能量的吹哨人;
他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不惧苦难,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个目标、一个理念中去。
他是为人类的思想教育、和谐发展付出了一生的人;
他是一位让人类的思想品德受益千年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被人们奉为圣人。
在他百年身后,其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故事,通过细心整理,汇编成了一本《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更有民间流传“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参考:
孔子的真正贡献在教育方面,其他的都是整理和传承,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创新。
在教育方面,孔子践行教育多元化,开办私学,类似今天的什么新西方培训学校,并且实行了教育产业化模式(收取学费),这完全是跨越式的甚至是穿越式的思维,很先进。
为了教育产业化的顺利进行,孔子确立了先进的办学思想:有教无类!这就有效地保障了教育公平。
经过孔子的努力,还探索出了一整套教学方法,比如:学而时习的方法等等。
所以孔子称教育家是没有问题的,至于其他方面,那就一般般了。

参考:
看了很多回答都以名利为重点,感叹文化已经快失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儒释道三教以“因果轮回,善恶分明”立为正法。
儒家以“依理治世”利益天下苍生,流至于今,依然是“法制社会”。
杀人偷盗为什么不论功而定罪?
为什么父母子女有伦理道德纲常……为什么要立文字?
为什么要读书?
为什么要建立国家?
.....什么是世界,什么是人?
世界的起始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世界灭亡?
......关于人类世界所有问题,以因果轮回,善恶分明,有始有终都有完整理论体系。
孔子以此推行,依理治世,人类便能和谐相处,长享太平!功德之大,位列三教之首!道教,佛教则偏重于出家修行,惠济众生。
示其有道可求,有道可证!几千年来,各种人类世界来源的学说,从理论上漏洞百出,推敲之下,自相矛盾。
常见的有“天生说”,“自然说”。
都是不了义说。
目前的“进化论”,在疫情目前显得天真幼稚。
不相信的人看看特朗普,所作所为都以进化论为依据。
如果还有人怀疑,试以进化论做人,若干年以后人类再无伦理道德,动物还有跪乳之恩,反哺之情……那时候人类会怎样呢!适者生存?
物竞天择?
然后呢?
乱伦必然发生!目前西方发生的已经不少!各种理论落败,三教理论无人憾动。
若干朝代,聪明智士无数,亦公认为正教!流传至今,应该只是一时兴衰。
理法治世,行之有礼,天下无不臣服……这是孔子以天下百姓为先。
故此得名;
孔圣人!祝大家开心!
参考: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堪称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他的“仁者爱人”、有教无类”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以及他的有着中国文化圣经之称的《论语》、他修的《春秋》、编的《诗经》等集文化之大成,不仅是国人的宝贵遗产,也是全世界不可多得的财富,对世界的影响深刻而久远。
他被今人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确实是实至名归。
孔子对人类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下面笔者就为大家盘点一二:政治上的贡献孔子政治上强调仁政,他从“仁者爱人”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仁政德治,将社会公正、秩序、诚信和人民的福祉摆在第一位。
提出为政要从自身做起,“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优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法治。
他的政治理想,一是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一是实现“天下有道”的“小康”社会。
当然,孔子的德治思想只是针对他那个时代而提出来的,在今天看来,并不具有普适意义。
德不是不需要法的,应该是在法律范围制约下的德,法治是德治的保证。
思想上的贡献孔子思想上的贡献想主要体现在和谐思想上。
以笔者看来,其含义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崇尚人类自身的和谐,并把这种和谐落实到礼治秩序上;
二是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把这种和谐提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度;
三是崇尚“中庸之道”,并把“和”提升为儒学体系的认识论范畴,为中国文化树立了“致中和”的精神。
孔子的和谐思想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精神风韵,倾注着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等问题的无比关心,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情怀。
孔子对“和”的精神、“和”的价值,在前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相成相济”的思想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新的拓展和升华。
孔子的“和”,是先个人心性之“和”,再推及人际之“和”、家国之“和”、人类之“和”、天人之“和”。
孔子“和”的最突出贡献在于他把人类社会与人类生活所依托的宇宙结合起来、贯穿起来,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高尚境界。
孔子认为,人类如果不能敬畏自然,甚至破坏自然规律,就会得罪自然,最终受到自然的惩罚,即“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孔子的这一思想既有见地,也符合实际,在今天也很有借鉴意义。
教育上的贡献。
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他高举“有教无类”的旗帜,打破奴隶主阶级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冲破教育上的分配不公,首开民营学校之先河。
他先后培养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无论其教育思想还是具体做法,在当时都是很具开创性的。
孔子堪称“万世师表”,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在教学活动中,选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
传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将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文史上的贡献孔子的传世之作甚多,比如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就是由他整理成书的。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3000余篇,孔子选取其“可施于礼义”的305篇,按风、雅、颂分类,形成《诗经》文本,并作了解说。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春秋》也是孔子所作。
全书仅1.6万余字,却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鲁国历史,具有高超的写作技巧。
自孔子修《春秋》后,确立了许多书写历史的原则和凡例,即所谓“春秋笔法”——用简约的文字表达复杂的微言大义,褒善贬恶,“一字之褒,如同华衮之荣;
一字之贬,无异斧钺之诛”。
《春秋》通过把历史的原始记录改写成历史著作,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史学,也因孔子作《春秋》,“春秋”二字便成了历史的代名词。
总之,孔子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限于篇幅笔者在此只能是挂一漏万,定有许多不周和不当之处,欢迎朋友们指教!
参考: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属于中国;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又属于世界。
联合国孔子教育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设置有孔子教育奖,这是首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教育奖项,用于奖励在世界范围扫盲工作方面的成就和创新,并促进高效创新的文明社会的发展。
孔子教育奖的设立,彰显了孔子所倡导的“有教无类”全民教育观念,对于弘扬儒家教育思想、促进世界教育事业发展、发挥教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基础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他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评价1988年,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 :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
两千多年来,无数志士仁人通过精研《论语》,从中汲取智慧,上以治国平天下,下以修身齐家,难怪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奇迹。
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代言人南怀瑾先生说 : “孔子学说与《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就能认识到其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孔子学院的兴起资料显示,从2004年开始,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截至2017年底,146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
根据孔子学院发展规划,到2020年,将基本完成孔院全球布局。
孔院越来越受欢迎是中国文化升温的表现,这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持续提升,是国家硬实力增强和随之带来的软实力提升。
孔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院以语言交流为纽带,以文明互鉴为平台,通过语言的传递之力,架设起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之桥”,相遇相知的之桥,成为“中国故事”的精彩篇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对外中国文化的象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的纵深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日渐加深。
其中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成为各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展示文化底蕴的最佳平台。
当今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经济的背后是文化,什么样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呢?
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的思想,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信守的是与各国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关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战略,是致力于赢得和平稳定的国际与周边环境,为中国发展赢得更多的共赢机遇。

参考:
孔子在中国人心中,是圣人,彪柄千秋,万世师表。
都会曰两句他说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孔子在我的心中就是一个时尚达人,一个先知。
如果能在写作,保证吸粉无数,黄V加身。
当然这种小技巧,孔老夫子怎么能看得眼来,他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要克己复礼来约束人们的欲望,他希望政治清明百姓居乐业。
那么他对人类的贡献是什么呢?
世人为什么对崇敬有加呢。
学习的重要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开篇就说到了学习。
学习到新的知识,温习和实践学习过的知识,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人类其实就是在学习中成长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我们祖先通过学习认识天文地理,包括我们写的文字。

从孔子老人家开始,把学习提升到精神方面了,他反复提到,乐与悦。
这都是在学习中得到的。
人无时不在学习,但那种学习都浅显的,并没有认识到精髓。
孔子把学习当作必生的追求,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概念。
一个人如果有很好的学习力,就会带动大家都去学习,追求更高的善。
我们看当今世界,为什么会当领导,就是因为他有很优秀的学习力。
著《春秋》警世人。
对于帝王将相,他们最害怕什么,最害怕的就是史书如何记载自己的一言一行。
从孔子始,用春秋刀法,为帝王写史。
好与坏,善与恶,永流传。
这对帝王将相形成无形的约束力,不要以为做的坏事,无人管。
做的好事,无人传。
一部《春秋》,等于给帝王们带上了枷锁。
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类为什么会有文明,会不断的创新文明,就因为历史供后人翻阅。
我们想让后人记住,想让后人怀念,那么就要更好为国家努力奋斗为人类社会服务。
孔子为人类提供最大的成绩,不是《论语》而是《春秋》。
正名的力量。
我们经常说名正则言顺。
天地有名,则始;
无名则废。
我们一出生就拥有名字,这是一个人开始。
名不仅有表层意思 ,还有理由的意思,我们要做任何事,都有个名,有个正当理由。
这个理由来自己我们的内心,不愧。
孔子反复提醒,一定先正名,后行事。
就是在做这件事前,先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要去做。
如果事由不充分,那么我们做的事也就不顺。
许多祸事,就因为师出无名,事没正名。
我们就去做了。
我们不能由着性子去做事。
这是孔子二千多年前为人类提出的思考,使人类在前进中,会问一下为什么。
而当今社会,我们人类仍然没有学会正名,更没有去问为什么,盲目的追求快乐,木然无知的活着,我们没有认识到孔子提出正名的力量。
这也是他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做为一个圣人,容易被人神话,也容易被人曲解,他说话都对吗,他的的思想都糟粕吗。
我们今天应该真诚看待这些问题,他的话是二千年前说的,二千年前是什么社会,不能相提并论。
他的思想,二千年一直指引着我们前进,完全否定孔子等于否定我们的过去,否定我们历史。
我们不应该神话孔子,更不应该完全否定他的思想,他是一个对人类文明有着具大贡献先贤哲人。
相信孔夫子看完我的回答会说:吾道一以贯之。

参考:
孔老二的最大贡献是诱导中国人几千年来做统治阶级的奴仆,逆来顺受,忍辱负重,永远不要反抗王公贵族。
幸好,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毛主席带领我们翻身解放,中国人受人欺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参考:
孔子,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有是有文献记载的古代中国首位儒学宗师,因博学善教,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相传,孔子曾三次问学于老子,深得老子指点,著有《诗》、《书》、《礼》、《乐》、《易》、《春秋》,以微言大义著称;
尤其是在伏羲先天八卦、周文王后天八卦的基础上著有《十翼》。
他与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人的对话被孟子牵头编撰为《论语》,成为儒学经典学说。
孔子一生在思想教育上建功卓著,若是上升到对全人类最大的贡献:思想方面,提出和践行”仁者爱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封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
教育方面,提出和践行”有教无类”,打破高低贵贱等级,开启了贫寒劳苦大众受教育和参与国家治理的上升通道。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1][2][3][4]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1]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5][6]本名孔丘别称孔子、尼父、孔夫子字号仲尼所处时代春秋末期民族族群华夏族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出生时间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有争议)去世时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主要作品编订《六经》主要成就创立儒家学派,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创办私学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英文名Confucius[7]妻子亓官氏人物生平贵族出身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8]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9] 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
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
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
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
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
人物生平贵族出身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8]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9] 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
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
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
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
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
早年经历孔子的具体生日有争议,《公羊传》作鲁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10] 《谷梁传》则作同年十月庚子日;
[11] 《史记》则作次年,不记月日。
[12] 孔子五十一代孙金代孔元措的《孔氏祖庭广记》将孔子的生日定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13]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但后世仍存有争议。
[14] [15]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时,叔梁纥病逝。
叔梁纥死后,颜徵在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16]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
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17]步入仕途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
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
这一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
孔子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
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
鲁国内乱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
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孔子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
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
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
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晋国铸刑鼎。
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已经40岁了,孔子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
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孔子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
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
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
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晋国铸刑鼎。
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已经40岁了,孔子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
出仕修经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
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
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
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
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离开鲁国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
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
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周游列国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
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郑国的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孔子路过匡城(今河南睢县)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
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
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
经过曹国到宋国。
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59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国,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岁,称自己这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
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了蔡国。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
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
在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国人相救。
由楚国返回卫国,途中又遇隐者。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国讨伐鲁国,吴国战败。
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卫国,孔子的夫人亓官氏去世了。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求帅鲁师与齐战,获胜。
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
68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
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季康子欲施行田赋,孔子反对。
对冉有说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君子的行为,应该用他的礼数来判断。
施舍的时候,会从重付出。
做事的时候,会中庸而行之。
死的时候,会对自己薄葬。
回到鲁国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了。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已经70岁了,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
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
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
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这一年,颜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伤,感慨到昔日曾跟随自己从陈国到蔡国去的学生,此时却都不在身边受教了。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获麟。
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
于是停止修《春秋》。
同年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孔子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
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驾鹤西归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
经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
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来见自己。
于是叹息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
孔子流下了眼泪,讲到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
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
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
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
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
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
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参考: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第二,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所以说孔子祖籍是宋国人,其实孔子自己说自己是商人的后代,他是商朝大夫薇子哥哥的后人。
薇子是商纣王的哥哥。
孔子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出生在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去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作成《论语》。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首倡私学,教授学生六艺。
孔子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这个学说为历代封建帝王所倡导。
汉武帝时候董仲舒倡导:独遵儒术,罢黩百家。
儒家文化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四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晚年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整理古代典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有句古话叫:世不出仲尼,万古如长夜。
仲尼就是孔子。
也就是说不出现孔子可能时代没有进步,还是如同黑暗里前行。
这句话变相说明孔子的出现确实对于社会的影响力巨大,对于中国的传统典籍整理做出了卓越贡献。
孔子教导学生有教无类,而且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专业化教育。
他提倡对于君主要忠诚,待人以忠。
他提倡礼。
他认为非礼莫为。
不符合理数的他是不会支持的。
有人问他的学生曾子,孔子一生学术有哪些?
曾子说:无他,夫子之学忠恕而已也。
这一句话概括得很贴切,孔子的儒家学说对于中国的影响非常重大,也是影响深远的学说。

(图来自网络,侵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