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健康

饮料本无罪,罪在人的不良习惯天津市泰达医院 李青据2019年7月1日《杭州网》报道,浙江22岁小伙子每天喝5~6瓶无糖饮料,结果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被紧急送医,进一步检查还有糖尿病肾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等多种问题。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急性而严重的并发症,常见于严重的糖尿病,常因为感染、饥饿、治疗不当等而诱发。
而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以出现蛋白尿为标志,一般见于糖尿病史5年
如此推测,这个小伙子的糖尿病史应该不短了,而且比较严重。
如此年轻而发生如此严重的糖尿病,或者是1型糖尿病,或者有非常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根据报道,他应该不是1型糖尿病,起码报道没有提到。
小伙子是个大块头,4450px的个头,体重却有105kg。
平时食量大,经常吃外卖,而饮料是他的最爱,担心含糖饮料喝太多不好,于是选择喝无糖饮料。
肥胖、经常吃外卖、大量喝饮料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他发病的主要原因。
网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可他喝的是无糖饮料,无糖饮料也不健康吗?
BBC盘点全球最不健康的饮食方式,长期喝饮料位列其中。
世界卫生组织(WHO)强烈推荐限制儿童和成年人“游离糖”(free sugars)的摄入。
游离糖指的是在食品生产和烹调过程中额外添加的糖,以及蜂蜜、果汁和糖浆中含有的单糖和二糖,但不包括完整的蔬菜水果中自身含有的糖。
WHO指出,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游离糖尤其是果汁、可乐等甜饮料中的糖摄入增加会导致体重增长、龋齿,并可能增加糖尿病及其他相关慢性疾病的风险。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汤姆·桑德斯评论说:WHO强烈建议将游离糖摄入量控制在总热量摄入的10%以内,对于一个成人来说,这相当于每天最多允许摄入50克糖。
10%的限量目标通过避免含糖饮料就可以做到。
基于此,加拿大国家膳食指南(2019)率先将可乐、果汁等果糖类饮料列入黑名单。
含糖饮料不健康,那无糖饮料就健康吗?
无糖饮料是用一种天然的甜味剂甜叶菊代替传统饮料中的糖,给人以无糖健康的印象,可大量的事实证明,这其实是一种幻觉。
一项2013 年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American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报告对66118名女性进行了长达14年的研究调查后显示:长期摄入含有人工甜味剂的饮料更易诱发肥胖及2型糖尿病。
最近发表在《英国医学周刊》(BMJ)的一项新研究,在对近1.4万名受访者的甜味剂摄入量与体重指数等多项身体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使用甜味剂代替糖分和正常摄入糖分的人相比体重并没有显著变化。
其实,”无糖”并非真的无糖。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每100ml饮料中含糖≤0.5g,就可以标注为无糖饮料。
一瓶500ml的无糖饮料,里面也可能含有2.5g糖分,多喝几瓶照样有害。
在导致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方面,无糖饮料和传统饮料的危害几乎是一样的,不要听信“无糖”就掉进“消费陷阱”中。
基于现有的研究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做出了如下建议:1、强烈建议人们在一生时间中坚持限制游离糖的摄入;
2、对于儿童和成年人,强烈建议将游离糖的摄入量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0%以内;
3、在有条件时,可以进一步控制游离糖的摄入控制到总能量摄入的5%以下。
5%以下,那就意味着各种饮料、饼干、糖果、巧克力等食品都不能食用了。
WHO希望各国卫生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和当地具体情况,出台针对性的措施限制高糖饮料和食品,并通过健康宣传等方式帮助民众改善饮食健康。
其实,最健康的饮品就是白开水。
饮料本无罪,罪在人的不良习惯,不能因为某人喝饮料喝出糖尿病就将饮料视为毒蛇猛兽。
偶尔饮用无糖饮料并无大碍,但千万别成习惯。
肥胖和糖尿病患者,应该远离各种饮料。

参考:

含糖饮料对健康具有巨大危害,尤其是在代谢疾病方面有大量贡献。
于是许多想喝又不想危害健康的人,退而求其次选择“无糖”饮料。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你以为“无糖饮料”就没问题了吗?
事实上绝大多数饮料即使宣称无糖,也会添加“人工甜味剂”!在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上,同一组研究人员已经用全球首个临床试验证实了,“人工甜味剂”一样会升高血糖,一样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该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皆为体重正常,代谢正常的健康人群。
结果显示,服用人工甜味剂的试验组,血浆葡萄糖水平上升24%!此外,他们还注意到,试验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随着甜味剂用量的增高而明显上升。
这不仅提示喝无糖甜味饮料对健康人来说有患病风险,更提示了一个问题——那些标注糖尿病患者可以食用的含有人工甜味剂的饮食产品,实际上可能对患者的病情产生危险的影响!包装上出现这些,就是人工甜味剂目前,美国允许使用的人工甜味剂包括糖精、阿斯巴甜、纽甜、安赛蜜和三氯蔗糖等。
而欧盟允许使用的甜味剂包括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NHDC、安赛蜜和三氯蔗糖等。
中国是甜味剂消费和生产的大国,中国目前允许使用的甜味剂主要有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纽甜、安赛蜜和三氯蔗糖等。
杀死“好”细菌,留下“坏”细菌“人工甜味剂”之所以能影响血糖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工甜味剂”能扰乱我们的肠道菌群,而菌群进一步影响了代谢。
科研人员让参与研究的试验组每天摄入装在胶囊中的人工甜味剂——相当于1.2L无糖饮料中甜味剂的量,持续两星期。
然后收集试验组和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的粪便,进行菌群分析。
结果显示,在试验组中,对人体有益的菌群,比如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种群的水平明显下降,这种下降又与葡萄糖吸收增加相互关联。
同时,他们观察到,有11种致病菌的数量发生了上升,甚至本来在健康人体内不存在的致病菌,也出现在了摄入人工甜味剂的试验组人群中。
人工甜味剂:2周就能毁了你研究人员在会上总结,仅仅食用2周人工甜味剂,就足以破坏健康人的肠道菌群,导致体内葡萄糖调节能力恶化。
专家提醒:相关高危人群和患者需要全面的控糖——连人工甜味剂也要警惕。
尤其对已经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市面上的所谓“适合糖尿病患者”的甜食,也应该被视为影响血糖的存在。

参考:
喝饮料固然不好!尤其是碳酸饮料!但和糖尿病没有关系!我们每天吃的饭分解后都是葡萄糖,只是有糖尿病的人不能喝!
参考:
通过对比含糖饮料和无糖饮料上的食品添加剂可以看出,含糖饮料配料中加入了蔗糖(白砂糖)、果葡糖浆或高果糖玉米糖浆等,而无糖饮料使用的是代糖,加入的是阿斯巴甜、甜蜜素、安赛蜜等之类的甜味剂,它们的甜度是白糖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所以,无糖饮料并不是真的不含糖,只是添加了另一种能量较低的甜味添加剂而已。
如果经常食用甜味剂含量超标的饮料或其他食品,就会因摄入过量对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特别是对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孩危害更明显。
因此从健康角度出发,提倡消费含有天然食糖的食品和饮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