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

电影《芳华》是近年来少有的表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影片,电影里有一场6分钟激烈战斗的长镜头,表现的战争残酷和伤亡惨重,还有电影里出现了我军的62式轻型坦克,以及用坦克高射机枪压制敌人的情景。
曾在网上引起过热议。
有网友提出异议,说芳华的血腥战斗场面和伤亡不真实。
而且认为1979年我军还是步兵炮传统作战,在越南热带丛林不会有大批坦克出现。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我国也很少对外宣传,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同时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热带丛林坦克战。
大家一直以为,越南地处热带地区,地形崎岖复杂,密布着原始丛林,认为很不适合坦克部队作战,印象里中国军队都是使用纯步兵进攻的。
然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出动了500多辆坦克参战,并且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军队一共投入了6个坦克团,包括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41军坦克团,42军坦克团,43军坦克团,55军坦克团,以及广州军区独立坦克团共五个坦克团。
在整个战争期间,我军共投入坦克数量超过500余辆,其中62式轻型坦克有近400辆,59式中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各有60多辆,此外还有63式装甲车100余辆,各种保障车辆400余辆。
这个规模,基本上接近两个齐装满员的坦克师的战役突击力量。
这六个坦克团实施了在越南山岳丛林特殊地域条件下的步坦协同作战,同时开创了在热带山地丛林坦克战的先例,这也是我军首次大规模使用坦克的战争。
同时,我军的坦克部队还创造性的将坦克分散开,以营或连为单位配属步兵协同进攻,尤其是以坦克为主力搭载步兵进行丛林穿插作战,创造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反击战期间,我军坦克部队战斗70余次,击毁击伤越军坦克17辆,火炮108门,汽车56辆,摧毁火力点1210个,火炮阵地9个。
当时越军的反坦克力量也很强,广泛使用苏制RPG2和RPG7型4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能轻松击穿中国62式坦克前装甲。
越军还大量装备苏制的反坦克导弹,仅我军战场缴获的苏制反坦克导弹就多达800枚。
我军坦克部队的损失比较严重,参战的500辆坦克共计战损了609辆次(注意,是“辆次”,不是辆),平均每辆坦克都战损一次
不过,有533辆次的坦克通过现场抢救,恢复了战斗力。
只有76辆坦克被战损,其中有32辆战损的坦克无法现场修复,装车后送修理。
有44辆坦克被彻底击毁,经过处置以后遗弃了。
准确地说,我军在战场上只损失了44辆坦克。
广泛地说,我军所有参战坦克都有损伤。
由此可见反击战的激烈和残酷。
所以,电影《芳华》里表现的反击战战场上血腥和严重伤亡,还是比较客观的。
我军在1979年的那场战争,战略上获得胜利,但很多的战斗打的并不好,损失较大,伤亡惨重,有很多失败和失误的战例。
要知道,1979年的时候,中国有600万军队,其中至少有200万是各种原因塞进军队的。
此时的中国军队别说打现代化战争,就是我军引以自豪的传家宝都忘记了。
对部队战斗力伤害巨大的,主要跟军事训练不足和人员膨胀臃肿有关,当时全军大拉练运动,发现一个哭笑不得的情况,很多部队的基层官兵,竟然不会野外行军,毫无作战经验。
我军79年对越作战时,经历过抗美援朝对印作战的老兵已经极少,而且都是团
有人评价基层部队已经实际丧失了按地图行军的能力,这并不夸张。
1979年的战争,我军不仅作战经验和技艺很低,装备保障也很差。
还是例如看地图,当时进入越南境内的我军步兵连,上级下发的作战地图的比例尺竟然是1:10万的,而且绘图十分粗糙,村庄也只是个红圈,没有兵要地志标注,不知道道路承载能力,不知道哪里有水源,哪里易发生灾害,哪里有居民点。
这种地图只适合师团级领导挂在墙上绘制的首长决心图,完全没法用于基层营连级的步兵作战。
伙食上,我军一些部队出境前补充给养。
多数官兵宁可选择少带食品,也要多带武器弹药。
战士们最喜欢的食物是压缩饼干和蔬菜罐头,最恐怖的是一种2公斤的红烧肉罐头,能解决一个班的肉食,半罐是肥油,一顿吃不了,马上就馊了,第二天早上纷纷都扔了,很多打穿插部队第三天晚上就没吃的了,只好四处去寻找食物。
在南疆作战前期,越军的战斗力是比较强悍的,此时越南刚刚统一不到四年,越军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越战,战术素养和士气都非常高,而且有大量缴获美军武器,以及苏联的支援。
直到老山者阴山作战时,越军还能跟我们发起大规模的对攻。
直到老山作战之后,我们军队才占据了绝对优势,伤亡大幅减少,打的越军哭爹喊娘。

参考:
《芳华》是抹黑我国优待军转干部的政策。
芳华里的刘峰应该和我父亲的年龄差不多,1979年副连长,战斗英雄,因战致残。
我父亲是1978年连级转业,因公致残7级。
电影中的刘峰是不可能下岗的,他是干部身份,残疾军人。
那时候军转干部都不愿意去政府机关,因为没有奖金,都愿意去大国企,商业部门、物资部门。
这些单位在八十年代是很吃香的,到了九十年代相对难过点,可是也不会让一个战斗英雄,参加军人下岗。
除非刘峰是主动辞职或者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就像一无所有王健林一样。
我父亲那时候没什么关系,直接被分配到市委办公室,八十年代收入少点,也避免了九十年代的危机。
刘峰的困难即使是下海经商失败困难也是暂时的,进入2000年以后,国家优抚力度加大,像刘峰这种因战致残的现在残疾补助每个月就得5000元
2004年以后只要是军转干部的医疗费原单位不能报销或者无能力报销的,都由中央财政统一报销。
我父亲一个战友就是百货公司副经理,后来百货公司经营不善有十来万医疗费不能报销,最后是财政局统一报销的。
我父亲的战友经常来我家打麻将,然后在家吃饭或者出去吃。
90年代有分配到企业的战友生活确实差点,也有单位开不出工资的,马叔是木材公司的科长,木材公司经营不善只发生活费,可是2000年以后财政把军转干部工资都补发了,像刘峰这样的战斗英雄,残疾军人现在退休金和抚恤金每个月不会低于一万元,生活绝对不会是居无定所,十分困苦的情况。

参考:
部队文工团本人没接触过,不了解其中乱七八糟的人际关系。
作为一个两山轮战的参加者,对电影中六分钟的战斗场面做出以下评论:这是对当年参战军人智商的污辱!!!一,作为运输补给的要道,应该烧毁路两侧的芦苇,扫清射界,消除可隐藏敌人的地点。
二,坦克进入沼泽地的可能性不大,坦克应该在公路上用炮和机枪配合步兵的进攻。
子弹打爆手榴弹的几率极小。
三,遭遇埋伏,作为指挥员的刘锋不去指挥战斗,组织人员反攻,却满战场乱跑战斗在第一线,造成人员和物资的重大损失,战后却被评为战斗英雄。
这简直是在开玩笑!四,对应这种埋伏,我军自有正确的打法。
遭遇埋伏时立即就地卧倒,向枪响的地方还击,探明敌人的火力点后立即用迫击炮,无后座力炮和火箭筒逐一消灭。
如果没有上述的武器,指挥员应立即组织正面佯攻,吸引敌人火力,同时派出两个战斗小组,向敌人左右两翼迂回。
战斗中相互配合,随时将佯攻转为强攻,将强攻转为佯攻(说句心里话,七九年那些参战的老大哥们缺乏实战经验,不一定具备这样的单兵素质)。
接近敌人火力点后用冲锋枪,手榴弹和火焰喷射器消灭敌人。
五,如果敌人众多或以运送物资为主,应立即点燃路两旁的芦苇,用烈火和浓烟将敌我隔绝开来,撤离伏击点。
同时留下战斗小组掩护,边打边退,埋下地雷迟滞敌人的追击。

参考:
1、有评论认为,《芳华》的前半段有恶意丑化前三十年、嘲弄学习雷锋精神之嫌;
还有,后半段更有对越战退伍老兵生活待遇也存在着严重的曲解、误导的性质。
个人认为呢,个人世界观不同,正面来写现实生活题材的文艺作品本来就少之又少的,能够出一个《芳华》,光是那种把大家带回到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场景、社会背景这一点,都是值得肯定的;
没有必要像方方扣别人“极左”帽子一样的扣冯小刚一个“极右”的帽子,《芳华》很卖座,而且还是近年难得的现实题材的电影;
最少,勾起了一代人的回忆和感情;
2、要说影片的世界观有问题、主题思想有偏差,其实也轮不到冯小刚来担责,《芳华》的作者是旅美作家严歌苓,严歌苓是1958年生人,刚好是哪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长大的,《芳华》中反应的军队文工团的生活,其实就是她本人经历过的;
严歌苓12岁就进了成都军区歌舞团,而且也是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
21岁的时候,主动请缨,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采访,成了一名战地记者;
去美国之前,1983年,严歌苓就被调到铁道兵政治部担任了专业的创作员;
3、可能是表现的角度不一样,其实早期的反应反右、文革时期的作品,更多的是把人物脸谱化、把当时的红人作为反面人物来刻画的,比如古华的《芙蓉镇》,那个风派的干部李国香、那个专吃“运动饭”的王秋赦;
还有那个时期的大批的伤痕文学的电影作品,《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都是这样的;
相对来说,《芳华》的出发点其实并不极端,只是个别画面、情节有些过了而已,比如那个巨幅领袖像往下一坠,比如对越自卫反击战英雄林峰的悲剧性结尾,有的描写确实是有些过了一点;
4、反过来说,《芳华》毕竟突破了现实题材难写、难出的禁区,掀开了对越自卫反击战题材创作的新的一页;
《芳华》是间接、真实、演绎和诠释了解放军激情燃烧的戍边岁月和血染的风采,讴歌了一群芳华正茂的年轻士兵们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各种遭际,后半段的主题还是非常正面的,是在歌颂林峰那样的战士勇赴前线、热血报国爱国情操和前赴后继、所向无敌的铁血军魂,对于加强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时退伍老兵的不公正待遇确实也是有过个例的,林峰那样的结局的人现在还活着很多的,当在六十岁出头的年纪,现在应该都在享受政府的津贴了;
5、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应该是第三代导演的奠定地位之作了,然后,从《唐山大地震》开始,冯小刚也开始挣脱了王朔京痞文学的束缚,开始向现实题材和文艺片方向迈进了,如果说真正达到可以比较张艺谋、陈凯歌艺术水平的导演群里再找一个可以媲美、比肩的人的话,那就应该是冯小刚了,而奠定其一流导演分量的作品,《唐山大地震》还略显单薄了一点,真正可以扛鼎的,应该就是《芳华》了;
《芳华》画面很干净、演员很清纯、剧本很熟悉、音乐很揪人、境界很正面,应该是近年来少有的好作品之一了。

参考:
《芳华》是接近现实一部佳作,用理想模式当然不那么顺人意,芳华是理想和信仰在变革中真实展现两个价值观不同社会缩影!它之所以产生社会共鸣就在于此!横跨变革前后的人都有类似感觉!一个荣誉时代的人跨入物质时代,现实会给予他们什么?
看《芳华》,让我想起《高山下的花环》,时代与时代取向不同,自然产生的人性遭遇必然不同!人如此,社会也是如此!
参考:
说《芳华》是精品力作,当之无愧!我说几点。
一、女演员们都漂亮,清丽,纯洁。
尤其是林丁丁,何小萍,萧穗子。
这才是我心目中青春最欢乐的样子最美的模样!这才是我心目中年轻少女们最靓丽的风采和花样年华!也许和我的性格有关,我一直不喜欢那些化妆浓烈的影视作品,有些非常漂亮的女演员,都给化妆化得我都觉得不那么美了!总喜欢涂脂抹粉,我都怀疑女演员的皮肤到底是雪白还是比较白还是根本不白而是黄脸婆一样的皮色?
我认为,如果她们像《芳华》女演员们一样素面出境,会让我非常欣喜!二、让我有幸看到那个年代的一些珍贵画面,具有重大历史纪念价值。
试问,现在叫我这个普通人到哪里去找到这些珍贵的画面,所存在的地方呢?
我无法找到!三、影片揭露了一些人的不正之风,比如不和何小萍跳舞的那个男的的傲慢和偏见,嫌弃何小萍。
这种揭露难道不应该值得肯定?
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无论贫贱高贵,无论能力高下,人人平等,真诚待人!四、英雄理应得到尊重,对不尊重英雄甚至抹黑英雄的行为,理应旗帜鲜明反对。
影片向人们展示了男主和女主两个英雄没有受到应该有的待遇,即使是对今天的人们也具有重大教育意义,我们应该感谢作者和导演和演员们向我们展示这一点。
五、为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一些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爱情和感情。
影片开始男主刘峰对女主何小萍的关心和保护,这不是人和人之间美好的感情吗?
比如男主刘峰对林丁丁真挚的爱情,这不是美好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吗?
后来女主何小萍对男主刘峰的关心,以及对刘峰的爱,这更是美好的爱情!六、文工团是一个美好的集体,当这个美好之解散逝去,无疑是令人惋惜和深深怀念的,作为文工团的每一成员,和深刻理解而感同身受这个情境的每一观众,没有不流泪的。
正如其他所有美好的东西,当它永远留在了昨天,只能怀念,只能回味,永远无法重现,无疑都是人们此生心头不解的结!影片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情境,这个意象,这个令所有人动容的难忘瞬间,无疑是影视文化历史上经典中的经典!七、最后不能不提,《芳华》何小萍独舞和其他群舞的舞蹈非常美,是美丽女性之美,是花样青春之美;
舞蹈的音乐也非常美,是颤动心房之美,是涤荡心灵之美,称得上真正的“舞美”!我觉得应该也是舞蹈界和音乐界的经典的经典吧。

参考:
电影《芳华》是冯小刚执导,严歌苓编剧,著名作家严歌苓编剧的一部电影,是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军队文工团里少男少女的青春故事。
据说冯导拿到剧本高兴的不得了,一是他自己本人就是那个时代里的人,二是他青年时光就在文工团里面,里面有他自己青葱岁月!那是那个年代文工团的故事,追溯的是在那个红色年代的一份情怀。
电影以穗子(据说惠子就是严歌苓本人)的视角带我们看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理想,信念,情感和时事变化。
他以平淡的语言讲述了那个年代所发生的事件,好像从未来过,却又真实发生。
看完电影和原著后,我的内心是沉重的,军队总是被认为是纪律最为严明的地方,不管外面多么复杂,军队都始终是干净的,但是影片和原著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最不缺的就是被命运捉弄的人。
冯小刚要在《芳华》里讲的,就是一群有着相同经历的人,在文工团这一点上短暂的汇聚,再因为时代而分散,被生活所催促着不断前行,自此过着完全不同人生,有的人一路繁花、前程似锦,有的人颠簸辗转、从未安宁。
这个过程不止是那个红色年代所独有的,更像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生活过程,被生活裹挟着被迫前进,在很多年后的某一天通过别的人眼睛,迅速照见自己的成熟与衰老。
然后突然感叹,我怎么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我怎么比想象的要老了,我也成为了我曾经最不想成为的人了。
影片中的何小萍,(原著叫何小曼),生父是一个右派,一个几乎没有被爱过,也从未得到尊重的女孩子,她以为通过自己的刻苦走入部队,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能得到平等,得到关心,得到尊重,进而开始崭新的生活。
然而生活并不像她想象的一样,来到部队只是她噩梦生活的开始。
她只是普通人而已,简单、纯粹也敏感,拥有善良赤诚的心,但是一生都磕磕绊绊。
纯粹的人,在哪个年代都活不好。
何小萍在文工团的时间里,有过军装事件,又因为内衣里的海绵被嘲笑,还因为自己身上的汗味被排挤。
对于文工团的其他人,她有着不完整的家庭,不干净的背景,不优越的个人条件,是被所有人嘲笑欺辱的存在,她努力刻苦,比别人多用很多时间练功,却没有一0失望被送到前线,成为护士,远离了自己一直热爱的舞蹈,作为战地护士,眼里只有生死。
当她的好,终于被看见,当她因为好人好事被表彰的时候,一直被歧视、被排挤、被冷落的她,突然疯掉,最后在疯人院里度过了几年岁月,谁都不认得,当她看到曾经的战友跳舞的时候也不认得人,只是自己跑到外面的草地上,自己跳全套的舞蹈动作。
当穗子在前线听到何小萍说永远不会原谅林丁丁时,当何小萍疯了谁也不认得时,当她成为战地护士每天忙碌辗转时,曾经伤害过何小萍的人们还在过着属于自己的,光明的人生,她们好像不知道每日每夜的嘲讽给别人带来了多大的伤害,不知道嫌弃时的表情给他人心里带来的苦痛,甚至在何小萍疯了的时候还在议论,持着一切优越的资源,毫无心结和负担,带着轻快笑容完好的过着一生。
她们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曾经做过什么坏事,哪怕是曾经有一点点的觉得,也早已原谅了自己。
她们依然可以毫无负担的追求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东西,并且自觉能得到幸福,不管多久之后也都不会记得会有人因为自己的一时兴起而感到痛苦。
听起来觉得残酷,可怕,不可思议,然而人性就是如此。
小说里写“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施暴者永远不会同被害人感同身受,没经历过的人总是觉得一切都无所谓,可是这种舆论攻击和排挤却又最能摧毁一个人,施暴者时第一个离开伤口的人,他不知道有多疼,影响有多大,往后的一切只能被害人一个人承担,等到伤口愈合,留下的疤痕也在提醒着她,以前有多可怕。
伤害你的人早已经原谅了自己开始好好生活,但是你自己却要带着各种后果过一生,没有任何一个施暴者会为自己的暴行买单,当事情真实发生,只有继续善良和变成新的施暴者两个选择,第一种选择是折磨自己,第二种选择是折磨他人,不管如何选择,结果都不会改变,最终都需要面对自己,继续生活。
《芳华》不止是冯导,一代文工团人的青春,从这一点上看来也是整个时代的缩影,施暴者和被害者的事情每分每秒都在发生,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避免自己,成为其中之一,如果已经成为了,就好好对待自己,保持善良,继续生活。

参考:
好多年了,偶尔也看看电影,但能让眼泪撞碎我眼角的不多,芳华却做到了。
关于冯小刚导演的作品,我是很欣赏的。
和其他同时期导演不同的是,别人都去迎合着什么,冯小刚却是在思考着什么。
曾几何时,我们的评论都会看看电影的思想性如何,但近十年来竟然没人去
这一点,我向冯小刚先生致以深深的敬意!
参考:
我认为冯小刚拍摄这部电影《芳华》,满足了一代曾经拥有军旅文艺生活的一部分人,失去的青春年华,过往的不懈坚守,是挥之不去的历史情怀。
电影的前半部分很流畅,很有历史感;
然而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将这个追忆往昔的芳华,硬是生生地塞进了一些现代的社会问题思考,显得很突兀,感觉前后语境不一致。
我认为它就是一部关于冯小刚的个人情怀的传记电影。

参考:
这部电影应该改个名,叫《黑五类兵团覆灭记》!有人说这是一部怀旧的电影,也有人说这是一部让老兵感到感慨的电影,但小编想说的是,老兵们如果看到这部电影,不跳起来骂娘就不错了!为什么呢?
因为这部电影完全是颠倒黑白!主人公何小萍,从她来到文工团,再到离开文工团,接近四年的时间始终遭到歧视,可歧视的理由是什么?
居然是因为长期训练有汗味,以及她疑似穿过一件加了胸垫的内衣!合着这个团体其他战友都不训练是吗?
合着其他战友都是阔少爷和贵族小姐,没人穿过缝补过的衣服是吗?
不知道的,还以为何小萍去的是一家高等贵族学校,挤到了一群富二代的生活圈子里!寝室舍长郝淑雯,一天到晚以高干子弟自居,去问问那个年代的老兵,在那个年代的基层部队,哪个高干子弟敢如此嚣张?
文工团的政委看不过眼,愤怒的批评了两句,然而事后呢?
他手下这些没心没肺的文工团演员竟然跑到大院里高声嘲笑政委的批评,还引来了旁边围观者的满堂彩,去问问那个年代的老兵,又有谁敢这样?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何小萍因为战争创伤进了精神病院,当文工团的原战友在观众席上发现她之后,面对一个战斗功臣和精神创伤者,她们竟然还是一副嘲讽的态度,这些人也配称得上是战士?
刘峰遭到诬陷无奈离开,临走之际,看到周围战友的冷漠,何小萍故意高喊了一句“明天我送你”!而周围人听到这句话的态度呢?
竟然同样是一脸的轻蔑,所以不久后,何小萍选择离开就对了,因为这是一个让正常人无比恶心的区域!而在文工团散伙的那一天,绝大部分的战友终于第一次收起了嘲笑的面孔,在训练礼堂里传出了阵阵哭声,可他们到底为什么而哭?
究竟是为了分别而哭,还是为了解散而不知前程如何而哭?
笔者倾向于后者!因为就在这场哭戏当中,我们看到了很多讽刺的一面:陈灿和郝书雯是所有人中没哭的少数人,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是高干子弟出身,他们根本不愁下家,即便文工团选择解散,他们也有更好的去处!一向虚伪的林丁丁在现场哭的昏天黑地,然后呢?
按照萧穗子的回忆,第二天一大早,当众多同事依旧依依不舍的时候,她却火急火燎的收拾包袱细软,赶紧离开了文工团去办理出国移民的手续去了!泪水流在脸上,但笑声却留在心里,这就是林丁丁的虚伪!所以看到最后的那场哭戏,小编只觉得痛快!因为这些人的本来面目终于现形了!或者说的更直白点,这部作品的作者由于当年的无耻经历,直接把大量的偏见带入到了这部作品当中!
参考:
芳华是很不错的,在任何时期都会有社会的污点,就好比人无完人一样,不公正的待遇阻挡不了我们热爱生活,坦然面对的勇气,就好像孤独不苦一样芳华的公映是值得肯定的,我们勇于承认现实,是对自己的批判和肯定,我们不怕千军万马,只怕自己投降。
我们不放弃对正义对美好对善良的热爱,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