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慎独”的内涵是什么

儒家提倡“灭私欲,存天理”,这就要求人们在任何情形下说话办事做人都不能放任自己的私欲,而违背做人做事应遵循的社会公认法则。
大庭广众之下一些法则好遵守,而当自己独处时,没有人监督自己时,自己也应该一如既往地去遵守,这就是儒家提倡的“慎独”。
慎独要求人们做人做事要表里如一,决不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对人一套,对己一套。
但人都有七情六欲,要做到表里如一是很难的。
因此在儒家这种绝对“灭欲存理”思想的规范下,出现了很多“伪君子”,他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对人一套,对己一套,表理不一。
如何做到“灭欲存理”呢?
儒家要求人们要谨言慎行,做人做事都要符合“三纲五常”,切实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达到对国对君忠,对父母孝,对己守节,对亲朋义,总归于仁义礼智信,最高境界达到“中庸之庭”。
其实儒家要求人们做忠孝节义,为人处世符合仁义礼智信,对我们今天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忠就是忠于国家,就是要爱国;
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对家庭负责;
节就是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不违法犯罪;
义就是对国家社会亲戚朋友要坚守诚信,说到做到;
仁就是仁爱、博爱,就是要对国家社会人民父母亲朋子女仁爱宽怀;
礼就是待人接物要讲究礼仪廉耻,文明礼貌;
智就是在为人处世上要有智慧有理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怎么做,要明辨是非后果,做到恰当合理。
当然儒家要求的忠孝节义都有绝对的意思,如对国君要绝对忠诚服从,无论怎样都得忠诚不能背叛;
对父母讲究绝对的愚孝,凡是父母要求做的都要绝对答应并去做,否则就是不孝;
对亲朋要绝对讲义气,亲朋无论做怎样的事,都要帮助支持,即使违背良心违犯法律的事也要帮他隐瞒庇护。
因此对儒家的这些主张,我们要带着扬弃的眼光去学习,什么应该继承发扬,什么应该屏弃批判,我们都要明了。
抛去儒家不健康不合时宜的东西,对积极的东西我们还是要坚持的。
我们今天依然要讲忠孝节义,做人做事要符合仁义礼智信。
那么怎样做到这些呢?
上边我们也说了,要做到表里如一,大庭广众之下,众目睽睽,我们应该很好能做到,但关键是是否能真正做到表里明暗言行一致,这就需要“慎独”了。
要达到慎独境界,就需要我们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
古人讲究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让自身道德修养水平逐级提高,当掌握了国家大权的时候,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着国家民族的安稳,关乎着人民群众的得失,这时候做人做事更应做到慎独,更应达到一定的道德修养水平,自我严格要求自己,决不能做伪君子,表里不一,否则自己就会从高位上跌下来,跌得鼻青脸肿,甚至丟掉性命,如果真到了那种地步,那就是职位和自身修养不相称,就是民间所说的,没福做那么大的官。
因此,我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人做事都要表里如一,达到慎独境界。

参考:
一个字:儒家想从帝王那里分得权利,故,其用\"慎独\"来忽悠。

参考:
‘慎独’修养了一尘不染的境界。

参考:
“慎独”语出《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标准的试金石。
儒风五行,仁义礼智圣,成于中,形于外。
内外品行兼修,这才是“慎独”者的高风亮节,浩然正气。
“慎”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
“独”是独处,独行其事。
在一人独处无人监督之时,严格控制自己,谨慎行事。
通过自我提醒,自我教育,自我制约,自我完善,做到言行一至,表里如一,始终如一,始终自律,防微杜渐。
“慎独”是一个人高尚的情操,风范的标准,修为的境界。
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体现出一个人的“慎独”境界。
在大公场合能讲究公共卫生,独处一人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十字街头过马路,有警察时守纪律,一旦无人闯红。
有的公务员上班时道貌岸然,八小时之外花天酒地,出入色情场所。
“慎独”的境界很难以达到,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真的是靠“心”来把握自己。
《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昌邑官员带十斤黄金,深夜去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人知”。
杨震不为黄金而心动,严词拒绝这份厚礼,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
”王密惭愧而去。
杨震的拒腐蚀永不沾,诠释了“慎独”真正的含义,为后人树立了“慎独”的光辉典范。
头上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要想人不知,除莫己莫为。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要求党员干部,自省、自重、自觉,严于人律己,无愧于党和人民。
刘少奇指出:“即使在他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也要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在新的时期,更需要这种“慎独”精神,以反面为鉴,找出差距,以达到至诚至善,自励自警,做一个具有“慎独”的高尚之人。

参考: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人在做,天在看!\"\"离地三尺有神灵!\"慎独,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像有很多人在注视一样,不能放松警惕,其实就是要求表里如一,时时戒慎恐惧,不能做个伪君子。
在人面前,我们总是竭力保持自己已有的身份,说与身份相关的话,做与身份相关的事,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形象。
可是在没人的时候,有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回到家里衣服乱扔,在沙发上摆个惬意的葛优躺,更重要的是,心里的闲思杂念一一冒头,有些还邪恶得紧呢!这时,\"慎独\"就要发挥作用了,限制内心的邪念,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始终如一,就好像仍然在众人面前一样。
人独处的时候,上天和神灵可没闲着,他会注视你的一言一行,甚至看到你内心的思想,骗谁也骗不了自己,骗谁也骗不了老天爷。
内心真诚不欺,才能表现在外在的言行举止,让一切自然由心出发,自然而然,是怎样就怎样,做个不自欺、不欺人、不欺天的人,是何等自由快乐!!祝您愉快!
参考:
孤独中慎独,真慎独也!就是一个人的时侯,管理好自己!
参考:
慎独,语出《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是儒家最重要也最核心的修身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独处是更应该谨慎。
可是,谨慎什么呢?
谨慎贪嗔痴慢疑等人性中的老毛病。
这是最基本的意思,仔细分析“独处”,慎独至少包含三种由浅入精微的境界:第一、慎独,指一个人独处时。
韩国复仇电影《亲切的金子》中的白老师,相信大家都印象深刻。
他平时是一个老师,衣冠楚楚,背地里却以绑架杀害学生为乐,更加让人愤怒的是,每杀害一个孩子,都会录制录像保存下来;
他还将孩子们的玩具做成自己的手机挂件带在身上。
这简直就是禽兽不如,所以在影片里,他被死去孩子的父母乱刀捅死。
我们在人前人后,表现完全不同,这是人性中的弱点,虽然无人能够避免,但如果放任自流,将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极大危害,所以儒家才将慎独作为一个核心方法,加以再三强调。
第二、慎独,也指与人一起时,只有自己知道的内心想法判断一个人,只看他在公共场所的表现是不够的,光看他对人好更靠不住,因为你看到他的内心。
电视剧里很多的镜头,都是先握手、把酒言欢,再开枪的,这就是人心险恶在艺术上的表现。
换个角度,作为我们自己,同样要警惕自己跟人相处时的心口不一。
应该知道这是恶念,应当克去。
这也是儒家精微的地方。
大家认为儒家文化限制自由,外在条条框框太多,这是误解。
儒家真正精髓,在慎独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那就是两个特点精微、有力道。
第三、人性深渊。
慎独是指连自己都看不到的恶念这个思想来自于《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就是说,要非常小心那些连自己都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
那些角落里藏污纳垢,隐患重重。
举个例子就很好理解。
打扫完卫生时,一眼看去,到处窗明几净。
于是我们默认到处都是干净的,但岂不知四个墙角、电视上面、垃圾桶下,甚至很多想不到的角落,落满灰尘或毛发,躺着一只昆虫的尸体。
它们没有出现在我们的意识里,但不代表他们不存在。
就像阳明先生说的:往上,善没有尽头,往下,恶没有底线。
所以,儒家才强调不断做慎独功夫,以让我们的抹布擦到越来越多的地方,让那些隐藏的恶念慢慢显形,最终到达我心光明的地步。
欢迎您给我留言。
我是作者陈桥,坚持原创,传播传统文化。

参考: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大概是要表里如一的意思吧!)
参考:
的提问。
这是一个好问题,尽管看似抽象。
在笔者看来,慎独既是儒学对个人道德要求的最高境界,又是修身养德的终极目标,更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日常必修课。
一个人真正做到慎独的确很难。
如果容易的话,慎独就不会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准与尺度。
根据生活实际和个人体会,试着谈一下对慎独内涵的理解。
一是防止“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说白了,就是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被动的被各种规则所束缚,而慎独的人能够做到自觉遵从内心的道德。
例如,在有监控的路口或有测速设备的路段,驾驶员都规规矩矩,否则会被扣分和罚款。
但一旦途经没有监控或测速设备的路口或路段,很多人都会抢行或超速,认为“反正也没人知道”。
而慎独的人始终严守规则,即使在空无一人和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高度的自觉。
二是管住“另一个自己”。
之所以“性本善”、“性本恶”之争一直未有定论,是因为人性具有两面性。
在物欲横流和日渐浮躁的社会风气下,有太多的人长期戴着面具生活。
很多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容易滋生私欲。
例如,有些人在人前满口仁义道德,私底下却干一些龌龊的勾当。
因此,要对自己心中的各种念头时刻保持惊醒,尤其是私念和邪念。
纵使一人独处,也能做到高度自律与谨慎。
三是“我自岿然不动”。
慎独是一种对美好品德和严谨态度的向往,她既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智慧。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如金钱、美色等。
慎独就要求我们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做到任何时候都不放纵自己。
同时,还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始终保持较强的定力。
慎独还要求我们及时排除各类干扰,不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

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
我是漫步世界遗产,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

参考:
作为社会化的人,在集体或公开场合,能遵守规则而不出格不越轨并不奇怪,因为众目睽睽之下,到处都是“监督”。
但只有自己一个人,而且是在私人的场合下,能不能像在集体或公开场合那样不出格不越轨?
这就是儒家提出的“慎独”要求,即慎重独处,也就是即便是独处也要慎重,而不胡思乱想,不轻举妄动,不出格越轨,就像在众目睽睽之下别人在注视一样。
这是儒家在个人修身(修养)问题上提出的高标准道德要求。
从人性和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标准是很难达到的,因为人不只有人性的一面,还有兽性的一面,而这么高的标准近于要求一个人只做一个“纯粹”的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野语有言:“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
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 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 事实也正是这样。
所以,以这么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一个人也是没必的,只要大家脑袋里都有规则意识,国家法律法规健全,而且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这也就足够了。
在基本规则问题都没解决好的情况下,又何必奢谈高大上的道德?

参考:
去问特朗普,我的境界理解不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