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武则天和慈禧太后互换一下能阻止或者延迟清朝的灭亡吗

武则天与慈禧,都是很有手腕的女政治家,与吕雉并称为中国三大垂帘听政的女权者。
武则天不必多说,中国唯一一位正式的女皇。
慈禧,无论怎么说,慈禧的确将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守住了几十年岁月,并且大权独揽长达约半个世纪,她的确是有手段。
武则天与慈禧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个人的作风,或者说,武则天是个天生的政治家,而慈禧,更多的是对本身欲望的奢求而贪恋权力。
同样大权在握,武则天治理下的唐朝确实在蒸蒸日上,而慈禧治下的清王朝满目疮痍她仍旧生活奢靡。
武则天是为了证明她自己,慈禧,单纯是为了她自己。
历史没有如果,但若武则天生在慈禧的时代,也许会是另一番局面,同样是被先帝所忌讳的人,两人都用不同的手段为自己谋取了权力。
作为太后,武则天与慈禧帘前的皇帝都不咋滴,而导致“母后专权”。
武则天劝课农桑,虽养男宠,但其本身生活算不上穷奢极欲,对国力发展非常看中,她能利用科举制打压世袭门阀,利用佛教制衡李唐王朝的道教影响,更加注重实用政治。
后来的史学家对武则天进行挞伐,也无非说她女身篡国,牝鸡司晨,生活作风淫乱,除此之外,武则天治理下的唐朝又能有多少让他们挑毛病的呢?
反观后来的李唐皇帝,大多数是些什么货色就知道一二了。
历史没有如果,纵然武则天身处慈禧之位,为清王朝延续国祚,也不过是苟延残喘,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封建统治也绝不会再延续,君主立宪制在清朝更是可笑——英国君主立宪制,英格兰毕竟是主体,日本君主立宪制,日本毕竟单一民族。




参考:
有网友问:如果武则天和慈禧太后互换一下,能阻止或者延迟清朝的灭亡吗?
武则天时代堪称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奇特的时期,大唐处于鼎盛,但是在军事上却一直在吃败仗。
首先是在696年,甘肃素罗汉山战役,吐蕃军队歼灭性打击了唐军主力。
凉州都督许钦明被俘,大将军王孝杰被削官为民,。
朝野震动。
696年,河北迁安东北西硖石谷内,契丹歼灭性打击了唐军在华北的主力军团。
唐军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28将战败。
697年,东硖石谷之战,唐军18万大军战败,主将王孝杰阵亡。
契丹大军劫掠幽州。
668年,天门岭之战,唐朝安置40万高句丽和契丹移民的营州,幽州地区发生暴乱。
武则天上台以后,吐蕃步步紧逼,后突厥独立,莫啜可汗把武则天和一帮朝臣们玩在股掌之间。
漠北、漠南、西域、辽东等地基本沦陷。
前期唐军往往以劣势兵力击败敌军的优势兵力,而在武则天时,武懿宗二十万大军面对几千人的契丹骑兵,竟然望风而逃。
薛怀义一个假和尚,只是作为女皇帝的情人,居然也可以统领大军出征,徒让英雄寒心;
武重规率四十五万人出征,竟然只会眼睁睁看突厥人在前面杀人放火,却不敢往前迈进一步。
武则天就连同时代的,同地区的那些部落武装都搞不定,还指望武则天出生在清朝,打败八国联军,英法联军?
起码,慈禧时期,搞国内的各种部落武装,那都是手到擒来。

参考:
泻药!@狐狸你大爷 第一个问题,清朝灭亡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我之前的回答:http://www.toutiao.com/i6457651142611436046/简言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清朝不是完得早了,而是晚了,导致了一些很恶劣的后果。
所以,清朝灭亡是好事,没什么好可惜的。
第二,如果没有慈禧太后,清朝是不是会完得更早?
答案是未必。
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慈禧太后对晚清来说,主要贡献是在她主持下,清朝有惊无险的渡过了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政治危机,出现了所谓的同光中兴。
也是在这一时期,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清朝开战了洋务运动,算是让中国迈出了近代化和工业化的第一步。
在她当政的时期,看看国际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美国发生了南北战争,德国统一,意大利统一,沙俄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革,欧洲正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向第二次工业革命前进。
与中国进行洋务运动基本上同时,日本也进行了明治维新,一举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崛起为东亚最强大的国家。
而且,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击败清朝军队,成为东亚地区霸主,列强为之侧目。
1904年,又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
那么中国呢?
看上去热热闹闹搞了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中一战付之流水。
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舰队,被日本海军全部消灭,北洋水师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这就是说,洋务运动那一代人的观念和思路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没有国家的工业化,就算是买再多的军舰,你的军队仍然是前现代的军队。
这就好比,你给一个二八六时代的电脑装了一个win10系统,怎么可能正常运转?
所以,中国需要全面变革。
但是,在戊戌变法的时候,慈禧太后对触及保守派官僚的既得利益的改革措施不满,加之对还政光绪皇帝之后权力旁落带来的不满,促使她最终发动政变,打断了变法维新的进程。
今天当然有很多人说,变法派实际上很不成熟,就算是没有慈禧太后,戊戌变法也成功不了。
但为什么不反过来想想,如果没有慈禧太后,或者是慈禧太后能多一点近代工业化的知识,像支持洋务运动一样,全力支持变法,让中国更快的强大起来,难道不是更好的结果吗?
但是,慈禧太后恰恰就是不具备近代知识,对工业化的重要性基本上无知。
她的上限就是只能做到这一步,支持洋务运动。
八国联军入侵之后,痛定思痛,慈禧太后终于同意,再次启动改革,并且亲自主持改革。
但很可惜,她的知识和眼界、见识都不足以领导这个改革。
到她死的时候,改革还是在准备阶段,而没有全面铺开。
第三,如果慈禧太后晚死几年,是不是能够改变历史的走向,清朝就不灭亡了呢?
回答也是不可能。
清朝肯定是要灭亡,只是早晚的问题而已。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慈禧太后在一天,清朝可以苟延残喘一天。
但她当时也已经是风烛残年,熬不了几天了。
更重要的是,她贪恋权势,还怕她死后光绪亲政,要翻案,所以临死前又拉上光绪皇帝垫背。
但对身后事,她又没有做足够充分的安排。
结果,她死了以后,留了个烂摊子,本来她一直在尽力平衡的满汉之争一下子就爆发了,直接导致了革命。
第四,武则天是不是能力比慈禧太后强?
那是肯定的,眼界、能力都超过慈禧太后。
但是,要让她穿越到晚清来,代替慈禧太后,一方面要看是什么时候的她,一方面也要看是什么时候的大清。
让高宗中后期的武则天,也就是她在政治上最成熟的时期,穿越到晚清来,是一个结果,让称帝登基之后已经开始昏乱的武则天穿越到晚清来,就是另一个结果了。
就晚清而言,也要看是什么时候的晚清。
大体上以甲午战争为界吧,晚清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甲午战争之前,洋务运动的弊端还没有完全暴露,举国上下还沉浸在买来一个现代化军队的狂热之中,民气、人心都还没散,还有点机会挽回。
甲午战争之后,清朝君臣的极限就差不多到了,就是走到了该亡的时候了,只是能够代替清朝的力量还没有出现而已。
如果是晚年已经比较昏乱的武则天,其实穿越到晚清来,不管什么局面,也都跟武则天差不多,于事无补。
所以,如果是让唐高宗中后期的武则天穿越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晚清,我觉得还是有机会进行一些重大变革,来加快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的。
如果是这个时期的武则天穿越到甲午战争之后的晚清,那就没用了。
这时候的中国,落后得太多了。
人家都已经进入电气化时代了,中国还连蒸汽机都没普及,甚至对修铁路还抱有偏见。
而且,这种落后观念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全国上下都如此。
而且,清朝的贵族阶层满族这时候居然还越来越想抓住政治权力,生怕被汉人夺走了。
这样的大清,别说武则天救不了,就是给大清一个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救不了,都药丸。

参考:
一首先我们来说二者没有可对比性。
武则天面对的问题,无非是汉族统治阶级内部的问题。
她只需要利用好科举制度,把忠诚于自己的官员选拔出来,利用他们来对付关陇集团和李唐皇族就可以了。
朝中大部分大臣并没有很明显的立场,要支持哪一方,对他们而言,当官不过是一碗饭吃。
不管是姓李的当皇帝还是武则天的皇帝,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官职而已。
慈禧太后面对的问题就比较严重,第一是满汉问题。
清朝入关时满族只有20万人口,到最顶峰时期也不过一百多万人口。
汉人一直保持有好几个亿的人口,也就是说满族人通知汉族人的心理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在前期满清贵族还能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上,到了慈禧太后的时候,汉人官员已经迅速崛起,已经掌握了不少地方督抚大权,对于清政府的统治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第二就是中外矛盾,西方列强和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
清政府的对外关键战争,基本上是完败的记录。
西方国家,对清政府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多种要求,慈禧太后,感到了非常大的压力。
二我们回到题目上,如果两个人位置对调清政府能不能推迟灭亡。
答案很显然不能。
她们两个人都是皇族专制制度的代言人,代表的是落后腐朽的制度。
皇族专制制度差不多是历史上最落后的社会制度,国家的权利完全控制在皇帝手中。
皇帝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在用人的时候,相对于能力而言他更看重的是忠诚度,也就是说他更喜欢奴才。
同时为了防止社会上崛起能够对抗皇权的势力,严重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工场主和商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
这样的社会制度,必然会被民主共和制度代替。
站在清朝末期,民主共和已经成为社会主流。
不管是武则天还是慈禧太后,都没有能力阻挡这个历史趋势。
如果论个人能力,袁世凯的政治水准远远高于武则天和慈禧太后。
偶尔袁世凯的称帝,也不过维持了100天,就迅速宣布垮台。
三我们现在所进行的互联网革命,对于传统实体企业的打击,就是如此。
互联网代表了一种更高纬度的商业革命,而传统实体企业只是很低层次的一种商业竞争。
因此我们在做互联网项目的时候经常说:升维思考,降维打击。
站在更高的一个维度上看问题,就能够看得更全面。
当回到低纬度去竞争的时候,就能实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不管是武则天还是慈禧太后,他们都站在一个很低的维度上思考问题和做事。
当他们面对,更高维度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不管他们水平又得高,都毫无还手之力,这就是高纬度打击的势能,是任何人都无能为力的。
因此我们说不管是武则天还是慈禧太后,都没有能力挽救清朝的灭亡。

参考:
如果是武则天,她会像俄国女皇叶卡琳娜一样征服整个世界。
首先清末不是没有机会进军列强,甲午海战之前北洋水军列称世界前五海军 亚洲第一,甚至略强于美国。
那时候英国把清看成是亚洲大国,还带有一定的尊重。
如果是武则天,她会大力发展海军,那时候清一年的税收是日本的十二倍,如果北洋全力发展海军实力,先不说军舰自产化,起码在甲午时能拥有碾压日本的战力。
等武则天平定亚洲局势在抽手于列强争霸,以当时中国的国力未尝不可争到一定的国际地位。

参考:
首先唐,清本身是不同的,唐朝是开放的朝代,穿衣打扮,言行举止,还有女官,甚至对外学术交流。
而清却是中华文化的一次倒退,满清为了对汉人实行统治,釆取了各种限制措施,他是一个人文最落后的朝代,也是对外最排拆的朝代。
所以武则天的思想和慈禧本质是不同的,武则天从不苛捐杂税,也不乱兴土木,而慈禧能把北洋舰队的钱花在颐和园,甲午战争北洋舰队不是不行而是无弹可发,所以慈禧跟武则天就像燕雀与鸿鹄,没有可比性!再说假如是唐朝跟西方列强接触,唐还是世界的顶峰,那个时代的思想开放程度并不比现代差,有李白的诗,佛教的兴,唐装,外国工艺的引进可以说明一切。
每一次少数民族入侵其实就是一次退步,而唐以后这样的事却反复发生,所以唐以后中国其实一直走着下坡路,只是到清朝才凸显出来罢了!
参考:
不能!这个问题就好比现代人穿越到古代一样无能为力!慈禧出身贫苦没有读过书,连字都不认识几个,进宫五年通过买通老公身边的太监,受到宠幸,生下唯一的儿子加上皇帝老公死的早才当上太后的,从中可以看出咸丰皇帝根本不爱她连孩子都是东宫抚养的,有个细节就是同治皇帝刚登机时并不愿意立她当太后,她很恼怒后来是慈安太后下旨加封的,大臣轻视她!这些说明她本人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不过是宫斗剧险胜的人,所以慈禧一生都是忙着巩固自己的地位!因为只有地位巩固她才不会像冷宫众人那样悲惨的死去!其实她也挺可怜的,哪有心思考虑国家百姓啊!武则天本身很有才华,知人善用的,受尽唐高宗的宠爱,当一个女人幸福的时候她才有精力去想做别的事情!同样都是皇帝丈夫,武则天的老公很信任她把整个天下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交给她搭理,是问那个女人不感动啊!保住国家就是对丈夫最好答谢!反观慈禧呢!她丈夫临死前还想赐死她让东宫皇后监视她!一辈子过的胆战心惊的!哪有强势心态去对付列强啊!
参考:
一个处于封建社会的顶峰,一个处于封建崩溃的边缘,一个是有名有实的帝王,一个是垂帘听政的太后,一个将帝国经营的有模有样,一个把让帝国在悬崖上垂死挣扎。
这两位实际上的掌权者实在是千差万别。
慈禧换成武则天真的能让清朝避免灭亡吗?
武则天虽然是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是至少在政治上是清醒的,过里皇帝瘾后,把权杖又交还给李家,慈禧倒是没明确的当皇帝,但是却把皇帝折腾的够呛。
政治上来讲,武则天比慈禧强很多,她广开言路、整顿吏治上还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武则天取得皇位的过程依然是血雨腥风,李冲、李贞起兵反抗后失败,其他王室也被逼身亡,这对于崩溃的封建帝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慈禧面对的局面是个十足的烂摊子,一方面想改变现状,一方面又不想分去权力,换成是谁,在原有体制下都难以作为。
何况是根深蒂固的帝王家,估计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所以,假如不下封建社会的破船,谁上都没用。

参考:
历史没有假设,但如果有假设的话,那我们就推演一下。
慈禧是个权力控,在她“垂帘听政”时期,大权独揽。
但大清的破船当时已经千疮百孔,在这种情况下,慈禧还是坚持因循守旧,以至于后来李鸿章也感叹:“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
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这就是李鸿章“裱糊匠”名称的来历。
现在再看看和他们同时代的日本,日本的明治维新开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
实行“脱亚入欧”政策。
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大力发展教育等。
经过30多年的改革,1894年在“甲午战争”中一举击败亚洲名号上的第一大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最终进入了近代化。
那么如果是武则天执政呢?
我们先分析一下武则天的性格。
在对权力的争夺上和慈禧一样不择手段。
我们今天先抛开其私生活,就治国能力进行一下讨论。
先看看武则天的性格。
在唐太宗时期,还是“才人”的武则天和唐太宗有过一次对话。
太宗问怎样驯服性情暴烈的骏马“狮子骢”,武则天说,只要一条铁鞭、一把铁锤、一支匕首。
马若不听话,我就用铁鞭抽它;
再不听话,我就用铁锤打它,还不听话,我就用匕首刺死它。
这段对话充分显示出武则天一种强悍的性格。
唐高宗李治时期,皇后武则天向他提了12条关于政事的建议:一、劝农桑,薄赋徭;
二、给复三辅地(免除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之徭役);
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场)禁浮巧;
五、省功费、力役;
六、广言路;
七、杜谗口;
八、王公以降(下)皆习《老子》。
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丧服)三年(过去是一年);
十、上元(年号)前勋官已给告身(委任状)者,无追核;
十一、京官八品
这些建议被李治悉数采纳,显示出武则天卓越的政治才能。
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号称武周皇帝(690年-705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当了皇帝之后,武则天开始进行改革,她施行了好措施,得到上下一致拥护和支持。
一。
政治方面。
武则天改革科举,提高进士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像娄师德、狄仁杰等这样的著名贤臣,以及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等,也都是在武则天时期被发现提拔。
二。
经济方面。
实行“劝农桑,薄赋役”。
在她掌权以后,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
她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
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安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发展,户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的380万户增加到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的615万户。
三。
军事方面。
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武则天派王孝杰率军收复安西四镇,结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复争夺的局面。
在北方,天册元年(公元695年)十月,篡位的默啜可汗为了争取中原王朝的支持,遣使请降,武则天册授他为左卫大将军、归国公。

结论。
武则天是权力控,但她的确有治国能力。
在发现先进事物上有眼光,改革创新上有办法,重用人才上能大胆启用,放权。
所以,如果慈禧时期,武则天当政的话,有可能中国也来一个“明治维新”,那历史的走向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

参考:
武则天的底子雄厚,慈禧比不了,可以说把武则天换到慈禧的位置也未必能成就功业。
慈禧在镇压了太平天国,平定了回乱以后,还收复了新疆。
有人可能又要说了,那不是左宗棠收复的吗?
关键是慈禧能力排众议支持了左的主张,同时也支持了李鸿章的洋务、海防,但是这个李鸿章却输的血本无归(他自己倒是几十年官场亨通财源广进)。
另外,慈禧并不比他的丈夫和公公差,外东北,外西北都是道光、咸丰年间割让的。
慈禧丢了台湾,但后来有幸收复回来。
总体来说,慈禧能守住1100万平方公里的疆土,延续了大清朝几十年的国运,也算是个中等
因此,一旦革新制度,就意味着过去的清政府不复存在…尽管武则天和慈禧都是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得国家的实际控制权,然而,二人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别。
武则天一心为国家建设,慈禧追求权利安稳正是因为思路不一致,所以武则天在掌权后,为了维护统治,也采取诸多狠辣手段除掉异己,但转过头来,就开始执行一系列新政:比如:打压腐朽的关陇集团,大力强化科举制度,提拔庶族人才,仅凭这点,格局就比慈禧要大得多,慈禧用人保守,一切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利欲望,因此他极力打压改革人士。
在她的不断修修补补下,清朝才没有快速灭亡。
武则天是个“皇帝”,慈禧不过是个太后不管如何,武则天敢于称帝,改朝换代,慈禧到处灭火,虽然在她执政期间,太平天国被镇压了,可一系列的丧权辱国条约,实在是罪大恶极,她毕竟没有改朝换代的勇气,她想的是老祖宗留下的江山,不可断送在自己手中,因此,她拼了全力支撑着这座即将倒下的大厦,终于还是敌不过四面八方的狂风骤雨,轰然倒塌。
慈禧接的烂摊子,武则天也无法收拾前面说过,清朝重症难治,谁来掌权,都是一个时间问题。
因此,尽管武则天格局更大,也无力回天,清朝内忧外患,文化上闭关锁国多年,与西方文明发展失之交臂,军事上则更是一团糟,所谓八旗军队腐朽不堪,基本失去作战能力,全靠汉人临时组建的湘军、淮军等,人才选拔都是解决空虚国库,买官卖官常态化,至于领土嘛,一直在丢,咸丰留的烂摊子,武则天恐怕也难得收拾。
武则天时代,唐朝国力还是比较强盛的,所以,她掌权后,能够大展拳脚,从这个角度讲,她比慈禧幸运得多。
若让她接手,极有可能在她努力改革的路上,就被革命推翻了,清朝灭亡的时间,肯定要比慈禧早得多。
当然,历史无法假设,环境于人实在很重要,换个环境,就可能出现完全不一样的结局。
若历史可以重来,又怎么会有过去那些不尽人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