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行书从何入手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从王羲之开始,从魏晋到宋、元、明、清,你把古代行书大家的字帖都毙了,没办法!那就给你推荐一个比较容易上手的当代人行书字帖吧!先给你10首古诗习字帖(见下图),就照这个先写吧,等你把手练灵活,把行书感觉写出来了,把欣赏水平提高了,把眼界开阔了,到时候你再去看二王的帖,希望能看出王羲之的好,再上溯魏晋吧!10首唐诗行书习字帖,收好了——这个是初学者最容易上手的!1、李白《早发白帝城》2、李白《望庐山瀑布》3、杜甫《绝句》4、白居易《大林寺桃花》5、杜牧《山行》6、王之涣《凉州词》7、张继《枫桥夜泊》8、贺知章《回乡偶书》9、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10、李白《客中吟》希望
这个就像一个人对一个没有吃过糖的人描述糖有多甜,描述吃糖的过程,他们是听不懂的,只有给他一块糖尝一尝他才知道糖到底有多甜。
对于书法的认识也是这样,每一个阶段自己的眼光不同,对于书法的认识也不一样,随着自己书法审美的提高、书法知识的丰富,自己的眼光也会有提高,以前觉得不好的,现在可能觉得好了,以前觉得写的非常好的,有可能现在觉得不好了,只有不学习、不进步的的人的认识才永远不变。
配上几幅王羲之的集字书法作品,看看这些字是不是你理解的妖娆,即使你好理解成妖娆,其实也是一种美。
喜欢书法的朋友麻烦大家点个赞,
希望这些图对大家有用。

参考:
一 首先是选帖 , 到书店找几种碑帖以及不同版本进行比较。
比如\"文物出版社\",\"西泠印社\",\"二玄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等,字体风格要根据各人自己的爱好,喜欢那种就选那种。
人的性格爱好不可避免地从书体风格中表现出来,见到有眼缘与自己个性相近的法帖,容易引起共鸣,也更容易上道。
目前绝大多数入门临摹的经典行书碑帖,主要有1《王羲之兰亭序》(唐冯承素摹本)。
2《唐人摹兰亭序墨迹三种》,系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三家摹本。
3《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4 陆柬之书《文赋》(此帖风格近似王羲之,欲学王字由此入门易)。
5《岳麓寺碑》(唐·李邕书)历代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6 颜真卿书《祭侄稿》。
7 苏轼行楷书《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帖。
8黄庭坚书《松风阁诗墨迹》9 米芾《苕溪诗》、《蜀素帖》。
二 其次是读帖,不要走马观花,有些人只注重临帖,忽视读帖 ,实际上读帖临帖各占一半,同样重要 。
你只有读出字体笔画结体的妙 。
才能写出来字的好,特别是行书的点画连笔,运笔过程 默记于心,临写才能笔笔到位。
古人学书,皆以读帖为重。
有观碑入神,于碑前席地而卧的欧阳询;有张古人法帖于壁间,朝夕观之的王铎。
读帖“察之巨细”,临帖则“闭目可追”,现在有些人学书进展慢,原因正在于观帖只看个大概,实际上还是按自己的想法和习惯去写而已。
三 最重要是学完对比原帖,检查,不检查就不会发现问题,临的再多也是事倍功半,错误的重复,始终是按自己的书写习惯写,不会有太大的提高。
临书最忌不与帖本检查、对比,闷着头只顾写,效率太低了。
应该不管写得象不象。
写完一字或几字之后,就应当逐画逐字详细与帖本对照,找出点画笔势不合之处,重新再临写。
如果临写整幅作品,则可写完全幅之后再将字幅悬挂于墙,进行自我检查。
沈尹默先生是十分重视这种自我检查法的。
他曾介绍自己临帖方法,即每次临完都要逐一对比原帖,每字必过,有遗漏必改,数十年不曾间断。
可见即使像沈老这样的大书法家,学习书法也一样需要检查修正,我们更需努力。
最后,初学以单个字临习为主,临到有了基础后,就要几个字 一行字连续书写,注意笔画映带关系,才能逐步学到行书的书写体势与方式,也为写整幅作品打好基础。

参考:
有一种观点,认为先写楷书,无论颜、柳、赵、欧,写上手后,再随笔而走,出现连带,就成行书了,有人美其名曰“行楷”,其实,行书与楷书,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书体,严格来说,要分开练习,一句话,各练各。
楷有楷则,草有草法,行有行规。
所以,本人以为,行书专门练行书,我写行书,先写《圣教序》,但《圣教序》是刻碑拓印,刀痕金石气太明显,想通过手转到毛笔上,难度较大,写起来不舒服,但本人确实喜欢那种味道,所以一直写,这也是大多数初学者的选择。
同时,集字《圣教序》,单字结体,点画关系处理相当好,就是字与字之间联系,行气感觉,稍显僵硬。
所以,大多数人建议写王羲之,要从《圣教序》入,到《兰亭序》出,本人仍停留在《圣教序》,《兰亭序》的圣神,未敢亵渎。
同时,写《圣教序》时,对文征明的《滕王阁序》也爱不释手,文征明《滕王阁序》,曾在高中语文课本封面上选用,第一眼看到,竟惊为神笔,设法得一本,置于枕边,时常读之,但一直未付诸笔端。
但一直想‘写文征明也可以是行书入口’。
人生苦短,尽其一生,能练就一种书体,已经非同凡响了,岂能奢求三、四,就看个人喜爱情况,认准一种书体,坚持不懈练习,必有小成!
参考:
我觉得,初学行书,直接练赵孟頫、文徵文、成亲王的帖比较好,笔意清、路子正、难度低、见效快。
王義之的行书虽然好,技术性和艺术性特点非常突出,如果基本功不扎实,很难进入状态。
我们学书法,学的是传统技艺,练的是书法功夫,不能单纯只注重作者是不是名人,帖是不是名帖无所谓。
重要的是,必须选对范本,并且,自己首先弄清楚究竟要从中获得什么? 实上,临帖是取法的过程,通过临摹训练,无非就是借此读懂原作精神实质,力求高效临摹,最终达到提炼有效元素,掌握范本法度精要,为日后创作做储蓄能量,并不是复制似的修缮原貌,关键在于研究怎么懂法、识法、用法……以往,很多人之所以学不好书法,与盲目跟风、崇拜名家、迷信大师有很大关系。
一念之差,谬之数年,误入歧途……关于学行书这个问题,多数人主张从《怀仁集圣教序》入手,我认为欠妥。
为什么呢? 《圣教序》是集字成作的碑帖,属于字体混合品,当中有一部分字是行楷,一部分字是行草。
甚至,每一个字不但有几种不同写法,并且按章法布局所需,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作了技术处理,比如,大小、欹正、错落、动静等等,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安排的。
所以说,虽然它是一件成功的作品,但是,因为该帖源于拓片,是刀刻出来的工艺字,字口与书丹是有差别的。
因此,如何将刀法转化成笔法,类似用毛笔高仿技术还原前人王義之的书丹,难度可想而知了。
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于学法技法知识了解甚少,又从未学过行楷、行书、行草的人来讲,无疑是一个超越性的挑战。
那么,怎么才能尽快步入行书训练正轨,不至于走错路?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要看学习者自身书法基础,尤其是楷书用笔技法熟练程度如何,是能否写好行书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要看书写习惯与笔性特点,特别是执笔法、运笔法规范化程度怎么样,它是直接影响字形美观程度的关键因素。
三要掌握正确的临摹方法。
练习行书不宜写大字,尽量按原帖原大同比例对等练习。
古帖当中多数是中小楷字体,大字帖基本没有。
故意放大几倍临写,实属加大难度、自讨苦吃。
四要看个人追求的理想目标,设计好训练路数。
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喜欢米芾的行书,始学《圣教序》就不太对路,如果练练李邕《李思训》似乎能找到一点点感,要是练过魏碑更容易上手了。
再如宋高宗《千字文》,其实,它明显源于《圣教序》,启功先生的字体,许多出处就是以它们为宗的。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当你选择一个帖的时候,要考虑后果,也就是说,接下来乃至以后学什么?
否则,倘若所选的范本不适合自己笔性手感,很可能相当于错上贼船,事与愿违。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帖都适合你,相反,也不是想学哪个都行,成功的机率大小,取决于缘分,即:书缘、帖缘。

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

参考:
我回答这个问题。
学习行书从何入手?
这是很多学书人面临的问题,建议你从王羲之的《圣教序》入手。
因为他的字正宗,是行草书的源头,并不是你说的妖娆,很多他以后的大书家都是向他学习、汲取营养的,类似你说的米芾、赵孟頫等。
从你的作品看,像自由体,建议你看看张旭光先生的《行书八讲》,它里面系统阐述了什么是行书?
为什么学习行书从晋入手?
学习行书为什么从王羲之入手?
学习王羲之行书为什么从《圣教序》入手?
我就不累述了,我着重谈谈怎样临习《圣教序》。
首先是要认真读帖,仔细观察分析比较笔画特点和结构特点,反复揣摩,默记于心,运笔上搞清楚方圆、提按、顿挫快慢等,结构上弄清楚大小、开合、收放、疏密、错落、欹侧等特点,搞清楚了这些特点再下笔,做到胸有成竹。
其次就是认真临习,反复看写比改,记忆背临每一个字,这是关键,为今后创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有些字实在写不像就摹,临摹结合。
最后是加强学习,学习书法理论知识、文学知识等,努力提高自己的眼力,开阔自己的视野,总之一句话,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提高很大的。
欢迎交流学习!
参考:
行书,是后汉书法家刘德升首创的,号称行书鼻祖。
钟繇、王羲之等都是学习刘德升的,从中汲取营养。
行书,至王羲之时代达到了鼎峰。
后来的书家学行书,几乎很难绕开王羲之。
行书,它的源头是隶书。
隶书演化成章草,在此演化过程中,产生了行书。
所以,学行书要学习隶书,最好学习下章草。
不要受当代书家的言论所左右。
实际上,行书不是楷书的快写,楷书写得飞起来也不是行书,只能说是潦草体而已。
其实,行书可以是草书的慢写。
草书书家写行书是轻车熟路;
而楷书书家写行书却是瞎子摸象。
搞清楚行书的通路,才能事半功倍。
楷书就像散步,行书就像疾走,草书就像跑步。
就像老头老太太,散步都能做到;
疾走就困难了;
至于跑步,已经勉为其难了。
而经常跑步的,你让他疾走,真是轻而易举;
至于散步,跟玩似的。
而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世上几乎已经绝迹。
唯有《怀仁集王圣教序》是集字作品,也就是存世做好的范本了,惟此无他,没有之一。
我们来看一下宋四家米芾同志的说辞,应该可信:宋代的米芾虽然对前代书家颇为苛刻,对孙过庭的草书却心悦诚服。
他在《海岳名言》中说:\"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
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过庭法。
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
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怎么样?
孙过庭才是二王笔法的最完美继承人。
凡世间称王羲之手迹的,都是孙过庭所书也。
所以,最佳墨迹版范本,唯有孙过庭《书谱》。
《书谱》学会了,学天下行书都如探囊取物耳。
说一千道一万,学行书最佳范本是《怀仁集王圣教序》。
而如果从《书谱》入手,可以打通一切存世之行书笔法。
我是青溪书法,其实我是胡说八道的,听听笑笑就好,不必认真。
当然,认真你就赢定了。

参考:
我觉得可以从文徵明的行书开始,文体行书刚劲有力,字体圆润,法度严谨,做为行书规范来学习再适合不过,精通后有了基础再学其他的可以说事半功倍。
找张图。
后面那张我顺手用硬笔练练,当然不能与徵明相比,希望哪天学到百分之一??
参考:
如果您是初学行书,应先从学楷书入手。
关于练习书法的顺序,如今争议很多,有的主张先学楷书,然后再学行、草;
有的提出学书无顺序,不经楷书练习,也可练行、草……。
我的观点,应从学习书法的客观规律出发,吸取 前人总结出的经验,不要急于从行书入手,应先从楷书练起,循序渐进,打牢楷书的底子,待学的有些眉目,再涉猎行、章,如此才事半功倍,顺理成章,少走弯路。
以下为本人临习王羲之小楷习作,敬请书友们指教。

参考:
哈哈,看你的问题,吓了一大跳,你是把书圣这一路的二王书风整个给否定了。
关于行书,总共只有王羲之纤瘦妍美的二王书风和颜真卿苍涩浑厚的雄强书风,你若是不喜欢二王,那当然只能选择颜字了。
你认为王字妖娆,哈哈,历史上虽也有认为王字过于“媚俗”的,但这丝毫不影响二王在书坛的领导地位。
学习行书,一般认为,还是应该从怀仁所集《圣教序》入手,一则是因为它是王字的精华,是怀仁花费24年时间,从15oo余件王氏法帖中拼凑而成。
二则是《圣教序》近2000字,字数多,相当于一个王字字典,资料性更强,学习更方便。
不管你爱与不爱,阴天与晴天会交替来到;
不管你爱与不爱,四季会不断轮回。
不管你爱与不爱,王字与颜字是行书发展永恒不变的两条线索。
更多文章,敬请

参考:
在练行书之前,最好先临摹一段时间秦篆和汉隶。
如果是成年人,且有汉字书写能力,直接从行书入手也是可以的。
学行书,须临帖,而且要临摹古人的名碑名帖。
当代行书大家张旭光说过,学行书,就临《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清代的一位书法家也说过,学书法,应以碑为上帖则次之。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集字碑刻作品,大多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且字数多,是学习行书的最佳选择,建议从《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开始学起。
至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先不要碰之,当把《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临摹熟练后,再参考临摹之。
临摹《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临上。
对临,也选字临,可一页一页的临,也可通帖临。
先临出形似,再临出神韵。
临摹,须把握好用笔和结字规律,用羊毫毛笔最好,纸张可用人工毛边纸或生宣纸。
如果有篆书和隶书基础,进步会快些。
如果没有篆书和隶书基础,进步会慢些。
练行书,须专心,须坚持临帖,心不能二用。
记住要先工一帖,不可随便换帖。
临帖练字,是在做反反复复的事情,容易产生苦躁情绪,遇到这种情况,须克服,一定不要急躁,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自己的临摹的字,不要轻易拿给别人看,以免干扰自己的学书思路。
这句话是启功先生说的。
因为碑帖是最好的老师。
若拿给别人看,评判观点总是不能统一,会影响自己学习书法的信心的。
如果下上五年功夫,就会临摹到五六分像的成色,达到这种水平时,千万不要骄傲,还要继续深入临帖,直到达到七分像,才算小成。
在临帖的同时,还要坚持读帖,并不断领悟所临碑帖的书法精神,“小成”之后,慢慢尝试将自己的个性融入,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了,你就成功啦!
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