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丰功伟绩对后世有重大影响如何评价其创立的心学

王阳明创立的学说叫做“阳明心学”,至于说评价,当今有资格评价阳明心学的人几乎没有,只能说说感想:懂的人会视为珍宝,不懂的人会觉得狗屁不通。
如果问:如何评价《心经》?
相信很多人都不敢讲话了,其实阳明心学虽然没有《心经》那么高的地位,但就其本质来说二者是一致的。
王阳明的一句“心即理”,就像《心经》中的“五蕴皆空”一样,会让绝大多数人崩溃,因为光从字面意思理解不了,而自己的修为又达不到那样的境界,如何评价?
但阳明心学又是可学而至的,就是说可以学习达到那个境界的。
不但在明朝,即便是在今天,还有很多阳明心学的追随者从中获益匪浅。
而我们的邻国日本,从阳明心学中获益更多,以阳明心学的驱动下完成了明治维新,使日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举成为亚洲强国。
国内的很多成功人士,尤其是一切企业家都热衷于阳明心学,因为从逻辑上看,阳明心学是可以帮助人事业更成功、人格更健全的,所以现在出现了很多企业家学习阳明心学的圈子,大的据说有上万人。
以我个人的经验,一个人如果能早日接触阳明心学,并且学以致用的话,那将是他今生最大的幸事!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
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
阳明心学始创于“龙场悟道”,其“悟道”的理路,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堪相一致,这一看法已是学界的共识。
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
朱维铮先生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
“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
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王守仁与孟子间的承继关系,不仅体现在理论体系上,甚至用词上都有相似之处;
禅宗对阳明心学也有深远的影响。
和会儒禅既在心性本体上,又在追求心性本体的工夫上。
心本体首创之功在于禅宗,而将心本体道德伦理化、提出儒家心本体论的则是象山,集大成者则在阳明。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
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物评价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
朱彝尊: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
魏禧: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纪昀: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邓之成:阳明以事功显,故其学最为扎实有用。
严复: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
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
②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梁启超: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
②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蔡元培: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三岛毅: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
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东乡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阳明。
高濑武次郎: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冈田武彦:修文的龙场是王阳明大彻大悟,并形成思想体系的圣地…阳明学最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
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
胡哲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郭沫若: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
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