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中状元和士子取名有关系吗

邀答。
古代科举中状元与士子取名毫无关系,充其量可能有偶然的巧合。
古人给学童起名愿从《诗经》和《楚辞》里面取名字,有时选取的字眼吉祥,应了状元的验证。
例如赿梁灏八十二中状元,因其名中有灏瀚的学海故而蟾宫折桂。
但绝大多数的士子之名与中状元没半毛钱的关系。
中状元靠苦读寒窗,靠强闻博志,靠渊博多才,名字不过是个符号而已,象将军犯地名之说,亦是巧合而已。

参考:
  古代的科举状元须经皇帝钦点,因此就和皇帝的好恶有直接关系。
比方说,名字取得好,就可能占个大便宜;
反之,眼看到手的状元都能“飞”了。
  唐睿宗景云三年录取的状元常无名,不是因为才华出众,而是他爹给取了个好名字。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常无名,这名字出自道教重要经典《老子》的第一章,在信崇道教、尊崇老子的时代(唐代的皇帝姓李,与道教始祖老子同姓,因而附会是老子的后代),此名字特别讨巧,一下子就被皇帝看中成了状元。
  明洪武十八年的状元本应是花纶,但朱元璋却说自己夜做一梦,状元姓丁,不姓花。
主考大臣随即翻阅试卷,找出个本是太学生、名次较后的丁显。
朱元璋说,姓丁名显,自然应“显”。
本来毫无希望的丁显竟成了状元。
  明永乐二十二年殿试,原拟第一名是孙曰恭。
当大臣把写好的名单呈给明成祖朱棣过目时,朱棣一看就连连说,“不行不行,孙暴怎能做状元?
”古人直行书写,曰与恭连起来看就像个暴字。
最后按皇上的意思,将第三名的邢宽点为状元。
朱棣为什么忌讳这个暴字而推崇宽字?
这有很深的心理因素。
因为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本没有资格做皇帝,他是采取暴力手段从侄儿朱允炆手里篡夺的帝位,并且为了排除异己曾经大开杀戒。
因为害怕别人说他残暴,所以对暴字特别敏感。
他力图在晚年树立一个宽厚仁慈的形象,邢宽因此得了便宜,而孙曰恭被降为探花。
  明英宗天顺四年的状元本是祁顺,这个姓名连起来就是祈求顺从、孝顺,要说十分符合君主专制对臣民的要求。
然而,不幸的是,祁顺与英宗的名字祁镇相近,于是状元就换成了王一夔。
  顺治十二年殿试,阅卷大臣拟定的状元是太仓人王揆,唱名的时候,顺治却因王揆名字的读音想起了流传极广的戏剧《王魁负桂英》。
于是就开玩笑说: “是负心的王魁耶?
”这下,王揆可倒了大霉了,一下子从第一甲降为第三甲。
在《王魁负桂英》这部戏剧中,王魁在妓女桂英的资助下中了状元,却忘恩负义,设计害死了桂英。
  乾隆五十四年的殿试,乾隆帝审看前十名的卷子,看到胡长龄的名字,就开玩笑地说:“胡人乃长龄耶?
”乾隆帝这时已经79岁,正盼望长龄,而胡长龄的名字吉祥如意,便钦定他为状元。
  同治七年科考,江苏人王国钧被初定为一甲,但他的名字给自己惹了麻烦。
其实,国钧这个名字还是不错的,可是,要把“王国钧”连起来读,就是“亡国君”的谐音。
因此,当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听到这个名字后,甚是不悦。
王国钧遂被抑置三甲。
  刘春霖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名状元,但他状元及第实属偶然。
1904年7月殿试,夺魁的举子本是广东人朱汝珍,但慈禧一见“珍”字便想起了珍妃,因为珍妃支持光绪皇帝改良,所以一见“珍”字慈禧太后便肝火上升;
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更使慈禧火上浇油。
因为太平天国洪秀全、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人是她的克星,是无法容忍的,于是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
当慈禧翻开刘春霖的考卷时,心头不禁高兴起来,卷面上那清秀隽丽的小楷字,使慈禧眉宇舒展;
又一端详“刘春霖”三个字,更是频频点头。
原来,这一年大旱,慈禧联想到“春霖”即春风化雨,普降甘霖;
加之刘春霖籍贯直隶肃宁,更觉得这个地名符合她盼望肃静安宁的心愿,于是点实为榜眼的刘春霖为“一甲头名状元”,实际的状元朱汝珍成为榜眼。
□张 勇 2021年6月27日《西安晚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