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承皇位为何仅8个月又把皇位让给儿子

唐顺宗李诵应该是唐朝最悲催的一个皇帝了,他小心翼翼做了26年的太子, 好不容易继位之后,却只在皇帝位子上坐了七个月,就被宦官逼成了太上皇,他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
但即便是太上皇也并没有做久,只五个月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后就去世了,令人扼腕。
而关于他的去世,究竟是病死的还是被害死的,也是莫衷一是,只能等着更多的史料来揭开这个谜底。
李诵于761年生于大明宫,当时的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大唐帝国还处在一个混乱的阶段,是无论如何都回不到繁盛的过去了。
大唐天子的威仪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就在李诵三岁的时候,他的爷爷唐代宗被吐蕃大军吓出了长安,跑到陕州避难,虽然郭子仪很快就将吐蕃兵赶出去,但是大唐的国力同过去相比实在是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藩镇做大、宦官专政、朋党之争等等在消耗着帝国,而李诵在做皇太子之前是宣城郡王,到了779年,19岁的李诵先是被封为宣王,半年之后被立为皇太子。
之后就在太子之位上坐了近26年,这26年的生活和他的曾祖父唐肃宗为太子的时候差不多,同样是战战兢兢,时刻害怕会被废黜太子之位。
虽然奉天之难中李诵表现不错,但是伴君如伴虎,即便这个君是自己的父亲,也不能大意。
而且李诵也效仿唐肃宗用离婚来保全自己,只是还是差点被废,而唐德宗想另立的太子还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是弟弟的儿子舒王李谊,倘若不是李沁所阻的话,李诵这个太子就真的被废了。
事情的起因并非是李诵做了什么错事,李诵的太子妃萧氏是郜国公主的女儿,实际上算是李诵的表姑。
郜国公主死了第二任丈夫之后,和很多人有不正常的关系,有人就借此告发郜国公主奉献自己的身体为太子李诵结党。
后来郜国公主更是行厌胜之术,被唐德宗囚禁致死,李诵为了保全自己上书和萧氏离婚。
虽然事情过去了,但是唐德宗还是动了废太子的心思,并找来宰相李泌商量,被李泌所劝阻,从此李诵是更加的谨慎小心。
只能是慢慢熬,但是有一点,李诵的身体并不好,在804年的九月,李诵得了风疾,突然不会说话, 自此开始卧病在床,到了德宗生病的时候,皇子们都进宫侍疾,但是李诵却连自己还照顾不好,所以一直到德宗去世,两人也并没有相见。
德宗去世的时候,百官还是比较担心的,害怕李诵没法继位,不过李诵还是强撑着身体在九仙们见了众臣,之后登基为帝。
成为皇帝后的李诵确实是想有所作为的,他重用在他做太子时候结识的王叔文、王伾等人,这些人还包括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他们通常被称为“二王刘柳”,这是一个革新派组织,主张削藩和抑制宦官专政以加强中央集团,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进步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只是改革遇到的阻力是比较大的,李诵不过才做了七个月(从805年的一月到八月)的皇帝就被宦官俱文珍等人赶下了台,然后李诵的长子唐宪宗继位。
而李诵则成了帝国的太上皇,五个月之后被宣布死亡。
那么为什么李诵做了七个月皇帝就成了太上皇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李诵的身体确实不好,勉强称帝之后,过了几个月再次病倒,很多时候并不能参与宰相议事,这让宦官们钻了空子,在七月的时候就矫诏让李纯监国,八月就直接逼着李诵退位。
其次,永贞革新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宦官们的利益,所以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改革。
最好的办法就是扶立新君。
唐顺宗想有所作为,奈何身体拖了后腿,又急于改革,惹怒了权臣和宦官们,这让他注定没办法在皇帝位子上坐久。
而在成为太上皇之后也并没有真的安享晚年,而是在五个月之后被宣告死亡。
至于死亡的原因,正史中的记载都是说他因病去世,毕竟他的身体确实很不怎么样。
但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李诵其实是被自己的儿子唐宪宗和宦官们害死的,这种说法多见于一些笔记小说中,是真是假难以说清。

参考:
李诵,即唐顺宗,是唐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仅仅在位八个月就退位当上了太上皇,即使算上做太上皇的时间也不到一年时间。
但是唐顺宗在唐朝历史上仍然是一位比较有作为和有存在感的皇帝。
小有波折的储君生涯李诵在父亲唐德宗即位这一年(公元779年)就被立为太子,到公元805年唐德宗驾崩,李诵一共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也是唐朝位居储君之位时间最长的太子。
从十九岁成为太子到四十五岁登基,李诵的储君生涯不算太顺也不算有多曲折,只能算小有波折吧。
公元783年,泾原兵变爆发,泾原镇士卒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逃出京师,身为太子的李诵亲自率兵殿后,随后又在奉天带领士卒抵抗叛军的围攻长达一个月之久。
这次兵变可谓李诵的储君生涯的第一次危险,同样又是李诵能力在朝野上下的第一次展现。
随后在公元787年,李诵的储君生涯遭遇了第二次危机,事情的源头出在李诵的丈母娘郜国公主身上,这位唐肃宗的女儿因为个人行为不检,更重要的是被告发行厌胜巫蛊之术,直接触怒了她的侄子唐德宗,于是唐德宗迁怒于他自己的儿子李诵,甚至使唐德宗打算废掉李诵的太子之位。
所幸中唐名臣李泌出面劝阻,李诵的太子之位才得以保留。
公元804年,李诵登基前的几个月,突然中风病倒,而且失去了语言功能(据称李唐皇室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遗传)。
这成为李诵太子生涯的最大挫折,也是导致李诵在位时间不长的最大原因。
此时已经进入暮年且身体状况不佳的唐德宗没有因为李诵的身体出问题而更换太子,反而因为挂念李诵的病情使自己的病情加重,几个月后唐德宗驾崩,弥留之际下诏传位同样病卧在床的太子李诵。
应该说李诵的二十多年储君生涯大体上只有上述三次危机或挫折,第一次虽然危险,但是并没有对李诵产生太大的影响,第二次虽然解决的也很快,但是直接导致李诵本就谨慎的个性变得更加压抑和谨小慎微。
第三次却最致命,身体出现问题使得李诵个人的政治生命变得极短,也使他在储君生涯就已开始酝酿的政治变革很快遭到失败。
看似无为实则有为的东宫生活在正史中极少看到李诵身为太子时期的政治表现,看起来大体上李诵是一个待在东宫无所作为,默默无闻的储君,他对父亲唐德宗的执政极少提出个人意见。
但是在这无所作为的东宫生涯中,李诵却时刻关心朝政,团结和组建了自己的政治班底,酝酿和思考了自己执政之后的施政方针。
以“两王”为核心的东宫班底,李诵从身为太子时期开始就暗中关心时政,留心青年才俊,培养自己的政治班底。
当然这些行为都是暗中、隐蔽或者披着合法外衣进行的,比如他的东宫班底核心王伾和王叔文就是因为在琴棋书画方面有特长而被唐德宗批准陪同太子学习和娱乐的官员。
这两人在陪同李诵的同时与他就朝政进行了很深的交流和谋划,后来李诵即位之后,这两人也成为开启和领导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
延揽“六部”青年官吏:在王伾和王叔文的影响下,李诵的身边还逐渐团结了一批在“六部”任职的中下级青年官吏,这些官吏都是思想活跃有一定能力的青年才俊。
其中杰出的代表有刘禹锡和柳宗元。
这些人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国事,日后也都成为永贞革新中政治革新派的成员。
这些人员和班底的形成,李诵仿佛都是置身事外的,但是从他登基前就已经中风病倒且失去语言功能,但是他与王伾和王叔文等人酝酿的革新能够在短时间之内迅速开展,且针对性较强,足以证明李诵的东宫生涯实际上是很有作为的。
“永贞革新”,唐朝版的“百日维新”公元805年,李诵即位为唐顺宗,随即启用东宫班底王伾和王叔文等人,开始了政治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这场政治改革也仅仅持续了几个月就以失败告终,可谓唐朝版的“百日维新”。
措施针对性极强:因为唐顺宗在东宫时期就已经酝酿了这场政治改革,而且有一批东宫政治班底对这场改革支持和配合。
所以这场政治改革的措施非常具有针对性,着眼于困扰中唐政局的藩镇割据和宦官擅权等弊端,同时聚焦财税收入,短期内迅速的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唐顺宗的病情导致改革派的领导层运行不畅:虽然“永贞革新”有唐顺宗的支持,且王伾和王叔文两人位居翰林,执掌机要;
韦执谊作为宰相(同平章事)可以在外廷配合执行。
看起来有一套完整内外廷分工协作的核心领导班子。
但是因为唐顺宗中风丧失了语言功能,因此不能亲自在朝堂上作为领导和协调者,导致这个核心领导班子的沟通比较困难,一般需要王伾和王叔文等人在内廷拟定诏书,通过唐顺宗身边的宦官李忠言和宠妃牛昭向唐顺宗报告,再批复外廷韦执谊执行。
这样中间环节复杂的沟通过程极易被人钻空子,从而切断内外廷的联系,同时唐顺宗的卧病在床也使他本人容易被宦官控制,限制其发挥作用。
改革派同时打击多个目标导致反对力量联合:虽然改革派的措施非常有针对性,但是短期内同时打击多个目标,导致了反对力量的大联合。
永贞革新开启不久,首先就有反对势力的高官被王叔文等人罢官,同时针对浙西和剑南两个藩镇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打击和抑制,更为重要的是与此同时还针对宦官擅权进行了打击,一是罢“宫市五坊”直接损害了宦官的经济权益,二是赤裸裸的试图夺取宦官掌握的禁军也就是神策军的军权,直接触怒了宦官集团的代表俱文珍等人。
这种短时间攻击多个目标的行为导致了守旧派的高官、地方藩镇和宦官势力迅速联合起来反对“永贞革新”。
可以说针对宦官的打击行动尤其是试图夺取神策军军权的行动是导致反对势力联合反击的导火索。
宦官势力也充当了反对“永贞革新”的急先锋,他们首先利用唐顺宗的病情,拥立唐顺宗长子李纯为太子。
随后又罢免了王叔文的翰林学士一职,使其无法进入内廷参与拟诏和政策制定,阻挠了改革派内外廷领导班子的沟通运转。
特别是王叔文后来因为母亲去世回家守孝,导致改革派最核心的领导离开政治中枢,而外廷的宰相韦执谊又担心被宦官势力反攻倒算,开始首鼠两端,引发了王叔文与韦执谊之间的矛盾,心灰意冷的王伾也称病不出。
退位病逝,壮志未酬亦或“后继有人”到了公元805年的七月,改革派内部已经四分五裂,“永贞革新”实质上已经失败了。
此时宦官俱文珍等人逼迫唐顺宗下诏让太子李纯监国理政,剥夺了唐顺宗的权力。
八月,唐顺宗下诏退位,彻底放弃了权力,其子李纯继位为唐宪宗。
唐顺宗酝酿了多年的“永贞革新”就这样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彻底失败了,失望之下的唐顺宗在几个月后就病逝。
虽然历史上对唐顺宗的死因有很多争议,但是继承唐顺宗皇位的唐宪宗李纯却继承了唐顺宗的理想,他在位的时期实施的许多政策实质上与“永贞革新”非常相似,尤其是在抑制和打击藩镇割据方面,唐宪宗取得了中晚唐对地方藩镇的最大胜利,取得了史称“元和中兴”的局面,或许也也算对唐顺宗的一些安慰吧。

参考:
读史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扼腕叹息。
李诵,也就是后来的唐顺宗,是唐代最悲剧的皇帝之一,他当太子当了26年,当皇帝只当了186天,当太上皇只有5个月,然后就去世了。
如果他是个昏君,庸君,上面这几个数字也就罢了。
可他偏偏是一个极为忠厚谨慎,文学素养和书法水平都很好,还具有改革意识和改革手腕的一个很不错的贤君。
在唐代中期,出现这么一个皇帝,从而能够把安史之乱之后遗留下的问题特别是他父亲唐德宗时期想解决没有解决,甚至还有所扩大的问题解决掉。
这对唐代的发展稳定,以及唐代老百姓的和平生活一定是件好事。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而我们也不禁要问,为什么他只当了这么短的皇帝呢?
原因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是个病人。
李诵在即位前不久,突发中风,要知道他已经45、6岁了,放在今天也是中年人了。
结果,中风后,他丧失了说话的能力。
这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不能说话的皇帝了。
一个皇帝,说不了话,再有手腕,再有水平,也很难展示啊。
他又身居宫中,他任命的亲信大臣因为资历浅,一时还没办法提升为高官,所以,他的改革措施只能通过宦官来做中间人。
这就埋下了隐患。
唐代中期以后的宦官,把持禁军,势力很大,一旦内外勾结,就会行废立之事。
原因二:最直接的原因,是永贞革新。
李诵最彪斌史册的事情,就是推动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
王叔文等“二王八司马”,都是李诵在当太子期间培植的年轻改革势力。
但是,这批人相对较为年轻,根基不深,势力不强;
而革新,总会得罪既得利益者。
所以,革新期间,遭到了一些或明或暗的反对,也就形成了与李诵相对立的敌对集团。
我之所以把李诵中风作为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王叔文的改革其实还是注意方式方法的,而且措施步骤等虽然也有不够圆滑、策略的地方,但总的来说节奏把控合理,措施推动稳步有力。
如果再有皇帝的鼎力支持,那么革新是可以推行的。
而李诵的中风,恰恰使得改革缺少了皇帝的有效支持,也就越发难以为继。
最终,王叔文集团内部出现分裂,永贞革新终于成为宦官和既得利益者意欲推翻李诵的直接原因。
原因三:皇太子即位,使得李诵的退位不会引起混乱逼迫皇帝退位,很少不酿成混乱的。
但李诵的退位,是宦官让太子提前登基,这在唐朝是有先例的,李隆基就是如此。
所以,无论是知晓内情的朝廷官员,还是不知晓内情的普通百姓,都会把这次帝位更迭看成是合法交接。
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李诵的疾病,迫使他自己也有退位养病的打算。
李诵与太子的关系也非常好。
他退位,也是对儿子的一种提携。
所以,对李诵来说,这次退位是无奈之举,但也具有一定的主观积极性。
就是可惜了一段改革,对后来的政局演变产生了一定影响。

参考:
这个事情被称为“永贞革新”,也被称为“永贞内禅”或“二王八司马事件”。
李诵继位之后,任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人推行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这次革新严重触犯了宦官和藩镇利益,于是在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人联合地方藩镇势力,迫使李诵禅位,持续100多天的改革宣告失败。
唐中后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情况极为严重1、宦官专权。
唐朝的宦官源自于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安史之乱后,皇帝不再信任朝臣,于是宦官开始干政。
唐肃宗时期的李辅国,唐代宗时期的程元振、鱼朝恩由于掌管兵符,权力更大。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镇士卒兵变,攻陷长安;
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并被变军包围一月馀,史称奉天之难。
在此事件中,因窦文场、霍仙鸣护驾有功,得以加封神策中尉,从此时开始,宦官执掌禁军称为定制。
军权在手的宦官更加无所顾忌,干涉朝政日益严重,导致朝政更加腐败。
2、藩镇割据。
同样在安史之乱后,朝廷对地方藩镇已经完全失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到唐德宗时期,藩镇割据局面已经日益严重,藩镇之乱此起彼伏。
建中四年的奉天之难就是其中典型。
此后,长安又屡次遭遇藩镇围困,藩镇的强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皇权。
永贞革新,李诵意图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宦官和藩镇势力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驾崩,遗诏传位于太子李诵,二十四日宣遗诏。
李诵于正月二十六日正式即位,是为唐顺宗。
唐顺宗在还是太子之时,就已经认识到了江山的危局,早已立下改革之志,因此在继位之后便迅速启用改革派的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
由于顺宗在贞元二十年(804)九月患中风,失去言语功能,因而朝廷大事由王叔柳宗元等人负责。
革新派主要推行了三项改革:1、抑制藩镇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由于浙西观察使李锜原本兼着诸道盐铁转运使,在他的管理下导致“盐铁之利,积于私室,而国用日耗”,于是撤销了李锜的职务,将藩镇的财政大权重新收归朝廷。
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则向朝廷要求总领三川事务,遭到王叔文拒绝,节度副使刘辟则威胁朝廷,王叔文大怒,欲杀刘辟,辟仓皇逃走。
2、抑制宦官势力,夺回国家军权。
为了解决宦官干政的困局,于是罢免了宫市五坊使,又减停了宫中闲杂人员及内侍多人的俸禄。
同时,以右金吾大将军范希朝为京西左、右神策军节度使,度支郎中韩泰为其行军司马,意图夺回进军军权。
可惜宦官醒悟,密令诸将勿以军权授人,使革新党派的计划落空。
3、惩处贪官污吏,免除苛政杂税。
一方面召回了曾经被贬的贤臣郑余庆等人,并对贪官污吏进行惩处,例如京兆尹道王李实虽为唐朝宗室,却因残暴敛财而被贬为通州长史。
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免除了百姓积欠的租赋课税,并规定两税外,“不得擅有诸色榷税”;
常供外,“不得别进钱物”。
革新失败,宦官与藩镇勾结,迫使顺宗禅让“革新派”的一系列政策虽然对朝廷有利,但却遭到了宦官、藩镇和朝中部分大臣的强烈反对,例如侍御史窦群、御史中丞武元衡便将革新派列为异己进行攻击,而朝中的三位宰相则统统与革新派不合作,要么称病,要么无所作为。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三月,以顺宗病久不愈为由,立广陵王淳(后改名纯)为太子。
五月,改革大将先是被俱文珍等趁机削去翰林学士职位,后又因母亲去世而回家服丧,形势开始急转直下。
六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等上奏朝廷,攻击革新派。
七月,韦执谊不听王叔文调遣,革新党派内部分裂。
王伾再三请求以王叔文为宰相,在不被批准后同样称病不出。
这种情况下,变革已经无法再继续。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七月二十八日,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人联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钧等人迫使唐顺宗下诏,以“积疢未复,其军国政事”为由,开始由太子监国。
同时,撤去高郢、郑珣瑜宰相之职,以袁滋、杜黄裳为宰相。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四日,宦官拥立李纯即皇帝位,即唐宪宗,唐顺宗退位称太上皇。
五日,唐顺宗迁居兴庆宫,改元永贞。
六日,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马,王伾不久死于开州,次年王叔文亦被赐死。
九月十三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韩泰被贬为抚州刺史,韩晔被贬为池州刺史。
十一月七日,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
十一月十四日,再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韩哗为饶州司马;
又贬程异为郴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

参考:

太子李诵就是唐朝第十位皇帝唐顺宗。
李诵当了二十五年皇太子,坐了八个月皇帝。
为问题中说到为什么李诵继承皇位八个月后就让位给了儿子宪宗李纯呢?
我来为大家解惑。
第一点,唐德宗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已经是大唐王朝的弊病,而且积重难返。
在李诵当太子时期就重用王伾,王叔文,并且以二人为核心,召集了一批年富力强有着共同政治理想和目标的成员,其中就有柳宗元和刘禹锡。
他们的理想与目标就是维护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
而且李诵继位以后,积极推行革新进行了“永贞革新”——用官僚集团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弊政为主要目的改革。
这样就与宦官集团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唐顺宗李诵第二点,唐顺宗李诵在太子位置时期,由于常年的储君生涯,再加上唐德宗的偏心——想要立舒王李谊为太子。
使的李诵的太子生活极度压抑,心里极端压抑,身体状况也不乐观。
再加上唐德宗进入暮年,以致唐德宗驾崩都没能见上太子李诵一面。
这说明李诵的身体健康一直困扰着他,分散着李诵的精力。
使得李诵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做太多的事情,有心也无力。
唐德宗李适第三点李诵在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会去争强好胜,颇有波澜不惊,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
这就决定了他的性格不是争强好胜,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去强求。
这样就使得唐顺宗李诵不会采取激烈的行动或者政策去根除弊政。
唐宪宗李纯综上所述,唐顺宗李诵在位八个月就传位与太子李纯,当了太上皇。
显然是外力的因素,并不是本人的意愿。
所以为何仅8个月又把皇位让给儿子?
我认为是李诵的性格,以及身体状况,再加上宦官集团发动政变逼迫的李诵提早退位,传位于太子李纯。
史料记载——唐顺宗李诵为宦官俱文珍所迫退位,传位给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死时仅46岁。
而且死的前一天,宪宗就对外宣布顺宗病重,一天后就驾崩了,这就像是早早安排好的事情。
所以李诵不是让位于太子,而是被人发动政变被迫退位。

参考:
历史上对唐顺宗的驾崩持有不同的猜测,也许这也是仅八个月后让位给宪宗的原因,当然唐顺宗是被害死的还是病死的,对于这个短命的皇帝来说都起着一定的推助作用。
原因有一,其身体状况不佳 唐顺宗储君在位长达26年,多年储君生活的压抑,让其心理处于一个极端动摇之中,身体状况也日趋严重,唐德宗还在位时,就已因为中风,半身不遂,甚至连言语也表达不清楚,继位之后身体状况更加不容乐观,心理与生理上的压力对结束他的皇帝之路起促进作用。
原因有二,政治情况相压 有人透过一些笔记和诗文看出,顺宗是被宦官害死的,顺宗在做太子时,就对德宗的许多措施不满,他厌恶宦官,憎恨宫市,只是在做储君期间难以做出处理,在登基之后就联同“二王刘柳”进行改革,他们维护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并积极推行改革推新。
俱文珍等人认清改革目的之后,召集士族官僚极力阻挠,永贞元年八月,俱文珍等人至金銮殿,革定调书,逼迫顺宗让位。
顺宗在位期间政治改革并不如意,让原本就残破的身体更加难以承受。
原因有三,李纯奋发有为李纯自幼聪慧,得德宗喜爱,11岁的李纯就被册封为广陵君王,想必顺宗对这个儿子很是放心,在自己身体和政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让位给自己的儿子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
德宗去世,自己的儿子李诵即位,这个李诵做太子做了26年,是清朝胤礽之前做太子时间最长的一个。
这个李诵在26年的太子生涯中,深知太子的虽然身处高位,但是如履薄冰,整日过着忧心忡忡的生活,可能是这样压力压垮了李诵的身子,在后来的日子里因为患病瘫痪了。
德宗去世的时候,李诵了瘫痪,这两个人身体状况实在堪忧,朝廷里就有很多人想接这个机会作乱。
德宗将要去世的时候,太子李诵应该即位,但是宦官们却从中阻拦,说皇上还没决定,不想李诵即位。
这个李诵听说以后,硬是在床上自己坐了起来,让人搀扶着自己走到了皇宫,证明了自己有能力继任皇位。
后来坐了26年太子的李诵在一班文臣的拥立下成为了皇帝,他第一件事就是严厉打击宦官,任用文臣进行发展改革,唐朝得到了一定恢复,但是因为身体状况本来就不好,加上做了皇帝之后日夜操劳,很快他又再一次病倒了。
就在这次生病期间,太监们趁机发动了政变,逼迫李诵让位给太子,病倒的李诵没有办法,只好让位给了太子,就在退位的第二天,李诵离奇的暴毙而亡,在位仅仅8个月。

参考:
李诵并不是自愿退位的他是被退位的。
李诵是唐朝第十位皇帝,他出生在上元二年正月(761年1月8日),这一年正式他的曾祖父肃宗李亨在位,而肃宗的父亲唐玄宗李隆基也已经成为太上皇,他的祖父李豫,父亲李适都是长子,也就是说他们都是未来的皇帝。
李隆基很高兴的说今天一堂有五代天子,这就预示了李诵将来也会成为皇帝。
李诵的确未来当了皇帝,但是他创造了两个唐朝记录,在位最短的皇帝和在位最长的太子。
在见证五代天子同堂的奇迹第二年,李隆基和李亨父子相继去世,李豫继位。
李诵作为皇孙被封为宣城郡王,李适继位后,李诵被封为宣王随即被立为太子,成为唐朝皇位继承人,只不过他这个太子一当就是二十六年。
李诵本来很有才能,被称为“慈孝宽大,仁而善断。
”在建中四年面对“泾师之变”身先士保卫父亲的安稳。
不过李诵身为太子,地处高位,被人嫉妒,再加上父亲德宗因为“泾师之变”对任何人不在信任,这使得李诵处境十分艰险。
后来发生的郜国大长公主巫蛊之祸,险些被废。
经过这一冤案,李诵的身体逐渐恶化为后来的退位埋下隐患。
李诵本身是有才能的,他面对唐朝的内忧外患一心想复兴唐朝,可是在德宗的高压怀疑下他不能有任何举动,这个时候他能信任的人只有自己的侍读王叔文和王伾等人。
由于多年的储君生活压力巨大,李诵身体越来越不好,最终在贞元二十年中风病倒,丧失了语言能力。
德宗虽然怀疑过儿子,但是听说儿子病倒也很着急到处找名医为儿子治疗,此时他也是老人了,看到儿子久病不愈,他很着急也病倒了。
贞元二十一年朝会,德宗看到所有的儿子孙子都来了就没有李诵,一下子伤心病倒,最后去世。
德宗去世身为皇太子的李诵应该继位但是宦官们意图希望借这个机会改立皇帝但是被大臣们驳回。
而已经偏瘫的李诵在听说父亲病逝,皇帝要换人,一着急居然从病床上站了起来,从而被拥立为皇帝。
李诵本身有些复兴天下的抱负,他登基后,马上认命王叔文等人意图改革,不过他无法参与其中只能在后宫养病。
王叔文等人的改革触犯了官僚和宦官们的利益,于是他们暗中谋划政变,联络李诵长子李纯,他们借李诵卧病在床无法说话假传旨意罢免王叔文等人,立长子李纯为皇太子。
随后退位给李纯,自己成为太上皇。
李诵就这样在不知道情况下成了太上皇,在位仅仅八个月。
随后他被安排在兴庆宫养病。
第二年正月李诵死在兴庆宫。
李诵是在贞元二十一年登基的,按照惯例他应该在转过年来改年号,但是李诵没有坚持到第二年,可是不改年号李诵的地位就不好说了,最后李纯下令改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才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
不管是清朝还是唐朝,只要身为皇子,那么都想要成为皇帝,尤其是在清朝的时候。
大多数的人提到皇位之时,都会想起康熙年间所发生的九子夺嫡,但其实唐朝的地位之争也特别的残酷,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唐朝的帝位之争。
在唐朝能够成为皇帝,除了做上皇太子之位之外,也要是嫡长子才会有极大的可能。
但有位嫡长子成为了太子,并且也成为了皇帝,可这皇帝只做了一年的时间就让贤了,那就是我们都不怎么熟悉的唐顺宗,他的名字叫做李诵。
曾经他是唐德宗的儿子,唐德宗继承皇位之后,做了26年的皇帝,也是唐朝所有皇帝里面继位时间最长的一个了。
唐德宗一直到64岁的时候才离世,如果唐德宗驾崩再晚一年的话,很有可能李诵也没有办法继承王位了。
因为,在李诵继承皇位之后的第二年就已经去世了。
当时,唐德宗立了19岁的李诵为太子,但那个时候唐德宗身体还特别的好,李诵也刚成为父亲没多长时间,所有人都在为李诵感到开心,他自己也是如此。
但就是这样过了20年之后,李诵还是没能够成为皇帝,因为他的父亲还好端端的在那。
唐德宗驾崩是在64岁的那年,那个时候,太子李诵也发病中风了,他中风之后不仅不能够讲话,而且还变成了瘫痪,可以说是每天都只能卧床不起,养病而已。
就在这个时候,唐德宗得知了这件事,因此也开始伤心,没过多长时间就病倒了。
在唐德宗生病的时候,还在担心他的儿子李诵,若是李诵出了什么事,很有可能找不到下一个适合当皇帝的人。
毕竟,李诵成为太子已经很多年了,也一直都是想把他培养成一个储君的。
这时候临时抓人是实在来不及了,然而唐德宗还没来得及去找其他的人顶替李诵,就已经驾崩了。
在唐德宗驾崩之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因为当时唐德宗驾崩,李诵还躺在床上没有办法起身,就没能够赶到,两个人也没有见最后一面,所有的大臣都在担心太子是否能够顺利登基。
这个时候,因为李诵受到了父亲去世的刺激,瘫痪了很长时间的他竟然站了起来,并且顺利的完成了登基,也把唐德宗的葬礼举行得非常圆满。
可是中风毕竟是一个大病,在当时来说也没法救治。
所以在李诵成为皇帝八个月之后,他就让位并且传给了他的孩子。
第二年,他就离世了,当年他才46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