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和门阀有何差异

士族是门阀的初级阶段,门阀是士族发展的必然产物。
士族泛指以读书求取仕途的一个群体,是古代社会的一个阶层,而门阀则是影响和控制国家政治走向的利益集团,是一个阶级。
本质上说,士族不是政治利益集团,是对一个群体的泛称,而门阀则是政治利益集团。
士族的诞生、发展和演变士族的诞生很早,它是周公宗法制的产物。
西周社会被分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农、工、商、奴隶,其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是贵族身份,农、工、商是平民身份,奴隶则是没有人身自由的贱民。
贵族阶层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这几个阶层是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划分的。
天子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儿子们降格为诸侯。
同样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王爵位,其他儿子们降格为卿。
如此一级一级降格,到大夫的非嫡长子和庶子们,则被降为士。
这就是士族诞生的历史。
不过,士族是一个比较尴尬的群体,他们虽然有贵族的身份,却没有任何政治待遇,再向下滑一步就成了平民。
随着年代的久远,士族阶层越来越庞大,他们怎么生存呢?
靠自己的本领谋取仕途。
因为得不到父荫,他们只能靠家族渊源和自己的本领安家立命。
历史上众多名人都是士族身份,比如孔子、孟子、商鞅等。
随着秦朝废除分封制后,原有的社会阶层划分规则被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贵族不复存在,士族的定义也发生了转变,它不再是贵族最后一个阶层的身份代表,而是变成了读书人的代名词。
古代经常说的“开科取士”、“仕子”都是指读书人。
身份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的目标始终没变,还是以读书求取仕途,这就是士族这个称谓被延续下来的原因。
西汉以前,除了儒家而外,还有很多学术流派,这些读书人都可以称作“士族”,而自汉武帝以后,由于百家学说的衰微和儒家的独大,后来的士族,实质上变成了“儒家士族”。
门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门阀则是具有政治垄断特性的豪门士族集团,它经历了西汉末年的发展,和东汉初年的壮大,到魏晋南北朝,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利益集团。
1.西汉末年士族阶层的发展汉元帝时期是儒家士族政治地位提升的重要阶段。
汉元帝本人的儒学造诣很深,他是第一位践行以儒治国的皇帝。
在他的推动下,以他的老师萧望之为首的一大批儒生,进入国家政治中心。
形成了全社会崇儒、学儒的风气。
此后的汉成帝、汉哀帝和汉平帝,乃至王莽的新朝,都是典型的儒生治国时代,儒家流派繁兴,形成了以“家学”为特色的各种儒学流派。
比如欧阳学派、夏侯学派、公羊学派等等。
2.新朝至东汉末年豪门士族的产生这些学派都是门生遍天下,家族子弟集体步入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庞大的政治势力,由此诞生了在政坛影响力巨大的家族,这些家族就被称为豪门士族。
没落宗室子弟和外戚,向豪门士族的转化,也迅速壮大了这股政治势力。
最典型就是刘秀,他就是没落的宗室子弟,他们这批人虽然没有了政治待遇,但是相对于平民,他们有获得良好教育的条件,有与贵族交往的空间。
刘秀正是靠豪门士族集团的支持,才实现了两年登基称帝的奇迹。
外戚势力的不稳定性,注定了他们必须向豪门士族集团转化,才有可能不会随着皇位的更迭,被湮没在历史潮流中,以东汉著名的外戚家族窦氏和邓氏最为典型。
3.魏晋南北朝门阀集团的诞生这些豪门士族集团到了东汉末年,已经牢牢控制了国家机器,他们出于利益的考量,必然要求从制度层面,保障其长期优势性。
陈群起草的“九品中正制”官员选拔制度,其实就是保障豪门士族集团长期利益的一部法律。
在“九品中正制”中,首先按身份,将候选人划分“品级”,只有出身豪门大族的仕子,才有资格被评为“上品”,走向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其他人员顶多在“下品”范围内混日子。
如此一来,造成了豪门与平民的差距拉大,逐步形成了对官场垄断的大家族,这些家族就被称为“门阀”。
唐代柳芳的《姓系论》说:“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
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
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
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
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
“侨姓”、“吴姓”、“郡姓”、“虏姓”,合称“四姓”,“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在选。
”士族与门阀的关系和区别从
士族是初级阶段,门阀是终极目标。
两者虽是承继关系,但是本质上差别很大:1.目的不同士族阶层体现的是个人价值目标的践行,谋取的是个人仕途发展。
门阀则有鲜明的政治目标,是控制国家机器的工具。
2.依靠的力量不同士族阶层基本依靠个人力量,单打独斗,而门阀则不一样,他们依靠的是家族力量和门阀之间的力量。
门阀集团之间,以婚姻关系、师生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等,形成一个复杂的牢不可破的政治关系网络,士族阶层则没有这个依靠条件。
3.历史的归宿不同门阀集团到隋唐后,走向了没路,原因就是门阀集团对皇权存在危害。
隋朝的科举制,就是门阀集团的掘墓人。
科举和九品中正制的最大不同就是,科举取消了门阀集团的身份优势,所有读书人都可以获得平等的出仕机会,标准就是看谁学问更好,而不是身份。
失去了九品中正制的护佑,门阀集团从此灰飞烟灭。
门阀士族集团虽然消亡了,但是士族个体不会消失,作为个体的人,他们依然是历代王朝开科取士的对象,他们所构成的群体依旧存在。
也就是说,随着门阀的消亡,士族又回到了历史的本源,不再具有政治利益集团的特性,而仅仅是读书求取功名的群体的称谓。
士族看似柔弱,却伴随中国几千年封建史“永生”,而看似强大的门阀集团,则经历了四百年的历史后,迅速消亡,这大概就是道家所说的“弱者生存”吧!
参考:
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级,其实在东汉时期已经就萌芽了,经历了三国时期到了西晋正式形成。
西晋的建立者司马氏实际上就是靠着士族官僚的支持夺取的曹魏政权,正是基于此,所以建国后在政治与经济制度上都更加的倾向于保护士族地主的利益。
西晋时期,五等爵制度以及九品中正制正是门阀政治形成的重要条件。
五等爵制并不难理解,实际上就是西晋建立的封爵系统,基本上自骑督
这样一来,贵族的人选“定好了”以后,为了巩固这个阶层的统治以及政治、经济利益,自然要从朝廷的选拔人才制度入手,进一步掌握朝政在这一阶层的手中。
于是就用到了九品中正制度。
其实九品中正制最早是由曹丕建立起来的,但是西晋时期再应用这一制度,与之前又很大的区别,基本上中正官这个重要的职位都是由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僚把持,其中“计资定品”,更加注重门第而不再注重候选人的德行。
因此一度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经济上这些门阀士族也享有各种特权。
门阀政治到了东晋时期发展到了极致,比起西晋门阀大家有更重要的权力与特权,几乎完全把持了东晋一朝的朝政,皇权几乎是装饰。
西方的贵族制度建立在分封制度的基础之上,但是这个分封与西周的分封制还有一些区别。
西方的封建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契约制度,贵族得到封地成为国王的封臣,在获得经济特权与政治特权的同时,对国王负有封建义务,相对来讲要比西周时期的分封无论是在从属关系还是在继承关系上都要更加的松弛。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其基础实际上是血统。
从这一点看,门阀制度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即士族与皇权共治。

参考:
诸葛亮:我就是出身世家,司马懿:别吹了,我颍川司马家的司马八达知道不?
所谓的士族和门阀,其实本质上是相通的,只是他们有一点点微微的表现形式和演变时间稍微差异而已!人们眼中的士族门阀,大部分理解为魏晋时期形成的九品中正制开始才有的门阀士族!所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说的是一种官僚体系的划分,当时的九品中正制,把下品上升的通道,通过门阀的限制堵死了!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在影视剧中能看到,所谓的寒门出来的将领要是封侯封土,很多高层级官员会反对,就是因为门阀世族的思想根深蒂固!配图-1南朝宋约曾,有这样的观点:“周汉之道,以智役愚;台隶参差,用成等级。
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
”他认为从西周到汉朝的官僚体系和任免选拔,是通过任贤能这条基本原则来的,到了魏晋之后才有中正九品,才有门阀之分!南朝的裴子野《宋略·选举论》:“朝廷州里,学行是先,虽名公子孙,还齐布衣之伍;士庶虽分,本无华素之隔。
”在他看来,汉朝已经形成了世族门阀,只是到了魏晋时期才把这个推到极致!其实门阀世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我们知道东汉刘秀,他是靠世族大家力挺才登上皇帝的宝位的,因此在东汉时期,门阀士族是受到很多的优惠待遇的,特别是在官场上,他们的地位都比别人高出一等!我们知道东汉末年,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大部分的人才,都出自名门大家!也就是所谓的门阀!比如颍川荀氏、琅琊诸葛氏、太原王氏、博陵崔氏、颍川司马氏、颍川陈氏、荥阳郑氏等等!他们都是当时的世族大家!那么这些世族大家的演变过程又是怎样呢?
我想这跟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大家又有很深的渊源!春秋战国,一个文化派别领域百家齐放的时代,出现了很多的所谓思想流派,其中就有比较著名的儒、法家、墨家、道家等等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这种所谓的流派思想消失了!秦朝比较推崇的是商鞅的思想,其实他的思想主要是法家思想,通过立法立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思想!配图-2而到了汉朝,从汉武帝开始,他独尊儒家思想,这样就导致了儒家发扬光大,道家和法家为了存活下来,不得不想出一招奇招那就是“儒皮道骨或者是鹿皮法骨”,也就是套用了儒家的马甲生存!这样就慢慢地淡化了几家思想的界限!很多时候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么是什么人在学习这些所谓的儒家思想呢?
基本上是士大夫一族占大多数,比如在东汉时期,印刷术才发明出来,没有普及,普通人是很难得到所谓的书籍的!在当时普通人眼中,书籍是一种奢侈品!当时的《春秋》、《尚书》、《易经》都掌握在世族大家手里面,他们的祖辈都能享受教育优先的权力!所以门阀士族对思想意识,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配图-3这就形成了一种内部循环,门阀培养自己的后代学习儒家思想,而当时的官场又推崇这种思想,所以就是一边输出,一边推崇,进入一个绝对的门阀圈子时代!普通人要跨越这个圈子的界限,很难!除非是有名望的人推荐,才有机会!东汉末年,曹操为什么这么讨厌门阀世族,就是因为他曹家的门阀,相对于袁绍这种四世三公还要差一点点,虽然曹操他们家也出了曹嵩这样的位列三公之太尉,但是就因为自己的祖上是宦官,所以被当时的门阀看不起!像王允他们,喝酒都不叫曹操!曹操很是气愤!门阀相当于一个投资集团,他们往往不止投资一家,比如琅琊诸葛氏,他们家族就投资了三家,诸葛亮投资蜀汉、诸葛瑾投资东吴、诸葛玄则是东汉豫章太守、诸葛诞则成为魏臣等等!其实门阀世族,从古至今,一直没有消失,只是说换了一种方式存在而已!
参考:
在这个问题中先小小的纠正一个错误,我想您要问的应该不是氏族而是“士族”,因为氏族是个社会体系,和门阀没有联系,士族是个社会阶层,可以和门阀相对应。
在这里咱们先给两个词定义一下,看一下两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果不定义的话,问题是没法解答的。
先说士族吧,士族就是由士人阶层而构成的一个社会团体,他们主要主要构成成分是由地方上有影响力的世家构成,当然这个是狭义的称呼,还有广义的解释,士族就是掌握知识的的精英家族。
这个士族一词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存在,具有典型意义的士族代表就是晋国的六家,范、中行、智、魏、赵、韩。
这些士族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具备一定的世袭性与传承性,包括三国后期的袁绍家族,还有孔子后人(在广义的范围里士族还具备着世家的意思)。
接下来看一看门阀这个词,门阀这个词广泛的建于东晋时代,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
诗歌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谢就是东晋门阀的代表,还有南北朝的关陇集团和山东集团都属于门阀的代表。
在这里其实大家可以看出来,门阀是对地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私人集团。
他们掌握着大量的地方经济资源,有些人还会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
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晋国的胜利其实就是司马家族所代表的士族集团对抗曹操所代表平民集团的一种胜利。
这里他用的是士族而非门阀。
把这两个词说完了,咱们来说一下他们的区别。
有些地方的解释认为士族和门阀是一样的,这一点我是持有否定态度的。
我想提问者所问的这个问题应该是我说的狭义上的士族,而并非广义上的士族。
如果从广义上来看,士族的确包涵这门阀的范围。
但如果从狭义上来看,士族是需要有一个特点的,就是继承,也就是所谓的世袭制。
这个世袭性不是自己家庭给的,而是朝廷给的,说白了只要你是士族了,那么你家就可以世代为官,儿子就能继承老子之前的职位。
而门阀不同,门阀没有世袭一说,门阀简单点说其实就是一个地方性土豪组成的,他们可以不在朝中为官,但只要拥有足够的实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朝局的发展。
可如果朝廷强势起来,他们就没有那么重要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之所以门阀可以拥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其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朝廷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他们需要依靠这些地方门阀而维系他们的统一。
这样一看,士族与门阀肯定是有区别的,一个是官员阶层,只有你当官了,朝廷给你职位了,有职位让你的后人去继承了,你才可以成为士族;
门阀的要求要低一些,只要拥有实力,在地方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就可以是门阀,当然了只要你有了功勋,有机会做官,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还是有世袭性的。
但无论怎么样在小地方有区别,本质上他们都是社会资源的拥有者,控制者,在这一点上他们是没有区别的。
(PS.其实有些特别情况下,士族是可以不掌握经济资源的,即便是家里穷了你也依旧可以被人认为是士族,比如说南北朝的陈霸先家族,虽然到他这里已经没落了,但只要一提起来祖上是谁,别人还会对他高看一眼,可门阀就不同了,在很多人眼里,他们就是土财主,只要你穷了,没有社会资源了,没人再认同你。

参考:
士族和门阀,本质上几乎没有差异,常常合在一起使用,“士族门阀”或者“门阀士族”,都是指累世长期读书做官的家族。
门阀士族,起于两汉,兴于两晋,消失于隋唐,这是伴随当时政治经济形态而产生的。
一、门阀士族的出现秦汉以来,井田制的瓦解,带来了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
但也随之带来了土地买卖和兼并,并由此改变了社会的经济基础。
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已然十分突出,掌握经济权利的大地主开始要求相应的政治权利。
同时,累世为官的家族也逐渐利益固化。
两相交互,这就是是门阀士族的萌芽。
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就是看到了这一问题,试图通过土地国有,然后重新分配,以削弱大地主的实力。
但由于触犯整个地主集团(官僚)的利益,而遭到惨败。
到了东汉,以选举人才为目的的察举制,实际上已经沦落到新崛起的世家大族手中。
再通过插手垄断品评人物,进一步缩窄寒门子弟入仕的路径。
二、门阀士族的兴盛东汉后期、曹魏时期以及两晋时期,土地已经基本上进入世家大族手中,庄园经济进一步得到加强,“大量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而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
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自然就会形成相对应的大地主阶层,而且这些大地主、庄园主也都是宦官世家,由此出现大量的门阀士族,以及一个门阀士族阶层。
他们“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笼罩了当时整个社会的上层。
想当时曹丕创“九品中正制”,在朝中设中正官,“择州郡之贤有识见者”。
本意是要把察举选拔官员的权力掌握在朝廷手中,但无奈世家大族早已成势,最后“九品中正制”也沦为门阀士族的工具,反而成了世袭垄断的利器!东晋的门阀士族,尤其强势。
不论是南渡的北方世家,还是在地的南方大族,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在东晋朝堂之上唱主角,门阀政治达到极致!最有名的就是所谓王谢桓庾四大家族。
三、隋唐的门阀逐渐让位隋初,“九品中正制”曾保留过一段时间,很快被废。
察举之权,全部收归吏部,收归朝廷。
唐代开始实行科举制,寒门士子走了进仕途的渠道,打破了全部由门第决定的方式。
虽然终唐一代,门阀士族仍然很有势力,但寒门士子也能居于朝堂,与急于集权的君主往往能互为犄角,门阀士族的消失只是时间问题。
门阀士族的出现,是伴随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也会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逐渐消失!触读历史原创!
【狭义上和指大门阀。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通常指的是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拥有很大的权力。
门阀就是掌控权力的大士族,影响力比较大。
早在春秋的晋国就有赵氏、魏氏、韩氏等六个大门阀。
东汉累世公卿的门阀也有很多,比如袁绍所在的袁家四世三公。
西晋的门阀甚至相互联姻,形成一个封闭的内部集团,还掌控着社会的经济、军权等,有名的晋朝王谢两家。
在东晋,广义上的士族不一定能入朝为官,但是门阀能保证其后裔有一个官当,但是能当到什么程度,就看个人能力,比如陶渊明因为其爷爷官至太尉,被举荐为官。
所以门阀制度下的寒门【较为弱小的门阀】也有机会成长为大门阀,但是门阀之外的人,很难入朝为官。
门阀理论上不存在世袭,是平等的,但是他们掌控着一定的权力,所以创造出一些不平等。
比如依靠察举制,相互举荐内部人员。
以至于东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
也有一些说法中,把士族和门阀混为一谈,当做同一个概念。
【即使唐朝科举制,都不得不为门阀让步,专门设置了举荐等相关考察,以至于唐朝的高阶文官多是出自七宗五姓,或者名师之后。
但是唐末的动乱,不止毁灭了唐朝,门阀也随之毁灭。
宋朝是,平民出身的宰相远超唐朝。

参考:
从东汉到魏晋,统治集团中逐渐形成一个带有贵族色彩的门阀士族阶层,它拥有特殊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其影响由南北朝一直延续到唐代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社会上形成了一批既有经济和宗族实力,又有文化背景的“士族大姓”,东汉创业集团即基本出自这一阶层。
在东汉,一些士族大姓因世代通经入仕,位至公卿高官,还有一些则长期把持地方政权,往往又被称为世家大族。
尽管有“党锢之祸”和汉末战乱的冲击,世家大族整体实力上升的趋势并未改变,而且事实上也成为魏、蜀、吴各政权的骨干力量。
曹魏在选拔人才方面实施九品中正制,以收乡里“清议”之权,但九品中正制反过来成为世家大族巩固自己势力的工具,一些当朝为官的家族逐渐独占上品,垄断高官,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门阀士族就此产生。
所谓门阀,本为“家门阀阅”的简称,指家族的政治背景。
魏晋时形成的门阀士族,虽然就社会阶层整体而言是东汉世家大族的延续,但就具体家族来看则都是当朝显贵,与祖先在东汉的官爵地位不一定有关。
然而随着九品中正制的推行,门阀士族很快凝固成为具有封闭性、排他性的集团。
一般来说,一些在魏晋连续几代多人被九品中正制评为上品(二品)并因而担任高级官员的家族,以后就成为高门士族。
而在九品的评定中未能获得上品(居于三品以下)但仍有多人担任低级官员的士人家族,形成了士族中的“次门”即次等士族。
至于那些在魏晋没有“士”的身份,其成员没有资格被中正品评的家族,其后代即使贵盛,通常也不能称为士族,而被称做庶族或寒人。
这样自东晋以下,“门阀”逐渐成为门第的同义语,它不完全意味着当时或近期的政治地位,而更多地决定于承自“冢中枯骨”(祖先)的特殊血统。
东晋是门阀士族的鼎盛时期,高门士族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相继主持朝政,相形之下皇权反而趋于衰弱。
这些高门士族都是自北方南迁的侨人。
“侨姓”士族门户很多,高下不一,又因南渡早晚拉开身份差距。
此外,江南地区还有一些土著的“吴姓”士族。
士族身份皆列于户籍,可因此享有免役的优待,又多广占田产,荫庇部曲佃客。
这一时期,高门士族尚较有活力,故能支撑东晋百年之久。
东晋末高门士族衰落,侨姓次等士族力量上升,相继建立了宋、齐、梁三个王朝。
到南朝,作为士族代表的高门士族已经严重衰败。
颍川庾氏、谯国桓氏、太原王氏在东晋末年的政争中已基本覆灭,琅邪王氏、陈郡谢氏等剩余的高门也人才凋零,失去实权,仅成为政治上的点缀品。
他们首先是鄙薄武职、脱离军权,其次是不耐烦剧,不再担任重要行政职务,最终只能出任俸禄优、品级高、事务清闲的所谓“清官”。
面对越来越多掌握实权的寒人,士族被迫深沟高垒,严自标置,宣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通过婚(婚姻关系)、宦(所任职务)与寒人严格划清界限,甚至几乎完全隔绝来往。
由于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了尊崇门阀的观念,显贵后的寒人总想设法与高门士族交结,但却屡屡碰壁,狼狈不堪。
然而高门士族的自我封闭、孤芳自赏,只不过使自己变得更加虚弱。
至侯景之乱,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因为“肤脆骨柔”、“体羸气弱”,往往“坐死仓猝”,或是颠沛流离,“转死沟壑”,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陈代高门士族仅存一些残余力量,到隋朝统一后,则已几乎消失无踪。
在西晋灭亡后的北方,士族的命运有所不同。
西晋士族凡未南渡者,多凭借宗族力量据险(坞壁)自保,经历了艰难困苦,最后仍得到胡族统治者的依赖、重用,其免役特权和在选官方面的优越地位也大体能够保证。
在北魏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士族成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在民族隔阂尚存的情况下,士族炫耀门第、自我标榜之举也引起鲜卑贵族的敌视,最终引发了崔浩国史之狱,很多士族牵连受祸。
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专门有“定姓族”一项,不仅人为地制造出一批鲜卑“高门士族”,也对北方汉族士族的门户高下进行了评定。
评定标准兼顾各家族魏晋时官爵和在北魏的政治地位,定出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等家族为一流“盛门”,以下门户各有差别。
这样就一度确立了汉化鲜卑人与汉族的联合门阀统治。
虽然此后不久北魏衰亡,门阀统治未能长期延续,但北方士族的活跃程度却明显优于同时期的南朝士族,直到隋唐仍然得到时人企羡、敬重。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北方士族在复杂环境下腐朽较为迟缓,进入北魏后仍长期担任军职和繁杂的行政工作,保持了活力。
另外他们扎根宗族乡里,基础深厚,故元气长存不衰。
即使在时代更易、政治特权丧失后,他们仍能凭借宗族力量和文化传统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从历史舞台消失还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
参考:
从概念上讲,士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特权阶层,门阀既可以指这些特权阶层,也可以指这种社会制度。
因此两者在某些领域实际上是一个概念。
士族的形成是中国在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之后的一次历史倒退。
秦代以法家思想为指导,通过高密度的法律来管理社会。
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统一之后的规模实际上超出了政府的控制能力。
西汉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但是藩王作乱使得分封制度在武帝之后又被事实上废除了。
因此在中国社会的这一历史时期就出现了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郡县制为主的政治体制缺乏相应的条件支持。
西汉末年,刘秀凭借着豪强地主的支持获取政权。
因此在整个东汉王朝豪强地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
这些豪强地主在之后形成了以地域为基础的政治经济集团。
也就是之后士族的前身。
他们成为了地方上的真正统治者。
并且利用这一身份与政府合作。
形成了所谓的士族与皇权共治的局面。
士族的强大是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以及朝代更迭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以这么理解,这是中国社会在向前发展过程当中的一次失败的尝试。
但这种失败是有价值的,因为中国在之后探索出了新的发展道路。
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度。
唐代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就在极大程度上打压了士族。
同时唐代初期,李唐王朝几位君主,包括武则天,对于士族都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打击措施。
在这一阶段中国传统的郡县体制的日趋成熟。
类似士族之类的倒退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中国传统社会与欧洲印度相比,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中国在秦代以后没有真正意上的贵族。
中国古代的传统社会虽然等级的,但这种等级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而改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并且中国古代社会通过科举制度,有世界上最为宽松的社会阶层流动制度。
贵族是世袭的特权阶层。
印度的种姓制度,实际上也是贵族制度。
婆罗门和刹帝利就是世袭的贵族。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
欧洲的贵族制度贯穿于整个中世纪。
与他们相比,中国的特权阶层往往伴随着朝代更迭而沉浮。
士族是中国在郡县制初步实行时期历史探索的一次失败尝试。
与欧洲的的贵族制度有少量相似之处但本质不同。
与印度的种姓制度则完全不同。

参考:
这里的“氏族”应该是“士族”吧!两者之间的关系门即门第,指家世族望;
阀即阀阅,指功绩资历。
门阀初指政治中累世显贵之家,其后形成为以门第阀阅为依据的等级制度和观念。
东汉时,由于世家大族垄断察举徵辟,操纵乡闾清议,门阀观念遂逐渐形成。
但门阀成为一种政治制度,则是在魏晋以后。
  士族亦称「世族」、「势族」,与庶族相对。
士族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累世高官、享有特权之门阀贵族。
士庶之际,实如天隔。
二者舆服有别,彼此不通婚,不共坐,等级森严。
士族可占田地,封山护泽,荫庇佃客部曲,有免赋免役、门荫子弟仕进之特权。
由此可看出,两者之间的没有严格的划分。
门阀士族的兴衰过程中国东汉后期至隋唐中期、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结成的政治集团。
东汉中叶以后,门阀士族开始出现并已渐有把持垄断朝政之势;
曹魏政权创行的九品中正制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门阀士族的政治特权,有助于门阀士族的最终形成。
此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属于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是后来这种选官制度演变成了名门望族步入仕途的阶梯,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格局。
东晋王朝时期,门阀士族及其统治达到顶盛,曾有了“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东晋的灭亡、刘宋政权的兴起,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晋门阀士族,包括王谢庾桓这些贵姓也不复存在。
十大门阀士族陇西李氏 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
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
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到了周朝时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是孔子的老师。
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彭城刘氏 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皇族。
因汉高祖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彭城郡,所以天下刘氏莫不以彭城为自己的祖籍,而称为彭城刘氏。
彭城也就历来都被视为刘姓的正宗郡望,宋代以后更成为天下刘姓的统一郡望。
陈郡谢氏 陈郡谢氏远祖可追述至曹魏时期的典农中郎将谢缵与其子谢衡。
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
继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及谯郡桓氏之后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
由宋至梁,一直为士族领袖,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
琅琊王氏 福建台湾广东王氏的先祖。
如果说以《二十四孝》《二十四悌》闻名的“卧冰求鲤”的王祥、王览,奠基了琅琊王氏,那么他们的孙辈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导,则开启了权倾天下的江左豪门。
“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的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
“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
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
”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和山东武城县、高唐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
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在北方后魏把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
至唐代开国有五姓七家之说崔氏仍立其中。
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为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
秦汉时代,卢氏子孙迁居至涿水一带之后,定居涿县。
东汉末年,卢植平定了黄巾之乱,卢氏从此起家。
南北朝时期,范阳卢氏进一步崛起,在李冲的策划之下,范阳卢氏与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得以与北魏皇室缔结婚姻,被魏孝文帝定为四姓。
唐朝时仍位列七姓十家,有八个宰相。
荥阳郑氏 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荥阳郑氏北魏隋唐与博陵崔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
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
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起源于山西的太原,从魏晋至唐朝都显赫非常,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列为五姓七族高门。
太原王氏的始祖乃是秦始皇时期的大将王翦,王翦之孙王离后死于巨鹿之战,王离长子王元为避秦乱,迁于琅琊,为琅琊王氏始祖,王元之弟王威则是日后太原王氏之祖,从晋代绵延至唐代。
代表人物有王允、王维、王之涣等。
弘农杨氏 即华阴杨氏。
杨氏是杨姓郡望,西汉丞相杨敞,玄孙杨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子秉、孙赐、重孙彪,“四世三公”。
杨震子杨奉后代世居高官。
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
隋朝皇室,越国公素及子玄感等;
满门忠烈的杨家将;
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玄宗杨皇后、杨贵妃,众多杨氏驸马,无限辉煌。
兰陵萧氏 中国古代顶级门阀之一。
兰陵萧氏的初次兴起是在西汉宣帝时期大臣汉太子太傅萧望之开始的,因家族之大而使司马氏安置萧氏于江苏武进,史称“南兰陵”,故依旧以兰陵萧氏相称,为南朝“四大侨望”,贵不可言。
南兰陵萧氏创建了齐梁两个皇朝,走出了二十一位皇帝,三十多位宰相,还有大批的文臣武将,文人雅客。

参考:
门即门第,指家世族望;
阀即阀阅,指功绩资历。
门阀初指政治中累世显贵之家,其后形成为以门第阀阅为依据的等级制度和观念。
东汉时,由于世家大族垄断察举徵辟,操纵乡闾清议,门阀观念遂逐渐形成。
但门阀成为一种政治制度,则是在魏晋以后。
  士族亦称「世族」、「势族」,与庶族相对。
士族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累世高官、享有特权之门阀贵族。
士庶之际,实如天隔。
二者舆服有别,彼此不通婚,不共坐,等级森严。
士族可占田地,封山护泽,荫庇佃客部曲,有免赋免役、门荫子弟仕进之特权。
其有侨姓、吴姓、郡姓、虏姓、膏梁、甲族、冠族、著姓、右族、华腴、旧族、高门之名。
士族盛于两晋,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东晋时士族轮流把持朝政,至南朝渐衰,寒人始掌机要。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
士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参考:
世族,这个世就说明不止一两代的传承,三国袁家四世三公,走到哪里气场都十足。
这种世家通常是开国元勋、中兴之臣之后,从年代只能说是从周以前就有了,至于以前多久,那就是宗族和神话传说的事情了。
通过功勋,获得或者购置广袤田产,房产。
但结果就是与皇族产生冲突。
新兴的世族,在和平时期,就更太不容易产生了。
士族,这个就是皇族培养的了,应该是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之后出现的,对抗功勋、王族,还能给皇族提供新思想、新科技,起点低,吃得少,要求低,欲望少。
小结一下,世族出自于宗族,功勋,还有没落王族,起于周以前,重身份,重传统。
士族出自中产及以下家族和个人,重学识,重串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