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为什么走向了灭亡

不过,我对历史只略知一二,可能班门弄斧。
姑妄聊聊。
作为最后一个汉王朝,明的开创者朱元璋确实了得。
从乞丐到皇帝,太励志了!这应了那句老话,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能与之比肩者,大概只有刘邦了。
刘邦还好,他大小还做过亭长。
而朱元璋,朱重八,连一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
元的统治给他留下的真不知道是怎样的记忆。
活到要饭的程度,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哀?
但朱元璋逆袭了。
那真的是华丽转身。
朱元璋是最勤奋的皇帝之一。
但是,洪武杀功臣,太铁血。
这也许跟他的出身与性格有关。
对官员不信任,猜忌。
这给后来者开了一个不好的头。
帝与臣不信任。
领导班子不团结,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后来,万历先与张居正对抗,又与大臣博弈,几十年不上班,明已开始江河日下。
所谓明亡于万历即是。
明,除了大航海,造就了当时全球最大的海军传奇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发乏善可陈。
可惜,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而此时的西方自哥伦布之后涌现出更多的哥伦布,逐步走向殖民的巅峰。
明,此时已不再明,开始转暗。
到了天启时,天启帝只想做木工活。
没做几下,身体又垮了。
呜乎之后,17岁的崇祯即位。
朱元璋的后裔实在不敢恭维。
但平心而论,少年崇祯还是挺了不起的。
十几岁啊,剪除不可一世的阉党魏忠贤,还是挺厉害的。
但是,到崇祯时代,大明王朝已经百孔千疮,危机四伏,风雨飘摇。
崇祯,作为一个少年皇帝,他也想力挽狂澜。
执政期间,他不近女色,非常勤奋,有洪武遗风。
从头到尾,他根本没有亡国之君的兆头。
可惜,崇祯毕竟太年少,政治方面,治国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用人方面,缺乏政治手腕。
崇祯不善用人,刚愎自用。
到他这里,似乎真已孤家寡人,无人可用。
经济方面,当时,江南一带的工商业已经非常发达,富人多,但是富人逃税漏税。
反之,朝廷对农民的赋税太重。
农民苦,日子难过。
气候方面,天又不遂人愿。
由于小冰河期的气候影响,农业生产大受损失。
后又旱灾连连,粮食欠收或无收,农民没有吃的,官府无力赈灾,导致没有活路的农民起义。
此时,大明内忧不断。
而关外的女真又时常骚扰。
内外夹击,腹背受敌。
明,气数已尽。
崇祯,少年登基,20多岁白头,30多岁上吊自杀。
勤奋一生,不得善终。
令人扼腕。
当时的中国,资本主义已经萌芽。
而英国,业已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即使后来满人入关,17岁的康熙政绩卓越,始创康乾盛世。
那也只是封建制度辉煌的最后一抹余晖。
大清,闭关锁国――其实,大明已先封国,为后来的落败业已埋下伏笔。

参考:
明朝末期走向灭亡的趋势不可逆转。
那么明朝的灭亡,是崇祯皇帝亲手灭亡了自己的国家吗?
非也。
崇祯皇帝身为一国之主,更希望自己在国家生死存亡关头能够力挽狂澜。
王朝末日,就和重病缠身的病人一样,早已病入膏肓。
古代封建社会的多数朝代,走过的路线都惊人的相似,经历繁荣—堕落—中兴—衰败。
先说下明朝究竟是亡于谁手?
是清朝还是李自成?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殉国,标志明朝灭亡。
后来崇祯的亲戚在南方还建立了多个政权,1662年,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绞杀,南明也灭亡了。
明朝末年,不乏袁崇焕、孙承宗等名将,崇祯皇帝更不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
造就大明王朝走向灭亡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
1 北方后金政权的崛起,明朝起初不够重视。
万历皇帝时期经过三大征,财政困难,对外的态度是避免发生大规模战争。
后金在东北崛起时,明朝反而是鼓励的,因为在明朝廷眼里,那些比较强大的蒙古部落才是最威胁明朝统治的,而不是女真势力。
后来明朝党争不断,根本无心顾及北方,放任自流。
2 明末,天灾不断。
从1580年到1644年,明朝遭遇了罕见的“小冰河期”,严寒肆虐了20余年。
崇祯时期,旱灾频繁,前后有八次大灾荒,百姓饿死无数。
灾后的鼠疫从山西爆发,蔓延到京畿地区,波及华北数省。
3 百姓食不果腹,于是拿起武器,出现大规模农民起义。
明末,政治腐败加上天灾人祸,百姓生存成为难题,李自成和张献忠等率领的200万农民军战斗在黄河南北、长江上下游十几个省,沉重打击了明朝统治,直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
4 崇祯皇帝性格,猜忌多疑,刚愎自用。
崇祯皇帝朱由检,母亲出生宫内的奴婢,朱由检5岁时生母刘氏被明光宗杖杀。
在当信王的时候,朝廷的魏忠贤把控朝政,祸害满朝文武,朱由检为了免遭迫害,只能在王府装疯卖傻。
朱由检的成长历程造成了他不敢相信任何人,猜忌多疑,以至于后来中了后金的离间计,错杀名将袁崇焕。
崇祯本人勤俭节约,专注朝政,但和清朝嘉庆一样运气背。
崇祯刚愎自用,喜欢一意独行,诛杀多位大臣,造成当朝大臣个个提心吊胆。
明朝的灭亡,是天灾人祸接连不断导致,也是万历开始的腐败积累所致,可怜的崇祯皇帝,接了一个烂摊子,辛辛苦苦也拯救不了中毒太深的大明天下。

参考:
这里应该是指崇祯的明朝,不包含南明。
南明灭亡没有别的原因,清军实力碾压南明小朝廷,再加上吴三桂这一马前卒积极攻打南明军,不久永历帝被他处死。
而崇祯的明朝灭亡就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了。
直接原因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但是直接原因并不能解释为何李自成能快速打入北京。
实质原因是明末经济衰落,再加上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大旱等致使粮食大量减产,饥民满地。
没饭吃的人们开始起义。
此外连年和后金抗争,明朝把资源和战略重心放在辽东,却忽略了中原各地。
就这样起义军势如破竹攻入北京。
而在明廷生死命运的关键节点,李自成没有处理好和吴三桂的关系,致使吴三桂投降多尔衮,满清入关。
明朝实质性的灭亡了。
崇祯没有处理好辽东和中原的平衡,没有处理好人民口粮问题,没有稳住吴三桂的关宁军。
没有震慑群臣。
明灭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参考:
比方明朝就像是袜子,皇帝就是人,官员就是线和指甲刀。
阶级矛盾就是指甲,而封建制度就是脚。
脚越长越畸形了,就会配合着指甲威胁人的袜子。
人可以勤快点可以用锋利的指甲刀修剪指甲,也可以用线来修补快要破损的袜子。
当指甲疯长的时候指甲刀不好使了,线也容易断了,人却懒了,导致经济能力越来越差,没有钱来修脚,也没有钱换指甲刀和线。
不锋利的指甲刀,反而会把指甲修得更尖锐。
最终导致袜子被捅破。
破了还能穿几天,但坚持时间不长,人又不修补,洞口越来越大,不能穿了最终丢入垃圾堆。
第一经济税法的改革,对粮食的生产产生了阻碍。
嘉靖年间大面积的种植经济作物和万历年间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促使农作物的减产,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当时因为环境和制度原因导致我国是一个严重依赖农业发展的国家。
粮食的减产导致了明后期饥荒频发,却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应对。
这种税收政策反而抑制了农业的发展,农民需用粮食来换钱,因为粮食的成熟期统一导致了粮的价钱被压低,相当于盘剥的力度加大,农民更加困苦,自然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被打击。
第二 商业的超前发展,国库空虚。
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商业发展迅速的突出的表现,而政府并没有出台加大对商业的税收政策。
导致了金钱大量流向了商户,成为了富商,而国库却日渐空虚。
第三 军事上实行卫所制度,军队低打仗还低种田。
军队首官侵占农田为自己服务,把士兵当作国家供养的私人农民,导致士兵被不断盘剥,困苦潦倒。
个地方逐渐产生大大小小的军阀,比如吴三桂等。
军队战斗力逐渐的下降。
国家国库空虚发不出军饷,致使军队倒向军阀。
第四 迂腐的文官势力强大。
明朝的选拔官员的制度是科考制度,内容又是迂腐的‘八股文’直接导致官场上文官的势力强大却没有几个好玩意儿的原因。
文官集为了自身的利益团多次阻碍商业税的增收,直接的结果就是国家缺钱又缺粮。
第五 皇帝的不作为,听信宦官,宦官权力过大导致与文臣集团的权力争斗激烈,没有人在为下面的臣民百姓去着想,反而成了权力争斗的牺牲品。
归根结底中央集权的过度集中,导致皇帝为所欲为。
导致国家的兴盛捆绑在皇帝一人身上,皇帝的意志决定了国家的走向。
明朝的灭亡已经给中国的封建历史敲响了丧钟。
明朝的封建制度和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一代王朝的消亡。

参考:
老陈来回答:明朝灭亡原因复杂多面,明末的农民起义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小冰河期导致的频繁自然灾害是间接的原因;

今天,老陈仅从崇祯皇帝的形式风格上给大家讲讲明朝灭亡的一些片段。
一、抑郁的崇祯皇帝“孝纯刘太后,庄烈帝(崇祯)生母也,初入宫为淑女,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庄烈皇帝。
已,失光宗意,被遣,薨”崇祯帝的抑郁人格正是来源于他不幸的童年。
皇宫历来都是母以子贵,但是崇祯帝的生母反而是因为有了自己的儿子而遭遇到了他父亲(光宗朱常洛)的冷落。
作为一个女人,她的感受是极度的失望,虽然对幼小的崇祯帝达不到厌恶的程度,但是她已明显感到这是一种束缚,是她自由自在生活的一种羁绊,时而会将崇祯帝冷落。
而他的父亲朱常洛因不得他的祖父朱翊钧(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喜爱,生性懦弱,在崇祯帝的生母失去后才感到后悔。
“光宗中悔,恐神宗知之,戒掖庭勿言,葬于西山。
”崇祯的母亲都不被想起,他怎么能被父亲特别重视,待父亲探望他简直是一种奢侈。
崇祯帝的抑郁人格还部分地遗传了父亲的基因,他的父亲朱常洛并不受神宗万历皇帝的喜爱,在十三岁才出阁讲学,二十岁才被封为太子,举行大婚(明朝太子一般正式结婚为16岁).根据精神分析的研究证明,一个孩子无论对父亲采取多么厌恶的态度,父亲的气质和行为模式都会在他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
甚至可以这么说,父亲的一切会成为孩子天性的一部分。
自然,朱常洛的某些抑郁气质遗传给了幼小的崇祯帝,致使他成为一个典型的抑郁人格者的代表。
二、崇祯帝抑郁人格的表现“然在位十七年,不迩声音,忧勤惕励,殚心治理。
”崇祯帝一方面想使大明王朝重新兴盛,通过超负荷的工作来完成他的目标,补偿内心深处的自卑感。
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连一天享乐的时间都没有,实属少见。
抑郁人格者“对爱情、性欲、荣誉、友谊、地位及财产永远不会感到满足”,因为是皇帝,前五项崇祯帝都无法取得任何突破,崇祯帝唯独对财产的重视非同一般,当李自成率农民军攻破京城,打开皇帝的私人金库,居然有几千万两。
即使崇祯有了这么多钱,他仍然感到不满足,不舍得拿出一分钱解救前线危机。
“三年秋八月癸亥,杀袁崇焕。
”袁崇焕曾向崇祯帝保证五年平掉辽东之事,在此期间,他还因减少军费开支得到过崇祯帝的嘉奖,但时间一到,崇祯帝便直接向袁崇焕下手。
崇祯帝的内心并不信任任何人,他的内心真正崇尚的是一种“孤独”的情感,因此,他不会为袁崇焕着想军事前线的艰难,也不会看他这几年经营辽东的些许成果,便直接将袁崇焕处以极刑。
不但不为臣子着想,也不为亲人着想。
当北京城被攻陷的时候,崇祯直奔寿宁官,用宝剑直接砍向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并不认为他们是无辜的孩子。
抑郁人格情感根源是无价值感和在招人喜爱方面的无能。
崇祯帝在位十七年,更换了将近五十个首辅大臣。
首辅在明末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宰相的位置,平均一年三个首辅,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数字。
当崇祯在北京景山自尽的时候说:“朕迩德藐功,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而无面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因为在招人喜爱方面的无能,才导致十七年更换了五十位首辅大臣,觉得没有任何一位可以信任的大臣,才会说出君非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的感慨。
三、崇祯帝抑郁人格对明朝亡国的影响崇祯帝的抑郁人格影响了明王朝的命运。
首先,崇祯帝在任用军事指挥将领时,开始时往往表现得极其信任,优待有加,但到后来又翻脸不认人。
如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等人。
这导致前线战略大方针极度不稳定,时常变化,将士们无所适从。
崇祯帝由于抑郁人格,对任何人都表示出极度的不信任。
他即使明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但他的内心还是难以做到绝对的信任,这一切都源于他内心深处的自卑之情,和崇尚“孤独”,所以他屡犯兵家大忌,经常更换前线总指挥官,使得明朝战略方针极为不稳定,军心涣散,兵无合力,军队的战斗力未战先衰,屡战屡败,为大明王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其次,崇祯帝的抑郁人格表现为对财产的极度不满足,致死不肯拿出自己的私人财产,而是通过加派“饷银”的赋税方式来解决财政危机问题。
饷银的加派由万历四十六年的200多万两增至1029.9万两,增幅达五倍之多。
这在历代财政上是极其罕见的,导致生活必需品物价飞涨,广大农民及一部分中小地主成为了最明显的受害者。
大部分农民逃离土地,成为流民或参加农民起义军,致使乡村“黄埃赤地,乡乡几无人烟”。
财政危机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加剧。
中小地主不满情绪日益增高,导致了严重的阶级对立,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再次,崇祯帝的抑郁人格致使他信任宦官,导致君臣离心。
崇祯登基不久,就迅速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但是崇祯的多猜忌,容易感情用事,很难完全信任大臣,将宦官重新启用。
多位大臣劝谏,崇祯却回答:“苟群臣殚心为国,朕何事乎内臣。
”加如张彝宪、高起潜等宦官均担任军事要职,但是宦官多不懂军事,并克扣军饷,冒领军功,致使军队怨声载道。
宦官任军事要职不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成为了大明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最后,崇祯帝的抑郁人格导致其对文官的极度不信任,十七年更换了五十个首辅大臣,客观上削弱了文官集团的力量,也削弱了自身的统治基础。
因为明朝自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内阁开始逐渐形成,到了明中期,开始代行丞相职责。
即使正德皇帝生性好玩,嘉靖皇帝爱好炼丹,万历皇帝数十年不理朝政,天启皇帝做自己喜爱的木匠工艺,大明帝国仍然可以正常运转。
然而,崇祯帝的不信任,导致十七年更换五十个首辅,文官系统缺乏稳定,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削弱了统治力量,从而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结语: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却成为历史上的亡国之君。
崇祯早期形成的抑郁人格导致了不恰当的做事方式,行事风格,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参考: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
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认为明朝末年刚好遇上了气候中的“小冰期”,所以导致粮食大幅减产,农民没法填饱肚子,只好被迫揭竿而起,最终推翻了明朝。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会那么简单。
其实“小冰期”对明朝的影响远没有那么大。
一个王朝最终走向灭亡,往往是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说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首先,导致明朝灭亡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土地兼并和吏治腐败。
◆明朝后期土地兼并的现象非常严重,权贵阶层仗着自己的权势,从底层农民手中巧取豪夺,强占土地。
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可怕的后果。
首先是权贵阶层可以通过各种特权,免于向国家缴税,而农民失地之后又无税可缴,所以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减少。
为了弥补财政上的漏洞,朝廷只好通过强硬手段给下面增派收税任务,可是权贵阶层依然有办法通过各种手段偷税漏税,结果就是朝廷的收税任务全部摊派到了无权无势的普通农民身上,原本已不堪重负的普通农民,生活又变得更加困苦。
这就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演变成星火燎原的农民起义军。
▲历史演变 如此相似其次,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长年累月的战争。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烧钱的项目就是战争,没有之一。
历史上许多盛极一时的王朝最终都是被战争给拖垮的。
仅仅是一场大型战争就足以掏空一个国家的家底,可是倒霉的明朝却偏偏要应对两线作战,即北方的满清和国内各地的农民起义军。
▲明末农民起义军   ◆打仗要花钱,没钱就只好多征税,税赋加重又导致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越来越多,要镇压越来越多的起义军,就要花更多的钱。
明朝就这样无可奈何地走进了死循环之中。
   ◆这个死循环也并非完全无解,老祖宗早就留下了一句至理名言:“攘外必先安内”。
对明朝而言,当时最佳选择其实应该先与满清和解。
割地也好,赔款也罢,能平息东北的战事才是关键。
只要东北战事结束,明朝就能腾出手来彻底剿灭起义军势力,从而结束战争。
然后再让国家休养生息,以明朝那么大的体量,只要不发生战争,恢复起来也是非常迅速的。
待到兵精粮足时,收复东北也就指日可待了。
不过,这种有损天朝威严的事情,作为明朝著名“键盘侠”的东林党人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在东林党一次次阻挠之下,明朝和满清最后的和解希望也破灭了。
那么东林党人有什么治国安邦的良策吗?
答案是:没有!再者,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明朝后期的那几位奇葩皇帝。
◆其中第一责任人当属万历皇帝。
这位爷在位48年,但却有长达30年不上朝的纪录。
在万历皇帝的长期怠工影响下,原本家底丰厚的大明王朝终于被彻底掏空。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万历皇帝终于走完了他荒唐的一生,而他留给子孙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明江山。
  ◆万历的儿子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仅一个月就去世了。
下一任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比他爷爷万历帝还要奇葩,他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却热衷于做木匠活,还以自己是“鲁班再世”自居。
明熹宗在位七年就去世了,在这七年时间里,大明王朝从破落走向了更加破落。
接替皇位的是他的弟弟朱由检,即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几乎没过上一天好日子,“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这是对崇祯帝在位期间生活的最贴切的评价。
不过,崇祯帝虽然拼尽了全力,明朝最终还是在他手中被灭亡了。
后世许多人认为崇祯皇帝能力有限,但客观地说,当时崇祯帝手中的“底牌”实在太烂,即便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再世,在那种情况下都未必能力挽狂澜。
▲崇祯皇帝 自缢煤山 综上所述,明朝之所以会灭亡,主要就是由上述三个重要原因导致的。
至于“小冰期”造成的粮食减产,这只能算是非常次要的原因。
事实上小冰期影响最大的时候,是明朝灭亡后的1650年(清顺治七年)至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可这也是清朝国力蒸蒸日上,统治基础不断稳固的阶段。
所以,明朝灭亡这个锅,真的不适合让“小冰期”来背。

参考:
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战略上两线同时做战,分散了明军的力量,导致最后明朝失败。
明朝与满清的做战起始于明万历年间十一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抗明,把对明军的战线拉伸到宁远一带。
一、明朝与后金的战事明朝起用大将袁崇换在宁远大战中重伤努尔哈赤,取得大胜。
从此明朝的战线业逐步稳定了下来,便开始与后金形成拉锯战。
虽说明朝在对后金几十年战争期间失败远多于胜利,但凭借着先进的武器以及正确指挥,硬是把局面打成僵持。
明朝的国力要比后金强厚,如果继续僵持下去,明朝的优势就会体现出来。
二、明朝与农民起义军的战事可是不巧的是,在国内却发生了农民起义。
明末的农民大起义首先发生在西北,这也是有原因的,除了自然灾害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崇祯的沉重税赋。
使得当地百姓民不聊生,无奈之下,百姓只得造反。
由此可以看出,明末农民大起义与崇祯实行的政策是有关的,而实施这一政策又与后金的做战有着必然的关系。
但崇祯在处理农民起义的问题上却没有处理好,由此走上了两线做战且对明朝不利的局面。
明军与起义军的战斗从崇祯二年开始,一直连绵不断,也经历了好几任指挥官,从一开始的杨鹤到后来的洪承畴。
明朝两线作战的弊端从崇祯六年明军杀掉起义军领袖紫金梁,到崇祯九年杀掉领袖高迎祥,明军对起义军的围剿已取得空前的胜利。
在洪承畴的率领下将要把起义军将要彻底的剿灭干净的时候,明军的两线做战的弊病显现了出来。
当时清军突然向明朝发起进攻,连连告捷,威胁到北京,崇祯只好从围剿起义军的前线抽调大量的部队返回保卫京师。
有着对农民军极高战绩的卢象升率军回援,这下缓解了农民起义军极大的压力,让农民军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借此机会修整,如果没有这次的清军的进攻而使得明军回救京师的话,那么李自成等农民军的命运很可能就同高迎祥等人一样了。
清军退却之后,崇祯又加强了对农民起义军的围剿,任命熊文灿为兵部尚书兼右副御史,他制订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策略来剿灭农民军。
洪承畴调集明军的主要精锐部队,对农民军大力打击。
很快,农民军的处境又陷入了困境,和李自成、张献忠齐名的刘国能却投降了明朝,而张献忠也于崇祯十一年受抚,李自成率军与洪承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潼关南原大战,战后只剩下了八人八骑逃走。
在眼看各地农民军将要被明军的绳套勒的窒息而死的时候,清军又一次的进攻明朝,这又给了农民军一次新的生命。
清军这次对明朝做战长达五个月之久,一直持续到到崇祯十二年初才结束,围剿农民军的将领卢象升在与清军的做战中战死。
松锦之战后,明朝国力明显下降崇祯十三年,皇太极围攻锦州,崇祯皇帝只能放下国内的农民起义军暂且不管,集中了几乎全部军队共十三万人,在洪承畴的率领下援救锦州。
随后发生了一场决定明朝命运的大会战,史称松锦之战。
松锦之战已明军惨败而告终,明朝多年的精锐主力部队损失怠近,钱粮损失无数,这几乎就是明朝的最大的家底。
松锦之战之后,明朝几乎没有大将和精兵钱粮用来对抗国内的农民起义军。
自此以后,农民起义军在对明军的做战中屡战屡胜,李自成终于在崇祯十七年初攻占了北京。

由于这一战略上的极大的错误,造成了明朝的亡国。
小编总结如果当时崇祯皇帝能够对力量强大的满清采取妥协的策略,和满清议和,而把全国的兵力、财力、良将、粮饷等用于对内的农民起义军的战争,按当时明军的实力是可以把农民军消灭干净的。
要知道明末农民起义开始只是起于西北,后来明朝亡国的时候各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不过以几个省为根源而已,南方各省风调雨顺根本就没有起义的意思,而绝大多数的省份根本就没有反对明朝,甚至是忠心耿耿的维护明朝的。
以当时明朝的实力,同时对外对内做战则具有极大的困难,但是只是单独对付一群乌合之众到处流窜,早期并没有政治愿望的弱敌农民军则没有什么大问题。
明朝当时的强大敌人是满清,满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英明的领袖和无与伦比的战斗力,半游牧半狩猎的而且统一强大起来的满人民族当时是和明朝有着国与国的关系。
这一切不仅让后人扼腕长叹,明朝的灭亡,实际上是亡于两线做战。

参考:
朝代兴替是历史必然,辉煌了近300年的强盛大明朝也不能例外,但是突然就土崩瓦解,走向灭亡,却跟唐、宋和清朝渐渐衰弱拖了半个多世纪甚至百年才慢慢灭亡有所不同。
(朱元璋剧照)明朝突然灭亡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大致有四点。
一、内阁制度与党争1.内阁很多人说明朝亡于崇祯之手,实际上从万历皇帝开始就走向灭亡了,也有一定的道理。
万历皇帝到崇祯很多年,中间没有出一个中兴之主,哪怕来一个稍微能干的皇帝,局面也不会那么不堪,造成出不了能干皇帝的原因,是因为明朝的政治制度问题。
开国皇帝朱元璋鉴于历朝历代宰相的权利太大,有的权利甚至超过了皇帝,废除了在历史上存在了千年的皇帝副手---宰相。
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这两个超级有魄力,能凭借自身魅力驾驭文武百官,处理繁杂的政务,剩下的皇帝
出发点很好,只是但是到了后来,内阁大臣的权力却越来越大,有名的杨士其,严嵩,张居正这些人的权力近乎达到了古代宰相的地步,严嵩,张居正甚至一度把持朝政几十年,后来的万历皇帝看张居正势头大,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一国之君居然事事还要看他脸色行事,隐忍到他死后才敢发难,可见内阁的权力之大。
(严嵩剧照)2.党争现代的日本英国等君主立宪国家,他们的内阁跟明朝内阁类似,能够很好的运行,也说明内阁制度是成功的。
如果内阁大臣之间能够通力合作,群臣能够上行下效,政令通达,那么明王朝可能还会再延续多年也不一定。
事实上的明朝内阁,辅政大臣之间各种勾心斗角互相拉帮结派,张居正和严嵩这种内阁首辅在政治上都各种不对付,下面群臣互相结党,是一个党的就百般维护,不是一个党的就百般攻击;
凡是你赞成的我就竭力反对,凡是你反对的我就鼎力支持。
皇帝身居宫禁之中,他也要保证自己的权力,也想行使皇帝权威,跟文官集团斗法,于是就又扶持身边的宦官,利用宦官集团牵制文官集团,因此又活生生的创造了一个党出来,像大太监王振,冯保,魏忠贤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政治上各种党派大乱斗,大大降低了执政效率,文臣宦官双双腐化,为明朝的没落埋下了伏笔。
二、少数民族与边患强汉、盛唐、弱宋,还有大明朝这几个中原汉人王朝,都面临一个无解的难题,那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明朝是打败和赶走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后,建立起来的最后一个汉族人主宰天下的封建王朝,他只是打败了元朝,却没能完全消灭蒙古,此后的两百多年里面,北方也就一直是朱家统治者的心病和威胁。
先是蒙古,后来又是瓦喇,最后是后金(女真)。
最为致命的是女真,本来女真族是跟着明朝走的,后金创建者努尔哈赤的父亲觉昌安还是明朝封的建州卫,但是北方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剿匪路上误杀了带路的觉昌安和塔克世。
这下惹火了努尔哈赤,靠着祖上遗留下来的十三副铠甲,居然在辽东举起来反对明朝的大旗,并逐步统一了建州女真,然后跟大明朝对着干。
开始努尔哈赤不是明朝对手,只敢袭扰大明边境打草谷,这期间一个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后人范文程投降了后金,并给努尔哈赤各种献计献策,协助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部落。
统一后的女真建立后金,有了跟明朝叫板的实力,辽东从此烽烟四起再无宁日。
后来的后金皇帝皇太极,更是把推翻大明当做了军事目标。
边境吃紧就需要打仗,打仗就需要用钱,后金崛起的同时期里面,大明朝内忧不断,朝廷根本拿不出钱来稳定边疆,东北锦州一线防御力量有所减弱,为后来满清入关提供了条件。
皇太极三、天灾人祸与农民起义1.天灾人祸大明王朝皇位传到崇祯皇帝的时候,经过前面几个糊涂皇帝的折腾,大明王朝内部已经显现出了颓败的兆头。
年轻的崇祯皇帝满怀斗志与信心,有心要在皇帝宝座上干一番大事业,要革命要改革,登基没几个月就把权倾朝野的大太监有“九千岁”之称的魏忠贤拿下,玩弄权术的内阁大臣也被他收拾的服服帖帖,眼看有望成为大明中兴的名主的时候,灾难却不停的降临了。
史料记载,崇祯皇帝在位的十七年时间里面,出现过的蝗灾,旱灾,水灾,大地震,鼠疫等等天灾数不胜数,老百姓苦不堪言。
即便是放在现在,前段时间出现的新冠疫情都让我国经济受到创伤,更何况这些灾难出现在落后的古代。
明朝的时候没有什么高产的农作物,也不可能在受到灾害粮食短缺之后还能到万里之遥的国家去买粮食。
因此,一受到灾害,首当其冲倒霉的就是老百姓的肚子,百姓吃不饱,大明王朝作为合法的唯一政府,就必须拿钱出来救济灾民。
可是政府的钱都拿去东北打仗了,没有多少钱来赈灾。
2.农民起义实在吃不饱的老百姓,眼看政府腐化穷困到让自己的子民大片大片的饿死的地步,朝廷还得收赋税支援前线。
很多人对这个朝廷就失望了,于是,吃不饱饭的农民干脆直接拿起锄头铁锹,开始公然造反。
这其中有个叫李自成的,原本是大明王朝的一个送快递的小公务员,明朝断了他的收入来源之后,也扯旗造反,打出了个响亮的口号“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这么粗浅易懂的口号,正好迎合了老百姓,所到之处百姓都夹道迎接。
李自成起兵过后曾经两次遭到镇压落到了崇祯皇帝手里,这种反贼头目,放到哪个朝代都只有死路一条,结果崇祯心软,放了他两次。
事不过三,李自成最后一次没给崇祯放他的机会,而是带领农民兄弟打进了北京城。
四、国门与退路,庸君崇祯与贪官1.天子守国门广大的农民群众后期兵锋所向,大明朝的官员们为了自己头上的脑袋和后院里的钱粮,那是处处皆投降。
李自成的大顺军队一直往北京打,部队越打越多,越打越顺利,崇祯皇帝所在的京师眼看是保不住的了。
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动了迁都的念头,如果他能像南宋赵家皇帝那样换个地方,然后再
然而没想到的是,崇祯的这个倡议才提出来,一杆子只想着自己高官厚禄的文官集团,居然全都反对这个英明的决定,嘴上都说要跟大明共存亡。
誓死守在崇祯身边当崇祯的忠臣孝子。
大臣都这么说了,崇祯贵为一国之君居然只能唉声叹气就这么算了,那总得想办法弄军队剿匪平叛呀,搞军队要钱,可国库早就因为年年兵荒马乱灾害不断给掏干净了。
堂堂大明朝,居然拿不出丝毫钱财。
崇祯又想一个办法,既然国库没钱,大家一起想办法,都回家摸点银子凑一凑先将就将就也行,讽刺的是一群贪官污吏,个个都说自己上有老下有小开销大,工资都跟不上开销,拿不出这个钱来。
崇祯这下没法了走一步算一步吧死守紫禁城等着外边的大明军队赶快来勤王吧。
(崇祯画像)2.勤政的庸君大明朝走到最后这种悲凉的境地,跟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自己也离不开关系。
崇祯明显不是昏君,跟他那当木匠的哥哥相比,他好了一万倍都不止,一登基就下了魏忠贤的权力,是有心要刷新一下吏治,整顿朝纲,成为大明朝中兴的一代令主。
他勤劳,17年如一日的勤政,可以说历史上除了清朝的雍正之外就他最勤劳了。
他节约,不近女色,身上充满了历代皇帝少有的闪光点。
他的缺点也很多,他多疑,重用袁崇焕守辽东却又不信任袁崇焕派派太监监军,被皇太极搞了个离间计后立马把袁崇焕抓起来打入死牢并凌迟处死。
他刚愎自用,17年间换了二十几个首辅大臣,一个不满意就撤职查办。
他优柔寡断缺乏魄力,有大臣提出迁都避开李自成锋芒,明明心里赞成却不敢拍板独断,最后有人反对也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
没人能说崇祯是一个昏君,但也没有人可以打包票的证明他是一个明君,历史给他的评价,就是个勤政的庸君。
公元1644年4月25日,等不来擎天保驾的大明军队进京勤王,却等来李自成攻入北京。
原本说好了要誓死保护崇祯,做崇祯的忠臣孝子的文官们,为了自己的性命,纷纷投降李自成。
成为孤家寡人的崇祯皇帝,命令皇后和妃子自杀,自己手拿宝剑,砍死心爱的女儿后,带着一个老太监吊死在煤山的一个歪脖子树上,大明王朝正式灭亡。
他的遗诏“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这两句说明他还是明白人,知道是他的大臣耽误了他。
,如果早迁都,或者都拿钱出来,多为朝廷出力,李自成未必能够打进北京。
戏剧性的是,误了大明江山的众文官大臣们,抛弃崇祯皇帝以后,满心以为李自成会好好对待他们,仍旧能够高官厚禄,结果李自成还没站稳脚跟就开始了抄家杀头,从那些文官的家里抄出来的金银财宝无以计数。
也不知道那些丢了性命丢了钱财的高官们在地底下有没有后悔误了崇祯,误了大明江山。
总结:大明的灭亡是历史共性,是必然,封建王朝不适用先进的内阁制度,后金,灾祸,兵乱拖垮了大明的财政,自私自利的文官集团,以及崇祯皇帝自己也缺乏力挽狂澜的能力,这些都是导致大明王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历史给老朱家开了一个大玩笑,朱元璋在农民起义浪潮中建立大明,两百多年后,大明又亡在了农民起义的浪潮中。
付语读历史,很高兴为您解答!
参考:
明朝末期为什么走向了灭亡?
封建王朝都有一个从建立时的辉煌到衰败的过程,不论哪朝都是如此,唐朝历经289年,宋朝320年,元朝97年,明朝276年,后来的大清296年,这说明封建王朝本身制度就有问题,皇帝的传承是有祖制规定的,不管你有没有能力,你都能合法继承帝位,这样造就了许多没什么作为的,甚至是昏庸无道的皇帝成了最高统治着,明朝也不例外,16位皇帝不过就朱元璋,朱棣两位称得上是雄才大略的明主,其余都是平庸之辈。
下面在说说明朝本身的问题,第一: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这样导致皇帝政务繁重,好多事情自己处理,有时候让身边的宦官代劳,给宦官专权创造了机会,造成内部斗争不断,政权不稳。
第二:明朝执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落后财政收入匮乏,国库空虚,官员队伍庞大,这些人都吃国家俸禄,导致国家入不敷出。
军队缺乏粮饷,虽然有先进的火器,但没钱发展,使明军战斗力不强。
第三:明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宗室,官绅,文人不承担赋税,乡绅地主把自己的赋税转嫁给农民,农民负担较重,所以农民起义不断,到后期更是出现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政策,得到广大农民拥护,成了灭亡明朝的主力军。
第四:少数民族的兴起,关外努尔哈赤建立了强大的后金,对大明一直虎视眈眈,战争不断,使大明朝内忧外患,终于到了崩塌的时刻。

参考:
王朝的兴衰更替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但如明朝这般,庞大帝国在顷刻间突然土崩瓦解的却是没有。
要知道就在三十年前,万历政府便连续进行三次大的战役,对内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播州之役平“杨应龙”,宁夏之役平“哱拜”);
对外维护了国际和平,巩固了明朝的大国地位(援助“朝鲜李氏王朝”打败“丰臣秀吉”的入侵军队)。
但即便如此,明朝还是在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里走向灭亡。
与前代的王朝相比,不管是盛唐、还是强汉,都苟延残喘了百余年才亡,所以说明朝的灭亡很突然。
太多人将“明”灭亡的原因归结给那个马夫,我不太认同。
明朝末年的困局是难解的,所有矛盾在1628年(朱由检在这一年即位)后一起爆发。
我想,这一难题即便是历史上再优秀的帝王都难以应对,何况统治帝国的还是“多疑寡断”的崇祯帝。
崇祯帝面临的大败局朱由检(即崇祯帝)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他在史书上的名声并不差,后世史学家在写到这位亡国之君时,通常都是用同情的笔法去写。
与谈迁、查继佐、万斯同并列“浙东四大史家”的张岱就高度评价过崇祯,认为他与历史上的明君相比也不遑多让。
(“古来亡国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嗟我先帝,焦虑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
)天启七年(1627)八月,明熹宗朱由校病逝。
这位昏庸的木匠皇帝并没有留下子嗣,于是他的兄弟——朱由检继承了皇位,改年“崇祯”。
朱由检是一位称职的皇帝,史书记载他“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但即便朱由检如何勤于政事,大明朝还是朝着不可逆的方向发展,最终直至灭亡。
而灭亡原因,我简单罗列于下:(1)、明亡于“流寇”天启七年,也就是熹宗驾崩、崇祯登基的这一年,陕西一名叫王二的农民发动起义,掀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王二起义后,安塞的“高迎祥”、米脂的“李自成”、定边的“张献忠”纷纷揭竿而起。
一时之间,起义军声势浩大,人数到达百万之众。
而数量如此巨大的起义军无疑是大大牵扯了明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明亡于“天灾”一些学者研究指出从“元”到“清”这一段时间正是第四次“小冰河时期”发生的时间。
而明末清初时期也是最冷的一段时期。
天气寒冷、大旱不断,北方连年发生大旱导致粮食产量锐减。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明朝末年的北方,先是大旱、再生蝗灾,紧跟着又发生瘟疫,百姓流离失所、尸横遍野……由于连年的天灾,朝廷在救灾一事上的无能,导致朝廷与农民的矛盾激化,最后的结果就是农民爆发起义。
(3)、明亡于“外患”自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后,不管是万历皇帝还是接下来明朝廷的掌权者似乎都没有心思主动出击,明朝对女真的战略也转变为全面防守。
至崇祯即位后,朝廷也没有能力将全部精力都放在辽东。
内忧外患之下,朝廷每年的“三响”(辽响:对女真、剿响:对剿匪、练响:训练士兵)支出高达二千万两。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而沉重的税收最后还是摊派到老百姓的头上,社会矛盾愈发严重,加剧了农民起义所带来的威胁。
这是一个死局,任凭朱由检如何禅精竭虑都无法解决,我大致梳理了一下这个死循环,如下:起因:连年天灾导致粮食减产;
关外女真部落对明朝的侵扰。
于是朝廷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前往辽东以应对女真;
连年的天灾导致粮食减产,而朝廷的救灾不及时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所以朝廷又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前去镇压爆发的农民起义。
但这巨大的耗费是朝廷不能承受的,所以最后还是摊派到了老百姓头上。
不过连年天灾的发生已经令老百姓生活艰难,于是他们索性跟随起义军造反。
于是朝廷只能再度派兵镇压……再说说崇祯:康熙评价他生于深宫,长于阿保之手,所以不通人情事故。
事实也是如此,崇祯在任期间竟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
由于崇祯的“多疑寡断”,导致他前期深信袁崇焕,耗费巨大打造出“关宁锦防线”,结果后金(女真)军队绕过防线,从蒙古打了过来,而袁崇焕最终也在度过半年的囚狱生涯后被处以极刑。
结语:历史上没有千年的王朝,即使是日本的菊花王朝在多半时间里也只是幕府将军的傀儡罢了。
至于明朝,明朝历经十六帝,共享国祚276年。
在经历过明初洪武、永乐、仁宣四代帝王的奋发后,明朝的国力达到巅峰。
但盛极而衰,一场“土木之变”和紧跟着的“夺门之变”令明朝数代先帝营造的优势荡然无存;
明孝宗即位后,在朱祐橖的励精
直至万历登基时,一位叫做张居正的大臣开展了他轰轰烈烈的大改革,可惜“功未成而人先亡”,眼看要达成的万历中兴就这样中途腰斩…不过凭借张居正改革所留下的财富还是支撑万历皇帝打赢三场大的战役,奠定了明朝的霸主地位。
但就在万历驾崩二十余年后,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在上文中我们列举了明朝灭亡的几点原因,但最后,我还要再列举一个:“明实亡于“党争”。
党争误国这句话是不假的。
自“土木之变”爆发后,皇帝能依靠的勋贵大多在土木堡战死,于是皇帝从此只能扶植新的势力来牵制“文官集团”,这一新势力便是“宦官”。
“宦官”背后有皇帝的撑腰,所以能与“文官集团”抗衡,但这与皇帝是否贤明的关系很大(可以参考弘治朝和正德朝),而文官集团也因自身足够团结,所以能压制住宦官。
但在万历以后,“东林党”的出现将这一现状打破,东林党将自党的利益凌驾在整个文官集团之上,他们在朝中安插亲信、排除异己,于是被东林党打败的官员纷纷投靠有皇帝撑腰的宦官。
于是在天启年间,“阉党”出现了。
而明朝也走上灭亡的道路。

参考:
每个王朝都有它兴衰的过程,明朝也是一样。
关于明朝的灭亡,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财政危机导致国家亏空明朝晚期,各种势力先后抬头,先是明朝内部阉党乱政,接着又是后金入侵。
这一系列政乱和战争,已经影响到了明朝的财政体系。
明朝政府晚期的税收虽然很低,但却并没有惠及全民,崇祯帝晚期,为了增加军费,崇祯帝甚至下令叠加税收,本来农民就生活困苦,在如此增税,百姓自然会苦不堪言,如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明朝政府也完全名存实亡。
二、明朝党争频繁,官吏之间贪污腐败的现象层出不穷明熹宗在位时,明朝出现了阉党乱政,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长期把持明朝国政,他们打击东林党等清流势力,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阉党乱政,明朝内部官员也是争相逢迎,如此,明朝官吏便无心为政,贪污腐败现象便层出不穷。
崇祯帝继位后,虽然打击了阉党集团,但却并没有扼制党争。
崇祯帝在位十六年间,明朝内部又出现了党争,明朝行政效率也愈发低下。
三、明朝在军事上陷入了两线作战,加剧了明朝的覆灭崇祯帝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勤俭皇帝,他曾为了平定国内农民暴动,甚至也将自己的生活补贴全部先出,可惜,这些有利的举措,却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效率。
农民义军是越剿越多,辽东后金南下的势头也是越来越明显,到了崇祯帝最后统治的几年内,明朝政府已经完全处在了义军和清军的夹击之下。
两线作战,明军兵力不足,且战力低下,很快,明朝就走向了灭亡。
结语一个王朝的灭亡,必然有它综合的“病症”。
明朝晚期,国家已经因为财政而亏空,如果再加上天灾、战乱,明朝政府则更加羸弱。
一个已经疾病缠身奄奄一息的王朝,就算给它救济的药方,恐怕也无力挽回失败的局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