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为何只签一个“肃”字什么意思

先上李鸿章的签名照,大家仔细瞧瞧,这是1个字吗?
你说它是“肃”字,按照汉字书法艺术,它确实可以是。
你说它是“李鸿章”本名3字写成一团,又似乎有点像,有人就是这么认为。
有先例可溯,甲午战争中清朝惨败,李鸿章在《马关条约》里也是签下这个“怪字”,在第2张
这个锅肯定是甩不掉,李鸿章即便是万般不甘,也得认下“卖国贼”骂名。
1900年,李鸿章去签署《辛丑条约》,心里是挺憋屈,闹出八国联军的“庚子事变”,跟他并没有瓜葛。
国是如此,他作为1个跟列强交涉的最佳人选,也是不得不硬上。
列强们也认可他来签约,论当时清朝官员的海外影响力,还没谁能超过李鸿章。
或许是觉得太过于屈辱,李鸿章这次的签名,真的更像“肃”字。
或许,李鸿章想发出“公事公办”的信息,因为他的爵位是【一等肃毅伯】,“肃毅”是朝廷赐予他的封号。

签约时,李鸿章的感冒未愈,经历跟列强的博弈之后,回到家更是病情加重,慈禧太后看他“劳苦功高”特赏假20天。
不得不说,李鸿章确实给慈禧太后立下大功,否则这个向“万国宣战”的老太太,铁定麻烦不少。
谈判期间,李鸿章咬定“宣战诏书”是假的,朝廷被一小撮坏人把持,导致发生义和团的叛乱。
既然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叛乱”,那么八国联军就变成帮助朝廷镇压叛乱的友军。
经过他的外交斡旋,列强原则上同意这种解释,慈禧太后最终逃过一劫。
100年前的庚子年,面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局面,李鸿章被迫实施“以夷制夷”的伎俩,从列强之间的矛盾入手,以求中国付出最小的代价。
这是典型的弱者外交,也是国家的耻辱,聪明如李鸿章也是无可奈何,他甚至在谈判桌前说道:“你们犹如虎狼”。
今年又是庚子年,3月份中国外交代表团出访美国,在阿拉斯加州对美国人的无礼,做出强有力的回击。
消息一出,不仅令世界各国感到震惊,更是让整个华人圈沸腾,堪称“一雪百年之耻”。
当年,李鸿章痛苦的画押,但愿永远成为历史的记忆,成为鞭笞亿万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不懈动力。

参考:
严格的说,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写的并非是“肃”字,而是一个和“肃”字有些像的花押。
现在网上确实有一种说法, 说李鸿章在签署《辛丑条约》时,在最后签名处没有写自己名字,而是写了一个“肃”字,这是因为他是代表清政府去签署这份不平等条约,所以不愿意写自己名字来担负这个骂名,才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一起,形成了这个“肃”字。
不过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李鸿章这个签名其实是他用了很久的花押,并非临时起意写的。
所谓花押,指的是中国旧时的一种签名方式。
我们都知道,在文件或是信件的最后需要写上自己的名字,古人也不例外。
而这种签名因为写的频率很高,所以到了后来往往越来越熟练,笔画常常会连在一起,形成一种有些类似草书的独特写法。
当然,这种签名只是看上去有些像草书而已,实际上往往是根据
甚至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特点,在签名时还会故意少写、多写几笔,让这个签名看上去变成似字非字,似画非画的特殊符号。
这种写法,其实就有些像现代的个性化签名,古代则称之为花押。
花押的好处是这个签名并不同于普通的文字,如何书写和其中的细节,往往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其他人极难模仿,具有一定的防伪性,更何况花押看上去比普通签名更有个性,所以从三国时期出现以后,就很快流行了起来,很多文人墨客都有自己特色的花押。
当然,也有一些人的花押比较简单,只是单纯为了彰显个性而已。
比如说宋徽宗赵佶的花押就很简单,看上去有些像\"天\"字,有些像\"下\"字,又有些像松散的\"开\"字,没几笔。
但是其实际上这却代表了\"天下一人\"四个字,这含义显然比防伪更重要。
而李鸿章的花押也已经使用了很久,在他早年的文件、书信上,都可以看到这个类似“肃”字的花押。
比如说下面
至于为什么李鸿章使用这么一个花押,说法不一。
有些说这是把“李鸿章”三个字写在一起而成,有些人则是说李鸿章的封爵是肃毅伯,因此把自己签名写得像“肃”字。
但是具体什么原因,恐怕只有李鸿章本人才知道了。
另外要说一下的是,其实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的庆亲王奕劻,他写的签名其实也是一个花押,看上去只有一个字而已。
所以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只是正常签了一个花押而已,并没有什么太独特的用意。

参考:
那是因为李鸿章当时的爵位是一等肃毅伯。
签这个"肃"字表明代表的是囯家行为,是履行职责所在,虽然这个职责行为不太光彩,好比大总统命令总理去签订对外文件,总理敢不签吗?
如果签李鸿章三字,则容易被民众视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