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李自成明朝会不会灭亡

首先一个王朝的兴衰有其自然规律,个别历史人物的出现只会起到加速或延缓这种规律的作用。
明朝作为最后一个大一统的汉人王朝,其覆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李自成仅仅是这些因素中的一个,即使没有李自成出现,明朝同样会灭亡,只不过灭掉明朝的会可能是张三、李四或者王二麻子。
史家有云:“明之亡,亡于党争”,明末天启年间东林党和阉党之间斗争,导致朝局混乱,政令不通,甚至军备废弃,边防松弛。
甚至在崇祯年间魏忠贤处死、阉党覆灭之后党争依然没有停歇,反而是愈演愈烈。
党争为明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尽管崇祯年间出现了一大批军事或政务上的英才,比如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杨嗣昌等,但是他们非但没有完成挽狂澜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的历史使命,反而落得个蒙冤遇害或者战死沙场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党争的缘故。
灾荒连年是明朝灭亡的另一个原因,综观崇祯一朝十七年间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蝗、涝、风、雹、震、雪等一应俱全,其中旱灾更是连年发生,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华夏近五百年所未见。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其善良朴实的民族,只要还有一口饭,还有活路的情况下他们也绝不会铤而走险去造反。
然而灾荒严重造成民不聊生,再加上朝廷腐败,赈灾不力,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席卷神州大地,李自成、张献忠们也就应运而生了。
异族的入侵同时也加剧了明朝的灭亡,有限的军队和优秀将领不得不在抵御关外的皇太极和关内的农民起义军之间来回奔走,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只能保一时安宁,终究会被人打开缺口,既是不是李自成攻破京城也有可能是其他人。

参考:
明朝的灭亡几乎是必然的,与有没有李自成关系不大。
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笔者认为有这几方面原因:第一,接班人一个不如一个。
年龄越来越小,长在深宫,对社会缺乏基本认识。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接班人的培养,给太子朱标配备相当豪华的导师团队,包括李善长、徐达、常遇春。
除了导师团队豪华,朱元璋从小就培养朱标治国理政,磨练行政能力;
同时也时常告诫朱标,让他去故乡扫墓,感受创业艰难。
结果朱标早早去世,朱元璋已经没有时间来培养孙子朱允炆,只能靠大清洗来稳定孙子的地位,结果江山被朱棣夺走。
接班人的问题在朱棣身上再次上演,太子朱高炽战战兢兢当了二十二年太子,当皇帝没几天就去世,皇位传给朱瞻基,朱瞻基之后,明朝皇帝接班人年龄越来越小,明英宗九岁即位,明宪宗八岁即位,明武宗十三岁即位,这些人即位年龄幼小,对社会都缺乏起码认识,更何况治国。
为了维持江山稳固,明朝不得不依靠文臣集团,但文臣集团也逐渐走向衰败,心学兴起后,文臣更是以空谈代替实干,“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是对明末文臣的最好评价,何况明末文臣集团还染上了党同伐异的毛病。
第二,军队衰败,战斗力急速下降。
明朝在军队制度上,卫所制继承了唐朝的府兵制,将一部分人永远划为兵籍,免除徭役,世世代代服兵役,但这些人的地位远不如农户,因此逃亡很普遍。
明朝中后期以后,卫所制进一步衰败,士兵不但要服兵役,还成为徭役对象,地位比明初更差,嘉靖年间,明朝禁军只有四五万人,还都是老弱病残,在面对蒙古军队时,吓得痛哭流涕。
为了解决兵源问题,明朝不得不募兵,募兵需要钱,就不得不加重税赋,这进一步加重了社会负担。
更为重要的是,明朝士兵地位低下,全社会没有人看得上当兵打仗的人,连将军也受人鄙视,明朝后期,军事力量实际上已经瓦解,军队逐渐沦为私兵,杀良冒功的现象层出不穷,这样缺乏战斗力的军队是无法对抗农民军的,更无法保护明朝。
第三,国家法规无人遵守。
明朝初年,朱元璋制定了大量法规政策,比如《大明律》、《御制大诰》、《皇明祖训》,朱元璋希望这些法律规章能够约束后人,从制度上维系明朝。
结果从朱元璋开始,就不断破坏这些规章制度。
比如,朱元璋反对太监干政,执政后期却大量使用太监,到了他儿子朱棣时期,更是成立了东厂;
又比如,朱元璋施行严刑峻法,大量杀戮功勋旧臣,朱元璋也知道这不是办法,规定后代不许效仿,结果朱棣夺权后再次大开杀戒。
朱元璋制定的法律制度,在他死后基本就被破坏,东厂、西厂,锦衣卫完全凌驾于法律之上,这也导致后期皇帝完全可以越出制度,自行其是。
第四,利益集团庞大,财政崩溃。
任何一个朝代,崩溃的一大因素就是财政崩溃,明朝中后期,财政状况非常糟糕,这与明初的制度设计密不可分。
明朝对功勋旧臣的待遇非常丰厚,当了大臣,入阁之后,告老还乡之后,就可以免除徭役、税收,这制造出大量不用纳税的富户,比如徐阶、严嵩,他们种地不纳税,农民为避税就卖地投奔他们,直接导致政府税源大规模减少。
与大臣类似,皇室子弟在占有大量土地的同时,也不用纳税,政府税收不足,只能想办法扩大税源。
练响、辽饷都是明朝了应该对税收不足搞出的制度,结果严重加重农民负担,逼得农民不得不造反,李自成正好由此起事。
第五,明朝后期人口猛增,白银外流,通货膨胀极为严重。
在前工业化时代,没有工业支撑,大量人口外加白银外流,只会导致国家陷入“马尔萨斯陷阱”,最终以新一轮暴乱、战争、瘟疫终结。
设想下,明朝中后期,利益集团庞大动不得,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中央缺钱、军队腐化、官员只会空谈,种种迹象表明,明朝病入膏肓,灭亡是早晚的事。

参考:
可能会推迟几年,但肯定会。
李自成起义,是中国农民起义的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而在李自成之前,明朝大规模农民起义就已经达到数百次,小规模则不计其数。
很多人觉得崇祯是亡国之君,魏忠贤等阉党作乱是明灭的原因,都不是。
远在明朝中期,即使是弘治中兴和隆庆新政时,整个大明朝都是不安稳的。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明朝土地兼并极其恶劣,大量的小农阶层被迫离开了他们的土地,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民,在正德年间就爆发了极具规模的江西农民起义。
派去镇压起义军的,就是我们历史书上的名人,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
土地是农民的命,但是明朝赋税沉重,贪墨横行,朝廷规定的纳粮数额之外,还要经过乡村的族长、里长、知县、知府、布政司层层剥削,导致农民根本无法承担粮税,只能把土地卖给剥削阶级,成为佃户甚至奴隶。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唯一希望,内陆地区的失土农民就当了流民聚众造反,沿海地区的失土农民就当了海盗聚众抢劫,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没有李自成,明朝也会灭亡,李自成只是这万千受苦农民的一个代表罢了。

参考:
虽然很多人都在说,明朝是亡于李自成,也有人说明朝是亡于清朝,但最残酷的事实是,就算没有李自成,甚至辽东也没有清王朝,如果明朝没有改变自张居正过世后一个短板毛病,它的灭亡也是必然的。
真正害死明朝的,既不是清朝,更不是李自成,而是明朝到死都没有改的大毛病——严重的经济崩盘。
如果乍一看晚明的政治经济民生,经济崩盘这事情,似乎和明朝根本不搭。
十七世纪的明朝,不止是一个政治无比黑暗的时代,更是经济空前活跃的时代,当时南方主要城市的经济水平,要远远高于后世康乾盛世的顶峰时期,就连经济不怎么发达的北方,以《豫变纪略》等史料形容,在后来发生大乱的河南,天启年间还是一片繁华,工商业经济十分繁荣。
要是单看这些,根本想象不到明朝会乱成这样。
▲ 李自成水淹开封可是,明朝最严重的经济崩盘现象,就藏在这繁华里:民间工商业空前发达,但是国家财政却无法从强大的工商业里收取应有的税收,甚至出现了工商业越发达,明王朝就越发穷困的咄咄怪事,直到这个王朝彻底灭亡。
这个情况,可以打一个比喻:一个老板想开一家农场,下面的员工们苦心经营,结果农场就是个空架子,反而是附带在农场的超市最赚钱,但是赚钱的超市,收益却绝到不了老板手里。
明王朝,就是这个倒霉的老板。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因为从张居正改革起,明朝就进入了经济转型期,新型的一条鞭法增加了国家财政,却也把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解放了出来,工商业蓬勃发展,国家农业税越来越少,那么工商业呢?
把持工商业的东林党们,又怎会允许朝廷来动自己的奶酪,于是恶性循环就不断上演,明朝抗清没钱,平叛没钱,为了筹集军费,既然工商业征不到税收,就只能征农业税,然后北方就沸反盈天,直到彻底灭亡。
这样一个经济转型的坑,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成为明朝没有越过去的天堑。
缺乏改革的勇气,最后就是这样困在坑里灭亡的结局!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参考:
明朝的灭亡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小冰河的天灾,内部的农民起义,外部的满清入侵等等。
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明末的党争耗尽了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丝力量。
谈及明末的党争就不等不提到矛盾最为严重的两个党派,一个是以宦官为首的阉党,另一个则是以文官为首的东林党。
阉党的兴起按道理明朝是不会有阉党的出现的,因为在洪武初年,朱元璋就为了防止宦官专权而令\"寺人不过侍奉洒扫,不许干与政事\"。
虽然明初朝廷就制定了太监不得干政的规矩,但是后世皇帝却不引以为戒,屡次违反朱元璋制定的祖制。
第一个破坏朱元璋规定太监不能干预朝政的皇帝,就是那一个当过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亲政后,十分宠幸太监王振。
甚至在王振的鼓动之下还御驾亲征攻打瓦剌,可惜的是也正是在王振的瞎指挥之下,最终朱祁镇战败被俘。
在朱祁镇之后,还有出现了宪宗朝宦官汪直、武宗朝宦官刘瑾、熹宗朝宦官魏忠贤等,都曾干预朝政、打击士人官僚。
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宦官干政,让后宫的太监势力日渐强盛,最终组成了一支强大的阉党团队。
东林党的兴起阉党势力的强大,必定触犯了文官集团的利益。
最初文官集团只是小规模的反抗,并没有形成党派的势力。
到了万历年间,一

顾宪成本身是在吏部工作,当时张居正倒台后,朝廷意识到了内阁势力过于强大,欲分散内阁的势力。
这时候朝廷其他的六个部门便开始了与内阁争权夺利,其中以顾宪成为首的吏部更是首当其冲。
最终在这一次党争中,顾宪成脱颖而出,不仅成为了吏部的掌舵人,还扳倒了内阁首辅王锡爵。
王锡爵退出朝堂之后,万历命令吏部根据品望推选六七位能够胜任首辅之职的官员听候点用。
顾宪成等人违背皇帝的意思,几次提名的人,都是万历所厌恶的。
最后忍无可忍的万历皇帝将顾宪成贬官回乡。
回乡之后的顾宪成,并没有因为官场的失利而沉沦。
相反他开拓出一种新的途径,那就是以讲学为名,广交朋友,四处活动。
随着活动量的增加,顾宪成感到有必要建造一个固定的场所,将分散的讲学活动变成一个有协调组织的统一活动,从而增强社会影响力。
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在无锡城东门内的东林书院遗址重建东林书院,并与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八人发起东林大会。
自此东林党最终成立了,在往后的二三十年里,成为了左右大明王朝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势力。
两大党派的争执到了明熹宗时期,因为扶持熹宗即位有功,东林党第一次摆脱了\"在野党\"的身份。
此时如日中天的东林党,打击了大量与他们作对的文官集团,摆在他们面前的政治对手只剩下了明熹宗最信任的太监魏忠贤。
说到魏忠贤,可以算得上明朝历代阉党里面势力最为强大的。
当时魏忠贤号称\"九千岁\",两个势力相当的党派相争,必定引起朝局的动荡。
天启五年,魏忠贤对东林党采取了残酷的镇压行动,他借熊廷弼事件,诬东林党的左光斗、杨涟、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等人有贪赃之罪,大肆搜捕东林党人,许多著名的东林党人冤死狱中。
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杀害了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 7 人,东林书院被限期全部拆毁,讲学亦告中止。
崇祯皇帝继位后,为了收拢皇权,便开始打击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
最终不可一世的\"九千岁\"倒台了,树倒猢狲散阉党集团再也掀不起风浪了。
另一方面,崇祯皇帝也平反了大量天启朝被魏忠贤陷害的东林党冤案,东林党人再一次成为了朝廷的决策班底。
胜利的东林党,却成为了压垮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近十年的阉党与东林党之争,最终以东林党的胜利而告终。
虽然阉党集团存在贪污、专政的政治污点,但是以魏忠贤为主的宦官团队毕竟还是给大明王朝办了大量的实事。
而东林党虽然有着清廉的政治形象,但是毕竟都是一些理想主义的\"在野党\"组成,丝毫没有“执政经验”。
在崇祯皇帝为了筹集对起义军、清兵的军费时,准备向江南的商贾士族增税、捐款。
但是东林党却因为这些商贾士族是自己的政治依靠,而极力的反对崇祯皇帝的增税、捐款。
最终国库空乏的大明王朝被起义大军给推翻了。
讽刺的是,当崇祯皇帝向东林党人士借钱时,东林党人以\"穷\"为名拒绝了崇祯的请求,但是在起义大军搜查这些东林党人的宅邸时却发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
本文作者煮酒君,2018年9月首发于

参考:
中国自秦灭亡后,王朝更叠是常有的事。
大多和农民起义有关。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到李自成时是:“闯王来了不纳粮”。
红军时打土豪分地,解放战争解放区搞土改。
说明自“商鞅变法”,自耕农劳动制在中国确立。
中国人一直缺乏必要的理解和管理的好方法。
在自耕农劳动制为基础的农耕社会,农民只有在自家的土地上劳作才能有积极性。
这是自耕农劳动提高社会生产的重要方法。
这个方法会因农民失地.少地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
照成一部份农民没地种,一部份地主地太多,只能采用雇工的方式。
农耕不适用雇佣劳动,就像一定的农耕水平不适合奴隶劳动被商鞅变法废除了一样,雇工也是自耕农劳动特有的提高生产的方法的破坏。
在中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国家实行“以德治国”。
国家缺少农耕经济人才,并受歧视。
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提高生产的方法经常被破坏。
以德治国带来的是腐败.堕落.民不聊生。
中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一旦灾害降临,天怒人怨。
王 朝的统治就是个问题了。
明朝虽是农民起义建立的王朝,对问题的理解.认识不够,缺少解决问题的措施。
为什么呢?
儒家思想是春秋孔子时代的思想。
那个时代是奴隶社会,是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
不同的社会用不同的思想和方法管理是很自然的事,独尊儒术是张冠李戴,是对社会本质的不理解,是中国人的愚昧无知。
农民起义之后总会带来王朝一定时期的繁荣,那是因为战争使人口减少,土地无主化,战后从新调整了土地,使提高生产的方法从新确立。
在中国人民和儒生创造了中国历史,农民起义创造了盛世。
独尊儒术创造的是--儒生误国!
参考:
不得不说李自成是
可这位仁兄偏不,似乎把造反当成了终身职业,很有点职业精神,誓将造反进行到底。
我有点怀疑是不是和清军有什么协议,推翻大明,江山归李自成,山海关外归清。
只不过分赃不均,李仁兄也有了点民族精神,开打。
只是瞎猜,勿喷。
总而言之,明末也就成就了这个李自成,那些说没有李自成,还有张自成,王自成的可以洗洗睡了,你当叫自成这个名字的,真是自己能成?
明末最要命的是腐败,没钱,没粮,要是有粮有钱,老百姓谁愿跟李自成?
国内平定,满夷想进关?
省省吧。

参考:
没有李自成,明朝同样会亡!大秦没有李自成,却有陈胜、吴广,所以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亡了!大汉没有李自成,却有黄巾军,有张梁张角,所以虽远必诛的大汉朝亡了!大唐没有李自成,却有安禄山史思明,所以处在世界之巅的大唐盛世亡了!因此,即便明朝没有李自成,也会有王自成、张自成,大明始终都是要亡的,李自成只是促使大明朝崩塌的催化剂!明朝是一个极为强硬的王朝,他们不同于大宋,重文轻武,一味的绥靖妥协,即便王朝由盛转衰再至覆灭,但明朝所有的皇帝都保持了天子所应具备的气节,不管是被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还是吊死在梅登山的崇祯帝朱由检,他们始终牢牢坚守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的祖训。
如此一个铁血的王朝的覆灭,绝对不只是一支起义军就能够完成的!那么大明到底是因何而亡呢,请容笔者细细道来!首先,是因为制度的原因熟悉明朝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大明差一点就完成了君主立宪,在嘉靖到万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内阁,因此虽然嘉靖几十年不上朝,依然能够保持政令畅通,但这只是先进的一面,并且还是处于襁褓之中,稍有风吹草动就胎死腹中。
而真正贯穿了整个大明王朝的是他们的宗藩制度和爵位制度,“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并能世袭罔替。
”由于朱元璋是苦孩子出身,所以对于后世子孙考虑的非常长远,怕这些皇室子孙受苦,因此实行了较为细致的分封制度,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朱元璋显然是忽视了子孙的繁殖能力,于是到了明朝后期,庞大的皇室宗亲的俸禄让国库入不敷出,在此只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个大概,嘉靖年间全国的漕粮是400万石左右,但是亲王到中尉这些宗室的俸禄就高达800万石,全部给他们还差一半,虽然之后的几任皇帝开始缩减宗室俸禄,但仍然是指标而不治本,到了崇祯当皇帝的时候,更是因为庞大的宗室俸禄导致军费的不足,成为明王的一大主因。
其次,是党争的原因说到结党营私,在笔者影响中最为严重的朝代应该就是明朝,从洪武到永乐,从天启到崇祯,党争就一直没有断过。
但是如果说起对于大明的灭亡最应该负责的就是阉党和东林党之争,虽然历任大明天子对于阉党都进行了极为严酷的打压,不管是刘瑾还是王振之流都遭受了最为严苛的惩戒,可惜最后还是出现了号称九千岁的魏宗贤,一代又一代的宦官势力的叠加,终于在天启年间成了气候,最终形成了强大的阉党团队!而在另一方面,文官集团中则是产生了一个团体——东林党,东林党诞生于万历年间,由顾宪成一手打造,本来属于在野党的东林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了朱由校当政时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由于和阉党存在激烈的利益冲突,所以一场腥风血雨毫不意外的在两党之间爆发了,当时九千岁是天启皇帝最为崇信的人,因此在这场对决之中阉党占尽便宜,东林党的首脑人物左光斗、高攀龙、周启元、周顺昌等人均被残骸致死,东林党也在这场斗争中被打落尘埃,直到崇祯登基之后清算了魏党之后,东林党才得到起复,不过重新回到朝堂中的东林党并没有成为救国的栋梁,反而成为了压垮大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东林党代表的是士族集团的利益,所以在军费紧张崇祯打算增加税负时遭遇到他们的强硬反抗,并且在最后关头崇祯筹措军资向这些东林党人借款的时候也遭到了拒绝,好笑的是在义军打入北京城后却在他们的家里发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目光短浅可见一斑!最后,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说千年难遇的小冰河时代,气候对于明朝也是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打压,如果不是吃不饱饭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流民,没有流民李自成就不可能几次三番的成功的募集到兵员,那明朝的国祚起码应该还能有百八十年的光景。
另外明朝的屯兵制也让部队的战斗力每况愈下,凡此种种都是明亡的原因,李自成只能算作适逢其会罢了!
参考:
我们首先要知道,明末为什么会爆发农民大起义?
万历46年,为了压制辽东的努尔哈赤,明朝开始征发辽饷。
基本上一亩地加征9厘白银,一共是520万两白银。
到了天启又开始增加行盐等等,同时到1631年,再次增加辽饷到一亩1分2厘白银,加上增加的盐课等等,征收740万两白银。
要知道,万历46年以前,明朝一年的收入也就300-400万两白银。
这等于是全国的税负增加了100%甚至是200%
再加上小冰河期的影响,收入降低,税负成倍增加,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农民常常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这些“皇粮国税”。
明军在辽东屡屡战败,就不断增加投入,增加部队。
减少其他地区明军的待遇。
以至于,卢象升说:西北军人惨状:“今逋饷愈多,饥寒逼体,向之拿钱借债,勉制弓矢枪刀,依然典卖矣。
多兵摆列武场,金风如箭,馁而病、僵而仆者纷纷见告矣。
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绔者,有少鞋袜者,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
”最后,西北地区的贫困农民,边军和流民就在崇祯年间,爆发了席卷半个中国的大起义。
出现了众多首领,比如老回回,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崇祯皇帝拼命维持将倾的明王朝大厦,到了1644年,再也无法维持。
1644年初,已经欠军饷达数百万两,南方来的税款只有几万两,国家粮仓已经空虚。
当北京被李自成包围时,明朝驻军已经5个月无饷。
士气涣散。
因此,就是没有李自成,明朝也已经扛不住了。
除非,明朝可以从两线作战当中解放出来,集中主力先打农民军,与后金保持岁贡和局。
还有一些机会。
两边都要打,两边都要抓,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场空。

参考:
没有李自成,也会有张自成,王自成,明末整个社会的矛盾已经烂到根上了。

首先第一点,就是气候变化,纵观整个中华民族的朝代更迭,几乎都离不开气候因素(除却大秦,大秦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汉末黄巾,隋末大旱,唐末宋初,元末明初中原,清末民国初陕西,因为是农耕王朝,所以粮食对于国家很重要,干旱造成粮食减产,使得老百姓难以过活,虽然有朝廷赈灾,但是往往一个朝代的中后半段,官员的廉洁性都得不到保障,私吞财务现象经常发生,也就是下面第二点。
第二点,一个朝代经过最开始打江山一代以后,朝堂分封功臣,适得到后来形成了门阀,而选拔人才的制度出发点很好,但是到了后来都被很多世家大族把控,负责官员纪律检查的御史大夫,在很大一定程度上要摸是沽名钓誉,要么是有心无力,再者就是同流合污,如果朝廷不出乱子没事,但是万一有问题,那官员的质量就没办法保证,所以官员问题是很重要的问题。
明末李自成等一些农民军首领很多都是小官吏出身,他们都是因为一些官员不作为,前进无望才造反,类似于林冲那样。
第三点,文官集团,这一点很有问题,从汉唐开始萌牙,到宋,最后明清,文人地位逐步上升,刑不上大夫就是最好例证,他们统治者国家,国家的命运逐步由世家大族把控,朝廷成了文人天下,他们说一就是一,世家门阀掌控者国家决定,像宋朝的几个变法,明朝张居正,清末,改革损害的是世家利益,所以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到了朝代的末年,朝廷没钱没饷,东西都在世家手里,皇帝想干都有心无力。
而且,最重要的,是不同文官集团的倾轧,使得整个朝堂活力都放在这方面了。
使得朝廷变成不顾对错只管派别的地方,如明末的东林党。
而且,一个王朝长治久安依靠了文管,而且在太平盛世武人没有用武之地,即便后来有对外战争镇压战争,文管还是可以一言可决定武人生死,这使得文武之间失去均衡,为后来的武人叛乱埋下祸根,如毛文龙死后他的手下虽然与满清有这血海深仇但是也投降满清,在文官眼里永远不拿武人当人看。
第四点就是皇帝问题,明朝从朱元璋开始,除去第二个朱允炆以外,无一例外都是刻薄寡恩的人,天启,崇祯,等等,都这样,对于大臣都不信任,想着法打压,见崇祯杀袁从焕。
总体来说,一个王朝的更替有很多原因,三言两语也讲不明,各方面也都有,当然也包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
乱世人名如草芥,宁为太平犬也不为乱世人,所以先辈用热血换来的长治久安的今天真的值得好好让我们珍惜。

参考:
我换一种问法,如果没有李自成,是不是就没有农民起义或者农民都会老老实实的,就算是饿死也要忍耐下去?
当然不会啦,农民起义又不是李自成搞出来的,李自成是后加入起义的,在李自成之前,农民起义已经是如火如荼,在北方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起义,农民起义的扩大已势不可挡。
另一方面,明代土地制度已严重激化,大量农民沦为佃农或流民,贫富矛盾激化。
政府日益腐朽,明朝君臣的腐化已经到骨子里了,加上边患费用与王室费用,政府对民众的盘剥已经使人民苦不堪言,再加上天灾的影响,大量民众纷纷破产,吃不上饭,无家可归,不得已纷纷走上了造反起义的道路,于是就有了明末农民大起义。
所以,明末的起义只会规模越来越大,而不会减小,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农民只会越来越惨,因为土地都已经被地主给兼并了,这和李自成无关,只和明朝有关。
所以综上无论有没有李自成农民起义,都会产生,都会扩大,都会继续。
所以才会出现农民军越打越多,杀了一批,又多一批。
把农民军打到几
总有人饿着肚子,因为农民纷纷被迫参加起义,因为农民都活不下去了,对朝廷失望了,因为农民要抗争。
下面有人说如果没有李自成老百姓就会安安稳稳过日子,放屁,明末到底有多惨,自己不会去看吗?
以前写过一个明末农民的生活,折骨为食,吃土,吃小孩,这种情况下怎么过下去啊?
起义是被迫的选择。
前几天还见到一个明吹说农民起义是因为太平日子过久了找点刺激?
脑残吧,这是掉脑袋的活,是争取生存的日子,是没法子的事。
记住,中国的农民是最具有忍耐性的农民,不到万不得已,他们绝对不会站起来,给自己维护权利,他们只会忍耐,只有忍无可忍,才会去干掉脑袋的事。
那我们再来看看李自成对农民起义的作用。
李自成确实是
但他不可替代吗?
历史的车轮是不断向前的,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李自成就是这样的一
如果没有李自成,农民军可能还是一盘散沙,农民军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被击溃,农民军想不出优秀的谋略去打败官军。
但野心家是总会有的,随着农民起义的扩大,总会有一个厉害的人物,逐渐控制整个农民军,逐渐崭露头角,逐渐成为一方枭雄,逐渐打败明朝,最终将明朝灭亡。
历史不以
还有人会说万一明朝出现了个改革家,没有李自成,明朝有时间改革,使农民吃饱饭,起义就会平定了。
我只能说你想太多了,到了这个时候,土地已经集中到一定程度,要想让人民拥有土地,只能重新均田,也就是说要把地从地主手上拿出来,这相当于是和整个统治阶层作对,就皇帝自己都是一个大地主,他皇庄土地那么多,舍得给别人吗?
所以张居正失败了,张居正的改革就是逆土地集中的趋势,如果想要改革,皇室,王族,士绅,这些人的利益都要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觉得可能会改革成功吗?
所以到了王朝末期,要想减少土地矛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是逆制度的,所以明王朝只能延续本来的趋势,一步一步的走向灭亡的深渊。
而随着土地兼并的扩大,只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农民起义的行列之中,起义的规模越来越大,明王朝在起义的浪潮中不断消耗自己最后的生机,最终灭亡,由新王朝重新开始均田平分土地,这是封建土地制度不可避免的结局。
所以综上,即使没有李自成,农民起义还会发生,还会扩大,最终明王朝亡于农民起义,区别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而不存在结果不同的问题。
我是李子木,喜欢点个赞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