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葬花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看到这个问题突然想到这句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给人的印象是每日吃好的,穿好的,一大堆丫头婆子伺候着,还有贾母宠爱着,贾宝玉呵护着。
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林黛玉应该知道感恩戴德,应该每日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
可是黛玉终日枯坐,经常唉声叹气,擦眼抹泪的,连她养的鹦鹉都会叹气着说:“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许多人不理解:林黛玉干什么不好,闲的没事干,偏偏去葬花。
那么林黛玉真是闲的没事干,才去葬花的吗?
回答是否定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林黛玉葬花不被人理解,就像屈原不被人理解一样。
屈原出身王族,可以每日吃喝玩乐,享受荣华富贵。
可是他却同情贫苦百姓,主张变法,主张抗秦,触及了豪门列强的利益,不断被贬黜。
由于楚王不听屈原的建议,楚国灭亡,屈原自沉汨罗江。
屈原如此是否不值当呢?
他说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林黛玉葬花亦如此。
树荫深处,花冢旁,黛玉边哭,边葬花,边吟诵《葬花词》。
懂她的贾宝玉哭倒在山坡上,不懂她的人都笑话她痴痴颠颠的。
黛玉葬花是文人雅士的风雅之举。
林黛玉心比比干多一窍,才华横溢,有着文人雅士的浪漫气质。
她葬花,写《葬花词》都源于她的诗人气质。
画家唐寅和林黛玉一样,拾花、盛以锦囊、修花冢、葬落花、作诗悼惜。
唐伯虎居住在桃花庵,所种是牡丹花。
花开时节,他邀约文征明、祝枝山等好友临花雅集,饮酒赋诗,“有时大叫恸哭”,“至花落,遣小伻,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
唐寅是能考证的最早葬花者。
唐寅葬花,开创了文人雅士的一个风雅之举,以至踵武者不乏其人。
明末清初诗人杜浚作有《花冢铭》。
……凡前后聚瓶花枯枝,计百有九十三枚,为一束,择草堂东偏隟地,穿穴而埋之。
铭曰:汝菊、汝梅、妆水仙、木樨、莲房、坠粉、海棠、垂丝、有荣必有落,骨瘥于此,其魂气无不之,其或化为至文与真诗乎?
曹雪芹的先祖曹寅也葬花,而且还有葬花诗流传于世。
曹寅的《楝亭诗钞》有两首葬花诗。
一首是《题柳村墨杏花
省识女郎全疋袖,百年孤冢葬桃花。
”另一首是《题王髯月下杏花
前日故巢来燕子,同时春雨葬梅花。
” 文人雅士葬花不是闲的没事干,而是至情至性,至真至美。
同样林黛玉葬花也不是闲的没事干。
黛玉葬花也是风雅之举,她是至情至性之人,是对万事万物至深至爱之人。
结语:黛玉葬花,并非闲的没事干,而是她至情至性的表现,是她文人雅士气质的体现。
黛玉葬花,有人误会她是无病呻吟,可是她不解释,不辩解,只是做符合内心想法的事情。
知她者,谓她情深,不知她者,谓她何求。
红楼一梦,醒来,身在忘川,立属于那块三生石旁,三生石上只有林黛玉的名字。
可是,我看不到黛玉你在哪儿?
“原来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岁月空惆怅。
而我,终将是等着你的”,颦儿!@润杨的红楼笔记
参考:
黛玉葬花,并不是衣食无忧无所事事闲出来的。
古人葬花,也不只有林黛玉一人。
大画家唐伯虎就曾经葬过很多花。
他们葬花体现的是一种情趣,附庸风雅。
我们现在分析,唐伯虎是个画家,有着特殊的审美观。
他爱花、画花最后葬花,更多的是怜惜和对花的深情,他已经把花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之中。
他爱生活爱到骨子里,所以他的画才能千古流芳,经久不衰。
而黛玉葬花,更多的是感花伤己。
林黛玉自比桃花,当她看到桃花满地落英缤纷的情景,想到了自己的身世,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虽然和贾宝玉情投意合,然而无父无母,无人为其主张,况且薛姨妈王夫人不停的念叨着金玉良缘,贾府上上下下也都各揣心腹事,虽有贾母疼爱,而贾母也是一个耄耋老人,所以林黛玉感觉生活沒有希望,发出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伤诗句。
林黛玉葬花,其实葬的是她自己,在封建社会,尽管林黛玉花容月貌,才过八斗,但她除了依靠他人,自己无法生存。
她有愿望,也有不甘,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可是这一切对孤女林黛玉来说,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她葬花惜花,是觉得她的命运也会和这些落花一样。
无可奈何!
参考:
见红就想发言。
我们的生活中,不排除衣食无忧的无病呻吟者。
特别是在今天,无病呻吟者渐丰。
但黛玉不是。
黛玉是真有“病”。
什么病?
作者前文铺垫了。
黛玉的前身是一株仙界的“绛株仙草”,这株草因缺水,被另一仙人日日浇灌,才活了下来。
后来,绛株仙草知道为她浇水的恩人去了凡间,她就为了报恩也跟去了凡间。
绛株仙草就是黛玉,那个日日给她浇水的仙人就是宝玉。
黛玉无以为报,就用眼泪代替水来报。
作者总不能莫名其妙把一个女人整哭吧?
那么谁最爱哭呢?
对世界万事万物怀有悲悯之心的善良的女人最爱哭对吧?
于是,黛玉就被写成这种人。
我们今天的耳闻目睹,也知道现实生活中,确有如黛玉般悲天悯人爱哭的人。
其实,这些解释虽然能讲得通,但并非作者的深意。
作者塑造黛玉这
1.万事万物均有因果关系;
2.黛玉不喜欢看花开,不喜欢聚会,是因为花开了花要谢,花开可喜,花谢可悲,为了不看花谢之悲,不如不要花开之喜,人生既然无意义,又何必要坚持活着呢?
这就上升为一个哲学层面的问题了。
3.“痴”是黛玉的标签。
痴爱宝玉,痴爱花。
这种对爱而能达到痴的境界的人,世所罕见。
不止今天,就是历史上的每一个时段,这种因爱而痴的人都是罕见的。
无疑,作者对这种因爱而痴的人十分仰慕。

参考: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特征是什么?
质本洁来还洁去。
小说《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有两次;
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后来“葬花吟”的那一次。
黛玉为什么要葬花?
黛玉葬的果真是花吗?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次葬花的前因后果——头天晚上,黛玉闲来无事想去怡红院走走,可谁知敲了几遍怡红院的大门里面的人却毫不理会;
fy黛玉说了声“是我”!可里面的小丫鬟却大声说,“宝玉说了,今天任你是天王老子来了也不开门!”听到此话的黛玉正准备转身离去;
却听见院里宝玉与丫鬟们的嬉笑声。
虽然知道这是误会,但是以黛玉的性格,最后还是惨然走开。
夜里一场大雨,遍地落英纷纷——想到自己的身世,虽然是有老祖宗贾母的疼爱,但毕竟是寄人篱下,不由得由落花联想到了自己;
黛玉的葬花,其实就是在埋葬着自己;
埋葬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到这里还没有完;
还有比黛玉更痴的;
小说里面写到此处,书中另外一位主角出场了——他是谁呢?
还记得吗?

参考:
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林黛玉葬花,就是衣食无忧,整日无所事事……而闲出来的。
但在她地那个年纪,那样地生活环境,能够触景生情,抒发自已对生命的感叹,也是闲出了纯贞,诗情画意般的高雅!一首《红楼梦》中的葬花诗,至今仍被谱曲高歌,足可证明是《红楼梦》书中人物林黛玉闲出来得千古绝唱。
OK,
不喜勿喷。

参考:
大概世界上的人在飢寒时追求的就是饱暖,有衣有食的情况下就有了进一步的向往和追求,今天的人是这样,古人应该也是这样的。
红楼梦中写了几百
只有刘姥姥是个乡下人,依我看凭着刘姥姥的能干处亊,她在乡下过的生活也不会低于周圍人的生活水平,但是她向往着更好一点的生活,她就凭着跟賈府稍有沾亲的路子,带着孙子挤进了賈府,在賈府里满头插花给夫人小姐们做笑料,做《母蝗虫》,取得賈府主子们的一笑,得到了賈府主人们施舎的银子衣物,刘姥姥达到了自己的追求目标,过上了比人好的生活。
賈府里的焦大,是护卫賈府的奴才,是《出兵放马,背着主子逃出命来的人》,是賈家的有功之人,他在賈家是衣食无忧,少有人惹得起,他的向往是賈家这座封建大厦完好无損,当他看到賈家少主子们奢侈淫乱,《偷狗戏灰》,他怕有損这座大厦,所以憤怒大骂,揭露少主们的丑事,那怕嘴巴被人塞上马糞也要喊叫。
賈家三小姐探春,她是賈府这座封建大厦的受益者,自然衣食无忧,她的追求当然是賈府红红火火《烈火烹油》,不受損伤,当她看到賈府里的人明争暗斗,怕賈家日久衰落,她怨自己只是女儿身,不能有所大的作为,她只能告戒人们不要《一个个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再看林黛玉吧,她不属于賈府的主子。
她父母双亡,寄居在賈府里,她是个飽读诗书,性格清髙雅致,多愁善感的貴族小姐。
她在賈府虽然是賈母宠着,宝玉护着,姐妹们敬着,当然是衣食无忧的,但是她不是无病呻吟,她是有心病的人,賈家家庭大聚会,賈母会想着这个念着那个说人少,黛玉会因此想着自己孤苦伶仃;
姑娘丫鬟们无意说到别人,黛玉会联想到自己是客居賈家,人家会不会是影射自己。
林黛玉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性格自然认识问题与一般人不一样,比如同样是满园桃花开了,要是刘老姥姥和焦大看到桃花,他们会淡然处之,认为花开花落与已无关。
要是賈探春欣赏桃花,她会髙兴一阵子,也许吟诗填词贊美一番。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林黛玉看到美好的春天她会髙兴也会想到春去的失落,看到了桃花的盛开马上想到花开必然花谢,她以花喻人想到自己如花开放,花谢不知归于何处。
自己满腹心亊,有自己的所爱,以自己的身份无处述说,封建社会男女婚姻归宿由父母做主,自己没有父母无人为自己做主,这些心亊只有暗自伤感落泪。
所以黛玉怜惜桃花,为桃花咽泣,一边执锄葬花,一边低咽叹息自己命薄如花:《红消香断有谁怜?
》愿意《一杯净土掩风流》,《貭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不愿意自己陷于賈府这表面风平浪静,而水底波诡云谲的污淖中,《一朝春尽红顔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最终的林黛玉也是心病,身病在绝望中逝去了。

参考:
黛玉葬花,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绝非凡人所能为,更不是心血来潮。
简直就是千古绝唱。

参考:
从生活的角度来讲,黛玉葬花确实是贵族小姐日常生活中的一份闲情逸趣。
贫苦老百姓家的孩子是没这份闲心去这么玩的。
从艺术的角度来品味黛玉葬花这么一个活动,还是蛮有诗情画意的。
这个场景也曾被用戏曲、电影、绘画等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发了受众对黛玉及封建礼教摧残下的所有女子身世命运的同情,对宝黛爱情的我曾见过一把白瓷茶壶上就有烧上去的黛玉葬花
从文学的角度讲,黛玉葬花整个情节,包括后面的葬花词,是《红楼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里边无闲文,作者在庞大的结构中,安排这么一个细节是有其深刻用意的。
因此,我们在审视这个情节的时候,要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出发,切不可仅仅停留在葬花这个表层意象上,认为她是“闲的难受”“无聊至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心理活动的反映。
作者正是基于这点,表达了她惜花怜人的微妙心理活动。
葬花和后面因此有感而赋的《葬花吟》,实际上是她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叹。
黛玉自从来贾府特别是入住大观园后,宝黛之间的爱情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以共读西厢为标志,他们的爱情达到了两情缱绻,如胶似漆的状态。
但是在黛玉的内心深处,来自对自身健康、孤身一人客居外祖母家、父母双亡婚姻得不到明确支持还有残酷的封建礼教等种种焦虑也不断地折磨着她。
“质本洁来还洁去”。
葬花等于她所有的期盼无法实现时而期望的最好的归宿。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是她这个病弱又无可依靠的女子非常无奈的哀叹。
从这个意义上说,黛玉葬花不是无所事事的矫揉造作,而是一个柔弱女子无望的哀叹。

参考:
答,
例如我们现在,工作学习之余,有人喜欢玩游戏,有人喜欢逛网购,有人喜欢做手工,有人喜欢十字绣,一个意思,黛玉也把葬花的行为,视为自己的一种爱好和心灵寄托,仅此而已。
而对于作者来说,借此情节,写作的目的是借此来突出表现林黛玉这
读者阅读后的后果,是可以通过这段情节的描述,感知但林黛玉这

参考:
应该不是。
因为伤春情绪不止林黛玉有。

参考:
黛玉的葬花的前因来自于其强烈的不安全感。
自从进贾府后,黛玉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虽然外祖母再三疼爱,但是仍然让她的这种感受挥之不去。
再者也正是这种疼爱也让许多下人看不过去,加之黛玉的性格又是“清高自许,目下无尘”,又得罪了许多下人,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加之黛玉芳心已属的贾宝玉总是态度不明确,和情敌薛宝钗、史湘云不能保持距离,直至于宝钗看宝玉而又赶上晴雯假传宝玉命令拒不给黛玉开门,这样使黛玉的不安全感达到了顶点,因此才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藏花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