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秦国后的中国不是封建社会

马克思就认为中国不存在封建社会。
△马克思马克思一生中,写下了很多篇关于中国的论述,但一次都没有提到过中国是“封建社会”或“封建王朝”。
仅以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关于中国的论述为例,就足以说明问题。
该卷《选集》共收入10篇马克思关于中国革命和中英关系的有关论文,直接提到中国的不下百处:其中大部分直接呼之为中国,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形容或定性的提法,如“天朝帝国”、“满清王朝”、“古老的帝国”、“帝国当局”、“北京朝庭”、“新的王朝”、“帝国”、“天朝”、“北京中央政府”等等,但就是没有使用“封建王朝”、“封建帝国”或“封建政府”、“封建朝庭”等来称呼中国。
这绝对不是偶然的!人类社会的基本形态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段一段向前发展的,这是马克思研究西欧社会发展史的结论。
但马克思在研究世界社会史时,他认为东方包括中国的社会形态是“亚细亚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在论述封建制的基本特征时指出,“封建制”顾名思义,首先是指基本生产资料即土地的分封,由此形成领主和贵族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
但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不存在土地私有制。
如果土地不是私有,而是归公共所有,那么任何人都无权对土地进行分封,因而也就不可能存在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在东方,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土地需要灌溉,而修建水利工程的任务非常繁重,只能由国家承担。
所以,马克思说:“在亚细亚各民族中起过非常重要作用的灌溉渠道,以及交通等等,就表现为更高的统一体,即高居于各小公社之上的专制政府的事业。
”政府为了排除障碍,更有效地兴修水利和进行灌溉,把土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从根本上排除了土地私有的可能。
在亚洲,土地自古以来名义上是“莫非王土”,这是与西欧的土地能够层层分封有很大区别的。
人们会问,中国不是自夏、商、周乃至秦以后历朝历代,都存在不同程度分封土地的事实吗?
这又如何解释?
在中国,自古以来的土地分封或者买卖实际上只牵涉到土地的占有权,而不是土地私有权;
土地永远归国家所有,所以,一当封侯获罪或战争失败,国家随时都可以把土地收回。
这是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
中国分封土地都是由中央政府(天子或皇帝)实施的;
被分封者是无权将天子或皇帝分封给他的土地进行二次分封的。
中国实行长子或嫡子继承制,分封的土地只能由长子或嫡子继承。
只有在汉武帝时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实施了“推恩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汉武帝上述仅从土地制度分析,就可以确定中国自秦以来历朝历代都不是封建社会,而是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在论述“亚细亚生产方式”时认为,它是东方历史中一个特殊的生产方式,具体为:国家以农村公社为基本社会组织;
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管理农村公社;
国家指挥农村公社来进行大型工程建设。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特点是土地公有,不允许自由转让。
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之下,国家的产生与西方有所不同,国家并非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而是作为一个管理者顺应社会需要所诞生的。
其特征是土地公有、农村公社和专制国家三位一体。
这是一个不同于西欧从原始社会、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另类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即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就一直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没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更没有资本主义社会。
然而,马克思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可以不经资本主义社会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他预言:俄国的土地公有制将“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马克思认为俄国是半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
俄国十月革命实现了马克思的预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和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更证明了马克思预言的正确性。
△俄国十月革命那为什么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都把战国以来至清朝末年的中国社会称为封建社会呢?
我认为用鲁迅一句话的句式加以回答很合适。
这句话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其实中国本没有封建社会,说战国以来是封建社会的人(特别是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多了,中国也便有了封建社会。
△鲁迅
参考:
#原创#封建社会的特征不是分封制而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与被统治者的地位特征所决定当时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却绝大部份为统治阶级所拥有农民只能租用地主的土地来生产农产品收获的农产品大部分交了地租农民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无平等的政治权力被地主阶级盘剥与压榨处于社会的底层故,这样的社会才是封建社会#上海常青教育凌远长著#
参考:
马克思的发现是很有道理的。
其实质上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本没有那么复杂。
本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形态只有两种,一种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形态和以国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形态。
即现代地球上的美国西方式的私有制社会形态和中国式的国有制的社会形态!孰优孰劣,人们自然是一目了然的。
因此崇洋媚外,全面西化,本不适宜于中国的社会形态,这方面早已被中国的老祖宗所验证了!
参考:
“封建”一词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建国制度,进入东周战国时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封建制已经分崩离析了,秦统一后,实行的是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封建”无论从“名”还是到“实”,都已经不存在了。
西汉以后有些分封现象,但不属社会主流,且暂短即便消亡,可忽略不计。

参考:
因为早期引用和翻译等等的原因,使很多人混淆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的基本概念。
封建制度,指的是分封建国制度,由统治者把领土分封给臣子,臣子再分封自己的领土给臣子的臣子,逐级分封的国家制度。
先秦时期的中国,统治制度就是这种封建制度,而秦及之后,则是中央集权制。
所以可以说秦及之后的中国不是封建制度,但这个不等同于不是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指的是土地拥有者对农民压迫剥削的社会形态,而不是社会制度。
秦及之后,虽然没有了分邦建国,但土地兼并严重,生产资料依旧会落入地主手中,农民和封建制度下的百姓一样,没有生产资料,从剥削关系来看,其社会形态与封建制度时基本相同。
近代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这里的封建就是社会形态。

参考:
从秦国后应当为封建专制主义社会。

参考:
其实在史学界,“西周封建,秦汉专制”一直是主流观点,只是目前的中学教科书还坚持“两千年封建专制”的说法。
当年范文澜一派提出“西周封建,秦汉专制”的说法,同时郭沫若一派提出“西周奴隶,秦汉封建”的说法。
史学界其实多数人是认同范文澜的说法,毕竟把西欧中世纪历史与中国对比一下可以发现,中世纪与西周在制度上更像。
但最后毛主席拍板支持郭沫若一派的学说,从此后官宣就是“两千年封建专制历史”。
我觉得这么宣传,主要还是考虑到当时革命史观的需要。
毕竟“反封建”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口号,再早可以追溯到晚清的废藩置县。
新中国作为一个承袭五四精神的革命国家,自然需要承袭五四提出的概念,所以“秦汉封建专制”说就成了顺理成章的说法了。

参考:
秦后的中国依然是封建社会,第一,国家政权掌握在地主阶级手里,实行的是封建世袭制。
第二,生产资料私有制,农民虽然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但没有选举权,没有土地,只能将人身依附于地主阶级,通过租赁土地或当佃工出卖劳动力获得生存权,始终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
第三,它区别于资本占统治地位,劳动者享有比较充分的人生自由和选举权的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
所以秦以后的中国依然是封建社会无疑直到新中国成立。

参考:
封建社会是指天子分封各大臣之土地和食邑人口,各分封的大臣要上缴赋税和接受命令用兵,历朝历代都有其特点:周朝绝大部分以王国封自己的子弟;
秦始皇后以郡县制分封有军功之大臣;
汉朝推恩令,接着分封;
隋唐朝后科举制度,选贤任能,也能封官,加强少数民族的统治,封疆拓土,藩镇割据;
宋朝抑武扬文,经济发达,没有统一全国,土地兼并,但分封承接以往朝代…唐宋都有对朋党的讨论;
明清之后,皇权巩固,经常乾纲独断,但是明有宦官代替皇帝宣布命令,清朝则有八国联军入侵…各朝各代都独具特色,分封方式侧重点不一样,都想巩固万年江山…
参考:
中国有一个“士”的阶层,这个阶层的存在,决定了中国在春秋战国之后,就不是典型的封建社会。
“士”是一个什么阶层?
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来自民间,即草根;
二是参与政治,是国家管理者。
简单一点说,“士”就是出生平民、通过推荐或科举走上朝堂的人。
汉朝后的很多名臣良将都是士人出身,从最底层步入权力巅峰,如晁错、诸葛亮、魏征、范仲淹、张居正等等。
所以中国古代战国以后,主导国家命运的其实有两股力量,一是以皇帝为代表的贵族皇权,一是由“士”组成的官僚集团。
尽管表面上皇权至上,其实其权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士人”官僚们牵制或限制。
历史无数次证明,两权存在此消彼长之态,如果两权相当,会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国家会繁荣发展,如唐太宗时期;
如果某一方太弱或太强,国家会出现失衡,如杨广式的暴君导致隋二世而亡,反之则是权臣擅权,甚至篡位,如司马炎篡曹魏。
而真正的封建社会是实行分封制,君主拥有绝对权利,贵族与平民泾渭分明,平民几乎无参与治理国家的机会,也缺乏进入上层的渠道。
所以我们把中国古代笼统称为封建社会,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只有夏商周是实行分封制,到了春秋战国,被分封的诸侯国就在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下被改变了政治格局,从此出身平民的读书人开始走进政治中心,走上了与君主共同管理国家的道路。

参考:
夏,商,周时期,是属于奴隶制社会。
奴隶制社会起源于部落社会的后期。
当时,各部落之间,在原有狩猎为主的生产方式,后发现,发明了农耕生产。
这样就造成各部落之间,产品出現积余现象,但这种产品结余的佔有量,在各部落之间极不平均,因此产生了在各部落之间形成贫富差距。
引起了各部落相互抡夺。
往往造成械斗,长此以往,抢夺与防卫,逐步形成規模性的战争。
弱势的一方,为了抗拒強的一方,联盟逐渐形成,几个弱势的,联合起来,组成联盟体,选出盟主,称酋长,统一指挥,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的雏形酋长国相应出現。
在战争中,胜利者将胜利品物资统一分配,包括男,女俘虏,分配到各个小的部落,作为生产工具,奴隶。
这样,奴隶社会相应诞生。
后来,在有名部落首领尧,舜,禹统领下,部落被统一,成立了夏朝,这就是历史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奴隶制一直延续到东周未期,一直到秦统一六国,才结束了奴隶制,封建社会的开始。
秦国,废除了奴隶制,秦国也实行的分封制,但这种分封制与以往不同,一切奴隶均为贫民百姓,地方实行郡,县制。
县属郡,郡属中央。
建立了三级行政体制。
贫民百姓与土地一起分封给各诸候王。
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政府,诸侯王交纳田租。
诸侯王的大小,归定向多少农户收租粮。
比方,万户侯,就意味着向一万戶农民收取租粮,归定总量多少担。
这个制度一延续到明朝政权。
这就历中上的封建社会。
就是分封建制。
清朝至民国,也是封建社会,但对土地的佔有形式上,与民朝以前有所不同,但在经济角度看,其体制也是封建社会结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