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院士疫苗在《柳叶刀》发布一期临床实验结果意味着什么

疫苗的研发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目前中英美三国走在世界前列,之前英美均已公布了他们的疫苗试验结果,但质疑声不少,而5月22日,国际知名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了由我国工程院院士陈薇教授负责的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消息瞬间引发巨大反响。
根据该论文,我国研制的新冠疫苗在I期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中能够产生免疫应答,并且安全性良好,在接种后28天内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
这个消息意味着什么?
1)初步评估证明疫苗安全性过关本次论文报道的是疫苗I期临床试验,其主要目的是评估疫苗的安全性,探索药物最大耐受剂量、剂量限制性毒性等,试验共招募了 18-60 岁 108 名志愿者,分为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在各治疗组中未观察到不良反应总数的显着差异。
最常见的注射部位不良反应是疼痛,总体上最常见的系统性不良反应为发烧、疲劳、头痛和肌肉疼痛,但这些不良反应都不严重。
严重不良反应一例,高剂量组一名受试者出现重度发热,并伴随疲劳、气短和肌肉痛的症状,但这些不良反应均在48小时内自行恢复。
严重不良反应有一例,高剂量组一名受试者出现重度发热,并伴随疲劳、气短和肌肉痛的症状。
但这些不良反应均在48小时内自行恢复。
2)初步看,疫苗效果显著虽然 1 期临床试验主要检测的是安全性,论文同样公布了疫苗的免疫效果。
研究人员在志愿者接种疫苗后定期采集其血液并进行检测,以确定该疫苗是否激活了人体体液和细胞免疫两方面的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是免疫系统中产生中和抗体的部分,可以对抗感染,并提供一定的免疫力;
而细胞免疫依赖T细胞来对抗病毒,而不是抗体。
三个剂量组都有免疫应答,不过高剂量组免疫反应强度更大:接种后 28 天,中和抗体也达到了峰值,以高剂量组更明显。
经过分析显示,低剂量组中 28 人(78%)、中剂量组中 33 人(92%)、高剂量组中 36 人(100%)在接种后 28 天,显示针对刺突蛋白的阳性的 T 细胞反应和中和抗体反应。
3)不足之处:暂未纳入老年人进入临床试验等。
因为载体选择的是 Ad5 腺病毒,属于感冒病毒,大多数人感染过,人体内存在预存抗体,而研究发现这类预存抗体对疫苗的效果有负面影响;
与年轻的接受者相比,年龄 45-60 岁的接受者似乎具有较低的中和抗体血清转化;
尚无高危人群(60 岁
4)引发嫉妒,境外已经谣言四起根据环球网的报道,这个研究结果一发布,境外就已经出现了针对这个疫苗的多种攻击言论。
因为在西方某些人看来,疫苗会损害人体免疫系统,是制药厂商用来绑架患者的产物,更有甚者,他们还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疫苗研制中所需要的载体HEK293细胞会致癌的言论。
但无论如何,这些反对者只是少数,也阻止不了疫苗的研究进程。
为什么陈薇院士自己认为需要谨慎看待试验结果?
但疫苗的主导者陈薇院士表示,对这些结果应谨慎解读,“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并不一定表明该疫苗能完全保护人类免受SARS-CoV-2的感染。
这些结果为新冠疫苗研发提供了积极前景,但距离该疫苗上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她为何这么说呢?
诚然,我们为之高兴之余也需要冷静下来想一想,这只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根据药品上市的流程,后面还有II、III期的临床试验,可以说疫苗在短期内完成研究并上市基本是不可能的。
而且,疫苗目前的试验对象只是健康成人,未来可能需要扩大到不同年龄段特别是老年人中进行试验,一方面疫苗扩大样本量试验后是否还会保持目前的效果并不清楚,而且因为新冠病毒在老年人中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都比其他人群要高,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疫苗能否在老年人中起到预防作用并且能够安全地应用也不清楚。
所以对于这个成绩,陈薇教授反而显得比较淡定,因为她知道,未来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也不一定会一帆风顺,因此她也提醒要谨慎看待目前的实验结果。
结语总之,这个消息无疑给笼罩在新冠阴霾下的全世界带来了曙光,给深受新冠病毒侵害的人们注入一剂“强心针”,距离我们彻底战胜新冠病毒又前进了一步。
这是目前全球新冠疫苗研究的首例报告,就连陈薇院士自己也说,这是一个里程碑,也意味着我国在新冠疫苗的研究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最后,为了全人类的安全,我们非常期待疫苗能尽快面市,但同时也要理解疫苗研发的艰辛,对于后续的研究结果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记得点赞哟!文章是在5月22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
早在5月14日,陈薇院士在接受解放军报采访时谈及疫苗研发时曾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成功进入临床试验,是我国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大国形象、大国担当的体现,更是对人类的贡献。
”我认为确实是这样,这是我们的骄傲。
陈薇院士团队开展的新冠病毒疫苗的一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种疫苗是安全的,而且能够诱导人体快速产生免疫应答。
这是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我认为发表在《柳叶刀》这样的杂志上也是我国科研能力的体现。
《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发布的新闻稿称。
开放标签、108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参与的I期临床试验显示,“结果令人满意”;
最终结果将在6个月内进行评估;
此外还需进一步试验,来评估该疫苗能否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陈薇也指出,要谨慎对待相关成果,开发新冠病毒疫苗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能够引发免疫应答并不一定意味着疫苗能够保护人们免受新冠病毒感染,该项成果“展示了新冠病毒疫苗开发的很好前景,但我们离这种疫苗达到让所有人使用的阶段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我想,现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自身防护。

参考:
意味着初步安全、初步有效,这个疫苗有希望,可以继续进行临床试验。
但其实目前临床一期没完全结束,6个月后要回访检查。
而且,临床一期其实并不能说明太多,一期接种者产生了免疫应答和抗体,不代表抗体就能保护个体不被感染,也不代表广泛安全、广泛有效,所以才需要更大规模受试者的二期和三期。
另外腺病毒疫苗本身有其缺陷,容易免疫反应偏弱。
最后,病毒变异对疫苗有效性也可能有影响。
陈薇院士团队在《柳叶刀》发表的研究为什么需要三期临床因为不同个体的差异很大,因此要知道一个疫苗是否安全有效,需要大规模,几千甚至上万的接种受试者,受试人群随机、特征多样,才能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能代表这个疫苗用在几千万甚至十四亿人口中也是安全有效的。
差异的来源可能是性别、年龄、基础病史、个体间基因差异。
但是,当一只疫苗刚开始投入临床试验的时候,尽管有动物实验表明安全有效,但是无法保证在人体中依然是安全有效的,所以刚开始属于高风险,仅能小规模接种,如果安全,再逐步增加接种人数,这就是为什么是三期人数逐步增加。
除此以外,临床试验还需要解决疫苗的浓度需要使用多少、疫苗产生的抗体能持续多久。
腺病毒疫苗的弱点腺病毒疫苗采用的是Ad5缺陷型病毒,无法在人体内复制,因此是一个战斗力很弱的载体,带着新冠病毒的S刺突蛋白去给免疫系统认识新冠病毒的模样。
但问题是很多人一生中免疫系统可能就接触过腺病毒,因此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免疫了,当再次看到带着S刺突蛋白的腺病毒时免疫反应就会偏弱。
病毒变异对疫苗有效性的影响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疫苗S刺突蛋白来自于武汉的病毒株Wuhan-Hu-1,属于单价疫苗,就是免疫力主要针对这类毒株,可能对目前已经产生并在其他国家广泛流行的第二类病毒株没有免疫力。
但是在还没有看到数据之前一切都不好说。
虽然,我们仍需要等待二期三期的结果。
但是,这依然是全球研发进度最快的疫苗,也可能成为人类疫苗历史上的奇迹,依然是我国的骄傲。
同时,我国还有多支团队多类路线正在研发其他类型的疫苗,相信总有一款能成功!如果你对新冠病毒的生物科普感兴趣,

参考:
陈薇院士疫苗在《柳叶刀》发布一期临床实验结果,意味着什么?
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以来最好的一个消息正在刷屏,5月22日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布了中国新冠疫苗I期试验结果:安全,能诱导免疫反应!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领衔的团队开展了这项临床试验!在各国都在争相研究疫苗的大背景下,中国率先取得突破并展开临床试验,并在第一期试验中取得了显著成果,陈薇院士功不可没,她究竟是怎样一位科学家?
疫苗什么时候可
这就是上文试验结果的源头,可能大家对此无感,但各位需要了解的是,陈薇是大年初二,也就是1月26日到达武汉的,仅仅一天时间就完成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搭建工作,迅速形成了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
此后陈薇率领科研人员在与后方科研基地联合作战,集中力量展开应急科研攻关,争分夺秒开展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
3月16日疫苗投入临床试验,对于疫苗研制过程比较了解的朋友肯定知道,这是何等神速!翻开阅陈薇院士的履历,她的低调再无法掩饰,可能很多朋友都没听过她的名字,但全人类都在享受他的贡献!对抗SARS《人民日报》在2003年5月12日刊发了一条消息:“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陈薇研究员领衔研制的“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日前在北京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获准进入临床研究”!一条简单消息的背后是陈薇在与SARS病毒对抗中付出的巨大努力,为了和疫情抢时间,争速度,陈薇坚持在负压实验室呆上8-9个小时,为避免外出中断实验,甚至还穿上成人尿不湿,在数月努力后,研发的广谱抗病毒药物“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在抗击SARS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抗埃博拉病毒SARS后不久,陈薇就将眼光投向了当时绝大多数国人都不知道的埃博拉病毒,这种病毒的平均致死率为50%,是从野生动物传染到人,并能在人际间进行传播,各位可想而知这种病毒的危害等级,尽管埃博拉病毒没有波及中国,但陈薇依然跟进十年,坚持研发埃博拉病毒疫苗!2014年9月,陈薇团队研发的世界上第一支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诞生,2015年陈薇团队进驻塞拉利昂,在当地开始了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二期临床试验。
为了表彰陈薇的功绩,她有了一个“埃博拉病毒终结者”的绰号。
重组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3月16日,陈薇带领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
4月10日,完成疫苗一期临床试验接种的108位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
4月12日,疫苗开展二期临床试验,成为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透露,新冠疫苗二期临床的508位志愿者已经注射完毕,正处在观察期中,如果一切顺利,将在5月份底揭盲!北京时间5月22日晚21点左右,《柳叶刀》刊发了陈薇的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自接种第14天开始出现明显增长,并在接种后第28天到达峰值。
特异性T细胞反应在接种后第14天到达峰值。
《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赞叹:首次对此新冠病毒疫苗的人体实验结果发现,它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且能够诱导快速的免疫反应。
“这些结果代表着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不过各位还不要太过乐观,因为这只是一期的试验结果,二期结果有待揭晓,并且二期规模更大,其结果需要时间来评估,另外中国生物制品研究所六大所联合的中生集团也在二期临床研究中!美国也有疫苗开始进入二期,整体上需要评估不良反应,以及抗体滴度、保护性,还有安全性、阻断成功率等等,最终才能选择哪种疫苗进入市场。

参考:
5月22日,陈薇院士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布论文,公布了自己新冠疫苗一期临床的试验结果。
结果显示:疫苗安全!能诱导免疫反应,形成有效抗体。
在陈薇院士论文发布后,《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第一时间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了这则消息,称这代表着一个里程碑。
这是全球首支公布一期临床结果的疫苗,意味着疫苗离我们不远了。
在全球被深受病毒荼毒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疫苗的研发一般会经过分离毒株→形成疫苗→动物实验→一期人体临床→二期临床→三期临床这几个步骤。
陈薇领导团队研发的疫苗从3月16日进入一期临床试验,试验在4月初时结束。
4月12日时,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根据陈薇院士在4月25日接受采访时透露,二期临床将在5月揭盲。
按照时间计算,陈薇院士的二期临床应该已经揭盲,目前应该处于对照组和实验组数据分析阶段。
二期临床数据分析结束之后,将进入三期临床,三期临床需要几千人甚至上万的样本,并且需要在感染环境下观察一个流行周期。
三期临床是疫苗的重中之重,是疫苗上市的科学依据。
中国是最早发现新冠病毒的国家,所以也是最早开始疫苗研发的国家。
但是目前有多支疫苗处于活跃状态,谁成为第一支上市的疫苗,在帮助人类抵抗病毒上有很重大的意义,同时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在这种情况,陈薇院士公布临床试验结果,体现出了无私的高贵品质。
因为他能给其他疫苗研发者学习和借鉴。
《柳叶刀》主编称这是一个里程碑。
但决不仅仅是里程碑,同时也是我国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大国形象、大国担当的体现,更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参考:
意味着我们国家开发的疫苗将最先惠及全世界,陈薇院士和她的团队辛苦了,加油!
参考:
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前提全球备受疫情肆虐,人类面临新冠病毒的威胁,截至目前全球确诊5225849人,死亡335607,世界各国都争分夺秒研发新冠疫苗。
事件回顾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研究团队在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新冠疫苗研制成果进展。
研究结果显示,一期临床108个志愿者全部有显著的细胞免疫反应。
这是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
最新研究表明,这是第一种进入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的COVID-19疫苗安全、耐受性好,能够在人体内产生抗SARS-CoV-2的免疫应答。
在108名健康成人中进行的开放标签试验显示,在28天后显示出了有希望的结果,最终结果将在6个月内进行评估,接下来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确定它引起的免疫反应是否能有效地预防SARS-CoV-2感染。
疫苗研发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月15日张文宏医生表示现在世界是关着的,“大门”打开中国就会面临输入风险,但全国公共卫生体系事实上得到了极大提高。
他还说,战胜疫情最终还要靠疫苗,预计疫苗明天3到6月面市是比较快的,“全球开始接种要到年底,如果明年出来那是后年年底,所以在两年时间内我们的世界怎么运转下去,怎么活下去,这个是关键。
”失败案例在此之前,英国牛津大学合作研发的一种新冠病毒疫苗被外界寄予厚望,但随后没过多久便传来坏消息,牛津大学研发的新冠疫苗之前在动物试验上表现良好,但是还是失败了,产生的抗体无法抵抗病毒。
正如陈薇院士强调:对结果应谨慎解读研制新冠疫苗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疫苗能触发上述免疫反应并不一定意味着可以保护人类免受新冠感染。
这一结果显示开开发新冠疫苗的前景是有希望的但我们离这种疫苗的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结因此在疫苗没有普及之前,大家还是要做好自我防护,拒绝聚集性聚会,外出做好做防护,对疫情不能掉以轻心, 控制新冠病毒传播的核心在于保持社交距离和戴口罩。

参考:
如果真的是确实可靠的,相当于在国际博弈中抽到了王炸;
如果最后不是那个事,你知道炸胡会有什么后果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