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送别》仅20字为何能高人一筹

您好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盛唐诗人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多才多艺,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音乐也很精通,他的诗书画都很有名,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至?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处。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
在这首诗歌创作中吸取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于深层意蕴的方法。
这首诗的亮点是他在诗中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感受凝缩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画面之中,从而达到“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王维非常善于从平淡的生活中组织素材,并将之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出来,但往往却能够打动人心,让人印象深刻,这首《山中送别》诗,便是这样一首佳作。
诗曰:送别/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小注:“明年”也作“年年”。
一般人写送别,都是从“送”开始写起,重点描写送别时的场景,但是王维这首诗,却独辟蹊径,直接从送别之后写起,他说“山中相送罢”,一开头就告诉大家,送别已经完成了,送行时的场景、惜别的依依不舍,全都不让你“见到”。
接着,词人又直接将时间带到了傍晚时分,“日暮掩柴扉”,诗人在时间上的跳跃,正是他的高明之处,要知道,送别之后的那段时间,才是最为难熬的,好不容易熬到了天黑,终于不用眺望远行的道路了,诗人赶紧去关上了大门,这个关门的举动,也在黄昏落日中,显得有些孤独和寂寥,试想,即将到来的漫漫长夜,又该如何去忍受呢?
可是,词人并没有直接写长夜难熬,内心伤感,只是在末尾两句,淡淡地发出了一个问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楚辞·招隐士》中有这样一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因游子远归、满目春草而倍加伤感,王维此处,无疑是化用了《楚辞》中的诗句来表现自己送别后的失落感,但是,他以这样一个悬念结尾,却又带给人无限余味,这正是王维的高明之处,全都让读者自己去品送别后的滋味。
如果说诗人从送别写到掩柴扉都是平静的,时间跨度相对较短,那么最后的这个问句,就赋予了极深的离别之感,时间跨度也是极长的,未来一年甚至数年,诗人都要为这离别而叹息,足见其真挚深厚的感情。
王维的这首《送别》,语浅而情深,含蓄中透着浓情,可以说是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诗人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不直接写离别场景,而是希望能够别后重聚,这是一般送别诗中想不到的地方。
王维不写离别之景,却句句都有惜别之情,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额外再说一下,王维另一首选入《唐诗三百首》的《送别》是一首五古,也相当有韵味,诗曰: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首诗中,王维加入了一些“禅性”语言,犹如佛家弟子探讨学问,借助含蓄的暗示,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诗人在安慰友人的同时,也表现了自己想要归隐的情感。
诗人所有想说的话,想做的事,都凝结在一句“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中,可以说相当有韵味。
王维还有一首《送别》,但知名度相对较低,一作《齐州送祖二》,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
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
”比起入选《唐诗三百首》的两首五言来,还是有相当差距的。

参考:

这首诗之所以能高人一筹,关键在别后的思念上。
山中,交代送别地点;
日暮,交代送别时间。
全诗的匠心,关键在下联,作者独自发问,春草明年还会绿,老朋友还会不会来呢?
至于送别时难舍难分的场景,是什么样子,作者没有说,但是我们从作者希望在明年百花开放的春天,老朋友再来,就可以看出,作者和老朋友之间的感情是非常真挚的,送别的场景,读者也能体会出,场面何等感人。
但我们也相信,老朋友一定会来的。
其实,王维的送别诗,《渭城曲》,又叫《送元二使安西》,《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送别诗确实也是胜人一筹的,关键在别后的设想上。
朝,交代送别时间;
渭城、客舍,交代送别地点;
雨浥轻尘、青青柳色新,交代了送别的环境,尽管春天的环境再美,但是面对的是离情别绪,难免对美景会伤感,雨滴也好想是分别的泪水,老朋友啊!人生离别,这是常事,但愿你在这即将分别之时,再喝完这杯酒,要知道,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没有像我这样的老朋友了。
作者没有说和老朋友的友情多么好,但我们也能从“西出阳关无故人”看出作者是元二最好的朋友了,朋友间真挚的感情也流露在字里行间了。
我感觉,《渭城曲》读起来,艺术成就、思想感情不亚于《送别》,这首诗和高适的《别董大》,都是唐代送别诗的精品。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广为传颂。

参考:
王维写的送别诗有好几首,最著名的当属《送元二使安西》,但那是一首七言绝句,显然不是
此外,他还有送友人归隐的《送别·下马饮君酒》;
送别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从长江上游送别好友沈子福下江东的《送沈子福之江东》等等多首送别诗。
从20字的限定快来看,
王维和他的五言绝句《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佛王维,诗人中的“花间第一流”,他的诗在语言和境界上自是别有洞天。
作为山水画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唐代文学家殷璠言)。
这短短20个字的《山中送别》,自然也不例外。
接下来,我们就逐句赏析赏析。
《山中送别》赏析高手出招,无招胜有招。
小演员表达情绪忍不住呲牙咧嘴表情夸张,老戏骨往往从微小之处入手,四两拨千斤的就把情感表达足了。
《山中送别》高明之处也正在于此。
在这首诗中,离别的寂寞、寥落和怅惘,没有下狠手去着力宣泄。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诗人用近乎平淡的口吻交代着一场送别和送别之后看似波澜不惊的寻常行为。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谁不知道离别是一场心劫?
沉默无语里是更饱满的伤情。
“道是无情却有情”,被冷处理过的伤感说到底更浓重、更浓稠……“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刚刚分手,已在担忧久去不归了,还不是放不下、舍不得?
这两句是化用了《楚辞》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而来的,离别的忧患千古都是相同的。
对于离别之情的体会,也可穿越千古的光阴感同身受。
王维之于《楚辞》如此,我们之于王维的诗亦如此。
王维的诗淡淡地说,我们细细地品!如果非要说王维把这首送别的诗写得高人一筹,那大概正在于此诗平静中伸展出的张力。
他越是拢着,情绪越是蔓延……小结我承认,作为诗佛,王维的诗往往沐浴着一种不可言说的含蓄的玄理感,既空又满,让人欲罢不能。
但是必须坦白说,送别诗中我最喜欢的并不是王维写的,而王维的送别诗,这首也不是我最喜欢的。
至于所谓高人一筹和所谓比其他送别诗的妙处,我认为那也都是某种相对意义上的!大家说呢?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此诗意:我下马为你置酒,问你去何方。
你说你郁郁不得志,打算归隐去终南山旁。
我理解你内心的悲怆,也不必过多的询问。
我知道那山的白云,会驱散你内心的愁闷,给你带来无限的欢愉。
诗人是开元进士,仕途得意,政治上也有抱负。
但是社会现实使他无法施展才干。
因此当友人仕途受挫归隐终南山,诗人在相送饯别时,便自然的要抒发感叹,对友人的归隐表达羡慕向往之情。
语句简练而意味无穷。
“白云无尽时”一句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难以言喻的深情和苦衷,其中分明流露着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

参考:
不一定就高人一筹,但此诗有几个特点倒是值得一说。
1)音韵美。
扉,归音发音长,吟诵自带惆怅,与主题暗合。
2)画面美。
王维是画家,山中,日暮,柴扉,春草画面感很强,空间感不局促。
3)感情真。
送别时都要问下次何时回,希望友人常相聚,这是人之常情。
4)如果再发挥一下,其实王维在问自己,王孙是一群闲散没落的贵族,有些边缘化了,王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与他们身份相似,心境相似,也许他不过在问自己明年还要不要回去上班,还是留下来继续隐居呢?
一首诗能经得起传诵咀嚼,也难怪能流传了,既使很简单。

《阳关三叠》还被谱成曲,被用在送别时演唱,用以表达惜别之情。
而这首送别诗,同样表达了一种真挚而深沉的友谊与情感送别/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如果说《阳关三叠》是在表达送行时的场景的话,而这首送别则是在表达刚刚送别后的场景。
“山中”是告诉人们,送行者是位隐士,或者暂时隐居于此的高尚人士,由于种种原因退出了名利场,或者从来就没有介入到名利场之中 ,他只是自己“苟存于乱世”却保持着内心的平静与道德上的节操而别无他求者。
“”日暮掩柴扉”这句颇具“摩诘”风范。
我们都知道王维(摩诘)不但是诗人还是画家,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句诗颇有画面感,也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明年春草绿”,即是写自然界的时序与景象,又是在写人世间的情景——春季来到了,万物复苏了,交通也方便了,您的思念与思念的行为也会复发嘛?
王孙归不归,这里的王孙不是专指的“王子王孙”,只是表达着“尊贵的人”的意思。

参考:
作为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代表,王维写了很多关于送别的诗歌。
被人们所熟知的有《送元二使安西》里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沈子归江东》里的“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送孙二》里的“山川何寂寞,长望泪沾巾”等。
而以《送别》为题的有两首,一首是: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另一首则又名《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显然,全诗仅有二十字,却写出送别之独特妙处的诗歌,指的是第二首。
这首《送别》是否高人一筹,其实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但值得称赞的是,它的确有别于其它送别诗歌,具有自己独特的韵味与妙处,主要体现在
因而离别之时的难舍难分和依依惜别场景,常常是送别之诗所要重点描述的对象。
或是对酒话别,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或是相对泪垂,如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或是挥手惜别,如李白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而王维的这首诗摆脱了着重送别或饯行场面的窠臼,开篇仅用一个“罢”字就将其一笔带过。
“山中相送罢”,开门见山交待了送别的地点与结果,而对送别的过程只字未提。
紧接着诗人便把诗歌的着力点放在送别以后的环境描写,尤其这种白描式的勾勒,也没有很多送别之诗的刻意情感寄托。
不像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直接将离别的哀愁融于景色之中。
“日暮掩柴扉”,看似是山中常见的日暮景象,但却以不事雕琢的笔力,巧妙地传达出诗人王维的深情。
正如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所云,“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
这种日暮独掩柴扉的深情,颇有几分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蕴。
不渲染悲伤的情绪,而抓住别后的动作正如江淹所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诗人词者笔下的离别,也多是这种悲怆之调,并将这种情绪渲染到极致。
这其中非常典型的代表就是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但王维并没有极力渲染这种悲伤的情绪,而是用一个关门的动作,通过“掩”字将送别的过程直接精简掉。
从“相送罢”到“掩柴扉”,看似时间跨越很大,却将诗人对友人暗藏的深情流露出来。
诗人久久不回家,只是因为柴门内少了一
这个“掩”字,于寻常与平淡中传达出诗人心底的惜别之情,虽无悲怆外露,却有深情暗涌。
对游子久别不归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期待重逢的心情更为浓烈很多送别诗词,常常通过折柳、望月等意象与典故传达惜别之情。
王维在这首《送别》里却选取了芳草这一意象与典故,来传递自己的深情。
末句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就是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中的典故。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本是诗人在哀叹游子久别不归。
但在王维的化用下,却成了刚与友人惜别便盼望早日重逢的急切心情·。
·显然,这种盼君归来的期望与思念,远比久别未归时的心情更为浓烈与炙热。
尤其“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以疑问句的方式结尾,感情层次也变得更为丰富多变。
一则,以怀疑与担心的语气,传达出希望友人早日归来的热切;
二则,以芳草又绿,流露出思念的绵长与盼望的持久。
总之,王维的这首《送别》,在送别之诗的构思、用典和格调上极具匠心独运。
至于能否被读者认为技高一筹,那就是各花入各眼了。

参考:
古人都喜欢写送别诗,王维写的,不比其他人更高明。
王维仅20字的《送别》诗,应该是又名《山中送别》的这一首: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虽然号称角度立意出新,不过是拾人牙慧之作。
而且在他自己的送别诗里,也不算最好的。
送别,是诗歌的重要题材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北朝江淹在《别赋》的开篇就如此感叹。
这个江淹,就是“江郎才尽”的江郎。
据《梁书》记载: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
他六岁能作诗,20岁就开始教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
早年仕途不顺,晚年高官厚禄。
送别诗,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诗歌题材。
唐朝文人诗酒风流,往来之间颇多应酬唱和,精彩的送别诗更是层出不穷。
豁达送别如初唐四杰王勃。
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作诗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寥寥十字,便成千古绝唱。
王勃说,我们是知交好友,即使隔着天涯海角,也像比邻而居一样。
没有必要在分别的时候,像小孩子一样泪洒衣襟。
难舍离别如七绝圣手王昌龄。
他在芙蓉楼送别辛渐,作诗一首: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吴地寒雨连江,像极了离愁。
辛渐啊,你回到洛阳后,那边的亲友如果问起来,请告诉他们,我的心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晶莹。
豪迈离别如诗仙李白。
他在黄鹤楼送别偶像孟浩然,也写了一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烟花三月的时节,孟夫子在江城武汉的黄鹤楼辞别李白,顺江而下前往扬州。
一片孤帆渐渐远入天际,李白的思念,如长江滚滚,在天地之间奔流。
期许重逢,并非王维首创王维的送别诗,一如既往的恬淡静谧。
他在山中送走了好友,归来时日已西沉,于是顺手把柴门带上。
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你会不会归来呢?
这首诗不写离愁别绪,却写来年重逢,是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但是,这不是王维的首创。
相传为隋炀帝所作的《送别诗》,同样不写离愁写期许: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这首诗的末两句,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池塘春草年年绿,借问王孙归不归?
王维的送别诗中,有一首送元二使安西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的早晨下了一场雨,冲洗了浮尘,客舍的柳树看起来翠绿一新。
朋友啊,请你再喝一杯美酒,出了阳关就没有故友亲人了。
后来有人为这首诗谱曲,命名为“阳关三叠”。
这首诗,才是王维最好的送别诗。

参考:
王维,字摩诘,是唐朝诗人的代表,素有“诗佛”之称,善弹琴赋诗,工于书画,奉于佛学,精通禅理。
其诗多源于生活,朴实简练,无刻意雕琢,且富有禅意。
王维曾写过两首五言《送别》诗,其一首全诗如下: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诗又称《山中送别》,语言朴实,平直淡然,构思巧妙,下笔自如,开篇就点明了送别的环境和地点:“在山中,刚刚送别了一位好友,朋友离去以后,内心感到丝丝失落和怅然。
当诗人回到家中,已是傍晚时分,关上柴门,心绪神情依然恍惚,难以平复对友人的挂念与不舍。
后又想到,等到明年的春天,大地草木再次着上新绿时,友人还会不会再次归来啊?
!”此诗是诗人在山中送罢友人之后的行文之作,在这个从白昼送别到日暮归来过程中,诗人把心中历经的情感,及对友人离别后的怅然若失,和绵绵思念之情,寄希望于“春草年年绿”时,好友能再次归来的别后重逢。
诗人用这简短的二十个字,把对好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似直且曲,似浅而深,贴切自然,句句洋溢着对友人“刚刚离别,即盼重逢”的浓浓思念与难舍之情。
所以说,这首诗,题名虽为《送别》,但并无“离别悲愁”之墨,意义重在写“希望别后重逢”,看似平凡无华的诗句,却尽显深情厚谊!王维的另一首五言《送别》诗是: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此诗采用先问后答的形式,送友人归隐时而作:“请你下马喝一杯酒,敢问你要到哪里去?
你说因为不甚得志,要到终南山那边隐居。
只管去隐居终南山吧,我不再追问你了,在那里,能看到在天空中飘荡的、绵延不尽的白云”。
而此处意境,也侧面表达岀诗人也有一种想远离世俗、归隐山林的愿望,全诗虽平淡无奇,却意味无尽。
早年的王维,寄希望于仕途,并有着积极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希望能够作出一番功绩,后来,时逢朝延动荡变化无常,逐渐隐退下来。
四十多岁的时候,得到初唐诗人宋之问在蓝田县辋川的一处别院,闲暇之余,便和知心好友一起在此别院或终南山上过着弹琴赋诗、悠闲自在的半官半隐的生活。

参考:
《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紫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问,此诗妙在那里?
答,妙在含蓄、平淡、自然,有景、有情、有境。
一首小诗,之所以能体景、达情、又通境,正是作者文学功力的体现。
此类小诗,之所以能于含蓄、平淡丶自然之间体景、达情、通境,说明作者平时对人、对事的用心。
以己之心而达情,以己之意而体景,以己之文而通境。
作者对于景、情、境的体验,尤为深入,故可于短短二十字中,让欣赏者感受到诗境于含蓄、平淡、自然,并于此中展开充分的想象,构建诗意中的情、景,从而升华诗境。
这是中国古典诗的一种魅力,并使赏者能于平淡无奇之中,享有自我理解的乐趣。
最终达到对诗意理解为自己留下的修养积累。
前二句,表达了相送,是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是清早,还是上午?
直至曰落而孤自一
含蓄。
诗语无奇,情真意切,平淡。
诗句文字简约直白,内涵丰富,自然。
才有了后二句的自问、自疑。
于自问自疑中,把诗人的真情实感,表露无迹,推向诗境的高潮。
这类含蓄、平淡、自然的诗风,在王维诗中常见。
而此小诗之妙,又可见一斑。
(书法自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