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实行满蒙联姻而不实行满汉联姻吗

为什么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却严格禁止满汉联姻?
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入关之前还是入关之后,保持满洲八旗的独立性,一直是满清统治者工作的重中之重。
因此,一旦真的实行满汉联姻,汉族上亿人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意味着,满洲八旗将极有可能彻底被同化,这自然是清朝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
八旗因此,从始至终,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推行满汉联姻,反而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严防死守满汉联姻。
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之后,以女真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八旗政权,就显示了与汉人截然不同的特点。
善于在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满清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汉人的同化能力十分警惕。
努尔哈赤所定的国号为金,金的来源就是两宋期间的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
早在两宋之时,同样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金国。
这个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甚至覆灭了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
金太祖阿骨打但是,当蒙古人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并将其覆灭后发现,金国的女真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汉人无异,因此,蒙古统治中国之后,女真人就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被视同为中原汉人。
将金国女真人视为先祖的满洲八旗,自然吸取了祖先的经验教训。
因此,保持八旗特色,防止被汉族同化,就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工作重点。
所以,无论是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入关之后的康熙、乾隆皇帝,他们都将所谓的“国语骑射”视为八旗子弟保持战斗力的重点。
而所谓的国语骑射,说白了就是保持满洲特色。
哪怕是相对对汉人亲善,十分善于利用汉奸的皇太极,对于满汉联姻也从未松口。
努尔哈赤但与此同时,游牧于东北、漠南、漠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一开始就成为女真人联姻的重点对象。
从努尔哈赤时代算起,在不断的让八旗贵族娶进蒙古贵女的同时,也不断的将女真人的女子加入蒙古部落。
例如皇太极继位之后,他的后宫并立了五宫后妃,而这5个地位最高的后妃,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都是蒙古人。
其中,皇后、宸妃、庄妃出身科尔沁蒙古,而贵妃、淑妃则为阿巴垓蒙古人。
作为晚清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5个后妃全部都是非女真人的蒙古人,从中也可见八旗集团对于满蒙联姻的重视。
皇太极这一满蒙联姻的政策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没有丝毫松懈,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后宫之中就有多位蒙古出身的妃子。
因此,满清皇室体内的蒙古血统,甚至比女真血统还要高。
为什么满清统治集团在严防满汉蒙联姻的同时,却极力坚持满蒙联姻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朝统治者出于拉拢蒙古诸部的需要。
与农耕文明的汉人不同,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因此,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极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武力十分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几乎难逢对手。
虽然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是,游牧民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蒙古诸部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强横的武力。
同样骑射起家的渔猎民族女真人深知这一点。
再加上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点,因此,对于蒙古人的统治,单纯武力征服是做不到的。
所以,在炫耀武力的同时,满清统治者利用联姻的手段不断加强女真与蒙古诸部的关系,从而拉拢蒙古族诸部。
蒙古骑兵其次,女真人不用担心蒙古联盟联姻之后,女真人会被蒙古同化。
不愿意进行满汉联姻,清朝统治者最核心的忧虑,就是担心八旗被汉人同化。
但是,对于蒙古联姻却不需要担心这一点。
因为,虽然蒙古人拥有强大的武力,甚至一度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阔的帝国,但是,蒙古的文化是十分薄弱的,比之渔猎民族的女真人,也强不了多少。
再加上此时的八旗处于强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蒙古同化女真人的可能。
最后,女真与蒙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前,女真三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与此同时,由于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东北地区也有蒙古部落的足迹。
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女的女真与蒙古各部,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亲密。
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立满洲文字之前,女真人为了记录,甚至一直在使用蒙古文字。
明末清初清朝、蒙古、明朝疆域因此,无论是女真、蒙古人上层还是普通满蒙民众,对于彼此之间的联姻,并没有什么抵触,也不存在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巨大而生活不便的情况。
所以,清廷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满蒙政策,自然也就更加顺利。
而女真各部与汉人的关系从始至终其实都并不亲密。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与汉人的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有亲善汉人的女真各部,但也有冥顽不化,不断袭击汉人村镇的女真部落。
清朝疆域同时,由于汉人的富庶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汉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女真人在羡慕之余,往往贪婪之心大炽,恨不得汉人的一切据为己有。
当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各部崛起之后,终于有将这个“愿望”实现的机会,女真人毫不意外的变本加厉,自然也就不存在女真与汉人平等对待乃至于于联姻的可能。

参考:
女真与满族不是一个民族!它们原本的文字就不同!女真起于白山黑水,而满人起于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女真被蒙古人屠灭,剩余者隐姓埋名,融于汉族。
其实在西伯利亚高原,原本就有无数个部落,匈奴,突厥,蒙古,满族都是其中的一个部落,那个强大,其他部落就依附,或者投降强大的部落。
强大者一旦失势,其他民族就会竖起自己的旗子而独立。
满人不与汉人通婚主要是为了不被汉人同化,而蒙古人与它们血缘比较近,文化积淀比较浅,不怕被蒙古人同化!另一方面,满人也认为儒教不是好东西,它们虽然用儒教统治国人,但内心并不认同儒教,还想保留原始野蛮的特点,所以不想与汉人通婚,实际上通过满蒙通婚,建立了满蒙联盟共同统治国家。
对汉人最是提防!
参考:
哪本历史书这么写的?
清王朝规定旗民不通婚,意思的旗人与平民不可以通婚,而当时有八旗中主要组成是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还有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也有在旗的,只要是旗人,各民族之间可以通婚,不知道哪些无知脑残者、造谣惑众者串改其意思
参考:
因为目的不同,导致政策也不同。
从清朝统治的角度来看,他们更怕汉族的起义,毕竟汉族作为主体民族,对满清的统治,还是有抵触情绪的,一言不合就是反清复明,找个理由继续反抗满清,这才是清朝最害怕的原因。
相比起蒙古,清朝统治起来更容易。
在康熙时期,三藩之乱让康熙感受到,位高权重的汉人所带来的影响。
因此,“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的政策,一直影响清朝,对待汉人和蒙古的不同措施。
不同的民族,采取不同政策,是清朝的统治手段。
对蒙古实行满蒙联姻,原因是为了解决北方威胁的问题。
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历来都是中原王朝的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朝采取联姻方式,彻底把蒙古绑在清朝的利益上。
当然,为了统治蒙古,清朝不止用了满蒙联姻方式,还有宗教信仰,以及军事上。
这些方式,对蒙古的统治,都起到关键作用,把蒙古牢牢的控制在清朝的版
而与汉族的联姻中,在皇太极到顺治的时候,曾出现过。
这时候,普通汉族是可以和清朝的王公贵族结婚的,到康熙时期,与汉族的联姻,主要出现在汉族八旗中的女子,普通汉族女子很难进入。
之后清朝与普通汉族的联姻越来越少,这是官方不提倡的,但皇帝娶的八旗汉族女子同样有不少,他们虽然当不了皇后,当嫔妃、贵妃还是可以的。
而在私底下,许多王爷娶汉族女子的人更不在少数。
所以,表面上没有政策支持满汉联姻,但满汉通婚的结果,也不是没有。
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帝王,他们的后宫,更不缺乏汉人妃子。
有的还比较出名,如:纯惠皇贵妃、婉贵妃、庆恭皇贵妃等。
对于汉族来说,与不与满族通婚,这没多大影响。
毕竟汉族在清朝的地位,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有汉族的治理,清朝是不可能治理如此大的领土。
如果有政策上支持满汉联姻的话,估计皇宫汉族女子只会更多。
毕竟在不同地区,汉族女子的容貌和姿色,都会不同,这才是清廷害怕的原因。
后宫的争夺,只会更多,更可怕,而且可能会影响清廷的统治地位。
虽然清朝内部,有不少汉族人在当官,但权力还是在满族的手中。
所以,在政策上,对汉族还是有一定限制的。
而和蒙古的联姻,更多的是利益,清朝需要解决蒙古地区长久以来的边界问题,蒙古高层也需要清朝给的好处,他们享受好处的同时,也和清朝彻底捆绑在一起。
大家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只不过清廷拥有绝对的权力,蒙古始终是清朝的一部分。
得到好处的,更多是蒙古的王公贵族。
在治理国家上,清政府也离不开汉族,汉族的智慧,有时候也能决定清廷政策的制定。
联不联姻,对汉族来说,并不是很重要,因为汉族的国家认同感比较强,但与蒙古地区的联姻非常有必要,它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把蒙古族彻底融入在中华民族中。

参考:
满蒙都是草原民族血统一致与汉族有区别若满汉联姻数百万满人融入亿万汉人中满族很快被同化没过几代就找不到满族人故,清时满汉极少联姻#凌远长著#
参考:
联弱抗强,你才能占上便宜,至少不会吃亏。
联强制弱,不过是犬为虎狼猎食,为他人做嫁衣而已。
所以满汉联姻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满人像鲜卑族那样自信,主动彻底汉化,全方位融入汉民族,那就无所谓满汉联姻了。
满清前身是女真人,就是那个灭我们大宋的金朝人的后裔,后来又被被蒙古灭掉,残余势力生活在东北,在社会文化制度上,出现了相当的倒退。
虽然他们还是女真人,可是以前那个完颜氏金朝的封建化程度是非常高的,相当程度上已经汉化,占领中原地区,对待汉人虽然残忍,但并没有像之后清朝那样“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野蛮和倒行逆施。
被蒙古灭掉后的女真人残余势力,已经是相当的落后野蛮,人数也少,同时明王朝也在那里设置了地方自治机关,属于明朝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面对大明朝的强大文明先进,本身就走着深深的自卑感,同时他们各个部落之间互相征战,在努尔哈赤起兵之后,趁着明朝内乱,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他是称汗的,而不是像以前那个金朝称帝,自己可以娶先父先兄留下的庶母和嫂子,这就是他们已经倒退到北方游牧民族落后陋习的表现。
但是他们善于骑射,军事上常常占有优势,虽然军事上强而本身体量不大,明朝虽然衰弱,毕竟是泱泱大国,后金要想完全拿下大明,只要看看以前那个被努尔哈赤崇拜的完颜氏金朝结果,就知道答案了,而此时的后金综合实力根本不能与完颜氏金朝同年而语,要想拿下中原,只能找已经衰弱而且长期与明朝对峙的蒙古人联合了,只有这样联姻才能得到蒙古的支持。
此时的蒙古各部也对自己被迫退出中原不甘心,实力跟比女真相差不大,所以满蒙才有了联合入主中原的主客观条件了,毕竟此时的后金比当时的蒙古实力稍强一些,在瓜分胜利成果时,满清就自然占上风。
假如满汉联姻,征服了蒙古,解除了明朝的北边边患,就可以全身心去对付满人,满人肯定就会被明朝完全控制,因为当时当时的明朝不像宋朝那样懦弱,况且大明朝自立国以来,就不割地赔款,不和亲称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华夏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之一,满汉联姻就更不可能了。
而当时的女真也没有完颜氏金朝的实力,完颜氏面对懦弱的宋朝都无法彻底灭掉,更何况后金跟明朝灭掉蒙古后,单挑对抗铁骨铮铮的大明朝更不是对手,再加上大明朝的铁杆小弟朝鲜可是一直对大明忠心耿耿,背后稍微倒点乱,女真就有可能玩完。
所以说,满汉联姻是不可能的。

参考:
满清实行满蒙联姻由来已久,早在清军入关之前就已经开始。
这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蒙古的重要措施。
长期的满蒙联姻,使蒙古很多部的领主贵族世代与清皇家保持姻亲关系,而这些皇家姻亲领主贵族成为了清廷维持北疆、西北疆乃至内地安定的倚重力量。
乾隆中期以前,漠西额鲁特准噶尔部蒙古,被清帝视为影响边疆统治的不安定因素,曾多次出兵征伐,在历次战役中,漠南、漠北及西套蒙古都有领主王公带领本部旗骑兵配合作战,不少皇家额驸立下了功劳。
在清朝入关前后的近三个世纪时间里,满蒙联姻总计达586次,入关前联姻的32年间,为84次,入关後的268年间,为502次。
这总计586次的通婚,满族皇家出嫁给蒙古的女子(包括皇女公主及其他宗女格格)多达430名,其中入关前27名,入关後403名。
满族皇帝及宗室王公子弟娶蒙古王公之女156名,入关前57名,入关後99名。
对于清廷来说,采取结亲的政策,筑成一座人为的“长城” ,但它比土石筑成的长城更加坚不可摧。
对中国北方这两大民族的长期和好、对清廷统辖与治理边疆蒙古地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过,满清实行满蒙联姻,却禁止满汉联姻!清朝自入关以来便实行民族隔离政策,规定满汉不通婚,违者严惩,甚至杀头。
尽管没有律令方面的严格规定,但满族人几百年来基本遵守这条定规。
自女真建国以来,历史记载的满汉通婚的例子很少。
算起来也就多尔衮开了一次绿灯,顺治五年(1648 年),摄政王多尔衮告谕礼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
不过多尔衮死后,遭到清算,当年满汉通婚的倡议也随之成为多尔衮的大逆罪状之一,满汉通婚再次被禁止。
这项禁令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1901年慈禧太后在西安宣布“变法”开始,几年中清朝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其中包括满汉通婚。
那么为何满清要禁止满汉通婚呢?
究其原因,有几种说法:一说满族作为统治阶层,需保持本民族血统的纯正,如《辽阳县志》曾载:“顺治以来…满人与民人不交产、不结婚,意在保持生计及种族(即民族)”;一说因满人与汉人语言、风俗存在不同;一说与入关之初激烈的满汉矛盾有关;还有一种说法是怕满族女子嫁给汉人后影响满族人口的增加。
总的说来,其实就是满族旗人害怕大规模的满汉通婚有可能会导致八旗制度的崩溃,会导致八旗旗民特权的最终丧失。

参考:
不要说其他。
就汉族自己来说,西晋不也有\"士庶天隔”吗?
更不说蒙古人分国人为四等,汉人几等?
满蒙联姻,为什么不实行满汉通婚?

参考:
满清时期(包括入关前和入关后)满蒙可以联姻,这在清朝历史上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清朝历史上著名的孝庄太后,就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她与皇太极的结合属于满蒙政治联姻。
在清朝入关之前,在征服了东部蒙古部落之后,为壮大自身实力,笼络蒙古族贵族,在原来的“女真八旗”制度的基础上,后金政权创立了蒙古八旗制度,将效忠于女真的蒙古部落编入了蒙古八旗,旗人之间可以进行通婚,有清一代,满族贵族长期保持与北部边疆蒙古部落之间的联姻通婚关系,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蒙古部落之间的政治联系,巩固清帝国在北部边疆的安定。
清廷入关之后,确实推行过限制民族群体之间通婚的做法,即广为流传的“满汉不通婚”,不过这种这种说法形容得不是特别贴切,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旗民不联姻”,也就是旗人和以汉族人为主体的非旗人之间不通婚。
清朝之所以长期规定“满汉不通婚”,主要是考虑到以满族为主体的旗人在清朝总人口中始终居于绝对少数的比例,如果允许各民族之间通婚,估计要不了三四代人的时间,满族作为一个独立民族就不复存在,为保障自身血统的相对纯正性,就要避免因与非旗人通婚影响自家经济政治利益。
但是,所谓的“满汉不通婚”,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禁止满族旗人与汉人通婚。
因为后金政权在入关之前,建立了女真八旗和蒙古八旗制度,后来因为人口资源不足,又将在与明朝对峙过程中俘虏和归顺的汉族军民编入八旗制度,建立了汉八旗制度。
从地位讲,女真八旗高于蒙古八旗,蒙古八旗又高于汉八旗。
但八旗内部可以进行通婚。
比较著名的事例就是,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都统佟
本姓佟,后改姓佟佳氏。
佟佳氏是在后金时期投降后金政权的明朝汉族官员佟养正的孙女,也就是说康熙皇帝的女真血统并不纯正,有汉人血统。
但由于佟养正被编入了汉八旗,成为了所谓的旗人,也就被皇帝承认是“自家人”,因而享受与其他旗人家族互相通婚的权利。
“满汉不通婚”这一制度在执行的早期对巩固满清统治还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随着清朝后期汉族官僚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太平天国沉重地打击了满清统治阶层,满清阶层人才凋零,堕落腐败,八旗子弟已经沦落到只会抽大烟泡茶馆遛鸟的闲杂人员,头脑比较清醒的满清上层人士看到,再固守满汉界限,不促进民族融合,一旦满清统治被推翻,泾渭分明的满汉界限在积怨200多年的民族仇恨面前将不堪一击,八旗子弟将面临灭顶之灾。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三日,慈禧发布懿旨,取消了民族隔离政策,允许满汉通婚。
此时据满清统治被推翻已不足十年。

参考:
知道印度么?
满人想弄一个东亚印度出来,可惜不知道种姓制度!讽刺的是,正是满人的统治将中华带进了深渊,最后跪在了白人脚下!所以孙中山才会提出驱鞑奴,恢复中华!这里提两点供诸位参考,其一,洋务运动是汉族精英想搞,满洲贵族反对,最后失败,被同时工业化的日本碾压。
第二,满清一直防备汉人,比如包围英军的三元里起义军,就是被满清解除了武装,一个满清军官还屠杀了当时的汉人。
所以,满族的胸怀,根本装不下天下,愧对中华,甚至要为亚洲人沦为人类食物链最底层负责!人类经历了三次工业化,第一次的时候,英国人连枪炮都端到了乾隆眼前,结果这位“伟大的”皇帝称之为奇技淫巧!第二次是1860,当时的日本和中国同时工业化,李鸿章,曾国藩和张之洞等大佬,就算能力逆天,也扛不住抽鸦片的八旗贵族施压呀!最后甲午战争一战而跪,成为了东亚病夫和“支那”。

南美南亚比我们好,只有非洲不相上下。
男的成为“猪仔”,世界上最好的中国女人,我都不忍描述!满人,误尽天下!越南和朝鲜,中华文化的养子跟着倒霉,当朝鲜大臣跪在紫禁城求救,当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的时候,中华的瑰丽只剩下笑话。
诸位,请读一读历史,即使到了现在,海外华人还是以留辫子为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我想汉人始终学不会这句话,现在那些光棍已经开始娶黑人白人了,也许五黑乱华也不远了吧!
参考:
满蒙联姻只适用于皇室婚姻而已,至于其他满族旗人,大多是内部联姻,这种内部联姻使包括整个旗人,也就是不分满族旗人、蒙古旗人、以及汉军旗人的。
满清作为关外少数民族,在崛起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民族关系就是与蒙古的关系。
征服女真诸部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所以在政治上,就需要去拉拢靠近自己的蒙古王公。
“满蒙联姻”对于当时还没有入关的满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政策,以此诸部蚕食关外势力,完成对蒙古诸部的征服。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满清在前期面对体量庞大的明王朝处于弱势,需要蒙古的支持,而蒙古为了自身利益也乐意与满清贵族联姻。
所以初期的满蒙联姻,是增强扩大自己的势力。
这种联姻制度到入关之后依然能够维系,是因为满清需要蒙古维护北部边疆的统治,蒙古在北疆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倘若蒙古不稳,则北疆必乱。
将归顺自己的蒙古编入八旗,分旗治理,贯彻满蒙联姻的制度,这些都有力保证了帝国北疆的稳定。
尽管满清的统治有诸多槽点,但在治理多民族政权的经验却是历史上少见成功的,而其中皇室婚姻,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满蒙关系的和谐,便是满蒙联姻的作用,这大大稳固了满清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基础,有蒙古诸部的支持,便能够大大震慑其他少数民族。
当然,除了满蒙联姻外,清皇室还有秀女制度。
选秀制度始于顺治帝入关以后,凡是八旗女子每3年选一次。
这个制度对于清室稳固全国统治是相当重要的举措。
但并非所有的旗人女子都是满人,或者蒙古人,汉军八旗也是纳入选秀的。
所以近些年学术界在界定满族定义时,也会把所有旗人都称之为满族。
其实这种说法也是有道理的,汉军旗人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文化上,都在向满人靠近,甚至绝大多数都该了满姓。
他们能够与满人以及蒙古人联姻,自身的血缘关系已经不再纯粹了。
在清代婚姻关系中,并不是说满汉不能通婚,而是旗人与汉人不能通婚联姻。
旗人是满族统治的基本盘,属于头等公民,有终身制的福利津贴,种的是铁杆庄稼,它是清王朝治理天下重要的政治筹码。
因为旗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存在,就使得帝国在治理层上面,可操作性极大。
旗人特权的存在,一方面维护自身统治而震慑汉人,另外一方面也是给汉人们开了一条口子,即“抬旗”制度。
“抬旗”的政治效果不亚于英女王授勋,为王朝培养诸多拥趸不说,还能够大大分化和驯服广大汉族,剔除不稳定因素,在民族文化上彻底斩断汉人脊梁,同时又保持自身的民族性。
总而言之,清室治理国家,并不是在明面上搞民族对立,种族主义,而是标榜“满汉一家”,就跟美国政治上黑人绝对政治正确,但在社会上黑人仍然处于白人的歧视链一样。
旗人身份带来的巨大优越感和实际利益,也会割断他们与下层汉人之间的婚姻可能。
这种婚姻政策虽然充满了民族歧视,但不得不说即稳固了满清的统治,又最大程度保障了自身的民族特色。
不得不说,抬旗制度极大地削弱了汉民族的民族自信,以至于整个社会弥漫着崇旗崇满的心态,一旦抬旗,他们就想方设法与汉族割裂关系,从文化到姓名,都逐渐满化。
这种影响是相当巨大的,以至于今天,某些明星某些人都还以祖上是旗人为荣,但实际上他的祖宗在此之前也是个汉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