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太原诞生过哪些杰出武将

太原古时为晋阳,曾经被称之为“龙兴之地”。
由于其特殊的地里位置,2500多年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样战争频发的土地上,可谓名将辈出,留下了一段段英雄传奇。
在这些出生于“龙城”太原的名将中,名声最大的有两位,一位是战国时赵国将领廉颇;
另一位就是北宋将领杨业,戏说中又名杨继业。
另外还有北宋初年的将领王全斌、呼延赞等。
而由名将进而为王者有三人,他们是五代时后晋建立者石敬瑭、后汉建立者刘知远、北汉建立者刘崇。
在这些武将中,以杨业(杨继业)最为著名。
其杨家将的故事被演绎成评书戏曲流传千年,其忠义节烈的故事更受后人敬仰膜拜。
杨业读书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
后汉被后周所灭,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建立北汉。
杨业弱冠即跟随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
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
宋太宗北征,杨业率领北汉军民死守晋阳城,令宋太宗的军队损失惨重。
北汉投降后,宋太宗派使者召见杨业,即授右领军卫大将军。
班师回朝后,又授郑州 刺史。
太平兴国五年三月,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
雍熙三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带兵出征。
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今山西宁武),后因马匹重伤不能前进,力竭为契丹所擒。
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

参考:
介绍几位山西太原籍的解放军将军,他们是:△唐 晓。
山西太原人,武警少将。
1959年11月生,国防大学联合战役指挥专业,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先后任职于四川、北京、广东、江西,历任武警西藏总队政治委员、武警江西省总队政治委员、武警西藏总队政治委员、武警水电指挥部政委。
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郭若冰,山西太原人,解放军少将。
1962年12月生,曾任国防大学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军事训练教研室主任,国防大学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总工程师,国防大学防务学院院长,国防大学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主任,国防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2018年任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院长。
2013年12月晋升少将军衔。
△刘永杰,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马家庄村人,解放军少将。
1931年出生。
参加过抗日战争。
历任贺龙警卫员,板门店谈判中方代表。
1976年后任陆军指挥学院战术教研室副主任、主任、训练部副部长、部长。
1986年6月—1990年4月任南京陆军指挥学院训练部副部长。
军事学教授。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参考:
太原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的名人。
论著名将领的话,有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三国时期击败诸葛亮的郭淮、郝昭,五代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开国皇帝李存勖、刘知远,还有大名顶顶的杨家将和呼家将等等。
廉颇廉颇是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人。
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
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
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
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
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奔魏居大梁,后老死于楚,葬于寿春。
郭淮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
历史上的郭淮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郭淮战略目光很到位,早早的站队曹丕,在曹丕还是五官中郎将的时候,就在曹丕的手下了。
后来又转职军中,开始了自己的戎马一生。
郭淮镇压雍州叛乱、安抚羌族胡人,屡立战功,甚至被当地的少数民族当作神明崇拜。
郭淮的战略目光很敏锐。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郭淮成功看穿动向,料知诸葛亮转进五丈原。
而后又点出北原的重要性,被司马懿委任屯兵北原,果然蜀兵来攻,但郭淮还是打得很艰难“淮逆击之”。
随后又看穿诸葛亮声东击西之计,成功挡住诸葛亮夜袭阳遂。
后来面对姜维,郭淮就表现得从容多了,也开始胜多败少。
郝昭字伯道,太原人,中国东汉末年至曹魏初年著名将领。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在陈仓遇到了劲敌。
诸葛亮数万大军攻打二十多天,云梯、冲车、地道战,诸葛亮各种攻城器具玩了个遍,也没奈何得了他,最后无奈退兵。
这个挫了诸葛亮锐气的魏国守城名将就是郝昭。
郝昭少年从军,屡立战功,逐渐晋升为杂号将军,后受曹真的推荐镇守陈仓(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是司马懿推荐),防御蜀汉。
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为郝昭所阻,劝降不成,昼夜相攻二十余日后被迫退军。
魏明帝因此封其为关内侯。
不久因染疾而病死。
李存勖后唐庄宗李存勖是唐末五代的军事家,生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后唐开国皇帝,晋王李克用之子。
李存勖在唐末官至检校司空,遥领晋州刺史,后袭父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
他骁勇善战,长于谋略,在王位十五年,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逐渐强盛,中兴唐朝霸业。
同光元年(923年)四月在魏州称帝,定国号为唐,史称后唐,并于同年十二月灭亡后梁,尽取河南、山东等地,定都于洛阳。
李存勖在位期间,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汉中及两川之地,震动南方割据诸国,“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
刘知远刘知远,后汉高祖,河东太原人,沙陀族。
刘知远从小为人沉稳庄重,不好嬉戏,青少年时期,刘知远就在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即后来的后唐明宗)部下为军卒。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刘知远移镇汶阳,升任马步军都指挥使。
同年,石敬瑭得助于刘知远等人谋划,假借契丹军的力量,消灭后唐,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晋,是为晋高祖。
后晋建立后,刘知远以其军政才能和佐命功,历任检校司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许州节度使、朱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北京(今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日趋显贵。
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刘知远作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在忻口大破伟王,累迁太原王兼任北面行营都统,北平郡王、太尉,之后诛杀吐谷浑白承福等五支部族共四百人,以另一部族的王义宗统领五族中其余的人,又在朔州阳武关再破契丹。
开运四年(947年),刘知远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
杨业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
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
少时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猎获总比他人多。
读书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
后汉被后周所灭,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建立北汉。
杨业弱冠即跟随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
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
宋太宗北征,素闻杨业之名。
北汉投降之后,派使者召见杨业,即授右领军卫大将军。
班师回朝后,又授郑州 刺史。
宋太宗以杨业“老于边事”,拜其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太平兴国五年三月,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
雍熙三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带兵出征。
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回身力战,全身受到数十处创伤,士卒死伤殆尽。
杨业面无惧色,手刃数十百人。
马匹重伤不能前进,力竭为契丹军所擒。
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
杨延昭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
杨延昭自幼随父亲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时年二十九岁的延昭为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
其父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
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死后陪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
在与辽兵作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
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杨延昭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小说中为杨业六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为杨六郎。
杨文广北宋名将,杨延昭之子、杨业之孙,字仲容,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曾为范仲淹所擢用,祖籍麟州(今陕西神木北)。
杨文广生于咸平二年(999)卒于熙宁七年(1074),白寿彝认为他是杨延昭的第三子(曾巩《隆平集》云:“诏录其子传永、德征、文广有差。
”),以父因入官,任侍卫亲军龙卫(骑军)、神卫(步军)四厢都指挥使,后升领防御使。
宋神宗时因抗击西夏建功,历官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侯。
后辽人争议代州地界,他奉献阵
旋病死,膝下共有四子,以小儿子怀玉最为出众。
呼延赞呼延赞是北宋开国元勋,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
后周淄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呼延琮之子,呼延赞少任骁骑兵,宋太祖补选他任东班头领,入宫受帝圣旨,升任骁雄军使。
乾德二年(964年),随王全斌讨伐后蜀,担任前锋,身受数处创伤,以功补为副指挥使。
太平兴国初年,宋太宗任呼延赞为铁骑军指挥使。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随宋太宗征讨北汉。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随崔翰戍守定州。
端拱二年(989年),兼任富州刺史,不久任都军头。
淳化三年(992年),外任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
后改任辽州刺史、扶州刺史、康州团练使等。
呼延丕显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北宋开国元勋呼延赞之子,呼延守信、呼延守用之父。
继承父亲任铁鞭靠山王,他曾奉太宗之命去捉拿潘仁美,为大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据《呼家将》记载,呼延丕显后得罪国丈庞文,被诬陷入狱,庞文又笼络大理寺卿潘贵(据说为潘仁美之孙),将呼家满门老小全部抄斩,葬于肉丘坟。
后呼延丕显之孙呼延庆得到杨家将、天官寇准、彰德府总兵张槐等人的支持,诛杀了罪恶满盈的庞文,重新整理呼延丕显尸骨,报了呼家的血海深仇,宋真宗念起忠心,加封其为开平王。
呼延庆呼延庆,字夏都,并州太原人(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呼延守用之子,呼延赞曾孙,宋朝时期的军事将领、外交官。
在宋徽宗时期任平海军指挥使,因为“呼延庆善外国语,又辨博(辨博,博闻谓能谈说也)”,所以曾多次出使金国商议联金攻辽之事(海上之盟)。

参考:
历史上太原出过一些武将,三国时期有魏国名将郭淮,西晋时期的将领王浚,南北朝时期北魏将领陆俟,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的将领王雄,北周将领王谦,隋朝名将王韶,中唐名将王翃,五代时后周大将李筠,五代至宋初的名将王全斌,北宋名将呼延赞,明朝将领杨洪都是太原人。
这里主要介绍为几位在革命战争年代浴血奋战,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太原籍将军。
张政(1915—2005),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人,开国少将。
1936年参加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1938年入党。
抗战时期,曾任陕北公学人事部干事,股长,北方局组织部股长,八路军第1纵队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陇海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新四军第3师9旅26团政治处主任,第4师9旅26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新四军第4师9旅25团政委,华野第2纵队6师17团政委,三野第7兵团直属政治部主任。
参加过宿北、淮海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浙江省军区第8军分区副政委,解放军21军63师政委,志愿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解放军政治学院速成系主任,学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二大队大队长,福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等职。
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2005年8月22日在福州病逝。
高德西(1915—2005),山西省太原市人,开国少将。
1935年参加革命,1936年入党。
抗战时期,曾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3大队营教导员,大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纵队直属政治部主任,第59团政委,晋豫联防区第3分区政委,太岳军区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等职。
参加过开辟太岳军区根据地的工作,带领部队粉碎了顽固派发动的晋西事变,为太岳军区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做出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太岳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华北军区第15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第18兵团第62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参加过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西康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干部部部长,国防工业部政治部副主任,军事科学院政治部主任等职。
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军事科研工作做出贡献。
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2005年4月2日在京病逝。
郭桂蓉,1937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山西省清徐县人,中将军衔,工程院院士。
1959年,本科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雷达工程系,1960年至1965年,在苏联莫斯科筎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获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曾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校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副主任、主任等职。
我国通信与电子技术专家,国防科技大学“自动目标识别(ATR)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创建人。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9年获全军专业性技术重大贡献奖。
马春娃,1931年10月生,山西省太原市人。
少将军衔。
1947年7月参军,1948年9月入党。
曾任团政委,白城守备区政治部主任,黑龙江省军区政委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晋中战役、太原战役,曾三次荣立战功。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你知道的太原籍武将还有谁请补充。

参考:
太原,自古属于汉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集地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的边疆战争,也同时培养了太原人强悍的性格。
这样的地方,容易诞生能征善战的武将,其中有廉颇和杨业为代表。
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是战国时期战功赫赫的名将。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便是我们今天说的主角。
廉颇在战功方面,有着卓越的才能。
但是最为脍炙人口的故事还是,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
二者从前期的不服气到,廉颇负荆请罪共同辅佐赵国在纷乱的战国时代占据一雄的地位。
可惜赵王被奸臣懵逼,舍弃廉颇为大将,最终落得平阳之战,损失赵国40万大军,从此赵国一蹶不振。
杨业,杨家将的故事就是讲述杨业一家英勇抵抗北方政权的故事。
杨业,为宋朝时期大将,率大军在今朔州一带抵金朝的进犯过程中,英勇牺牲。
后世将杨家抵御金朝的故事演义成小说,杨家7子及杨家女将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历史考证,所谓杨家女将抗金等故事,属于后人编撰,但是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参考:

作为一个地道的北京人,我本不应该对太原很了解。
然而,阴差阳错我就来到了太原读大学。
初到太原,对它也没什么了解。
但毕竟我乃文曲星下凡,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凡事略懂一二。
欲知太原杰出武将,我们见面详谈。

参考:
在清徐曾经出过一个武状元名叫贾廷诏,在贾廷诏的出生地,清徐县东于镇东高白村,有一座“状元祠”,是他的后人为了纪念先祖专门修建的。
每年正月十五,村里人都会在祠堂里进行祭祖活动。
贾廷诏生于1713年,出生地当年叫清源县高白村。
高白旧称蒿泊,汉文帝时,在梗阳(即清源)城西南筑“印驹城”,管理皇家马匹。
宋朝时,该村成为全县第一大村,设蒿泊镇并管辖另外六个村庄。
到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源县知县和羹将“蒿泊”二字去掉草字头和水字旁,改称高白镇。
后来,高白镇被重新划分,过去的高白村演变成现在的东高白、中高白、西高白三个村子。
明清之际,社会动荡,民间习武盛行。
贾家第七代后人贾国威就曾中过武进士。
贾廷诏的父亲贾宗清生了四个儿子,他排行老四。
贾家于清源城内开一车马店,兼留旅客住宿,以供养八口之家。
贾廷诏幼年时在村里放牛,从小就臂力过人,酷爱武术,常举牛犊玩耍,故后人誉他为举牛“状元”。
真正走上习武的道路,还要从一次偶然的机会说起。
十三岁时,贾廷诏随父亲在店中打杂,干活勤快,待人热情,颇得旅客喜欢。
每天黎明即起,洒扫之余,他就在天井院落伸腿张臂活动筋骨。
遇到清源城古庙会,卖艺人舞枪弄棒,展示功夫。
贾廷诏效仿他们,将喂牲畜的草袋里装满沙子,每天早晨拳打脚踢。
虽无路数,但苦练不已。
年方十五岁,贾廷诏长得五大三粗,已可举一百五十斤粮袋过顶,面不改色。
当时有个来自湖广的武举人白某,被朝廷革去官职,怀愤云游到清源,投宿在贾家店中。
白某久居该店,人们知道他精通武艺,贾廷诏便想拜他为师。
白某也看到贾廷诏虽习武勤练,但方法不对,即收其为徒,亲授武艺。
功随人长,贾廷诏技艺日新,已精通十八般武艺,后又熟读五经四书,精其韬略。
1736年,乾隆元年丙辰开科,22岁的贾廷诏考中解元。
从此,他学练武功更加勤奋,对古兵书深研细读。
六年后,壬戌科会试,再中武进士。
殿试时,贾廷诏与山东张某、广东白某等几经比武,难分高低。
后以举鼎再试,贾廷诏以超人的臂力压倒群雄。
乾隆皇帝弘历钦点其为壬戌科武状元,授头等御前侍卫(官三品),任守卫紫禁城后宰门之职。
他的功成名就,一时震动了三晋大地,时人赞其:丙辰科名超三晋,壬戌年姓达九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