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为什么在17年把原有的主城区的规模扩容大到11+2的呢

成都原本的主城区,其实就是传统的金牛、武侯、青羊、锦江、成华五区,以及高新产业区,这一片区域,基本在绕城高速以内。
2017年,成都主城扩容,主城的说法更名为中心城区,从原来的“5+1”,变成了现在的“11+2”。
其中,增加的“6+1”,则分别是环绕原主城区的龙泉驿、新都、温江、双流、郫都、青白江,以及天府新区产业区。
成都是西南地区唯一的一座副省级城市,目前的城市实际管理人口已经在2000万人
因此,传统的主城区,已经难以再承载其城市体量。
而同时,成都的城市触角,实际上也早就延伸到了所称的二圈层区域,同时二圈层部分区县的城市片区,也已经同传统主城区无缝对接,连成了一片。
并且,新流入成都的人口中,其实就有很大一部分流向了二圈层区域。
因此,在2017年之前,成都主城区扩容的城市条件,其实已经基本形成了。
成都传统的主城区,实际上就是50年代初的成都县大部,和华阳县部分区域组成的,最初分成有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等片区,其后衍变成东城区、西城区、望江区、龙潭区、万年区等区域;
五六十年代则开始固定为东城区、西城区和金牛区三个部分。
不过,在90年代之前,成都的主城区均只有东城区和西城区,主城范围基本在现在的一环路之内。
九十年代以后,东城区、西城区、金牛区衍变成了现在的锦江等五城区。
其中,90年代的高新产业区主体,作为武侯区辖区范围,也自然成为了成都主城区的一部分。
2016年之前,成都二圈层内的新都、温江已经在2000年前后分别由县改区,而更早的青白江和龙泉驿,则是在1960年就已经成为成都的市辖区。
只不过,彼时成都二圈层的这几个区,还是普通的市辖区,与主城区的差异非常明显。
而2010年之后,随着成都的快速壮大,成都主城扩容的趋势其实就已经明显了。
首先是包括将高新西区在内的产业区与主城等同视之。
其次,双流和郫县的改区,也在逐步加快。
而2016年底,随着成都二圈层最后一个县——郫县撤县改区,成都的市辖区,开始连接成了一个整体。
此为成都主城区的扩容,奠定了最后的条件。
因此,2017年,成都主城区一举扩大到整个二圈层。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成都的中心城区,开始变成“11+2”。
当然了,尽管成都中心城区扩容,但是由于城市根基不同,新晋级主城的区域,与原主城“5+1”区域,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而未来的一段时间,也是这种差异相互碰撞、融合并逐步减小差异的时间。
成都现在的中心城区“11+2”区域,前面的“11”,指的是中心城区的11个市辖区,后面的“2”,指的是高新区和天府新区两个产业发展区域。
这也是成都普遍意义上的一圈层、二圈层片区。
而随后改区的,并位于成都三圈层区域的新津,则不属于成都新的主城范畴。
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成都的主城区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90年代以前,成都的主城主要指的是一环以内的区域,主要包含东城、西城两区。
而90年代以后,由于成都城市的扩大,主城外围的区域进行了重新整合,成都的主城区进而实现了扩容,这也就是现在所熟知的老主城“5+1”区域。
而2017年,随着成都城市的进一步扩大,且双流、郫县先后改区,环绕原主城区的二圈层区域全部改区完成,成都主城区也就在2017年顺利扩容为了现在的“11+2”区域。

参考:
现有区:1.锦江2.武侯3.青羊4.金牛5.成华6.高新7.天府8.青白江9.龙泉10.新都11.郫都12.温江13.双流。
其中:1.高新2.天府,二区非行政实体。
故为11+2共13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