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的过程关羽是如何以巨大的优势落败的

传统意义上的襄樊之战是指公元219年七月关羽从荆州开始北伐襄樊的战争,实际上,襄樊之战开始的时间,早在半年到一年前,也就是218年到219年初,刘备在参与汉中之战时,就已经开始了。
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有一个很明显的证据就是关羽镇守的荆州三郡与曹仁、吕常镇守的南阳郡的交界线应该是在当阳附近,但是关羽219年七月北伐时,就已经出现在襄樊。
这就说明了关羽在之前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在向北推进,从当阳一线一直向北打,从后来关羽还有水军参战来看,关羽是水陆并进的,沿着汉水逐渐推进到襄樊地区发动战争。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总兵力应该有5万人,包括后来从荆州调兵北上的所有兵力都包括在内,否则无法对襄阳和樊城两座城池形成包围,并且击溃了于禁的七军三万多人。
曹魏方面的兵力部署应该是这样的:襄阳太守吕常镇守襄阳城,襄阳城在汉水的南岸,吕常约有兵力三到四千人;
征南将军曹仁驻守樊城,樊城在汉水的北岸,中间隔着汉水,当时叫沔水,曹仁约有兵力三四千人,再加上于禁、庞德的七军三万多人,曹魏在初期投入襄樊之战的总兵力约有四万人左右。
关羽有5万人,曹魏有4万人,关羽并没有巨大的优势,只是略占优势,又加上关羽需要围攻襄阳和樊城,这两城直到襄樊之战结束,关羽都没有拿下来,同时关羽还有分兵对付于禁和庞德的七军,最后关羽还有一支水军活跃在汉水。
关羽虽有整体兵力上的优势,但是在局部地区,关羽是没有任何优势的,围一座城池至少也得五六千人,襄阳和樊城都被围攻,关羽至少要投入一万多人围城。
再除去水军,那么关羽用来对付于禁和庞德的军队大概有3.5万人,与于禁、庞德的七军差不多就是相同的数量,关羽在和于禁的对抗中,并没有兵力上的优势。
关羽能够俘虏并击败于禁和庞德的七军三万多人,靠的是天气、谋略和敌人的失误,所谓的天气就是当时处于雨季,大雨下个不停,所谓的谋略就是关羽正确的利用了天气,天气对于敌我双方来说都是公平的,就看谁会利用。
所谓敌人的失误就是于禁和庞德安营扎寨的失误,没有考虑到天气对已方的影响,导致营寨全被大水淹没,如果说关羽一定有优势的话,那毫无疑问,关羽的优势就是有水军,有制水权,而魏军没有水军,或者水军完全被关羽击败。
关羽俘虏了于禁、庞德及魏军三万多人后,关羽取得了暂时的绝对胜利,战场上的形势对关羽极为有利,在曹魏援军没有到之前,关羽仍然没能拿下襄阳与樊城,这就是关羽最终失败的原因。
关羽没有攻下吕常镇守的襄阳和曹仁镇守的樊城,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吕常和曹仁的坚守,次要原因是关羽缺少攻城方法,要知道襄阳和樊城在当时是绝对的坚城,后来的蒙古攻宋时,光襄阳城就攻了六年才攻下来。
一旦没有攻下襄阳和樊城,就注定了关羽的失败,真等到徐晃率领十二营士兵前来支援时,关羽已经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即使没有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也会失败的。
关羽虽然俘虏了于禁的三万多人,可是这三万人丝毫没有为关羽增加什么优势,反而成为了关羽大军的负担,既要负责粮食让这三万人吃,又要派人看守这三万人防止造反,这三万人反而成了关羽的劣势,即使押到后方的江陵城,随时也是一颗定时炸弹。
当徐晃率领三万多人前来与关羽对峙时,关羽手下的五万士兵已经参战三个多月了,身心疲惫,缺少粮食,又没有预备队,就算徐晃的三万人是新兵,恐怕关羽的五万士兵也很难胜利。
打仗对于士兵来说,靠的就是士气和军心,三个多月以来,虽然关羽威震华夏,一路捷报,但是对于战争来说,没有攻下樊城与襄阳城,就是失败,或者毫无进展。
所以当关羽的五万疲惫不堪的士兵面对徐晃的三万新兵时,显得底气不足,再加上后方传来吕蒙偷袭荆州的消息,让关羽的荆州军更加的丧失斗志,如果不能攻下两城,关羽的处境极其危险,面临被魏军内外夹击,全军覆没的危险。
所以关羽被徐晃击败,其实并不意外,关羽选择退军还是明智的,但不明智的是关羽仍然想着率领这五万人夺回荆州,殊不知吕蒙已经布下天罗地网,专等着关羽上当,最终结局就是荆州三郡全被东吴占领,5万荆州军或死或降,关羽身死 。

参考:
襄樊之战关羽可不是优势,他当时的兵力是劣势,只是打的出色,击败了曹魏两个主力军团,才差点逼得曹操差点迁都。
襄樊之战时关羽的兵力不会超过三万在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关羽北伐襄樊时出动了多少部队,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他资料推测一二。
刘备为了争夺益州,先和庞统领军入川,此后又命诸葛亮、张飞、赵云从荆州出发,率军协助攻打刘璋,因此留在荆州的部队已经不多了。
在刘备夺取益州以后,孙权向刘备索取荆州,刘备则答复要等收复凉州以后再还。
孙权大怒,派兵攻打荆州。
刘备引兵五万赶到公安,命关羽率军前往益阳,和吴军对峙。
根据《三国志·甘宁传》记载,当时关羽所部号称三万、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馀里浅濑,云欲夜涉渡。
一般来说为了虚张声势,对外宣传的兵力都会多于实际兵力,因此关羽实际所统帅的部队,应该少于三万,其中精锐部队大约有五千。
而根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当时和关羽在益阳对峙的鲁肃手下大约有万人,孙权担心鲁肃不是关羽对手,于是下令吕蒙赶来增援。
权时住陆口,使鲁肃将万人屯益阳拒羽,而飞书召蒙,使舍零陵,急还助肃。
孙权担心鲁肃率万人挡不住关羽,一是可能关羽毕竟是名将,觉得鲁肃未必是他对手,二是可能关羽的兵力多于鲁肃。
因此综合看,关羽此次所率部队,大于一万而少于三万,这也是荆州当时的主力机动部队。
其他虽然留守江陵等地还有一些部队,但是不能轻易调动。
而在此后,孙权和刘备达成《湘水之盟》,双方以湘水为界瓜分了荆州,原来属于刘备的长沙、桂阳两郡让给了孙权。
长沙当时是人口比较多的大郡,刘备失去这两郡以后,在荆州的部队最多和原来齐平,所以关羽北伐襄樊时,兵力最多也就是在一万到三万之间。
关羽在襄樊遭遇的是曹仁和于禁两个主力军团。
关羽北伐襄樊最出名的一战莫过于水淹七军,一举歼灭了于禁所统帅的七军,重创了魏军。
但是实际上关羽面对的是魏军两个军团。
在建安二十三年七月,曹操亲自率军西征,和刘备争夺汉中时,他命曹仁率军南下攻打关羽,进驻樊城。
曹操一向非常看重关羽,既然他命曹仁主动率军南下,那么曹仁当时手中的兵力应该不少于关羽,至少差距不大。
《三国志·武帝纪》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在汉中被刘备击败的同时,曹仁在荆州也被击败,派人向曹操求援,曹操命于禁和徐晃率军前往救援。
其中于禁率七军前往樊城,和曹仁汇合,而徐晃因为手下大多是新兵,所以屯驻宛城,作为接应。
八月,关羽趁秋雨连绵汉水上涨之机水淹七军,大破于禁,于禁投降,庞德被俘以后被杀,魏军惨败,仅被俘的就有三万之多,算上死在水中和战斗中的魏军,肯定数量更多。
曹仁被关羽击败以后需要向曹操求援,可见损失很大。
而水淹七军之战魏军的损失更是超过了关羽北伐的总兵力,之前魏军应该一直是兵力优势。
所以关羽应该击败了两个兵力至少和自己相当的魏军兵团。
徐晃在解樊城之围时部队也不少在水淹七军以后,曹仁在樊城的守军不过几千,这时关羽倒是一度占据了优势。
但是随即徐晃就奉命率军前来救援樊城。
徐晃原来统帅的部队新兵为多,战斗力不强,不过曹操特意命将军徐商、吕建等赶来增援,而关羽要分兵包围襄阳和樊城,从此后双方对峙不战看,此时双方兵力应该相当。
此后曹操又命殷署、朱盖等十二营陆续增援徐晃,这个时候,徐晃的兵力应该已经强于关羽。
结语所以综合来看,关羽北伐襄樊时从开始就兵力少于魏军,只是打了一个时间差,先击败了曹仁,之后又利用了汉水暴涨大破于禁,获得了一定的主动权。
关羽的这两次胜利,加上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因此一时间在声势上压倒了曹操。
但是在徐晃赶来以后,在襄樊地区关羽的兵力就再次失去了优势。
而且他的背后就是居心叵测的孙权。
所以关羽的优势,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实际上曹操依靠其绝对实力优势,始终在战场上保持着优势兵力,关羽只要一个失误,就要面临彻底的失败。

参考:
此役为关羽于219年发动的北伐战役。
关羽自荆州出兵围困曹魏占据的襄阳和樊城,水淹七军俘于禁,重创曹魏震华夏。
东吴吕蒙趁机偷袭荆州,善待关羽部下亲属,使关羽部下人心厌战,荆州文武官员集体归附孙权。
关羽无奈退守麦城,后被擒,与子关平同被东吴杀害。
故,关羽北伐时占尽胜面,最终却兵败身死的原因是:荆州失守,军心动摇。

参考:
打仗啊,很多时候不是怕对手有多少兵力,自己有多强大,而是在自家的军心有多稳定,有多么勇敢而不怯战,军心一乱,军队数量再多,也免不了溃败之局。
举个现代的例子,我们的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只有300万,而且装备极差,训练也极差。
而国民党有800万部队,美国在二战结束后,把库存大量的装备和二战中的缴获以援助的方式大量运往中国,武装国民党部队,此时国民党的数量和装备,比抗战前不知强大了多少倍,可为什么败了呢?
而且败得那么快、那么彻底?
我们不仅要看战场上的军事指挥,还要看战场外的政治、经济、民心向背。
解放区搞的土改,让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为保护分得的土地,必须彻底打败蒋介石,才能保住土地,保住胜利果实。
这样才有送郎上战场,才有解放军不怕牺牲的战斗意志,才有百万民工自己吃糠咽菜也要破家支前,才有国民党出身贫苦的士兵了解这些后可以换顶帽子就冲出去和国民党军队拼命!历史上无数以少胜多的案例,基础就是自己军心稳定而敌方军心不稳造成的。
如官渡之战时,曹操借管粮官人头来掩盖粮草不足的事实,而偷袭乌巢烧了袁绍军粮草,袁军无粮可吃还怎么打仗?
军心一散,溃不成军。
关羽战襄樊,手下部队士兵都是荆州子弟,打天下为当官的封王拜相并不是他们的源动力,东吴偷袭荆州,士兵自家情况不明,家眷生死不明,回家看看才是军心,那还会有心思兵向中原,为自己不相干的事拼命!军心一散,一哄而散跑回家去,说什么关羽武功高强,以一人敌万都是演义中为神化他吹牛的,没了兵士,抓他也不过几十个小兵而已。
潘璋不过就一个小队长而已,这点是史实,不管罗贯中再怎么吹捧关羽,也不得脱离史实瞎吹!要说关羽领军能力也真是有问题,如果他处理得当,和兵士说清楚,领军杀回荆州,这时才是他部队战力最强之时,夺回荆州,蜀汉大格局并没改变,再择时机,休养生息后于汉中协调,共伐中原,也许历史就改写了。
说关羽是蜀汉第一罪人,一点不为过。
万马军中杀颜良,匹夫之勇加上点好运气而矣!
参考:
为破孙权与曹操联合的阴谋,刘备和诸葛亮决定让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以震慑东吴和曹魏。
关羽在发动襄樊大战过程中,攻克襄阳包围樊城,又消灭了魏国前来支援的于禁七军,威声大振。
关羽攻城掠地乘胜优势,让曹操也感到了紧张,然而,在这个优势面前,关羽为何如昙花一现,迅速败亡了呢?
襄樊之战中关羽有哪些优势?
兵精将勇。
关羽经营荆州多年,利用荆州这个鱼米之乡,使军队得到迅速发展。
强将手下无弱兵,以关羽的本领和能力,在多年未发生大战的情形下,战备和训练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因为关羽也知道,荆州是刘备隆中对策略中关键的一环,务必要把兵练好、把地盘守好,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将来一统天下的战斗中当好桥头堡,发挥战斗力。
关羽在荆州长年的积蓄和积累,具备了较强的军事打击能力。
从襄樊大战之初就可以看出,关羽部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的。
在进攻襄阳城时,几乎没有费气力。
在曹仁率兵前来时,关羽用诈败之计赚取了曹仁,一个回合斩了曹将夏侯存;
虎父无犬子,关平更神勇,斩了曹将翟元,率军把曹军逼入襄江死伤无数,让曹仁不得不退守樊城。
即使后来关羽战庞德、斗徐晃,也体现出了较强的武功,将领的勇猛,能够有效激发军队的战斗力。
出击突然。
通常情况下,战争之初的进攻方是具有较大优势,因为在对方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个局部,对方肯定会措手不及而失败。
在攻襄阳的战斗中,关羽分兵迅速,进攻迅速,一鼓而下,几乎没有什么损失。
取襄阳后,在曹操未能增兵之时,迅速包围了樊城,可见关羽军队行动之快。
关羽具备较强的军事谋略,深知天文地理对战争的重要性。
在针对于禁的围城打援中,关羽针对天文和地理情况,审时度势,利用于禁屯兵低洼处的时机,趁着襄江水上涨,果断决开大江,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
利用大自然的力量突然的袭击魏军,足以看出关羽具有军事谋划能力优势。
襄樊之战中关羽有哪些劣势?
兵力少。
关羽在荆州之兵,大约有四万余人,能够出动也就三万余人,一万人留守荆州各城池,占领襄阳后,也需五千人左右守城,能够战斗的大约是二万五千余人。
而曹魏的兵力,曹仁在樊城有一万余人,徐晃军队一万余人,于禁的军队三万余人,魏军虽然受到重创,但兵力补充较快。
东吴吕蒙的军队三万五千左右。
落差如此大的兵力对比,并且处在被南北夹攻的态势下,关羽无优势可言。
无支援。
刘备、诸葛亮在给关羽下达了发动襄樊战争的命令后,就再也没派出一个兵、送去一粒粮食支援关羽。
这也不能怪刘备,刘备和诸葛亮的日子也不好过。
刘备刚平定东川,虽说拥有两川之地,但必须迅速安抚人心,派出人马驻守、镇压各种反抗势力,做好维护稳定工作。
更重要的是,在拥有两川之地后,诸葛亮隆中对策略中的目标已实现,刘备进位称帝的条件已经具备,刘备自己虽不言语,诸葛亮心知肚明,要提前做好刘备登基前的各项政治准备工作。
刘备和诸葛亮既要安抚人心,又要恢复战后秩序,更重要的是做好刘备登基准备,这么多的大事要做,哪里还能顾得上关羽呢!谋略差。
虽然关羽在军事进攻和防御上具备较强的能力,随着战役的深入,关羽在整体作战中尤其是面对两国的作战中,缺少一个智囊班子,不能及时地分析和统筹三国间的政治、军事、后勤形势,从而使关羽因为
陆逊、吕蒙用怀柔之计,对关羽说假话做假事,用假象蒙蔽他,关羽信以为真;
曹操、徐晃等对关羽说真话,用东吴侵占荆州的事实奉劝关羽,关羽不屑一顾。
由于没有及时识破这其中的计谋,让关羽在陷入了樊城围攻战泥潭中,进攻无策、后退不甘,在犹豫中耽误了大事。
而魏国不仅有曹操亲自谋划指挥,更有司马懿、蒋济、满宠等著名谋士参与其中,为战役分析形势、出谋划策;
东吴有陆逊、吕蒙等智谋将领,精心策划战役,联合发动了心理战、外交战等策略,这些谋臣计谋的层次,是关羽及所属智囊远远不能相比的。
结语关羽所率军队,有较强的军事打击能力,携胜利之威的优势也是明显的,但是,虽短时间内能爆发出的强悍战斗力,却随着战线拉长和战役深入,关羽陷入持久战,由于缺乏兵力、后勤保障跟不上,劣势会代替优势,形势会发生反转,在战争中是屡见不鲜的。

参考:

谁告诉你,襄樊之战,关羽占了巨大优势。
相反,关羽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没有正确履行诸葛亮的嘱托,联吴抗曹。
诸葛亮很清楚,自家集团的实力,如今的天下已经不是群雄逐鹿的时代,而是三分天下的局面。
面对实力最强的曹魏,蜀国更应该和吴国联合在一起,共同抗曹,这是战略问题。
如果没有完成灭曹的任务,就和吴国起了刀兵,无论对别人还是自身都是损害。
而关羽镇守荆州,不是为了和吴国对抗,而是为了和吴国结盟,共同抗曹。
可关羽是咋做的?
太自傲了,即使蜀吴两国有不小的间隙,但作为荆州的一方长官,更要搞好两者的关系,即使暗地里不好,也要在明面上做做样子。
可是关羽却低估了东吴,贸然进兵襄樊,这样的举动其实还没经过刘备的同意。
即使你这样做了,也要防范东吴的动作。
可是关羽太自傲了,以为“水淹七军”,就已经威震华夏了,他没料想到仅仅在一夜之间,荆州就易主了。
除了他没用对人之外,也在于他把过多兵力用在了襄樊。
这直接导致他后来的败亡。
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关羽就是在曹魏和东吴的围剿之下,兵败麦城,最后被孙权所杀。
所以看似他襄樊之战占据了巨大的优势,但其实自己内部已经出了很大问题,让东吴钻了空子。

参考:
如果从战力上分析,关羽在于禁到达战场以后还能和曹操处于均势,关羽只是趁于禁莫名其妙的犯了很外行的错误(连千里之外的东吴的人都看出关羽要水攻,于禁这样的宿将居然鬼使神差的没注意到)才捡了个便宜,徐晃到达战场以后关羽就处于非常明显的劣势,倘若张辽也到达战场了关羽必然会更加困难。
从整个大局来看,即使东吴不袭击荆州,关羽的失败也只是个时间问题,最好的结果不过是全军而退。
事实上,从军粮,援军,将领的到位方面分析,此次关羽出击刘备并没有很好的进行准备,关羽军粮本来就供应的不是很得力,在抓了3万多于禁军俘虏后更加捉襟见肘,只好去抢东吴的粮食,这对对关羽早已极度不满的孙权而言更是火上浇油。
援军方面,关羽调动了几乎所有的荆州部队进攻襄樊,荆州方面留守部队严重不足,而上庸一线刘封孟达本来应该有支援关羽的能力的,但是,刘孟二人是当年春后才到达上庸的,关羽秋天就进攻襄樊了,刘孟二人以山郡初附为名不出援军于理上尚可理解,但我
但是不管怎样,这两
从将领方面来看,,蜀汉其实除了关羽,剩下的将领几乎都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大名鼎鼎的赵云,其实终身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指挥资历,靠着长板坡保护刘备老婆孩子的功劳才窃居高位(演义中吹出来的不算),,黄忠,张飞只是临阵尚可,马超或许不错,但是这种造起反来连自己老子儿子都不要了的家伙谁敢放心用他?
对关羽而言更要命的是,当时蜀汉的知名人物几乎全在汉中和益州一带,刘备带着他们刚刚夺得汉中,想让其中的某位去帮助关羽,时间上也不太够。
而且,即使时间上没问题呢?
关羽素来狂傲,就会出现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派个职位比较高的有威望的人去荆州,关羽一定以为是要夺权,兵家大忌,如果派个职位威望低的人去,就不会有什么权力,又起不到任何作用。

参考:
关羽失败的原因:首先他对敌我双方实力和处境没有非常明显的认识,在本来自己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还分兵去围困襄樊两座城市,甚至自己的骑兵大部队已经派到了北方,低估了曹操军队的意志,又高估了已方的战斗力。
其次,在接下来两个月的时间里面,城池一直没有打下来,其实这个时候樊城军队意志力已经非常低下了,而且城内士兵的数量不断的在减少,关羽只要集中兵力一定是能够打下来了,结果却没有抓紧机会。
最后,在徐晃得到援军的支援之下,兵力远远超过自己一方的情况下仍然死死地拖着包围圈不放,虽然有自己防守工事的优势,但是却把自己的实力分散了,在敌方的兵力超过一半的情况下面,仍然死死地抱着包围圈不放,越是弱势的时候就应该集中自己的兵力,结果却没有好好利用自己的优势才导致了战斗的失败。

参考:
关羽在整个襄樊之战中只是算是局势的优势,但实力是弱势的,因为兵力不足,只不过是击败了曹操的两个兵团。
但到最后关羽失荆州,败走麦城,不是因为大意,也不是思虑不足。
而是在现实约束下,一场无可挽回的悲剧。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入川,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守荆州。
两年后,因战事吃紧,刘备召诸葛亮、张飞等入川,但依然把关羽留在荆州。
在此后的几年中,和东吴扯皮,就成了关羽的主要工作。
荆州的归属,是历史一大悬案。
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刘备跟孙权借的只有南郡一地;
但孙权一方,却一口咬死,说借的是荆州。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终于得到益州。
孙权马上便来跟刘备讨要荆州。
刘备答复孙权,说等我去了凉州,到时就归还。
我们如今已经无法得知双方“借荆州”时的具体约定是怎样的,比如说所借何地、何时归还、附加条件,等等。
但是你一看刘备的这副嘴脸,就知道这是一正宗老赖,根本就没打算过还人家。
孙权听完,当然心里冒火,我和言好语地说你不听,老虎不发威你当
关羽根本没想到孙权会一言不合就踢桌子,应对预案明显不足,被吕蒙轻易义袭取了大片地方。
双方顷刻间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历史上有名的“单刀会”,就发生于此时。
双方开战以后,前线的最高决策者——关羽和鲁肃,进行了一次充满硝烟味的会谈。
当然,关羽并不像戏曲和演义里描写得那么深入虎穴、大义凛然。
根据吴国的史料记载,双方于边界相会,鲁肃责关羽以大义,关羽无言以对。
小弟受了欺负,大哥自然要来撑腰。
双方开战后,刘备亲自带了五万士卒,从成都顺江而下,前来争夺荆州。
但无奈时局变动,此时曹操正好收降了张鲁,有进军川中之意。
形势比人强,刘备无法两面作战,只好在东线收缩阵地,和孙权媾和。
最后,孙刘双方协定:以湘水为界,以东属孙权,以西属刘备。
这次事件,对孙刘双方的伤害其实相当的大。
从结果上看,自然是孙权占了便宜,夺了刘备在荆州的一半土地。
但真正的问题其实在于,孙刘联盟之间摇摇欲坠的信任,就此完全坍塌,连最后的一块遮羞布也被撕掉了。
两年以后,鲁肃去世,东吴内部最大的联盟支持者不复存在。
鹰派的吕蒙替换了鸽派的鲁肃,双方的关系更是每况愈下。
能做到的,仅仅是维持表面上的和平。
面对东吴,关羽更加戒备,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但同时,关羽也不是只盯着东吴。
在防备着吕蒙的情况下,关羽也一直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了。
这一年,刘备争夺汉中,曹操势力范围内的南阳等地发生叛乱,叛军积极联系关羽。
借此机会,关羽挥师北上,直取襄阳。
关羽此行极为顺利。
趁着汉水暴涨,关羽大败于禁所部,进而将曹仁围在了樊城。
据史书记载,关羽此战,“威震华夏”。
而曹仁,则随时都可能会人如其名,“不成功便成仁”。
这时候,曹操在哪里呢?
他在洛阳。
但是,以当时的形势,他根本就无法去救曹仁。
因为他还有比救曹仁更重要的问题得讨论:是否要迁都以躲避关羽的攻击。
战局到此,一切对关羽来说,都十分顺利。
然而,就在成功唾手可得之际,东吴却于背后偷袭关羽。
事态从此急转直下。
孙刘双方自从闹僵以后,一直互相防备。
关羽北上之时,专门抽出兵力屯于江陵一带,就是为了防备东吴。
二爷这么做,可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事实上,吕蒙就是一直在打荆州的主意。
只不过,这一次,关羽真的着了吕蒙的道。
这么多年来,吕蒙始终等不到的机会,随着关羽出征,竟意外地降临了。
关羽留兵于江陵,防的是吕蒙的豪夺。
但偏偏,吕蒙的定计却是巧取。
吕蒙写信给孙权,说自己要回建业养病。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说法。
这封信,实际上是写给关羽看的。
孙权在接到信后,同意了吕蒙的请求,将吕蒙接回建业,然后派陆逊代替吕蒙的职务。
陆逊是个什么人?
陆逊成名,还要等到几年以后的猇亭之战。
此时的陆逊,还只是默默无名之辈,年近四十,却从来没有过在前线领兵的记录,当时的江东一带,远不像如今这般繁华,还属于未开化之地。
当地的原住民,很多甚至还没有脱离刀耕火种的阶段,被东吴集团称之为“山越”。
陆逊之前的主要工作,基本上就是剿灭山越。
而且,功劳也不见得有多大。
当然,陆逊还有另一重身份,就是孙策的女婿。
这么一个没有前线工作经历,而且又和孙权沾着亲的人,被派到了荆州前线,你若是关羽,你会怎么考虑这个事?
关羽认为,应该是吕蒙病后,孙权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接手荆州防务重任,所以先派了个自家亲戚来过渡一下。
至于为什么是自家亲戚,这个好理解,一定是因为荆州太过重要,所以孙权才会觉得,这种地方一定要是亲信中的亲信才能靠得住。
否则,举城叛投是分分钟的事。
想到这里,关羽释然了。
此时,陆逊又适时地又来了一封信,对关羽倍加恭维,关羽终于放了心。
然后,关羽便抽走了驻扎在江陵一带防备东吴的军队——自然,是抽到襄阳前线去。
虽然史料记载不详,但关羽的军力,应该不多,大概就在两三万人之间。
如此前提下,再分兵把守江陵,前线的确有点捉襟见肘。
因此,在认为东吴暂时不会有太大的威胁以后,关羽把军力紧急抽调往前线,以期能攻克樊城,这种做法完全可以理解。
然而,吕蒙要的,就是关羽这么做。
吕蒙之所以计划巧取,就是因为他找到了关羽的破绽:兵少。
因此,他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方法,让关羽把紧张的兵力抽调到他更需要的地方去,以在荆州形成真空。
他真的找到了这个办法。
而关羽,也确如他所料。
后面的故事,每个中国人就几乎都知道了:荆州空虚,东吴偷袭得手。
关羽后方失火,无法在前线对曹操专心用兵。
最后,败走麦城。
如果你只读过《三国演义》的话,那么会觉得关羽失荆州,是上了吕蒙的当,被吕蒙骗了,因此才导致失败。
诚然,关羽的确是上了吕蒙的当。
但是,却又不仅仅是被吕蒙欺骗了那么简单。
吕蒙的计谋自有高明之处,但关羽也有必然会被骗的缘由。
通过分析关羽失败的整个过程,你会发现,关羽自身的约束条件,是他上当受骗的必要条件:如果关羽不是在襄阳用兵,而是与曹仁相安无事的话,那么,他断然不至于被吕蒙欺骗。
又或者,如果南阳叛乱不是事起突然,而是能给关羽一些时日准备。
那么,关羽应该能征召到兵士进行两面防御。
如此,也不会给吕蒙可乘之机。
但现实却没有这些可能。
约束条件太多,且在短时间内猝然发生;
关羽手里筹码又太少,没有办法从容应对,妥善解决,因此才让吕蒙偷袭成功。
任何人在决策时,都是面临约束条件的。
决策过程,只不过是多种条件权衡取舍的结果。
吕蒙所做的,就是让关羽认为东吴的威胁暂时不存在了。
然后,关羽基于此重新配置了兵力部署。
吕蒙不可能做到让关羽完全听自己的,也无需做到这一点。
但他只要能做到了解关羽兵少的约束条件,然后进行示弱,让关羽误以为东吴的威胁不再存在,那么,关羽自然就会像吕蒙预想中的行事。
按照经济学的说法,这就叫改变相对价格。
核心一共只有四个字:转移重点。
“骗术”的要义也就在于此:你能骗我,并不是因为我的智商不如你,而是我掉进了你设好的那个局。
而设局的方法,就是改变约束条件,转移我所
当吕蒙抓住了关羽“兵少”这个无法解决的约束条件,那么关羽的失败,就只会是一场不可挽回的悲剧。
最后要做一个补充:关羽失败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自己的处事风格。
关羽对待平民出身的士卒很友好,但对士大夫却是臭脸一副。
关羽出征时,南郡太守是糜芳。
此人能力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的确是因为备受刘备信任才获任此职的。
糜芳与兄长糜竺,从徐州起便跟随刘备四处奔波,并且曾经拒绝过曹操的举荐。
此外,糜芳与刘备还有姻亲关系,其妹妹(或者姐姐)嫁与刘备,即糜夫人。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
当时,糜芳在南郡如果有所抵抗,同时给身在前线的关羽及时报信,那么,关羽应该都不会败得如此之惨。
而这也是造成关羽退无可退最终身死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
据史料记载,糜芳这样做,完全是因为关羽对他的态度。
糜芳一直觉得,关羽看不起他。
后来关羽出征,糜芳负责调运粮草,又未能让关羽满意。
关羽甚至放出狠话:回来再收拾你!这话到底只是说说,还是会真的照做?
我们不得而知。
但关键在于,当事人糜芳觉得,关羽是当真的。
因此,他顺势投降了东吴。
在东吴,糜芳的日子过得并不好,经常就被东吴旧臣当众数落。
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此时就算是有再大的委屈,也只能忍着。
而糜芳的兄长糜竺,此时还在成都,且极受刘备尊崇,名分地位尚在诸葛亮之上。
因为这个弟弟,糜竺羞愧万分,虽然刘备没有追究他,但一年以后,糜竺却因羞愧而死。
总的来说关羽出的这个局,就叫做三国。
任何一国的进攻,都可能被其他两国夹击。
这不是关老爷子
张辽曹仁都面对类似问题。
所以张辽曹仁的办法是防守,守中带攻,容易扮猪吃老虎。
换过来,你让关老爷一门心思搞防御,吕蒙陆逊能攻进荆州才见鬼。
但我觉得当初把关羽留在荆州,其实就已经预示了关羽的结局了。

与此同时,关羽正率兵北上进攻樊城,守城名将曹仁正苦苦支撑。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为什么关羽会这个时候北上呢,我们简单梳理一下当时的背景。
镇内患各地忙奔走,御外敌东西两线忙以关羽北上攻樊的时间为节点,上溯至五年前,即建安十九年,曹操征孙权,夏侯渊斩宋建,废黜伏皇后。
建安二十年,进汉中,降张鲁,守合肥,破孙权。
建安二十一年,进魏王,征孙权。
建安二十二年,战濡须,退孙权,遣曹洪,据张飞。
到了建安二十三年,此时的曹魏的处境更是内忧外患,先是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叛,被王必与严匡镇压。
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
[1]三月前后,曹魏在西线战场稍有突破,曹洪与强端击破刘备军并将任夔、吴兰斩首。
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等。
[1]四月份,乌桓部落其中的一个首领无臣氐在北方作乱,被曹彰迅速镇压,曹彰也因此一战成名。
七月在汉中与刘备对峙、十月宛城守将侯音反叛,直到来年,建安二十四年的正月才被曹仁平定。
且在平定之后曹仁为了减小镇守压力,以便抽出更多的兵力,直接选择屠城。
可见当时的曹魏压力确实不小。
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1]。
关云长率军北伐魏,于文则临危受任命由此可见,关羽北伐前曹魏疲于应对各线战场以及内部的叛乱。
时间来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渊在西线战场战死,曹操亲自来到前线与刘备对峙,可到了五月份便退军回长安。
而就在曹操忙于应对西线战场的这个时候,关羽已然乘机北上,围困曹仁于樊城。
曹操则派遣于禁前来救援曹仁。
说起于禁,后世往往因为他投降关羽一事,认为他没什么作战能力,比较平庸。
但笔者并不这么看,要知道在当时,于禁也是身为四方将军之一的左将军,而且,最重要的是假节钺。
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2]这意味着在曹操的心中,除去宗亲贵族,于禁在他的心目中的位置已然很高。
宗亲们固然忠心,可并不一定能征善战。
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自然是要派遣既对自己忠心耿耿又善于统兵作战的人。
此时,张辽在东线与东吴对峙,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
[2]张郃留在西线战场镇守。
太祖乃引出汉中诸军,郃还屯陈仓;
[2]徐晃此时应该刚刚从西线战场撤下。
夏,五月,操悉引出汉中诸军还长安。
[3]乐进于去年刚刚离世。
建安二十三年薨,谥曰愍侯。
[2]所以说在当时的情况,无论从资历,战功,状态等条件来看,于禁都是此次带兵出征的合适人选。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曹操派遣于禁率军来到樊城外支援曹仁,而此时恰逢汉水暴涨(汉水又称沔水,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流经古樊城),关羽毕竟是在荆州经营了多年,对于水军的操练也是一把好手,其麾下的荆州水军团丝毫不弱于东吴水军。
而于禁这边便准备不足,被暴涨的洪水围于高地,此时关羽率领水军乘船进攻,于禁无招架之力,只好束手就擒。
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底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
[2]就这样,于禁所督七军,约三万人上下,全部投降了关羽。
而与之对比强烈的便是庞德了。
亲上阵水中杀敌军,庞令明身死表忠心庞德原本是马腾的下属,跟随马超征战沙场,后来跟随马超投奔张鲁,在曹操西征张鲁的时候与张鲁一并投降于曹操。
曹操知晓庞德作战勇猛,拜他为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邑三百户。
侯音在宛城叛乱的时候,庞德与曹仁参与了平叛,之后便来到樊城,驻扎在樊城北部。
而当时由于庞德的兄长庞柔随马超投奔了刘备,樊城的守将对于庞德并不是十分的信任。
而庞德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他与关羽势不两。
德常曰“……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
[4]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庞德果然没有食言,披甲持弓,箭无虚发,有投降企
从黎明一直战斗到中午,关羽的攻势越来越猛,庞德的属下大多投降,而庞德与几名下属乘小船准备回到城内曹仁的营地中,途中由于水势过于凶猛,冲翻了船,被关羽擒获。
面对关羽的苦苦劝降也不为所动,还大骂关羽及刘备。
于是便被关羽所杀。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忠贞不屈的死节之臣是要被颂扬的,屈膝投敌的将领是要被唾弃的。
当曹操得知此二人的做法时,也不禁感叹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2]其实笔者认为,庞德的做法固然是忠勇可嘉,没有异议。
但是对于于禁的看法,不应该这么一边倒的羞辱他。
当毫无准备的被大水围困时,手下的三万余名将士的姓名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或许对于于禁来说,哪怕是赤手空拳,但只要有足够排兵布阵的地方,他都会舍命一搏。
可是眼前的这种情况,作为主帅的他实在不忍将士白白送了性命,不得已投降关羽。
降关羽一败受千辱,于文则羞愧郁而终于禁的结局也是比较凄凉的,关羽败亡后,于禁又被送到东吴,也没少被虞翻羞辱。
翻呵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
[5]即便是在曹丕称帝,孙权迫于形势向曹丕称藩后,于禁被遣送回曹魏,也没逃得掉曹丕的羞辱。
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
[2]曹丕想让于禁出使东吴借此羞辱他就不算什么了,竟然在出发前让于禁去拜谒曹操陵墓,还画上了当年与关羽对战时,于禁投降的画像。
于禁也是个要面子的人,经历了别人的多重羞辱就罢了,回到了曹魏阵营后又被曹丕如此羞辱。
自己羞愧愤恨,不久便得病去世了。
顺便吐槽一下,曹丕这
后来曹丕当了皇帝,终于等到了曹洪犯错误的时候,便要将其下狱处死。
最后还是在卞太后以废掉皇后的要挟为代价,才算是保住了曹洪。
关云长威名震华夏,曹孟德心急意迁都于禁的三万多精锐就这么被关羽轻而易举的俘虏,再加上各地的群盗积极响应关羽,一时间曹魏的属地狼烟四起,关羽此时的形势一片大好,只待攻克樊城,史书记载,关羽威震华夏,达到了其巅峰时期。
曹操急忙又派出徐晃支援樊城,樊城一旦丢掉,关羽进逼宛城,许昌洛阳就会无坚城可守,所以曹操在派出徐晃的同时,也在考虑是否迁都。
而此时司马懿与蒋济向曹操建议说,于禁失败是由于洪水的冲击,并非战斗力不足。
而现在关羽势头正盛,孙权必然心中不悦,孙刘联盟虽然看似和睦,实则双方摩擦不断,将江南本就属于孙权的地方割让给孙权,承认孙权对江东的管辖的合法性,并鼓动孙权派兵袭取关羽的大后方,这样就可以解除樊城的危机。
丞相军司马司马懿、西曹属蒋济言于操曰:“……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
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3]于是曹操采纳了这条计策。
旧恩怨缠绕孙仲谋,联曹魏出击关云长关于荆州之争,孙刘两方曾在建安二十年发生过一次冲突,冲突的原因是孙权让刘备把“借来的”荆州归还给孙权,而冲突的结果是刘备一方默认了被吕蒙吞并的三郡,双方重新划分好界限。
而之后孙权曾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提亲,被关羽拒绝,并辱骂使者,这件事也被后世认为是关羽的傲慢不懂得世故从而得罪了孙权。
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5]其实笔者认为,孙权本将妹妹嫁与刘备,又打算与关羽联姻,此时关羽可是刘备集团荆州地区的首脑,不考虑别的,首先政治影响就不好,假如关羽同意了,不免会令人多想。
再加上吕蒙本就认为关羽在荆州上游,担心关羽对其有吞并之心,早就偷偷地向孙权建议夺取荆州作为己方的前线缓冲区。
孙权呢,也十分认同吕蒙的想法。
而孙权这边收到了曹操的封赏之后,便上书曹操打算讨伐关羽,以示好曹操。
此举也算是“双赢”。
关羽这边,由于之前与孙权发生过冲突,所以一直提防着孙权,在双方交界处的城池都留有足够兵力布防。
吕蒙为了让关羽放下戒心,便使出一记,上书孙权说自己有病在身打算从前线回去修养,让陆逊来代理他的职位,吕蒙本人呢,确实身体状况一直都不是太好。
蒙上疏曰“……以治疾为名。
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
[6]而那个时候的陆逊,还并未让世人所熟知,况且陆逊一上任,就向关羽上书示好,于是关羽便放松警惕,抽出更多的守城兵力来应对曹魏一方。
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6]而关羽这边,由于刚刚收降了于禁的三万多人马,粮草不够,便擅自取了湘关的米,这便是导致孙权出兵的直接原因。
其实孙权心里早就想收回关羽占据着的荆州的地盘,一切的问题都是借口,都是为了给自己出兵制造理由。
擅取湘关米。
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
[6]战樊城久攻而不克,失荆州败走麦城西樊城这边,由于有守城名将曹仁、满宠的镇守,关羽久攻不下。
而徐晃所率领的新一批增援部队已然到达前线与关羽接战。
关羽的军队其实人数并不多,再加上连番苦战,士气也逐渐下降,与徐晃作战失利,于是关羽便率军退还。
曹操在确认孙权已然出兵后,想将矛盾转化给孙刘内部,便将消息绑在弩箭上传递给关羽,而关羽此时犹豫了,可能是担心这是曹操使出的离间计,便没有及时回到后方,而等到关羽意识到的时候为时已晚。
吕蒙已然“白衣渡江”傅士仁与糜芳开城投降。
很多人都觉得关羽为什么会安排糜芳与傅士仁这种三流将领守大后方,其实傅士仁在当时已然做到了将军职位,而糜芳是刘备起家时的追随者,在刘备最苦难的时候都没有离开刘备,为什么会在刘备已然称王,自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的时候就因为关羽的一句“还当治之”而投降呢。
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
[5]如果说傅士仁相对来说职位较低,怕关羽回来整治于他,但是以糜芳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关羽断不敢自作主张处决他。
笔者猜测,也许是傅士仁的投降使得糜芳动摇,加上关羽的一句话以及孙吴大兵压境,或许当时糜芳真是被昏庸充斥了头脑,做出了一个昏庸的选择,直接送掉了蜀汉在荆州的立足之地。
关羽在与徐晃交战不利后退回后方,发现已被吕蒙占领,其退路也全部都被孙权封锁。
关羽领军来到麦城,假意投降孙权,带兵遁走。
而孙权早已料到关羽会这么做,使朱然与潘璋埋伏在路上截断关羽退路。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潘璋的司马马忠在章乡俘获并将关羽及关平斩首,蜀汉所控荆州由此全部丧失。

参考:
关羽是败在一个“骄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