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出门拿的东西为什么被叫做“行李”

“行李”之演变由来,最早“行李”二字是出自于春秋时期,在《左传》中就有记载,“若舍郑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可以看出这里的“行李”并不是单指我们现在外出所拿的物件。
结合上下文来看,“行李”二字指的是“使者”的意思,在僖公三十年九月时,秦、晋两国包围了郑国,郑文公派大臣烛之武前去游说秦国退兵。
烛之武在来到汜南秦军大营后,对秦穆公说明厉害关系,点明郑国国土近晋而远秦,灭了郑后,受益最大的是晋国,如果保留了郑国,让其作为秦国东路上的主人,两国使者往来,互相供应,对秦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所以最早“行李”的意思,是指两国之间的使者,属于官方人物的代称,而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代称,据隋朝辞书《博雅》所著:“行李,关驿也,又与理通”,行李在发展到后来,除了指使者之外,还可以指关驿,但总归是官家之物。
北宋《泊宅编》有记:“李理义通,人将有行,必先治,如孟子之言治任”,我们所熟知的通假字一般有三种: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此外还有避讳字、凭音字等等,而义通就是异体字的一种。
在古代李、理是具有相同意义和读音,但写法不同而已,所以在文书中有时会出现“李、理”互换的情况,“行李”也即是“行理”的通假字,因为以出使的使者来说,他们外出需要带的东西不比普通百姓,尤其是两国的文书、礼物等等,所以出发前必须整理完好才能出发,有理有礼,才能做好差事。
所以后面“行理”也延伸为称呼出差等比较官方的情况,“行李”也是如此,而普通人外出的话,则用“行旅”代替,一般都是出外游玩,游学时所用,所开始使用的时间大概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
到了唐朝,“行李”的地位有所下降,由外交人员变成了导从人员,也就是接待员,这一点在唐朝五代的很多官方文件和诗词中可见,其原因也没什么值得说的,不过就是“行李”的又一延伸而已,大员和下人都可以用“行李”二字来称呼。
至于行李怎么发展为现今的“行李”意思的,那就更简单了,因为最早的“行李”,或者说“行李”,本就是和物件有关,是需要整理好再出发的,古代所可以用的字不像现代这么多,也不敢随便造字,故一字多用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个“备”字就有准备、具备、完整的意思。
而相比较起“理”、“旅”二字,“李”字的写法更为简单,也更为人熟知,毕竟唐朝是个空前强盛的大帝国,它的国姓“李”虽然和“行李”的“李”是个美丽的巧合,但不妨碍人们对“李”字的认知度要高于前面二字,在明朝之后,“行李”就开始用来指代出行时的物件了,并且一路沿用至今。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
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参考:
桃养人,杏害人,李子树下埋死人。
这说的是吃桃,吃再多没事。
杏吃多了对人体不好。
李子为了美,贪吃人不知不觉的,猛吃狠吃,只顾美味儿了,忘了撑肚子了,就把人给撑死。
桃的起名是因为通向鬼域的地方有棵树,树的后面就是鬼域关住鬼的地方了。
所以鬼要出来就必须经过棵树,鬼见到这棵树就要逃跑,不然必被关起来,所以给这棵树起名为逃树。
逃树,是一棵树,属于木字旁,从而就写成桃树了。
所以桃木可以镇邪。
杏,是因为杏核里的仁有毒,中了毒的人就如同抽了筋儿一样,浑身颤抖,全身抽搐,旁观人看着不明事理的认为是很兴奋的。
从而把这样的树结的果子成为杏,把结果子的树称为杏树。
李子实际上属于杏梅一类的,但是杏梅太酸,李子则特别香甜。
从而就说这个果子里面好不是外表看的杏梅那样,从而把这种杏梅称为里子了。
但是它属于木头结的果子,所以就写成了木与子,就成了李子的样子。
远古的时候,有人就把李子当作了自己的姓,并且大量的迁徙外出,远离家乡,开枝散叶去了。
所以行走外出很远的人称为李子。
也就是李家的儿子。
后来人们远行外出的时候,把所带的小食品或者是干粮,也称为李子了。
因为是行走的人所带的小食品,干粮。
所以后来又把行走的人所带的物品成为行李了。
行李是行远路的人所带的少量的自用品的称呼。
包括干粮水和被褥以及换洗的衣服在内。
所含的意思是东西虽少,但是好用,管用顶用。
从而与吃李子的李子相仿佛了,即果子虽小,但是好吃,可以把人撑着。

参考:
那么,为什么人们说去卖“东西”,而不是“南北”呢
参考:
“行李”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但是你知道他的来历吗?
我们经常会谈到“行李”,比如去旅游,上大学,出门前必须先把“行李”准备好,今天我们所说的“行李”通常是指出行前需要携带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铺盖,换洗衣服,洗漱用品等等。
现代人目前所说的“行李”指的是这些东西,但是我们肯定会有一个疑问,古代人也说这个词吗?
如果说的话,那时候的“行李”和今天的意思一吗?
我们先看下带有“行李”字眼的作品和文章1:清代学者郝懿行《证俗文》曰:“古者行人谓之‘行李’,本当作‘行理’,理,治也。
作‘李’者,古字假借通用。
”2:《中华大字典》:“古李、理同音通用,行李亦作行理。
从上述我们可以得知 “行李”的“李”与表示姓氏的“李”没有关联。
“行李”本作“行理”,“李”为“理”的假借字,二者同音通用。
3:《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
这里“行理”指的是办事的人4:《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
这里“行李”指的是行人5:汉.蔡琰〈胡笳十八拍〉:“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兮欲罢弹”这里是指出门时所携带的行装。
6:陶渊明《赠长沙公》:“山川阻远,行李时通。
”这里“行李”即指称驿站。
7:唐代元稹《叙诗寄乐天书》:有诗八百余首,色类相从,共成十体,凡二十卷,自笑冗杂,亦不复置之于行李。
这里“行李”指的是携带的物品8:《初刻拍案惊奇》:“即令人替崔生搬将行李。
”这里指的是需要携带的物品9:《儒林外史.第五回》:“卷卷行李,一溜烟走急到省城去了”这里指的是物品综上所述,“行李”一次来源已久,从以前的专指变成了后来的泛指,目前携带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铺盖,换洗衣服,洗漱用品等等。

参考:
李理义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