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曹操听了贾诩建议不打赤壁曹操能否一统天下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不久,曹操统一了北方。
诸多英雄不足为虑,刘备乃当世真英雄,以后必将是争夺天下的强劲对手,如果让他任意发展后患无穷。
必须对他穷追猛打,疲于奔波,使其不得有片刻安宁。
新野一把火,曹操重新审视,被他视为乡村野夫的诸葛亮。
站在荆州的城头上,面对烟波浩渺的长江天险。
曹操反复思考,举棋不定。
贾翊信步走到身边,主公在想刘备,孙权小孩吧。
这滚滚长江风大浪急,大船也会颠簸不定,众将士都是北方人,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加之连年征战,人困马乏,不如暂回中原。
和百姓一起开荒种田,发展生产。
曹操转过身来,用马鞭指着对面的山岳,打败刘备近在咫尺,怎能前功尽弃呢?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贾翊随口答道。
是啊!这些年,北方连年征战,老百姓生灵涂炭。
十室九空,我曹操起义兵,不是解百姓于倒悬,匡扶汉室以己任。
贾翊又继续说西凉马腾,韩遂新降,汉中张鲁还都是不稳定因素,趁机造反,才是我们心腹大患。
曹操点头称是。
主公,黄河流域有450万到500万,常住人口,江东250万左右,刘备最多80万。
咱有精兵三十万,孙权不足十万,刘备区区两万人。
曹操说,是啊,战争靠实力说话。
主公,我还有一计,旦讲无防,来年广招从小生活在长江边,经过大风大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入伍。
夹杂在北军里,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江南无忧也。
妙,妙!曹操感叹道。
随下令班师回朝。
(原创)
参考:

贾诩曹魏的首席资深谋士,曾劝曹操暂休整部队,安抚百姓,建设家园,先强国力,也不失为良策。
曹操何许人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他的胸怀并非诸葛亮的三分天下,静观其变。
周公慬的天下二分,鲁肃的塌上策,即曹魏,刘表,因当时的刘备还没资格争雄天下,仅流寇而已。
而曹操志在天下,剑指东吴,他这个总司令对参谋长贾诩的话仅作保留,亲率大军二十万(号称八十三万)渡江拿下东吴指日可待,在曹操眼里其它的对手不足为奇,这可是魏武挥鞭的英雄气概。
但世事都不尽人意,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曹操赤壁之战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有两大重点。
(一)东吴都督周瑜不畏强敌,领三万兵馬利用长江天险死守家园,借天使用火烧了曹营部分战船,曹军出師不利,受阻长江对岸,渡江战役失败。
(二)赤壁之战曹魏的失利并非单独军事上的失败,其主要原因是曹操的兵营的将士都得了一种《传染病》,历史记载也没说什么病,当时都是中医,没有科学的检测手段。
部队一触即溃,大部队别说打仗,生命都有潜在的危险,所以曹操果断的下令毁掉大部战船,有计划的撤退,这一退曹操终生遗憾,回去后老犯头疼病,统一天下的梦想从此划上句号。
结束语:渡江作战我们都看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渡长江,解放海南的影视,渡江是讲批次的,并非所有人都到船上,即使先头部队全部遇难,主力部队然在大本营,最多说出师不利,损失较大,但绝不会因先头受阻或失利而整个部队就消失了,这不合乎逻辑,也不合情理。
曹操赤壁之战是大格局,大手笔,贾诩没有此眼光,曹操赤壁之战主要输在《无名的传染病》上,部份输在周瑜的抵抗上,若曹操带二十万兵馬,首次渡江的也最多一个团或两个团的兵力,也就是说曹操最少还有十八万
曹操沒听贾诩的是完全正确,渡江成功之日,就是统一有望,三国根本不可能再成鼎立之势,也不可能再有蜀汉这一说。
再见!
参考:
贾诩是什么样的人呢?
平时不显山落水,像个隐形人。
史书也好,小说也罢,对他的着墨并不多,但是他老先生每次登场,都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几句话,就能使局势大变,搅得敌方天翻地覆,冥冥之中他似乎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贾诩,精英中的精英,谋士中的大师。
赤壁大战前的曹操,已经狂得没边。
自官渡之战后,一切都太顺了!袁绍被灭,刘琮束手,此刻的曹操,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假天子发号施令,真是痛快,各路诸侯战战兢兢,唯恐被曹孟德盯上。
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灾。
贾诩自然已经洞察到曹军面临的危机,在曹操发动赤壁大战前及时劝谏,还是非常正确的。
贾诩的建议很简洁:曹老大你本事大、能力强、声明远播。
咱们这块地盘条件不错,基础雄厚,目前只需要让百姓安居乐业,长此以往,江东那些诸侯迟早会降服称臣的,没必要打打杀杀的。
贾诩的这个建议是很厚道的。
相比于各路诸侯,曹操已经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之势。
不打仗,少死人,让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富国强兵,你强大了,吓也能把那些诸侯吓死,还用讨伐吗?
再说,把江山打烂了,即使取得了胜利,损失最大的还是你自己。
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为上策!
参考:

曹操攻打赤壁,确实是急于求成了。
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后,基本平定了北方。
同时,西北的马腾、韩遂也臣服曹操,曹军则驻守陕西,扼守长安。
由此,曹操控制了中国的北方领土,势力源远强于其他诸侯。
曹操的军队骁勇善战,是一支久经战阵的劲旅,尤其擅长在平原作战。
所以,曹操乘着刘表病重大举南下进攻,在新野不费吹灰之力赶跑刘备,要在长坂坡将刘备大军彻底击溃。
这边,刘表儿子刘琮直接投降,由此曹操不但得到刘表的六七万兵马,得到了荆州大部分地盘,还有一支水军。
当时曹操地盘人口在450万到500万,而东吴人口仅有250万,四川刘璋大约七八十万。
刘璋懦弱,甚至服从曹操命令来助战,不会援助东吴。
而刘备充其量只剩下1万人,加上刘琦1万人,也不过2万。
东吴除了对付山越族和南方敌人以外,大约还可以拿出10万左右的部队。
而曹操有二三十万大军可以使用,似乎稳操胜券了。
其实,曹操随后就感觉到巨大问题。
其一是,曹操在长江流域,遭遇了严重的瘟疫。
一说,这是曹操的北方军队进入长江附近,感染了严重的血吸虫病。
这种病在当时无法确诊,只要接触到江水就会传染。
由于北方士兵体内没有任何抵抗力,一旦患病就非常严重,人会长期高烧,体力极弱,甚至直接死亡。
当时曹操的二三十万人,至少十多万人患上这种病,只是程度轻重不同。
其二是,曹操的大军不会水战,也不适应沿江的两栖作战。
曹操军队都是北方人,上船就晕,站不稳也就不用说水战了。
而沿着长江,都是复杂地形,包括沼泽、淤泥、河叉纵横、灌木密布。
这种作战,曹操引为自豪的骑兵和重步兵,都无法发挥作用。
如果采用轻步兵作战,东吴军队世代生活在这里,战斗力当然强于曹军。
而刘表的军队本来也不亚于东吴,然而刘表死后刘琦和刘琮兄弟决裂,刘表的官兵对曹操颇有恐惧心理,也颇为疑惑,不愿意随便去拼命,以免被曹操借刀杀人。
由此,曹军数量虽然,实际作战绝对不是东吴对手。
其实还有很多原因。
结果赤壁之战打响时,曹操先是水上和陆地遭遇重创。
而当时士兵患病的太多,已经无法有效抵抗,曹操只得烧毁营房而北返,惨败。
此次曹军损失近半,元气大伤,已经无力南下进攻。
其实,我们冷静分析,曹操只要耐心一些,首先全力在荆州站稳,接着慢慢练兵,治疗疾病,等待时机成熟再率领30万大军南下。
显然,孙权和刘备的10万人,肯定是招架不住的。
骄兵必败
参考:
我认为即使曹操听了贾诩建议不打赤壁,曹操也不能一统天下,原因有三:一是东汉政权没死透,曹操内部面临基础不稳曹操的天下虽然是自己一手打下来的,但也不可小觑汉献帝的作用。
东汉未年虽然已腐朽透顶,并且发生了黄巾起义,但朝廷中央还能够扑灭黄巾起义,证明汉朝还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长期以来,东汉朝廷外戚和宦官轮替上台其实已经达成某种平衡,若不出意外朝廷还能维持一段时间。
但是由于大将军何进的弱智,打破了这种平衡,招董卓带兵入京,并引来杀身之剐,外戚和宦官这两股势力被一锅端。
外来户董卓想立足朝廷就必须控制皇帝,因此他换掉了皇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引起了关东群雄不满,于是群雄联合攻打董卓,天下开始大乱。
其实董卓挟迫汉献帝西迁时汉朝已亡,但这个时候汉朝还没死透,余威还在,属于死而不僵,所以汉献帝还有一定的价值。
曹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迎接汉献帝到自己地盘,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
但这同样也把曹操的角色又定了,他是什么?
他就是汉献帝的臣子,臣子的作用是什么?
治理天下。
因此他所作的一切在明面上都是为汉献帝作的,只要汉献帝在他就必须不停的为汉献帝平定天下,否则他就是失职,就会受到群臣的攻击。
因此,他要是不南下收荆州,不打赤壁之战,就必须整合内部,想法代汉献帝自立,建立自己的政权。
但这个时候时机不成熟,必然引起内部大乱。
曹操并不且不想当皇帝,而是他十分清楚的看到自己不能当这个皇帝,只能当个王。
二是北方并未统一,关西马超、韩遂势力还很强,汉中有张鲁,辽东还有公孙康,曹操不能安心治理北方虽然曹操打败了袁绍,统一了河北,但是据守关西的马超、韩遂势力还非常强,另外还有汉中的张鲁,辽东的公孙康,他们都不会让曹操安心治理北方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马超、韩遂很难打,曹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马超赶跑,平定了关中、凉州,并且险些命丧在马超手下。
汉中的张鲁、辽东的公孙康虽然没多达力量,但关键时刻也能起到骚扰作用,因此曹操想安心治理北方就必须平定他们,等平定了后曹操的年岁已不饶人了。
孙权在东吴已成势,刘备并不仁义必谋荆州,益州刘璋势力若是团结对抗曹操也能一战经过孙坚、孙策、孙权三代的努力经营,东吴已成为对抗汉朝中央的最强力量,君臣上下一心,内部团结平稳,若曹操率军南下荆州,孙权、周瑜必定会想方设法吞并荆州,到那个时候东吴将会变得更强。
但是荆州势力错纵复杂,内有蔡瑁兄弟扶持刘琮,外有刘备、刘琦,曹操若不南下,这三方必然会内斗。
刘表已死,刘琦命不长,若不出意外的情况下,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必定会打败刘琮,夺取荆州。
但最大的未知数就是东吴会趁火打劫,拿下荆州。
可不管怎么样对曹操统一全国都是最大危胁。
刘备能夺得益州主要得益于张松、法正的引狼入室,若不是刘璋主动让刘备进川替他去抵抗张鲁,刘备要想进益州恐怕不太容易。
假如是曹操攻打益州,刘璋君臣肯定会上下团结一致抵抗,那这样曹操就不易攻取益州,必然会有恶仗要打。
所以说即使曹操听了贾诩建议不打赤壁,曹操也不能一统天下。
其实细观晋朝司马炎统一天下、隨朝统一天下,都是在天下已经烂透,地方势力十分薄弱时才开始统一战争,所以统一起来很容易。
只要有一方君臣能够团结一致对外,统一起来就不容易。
曹操时期东汉的地方诸侯势力都还很强,管辖区域内治理也有模有样,所以统一天下的条件还不成熟,时机还未到来。
其实曹操应该先打马超,再平定益州,等刘备和孙权为争荆州斗的两败俱伤时才统一江南。

参考:
贾诩害死过曹操的儿子曹昂,所以他在曹营非常低调,从来不敢轻易举手发言。
因为只有暴露的越少,才越安全。
哪天曹老板想起了曹昂,再看到贾诩在那儿嘚瑟,肯定会下杀手的。
因此贾诩一般不发言,可贾诩发言的时候,绝对是很关键的时候。
比如说赤壁之战之前,曹老板已经一统大北方了。
除了西凉没有收复,中原地区都在他手里掌控着。
因此曹老板不辞劳苦,打算南下灭了孙权和刘备,一统江山。
这个时候贾诩突然就举手发言了:老大你别嫌我话多,你现在手里这么多田地,这么多人口,经济又这么发达,好好经营下去,孙权和刘备不战而降的几率是很高的。
但是曹操却不答应,为什么?
因为曹操等不了。
换我我也不可能答应,手握雄兵百万,战将千员,正是开国建功的好时候,凭什么要回家养老?
等着让儿子捡漏?
这是不可能的。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
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
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三国志》因此从曹老板的角度来说,那必须要南下一统天下。
就算后来的结果是战败了,当初他的雄心壮志也不允许他后退。
至于贾诩的建议,一个杀了自己儿子的人,能有什么好主意?
曹老板理都不理。
如果曹操听了贾诩的话,依旧无法一统江山。
理由一:曹操的雄心壮志,伴随着年龄在萎缩。
曹操最鼎盛的时期,其实就在赤壁之战之前,那时候他是真的厉害,占兖州,灭徐州,平定袁绍,剿灭袁术,成为天下最大的诸侯。
可是从赤壁之战以后,他的事业就戛然而止了,当然也平定了西凉,打通了河西走廊,可是这跟之前的战绩完全不好比。
再往后打输了汉中之战后,曹操就彻底歇菜了,此后的曹操完全失去了当年的雄心壮志,一心就想着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敢南下招惹孙权或者刘备。
在关羽北伐的时候,曹操吓得差点要迁都,可见年纪大了以后,曹操就没有足够的雄心壮志了。
人越缺什么就越想要表现什么,晚年的曹操来了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其实是在给自己鼓劲儿打气,正是因为岁数大了,没了这些雄心壮志,才会刻意提出来。
因此如果让曹操一直在北方发展自己的经济,不想着南下一统江山,那么曹操
即使将来有了一统江山的机会,晚年的曹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为什么?
老人家最忌讳的就是搬家和生活上的变化,因为没有任何安全感可言。
曹操岁数大了以后也是一样,不愿意轻易改变自己的现状。
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
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三国志》他会觉得占据大北方似乎还不错,至少可以得以善终。
至于一统江山的任务,就交给孩子们好了,结果他也是这么干的。
可惜他那个儿子曹丕,完全没有一统江山的能力,这件事也就只能搁浅了。
理由二:你萎缩的时候,对手可没有萎缩。
刘备是比曹操要小几岁的,人生经历也比曹操要艰难得多。
曹操一出生就是做主公的命,毕竟家大业大。
可是刘备不行,他必须要各种投靠主公,逐渐积累自己的资金。
所以说刘备这个对手是很可怕的,他从二十来岁开始起家的时候,一直到六十多岁去世,从来没有懈怠过,一直都在努力。
为什么他的一生要过得这么苦?
那是因为他一直有雄心壮志,他不会写什么诗词表达自己的心情,因为他没有那个闲工夫。
这种人你很难对付,除非毁灭了他,否则就不能停止他前进的步伐,这哥们整天想着的,就是恢复汉室,多占领一些地盘,可是你曹操这个时候却萎缩了,那不是让对手来收拾你吗?
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刘备在汉中击败了曹操,占领了汉中之地,关羽又在荆州发动北伐战争,如果孙权不偷袭关羽大后方,那曹操可真的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你不前进的时候,其实就等于是在倒退。
同样,看看孙权,人家是你曹操的晚辈,你儿子、孙子死的时候,人家孙权还没死。
可见孙权跟曹操压根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你回家养老以后,孙权可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候,也是奋斗的最佳时期。
你的黄金期已经过去了,可人家还没到来,这就是最现实的差距。
为此孙权对晚年的曹操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所以曹操必须要趁着还没有完全老去的时候,尽快把这些厉害的对手收拾掉,就算收拾不掉,也必须要去尝试,因为过了这个黄金年龄,所有的理论分析就都不切实际了。
理由三:曹操自己的内部矛盾太多,必须要转移矛盾。
战争是转移内部矛盾最好的手段,比如某国要大选前期,总归是要搞点战争方面的事情,这样才能体现这位领导人在危急时刻的能力。
曹操也是一样,他在内部有太多的矛盾需要解决了。
如果腾出功夫来专门解决这些矛盾,花费时间可就太多了,而且根本解决不完。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当然是转移矛盾。
不断发动战争,只有这样内部才能统一口径,一致对外,这才是上上之策。
让曹操在北方好好经营,那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西凉的问题,马超和韩遂在那边挺嘚瑟的,一时半会儿搞不定。
其次就是要解决东汉余孽的问题,其实还是有不少官员是忠于汉朝的,比如说孔融、杨彪这些人,必须要好好杀一杀他们的威风。
再者就是子嗣传承的问题。
本来一致对外的时候,这个问题并不尖锐,可以拖下去。
可是不对外以后,把大位传给谁,肯定是最大的问题。
曹丕曹植曹彰等人必然要斗得你死我活。
最后就是对手下人的安排问题,那些战功卓著的大将,十多年内可没什么用处了,是杀掉还是赶下台?
曹操必须要解决,否则容易引起兵变。
总结:贾诩这主意其实是馊主意。
在我看来,贾诩不让曹操趁着年轻南下,绝对是天下第一馊主意。
结果曹操赤壁之战战败了,所以大家都说贾诩厉害。
其实如果赤壁之战胜了,贾诩岂不是要遗臭万年了?
因为他阻碍了曹操的一统大业。
而且贾诩没有充分的理由不让曹操南下,毕竟他也不知道战争胜负到底如何。
参考资料:《三国志》
参考:
曹操在统一整个北方后,开始把征服的目标放在了南方,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下荆州,原本是准备攻打刘表的,但是刘表突然之间就病死了,然后就是刘表的次子刘琮继承了刘表的职位成为荆州牧,曹操南下直接给了荆州军事压力,刘琮在蔡瑁、张允等人的胁迫下投降了曹操。
荆州投降了,让曹操喜出望外,要知道曹操没有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南方战略地位最重要的荆州,这对曹操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将会加快,因为荆州是中原通往南方最重要的战略通道,占有荆州才能够统一天下,那可是曹操的终极梦想。
曹操原本曹操计划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拿下的荆州,现在这么容易就传檄而定,难免让曹操头脑发热,然后曹操又在当阳长坂坡大破刘备,俘虏刘备带着南下的十多万百姓以及刘备的两个女儿,更是让曹操心花怒放,曹操直接率军到达了南郡治所江陵城。
曹操也就是在江陵城休整了两个月,就发动了赤壁之战,然后就是曹操战败,先向西逃到南郡,然后再折向北经襄樊逃到中原,就这样,曹操统一天下的路被生生阻断。
当曹操在江陵停留两个月期间,贾诩曾经劝说曹操不要急于发动战争,应该安抚百姓,等待进机,但是曹操不听,执意率军发动赤壁之战,最终导致一败涂地,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曹操为何急于发动战争呢?
为何早不发动晚不发动,休整了2个月才发动呢?
贾诩很简单,因为荆州得来全不费功夫,曹操拿下整个荆州六郡(除江夏郡外),太过于容易,一没花太多时间,二没有士兵伤亡,三还得到荆州近七八万降军,这么巨大的好处,全让曹操一
再说了,曹操与刘备多次交手,熟悉刘备的水平,曹操有把握拿下刘备,在北方曹操多次与刘备交战,从来没输过,当时刘备与刘琦驻扎在江夏,曹操如果向东攻击,首当其冲的就是江夏郡,这里也是荆州唯一没有归属曹操的地盘,曹操本着攻打江夏郡,同时意在整个江东。
曹操之所以休整了两个月才攻打刘备,根本原因在于曹操当时是在为战争作准备,兵马未至,粮草先行,同时曹操刚刚占据荆州,虽然手下有一大批的俘虏荆州军,但这些荆州军第一次投降曹操,双方彼此没有还没有建立起信任感,曹操花了两个月时间休整军队,做好战争准备。
赤壁之战同时,曹操还需要解决水军的问题,虽然曹操在北方练习过水军,但是毕竟与真实的水军相差甚远,曹操需要依靠荆州水军来攻打刘备与孙权,需要训练荆州水军与已方军队的磨合,同时由于曹操急于发动统一战争,因为只要拿下江东,统一大业基本上就定形了,这可是心情非常激动的时刻,曹操也忍不住激动了。
曹操急于发动赤壁之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现在实力最强,应该趁刘备和孙权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发动大军剿灭他们,这叫先下手为强,在军事上会处于有利位置,如果让刘备与孙权先动了手,那曹操就处于不利位置,因为水军不比陆军,水军只能在水中交战,水中就那么一块地方,兵力再多也发挥不出来,只能靠各自的实力与先机,至少先下手为强吧。
赤壁之战所以,这个时候尽管贾诩劝阻曹操不要急于发动战争,可是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是谁也劝不动的人,已经处于头脑极端发热恋的状态,就连手下有士兵感染瘟疫,曹操都要执意发动赤壁之战,可见曹操当时急于统一天下的心态已经到了什么地步。
若曹操听了贾诩的建议,会统一天下吗?
很可能会,虽然不敢说100%统一天下,但是绝对有80%
如果曹操不急于发动战争,而是休养生息,安抚百姓,争取荆州民心,即使不攻打刘备与孙权,照样能统一天下,因为这个时候曹操的实力实在是太强大了,想想北方八州全部归属曹操,再加上一个刘备,就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而这个实力没有任何势力能挑战。
208年赤壁之战只要曹操不急于发动战争,即使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攻打荆州,也是无法拿下荆州的,因为如果没有赤壁之战曹操大败,那么曹操手下的荆州水军将会成建制保留下来,即使孙权与刘备的水军攻打南郡,也有荆州水军对付他们,再加上曹操在背后支持的人力、物力、财力,孙刘联军没有希望能攻破荆州。
三国的战争有时候很奇怪,三大战役都是谁发动谁失败,如果曹操不发动赤壁之战,而是让孙权与刘备发动战争,那么孙权与刘备就会失败,至少拿不下荆州,这样的话,孙刘联军就会退回江夏,曹操这边可以封锁长江,阻止下游的孙权与中上游的经济往来,对江东进行经济封锁,多搞个几年,估计江东经济就会陷入衰退。
只要按照贾诩说的,能安抚好荆州百姓,曹操就能稳定荆州,那样刘备就会无处发展,要知道刘备只有一个江夏郡,还夹在孙权与曹操之间,成了夹心饼干,既没有发展前途,又不可能突出重围,刘备最终的结局就是困死江夏,终老一生。
曹操刘备没有发展前途,同样孙权也没有发展前途,对于孙权来说,西边和北边都是曹操的势力,没有发展的可能,东边是大海,没有发展可能,只能向南边的交州发展,在交州估计还要和曹操的势力发生冲突,那样的话孙权也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只要曹操牢牢掌控荆州,刘备与孙权都不会有发展空间,最终的结局就是孙权与刘备将会衰弱,那样的话,曹操统一天下将成现实,可惜了,曹操居然不听料事如神的贾诩的话,如果听了,哪会有三国鼎立呢?

参考:
曹诩或郭嘉,与“火烧赤壁”没有关系!曹操二征荆州后,烧了几次船?
是一次还是两次?
是自己烧的还是周瑜烧的?
有没有“火烧赤壁”?
赤壁终究在哪儿?
由于《三国志》中没有类似“地理志”或“郡国志”等志书,故而对三国历史上的许多历史地名存在着争议,比如“赤壁”、“官渡”等所在地。
当然了,史书是史书,小说是小说。
一、小说中,只有一次火烧,诸葛亮主导!三国迷们一定会说,哪有那么复杂,《三国演义》上写得非常清楚,就是一次火烧,火烧赤壁,是诸葛亮主导的。
按小说的写法,诸葛亮祭东风,火烧赤壁。
汉代的干柴烈火,功效胜过原子弹。
干柴烈火,烧死烫伤几十万曹军,形同扔下一颗战略原子弹了。
二、《三国志》正文中,至今存在疑异:烧了几次?
1、《武帝纪》:“(曹)公至赤壁,与(刘)备战,不利。
”。
没写“火烧赤壁”。
2、《贾诩传》“(贾)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
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
只写“无利”,没有具体写明失败。
3、《郭嘉传》:“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注意,在此处,是写在“巴丘烧船”,是在巴丘遇到疾疫,烧了船,是谁烧船没写明。
曹操此时想到郭嘉,曹操是“巴丘烧船”而“想到郭嘉”。
4、《先生传》:“(孙、刘联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在先主刘备的传记中,出现“火烧赤壁”,是赤壁而不是巴丘。
5、《周瑜传》:“周瑜及程普等与(刘)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
在周瑜等人传记中,曹操在赤壁有“疾病”,后“火烧赤壁”。
6、巴丘:《周瑜传》中,在孙策时代,“(周瑜)留镇巴丘”。
平定荊州后,周瑜从京口回南郡江陵城,在途中去世,“道於巴丘病卒”,在半路上的“巴丘”去世。
综上所摘,在《三国志》中,出现“巴丘”、“赤壁”两个地名,并出现“巴丘烧船”与“赤壁烧船”、“巴丘有疾疫”与“赤壁有疾病”的记载。
这就形成史学家们至今犹在探究的“三国历史谜团之一”的“巴丘”与“赤壁”。
三、在历史上,曹操有几次瘟疫和几次烧船?
首先,《三国志》作者是一位严谨的历史学家,不是小说家,更不是说书艺人。
史学家是极其严谨的,在史书中,在差不多时间,出现“巴丘”、“赤壁”两个地名,也没写上“巴丘之赤壁”或“赤壁之巴丘”,那必定表明:巴丘和赤壁是两个地方。
其次,在魏国的史书中,都提到“巴丘”,在巴丘发生了瘟疫,在巴丘烧了船。
但在提到“巴丘烧船”时,并没有提到“刘备、周瑜”。
同时,在吴、蜀的史书中,只提到“赤壁”,而没提到“巴丘”。
孙刘联军是在“赤壁”烧船的,不是“火烧巴丘”,也许,曹操巴丘烧船,和孙刘联军没关系。
且用词上也有区别,巴丘是有了“疾疫”,赤壁是有“疾病”,“疫”与“病”这两个字,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这就是史学家们至今犹在孜孜探究的“火烧巴丘”和“火烧赤壁”、“巴丘疾疫”与“赤壁疾病”、巴丘在哪儿?
赤壁在哪儿?
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了,小说家们则无需这么复杂。
四、从史书分析,曹操在巴丘瘟疫并烧船,已经萌生后愧之心。
从史书上分析,曹操在巴丘遇到了瘟疫,并烧了船,应该是自己烧的,此时曹操已经有了后愧之心,即“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
曹操是在巴丘遇到疾疫,并且烧了船,应该是自己烧船的,史书中并没写到是被周瑜或刘备烧了船,曹操也许采用消毒方式,烧了船,然后才后悔,后悔当初没听郭嘉等人的话。
那曹操没听郭嘉哪些话呢?
其实,是曹操没听程昱、郭嘉等奇才的奇计,如果曹操听了程昱、郭嘉等人的建议,就早把刘备给咔嚓了,也不会再发生这么多的后事了。
五、阴谋奇才,料敌如神!在汉初,有两大谋略家,张良与陈平。
张良是阳谋正才,相当于战略家,料势如神。
陈平是阴谋奇才,相当于战术家,料敌如神。
在史书中,阴谋两字,并不是贬义词,同时,在形容战术家时,往往用“奇”这个字,对于真正战略家,是绝对不用“奇”这个字的。
在《三国志》中,曹操有五位阴谋奇才的战术家,即: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等五人,陈寿没敢写上司马懿。
这些阴谋奇才的战术家,都是“料敌如神”,在这五人的传记合辑中,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分析对手”,他们都是别出心裁的分析具体对手的“优与劣”,从而做到“料敌如神”。
在这五人合辑中,他们主要都是从分析对手出发而提供建议的。
曹操没听奇才的建议,才留下了刘备这个大患,“刘备失徐州,来归太祖。
(程)昱说太祖杀备,太祖不听”,“后(曹操)又遣(刘)备至徐州要击袁术,(程)昱与郭嘉说太祖”。
刘备被吕布偷袭徐州,投奔曹操,奇才程昱就建议咔嚓了刘备,曹操没听。
煮酒论英雄后,曹操派刘备去阻击准备北上的袁术,等于放虎归山,奇才程昱、郭嘉两人再次提醒“绝不能如此”,可惜曹操后悔晚了些,“程昱、郭嘉闻公遣(刘)备,言於公曰:\"刘备不可纵。
\"公悔,追之不及”。
刘备跑得飞快,真的是“马作的卢飞快”了,从此以后,刘备生为了曹操的生死大对头!如果当时曹操听取奇才程昱、郭嘉两人的建议,早就杀了刘备,或者控制住刘备,那就没有这些后事了,故而曹操在巴丘遇到疾疫,火烧战船后,才感叹没有听取郭嘉的建议,此时郭嘉已经去世,程昱还活着,曹操是只拿“亡人郭嘉”说事,故只提到郭嘉而没提到程昱,如果郭嘉不死,曹操就应该不会说这句话了。
六、阳谋正才的战略家,料势(或:事)如神。
阳谋正才的战略家,是着眼于“形势”或“世事”,不是着重分析具体对手。
故留侯张良,不上前线的,运筹帷幄之中。
在《三国志》的曹魏中,纯正的战略家是荀彧,被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也”。
纵观《荀彧传》中的荀彧谋略,他大部分是着眼于“大势”或“形势”,极少针对具体对手的分析。
而荀攸、贾诩两人,是兼具张良、陈平两人的才比,战略战术皆备,阳谋阴谋兼具的正才奇才,故史书中,称赞为“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张)良、(陈)平之亚欤”。
贾诩是从天下大势来分析的,就是:当曹操平定荊州后,或者曹操本人到达江陵城后,整个荆州已经平定了,且此时四川的“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刘璋也早已主动归顺了,放眼天下或核心区域,只有孙权一人还可能会有些野心。
但此时,若曹操听取贾诩的天下形势分析建议,巩固发展荆州,那只有三郡(吴郡、会稽郡、豫章郡大部)之地的孙权,也没发展前途了。
贾诩的建议,就是在荊州平定后,就不要再去穷追猛打流寇刘备,就不会使得孙权挺而走险反曹操了。
最后,回到问题,综上所言:1、曹操若听取了贾诩的建议,则不会有“巴丘疾疫”与“巴丘烧船”,也不会有“赤壁疾病”与“赤壁烧船”了。
2、其实,当曹操平定荆州后,从名义上讲,天下已经平定了。
3、而孙权,根本不是曹操的敌人,而且还是曹操的姻亲,孙权的茂才名头、郡太守、将军称号,都是曹操一手付给的,且“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
4、若听取贾诩的建议,就是先安定那些“地方实力派”,再慢慢的彻底软化。
而不是穷追猛打流寇刘备,使得“地方实力派”惴惴不安,导致最终又反叛了。
孙权如此,益州刘璋也是如此。
参考书目与引文来源《三国志》
参考: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道体会历史的新感觉。
假如曹操听了贾诩建议不打赤壁,曹操能否一统天下?
对于这个问题,山野老人认为认真观察下面三幅地

此时的刘备寄居在刘表荆州的新野。
曹操平定北方后,来到江南,正赶上荆州牧刘表去世。
刘表的小儿子为了保命,带着荆州七郡投降了曹操。
此时驻扎在荆州新野的刘备一无所知,曹操在长坂坡撵上刘备,将刘备痛揍了一顿。
刘备正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鲁肃带着孙权的旨意见到刘备,劝刘备与孙权联合,共同对付曹操。
刘备采纳鲁肃的建议,带着军队在汉津与关羽带领的一万水军会合,来到刘表大儿子刘琦的地盘夏口。
曹操没有追赶刘备,而是带着军队直奔江陵,因为江陵是刘表粮库所在地。
见下
曹操身边的谋士贾诩劝谏曹操说:“明公过去打败袁绍,现在收复汉水以南地区,威名远扬,军事实力很强大。
如果利用荆州的富饶,赏赐官兵,安抚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就可以不必劳师动众而使江东叩首降服了。
”如果此时曹操接受贾诩的建议安抚荆州七郡,那么就会将刘备困死在夏口。
如下
从地
如果此时的曹操占领江陵粮库后,不急于与孙权开战,而是采纳贾诩的建议,安抚南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等五郡,那么刘备就被控制在江夏郡了。
当曹操安定了南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等荆州五郡后,再过来收拾刘备,刘备插翅难逃。
就算曹操不收拾刘备,孙权也不会让刘备在自己鼻子底下酣睡。
此时的刘备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投降曹操,要么投降孙权。
刘备投降曹操,曹操可以一门心事对付孙权,将孙权赶到海里去。
刘备投降孙权,共同对付曹操,也翻不起大浪。
因为此时的孙权已经被曹操堵在海边上,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只要曹操稳定自己内部局势,与孙权耗着,也要把孙权耗到油干灯熄。
然而,占领北方的曹操,财大气粗,有点沉不住气,急于收拾孙权,让孙权慌促之中,找上刘备,联手对付曹操,用一场大火,将曹操赶回了北方!
参考:
这个问题其实真的很难回答,如果此题有解,那么,孙权、刘备,周瑜、诸葛亮便是纸糊的,中看不中用了。
话说刘表去世后,曹操率师南征,刘琮闻风投降。
一时间,曹操拥有陆军15~16万,拥有原荆州水军7~8万。
曹操在江陵暂时休整后,准备沿长江顺流而下,攻打东吴。
此时,贾诩却站出来劝曹操,“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
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他主张与其兴兵东征,不如安抚百姓,百姓安居乐业,则江东父老便可不战而臣服曹操了。
正春风得意的曹操,此刻心里想的都是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怎么可能理会贾诩的劝谏呢?
曹操挥师东下,与孙刘联军大战于赤壁,败绩而归,只令曹仁镇守江陵。
有世人评论,赤壁之战使得曹操再也无力统一天下。
那么,如果当初曹操采纳了贾诩的建议,曹操能在其有生之年统一天下吗?
首先让我们先回顾下当时的天下情势。
曹操平定北方,关中、荆州的大部分也归于曹操。
凉州之地为马超、韩遂等诸侯割据,但是一旦曹操觊觎关中,他们很可能联合抗曹。
张鲁拥有汉中,刘璋据有益州,两人势不两立。
孙权占据扬州,刘备和刘琦退守荆州的江夏郡,孙刘建立联盟。
曹操的谋士们怎么看?
贾诩不用解释了,主张安抚荆州百姓,获得当地百姓的拥戴,江东百姓便会日夜盼望着曹操早日进驻江东,东吴便可不战而降。
程昱认为,孙权、刘备将联合起来,对抗曹魏,并且他在赤壁之战前急流勇退。
荀彧、荀攸留守,没有随军出征。
上述4人是曹操当时的智囊团,贾诩和程昱并不赞成曹操的东征计划。
有无统一天下的可能性?
荆州为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已经成为曹操、刘备、孙权的目标。
诸葛亮献上隆中对,刘备想要有所作为,必须先拿下荆州。
鲁肃同样时刻
也就是说,即使曹操不东征,他也不能阻止孙刘联盟夺取荆州的脚步。
赤壁之战后,曹仁留守关隘江陵,与周瑜对峙1年后,最终被周瑜打败。
曹操要想统一天下,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一、谁能替曹操守得住荆州?
需要多少兵马和粮草?
从曹仁和周瑜交战的记录来看,虽然江陵易守难攻,但是从江夏到巫山,这漫长的长江沿岸,他根本无法防守。
其一、江夏在刘备和刘琦之手,如果孙刘联军派一支水军从汉水或夏水溯流而上,从后面包抄江陵,江陵将处于包围之中。
其二、周瑜可以从长江南岸轻易找到曹军的防守弱点,突破后迂回包抄江陵。
除非,曹操在荆州的整个长江沿岸重兵把守,或者至少得守住沔阳、江陵、夷陵、秭归等重要据点。
守得住沔阳,才能防止孙刘水军沿着汉水北袭襄阳,沿着夏水西袭江陵。
同样,守得住江陵、夷陵、秭归,才能防止他们渡江,甚至是进入益州。
二、多长时间能攻下凉州、汉中、益州?
守住荆州的目的,是为了有时间兼并其他的军事目标。
当时,还剩下西边的凉州、汉中和益州,南边还有东吴。
东吴当时并不容易攻取,那么也需要派驻一部分人马和上将在那里防守。
漫长的防线消耗了曹操的很多兵力,曹操想要长时间维持这种局面并不容易。
因此,他必须尽快拿下关西之地。
然而,从曹操后来平定关西的历史资料来看,他耗时差不多1年才收复关中,又花了2年才平定凉州,后来又花费1年时间才收复汉中。
益州地势复杂,主要打的是粮食供给,如果刘璋坚决不降,要花几年才能拿下呢?
三、古来稀智囊团如果应对孙刘联盟的30后军师联盟?
当时,曹操麾下的谋士,贾诩和程昱都已经快到古稀之年,还能跟随曹操出征几年?
荀彧为了曹操称王一事,两人已经貌合神离,荀攸是荀彧的侄子,立场难说。
再看看孙刘这边的智囊团,诸葛亮20多,周瑜30出头,还有个30岁左右的庞统当时和周瑜也走得很近。
即便曹操的70后再怎么神机妙算,年龄上也熬不过孙刘联盟的30后啊。
结语:即使曹操采纳贾诩建议,放弃东征,如果想统一天下,必须解决
漫长的长江沿岸和纵横交错的汉水、夏水流域,是否能防得住东吴水军的偷袭,曹操能否守得住荆州?
如果想要遏制三国形成,必须迅速占据关中、汉中和益州之地。
曹操能否在长江防守线崩塌之前拿下它们?
曹操麾下的智囊团年龄平均70,如何应对年轻的孙刘智囊团?
显然,曹魏当时的国力还不能支撑布控整个长江线和进攻关西的战略,因此,想要统一天下,希望十分渺茫。

参考:
想要解读这个问题,咱们需要先知道一些前提背景。
一、赤壁之战发生前夕,为何只有贾诩一人向曹操进言,不可打赤壁之战?
荀彧、程昱、荀攸等人没看出来,赤壁之战曹军会大败吗?
二、魏蜀吴三国,各自争夺天下的优势是什么?
人们都知道曹魏阵营人才济济,徐庶入曹营时发现了一个誓言:终身不向曹操献一计。
贾诩是徐庶之外,曹营中另一位低调的谋士。
让贾诩如此低调的原因,还是因为宛城之战,曹昂死于贾诩所献的毒计。
投降曹操后贾诩再不低调做人,很可能早就身首异处了。
但就是这样一贯行事低调的贾诩,在赤壁之战前却一反常态,向曹操进言赤壁之战不可打。
当时的贾诩更是进言曹操,应该先行巩固北方的势力。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又亲征乌桓取得了大的胜利,此时的曹操心高气傲胜券在握。
而在赤壁之战发生前,还发生了一件事——衣带诏。
衣带诏事件的发生,让荀彧叔侄和曹操失和。
所以,明知道赤壁之战曹军会战败,曹操麾下的众多谋士选择了不发一言。
编者不相信庞统的连环计,曹营的一众谋士都没有看穿。
魏蜀吴三国,争夺天下的优势是什么?
人们会说魏国地盘最大,人口最多。
蜀国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吴国据守江河之险,经济富足。
这只是表面,魏国地盘最大,人口最多,但随之而的也有一个问题出现,那就是地盘上世家大族是三国中最多的一方。
蜀国地势险峻,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
东吴据守江河之险,经济富足,造就了士族门阀与孙氏家族共掌东吴的局面。
看似地盘最大,人口最多是魏国的优势,其实也是魏国的劣势。
衣带诏事件的发生,让众多士族门阀和曹操失和。
同样受士族门阀困扰的还有东吴,但东吴士族门阀虽然每个实力都很雄厚,但没有魏国的士族门阀多。
蜀国经济发展虽然受到了地理因素的限制,但也是三国中受士族门阀影最小的一方。
因为刘备是打着恢复大汉江山的旗号,征战中原的。
恢复大汉江山就意味着,刘备是在维护士族门阀与汉家皇族共治天下的格局。
更何况刘备占领蜀地后,还和多个士族门阀联姻了呢?
在士族门阀的阻力上,刘备无疑是受干扰最小的一方。
衣带诏的发生,触及了魏国内部,士族门阀的根本利益。
因为曹操藐视皇权,随之便可以说曹操真的统一天下后,很可能会改变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掌天下的格局。
因此荀彧才会和曹操失和,赤壁大战时曹魏阵营的一众谋士选择了沉默。
而贾诩却不同,贾诩是出身西凉的谋士。
贾诩家境贫寒,他是乐于见到统一天下后的曹操做出改变的。
赤壁之战,曹操一旦战败,曹操会迁怒于谁?
曹操会迁怒于麾下没有士族门阀背景的谋士:贾诩。
因此贾诩才会一反常态,出言提醒曹操。
但官渡之战,大胜乌桓两场战役,已经让曹操开始变得有些过于骄傲。
当时的曹操已经听不进任何谋士的劝言。
曹操本心就想打赤壁之战,所以贾诩的进言只是做到了适可而止。
要不然庞统献连环计,贾诩就会去点破。
赤壁之战曹军战败,曹操会和众谋士失和,贾诩也有很大可能得到出人头地的机会。
在关羽水淹七军时,曹操和孙权都已经多年,未发动过大的战役了。
这是因为当时的魏蜀吴中,魏国和吴国都受到了士族门阀问题的困扰。
另外三国中也只有刘备一人提前确定了基业的继承人。
特别是在曹操晚年,他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继承人和处理士族门阀的问题上,晚年的曹操已经没有精力去统一天下了。
所以说即使曹操避免了赤壁之战的战败,他也不能统一天下。
因为衣带诏事件的发生,已经让魏国内部失和。
晚年的曹操没有精力去统一天下,但另一边的刘备却不同。
刘备比曹操年轻,且刘备为此等了大半生,他终于积攒足够了,争夺天下的实力。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正是刘备依然锐意进取态度的体现。
关羽死后,刘备亲率大军讨伐东吴,其实这是刘备改变了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
老迈的曹操已经没有精力去统一天下,但刘却备依然壮心未泯。
当然,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正是借助魏国内部失和,才成就了司马氏家族的趁势崛起,曹操多年打下的基业,最终助力司马氏家族统一天下,建立了西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