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都有格律和押韵的规则代表一个时代的标志适合今天吗

仍然适合,但不能为了追求格律和押韵,舍弃了诗词的意。
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来说押韵:
诗词或者说诗歌,从产生之初就自带押韵,押韵是诗歌的属性之一,诗歌有了韵,吟唱起来朗朗上口。
古代的诗词相当于今天的歌曲,是用来唱的,诗歌最初发源于民间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古代民歌就是诗歌的雏形,但那时的诗歌就押韵了。
这里选择《诗经》里的几首名篇,因为诗经最具代表性,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更多了反应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就以《诗经》举例。
如这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蒹霞》,分三段,几乎每一段都压一个韵。
虽然第三段我们用普通话读不完全押韵,可要是考虑到古代方言的发音,就是押韵的。
当然,这只是我
我们可以看看,古体诗的所有题材,诗经、楚辞、汉赋以及乐府、曹魏建安体、魏晋南北朝民歌、陶渊明等五言古诗、一直到初唐古风和新乐府,这些诗歌,都是押韵的,只不过,用韵较为自由,韵脚的切换也比较频繁,不像盛唐以后的格律诗那样一韵到底。
所以,押韵是诗歌天生自带的,
说完了押韵,再说格律。
格律规则的产生,确实可以看作诗歌一个划分时代的标志。
格律的产生,严格的界定了新体诗(近体诗)和旧体诗。
格律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的永明体,后来演化出了“粘对律”,进而形成了后代的平仄律。
基本定型,是在唐高宗时期,由宋之问和沈全期完成的。
说到格律诗,一定要提到诗圣杜甫。
李杜齐名,但各有所长。
李白的诗风格飘逸俊秀,豪放不羁之中带着仙气,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又一个巅峰。
然而李白擅长的是歌行体以及七绝,对于格律要求最严格的律诗来说,显然束缚了诗仙的放荡不羁爱自由。
但杜甫作为李白的小迷弟,却是把格律运用到了极致。
杜甫的诗,风格沉郁雄浑,厚重大气。
如果说李白的诗是在水云之间,那么杜甫的诗就是乘山海之重。
最可贵的是,他把格律融入了诗的意,使自己的诗作境界更上几分。
诗词的格律,大致上包括平仄、对仗、韵律。
所以宽泛的讲,押韵也是格律的要求之一。
具体的平仄韵律就不一一说了。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平水韵》和《中华新韵》,反正
最后说说,诗词的格律,今天还适合吗?
明确的说,适合。
如果说意境是诗词的灵魂,格律就是诗词的身体。
不过,我始终认为灵魂才是最重要的,意境才是诗的根本。
不能一味追求格律无病呻吟,写首诗词全无意境,就像个流水账。
诗的体裁那么多,格律最难的,无非是平仄和对仗,尤其是平仄,涉及的记忆点不少,真感兴趣,可以慢慢研究。
如果想写诗,又不愿意被格律束缚,可以模仿一下古体诗。
但古体诗也有它的规则要遵循,不是可以乱来的。
话说我也曾经看过一段时间的平水韵,自己琢磨过几天平仄和拗救,始终不得其门而入,无奈放弃了。
必定诗在远方,眼前的更多是苟且,这个时代,再也不会有陶渊明。

参考:
诗词是人写的,诗词怎么写由人定。
唐诗宋词没按唐宋以前的诗词规则写。
如果必须遵守前人的诗词规则写诗词,唐诗宋词都不会出现。
有很多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都是作者原创。
诗词就是随心所欲的产物!模仿可以,模仿成功了还模仿,就是迷失自我。
写诗词的是人,是人才能写诗词。
知古人的精华而能超越,才是合格的现代人。
满足于模仿者无法超越,模仿成功已经知足了,怎么会努力去超越古人。
一切人的东西都适合人!不说古今人都是人,说古今,今人不如古人是个问题!按《诗经》的规则写诗现代人也能写,按汉风写诗也能写,按任何朝代诗词规则写诗词,现代人都能写。
这个时代应该什么风格?
现代诗就是这个时代的风格吗?
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现代诗缺少中国文化属性。
中国文化什么属性?
把一切古诗词了解清楚,应该可以知道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属性。
诗词中蕴含的是道性,哪里无道也不行。
以学问为基础写的诗词,跟以道为基础写的诗词,不一样。
是写诗词的人不一样。
好诗词有宏道之功!诗慧史明!诗之慧近道!以诗词识道潜移默化,以中医学识道明朗化。
否则,直接看道论如同隔重山。
不是中国人不懂中国道,中国人不是中国人,岂不哀哉!
参考:
不适合今天吗?

参考:
继承与发扬并举!

标签